在佛教文化的一种对应关系中,普贤菩萨对应的生肖是龙和蛇。
需要说明的是,普贤菩萨本身并不是生肖概念。
普贤菩萨是佛教四大菩萨之一 ,象征着理德、行德,与象征着智德、正德的文殊菩萨相对应,同为释迦牟尼佛的胁侍。
普贤菩萨以大行愿著称,倡导人们通过实际行动来践行佛法、积累功德,其形象通常骑六牙白象,代表着慈悲、智慧以及无尽的愿力。
这种生肖和菩萨的对应更多是一种民间信仰文化的关联,并非严格的佛教教义内容。
旨在借助这样的联系,让信众能更亲近和依靠相应菩萨的护佑与精神指引 。
普的拼音:pǔ(ㄆㄨˇ)
⒈ 全,广,遍:普遍。普通。普查。普照。普天同庆。
普字UNICODE编码U+666E,10进制: 26222,UTF-32: 0000666E,UTF-8: E6 99 AE。
普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普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暜溥替
general、universal
会意兼形声:从日、从并
universal, general, widespread
详细解释◎ 普的拼音: pǔ
〈词性:形〉
(1) (会意兼形声。小篆字形,从日,从并。“并”亦可以看作声。“普”是二人并排站着。本义:日无光)
(2) 同本义 [dusky]
普,日无色也。——《说文》。徐锴注:“日无光,则近远皆同。”
(3) 遍,普遍;全面 [general;universal;widespread]
普天之下。——《孟子·万章下》
广矣普矣。——《文选·宋评论·高唐赋》
天丽且弥,地普而深。——《汉书·扬雄传下》
普施明法。——《史记·秦始皇本纪》
普天一统,于是定矣。——《三国志·吴主传》
(4) 又如:普席(全席);普及本(即普及版);普天(遍天下);普加(普遍赐与;普遍施与);普存(普遍富足);普讯(遍及;普遍);普施(普遍施与);普恩(普施的恩泽)
(5) 广大 [universal]
圣人之德,若天之高,若地之普。——《墨子》
◎ 普的拼音: pǔ
〈词性:名〉
(1) 对历史上普鲁士王国的简称 [Prussia]。如:普法战争
(2) 吐蕃俗称丈夫(成年男子)为普 [husband]
(3) 姓
普遍、普遍性、普测、普查、普度、普洱茶、普法、普泛、普及、普及本、普降、普客、普快、普特、普天同庆、普天之下、普通、普通电报、普通话、普通人、普选、普照
贤(賢)的拼音:xián(ㄒ一ㄢˊ)
⒈ 有道德的,有才能的:贤明。贤德。贤能。贤良。贤惠。贤淑。贤哲。贤人。圣贤。礼贤下士。
⒉ 敬辞,多指行辈较低的:贤弟。贤侄。贤契(对弟子或朋友子侄辈的敬称)。
贤字UNICODE编码U+8D24,10进制: 36132,UTF-32: 00008D24,UTF-8: E8 B4 A4。
贤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贤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賢贒䝨
a worthy person、virtuous、worthy
形声:上形下声
virtuous, worthy, good; able
详细解释◎ 贤的拼音:
賢 xián
〈词性:形〉
(1) (形声。从贝,与财富有关。本义:多财)
(2) 有德行;多才能 [virtuous;talented]
贤,多才也。——《说文》
以财分人之谓贤。——《庄子·徐无鬼》
相如既归, 赵王以为贤大夫。——《史记》
闲贤臣。——诸葛亮《出师表》
(3) 又如:贤声远达(好的名声远扬四处);贤歌(品行技艺都好的歌妓);贤才(德才并美之人);时贤(指当代有贤能有声望的人)
(4) 对人的敬称 [my dear;used for people of the same generation or lower generation]
凡与人言……自叔父母以下,则加“贤”字。——《颜氏家训》
分明是如贤所教,但是小生自小坐书斋,不谙其他生活。——《新编五代史评话》
(5) 又如:贤宰(知县);贤乔梓(尊称人家父子);贤竹林(魏晋间“竹林七贤”。后用作对他人叔姪的敬称);贤弟;贤甥
(6) 良,美善 [fine;good]
东家有贤女。——《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多闻其贤。——《史记·陈涉世家》
非不贤也。——《吕氏春秋·察今》
(7) 又如:贤否(好的与坏的);贤妻(贤淑的妻子);贤慧(称美女子善良而明大义)
(8) 艰难;劳苦 [work hard]
大夫不均,我从事独贤。——《诗·小雅·北山》
◎ 贤的拼音:
賢 xián
〈词性:名〉
(1) 有才德的人;人才 [virtuous person;talented person]
三曰进贤。——《周礼·太宰》。注:“有善行也。”
思贤如渴。——《三国志·诸葛亮传》
唐贤今人。——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尊贤而重士(贤,形容词作名词用,贤人)。——汉· 贾谊《过秦论》
思贤如渴。——《三国志》
(2) 又如:贤圣(圣贤);前贤(有才德的前辈);先贤(已去世的有才德的人);圣贤(圣人和贤人)
(3) 人的贤能 [worth;ability]
其贤不及孔子。——唐· 韩愈《师说》
◎ 贤的拼音:
賢 xián
〈词性:动〉
(1) 胜过,超过 [surpass]
师不必贤于弟子。——韩愈《师说》
贤于长安君。——《战国策·赵策》
贤于己者。——清· 刘开《问说》
(2) 尊重;崇尚 [advocate]
子夏说:“贤贤易色”。——《老残游记》
(3) 又如:贤贤易色(学习贤美的品德来改变好色之心)
贤才君子、贤从、贤达、贤德、贤惠、贤劳、贤良、贤良方正、贤路、贤明、贤能、贤契、贤人、贤士、贤淑、贤哲
菩的拼音:pú(ㄆㄨˊ)
⒈ 〔菩提〕a.佛教指豁然开朗的彻悟境界,又指觉悟的智慧和途径;b.常绿乔木,树上的汁液可制硬性橡胶。原产于印度。
⒉ 〔菩萨〕a.佛教指释迦牟尼修行尚未成佛时的称号,后指修行到一定程度,地位仅次于佛的人;b.泛指佛和某些神;c.喻慈善的人。
菩字UNICODE编码U+83E9,10进制: 33769,UTF-32: 000083E9,UTF-8: E8 8F A9。
菩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菩字收录于 次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萯
形声:上形下声
herb, aromatic plant
详细解释◎ 菩的拼音: pú
〈词性:名〉
(1) 菩提(音译):意为正觉。指对佛教“真理”的觉悟 [梵文 Bodhi]
菩,梵言菩提, 汉言王道。——《广韵》
(2) 又指觉悟的智慧和觉悟的途径;亦指树名,即菩提树
(3) “菩萨”:佛教名词。梵文菩提萨埵(Bodhi-sattva)之省,原为释迦牟尼修行而未成佛时的称号,后泛用为对大乘思想的实行者的称呼;亦指人们崇拜的偶像;或比喻心肠仁慈的人
菩萨、菩萨心肠、菩提、菩提树
萨(薩)的拼音:sà(ㄙㄚˋ)
⒈ 〔菩萨〕见“菩”。
⒉ 〔萨满〕跳神作法的男巫。
⒊ 姓。
萨字UNICODE编码U+8428,10进制: 33832,UTF-32: 00008428,UTF-8: E8 90 A8。
萨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萨字收录于 次常用字 现通表 。
薩
形声
Buddhist gods or immortals
详细解释◎ 萨的拼音:
薩 sà
〈词性:名〉
(1) 佛教用语,即菩萨 [Bodhisattva;Buddhist idol]。如:萨埵(梵语“菩提萨埵”的简称。也称“菩萨”,即大士,大菩萨);萨般若海(指极乐世界)
(2) 姓。明有萨琦
萨克管、萨其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