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五马分尸的生肖

可能的生肖 蛇:蛇身体细长柔软,在一些想象情境中,如果要类比“五马分尸”这种分割形态,蛇相对容易被想象成可以被分成多段的样子。

而且蛇类在民间传说和一些奇幻设定里,偶尔会有比较奇特、残忍的情节关联,与“五马分尸”这种较为血腥残酷的概念在氛围上有一定契合度。

猴:猴子机灵多动,在一些夸张的情境设想中,其灵活的肢体动作较多,仿佛可以从各个方向被拉扯,有点类似“五马分尸”那种向不同方向用力的感觉。

不过这更多是基于一种比较奇特的联想。

词语意思 “五马分尸”是古代的一种酷刑,也叫车裂。

即将受刑人的头和四肢分别绑在五辆车上,套上马匹,向五个不同方向拉,把人的身体撕裂开,用以惩罚罪大恶极之人。

现在这个词多作为一种形象化的表述,用于形容极其残酷、惨烈的状况 。

 

  拼音    注音  ㄨˇ   
部首  二部  部外笔画  2画  总笔画  4画  
五笔  GGHG  仓颉  MDM  郑码  BIX  四角  10102  结构  单一电码  0063  区位  4669  统一码  4E94  笔顺  一丨フ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五的拼音:wǔ(ㄨˇ)  

⒈ 数名,四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伍”代):五彩。五官。五谷。五金。五代(中国朝代名,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先后在中原建立政权的时期)。五帝(中国传说中的五个帝王,通常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五毒(指蝎、蛇、蜈蚣、壁虎、蟾蜍)。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岭(指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五岳(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和中岳嵩山,是中国历史上五大名山)。五脏(指心、肝、脾、肺、肾)。

⒉ 中国古代乐谱的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6”。

统一码

五字UNICODE编码U+4E94,10进制: 20116,UTF-32: 00004E94,UTF-8: E4 BA 94。

五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五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㐅伍

汉英互译

cinque、five

造字法

会意:从二、从

English

five; surname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五的拼音:   

〈词性:形〉

(五,会意。从二,从乂。“二”代表天地,“乂”表示互相交错。本义:交午,纵横交错) 同本义 [cross]

五,阴阳在天地之间交午也。——《说文》

葛屦五两。——《诗·齐风·南山》

羔羊之皮,素丝五紽。——《诗·召南·羔羊》

词性变化

五的拼音: wu  

(1) 四加一的和 [five]

五,数也。——《广韵》

五载一巡守。——《书·舜典》

塞其五山。——唐· 李朝威《柳毅传》

五战于秦。—— 宋· 苏洵《六国论》

起则五六揖。——明· 宗臣《报刘一丈书》

监五室。——清· 方苞《狱中杂记》

(2) 又如:五路总口(通往东、西、南、北、中五路的交叉口);五车腹笥(腹中装有五车书,比喻知识丰富,学问渊博);五方旗帜(按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插上青、黄、赤、白、黑五色旗);五伯(春秋时先后称霸的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另一说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五虫(鳞虫、羽虫、倮虫、毛虫、介虫的合称);五木(泛指古时的形具,如枷、镣、铐等);五浮(上等土壤);五细(指出身贱,年辈小,关系远,资历浅,地位低的五类人);五云(青、白、赤、黑、黄五种云色);五剽(白色粉状的中等土壤);五义(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又通“伍”

五,伍与五,音同义别,官府文书五作伍。——《正字通》

五的拼音:   

〈词性:名〉

(1) 古代军队编制单位,五人为伍 [five]

入行间之治连以五。——《商君书》

(2) 偶;相类 [pair;couple]

妻与后子死者,五皆丧之三年。——《墨子》

(3) 工尺谱中的音名之一,表示音阶上的一级 [a note of the scale in gongchepu]

(4) 五行 [the five elements]

五,五行也。——《说文》。段玉裁注:“水火木金土,相克相生,阴阳交午也。”

(5) 通“伍”。古军队编制,五人为伍;行列 [troops]

行间之治,连以五,辨之以章,束之以令。——《商君书·画策》

孟贲过于 河,先其五。——《吕氏春秋·必己》

(6) 指五帝 [five emperors]。如:五三(五帝三王)

(7) 星名。二十八宿中的昴五 [star's name]。如:五佐(谓佐天行德的五星);五括(星名);五纬(金、木、水、火、土五星)

(8) 姓

常用词组

五霸、五保、五倍子、五采、五彩、五彩缤纷、五常、五城、五城御史司坊、五代、五帝、五冬六夏、五斗橱、五斗柜、五毒,五毒儿、五毒俱全、五短三粗、五短身材、五反、五方、五方杂处、五更、五更转、五供、五古、五谷、五鼓、五谷丰熟、五官、五光十色、五行八作、五湖四海、五花八门、五花大绑、五花肉、五黄六月、五荤、五讲四美、五角大楼、五角星[形]、五戒、五金、五经、五里云雾、五粮液、五陵、五岭、五律、五伦、五马、五马分尸、五马六猴、五内、五权宪法、五日京兆、五色、五色缤纷、五声、五十步笑百步、五世其昌、五四青年节、五四运动、五台、五体投地、五味、五线谱、五星红旗、五行、五刑、五言诗、五颜六色、五液、五一国际劳动节、五音、五月节、五岳、五蕴、五指山、五洲

  拼音    注音  ㄇㄚˇ   繁体    
部首  马部  部外笔画  0画  总笔画  3画  
五笔86  CNNG  五笔98  CGD  仓颉  NVSM  郑码  XA  四角  77127  结构  单一电码  7456  区位  3477  统一码  9A6C  笔顺  フフ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马(馬)的拼音:mǎ(ㄇㄚˇ)  

⒈ 哺乳动物,颈上有鬃,尾生长毛,四肢强健,善跑,供人骑或拉东西:马匹。骏马。马到成功。马首是瞻(喻跟随别人行动)。

⒉ 大:马蜂。马勺。

⒊ 姓。

统一码

马字UNICODE编码U+9A6C,10进制: 39532,UTF-32: 00009A6C,UTF-8: E9 A9 AC。

马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马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gee、horse、horseflesh、neddy、steed、equine

造字法

原为象形

English

horse; surname; KangXi radical 187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马的拼音:

  

〈词性:名〉

(1) (象形。早期金文字形,象马眼、马鬃、马尾之形。“马”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家畜名)

(2) 单蹄食草大型哺乳动物 [horse]。史前即为人类所驯化,用作驮畜、挽畜和乘骑;它和其他现存的马属和马科动物的区别是尾毛和鬃毛长,后腿飞节内下方有一块胼胝,还有一些非固定特征(如体型较大,蹄子较大,颈稍呈弓形,头小,耳短)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韩愈《马说》

(3) 又如:马伯乐(相马的人);马首(属马的人);马牌子(官府养马的伕役,他们身上都挂有腰牌作凭证);马曹(官署名。专门管马);马圈(养马的地方);马祭(祭祀马神);马绊(系马用的绳子);马褐(马的护衣);马祸(马的异象。古代以为灾变之兆);马图(传说中龙马背负出水的图)

(4) “码”的古字。古代用 以计算的筹码。近世也用以计数 [code]

为胜者立马。——《礼记·投壶》

(5) 又如:马子(筹码)

(6) 姓

词性变化

马的拼音:

  

〈词性:动〉

(1) 〈词性:方〉∶发怒时把脸拉长像马脸 [draw face]。如:马起面孔叫他们出去

(2) 驾着马 [take horse;control a horse]

裘马过世家。——《聊斋志异·促织》

(3) 又如:裘马扬扬

马的拼音:

  

〈词性:形〉

大的[big]。如:马道(大路);马包(被包。中间开口、两旁可以塞进东西的长布袋);马船(大型官船);马溜子船(航行速度较快的大船)

常用词组

马鞍、马鞍形、马帮、马鞭、马弁、马表、马鳖、马兵、马泊六、马不停蹄、马步、马车、马齿苋、马褡子、马达、马大哈、马刀、马到成功、马德里、马灯、马店、马队、马贩子、马房、马蜂、马蜂窝、马夫、马革裹尸、马褂、马号、马号、马赫、马赫数、马后炮、马虎、马甲、马架、马缰绳、马嚼铁、马嚼子、马脚、马厩、马驹、马具、马可·波罗、马克思、马克思列宁主义、马克思主义、马口铁、马裤、马快、马拉松、马力、马列、马铃薯、马六甲海峡、马笼头,马勒、马路、马骡、马马虎虎、马匹、马屁、马屁精、马前卒、马群、马赛克、马上、马上比武、马勺、马市、马嘶、马首、马首是瞻、马术、马蹄、马蹄铁、马蹄形、马桶、马头琴、马尾松、马戏、马歇尔计划、马靴、马衣、马扎、马掌

  拼音  fēn fèn   注音  ㄈㄣ ㄈㄣˋ   
部首  刀部  部外笔画  2画  总笔画  4画  
五笔86  WVB  五笔98  WVR  仓颉  CSH  郑码  OYD  四角  80227  结构  上下电码  0433  区位  2354  统一码  5206  笔顺  ノ丶フノ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分的拼音:fēn(ㄈㄣ)  

⒈ 区划开:分开。划分。分野(划分的范围)。分界。分明。条分缕析。分解。

⒉ 由整体中取出或产生出一部分:分发。分忧。分心劳神。

⒊ 由机构内独立出的部分:分会。分行(háng   )。

⒋ 散,离:分裂。分离。分别。分崩离析。分门别类。

⒌ 辨别:区分。分析。

⒍ 区划而成的部分:二分之一。

⒎ 一半:人生百年,昼夜各分。春分。秋分。

其他字义

分的拼音:fèn(ㄈㄣˋ)  

⒈ 名位、职责、权利的限度:分所当然。身分。分内。恰如其分。安分守己。

⒉ 构成事物的不同的物质或因素:成分。天分(天资)。情分(情谊)。

⒊ 料想:“自分已死久矣”。

⒋ 同“份”,属于一定的阶层、集团或具有某种特征的人:知识分子。

统一码

分字UNICODE编码U+5206,10进制: 20998,UTF-32: 00005206,UTF-8: E5 88 86。

分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分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份瓣紛

汉英互译

cent、centavo、centimo、chon、dispart、marking、minute、rappen

相关字词

合、总

造字法

会意:从八、从刀

English

divide; small unit of time etc.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分的拼音: fēn  

〈词性:动〉

(1) (会意。从八,从刀。“八”就是分;从“刀”,是以刀剖物,使之分开的意思。本义:一分为二)

(2) 同本义。分开,分成,分出,与“合”相对 [divide;separate]

分,别也。——《说文》

死生分。——《礼记·月令》

然则何以分之?——《荀子·礼论》

以齐之分,奉之而不足。——《荀子·仲尼》

三首俱烂,不可识别。乃分其汤肉葬之。——晋· 干宝《搜神记》

江自湖口分一支为南江。——宋· 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

文官武将…分两行而入。——《三国演义》

(3) 又如:分合(分开与合并);分地(分割土地;分封土地);分间(分开,间隔);分灶(分家度日)

(4) 辨别,区分 [distinguish]

五谷不分,孰为夫子!——《论语·微子》

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元· 关汉卿《窦娥冤》

(5) 又如:分绝(区别;分隔);分划(区分;划分);分殊(区分;区别);分年(区别年岁)

(6) 分给,分配 [distribute;assign;allot]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左传·庄公十年》

而官与吏剖分矣。——清· 方苞《狱中杂记》

(7) 又如:分与(分给);分茅裂土(古代天子分封诸侯时,按封地方向用白茅包土给予受封者)

(8) 离开;离别 [part;leave]

执手分道去,各自还家门。——《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9) 又如:分袂(分手、离别);分北(分离);分首(离别);分违(分隔。离别)

(10) 分派,委派某人到某一岗位上去或担任某一职务 [assign]。如:分任务;分工作

(11) 分散 [disperse]

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孙子·谋攻》

(12) 又如:分损(分散,减少);分披(披散;分散)

(13) 把…隔开成两半 [halve]

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清· 姚鼐《登泰山记》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郦道元《三峡》

(14) 又如:分界牌(分别阳间和阴间(生和死)的界标);分墨(中分墨线。相当于设计图的中心线)

(15) 排解,调和矛盾 [mediate]

天下未定,两虎安得私斗,今日朕分之矣。——《后汉书》

(16) 分担,共同承担 [enter into]

己乃分城而守。——清· 邵长蘅《阎典史传》

(17) 又如:分过(分担过失、过错);分谤(分担别人受到的诽谤)

词性变化

分的拼音: fēn  

〈词性:名〉

(1) 表示分数 [fraction]。如:三分之一;五分之四

(2) 计数单位的十分之一 [one tenth]。如:分贝;三分成绩

(3) 节候名 [Equinox]。如:春分;秋分

分的拼音: fēn  

〈词性:量〉

(1) 时间单位,等于1/60小时,或60秒 [minute]

(2) 角度测量单位,等于1/60度或60秒 [minute]

(3) 长度单位,寸的十分之一 [1/3 centimetre]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明· 魏学洢《核舟记》

(4) 价值等于某货币单位百分之一的单位 [cent]

(5) 用数字表示的质量等级[score](如牲口或黄油的等级);常以100分为最高等级,并根据某种规定的方案,对一些指定的重要特征(如形态、皮毛的情况、香味等)分配分数,总分恰为100分

分的拼音: fēn  

〈词性:副〉

(1) 分头;分别 [respectively;separately]

吾与足下分任之。——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分遣贝勒及它将略定东南郡县。——清· 邵长蘅《阎典史传》

(2) 又如:分置(分别设置);分统(分别统率);分掌(分管);分治(分别治理)

分的拼音: fēn  

〈词性:形〉

(1) 分出的(部分) [branch]。如:分店;分号;分行;分卡(分站)

(2) 通“纷”。乱,杂 [disorderly]

分其师众,人既迷芒,必其将亡,亡之道也。——《管子·势》

(3) 又如:分错(纷乱错杂)

(4) 另见 fèn  

常用词组

分贝、分崩离析、分辨、分辩、分别、分别、分别、分兵把守、分拨、分布、分餐、分册、分叉、分岔、分成、分词、分寸、分担、分档、分道扬镳、分店、分段、分队、分而治之、分发、分肥、分封、分赴、分割、分割包围、分隔、分工、分管、分行、分毫不差、分号、分号、分红、分洪、分化、分化、分会、分机、分级、分家、分角器、分节、分解、分界、分界、分界线、分斤掰两、分进合击、分居、分局、分开、分科、分类、分离、分理、分理处、分力、分列、分裂、分流、分馏、分路、分路、分门别类、分米、分泌、分娩、分秒、分秒必争、分明、分母、分派、分配、分批、分期、分期分批、分清、分区、分区、分权、分散、分色、分色镜头、分设、分身、分神、分时、分手、分数、分水岭、分水线、分说、分说、分送、分摊、分庭抗礼、分头、分头、分文不取、分析、分享、分销店、分晓、分校、分心、分星掰两、分忧、分赃、分争、分支、分至点、分装、分子、分子量、分子式、分组

基本词义

分的拼音: fèn  

〈词性:名〉

(1) 所分之物,整体中的一部分 [component;part]

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城之灾也。——《孙子·谋攻》

(2) 又如:股分;部分;分资(共同送礼或办事情时每个人所分摊的钱);分例(按规定或习惯分发的每人一份的钱或物);分均(各分相等)

(3) 分际,合适的界限 [demarcation line]

两个正斗到分际。——《水浒传》

(4) 又如:分际(紧要关头;程度;地步;分毫);分直(分齐。犹分际)

(5) 成分。特定物质包含、提供或产生的量 [component]。如:水分;盐分;养分;肥分

(6) 职分;本分 [duty,what is within one's duty]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诸葛亮《出师表》

(7) 又如:本分;分守(职守);分事(职分);分素(职分确定)

(8) 原则;原理 [principle]

况夫先王之道、仁义之统、诗书礼乐之分乎?——《荀子》

(9) 身分 [status]。如:分上(本分之内;情面;有面子、能说情的人);分理(名分与事理);分限(本分);分势(地位权势)

(10) 资质 [natural endowments]

夫聪明者,英之分也,不得雄之胆则说不行;胆者,雄之分也,不得英之智则事不成。——《人物志》

(11) 缘分;命运;机遇 [lot]。如:分福(福分);分缘(缘分)

(12) 情分 [mutual affection]

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曹植《赠白马王彪》

(13) 又如:分好(情义,友谊)

词性变化

分的拼音: fèn  

〈词性:动〉

(1) 甘愿;满意 [content]

不分桃花红胜锦,生憎柳絮白于绵。——杜甫《送路六侍御入朝》

(2) 又如:分甘(甘愿)

(3) 意料;料想 [anticipate]

自分已死久矣。——《汉书·苏武传》

(4) 又如:分定(命中注定)

(5) 另见 fēn  

常用词组

分当、分量、分内、分外、分外、分子

  拼音  shī   注音    繁体    
部首  尸部  部外笔画  0画  总笔画  3画  
五笔  NNGT  仓颉  S  郑码  XM  四角  77207  结构  单一电码  1437  区位  4212  统一码  5C38  笔顺  フ一ノ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尸的拼音:shī(ㄕ)  

⒈ 死人的身体:尸体。尸骸。僵尸。借尸还魂。

⒉ 〔尸位〕空占着职位而不做事,如“尸尸素餐,“尸尸误国”。

⒊ 古代祭祀时,代表死者受祭的人。

统一码

尸字UNICODE编码U+5C38,10进制: 23608,UTF-32: 00005C38,UTF-8: E5 B0 B8。

尸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尸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cadaver、carcase、carcass、corpse、dead body

造字法

象形

English

corpse; to impersonate the dead; to preside; KangXi radical 44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尸的拼音: shī  

〈词性:名〉

(1) (象形。小篆字形,屍像卧着的人形。本义:祭祀时代表死者受祭的人)

(2) 同本义 [person on behalf of the dead]

尸,神像也。象卧之形。——《说文》。按,凭几曰卧。

神具醉止,皇尸载起。鼓钟送尸,神保聿归。——《诗·小雅·楚茨》

祝延尸。——《仪礼·士虞礼》。注:“尸,主也。孝子之祭不见亲之形,象心无所系,立尸而主意焉。又,男,男尸;女,女尸,必使异姓,不使贱者。”

孙可以为王父尸。——《礼记·曲礼》

尸,所祭者之孙也。祖之尸则主人乃宗子。祢之尸则主人乃父道。——《仪礼·特牲礼》注

(3) 神主牌,以木为之 [a spirit tablet]

载尸集战何所急。——《楚辞·天问》

(4) 又如:载尸以行(载着神主牌而行)

(5) 姓

词性变化

尸的拼音: shī  

〈词性:动〉

(1) 陈尸示众,陈列 [put a corpse in display]

尸,陈也。——《说文》

有母之尸饔。——《诗·小雅·祈父》

尸之为言失也,陈也,失气亡陈,形体独陈。——《白虎通·崩薨》

楚武王刑尸。——《左传·庄公四年》

夫却昭子…其身尸于朝,其宗灭于绛。——《国语·晋语》

(2) 又如:尸谏(陈尸以谏)

(3) 立神像或神主 [erect a spirit tablet]

子胡不相与尸而祝之,社而稷之乎?——《庄子》

(4) 担任;承担 [bear]

康王既尸天子,遂诰诸侯,作《康王之诰》。——《书·康王之诰序》

(5) 执掌,主持 [hold]

谁其尸之?有齐季女。——《诗·召南·采蘋》

(6) 又如:尸盟(主持盟会);尸祭(主祭)

(7) 在其位而无所作为 [be in a state of inertia]

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犹尸之。——《庄子·逍遥游》

(8) 又如:尸位旷职(占据职位而不做事);尸玩(玩忽职守);尸素(居位食禄而不尽职);尸禄素餐(空食俸禄而不尽其职,无所事事);尸职(尸位,失职);尸居(安居而无为)

(9) 列阵 [arrange formation]

四年春天三月,楚武王荆尸。——《左传·宣公十二年》

尸的拼音:

shī  

〈词性:名〉

(1) 尸体 [corpse]

屍,终主也。从尸,从死。——《说文》。按,从死,尸声。许误也。

以其屍与之。——《史记·周公世家》

在床曰尸。——《礼记·曲礼》

魂去尸长留。——《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既而得其尸于井。——《聊斋志异·促织》

(2) 又如:验尸;五马分尸;尸灵(尸首;灵柩);尸格(尸单。验尸单);尸以祝之(立尸而祝祷之,表示崇敬);尸皮子(尸皮。对衣服的贬称);尸灵横骨(方言。尸体);借尸还魂;尸车(载尸柩的车子);尸身(尸体);尸丧(尸体失落);尸葬(埋葬尸体)

常用词组

尸白、尸变、尸布、尸骨、尸骸、尸横遍野、尸谏、尸解、尸居龙见、尸居余气、尸蜡、尸首、尸体、尸位、尸位素餐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