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下帷攻读的生肖

下帷攻读是生肖虎、生肖鸡,其次是生肖马。

以下是下帷攻读是什么生肖(猜什么生肖)的具体解析

1、从释义我们可以知道是跟读书有关,而十二生肖中“鼠”跟“书”读音一致,而且读书最第一名的人是状元刚好跟鼠排位第一相吻合。因此下帷攻读打一生肖可以猜测是鼠。

2、从释义我们可以引申为认真做事,十二生肖中做事比较认真的可以是狗,不是有成语”一丝不苟“来形容这种情形吗,再加上狗有时候为了看家也是兢兢业业非常认真。因此下帷攻读打一生肖可以猜测是狗。

3、还可以从下帷攻读的笔画入手去猜测生肖。”下“字3笔画,”帷“字11笔画,”攻“字7笔画,”读“字10笔画,4个字一共是3+11+7+10=31笔,而根据生肖每12一次轮回,31对应的生肖顺序则是7(31-12x2=7)。再根据十二生肖排序1鼠2牛以此类推,排在第7的生肖为马。

下帷攻读是什么生肖

十二生肖排序

1、子鼠,2、丑牛,3、寅虎,4、卯兔,5、辰龙,6、巳蛇,7、午马,8、未羊,9、申猴,10、酉鸡,11、戌狗,12、亥猪

下帷攻读解释什么意思

【拼音】:xià wéi gōng dú

【解析】:下帷:放在室内悬挂的帷幕,表示与外界隔绝。比喻专心读书。

【出自】:出自《汉书·董仲舒传》

  拼音  xià   注音  ㄒ一ㄚˋ   
部首  一部  部外笔画  2画  总笔画  3画  
五笔  GHI  仓颉  MY  郑码  AID  四角  10230  结构  单一电码  0007  区位  4734  统一码  4E0B  笔顺  一丨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下的拼音:xià(ㄒ一ㄚˋ)  

⒈ 位置在低处的,与“上”相对:下层。下款。

⒉ 等级低的:下级。下品。下乘(佛教用语,一般借指文学艺术的平庸境界或下品)。下里巴人(泛指通俗的普及的文学艺术,常与“阳春白雪”对举)。

⒊ 方面,方位:两下都同意。

⒋ 次序或时间在后的:下卷。下次。下限。

⒌ 由高处往低处,降落:下山。下车。下马。下达。

⒍ 使降落:下半旗。下棋。

⒎ 进入:下海。

⒏ 投送:下书。

⒐ 到规定时间结束日常工作或学习:下班。下课。

⒑ 谦辞:在下。下官。

⒒ 颁布:下令。

⒓ 攻克:攻下。

⒔ 卸掉:下货。把他的枪下了。

⒕ 用,投入精力:下工夫。

⒖ 退让:争执不下。

⒗ 做出判断:下结论。

⒘ 量词,指动作次数:打三下。

⒙ 用在名词后边(①表示在里面,如“心下”、“言下”;②表示当某个时节,如“节下”、“年下”)。

⒚ 用在动词后边(①表示关系,如“教导下”、“培养下”;②表示完成或结果,如“打下基础”;③与“来”、“去”连用表示趋向或继续,如“走下去”、“停下来”)。

⒛ 少于:不下二百人。

动物生产:鸡下蛋。

统一码

下字UNICODE编码U+4E0B,10进制: 19979,UTF-32: 00004E0B,UTF-8: E4 B8 8B。

下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下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below、descend、down、give birth to、give in、go to、leave off、lower、next、take

相关字词

上、高、停

造字法

指事

English

under, underneath, below; down; inferior; bring down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下的拼音: xià  

〈词性:名〉

(1) (指事。据甲骨文,上面部分表示位置的界限,下面部分表示在下的意思。本义:下面,位置在下)

(2) 同本义 [below;under;underneath]

下,底也。——《说文》

在南山之下。——《诗·召南·殷其靁》

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诗·豳风·七月》

下声肆。——《周礼·典同》。注:“谓钟形下大。”

君臣上下。——《礼记·曲礼》

阴山下。——《乐府诗集·杂歌谣辞·敕勒歌》

放之山下。——唐· 柳宗元《三戒》

愬至城下。——《资治通鉴·唐纪》

奔倚其下。——《聊斋志异·狼三则》

(3) 又如:下元(道教指水中或水府);下溜头(下流头。江河下游);下江先生(下路客人。对长江下游一带人的敬称);下眼相看(看不起人);下路人(居住在长江下游地区的人)

(4) 地 [ground]

西南四百里,曰昆仑之丘,是实为帝之下都。——《山海经·西山经》

(5) 又如:下鬼(地下之鬼;指死者);下世(阴间);下土(大地;天下;指人间);下都(神话传说中称天帝在地上所住的都邑)

(6) 指下巴 [the lower jaw]。如:下吧(同“下巴”);下嗑子(下巴颏)

(7) 臣下;百姓;群众 [the masses;inferior]

于是乎下陵上替,能无乱乎?——《左传·昭公十八年》

(8) 又如:全国上下;下民(百姓;人民);下比(属下相互勾结)

(9) 方面 [side]

忽然见林南下有一股子黑气,骨都都的冒将上来。——《西游记》

(10) 又如:经过调解两下里都同意了

(11) 下一次 [the next time]。如:下不为例

(12) 特指湖泽 [lake]

帝曰:“畴若予上下草木鸟兽”。——《书·舜典》

(13) 地表之下 [underground]

夫子疾,莫养于下,请以殉葬。——《礼记》

(14) 里面 [inside]

众军心下大乱,不敢交战,各自奔走。——《三国演义》

(15) 旧时时间单位,相当于“点” [o’clock]

三下一刻了。——《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16) 指时间、处所、范围 [time;place;area;scope;field]

及郡下。——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17) 位在下的人 [subordinate]

不耻下问。——《论语》

不忍为之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上下齐同。——《资治通鉴》

与其群下

词性变化

下的拼音: xià  

〈词性:动〉

(1) 下来 [descend]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左传》

下车引之。——《世说新语·方正》

下见小潭。——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客驰下。——明· 魏禧《大铁椎传》

(2) 又如:下世(神仙到人间去);下山;下楼;下凡(神话中,神仙降至人间称“下凡”);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

(3) 落下;降下 [fall]

下,落也。——《尔雅》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

(4) 又如:下火(天气炎热);下雨;下雪;下雹子

(5) 离开 [get out]。如:下榻(下床);下翻(翻倒);下席(离开席位,表示恭敬);下番(犹下班);下饷(谓收工吃饭)

(6) 弯屈 [bow]

魏延平日恃功务高,人皆之下。——《三国演义》

(7) 又如:下头(低头);下腰(弯腰。比喻屈服)

(8) 卸下 [take off]

宾主下尘榻。——沈约《和谢宣城》

下担捋髭须。——《乐府诗集·陌上桑》

(9) 又如:下门(店铺卸下门板,谓开市)

(10) 放入;投入 [put in]。如:下采(下赌注);下埽(筑堤时,把筑堤材料放下去);下酿(将熟黍米投入曲液中发酵制酒)

(11) 施行;使用 [apply;use]。如:下火文(佛家火化尸体时念颂的祝告文)

(12) 完成;结束 [finish;end]。如:下架(典当期满);下稍头(结局;收场)

(13) 递送 [send;deliver]。如:下插定(送订婚礼物);下小茶(女子纳受男家聘礼。又称下茶,吃茶);下究(犹下达);下话(犹言传话)

(14) 发表、宣告 [issue]

令初下。——《战国策·齐策》

诏既下。——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谕旨将下

而卒不下

(15) 又如:下制(下诏;皇帝发布诏令);下指示;下令;下逐客令;下命令;下战书;下请帖

(16) 去;到 [go to]

便下襄阳。—— 唐·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顺江东下。——《资治通鉴》

水陆俱下

买舟而下。——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17) 常指从北到南、从上游到下游、从城市到乡下、从上层到基层。如:下番(到外国);下坂走丸(从山坡上滚下弹丸。比喻顺势无阻、敏捷而无停滞)

(18) 做饭 [cook]

等我里头赶着给你老炸点儿锅渣面筋,下点儿素面你吃。——《儿女英雄传》

(19) 又如:下饺子;下面条;下汤圆

(20) 指某些动物生产;养;生 [lay]。如:下仔;下小猪;下一窝狗崽

(21) 从事棋类活动时,举手着子 [play]。如:下着(本谓下棋落子)

(22) 夺得、攻取、占领或攻占 [capture]

皆下之。——《史记·陈涉世家》

乐毅抉持微弱之 燕,下 齐七十余城。——《三国演义》

(23) 又如:连下数城

(24) 歇宿;收留 [stay]

徐孺下 陈蕃之榻。—— 王勃《滕王阁序》

官人要下呵,俺这里有干净店房。——《西厢记》

(25) 又如:下人(旅店安排客人住宿);下处(住所;旅店);下店

(26) 以菜肴佐食 [go with]。如:下饭(配饭的菜肴);下口(下酒菜;饭菜);下酒物(下酒。用以佐酒的食品)

(27) 投降 [surrender]

吾恐不能守矣,欲以城下,何国之可下?——《韩非子》

(28) 又如:下气(说求饶的话);下腰(弯腰。比喻屈服)

(29) 居人之下;谦让 [modestly decline]

寇恂相下之义,以济国事。——《三国志》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唐· 韩愈《师说》

(30) 又如:下人(居于人下);下顾(照顾;关照);下气(恭敬顺从)

(31) 安扎 [camp]

各依本方下营。——诸葛亮《兵要》

(32) 拍 [beat;clap]

抚尺一下。——《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薄暮下管键。——清· 方苞《狱中杂记》

下的拼音: xià  

〈词性:形〉

(1) 身分、地位低 [lower]

吾羞,不忍为之下。——《史记》

(2) 又如:下役(仆役;差人);下一肩(次一等);下作(低贱;卑微);下次小的(下次孩儿。元代称仆役);下番(称少数民族);下人(下属)

(3) 幼小 [young]。如:上下(长幼;尊卑)

(4) 次序或时间在后 [latter;next]

上下同欲。——《孙子·谋攻》

下道齐桓。——《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自王以下。——《史记·魏公子列传》

上下颇惊。——宋· 文天祥《<指南录> 后序》

(5) 如:下稍头(后来;终了);下浣(下旬);下邻(右边的邻居);下古(近古);下半世(人的后半辈子);下回(下次)

(6) 低于,少于 [inferior]。如:下节(节操低下,志向、抱负不高);下中(下等中的中等。即第八等);下考(科举考试或官吏考绩列为下等)

下的拼音: xià  

〈词性:量〉

(1) 表示动作的次数。如:下子(表示动作次数);敲了几下门;摇了几下旗

(2) 表时间的单位,犹言点。如:下子(表示时间短暂)

常用词组

下巴、下巴颏儿、下摆、下班、下半场、下半旗、下半晌、下半天、下半夜、下辈、下辈子、下本儿、下笔、下边,下边儿、下标、下不来、下不来台、下不为例、下部、下操、下策、下层、下层林、下场、下场、下场门、下车、下车伊始、下沉、下陈、下衬、下乘、下程、下处、下船、下垂、下垂、下唇、下次、下存、下达、下蛋、下道,下道儿、下道齐桓、下等、下地、下地幔、下第、下店、下调、下跌、下定义、下毒、下饭、下方、下房,下房儿、下放、下风、下浮、下纲、下岗、下工、下工、下工夫,下功夫、下沟、下关、下官、下跪、下锅、下海、下颌、下黑儿、下户、下级、下家、下嫁、下贱、下江、下降、下脚,下脚儿、下脚、下脚、下脚货、下脚料、下街、下界、下劲、下九、下九流、下酒、下课、下口、下苦、下款、下来、下来、下里巴人、下力、下吏、下里、下僚、下列、下劣、下令、下流、下流、下落、下落、下马、下马看花、下马威、下面、下奶、下女、下品、下聘、下坡、下铺、下棋、下气、下气、下欠、下窍、下切、下情、下去、下去、下山、下山、下身、下神、下乘、下士、下世、下世、下手、下手、下首、下书、下水、下水道、下死劲、下宿、下榻、下台、下堂、下体、下田、下调、下帖、下同、下头、下推、下脱、下文、下问、下午、下洗、下细、下弦、下限、下陷、下乡、下泻、下泄、下心意、下行、下学、下旬、下咽、下药、下野、下夜、下邑、下意识、下饮黄泉、下游、下余、下愚、下雨、下狱、下院、下月、下葬、下账、下诏、下政、下中农、下中天、下种、下逐客令、下箸、下装、下坠、下子、下作、下作

  拼音  wéi   注音  ㄨㄟˊ   
部首  巾部  部外笔画  8画  总笔画  11画  
五笔  MHWY  仓颉  LBOG  郑码  LINI  四角  40215  结构  左右电码  1602  区位  6501  统一码  5E37  笔顺  丨フ丨ノ丨丶一一一丨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帷的拼音:wéi(ㄨㄟˊ)  

⒈ 围在四周的帐幕:帷幕。帷幔。帷幄(军用的帐幕)。帷子。帷帐。

统一码

帷字UNICODE编码U+5E37,10进制: 24119,UTF-32: 00005E37,UTF-8: E5 B8 B7。

帷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帷字收录于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curtain

造字法

形声:从巾、隹声

English

tent; curtain, screen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帷的拼音: wéi  

〈词性:名〉

(1) (形声。从巾,隹( zhuī  )声。从巾,与丝织品有关。“帷”是帷幕。本义:围在四周的布幕) 同本义 [curtain]

帷,在旁曰帷。——《说文》

车帷裳。——《诗·卫风·氓》

蒲蒻蔺席帐帷幢。——《急就篇》

在旁曰帷,在上曰幕。——《说文通训定声》

即将女出帷中。——《史记·滑稽列传》

披帷西向立。——《史记·项羽本纪》

揽辔褰帷。——清· 周容《芋老人传》

(2) 又如:帷薄(帐幔叫帷,竹簾叫薄。可供分隔内外之用);帷盖(车上的帷幕和顶盖);帷堂(丧礼所用的帷幕。设在堂上,以分隔内外);帷帏(犹帷幄。借指君主);帷幌(室内的帷幔)

词性变化

帷的拼音: wéi  

〈词性:动〉

(1) 用幕布遮挡 [cover with curtain]

周武王乃使人帷而守之。——《新书·连语》

(2) 又如:帷房(张帷的房屋)

常用词组

帷薄不修、帷幕、帷幄、帷帐、帷子

  拼音  gōng   注音  ㄍㄨㄥ   
简体部首  攵部  部外笔画  3画  总笔画  7画  
繁体部首  攴部  
五笔  ATY  仓颉  MOK  郑码  BIMO  四角  18140  结构  左右电码  2396  区位  2505  统一码  653B  笔顺  一丨一ノ一ノ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攻的拼音:gōng(ㄍㄨㄥ)  

⒈ 打击,与“守”相对:攻击。攻占。攻取。攻心。攻关。攻陷。

⒉ 指责,驳斥:攻难(nàn  )。群起而攻之。

⒊ 治病:以毒攻毒。

⒋ 致力学习或研究:攻读。攻书。专攻医学。

统一码

攻字UNICODE编码U+653B,10进制: 25915,UTF-32: 0000653B,UTF-8: E6 94 BB。

攻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攻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汉英互译

accuse、attack、study

相关字词

守、防

造字法

形声:从攵、工声

English

attack, assault; criticize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攻的拼音: gōng  

〈词性:动〉

(1) (形声。从攴(   ),工声。本义:进攻,攻打)

(2) 同本义(与“守”相对) [assail;attack;assault]

攻,击也。——《说文》

攻灵公于 桃园。——《左传·宣公二年》

宽则两军相攻。——《战国策·秦策》

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左传·僖公四年》

公输盘为 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 宋。——《墨子·公输》

其次伐兵,下政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孙子·谋攻》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汉· 贾谊《过秦论》

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论语·先进》

(3) 又如:攻车(古代的一种兵车。用于进攻);攻钞(攻打劫掠);攻围(攻敌时切断敌人要塞与外界的交通,予以四面包围);攻无不取(只要进攻,必能夺取)

(4) 指责 [censure;accuse;blame;bring charge against;rail at]

五曰攻,六曰说。——《周礼·太祝》。注:“以辞责之。”

攻者责也。——《论衡·顺鼓》

(5) 又如:攻瑕指失(批评缺点,指出失误);攻瑕索垢(批评不足,寻找缺点);攻摘(批评指摘)

(6) 引申为以药物治疗疾病 [cure]

凡疗疡,以五毒攻之。——《周礼·天官·疡医》

(7) 又如:攻疗(治疗);攻治(医治);攻熨(原指以药物炒热敷患处,散寒止痛。引申为改正);攻泻(饮服烈性药物使之宣泻)

(8) 致力研究,专心从事 [assiduously study;specialize in]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唐· 韩愈《师说》

(9) 又如:攻苦食淡(致力于勤苦之事,食用无味之物。引申为艰苦自励,一心求学);攻苦(从事于劳苦之事。多指苦心求学);攻习(攻读;奋力学习)

(10) 治理,加工 [administer;process;work]

攻,治也。——《广雅·释诂三》

庶民攻之。——《国语·楚语上》

农攻粟,工攻器,贾攻货。——《吕氏春秋·上农》

贤第新成,攻坚。——《汉书·董贤传》

(11) 又如:攻玉(琢磨玉石);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词性变化

攻的拼音: gōng  

〈词性:形〉

(1) 通“功”。器物精好坚利 [firm]

我车既攻,我马既同。——《诗·小雅·车攻》

械用兵革攻完便利者强。——《荀子·议兵》

先者难为知,而后者易为攻也。——《淮南子·原道》

(2) 又如:攻牢(坚固);攻致(坚固紧密);攻完(坚固完好)

攻的拼音: gōng  

〈词性:名〉

通“功”。功绩 [achievement]

易攻伐以治我国,攻必倍。——《墨子·非攻下》

常用词组

攻必克,守必固、攻城打援、攻错、攻打、攻读、攻关、攻击、攻击行为、攻坚、攻坚战、攻讦、攻克、攻略、攻难、攻破、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攻其一点,不及其余、攻取、攻势、攻守、攻守同盟、攻书、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攻袭、攻下、攻陷、攻心、攻占

  拼音  dú dòu   注音  ㄉㄨˊ ㄉㄡˋ   繁体    
部首  讠部  部外笔画  8画  总笔画  10画  
五笔  YFND  仓颉  IVJNK  郑码  SETG  四角  34784  结构  左右电码  6236  区位  2233  统一码  8BFB  笔顺  丶フ一丨フ丶丶一ノ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读(讀)的拼音:dú(ㄉㄨˊ)  

⒈ 依照文字念:读数。读经。读书。宣读。朗读。范读。

⒉ 看书,阅览:阅读。速读。默读。读者。

⒊ 求学:走读。

⒋ 字的念法:读音。读破。

其他字义

读(讀)的拼音:dòu(ㄉㄡˋ)  

⒈ 旧指文章里一句中间念起来要稍稍停顿的地方:句读。

统一码

读字UNICODE编码U+8BFB,10进制: 35835,UTF-32: 00008BFB,UTF-8: E8 AF BB。

读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读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讀読

汉英互译

read、attend school

造字法

形声:从讠、卖声

English

read, study; pronounce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读的拼音:

dòu  

〈词性:名〉

(1) 语句中的停顿。古代诵读文章,分句和读,极短的停顿叫读,稍长的停顿叫句,今以逗号标志。也作“逗” [pauses in reading aloud]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唐· 韩愈《师说》

援引他经,失其句读,以无为有,其可闵笑也,不可胜记也。——晋· 何休《春秋公羊注疏序》

(2) 另见   

基本词义

读的拼音:

  

〈词性:动〉

(1) (形声。从言,卖声。本义:读书)

(2) 籀书,抽释理解书的意义 [chant]

读,诵书也。——《说文》

主人习其读而问其传。——《公羊传·定公元年》

读其书。——《孟子》

相随观读,讽述以谈。——《论衡·谈天》

(3) 又如:读法(诵读法令);读祝(祭祀时宣读祈祷文);读鞫(审判时,宣读起诉理由)

(4) 阅读 [read]

好读书,不求甚解。——晋· 陶潜《五柳先生传》

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楚人贫居,读《淮南方》。—— 邯郸淳《笑林》

(5) 又如:读报;默读(不出声地读书);朗读;读律(学习法律);读画(用心鉴赏绘画的意境,风格);读过(读毕);读杂志;审读(审查阅读)

(6) 说 [speak;talk]

读,说也。——《广雅·释诂二》

号而读之也。——《庄子·则阳》

(7) 上学 [attend]。如:读大学;走读;半工半读

词性变化

读的拼音:

  

〈词性:名〉

(1) 文体名。属于题跋一类。用以记心得于书后,以备遗忘 [a style of calligraphy]

题读始于唐,跋书起于 宋。—— 徐师曾《文体明辨》

(2) 姓

(3) 另见 dòu  

常用词组

读本、读后感、读经、读破、读破句、读书、读书人、读数、读头、读物、读音、读者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