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马毛猬磔的意思

máowèizhé

马毛猬磔



拼音mǎ máo wèi zhé

注音ㄇㄚˇ ㄇㄠˊ ㄨㄟˋ ㄓㄜˊ

解释南朝宋鲍照《代出自蓟北门行》:“疾风冲塞起,沙砾自飘扬;马毛缩如猬,角弓不可张。”后因以“马毛猬磔”形容狂风大作,气候恶劣。

出处南朝·宋·鲍照《代出自蓟北门行》:“疾风冲塞起,沙砾自飘扬;马毛缩如猬,角弓不可张。”

繁体馬毛蝟磔

动物生肖牛,虎,蛇

  拼音    注音  ㄇㄚˇ   繁体    
部首  马部  部外笔画  0画  总笔画  3画  
五笔86  CNNG  五笔98  CGD  仓颉  NVSM  郑码  XA  四角  77127  结构  单一电码  7456  区位  3477  统一码  9A6C  笔顺  フフ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马(馬)的拼音:mǎ(ㄇㄚˇ)  

⒈ 哺乳动物,颈上有鬃,尾生长毛,四肢强健,善跑,供人骑或拉东西:马匹。骏马。马到成功。马首是瞻(喻跟随别人行动)。

⒉ 大:马蜂。马勺。

⒊ 姓。

统一码

马字UNICODE编码U+9A6C,10进制: 39532,UTF-32: 00009A6C,UTF-8: E9 A9 AC。

马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马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gee、horse、horseflesh、neddy、steed、equine

造字法

原为象形

English

horse; surname; KangXi radical 187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马的拼音:

  

〈词性:名〉

(1) (象形。早期金文字形,象马眼、马鬃、马尾之形。“马”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家畜名)

(2) 单蹄食草大型哺乳动物 [horse]。史前即为人类所驯化,用作驮畜、挽畜和乘骑;它和其他现存的马属和马科动物的区别是尾毛和鬃毛长,后腿飞节内下方有一块胼胝,还有一些非固定特征(如体型较大,蹄子较大,颈稍呈弓形,头小,耳短)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韩愈《马说》

(3) 又如:马伯乐(相马的人);马首(属马的人);马牌子(官府养马的伕役,他们身上都挂有腰牌作凭证);马曹(官署名。专门管马);马圈(养马的地方);马祭(祭祀马神);马绊(系马用的绳子);马褐(马的护衣);马祸(马的异象。古代以为灾变之兆);马图(传说中龙马背负出水的图)

(4) “码”的古字。古代用 以计算的筹码。近世也用以计数 [code]

为胜者立马。——《礼记·投壶》

(5) 又如:马子(筹码)

(6) 姓

词性变化

马的拼音:

  

〈词性:动〉

(1) 〈词性:方〉∶发怒时把脸拉长像马脸 [draw face]。如:马起面孔叫他们出去

(2) 驾着马 [take horse;control a horse]

裘马过世家。——《聊斋志异·促织》

(3) 又如:裘马扬扬

马的拼音:

  

〈词性:形〉

大的[big]。如:马道(大路);马包(被包。中间开口、两旁可以塞进东西的长布袋);马船(大型官船);马溜子船(航行速度较快的大船)

常用词组

马鞍、马鞍形、马帮、马鞭、马弁、马表、马鳖、马兵、马泊六、马不停蹄、马步、马车、马齿苋、马褡子、马达、马大哈、马刀、马到成功、马德里、马灯、马店、马队、马贩子、马房、马蜂、马蜂窝、马夫、马革裹尸、马褂、马号、马号、马赫、马赫数、马后炮、马虎、马甲、马架、马缰绳、马嚼铁、马嚼子、马脚、马厩、马驹、马具、马可·波罗、马克思、马克思列宁主义、马克思主义、马口铁、马裤、马快、马拉松、马力、马列、马铃薯、马六甲海峡、马笼头,马勒、马路、马骡、马马虎虎、马匹、马屁、马屁精、马前卒、马群、马赛克、马上、马上比武、马勺、马市、马嘶、马首、马首是瞻、马术、马蹄、马蹄铁、马蹄形、马桶、马头琴、马尾松、马戏、马歇尔计划、马靴、马衣、马扎、马掌

  拼音  máo   注音  ㄇㄠˊ   
部首  毛部  部外笔画  0画  总笔画  4画  
五笔86  TFNV  五笔98  ETGN  仓颉  HQU  郑码  MH  四角  20714  结构  单一电码  3029  区位  3511  统一码  6BDB  笔顺  ノ一一フ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毛的拼音:máo(ㄇㄠˊ)  

⒈ 动植物的皮上所生的丝状物:毛笔。羽毛。毛织品。毛骨悚然。轻于鸿毛。

⒉ 像毛的东西,指谷物或草:不毛之地。

⒊ 衣物上的霉菌:老没见太阳都长毛了。

⒋ 粗糙,没有加工的:毛布。毛估(粗略地估计)。毛坯。

⒌ 不是纯净的:毛利。毛重。

⒍ 行动急躁:毛躁。

⒎ 惊慌失措,主意乱了:把他吓毛了。

⒏ 小:毛病。毛孩子。毛毛雨。

⒐ 货币贬值:钱毛了。

⒑ 量词,用于钱币,等于“角”,一圆钱的十分之一:两毛钱。

⒒ 姓。

统一码

毛字UNICODE编码U+6BDB,10进制: 27611,UTF-32: 00006BDB,UTF-8: E6 AF 9B。

毛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毛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汉英互译

careless、feather、gross、hair、mildew、scared、semifinished

造字法

象形

English

hair, fur, feathers; coarse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毛的拼音: máo  

〈词性:名〉

(1) (象形。金文字形。“毛”是汉字的一个部首,从“毛”的字多与皮毛有关。本义:眉毛、头发、兽毛)

(2) 同本义 [hair;feather;down;wool]

毛,眉发之属及兽毛也。——《说文》

不获二毛。——《礼记·檀弓》。注:“二毛,鬓发斑白。”

王燕则诸侯毛。——《周礼·司仪》

皮毛者,肺之合也。——《素问·欬论》

其动物宜毛物。——《周礼·大司徒》

毛马而颁之。——《周礼·校人》

以启其毛。——《诗·小雅·信南山》

皮之不存,毛将焉傅?——《左传·僖公十四年》

胚不生毛。——《韩非子·五蠹》

与旃毛并咽。——《汉书·李广苏建传》

大小毛角。——唐· 李朝威《柳毅传》

矢如猬毛。——《资治通鉴·唐纪》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贺知章《回乡偶书》

(3) 又如:毛女(传说中的仙女,遍体生毛,故名);毛连(用羊毛或其他毛类制成的褡裢);刚毛(人或动物体上长的硬毛);毫毛(人或鸟兽身上的细毛);毛笔(以兽毛制成的笔);毛羽(兽毛和鸟羽);毛戴(寒毛竖立);毛脉(须发与血脉);毛悚(汗毛竖立);毛蓬蓬(须发密而乱貌);毛楂楂(毛发短而硬貌);毛发不爽(犹毫毛不爽);毛耸(毛发竖立)

(4) 兽类 [beasts]。如:毛群(兽类);毛挚(猛禽捕食小鸟);毛类(兽类);毛犊(古代传说中兽类之祖);毛鬣(马或野兽的鬃毛)

(5) 鸟的羽毛 [feather]

(6) 又如:毛芥(羽毛和芥子);毛扇(羽毛扇);毛翎(翎毛。借指羽翼);毛质(鸟类的毛羽)

(7) 亦指带毛的兽皮 [hide]。如:毛毛匠(毛皮匠);毛裘(兽皮制作的衣服);毛水(皮毛的表面)

(8) 通“芼”。草木;五谷 [grass and tree;corn]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列子·汤问》

涧溪沼沚之毛。——《左传·隐公三年》。注:“草也。”

毛泽未尽。——《谷梁传·定公元年》。注:“凡地之所生谓之毛。”

锡之不毛之地。——《公羊传·宣公十二年》。注:“墝埆不生五谷曰不毛。”

(9) [口]∶中国货币单位“角”的俗称,等于一元的十分之一 [mao,a fractional unit of money in China]

(10) 姓

词性变化

毛的拼音:   

〈词性:形〉

(1) 比喻多而细碎 [hairy]。如:毛细管;毛孩子;毛起(形容兴起的事如毛一样众多)

(2) 小,微不足道。多用于贬义 [little,small]

你是那路毛神?——《西游记》

(3) 又如:毛神(小神。骂人的话);毛路(方言。小路);毛蛋蛋子(詈词。犹言小畜生);毛铢(形容极微小的利益)

(4) 不纯净 [gross]。如:毛重;毛利

(5) 半加工的;粗糙的 [rough;semi-finished]。如:毛坯;毛糙(粗糙;不细致);毛边

毛的拼音: máo  

〈词性:动〉

(1) 发火;发怒 [get angry]。如:毛司火性儿(性格又臭又火爆);尽管他脾气毛

(2) 贬值,兑换率下降 [depreciate]。如:货币毛了

(3) 发慌 [feel nervous;flurried]

祁老爷毛了,只得退了堂。——《儒林外史》

(4) 又如:发毛(发慌);吓毛了;小偷毛了;毛脚鸡(比喻行动慌里慌张)

常用词组

毛笔、毛边、毛边纸、毛病、毛玻璃、毛布、毛糙、毛虫、毛刺、毛地黄、毛豆、毛发、毛纺、毛骨悚然、毛孩、毛孩子、毛烘烘、毛火虫、毛巾、毛举、毛举细故、毛孔、毛口、毛拉、毛蓝、毛蓝布、毛料、毛驴、毛毛、毛毛虫、毛毛楞楞、毛毛腾腾、毛毛雨、毛囊、毛呢、毛坯、毛蓬蓬、毛皮、毛票、毛钱儿、毛渠、毛茸、毛茸茸、毛石、毛收入、毛手毛脚、毛遂自荐、毛太纸、毛毯、毛头毛脑、毛头小子、毛息、毛细管、毛细现象,毛细作用、毛线、毛丫头、毛样、毛衣、毛蚴、毛羽鳞鬣、毛躁、毛毡、毛织品、毛重、毛猪、毛竹、毛装、毛子

  拼音  wèi   注音  ㄨㄟˋ   繁体    
部首  犭部  部外笔画  9画  总笔画  12画  
五笔  QTLE  仓颉  KHWB  郑码  QMKQ  四角  46227  结构  左右电码  5798  区位  6612  统一码  732C  笔顺  ノフノ丨フ一丨一丨フ一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猬的拼音:wèi(ㄨㄟˋ)  

⒈ 〔刺猬〕哺乳动物,身上长有硬刺,昼伏夜出,吃鼠、蛇、昆虫等,对农业有益。简称“猬”,如“猬集”(喻事情繁多,如刺猬的毛聚在一起)。

统一码

猬字UNICODE编码U+732C,10进制: 29484,UTF-32: 0000732C,UTF-8: E7 8C AC。

猬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猬字收录于 次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蝟猥彙

造字法

形声:从犭、畏声

English

vulgar; wanton; low; many; varied; a hedgehog, porcupine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猬的拼音:

wèi  

〈词性:名〉

(1) 兽名。即刺猬 [hedgehog]

矢如猬毛。——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

(2) 脊椎动物亚门,哺乳纲,食虫目,猬科。如:猬毛(猬之毛。比喻众多);猬缩(刺猬遇敌则缩。比喻人畏缩不前);猬栗(指猬身上的毛刺);猬鼠(猬的别名)

(3) 指猬毛。形容众多 [hedgehog's hair]。如:猬立(猬毛竖起。多比喻因恐惧而毛发耸起);猬列(猬毛竖列。形容多而密);猬附(纷纷归向);猬合(比喻纷纷集结);猬起(喻事变纷起,如猬毛竦竖);猬结蚁聚(喻人多而聚集在一起)

常用词组

猬集

  拼音  zhé   注音  ㄓㄜˊ   
部首  石部  部外笔画  10画  总笔画  15画  
五笔86  DQAS  五笔98  DQGS  仓颉  MRNQD  郑码  GRMF  四角  15694  结构  左右电码  4325  区位  7761  统一码  78D4  笔顺  一ノ丨フ一ノフ丶一フ丨一丨ノ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磔的拼音:zhé(ㄓㄜˊ)  

⒈ 古代分裂牲体以祭神。

⒉ 古代一种酷刑,把肢体分裂:磔刑。

⒊ 汉字笔形之一,即“捺(  )”。

统一码

磔字UNICODE编码U+78D4,10进制: 30932,UTF-32: 000078D4,UTF-8: E7 A3 94。

磔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磔字收录于 现通表 。

异体字

造字法

形声:从石、桀声

English

to dismember, tear apart; downward stroke slanting right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磔的拼音: zhé  

〈词性:动〉

(1) 古代祭祀时分裂牲畜肢体 [dismember]

磔,辜也。——《说文》。从桀,石声。刳鸡胸、腹而张之,令其干枯不收。故从桀

磔,张也。——《广雅》

旁磔。——《礼记·月令》。注:“攘也。”

祭风曰磔。——《尔雅》。李注:“以牲头蹄及皮破之以祭。”

[季春之月]九门磔攘。——《礼记·月令》。孙希旦集解:“磔,磔裂牲体也。”

(2) 又如:磔禳(磔攘。分裂牲体祭神以除不祥);磔鸡(旧历正月初一杀鸡挂门外以除不祥)。又指古代的一种酷刑。以车分裂人体

吴子胥不磔 姑苏东门外乎!——《荀子》。注:“车裂也。”

(3) 又如:磔裂(车裂人体;分割,割裂)。还指五代时始置的一种凌迟酷刑,俗称“剐刑”

李嗣源遣使部送 潞州叛将 杨立等到阙,并磔于市。——《旧五代史》

(4) 又如:磔诛(凌迟处死);磔刑(割肉离骨,断肢体,再割断咽喉)

词性变化

磔的拼音: zhé  

〈词性:名〉

汉字书法之一,右下方的捺笔 [right-falling stroke (in Chinese characters)]

刮视字棱,相其波磔,似是八分书耳。——《阅微草堂笔记》

磔的拼音: zhé  

<象>

鸟鸣声,同“吱吱”

磔磔云霄间。——宋· 苏轼《石钟山记》

马毛猬磔:成语接龙顺接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