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敲山震虎的意思

qiāoshānzhèn

敲山震虎



拼音qiāo shān zhèn hǔ

注音ㄑ一ㄠ ㄕㄢ ㄓㄣˋ ㄏㄨˇ

解释见“敲山振虎”。

出处清·姜振名《永庆升平前传》第54回:“今天一见马成龙等三人在此吃饭,俱是外乡人,打算要敲山震虎,要把三个人给唬住。”

例子叶赫那拉·图鸿《乾隆皇帝》第二章:“他还当是敲山震虎,讽他无所事事呢?”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间接警告对方。

感情敲山震虎是中性词。

近义杀鸡警猴

英语a deliberate act as a warning to the opponent

动物生肖牛,虎,蛇

  拼音  qiāo   注音  ㄑ一ㄠ   
部首  攴部  部外笔画  10画  总笔画  14画  
五笔  YMKC  仓颉  YBYE  郑码  SJIX  四角  01247  结构  左右电码  2418  区位  3935  统一码  6572  笔顺  丶一丨フ一丨フ丨フ一丨一フ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敲的拼音:qiāo(ㄑ一ㄠ)  

⒈ 打,击:敲打。敲击。敲诈。敲边鼓(喻从旁帮人说话)。敲门砖。敲骨吸髓。旁敲侧击。

统一码

敲字UNICODE编码U+6572,10进制: 25970,UTF-32: 00006572,UTF-8: E6 95 B2。

敲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敲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㪣䯨搞摮毃

汉英互译

knock、percuss、strike

造字法

形声:从攴、高声

English

strike, beat, pound, hammer; rap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敲的拼音: qiāo  

〈词性:动〉

(1) (形声。从攴,高声。攴,   ,轻击。象手(又)拿小棍轻击的样子。本义:敲击,叩打)

(2) 同本义 [knock]?

敲,击头也。——《说文》

夺之杖以敲之。——《左传·定公二年》。释文:“击声也。”

下见共王五伯,将敲其头矣。——《吕氏春秋·当务》

僧敲月下门。——宋·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欲着敲字。

作推敲之势。

作敲字佳矣。

敲剥天下。——清· 黄宗羲《原君》

(3) 又如:敲扑(拷打);敲丝(银子。古时银锭上面都敲有圆纹,故称);敲枰(下棋);敲翻(打断)

(4) 推敲 [weigh]。如:敲一敲实(摸底;探虚实);敲句(推敲语句);敲吟(推敲吟诵诗句);敲推(推敲);敲磕(推敲,琢磨);敲诗(推敲诗句)

(5) 敲诈 [blackmail]。如:敲削(敲剥。敲诈剥削);敲磕(敲诈);敲磨(犹敲剥);敲镘儿(敲诈钱财)

词性变化

敲的拼音: qiāo  

〈词性:名〉

短杖式的刑具 [implement like short stick]

执敲扑而鞭笞天下。——汉· 贾谊《过秦论》

常用词组

敲边鼓、敲打、敲定、敲击、敲门砖、敲敲打打、敲丧钟、敲山震虎、敲诈、敲竹杠

  拼音  shān   注音  ㄕㄢ   
部首  山部  部外笔画  0画  总笔画  3画  
五笔  MMMM  仓颉  U  郑码  LL  四角  22770  结构  单一电码  1472  区位  4129  统一码  5C71  笔顺  丨フ丨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山的拼音:shān(ㄕㄢ)  

⒈ 地面形成的高耸的部分:土山。山崖。山峦。山川。山路。山头。山明水秀。山雨欲来风满楼(喻冲突或战争爆发之前的紧张气氛)。

⒉ 形状像山的:山墙(人字形房屋两侧的墙壁。亦称“房山”)。

⒊ 形容大声:山响。山呼万岁。

⒋ 姓。

统一码

山字UNICODE编码U+5C71,10进制: 23665,UTF-32: 00005C71,UTF-8: E5 B1 B1。

山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山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hill、mountain、jebel

造字法

象形:像山峰绵延之形

English

mountain, hill, peak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山的拼音: shān  

〈词性:名〉

(1) (象形。甲骨文和金文字形,象山峰并立的形状。“山”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地面上由土石构成的隆起部分)

(2) 同本义 [mountain]

山,土有石而高。——《说文》

山,土之聚也。——《国语·周语》

山人取之。——《左传·昭公四年》

夏后代山。——《礼记·明堂位》

太行、 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列子·汤问》

如山如阜,如冈如陵。——《诗·小雅·天保》

生于山阜,处于室堂。——《荀子·赋》

为山九仞,功亏一篑。——《书·旅獒》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3) 又如:山霭(山上的云气);山灵(山神);山阿(山中凹曲的地方);山岩(山峰;山崖);山隈(山角);山啜(山岔);山落(山岔;山角落);山孤钉(小山包);山头(绿林好汉占据的山寨;坟地;山墙);山长(科举时代的书院主讲及总领院务者);山主(寺院的主持);山观(山中道观);山关(依山而建的城堡)

(4) 形状像山的东西 [anything in the shape of a mountain]

刃树剑山。——《南齐书·高逸传伦》

(5) 又如:冰山;鳌山;山枕(枕头。古代枕头多用木、瓷制作,中凹,形似山);山堆阜积(东西堆积得像山一样);山棚(结彩的牌楼;比武台,戏台);山家(佛寺)

(6) 特指“五岳” [the Five mountains]

奠高山大川。——《书·禹贡》。孔传:“高山,五岳。大川,四渎。”

(7) 又如:山斗(“泰山北斗”的缩略。借指卓有成就令人仰慕的人物);山右(指山西省,西在太行山之右);山左(山东的别称)

(8) 山墙 [gable wall]。如:山架(把几层木板镶嵌在墙里的架子)

(9) 指酒肆的楼上 [storey of a bar]

酒阁名曰厅院,若楼上则又或名为山,一山、二山、三山之类。牌额写过山,非特有山,谓酒力高远也。——宋· 灌圃耐得翁《都城纪胜》

(10) 山中。指隐居之处 [hermitage]。如:山谷臣(隐士的自称);山谷之士(隐士);山囚(隐居山野不得志的士人);山巾(山野隐士的便帽)

(11) 坟 [mound]。如:山陵(帝王的陵墓);山园(坟地);山门(墓门)

(12) 蚕簇。由禾杆、油菜杆搭成的小簇 [a small bundle of straws,etc.,for silkworms to spin cocoons on]。如:蚕上山了

(13) 姓

词性变化

山的拼音: shān  

〈词性:形〉

(1) 大,巨大 [big]。如:山嚷怪叫,太吵人了;山响

(2) 粗俗 [hoarse]

你道山不山?中了状元一道烟。——《牡丹亭》

(3) 山野——谦称 [my rustic]。如:山妻(隐士之妻)

常用词组

山隘、山坳、山包、山胞、山崩地裂、山崩钟应、山不转路转、山茶、山产、山场、山川、山丛、山村、山道年、山地、山顶、山顶洞人、山东、山洞、山阿、山风、山峰、山腹、山旮旯儿、山冈、山高海深、山高皇帝远、山高水长、山高水低、山高水险、山歌、山根、山沟、山谷、山海关、山河、山洪、山回路转、山货、山脊、山涧、山脚、山径、山口、山岚、山梁、山林、山陵、山岭、山路、山麓、山峦、山脉、山毛榉、山峁、山帽云、山门、山盟海誓、山明水秀、山南海北、山坡、山墙、山清水秀、山穷水尽、山丘、山泉、山人、山水、山塘、山体、山头、山洼、山弯、山窝、山坞、山西、山系、山峡、山险、山乡、山响、山魈、山崖、山阳、山羊胡子、山肴、山摇地动、山药蛋、山野、山阴、山雨欲来、山雨欲来风满楼、山芋、山岳、山寨、山珍海味、山庄、山子、山陬海澨、山嘴

  拼音  zhèn   注音  ㄓㄣˋ   
部首  雨部  部外笔画  7画  总笔画  15画  
五笔  FDFE  仓颉  MBMMV  郑码  FVGH  四角  10232  结构  上下电码  7201  区位  5380  统一码  9707  笔顺  一丶フ丨丶丶丶丶一ノ一一フノ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震的拼音:zhèn(ㄓㄣˋ)  

⒈ 疾雷(霹雳)使物体振动:“震夷伯之庙”。震霆。

⒉ 雷:“烨烨震电。”

⒊ 巨大的力等使物体剧烈颤动:震撼。震荡。震颤。震响。震动。声震遐迩。

⒋ 迅速或剧烈地颤动:地震。身子不由得一震。

⒌ 特指“地震”:震灾。震源。震中。震级。震情。防震。抗震。余震。

⒍ 〔震旦〕佛教经籍中的译名,指中国。

⒎ 惊恐或情绪过分激动:震惊。震怒。震骇。震慑。

统一码

震字UNICODE编码U+9707,10进制: 38663,UTF-32: 00009707,UTF-8: E9 9C 87。

震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震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shake、shock、vibrate

造字法

形声:从雨、辰声

English

shake, quake, tremor; excite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震的拼音: zhèn  

(1) (形声。从雨,辰声。雷、雨常常并作,故从雨。本义:雷,疾雷)

(2) 同本义 [thunders]

震,劈历振物者。——《说文》

三月癸酉,大雨震电。——《春秋》。孔颖达疏:“ 何休云:震,雷也。电,霆也。”。

(3) 又如:震震(雷、鼓、车、马等所发出的巨响);震厉(雷声);震霆(轰雷,响雷);震雷(响雷);震响(震雷似的响声)

(4) 八卦之一。雷之象 [one of the Eight Diagrams]

万物出乎震。震,东方也。——《易·说卦》。

(5) 又如:震宫(东方);震方(震位,震维。东方);震区(东方)

(6) 与天子有关 [imperial]。如:震位(指东宫,即“太子之宫”);震宫(太子所住的宫殿);震业(帝王的事业);震储(皇储,太子)

(7) 威势;威严 [power and influence;prestige;dignity]

夫兵戢而时动,动则威,观则玩,玩则无震。——《国语·周语上》

畏君之震。——《左传·成公二年》。

(8) 又如:震灼(威势极盛);震肃(因慑于威势而肃然)

词性变化

震的拼音: zhèn  

(1) 震动,物体自身动荡或使物体动荡 [shake]

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后汉书·张衡传》

雷奔电泄,震天动地。——《水经注·河水》

以类天之震曜杀戮也。——《汉书·刑法志》

震惊朕师。——《书·舜典》

余威震于殊俗。——汉· 贾谊《过秦论》

内地为之震。——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2) 又如:震掉(颤动);震域(地震波及的范围);震裂(物体因受震动而裂开);震主之威(指人威势极为盛大,使君王畏忌不安)

(3) 震惊;惊惧;使惊惧 [fear;dread;shock]

愿承闲而自察兮,心震悼而不敢。——《楚辞·九章·抽思》

簿者数内大使以震其君。——《韩非子·八奸》

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资治通鉴》。

(4) 又如:震汗(因惊惧而颤抖出汗);震怖(惊恐);震悸(惊怖恐惧);震慑(震惧。形容极害怕)

(5) 心动;激动 [(of heart) beat;excite]

若听乐而震,观美而眩,患莫甚焉。——《国语·周语下》。

(6) 又如:震怜(动情怜恤)

(7) 振兴;振奋 [develop vigorously;rouse oneself]

莫不震叠。——《诗·周颂·时迈》

滞久而不震,生乃不殖。——《国语》。

(8) 又如:震奋(振作奋发);震发(奋发,奋起);震激(振作激发)

(9) 怒 [anger]

震于廷。——《太玄·释》。范望注:“震,怒也。”。

(10) 又如:震恚(大怒,盛怒);震扑(怒而攻打);震愤(大怒)

(11) 地震 [have an earthquake]

八月丁酉,南宫极震。——《左传·昭公二十三年》

震之所在。(地震所在的方位。)——《后汉书·张衡传》。

(12) 又如:震中;震波;震级

常用词组

震波、震颤、震旦、震荡、震动、震耳、震耳欲聋、震古烁今、震骇、震撼、震惶、震级、震惊、震觉、震例、震栗、震怒、震慑、震情、震天动地、震响、震摇、震音、震源、震灾、震中

  拼音    注音  ㄏㄨˇ   
部首  虍部  部外笔画  2画  总笔画  8画  
五笔86  HAMV  五笔98  HWV  仓颉  YPHN  郑码  IH  四角  21217  结构  左上包围电码  5706  区位  2702  统一码  864E  笔顺  丨一フノ一フノフ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虎的拼音:hǔ(ㄏㄨˇ)  

⒈ 哺乳动物,毛黄褐色,有黑色条纹,性凶猛,力大。骨和血及内脏均可入药(通称“老虎”):虎口(a.喻危险境地;b.手上拇指和食指相交的地方)。虎穴(喻危险境地)。虎符(古代调兵的凭证,用铜铸成虎形,分两半)。虎狼(喻凶残的人)。虎头蛇尾。虎踞龙盘。龙腾虎跃。

⒉ 勇猛、威武:虎将。虎势。虎劲。虎威。虎虎。虎气。

⒊ 古同“唬”,威吓。

⒋ 古同“琥”,琥珀。

统一码

虎字UNICODE编码U+864E,10进制: 34382,UTF-32: 0000864E,UTF-8: E8 99 8E。

虎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虎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俿乕虝

汉英互译

tiger

造字法

象形

English

tiger; brave, fierce; surname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虎的拼音:   

〈词性:名〉

(1) (象形。金文字形象以虎牙、虎纹为特征的虎形。本义:老虎)

(2) 同本义 [tiger],亚洲产的一种大型食肉类哺乳动物( Panthera tigris ),在黄褐色的毛皮上有黑色横纹,尾长而无簇毛,有黑圈,下体大部白色,无鬣,典型的体形比狮子略大

虎,山兽之君。——《说文》

阚如虓虎。——《诗·大雅·常武》

虎狼之心。——《史记·项羽本纪》

苛政猛于虎。——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曹公豺虎也。——《资治通鉴》

气吞万里如虎。——宋·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 又如:虎螭(虎与龙);虎啸(虎吼叫);虎跃(猛虎腾跃);虎残(虎口余生)

(4) 凡伤害物类之虫,也以虎名之 [insect]。如:蝇虎;蝎虎

守宫善捕蝎蝇,故得虎名。——《本草纲目》

(5) 姓

词性变化

虎的拼音:   

〈词性:形〉

(1) 比喻威武勇猛 [brave]。如:虎虎势势(形容勇猛的样子);虎豹(比喻勇猛的战士);虎旅(指勇猛的军队)

(2) 比喻残酷凶暴 [cruel]

或问酷吏。曰:“虎哉!虎哉!角而翼者也”。——《法言》

虎的拼音:   

〈词性:动〉

(1) 〈词性:方〉∶脸色陡变而露出严厉或凶恶的表情 [suddenly turn hostile]。如:虎视鹰瞵(形容凶狠地注视着,将欲有所攫取)

(2) 吓唬。也作“唬” [intimidate]。如:虎虝(吓唬;恐吓);虎唬(威吓);虎吓(犹吓唬)

(3) 另见   

常用词组

虎背熊腰、虎贲、虎彪彪、虎步、虎伥、虎符、虎骨、虎骨酒、虎虎、虎将、虎踞龙盘、虎口、虎口拔牙、虎口余生、虎狼、虎落平川、虎气、虎生生、虎视、虎视眈眈、虎视鹰瞵、虎势、虎跳峡、虎头虎脑、虎头牢房、虎头蛇尾、虎威、虎穴、虎牙、虎崽、虎掌、虎踪猫迹

基本词义

虎的拼音:   

另见   

常用词组

虎不拉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