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guò jiāng míng shì duō rú zéi
注音ㄍㄨㄛˋ ㄐ一ㄤ ㄇ一ㄥˊ ㄕˋ ㄉㄨㄛ ㄖㄨˊ ㄗㄟˊ
解释鲗:乌贼,墨鱼。形容多而纷乱。
出处清·吴趼人《俏皮话·乌龟雅名》:“古人有言曰:‘过江名士多如鲗’,我就叫过江名士罢。”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口语。
感情过江名士多如鲗是中性词。
近义过江之鲫
动物生肖牛,虎,蛇
过(過)的拼音:guò(ㄍㄨㄛˋ)
⒈ 从这儿到那儿,从此时到彼时:过江。过账。过程。过渡。过从(交往)。经过。
⒉ 经过某种处理方法:过秤。过磅。过目。
⒊ 超出:过于。过度(dù )。过甚。过奖(谦辞)。过量(liàng )。过剩。过犹不及。
⒋ 重新回忆过去的事情:过电影。
⒌ 从头到尾重新审视:把这篇文章再过一过。
⒍ 次,回,遍:把文件看了好几过儿。
⒎ 错误:过错。记过。
过(過)的拼音:guo(˙ㄍㄨㄛ)
⒈ 用在动词后表示曾经或已经:看过。用过。
⒉ 用在动词后,与“来”、“去”连用,表示趋向:拿过来。走过去。
过(過)的拼音:guō(ㄍㄨㄛ)
⒈ 姓。
过字UNICODE编码U+8FC7,10进制: 36807,UTF-32: 00008FC7,UTF-8: E8 BF 87。
过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过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
過
across、cross、excessive、over、pass、spend、through
功
形声
pass, pass through, go across
详细解释◎ 过的拼音:
過 Guō
〈词性:名〉
(1) 古国名 [Guo state],在今山东省掖县稍西北近海处
处浇于 过,处 豷于 戈。——《左传·襄公四年》
(2) 姓,过国之后
(3) 另见 guò
◎ 过的拼音:
過 guò
〈词性:动〉
(1) (形声。从辵( chuò ),表示与行走有关,咼( guā )声。本义:走过,经过)
(2) 同本义 [go across;pass through]
过,度也。——《说文》
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孟子·滕文公上》
雷霆乍惊,宫车过也。——杜牧《阿房宫赋》
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吕氏春秋·察今》
行过夷门,见侯生。——《史记·魏公子列传》
(3) 又如:过江;过马路;从这条街上过;从他门前过;路过(途中经过);过翼(经过的飞鸟);过宾(路过的宾客);过处(经过之处);过来过往(来往经过);过阴(到阴间走一趟)
(4) 超出,胜过 [exceed;go beyond]
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史记·项羽本纪》
力能扛鼎,才气过人。
大都不过参国之一。——《左传·隐公元年》
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聊斋志异·促织》
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上》
(5) 又如:过如(超过;胜过);过了漕(过了漕运期限);过情(超过实际);过实(超过实际情况);过绝(超越;超过)
(6) 过去(过后) [pass by;go over]
天子偶用一物,未必不过此已忘。——《聊斋志异·促织》
花过而采,则根色黯恶,此其效也。——宋· 沈括《梦溪笔谈》
(7) 又如:三伏已过;雨过天晴;过迹(过去的形迹);过景(过时;不应景);过逝(流逝。很快地过去);过郤(过去)
(8) [婉词]∶去世 [pass away]
陛下虽过世为神,岂假手于苻登而图臣,忘前征时言邪?——《晋书·苻登载记》
(9) 又如:过作(死);老太太是三天前过的;过辈(去世);过背(去世);过七(人死后每七天举行一次吊祭仪式。一般七次或五次而断七)
(10) 给予;递给 [give]
邮人之过书,门者之传教也。——《论衡》
予亦谓之过。辰州人谓以物予人曰过。——《通雅》
(11) 又如:过度
(12) 渡过 [cross]
野市分獐闹,官帆过渡迟。——宋· 苏轼《荆州》
(13) 又如:过索(渡河之绳索);过江(渡过长江)
(14) 转移;过渡 [transfer]
买的房子已付款,只是过户手续还未办理好
过录底稿
(15) 又如:过龙(经手递送贿赂);过处(词的上下片过渡之处。亦称“过片”)
(16) 〈词性:方〉∶ 传染 [infect]。如:过病(传染疾病)
(17) 度过;过活 [spend the time;pass the time]
吾家后日当甚贫,贫无所苦,清静过日而已。——清· 林觉民《与妻书》
(18) 又如:过阴天儿(休息);过老(度晚年);过日(度日;生活);过遣(打发日子,消磨时光)
(19) 来访;前往拜访;探望 [visit]
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战国策·齐策四》
自迎嬴于众人广坐之中,不谊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史记·魏公子列传》
(20) 又如:过临(光临;惠临);过款(过访);过晤(前往会见)
(21) 交往,相处 [associate;contact]
稍喜过从近,扶筇不驾车。——宋· 黄庭坚《次韵德孺五丈新居病起》
过从甚密
(22) 又如:过逢;过从(互相交往);过会(农家亲朋每年定期聚会的日子,或公社每年举行庙会的节日)
(23) 交谈 [talk with each other;converse]。如:过谈(往访交谈)
(24) 错,犯错误 [mismake]
微二人,寡人几过。——《吕氏春秋·审应览·具备》
人恒过,然后能改。——《孟子·告子下》
(赵太后)曰:“君过矣,不若长安石之甚。”——《战国策·赵策》
(25) 失去 [lose]。如:过序(失去正常规律顺序)
(26) 怪罪,责难 [censure]
孔子曰:“ 求,无乃尔是过与?(这恐怕应该责备你吧!)”——《论语·季氏》
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得去,已至军矣。——《史记·项羽本纪》
(27) 又如:不过(不怪罪);过谪(责备;怪罪);过適(怪罪,责难)
(28) 继入、赘入或嫁人 [adopt;marry]
孩儿也,他如今只待过门,喜事匆匆的,教我怎生回得他去。——元· 关汉卿《窦娥冤》
(29) 又如:过嗣(过继);过给(过继)
(30) 方言。指母猪生小猪 [farrow]。如:过下来的小猪(生下来的小猪)
(31) 传递 [transport]
他这个人喜欢过嘴,你说话可要注意
(32) 又如:过盏(敬酒);过嘴(传话);过语(传话);过书(传递书信);过气(传送气息以交配);过状(递交文状、诉状)
(33) 帮助咽下;和着吃 [swallow]。如:过过(过口,改口味);过口(吃食物下酒);过酒(下酒;送酒)
(34) 冲刷;漂洗 [wash off]。如:过水(用水漂洗)
(35) [语助]
(36) 用在动词加“不”或“得”的后面,表示胜过或通过的意思。如:过不去(有阻碍,通不过);讲不过礼去(于礼仪上行不通);比得过(能胜过他人);我说不过你
(37) 用在动词后,表示完毕。如:吃过(吃完);起过(已经起床完毕)
(38) 用在动词后,表示某种行为或变化曾经发生,但并未继续到现在。如:读过书(曾经读书,现己不读书);当过官(过去做过官,现己不为官)
我去过北京
饭吃过了
◎ 过的拼音:
過 guò
〈词性:名〉
(1) 无意的犯法或作恶行为;错误 [fault;mistake]
过,罪愆也。——《说文》
出入禁闼,补过拾遗。——《史记·汲黯列传》
过则无惮改。——《论语·学而》
夫过有厚薄,则刑有轻重。——《商君书·开塞》
刑过不避大夫,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有度》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战国策·齐策》
然而累汝至此者,未尝非予之过也。——清· 袁枚《祭妹文》
(2) 又如:过愆(过失;罪咎);过恶(过错);勇于改过;知过必改;过行(过失行为);过计(估计错误)
(3) 〈词性:方〉∶缘故 [cause;reason]。如:离家远的过(离家远的缘故);夏天的过(因为夏天的缘故)
(4) 通“祸”( huò )。灾殃 [disaster;adversity]
八曰诛以驭其过。——《周礼·天官·大宰》
(5) 又如:大过(大灾大祸)
◎ 过的拼音:
過 guò
〈词性:形〉
(1) 过分;;过于;太甚 [excessive]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古者天下之人爱戴其君,比之如父母;拟之如天,诚不过也。——清· 黄宗羲《原君》
(2) 又如:过爱(过分的爱);过余(过分);过头话(过分的大话)
◎ 过的拼音:
過 guò
〈词性:量〉
(1) 遍,次 [time]。如:过儿(次;遍);一过(一遍);过子(次数;遍)
(2) 另见 guō
过半、过半数、过磅、过长、过场、过程、过秤、过吹、过从、过从甚密、过错、过道、过电影、过度、过度紧张、过渡、过多、过儿、过房、过访、过费、过分、过付、过关、过关斩将、过河拆桥、过河卒子、过后、过户、过话、过活、过火、过激、过激论、过继、过家家儿、过奖、过街老鼠、过节、过节儿、过劲、过劲、过境、过客、过口、过来、过来、过来、过来人、过礼、过量、过路、过路财神、过虑、过滤、过卖、过门、过门不入、过密、过敏、过目、过目不忘、过目成诵、过年、过年、过期、过期、过谦、过钱、过去、过去、过热、过人、过日子、过筛,过筛子、过甚、过甚其辞、过生日、过剩、过剩、过失、过失杀人、过时、过实、过世、过手、过寿、过熟、过水面、过宿、过堂、过堂风、过头、过屠门而大嚼、过五关斩六将、过往、过望、过问、过午、过误、过细、过夏、过心、过压、过盐、过眼云烟、过氧、过夜、过夜、过意不去、过瘾、过硬、过犹不及、过于、过誉、过载、过早、过重
江的拼音:jiāng(ㄐ一ㄤ)
⒈ 大河的通称:江山。江河。江天。江干(gān )(江边)。江心补漏(喻错过时机,补救已迟)。
⒉ 特指中国长江:江防。江汉。江淮。江左(古代指长江下游南岸地区,亦指东晋、宋、齐、梁、陈各代的全部地区)。江右(a.古代指长江下游北岸,淮水中下游以南地区;b.旧时江西省的别称)。江东(古代指长江下游南岸地区,亦指三国时吴国的全部地区)。江表(古代指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
⒊ 姓。
江字UNICODE编码U+6C5F,10进制: 27743,UTF-32: 00006C5F,UTF-8: E6 B1 9F。
江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江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river
形声:从氵、工声
large river; yangzi; surname
详细解释◎ 江的拼音: jiāng
〈词性:名〉
(1) (形声。从水,工声。本义:长江的专称)
(2) 同本义 [Changjiang River]
江,江水也。?
江之永矣。——《诗·周南·汉广》
滔滔江汉。——《诗·小雅·四月》
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棹还。—— 温庭筠《送人东归》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杜甫《秋兴八首》
(3) 又如:江汉(长江与汉水);江水(即长江);江左烟霞(江东的山水风景。江左指今江苏、安徽等长江沿江地带);江陵(县名。在今湖北省中部偏南、长江沿岸。向为我国南北陆路交通要冲)
(4) 江河的通称 [river]
南方的河流多称“江”,如:“珠江”、“沅江”;北方的河流多称“河”,如:“洛河”、“渭河”、“漳河”
何江也?有丹徒大江,有 钱塘浙江,有 吴通陵江。——《论衡·书虚》
至江,江上有一渔父乘船。——《史记·伍子胥列传》
(5) 又如:江口(江水与他水会流处);江燕引雏(江边的燕子,为避灾祸,遂引雏燕弃巢而离去);江州车儿(一种独轮推车)
(6) 江苏省的简称 [Jiangsu province]。如:江浙
(7) 中国古国名 [Jiang state]。嬴姓,在今河南正阳西南,公元前623年灭于楚
(8) 是中古州名 [Jiang prefecture]。晋置,辖境约当今江西全省并西延至湖北省武昌附近。后专指江西省九江一带
(9) 姓
江北、江表、江盗、江东、江都、江防、江干、江河、江河日下、江湖、江湖骗子、江湖医生、江湖艺人、江郎才尽、江轮、江门、江米、江米酒、江南、江宁、江山、江山易改,禀性难移、江苏、江天、江天一色、江西、江心补漏、江右、江猪、江左
名的拼音:míng(ㄇ一ㄥˊ)
⒈ 人或事物的称谓:名字。名氏。名姓。名义。名分(fèn )。名堂。名落孙山。名存实亡。
⒉ 起名字:“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⒊ 做某事时用来作依据的称号:这些人以“办学”为名,行骗钱之实。
⒋ 叫出,说出:不可名状。
⒌ 声誉:名誉。名声。名优(a.出名的,优良的;b.名伶)。名噪一时。名过其实。
⒍ 有声誉的,大家都知道的:名人。名士。名师。名将(jiàng )。名医。名著。名流。名言。名胜。名剧。
⒎ 占有:不名一文。
⒏ 量词,用于人:三名工人。
名字UNICODE编码U+540D,10进制: 21517,UTF-32: 0000540D,UTF-8: E5 90 8D。
名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名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䫤命詺銘
express、fame、famous、first name、firstname、reputation
实
会意:从口、从夕
name, rank, title, position
详细解释◎ 名的拼音: míng
〈词性:动〉
(1)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口夕。本义:自己报出姓名;起名字)
(2) 同本义 [give name to]
名,自命也。——《说文》
黄帝正名百物。——《礼记·祭法》
名之曰幽厉。——《孟子》
名公器也。——《庄子·天运》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 罗敷。——《乐府诗集》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名之者谁。——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
自名“蟹壳青”。——《聊斋志异·促织》
(3) 又如:名品(辨明品级)
(4) 称说;说出 [tell]
不能名其一处。——《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5) 又如:不可名状;莫名其妙;名状(形容描述)
(6) 出名,有名声 [lend one's name to an enterprise occasion]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刘禹锡《陋室铭》
(7) 以私人名义占有 [own;possess]
不名一钱。——王充《论衡》
(8) 通“明”。明白 [understand]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老子·四十七章》
◎ 名的拼音: míng
〈词性:名〉
(1) 名字;名称 [name]
请问名。——《仪礼·士昏礼》
记百名以上书于策。——《仪礼·聘礼》
慎器与名。——《左传·昭公三十二年》。注:“爵号也。”
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周书·谥法》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木兰诗》
(2) 又如:名榜(名帖);名物(物品的名称及形状);名纸(名片);名象(泛指称谓、法制、器物等。名,指称;象,法象)
(3) 名门,名家 [influencial family]。如:名胤(名门的后裔);名迹(名家的手迹);名画(名家的图画);名书(名家的墨迹)
(4) 名人, 杰出的人 [notable]。如: 名彦(名人才士);名俊(俊杰,杰出的人);名场(名人聚会之所);名贤(名人贤士);名辈(名流)
(5) 名声,名誉,名望 [fame;reputation;renown]
故西门豹为邺令,名闻天下。——《史记·滑稽列传》
名达于缙绅间。——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6) 又如:名宿(有名誉、负众望的读书人);名实(声誉与真才。或指名称与实质);名体(声名与实才)。如:名父(指人父有名望);名分(名望和身分)
(7) 功业,功名 [fame and position]。如:名心(求功名之心);名品(名位品级);名级(名位品级);名烈(功业);名业(功名业绩)
(8) 名义 [titular]
名曰馆伴。(名义上是招待使者的官员。)——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9) 又如:名分(名义);名田(以私名占有田地);名色(名义)
(10) 对人在数列中位置的规定 [number]。如:第三名
猗嗟名兮,美目清兮。——《诗·齐风·猗嗟》
◎ 名的拼音: míng
〈词性:形〉
(1) 有名的,著名的;名贵的 [well-known;famous]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有仙则名。——唐· 刘禹锡《陋室铭》
(2) 又如:名姝(著名的美女);名宿(有名的老前辈);名素(一向有名望的人);名族(著名的家族;名字姓氏);名花(名贵的花。俗称美女、名妓为名花);名贵(著名而显贵的人;贵重难得的器物);名都(著名的都市)
(3) 大的 [big;great]
因名山升中于天。——《礼记·礼器》。注:“犹大也。”
环如因而赂一名都。——《战国策·秦策》。注:“大也。”
(4) 又如:名山(大山);名川(大河);名藩(重要的大藩镇);名器(大器)
◎ 名的拼音: míng
〈词性:量〉
用于人的数量 [used in human number]。如:二十名工人;三十名学生
名不副实、名不虚传、名册、名产、名称、名城、名菜、名垂青史、名词、名次、名刺、名从主人、名存实亡、名单、名额、名副其实、名贵、名号、名讳、名家、名将、名缰利锁、名句、名角,名角儿、名利、名列前茅、名流、名录、名落孙山、名满天下、名门、名门望族、名目、名目繁多、名牌、名片、名气、名人、名人录、名山大川、名声、名胜、名师、名实、名士、名手、名数、名堂、名帖、名下、名学、名言、名医、名义、名义、名义账户、名优、名誉、名噪一时、名正言顺、名著、名状、名字、名作
士的拼音:shì(ㄕˋ)
⒈ 古代统治阶级中次于卿大夫的一个阶层:士族。士大夫。
⒉ 旧时指读书人:士子。士民。学士。
⒊ 未婚的男子,泛指男子:士女。
⒋ 对人的美称:志士。烈士。女士。
⒌ 军衔的一级,在尉以下;亦泛指军人;上士。士兵。士卒。士气。
⒍ 称某些专业人员:医士。护士。
⒎ 姓。
士字UNICODE编码U+58EB,10进制: 22763,UTF-32: 000058EB,UTF-8: E5 A3 AB。
士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士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bachelor、person、scholar、soldier
会意:从一、从十
scholar, gentleman; soldier
详细解释◎ 士的拼音: shì
〈词性:名〉
(1) (会意。从一,从十。善于做事情,从一开始,到十结束。本义:古代男子的美称)
(2) 同本义 [bachelor in old China;man]
士,事也。——《说文》
通古今,辩然不,谓之士。——《白虎通·爵》
学以居位曰士。——《汉书·食货志》
以才智用者谓之士。——《后汉书·仲长统传》
太子晋,胄成人,能治上官,谓之士。——《周书》
是以为大夫卿士。——《书·牧誓》
列国之大夫,入天子之国,曰某士。——《礼记·曲礼》
其士女之问桃叶渡游 雨花台者,趾相错也。——《马伶传》
尝试语于众曰:“某良士,某良士。”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唐· 韩愈《原毁》
(3) 又如:士子(男子的美称,多指年轻人;士大夫官僚阶层);士夫(青年男子);勇士;壮士;士三日不见,当刮目相待(男儿相别三天,就应另眼相看,极言进步之速)
(4) 将领 [general]
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孟子·梁惠王上》
(5) 又如:士臣(将士)
(6) 兵士;武士 [soldier;noncommissioned officer]
下军之士多从之。——《左传·宣公十二年》
在车曰士,步曰卒。——《吕氏春秋·简选》注
驱中国士众这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资治通鉴》
士不敢弯弓而报怨。——汉· 贾谊《过秦论上》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楚辞·国殇》
革车百乘,甲士千人。——《左传·成元年·三月作丘甲·注》
(7) 又如:士兵;士众(众士兵);上士;中士;下士
(8) 古代指掌管刑狱的官员 [judge]
其附于刑者,归于士。——《周礼·大司徒》
管夷吾举于士, 孙叔敖举于海。——《孟子·告子下》
(9) 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 [scholar-officials]
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臧使者枉用三尺以仇一言之憾,固贼戾之士哉!—— 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10) 又如:士夫(士大夫);士田(古代卿、大夫、士及其子弟所领有的田地);士民(古代四民之一。泛指士大夫阶层和普通读书人);士行(士大夫的操行);士论(士大夫的舆论、评论)
(11) 中国古代社会阶层的名称 [a social stratum in ancient China]
(12) 先秦时期贵族的最低等级,位次于大夫
荆州与国相邻接,江山险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资治通鉴》
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 徐尚、 苏秦、 杜赫之属为之谋。—— 汉· 贾谊《过秦论》
(13) 又如:士庶(贵族和平民)
(14) 古代四民之一。指农工商以外学道艺、习武勇的人。或称“士民”以区别于“庶民”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战国策·魏策》
(15) 知识分子的通称 [intelligentsia]
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士,江表英豪,咸归附之。——《资治通鉴》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16) 又如:士子(对读书人的通称);士林(学术界;知识界);士品(读书人的品行);士风日漓(读书的风气一天天淡薄了);士流、名士;士农工商
(17) 古代诸侯士大夫对天子的自称 [subject]
列国之大夫入天子之国,曰某士。——《礼记》
(18) 对品德好、有学识、有技艺的人的美称 [commendable person]
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史记·魏公子列传》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战国策·燕策》
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遏也。——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19) 又如∶志士、勇士、谋士、医士
(20) 卫兵,尤指将帅身旁的卫兵,特指中国象棋中的一个只能在将帅近旁活动的棋子 [pawn]。如:将、士、相
◎ 士的拼音: shì
〈词性:动〉
作官。通“仕” [be an official]
以宅田士田贾田任近郊之地。——《周礼·地官·载师》
古者匹夫五十而士。——《荀子·大略》
夫不以其道进者,必不以其道士。——《风俗通义·穷通》
重争士橐,非下也,权重也。——《韩非子·五蠹》
士兵、士大夫、士林、士流、士女、士气、士人、士绅、士卒
多的拼音:duō(ㄉㄨㄛ)
⒈ 数量大,与“少”、“寡”相对:人多。多年。多姿。多层次。多角度。多难(nàn )兴(xīng )邦。多多益善。多行不义必自毙。
⒉ 数目在二以上:多年生草。多项式。多义词。多元论。
⒊ 有余,比一定的数目大:多余。一年多。
⒋ 过分,不必要的:多嘴。多心。多此一举。
⒌ 相差的程度大:好得多。
⒍ 表示惊异、赞叹:多好。
⒎ 表示某种程度:有多大劲儿使多大劲儿。
⒏ 表疑问:有多大呢?多会儿?
⒐ 姓。
多字UNICODE编码U+591A,10进制: 22810,UTF-32: 0000591A,UTF-8: E5 A4 9A。
多字由两个夕字组成,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多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夛
excessive、many、more、much
少、寡
会意:从二夕
much, many; more than, over
详细解释◎ 多的拼音: duō
〈词性:形〉
(1)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二“夕”。表示数量大。本义:多,数量大,与“少”、“寡”相对)
(2) 同本义 [many;much;more]
多,重也。从重夕,会意。重夕为多,重日为叠。——《说文》
多,众也。——《尔雅·释诂》
何多日也。——《诗·邶风·旄丘》
与为多焉。——《史记·五帝纪》。索隐:“大也。”
宽裕而多容。——《荀子·致仕》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3) 又如:多次;多分(多半);多士(众多士子);多感(多谢,非常感激);多口(多嘴);多般(许多事端;多半;大概);多口可(许多);多花(方言。许多);多许(多少)
(4) 超过正确的或需要的数目;过多 [too many;too much]。如:这个字多了一个点;多因(多应。多半,大概);多时间(很久);多管(多敢。多半);多定(多半;肯定);多分(多半;差不多)
(5) 重。与“轻”相对 [heavy]
士亦以此多之。——《汉书·灌夫传》。注:“犹重之。”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老子》
(6) 贤;好 [good]
听者自多而不得。——《吕氏春秋·谨听》。注:“自贤也。”
(7) 又如:多才(多才俊。女子昵称她所钟情的男子)
(8) [数词]∶[用于数量词后] 表示整数以下的余数或零头 [odd]。如:两个多月;三尺多宽;五年多
(9) [相差] 程度大 [much more]。如:病人今天好多了;多样时(过了很久;好一会)
(10) 赞许,推崇 [praise]
此诚雕虫之戏,不足为多也。——唐· 白居易《与元九书》
(11) 姓
◎ 多的拼音: duō
〈词性:副〉
(1) 多么 [how]
(2) 用在疑问句里询问程度数量。如:多钱一斤?多早(什么时候)
(3) 用在感叹句里,表示程度很高。如:你看人家做得多好!
(4) 虚指某种程度
(5) 只,仅仅 [only]
多见其不知量也。——《论语》
吾今实过,悔之何及,多遗秦禽。——《左传·襄公十四年》
存亡有命,事楚何为?多取费焉。——《左传·定公十五年》
(6) [mostly]∶大多
以故多持女远逃亡。——《西门豹治邺》
古法采草药多用二月、八月,此殊未当。——宋· 沈括《梦溪笔谈·采草药》
多半、多边、多边贸易、多边协定、多边形、多变、多才、多才多艺、多采、多产、多侧面、多吃多占、多重国籍、多重性、多愁多病、多愁善感、多此一举、多端、多多少少、多多益善、多尔衮、多发病、多方、多方面、多方位、多分、多高、多个、多股、多寡、多国公司、多会儿、多角形、多久、多口相声、多亏、多劳多得、多礼、多么、多面角、多面手、多面体、多民族国家、多谋善断、多幕剧、多难兴邦、多瑙河、多钱善贾、多情、多日、多如牛毛、多少、多时、多事、多事之秋、多视角、多数、多文为富、多闻、多闻阙疑、多项式、多谢、多心、多行不义必自毙、多凶少吉、多言癖、多一半、多一个、多疑、多义、多义词、多音、多音多义字、多音节词、多音字、多用、多于、多余、多元、多元论、多灾多难、多咱、多早晚、多种多样、多助、多姿、多足动物、多足类、多嘴、多嘴多舌
如的拼音:rú(ㄖㄨˊ)
⒈ 依照顺从:如愿。如意。如法炮制。
⒉ 像,相似,同什么一样:如此。如是。如同。如故。如初。游人如织。
⒊ 比得上,及:百闻不如一见。自叹弗如。
⒋ 到,往:如厕。
⒌ 假若,假设:如果。如若。假如。
⒍ 奈,怎么:如何。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⒎ 与,和:“公如大夫入”。
⒏ 或者:“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⒐ 用在形容词后,表示动作或事物的状态:突如其来。
⒑ 表示举例:例如。
⒒ 应当:“若知不能,则如无出”。
⒓ 〔如月〕农历二月的别称。
⒔ 姓。
如字UNICODE编码U+5982,10进制: 22914,UTF-32: 00005982,UTF-8: E5 A6 82。
如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如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according to、as、as if、for instance、like、such as
会意:从女、从口
if, supposing; as if; like, as
详细解释◎ 如的拼音: rú
〈词性:动〉
(1) (会意。从女,从口。本义:遵从,依照)
(2) 同本义 [follow]
如,从随也。——《说文》。按,此字疑从女,若省声。女子从人者也。
有律以如己也。——《左传·宣公十二年》。杜预注:“如,从也。”
所不与舅氏同心者,有如白水!——《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犬皆如人意。——《柳宗元《三戒》
(3) 又如:如命(遵从命令);如志(随顺意愿;实现志愿);如令(从令,遵令)
(4) 好像, 如同 [like;as if]
日初出大如车盖。——《列子·汤问》
状貌如妇人女子。——《史记·留侯世家》
两狼之并驱如故。——《聊斋志异·狼三则》
(5) 又如:如皋雉(比喻男子以才华博得女子青睐);如许(似这般);如今晚儿(现在);如许豚犊(这样的不肖之子);如应如响(十分灵验)
(6) 比得上,及 [can be compared with]
不如无生。——《诗·小雅·苕之华》
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战国策·齐策》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左传·僖公三十年》
(7) 又如:我不如他
(8) 去,往 [go]
如,往也。——《尔雅》
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史记·项羽本纪》
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 楚。——《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如扬州过 瓜洲扬子桥。——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9) 遭遇,际遇 [meet]
淮阳叶生者,失其名字。文章词赋,冠绝当时;而所如不偶,因于名场。——《聊斋志异》
(10) 表示举例 [for instance;for example;such as]。如:大文学家、大诗人,如李白、杜甫;工人都很勤劳,如挖土
(11) 相敌;抵挡 [resist]
夫宋之不足如 梁也,寡人知之矣。——《战国策》
(12) 应当 [should]
君若爱司马,则如亡。——《左传》
◎ 如的拼音: rú
〈词性:介〉
(1) 按照 [in accordance with;comply with]
王如其言,煮头,三日三夕不烂。——晋· 干宝《搜神记》
(2) 又如:如详缴(照报告中对原案处理的办法处理,并且准予销案);如律令(按照法令执行。是古代檄文、诏书结尾用语);如式(按照规矩)
◎ 如的拼音: rú
<连>
(1) 假如,如果 [if]
如,若也。——《广雅》
如用之,则吾从先进。——《论语·先进》
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坟上矣。——《论语·阳货》
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后汉书·张衡传》
洛阳亲友如相问。——唐·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诗
(2) 又如:如有不妥,请予指正;如不修改,未免粗糙;如使(假使;倘若)
(3) 与,和 [and]
公如大夫入。——《仪礼》
(4) 或——表示选择关系 [or]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论语·先进》
(5) 而——表示连接 [but]
如有隐忧。——《诗·邶风·柏舟》
夜中,星陨如雨。——《春秋》
(6) 则——表示结果 [then]。如:如许;如是
◎ 如的拼音: rú
〈词性:助〉
(1) 用于语末,相当于“然”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论语·述而》
褎如充耳。——《诗·邶风·旄丘》
屯如,乘马班如。——《易·屯卦》
孔子三月如君,则皇皇如也。——《孟子·滕文公上》
(2) 用于语末,相当于“焉”
突如,其来如,焚如,死如,弃如。——《易·离》
(3) 相当于“乎”
善如尔之问也。——《礼记》
如臂使指、如常、如潮涌至、如出一辙、如初、如此、如此而已、如此这般、如次、如弟、如堕五里雾中、如堕烟海、如法、如法炮制、如风过耳、如故、如果、如何、如虎添翼、如花似锦、如花似玉、如画、如火如荼、如获至宝、如饥似渴、如箭在弦、如胶似漆、如今、如旧、如君、如来佛、如狼似虎、如雷贯耳、如临大敌、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如芒在背、如梦初醒、如鸟兽散、如期、如其、如泣如诉、如日方升、如日中天、如入无人之境、如若、如丧考妣、如上、如实、如使、如是、如释重负、如数家珍、如数、如汤沃雪、如同、如晤、如下、如心、如兄如弟、如许、如一、如仪、如蚁附膻、如意、如意算盘、如饮醍醐、如蝇逐臭、如影随形、如鱼得水、如鱼离水、如愿、如愿以偿、如醉如痴、如坐针毡
鲗(鰂)的拼音:zéi(ㄗㄟˊ)
⒈ 〔乌鲗〕即“乌贼”。
⒉ (鰂)
鲗字UNICODE编码U+9C97,10进制: 40087,UTF-32: 00009C97,UTF-8: E9 B2 97。
鲗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鰂䰹
形声:从鱼、则声
cuttlefish
详细解释◎ 鲗的拼音:
鰂 zéi
〈词性:名〉
墨鱼,乌贼 [cuttlefish]。乌贼科的十腕海洋头足类软体动物
鲗,乌贼也,黑鱼也。——清· 李元《蠕范·物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