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wāi zuǐ hé shàng xiā niàn jīng
注音ㄨㄞ ㄗㄨㄟˇ ㄏㄜˊ ㄕㄤˋ ㄒ一ㄚ ㄋ一ㄢˋ ㄐ一ㄥ
解释比喻为谋私利而乱搬教条。
出处
例子真是歪嘴和尚瞎念经,他纯粹在捣乱
用法作宾语、定语、分句;指为谋私利而乱搬教条。
感情歪嘴和尚瞎念经是贬义词。
繁体歪嘴咊尚瞎念經
近义歪嘴念邪经
英语wry-mouthed monk chants scriptures aimlessly
动物生肖牛,虎,蛇
歪的拼音:wāi(ㄨㄞ)
⒈ 不正,偏斜:歪斜。歪曲(qū )。
⒉ 不正当,不正派的:歪理。歪诗。歪才。歪风。
⒊ 侧卧休息:我歪一会儿。
歪字UNICODE编码U+6B6A,10进制: 27498,UTF-32: 00006B6A,UTF-8: E6 AD AA。
歪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歪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竵
askew、crooked、devious、inclined、slanting
正
会意:“不正”为歪
slant; inclined; askewd, awry
详细解释◎ 歪的拼音: wāi
〈词性:形〉
(1) (会意。合不正二字为一字,“不正”为歪。本义:不正,偏斜)
(2) 同本义 [wry]
适值公案桌歪欹(qī ),…其案桌遂不歪欹。—— 明· 孙高亮《于谦全传》
(3) 又如:歪辣(脚跟不正。喻指作风不正派);歪不横楞(歪歪扭扭。歪斜不正的样子);歪不楞(丑陋);歪欹(不正);歪嘴
(4) 不正当;不正派;不正直 [crooked;devious;underhand]
你那师父那秃歪刺货往那里去了?——《红楼梦》
(5) 又如:歪摆布(用不正当手段捉弄人);歪物件(坏东西。骂人的话);歪人(不正派的人);歪货(贱货,坏家伙。来路不正的人);歪剌(歪剌骨。歪剌货。卑劣下贱的人);歪歪搭搭(不正派);歪意(邪念,坏心思);歪行货(坏家伙);歪剌姑气(邪气;冤气);歪主意;歪念头;歪道理;歪话(反对的话);歪憋(蛮不讲理)
(6) 狠,恶 [ruthless]。如:歪憋(蛮不讲理)
(7) 胡乱,任性 [wilfully]。如:歪厮缠(死搅蛮缠);歪充(胡乱冒充);歪死缠,歪缠(无理取闹);歪好(好坏,不管怎样);歪撇(任性倔强)
◎ 歪的拼音: wāi
〈词性:动〉
(1) 使倾斜;弄斜 [tilt]。如:小女孩歪着头聚精会神地听着
(2) 躺;侧卧或半躺下休息 [take a nap or rest by lying down on one side]
进了西轩,歪在床上。——清· 庾岭劳人《蜃楼志全传》
(3) 又如:歪一会
(4) 〈词性:方〉∶诬陷,把责任推卸给他人 [frame a case against sb.]。如:歪曲派(错怪)
(5) 〈词性:方〉∶超过 [surpass]
晌午歪了。——管桦《雨来没有死》
(6) 扭伤 [sprain]
方才大老爷出去,被石头绊了一下,歪了腿。——《红楼梦》
(7) 另见 wǎi
歪才、歪词儿、歪打正着、歪道,歪道儿、歪点子、歪风、歪风邪气、歪理、歪门邪道、歪七竖八、歪七扭八、歪曲、歪诗、歪谈乱道、歪歪倒倒、歪歪扭扭、歪歪斜斜、歪斜、歪嘴和尚、歪嘴和尚瞎念经、歪嘴念邪经
◎ 歪的拼音: wǎi
〈词性:动〉
(1) 扭伤 [sprain]
被石头绊了一下,歪了腿。——《红楼梦》
(2) 又如:歪了脚
(3) 另见 wāi
嘴的拼音:zuǐ(ㄗㄨㄟˇ)
⒈ 口,动物吃食,发音的器官,亦指说话:嘴巴。嘴头。嘴快。嘴严。嘴直。嘴软。嘴笨。嘴馋。张嘴。嘴甜心苦。
⒉ 形状或作用像嘴的东西:山嘴。壶嘴儿。
嘴字UNICODE编码U+5634,10进制: 22068,UTF-32: 00005634,UTF-8: E5 98 B4。
嘴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嘴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㭰咀觜
mouth、nib、puss、rostra、spigot、spile、bazoo、neb
形声:左形右声
mouth, lips
详细解释◎ 嘴的拼音: zuǐ
〈词性:名〉
(1) (嘴,本作觜。嘴是后起的累增字。形声。从口,觜( zuǐ )声。本义:同“觜”。猫头鹰之类头上的毛角)
(2) 同本义 [horn-like hair on the owl-head]
觜,鸱旧头上角觜。或作嘴。——《集韵》
(3) 鸟嘴 [beak]
(二郎)又变了一只朱绣顶的灰鹤,伸着一个长嘴,与一把尖头铁钳子相似,径来吃这水蛇。——《西游记》
(4) 中古时期,嘴引申指人或动物的口腔器官 [mouth]
有一鱼,可长丈余,粗细大于臂…嘴尖,状如鲟鱼。——唐· 王度《古镜记》
他嘴头子又来得,左话右转,右话左转,翻蛆搭舌头的侪是他说话分。——《何典》
(5) 又如:嘴片子(嘴皮子。嘴唇);嘴瓜(嘴部附近的部位);嘴皮(嘴唇);嘴壳子(指鸟喙);嘴犄角(嘴角);嘴筒(嘴巴);嘴卢都(撅着嘴,鼓着嘴)
(6) 从鸟嘴外形突出引申出表示物体的突出部分 [sth.shaped or functioning like a mouth]
两盘一山嘴,转出东南。——《徐霞客游记·粤西游日记》
(7) 又如:山嘴;瓶嘴;茶壶嘴
(8) 脸 [face]。如:嘴鼻(面貌);嘴吃屎(脸向下跌倒);嘴啃地(指脸向下跌倒);嘴抢地(嘴啃地)
◎ 嘴的拼音: zuǐ
〈词性:动〉
(1) 说话 [speak]
要你们去献殷勤塌嘴?——《西游记》
真真这凤丫头越发贫嘴了。——《红楼梦》
(2) 又如:嘴喳喳(多嘴);嘴花捩撇(能说会道);嘴巴巴的(叽叽喳喳的);嘴舌(口舌争执);嘴打人(话说得生硬,厉害,刺伤人);嘴呐(说话吞吞吐吐);嘴抹儿(指口才,说话的能力);嘴骨弄(多言多语);嘴强(能说会道);嘴钝(话说迟钝;不善言辞);嘴短(形容话说不响);嘴清舌白(话说得明确清楚);嘴甜心苦(出言和善而居心狠毒);嘴痒(一有说话的机会就要说,不说觉得不痛快)
嘴巴、嘴笨、嘴岔,嘴岔儿、嘴馋、嘴长、嘴唇、嘴大喉咙小、嘴多舌长、嘴尖、嘴角、嘴紧、嘴快、嘴懒、嘴里牙多、嘴脸、嘴皮子、嘴贫、嘴勤、嘴软、嘴上春风、嘴是两张皮、嘴松、嘴碎、嘴损、嘴甜、嘴头,嘴头儿、嘴稳、嘴严、嘴硬、嘴直、嘴子
和的拼音:hé(ㄏㄜˊ)
⒈ 相安,谐调:和美。和睦。和谐。和声。和合(a.和谐;b.古代神话中象征夫妻相爱的两个神)。和衷共济。
⒉ 平静:温和。祥和。和平。和气。和悦。和煦。惠风和畅。
⒊ 平息争端:讲和。和约。和议。和亲。
⒋ 数学上指加法运算中的得数:二加二的和是四。
⒌ 连带:和盘托出(完全说出来)。和衣而卧。
⒍ 连词,跟,同:我和老师打球。
⒎ 介词,向,对:我和老师请教。
⒏ 指日本国:和服(日本式服装)。和文。大和民族。
⒐ 体育比赛不分胜负的结果:和棋。和局。
⒑ 姓。
和的拼音:hè(ㄏㄜˋ)
⒈ 和谐地跟着唱:曲高和寡。
⒉ 依照别人的诗词的题材或体裁作诗词:和诗。
和的拼音:huó(ㄏㄨㄛˊ)
⒈ 在粉状物中搅拌或揉弄使粘在一起:和面。和泥。
和的拼音:huò(ㄏㄨㄛˋ)
⒈ 粉状或粒状物搀和在一起,或加水搅拌:和药。奶里和点儿糖。和弄。和稀泥。
⒉ 量词,指洗衣服换水的次数或一剂药煎的次数:衣裳洗了三和水。
和的拼音:hú(ㄏㄨˊ)
⒈ 打麻将或斗纸牌时某一家的牌合乎规定的要求,取得胜利。
和字UNICODE编码U+548C,10进制: 21644,UTF-32: 0000548C,UTF-8: E5 92 8C。
和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和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咊咼惒盉訸鉌龢㕿
and、sum、summation、together with、kind、peace
战
形声:从口、禾声
harmony, peace; peaceful, calm
详细解释◎ 和的拼音:
咊 hé
〈词性:形〉
(1) 和谐;协调。 [harmonious;coordinated]
和,相应也。——《说文》
和,谐也。——《广雅》
音声相和。——《老子》
乐从和。——《国语·周语下》
倡予和女。——《诗·郑风·萚兮》
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易·中孚卦》
与讴谣乎相龢。——《文选·王褒·洞箫赋》
和五声。——《吕氏春秋·慎行论》
圣人为能和。
和乐之本也。
夔能和之。
(2) 又如:和合日(和谐、合好的吉日);和合会(合好;和谐);和令(和谐畅适);和比(和谐)
(3) 和顺;平和 [gentle;mild]。如:和衷(和善。今称和衷共济,即指同心和善而共济艰难);和昶(和畅);和直(平和爽直;和顺正直);和正(和顺端正)
(4) 和睦;融洽 [on friendly terms;harmonious]
颜色愈和。——《史记·魏公子列传》
言和而色夷。——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5) 又如:和友(和睦友爱);和比(和睦;和谐);和居(和睦相处);和勉(和睦互勉)
(6) 喜悦 [happy]。如:和悦(和乐喜悦);和喜(和洽喜悦);和愉;和怿(和悦)
(7) 暖和;和煦;晴和 [warm]
海上风和日暖。——刘斧《青锁高议》
春和景明。——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天稍和。——明· 袁宏道《满井游记》
久而乃和。——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和无寡。——《论语·季氏》
(8) 又如:和清(温和清朗);和媚(温和美好)
(9) 适中;恰到好处 [moderate]。如:和售(以平价相买卖);和成(适量的饮食);和口(适口;可口);和味(适口之食)
(10) 指身体健康舒适 [comfortable]
和于身也。——《战国策·赵策》
(11) 又如:和宜(合适,舒服);和胜(病愈);和舒(和畅舒适)
(12) 日语的,日本的 [Japanese]。如:汉和辞典;和服
(13) 搀和,混和 [mix]
松脂蜡和纸灰。——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泪珠和笔墨齐下。——清· 林觉民《与妻书》
◎ 和的拼音: hé
〈词性:动〉
(1) 调和;调治;调适 [be in harmonious proportion;compromise]。如:和味(调和食物的滋味);和羹(五味调和的羹汤);和弱(调和抑制);和通(调和;和畅)
(2) 和解;息争而归和平 [become reconciled]
与楚以和。——《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3) 又如:和番(以婚姻安抚外族,和睦异族);和盟(和好结盟);和邻(与邻国媾和交好);和宁(和解,平息);和释(和解;消除)
(4) 弈棋或赛球等的结局不分胜负 [end in a draw]。如:这盘棋和了
(5) 交易 [trade]。如:和售(平价交易);和价(谓官定的平价);和籴(古代官府以议价交易为名向民间强制征购粮食);和市(指与少数民族交易)
(6) 合。汇合;结合 [converge]。如:和合
◎ 和的拼音: hé
〈词性:名〉
(1) 两个以上数相加的总数 [sum]。如:五和七的和是十二
(2) 和平 [peace]。如:讲和;求和;议和
◎ 和的拼音: hé
〈词性:介〉
(1) 与;跟 [with]。如:和人群一同去
(2) 向;对;跟 [to]——表示动作的对象。如:我很愿意和大家讲一讲;和他父亲谈及此事
(3) 跟 [as]——引进用来比较的对象。如:他的论点和你的相反;我的意见和他们的有别
◎ 和的拼音: hé
〈词性:连〉
(1) 与 [and]。如:他和他的儿子在这里;北京、天津、上海和广州
(2) 加在一起 [and]。如:你的咖啡有奶油和糖
(3) 表示选择,相当于“或” [or]。常用于“无论、不论、不管”后。如:去和不去,由你自己决定
(4) 另见 hè;hú;huó;huò;huo
和蔼、和蔼可亲、和畅、和风、和风细雨、和服、和好、和缓、和会、和解、和局、和乐、和美、和睦、和暖、和盘托出、和平、和平鸽、和棋、和气、和洽、和亲、和善、和尚、和声、和氏璧、和事老、和数、和顺、和谈、和婉、和弦、和谐、和煦、和颜悦色、和议、和易、和衷、和约、和衷共济
◎ 和的拼音: hè
〈词性:动〉
(1) 应和;跟着唱 [join in (the singing)]
荆轲和而歌。——《战国策·燕策》
拊石而和之。——明· 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
当哭相和也。——清· 林觉民《与妻书》
(2) 又如:唱和;曲高和寡;和歌(应和他人之歌声而唱歌)
(3) 附和;响应 [follow;echo;respond to]。如:和从(附和顺从);一倡百和;一唱百和
(4) 以诗歌酬答;依照别人诗词的题材作诗词 [compose a poem in reply to one by another poet using the same rhyme words]。如:和章(酬和他人的诗章);和答(酬答别人的诗);和酬(以诗酬答他人)
(5) 答应;允许 [agree]。如:和应(犹应和)
(6) 另见 hé;hú;huó;huò;huo
◎ 和的拼音: hú
〈词性:动〉
(1) 打麻将或斗纸牌时某一家的牌合乎规定的要求,取得胜利 [win in gambling]
(2) 另见 hé;hè;huó;huò;huo
◎ 和的拼音: huó
〈词性:动〉
(1) 揉和。在粉状物中加水搅拌或揉弄使粘在一起 [mix]。如:和揉(在粉状物中加液调匀揉合);和解(犹溶解);和丸(比喻母亲教子勤学);和熊(为母亲教子勤学之典)
(2) 另见 hé;hè;hú;huò;huo
◎ 和的拼音: huò
〈词性:动〉
(1) 掺合;混杂 [blend]。如:和药(调制药物);豆沙里和点儿糖;和羹;和泥儿
(2) 不同的人混杂到一起 [mix]
与他们甚么相干?怎么也和在里头?——《文明小史》
(3) 蒙哄,欺骗 [wheedle]。如:和哄(哄骗);和欺(哄骗)
◎ 和的拼音: huò
〈词性:量〉
(1) 用于时间,相当于“会儿” [moment]
韦义方去怀里摸索一和,把出席帽儿来。——《古今小说》
(2) 用于洗东西或煎中药换水,相当于“次”、“道” [time]。如:衣裳已洗四和;头和药
(3) 另见 hé;hè;hú;huó;huo
和弄、和稀泥
◎ 和的拼音: huo
——用于“搀和”( chānhuo )、“搅和” jiǎohuo 、“暖和” nuǎnhuo 、“热和” rèhuo 、“软和”( ruǎnhuo )
尚的拼音:shàng(ㄕㄤˋ)
⒈ 还(hái ),仍然:尚小。尚未。尚不可知。
⒉ 尊崇,注重:尚武。尚贤(a.崇尚贤人;b.《墨子》篇名,内容阐述墨子的一种政治主张)。
⒊ 社会上共同遵从的风俗、习惯等:风尚。时尚。
⒋ 矜夸,自负:自尚其功。
⒌ 古,久远:“故乐之所由来者尚矣,非独为一世之所造也”。
⒍ 庶几,差不多:尚飨(希望死者来享用祭品之意)。
⒎ 姓。
尚字UNICODE编码U+5C1A,10进制: 23578,UTF-32: 00005C1A,UTF-8: E5 B0 9A。
尚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尚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儻尙
esteem、still、yet
会意:从八、从向
still, yet; even; fairly, rather
详细解释◎ 尚的拼音: shàng
〈词性:副〉
(1) (会意。从八,向声。本义:尚且)
(2) 同本义[still;yet;even]
尚,曾也。——《说文》
尚无为。——《诗·王风·免爰》
(3) 又
尚无造。
尚求其雌。——《诗·小雅·小弁》
亦尚一人之庆。——《书·秦誓》
元济尚寝,笑曰:“俘囚为盗耳,晓当尽戮之。”——《资治通鉴·唐纪》
臣以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4) 又如:尚有不少;尚来得及;尚未娶亲;尚待研究;尚兀自(还;尚且);尚尔(尚且这样);尚自(尚且);尚然(尚且);尚犹(犹,还)
(5) 还;仍然 [still;yet]
赵王使使(派使者)视 廉颇尚可用否。——《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如仆尚何言哉?——司马迁《报任安书》
(6) 希望 [wish] 表示命令或希望
鸣呼哀哉!伏惟尚飨。——柳宗元《为韦京兆祭太常崔少卿文》
(7) 差不多 [nearly]
灵王卜曰:“余尚得天下。”——《左传·昭公十三年》
(8) 往上;向上。通“上” [upper;up]。如:尚论(往上追论古人的行事。尚,通上);尚同(墨子的重要思想之一。即在政体中,下位者,必须对上服从,必须向上认同)
◎ 尚的拼音: shàng
〈词性:动〉
(1) 尚假借为“上”,尊崇[worship;revere]
尚,上也。——《广雅》
以其上古之书谓之尚书。——《书·孔安国序》
尚有晋国。——《国语·晋语》
学者多称五帝,尚矣!——《史记·五帝纪》
尚论古之人。——《孟子·万章下》
尚三王只。——《楚辞·大招》
尚左。——《仪礼·觐礼》
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聊斋志异·促织》
且五方土音,乡俗好尚,习见习闻。——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2) 又如:崇尚(尊重;推崇);尚茅茨(崇尚茅屋);尚齿(尊崇年老的人);尚年(尊崇年长者);尚左(以左为尊);尚右(以右为尊);尚白(崇尚白色)
(3) 重视 [pay attention to]
臣欲使士大夫尊尚武勇,讲习兵法。——宋· 苏轼《教战守》
(4) 又如:尚文(重视文治);尚气(重气节,重义气;负气)
(5) 仰慕 [hold sb. in high esteem]
尚前良之遗风兮,恫后辰而无及。——汉· 张衡《思玄曲》
(6) 佑,佑助 [assist]
象曰:包荒得尚于中行,以光大也。——《易·泰》
(7) 给帝王管理事物 [administer (things for emperor)]
今日堂有炼珍,朝分尚食。——清· 周容《芋老人传》
(8) 又如:尚食(掌帝王膳食);尚宝(明代官名。掌理宝玺、金银、符牌等事);尚衣(古官名。掌管帝王衣服);尚席(官名。掌理宫中筵席);尚宫(宫中女官名。为宫官的首长,掌管导引皇后及闺阁廪赐)
(9) 夸耀 [show off]
君子不自大其事,不自尚其功。——《礼记·表记》
(10) 超过;高出 [surpass]
得闻先生之余论,则大庭氏何以尚兹?—— 张衡《东京赋》
(11) 奉;承 [present]
愿赐问而自进兮,得尚君之玉音。——《文选·司马相如·长门赋》
(12) 仰攀婚姻 [match]
卓王孙喟然而叹,自以得使女尚 司马长卿晚。——《史记》
(13) 加上,往…上补充东西 [increase]
尚之以琼华乎而。——《诗·齐风·著》
(14) 又如:尚絅(穿锦衣时加上罩袍,以使华美不显耀于外)
(15) 荐举;选拔 [value highly]
尚者,《五制》:“上贤以崇德”,“上贤谓举贤也”。上与尚通。——《广雅》王念孙疏证
(16) 喜欢;爱好 [like]。如:尚诙谑(喜欢戏谑)
(17) 娶帝王之女为妻 [marry a princess]
诸男皆尚秦公主。——《史记·李斯列传》
(18) 又如:尚主(娶公主为妻)
◎ 尚的拼音: shàng
〈词性:名〉
(1) 志向;愿望 [aspirations]
平生有微尚,欢笑自此毕。——李白《登峨眉山》
(2) 姓
◎ 尚的拼音: shàng
〈词性:形〉
(1) 久远;古远 [remote;ages ago]
乐所由来者尚矣。——《吕氏春秋·古乐》
(2) 又如:尚远(久远)
(3) 自负;骄傲 [be conceited]
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后汉书·张衡传》
(4) 上,高尚 [noble]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陶渊明《桃花源记》
尚存、尚方宝剑、尚古、尚好、尚可、尚且、尚书、尚书、尚武
瞎的拼音:xiā(ㄒ一ㄚ)
⒈ 眼睛看不见东西:瞎子。黑灯瞎火。
⒉ 胡,乱,没来由:瞎忙。瞎话。瞎吹。瞎聊。一堆瞎线团。
⒊ 炮弹打出去不爆炸:瞎炮。瞎火。
⒋ 农作物子粒不饱满:瞎穗。瞎高粱。
瞎字UNICODE编码U+778E,10进制: 30606,UTF-32: 0000778E,UTF-8: E7 9E 8E。
瞎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瞎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blind、foolishly、to no purpose
形声:从目、害声
blind, reckless; rash
详细解释◎ 瞎的拼音: xiā
〈词性:形〉
(1) (形声。从目,害声。本义:一目失明)
(2) 同本义 [one-eyed]
吾闻瞎儿一泪,信乎?——《资治通鉴》。胡三省注:“瞎,一目盲也。”
(3) 双目失明 [blind]
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世说新语》
(4) 又如:瞎生(旧称以卜卦算命为业的盲人)
(5) 形容糊涂,不明事理 [stupid]
这呆子!石头又不是人,又不会说话,又不会还礼,唱他喏怎的,可不是个瞎帐。——《西游记》
(6) 又如:瞎账(傻瓜,糊涂虫);瞎屡生(佛教语。指最愚蠢的人);瞎驴(比喻最愚蠢的人)
(7) 哑 [mute]。如:瞎炮;瞎火
(8) 虚构;捏造 [fake;groundlessly]
小珍哥是瞎神捣鬼,捕影捉风的。——《醒世姻缘传》
(9) 又如:瞎神捣鬼(比喻瞎说);瞎蒙(蒙骗;欺蒙)
(10) 盲目地;胡乱地 [aimlessly;at random]
我的四奶奶,你可千万别瞎聊啊,你要我的脑袋搬家是怎的?—— 老舍《龙须沟》
(11) 又如:瞎头子(无头绪;没头没脑);瞎来来(胡搅蛮缠);瞎淘淘(瞎说;胡说)
(12) 徒然;白白地 [in vain]
孩子,你干吗要替人家瞎卖命呢?——田汉《江村小景》
瞎掰、瞎扯、瞎吹、瞎吹牛、瞎搞、瞎逛、瞎火、瞎聊、瞎摸合眼、瞎闹、瞎弄、瞎炮、瞎三话四、瞎说、瞎眼、瞎诌、瞎抓、瞎子、瞎子摸象、瞎琢磨
念的拼音:niàn(ㄋ一ㄢˋ)
⒈ 惦记,常常想:惦念。怀念。念头(思想、想法)。悼念。念旧。念物。
⒉ 心中的打算,想法,看法:意念。杂念。信念。
⒊ 说,读,诵读:念白(戏剧道白)。念叨。念经。念书。
⒋ “廿”的大写。
⒌ 姓。
念字UNICODE编码U+5FF5,10进制: 24565,UTF-32: 00005FF5,UTF-8: E5 BF B5。
念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念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廿唸悥
say、idea、miss、read loudly、think of、thought
思、想
形声:从心、今声
think of, recall, study
详细解释◎ 念的拼音: niàn
〈词性:动〉
(1) (形声。从心,今声。本义:常思;思念,惦念)
(2) 同本义 [miss]
念,常思也。——《说文》
天念尔祖。——《诗·大雅·文王》
不念昔者。——《诗·邶风·谷风》
不念旧恶。——《论语》
念悲其远。——《战国策·赵策》
念鬼。——《史记·陈涉世家》
念母劳家里。——《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念蒙君实。—— 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因念黄山当平生奇览,而有奇若此。——《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3) 又如:念诵(念叨);念恤(挂念忧虑);念旧(不忘故旧);念思(怀念);念想(想念);念一(思念大道);念恋(思念爱恋)
(4) 思考, 考虑 [consider]
顾吾念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5) 又如:念虑(思考);念咎(反省过失);念思(考虑)
(6) 引申为忧虑 [worry;be anxious about]
报国心皎洁,念时涕泛澜。——唐· 韩愈《龊龊》
(7) 爱怜 [show tender affection for]。如:念酸(嫉妒)
(8) 哀怜,可怜 [feel compassion for;pity]
念窦娥身首不完全。—— 关汉卿《窦娥冤》
(9) 纪念 [souvenir]。如:念心儿(纪念品);念信儿(纪念品)
◎ 念的拼音: niàn
〈词性:名〉
(1) 想法;念头 [idea;thought]
一念之贞。——清· 袁枚《祭妹文》
爱汝一念。——清· 林觉民《与妻书》
(2) 又如:概念;观念;信念;杂念;邪念
(3) 同“廿”。二十 [twenty]
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与妻书》
(4) 又如:念余年(二十多年)
(5) 佛教名词。法相宗别境之一。指记忆 [memory]
念谓于缘明记不忘。——《俱舍论》
(6) 姓
◎ 念的拼音:
唸 niàn
〈词性:动〉
(1) 诵读,按字读出声 [read aloud]
欲为《论》,念张文。——《汉书·张禹传》
(2) 又如:念词(念台词或道白);念咒(念诵自认为可以产生神奇力量的神秘语句);念曲(唱歌而声无抑扬);念奴(唐天宝长安妓女,以善歌著名。后用以泛指歌女);念奴娇(词牌名。其调高亢)
念白、念叨、念佛、念佛、念经、念旧、念念不忘、念念有词、念青唐古拉山、念书、念诵、念头、念心儿、念央儿、念珠
经(經)的拼音:jīng(ㄐ一ㄥ)
⒈ 织布时用梭穿织的竖纱,编织物的纵线,与“纬”相对:经纱。经线。经纶(a.整理过的蚕丝;b.喻政治规划)。
⒉ 地理学上指通过南北极与赤道成直角的线(亦作“子午线”):东经。西经。经度。经纬仪。
⒊ 作为思想、道德、行为等标准的书,亦称宗教中讲教义的书,或称某一方面事物的专著:诗经。易经。经书。经卷。经文。经义。经传(zhuàn )(儒家经典与注疏的合称)。四书五经。经史子集。黄帝内经。
⒋ 治理,管理:经理。经营。经商。经济。经纪。经天纬地。
⒌ 通过:经过。经历。经验。经手。经办。经年累月。经久不息。
⒍ 禁受:经受。经风雨,见世面。
⒎ 常行的,历史不变的:经常。经费。荒诞不经。
⒏ 中医指人体内较大的脉络:经脉。经络。
⒐ 表示动作的时间而且完成了:已经。曾经。
⒑ 缢死,上吊:自经。
⒒ 妇女每月一次由阴道排出血液:月经。经血。
⒓ 古同“京”,数目。
⒔ 姓。
经字UNICODE编码U+7ECF,10进制: 32463,UTF-32: 00007ECF,UTF-8: E7 BB 8F。
经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经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
經坕経
after、by、classics、scripture、constant、endure、manage、deal in、by way、by way of、via
形声:从纟、声
classic works; pass through
详细解释◎ 经的拼音:
經 jīng
〈词性:名〉
(1) (古字为“巠”。形声。从糸( mì ),表示与线丝有关,巠声。本义:织物的纵线,与“纬”相对)
(2) 同本义 [warp]
经,织也。——《说文》。按,从丝为经,衡丝为纬,凡织,经静而纬动。
经,经纬以成缯帛也。——《玉篇》
毋失经纪。——《礼记·月令》
经正而后纬成。——刘勰《文心雕龙》
(3) 又如:经布(来回穿梭织布)
(4) 南北纵贯的道路或土地 [longitude]
凡地东西为纬,南北为经。——《大戴礼记·易本命》
国中九经九纬。——《考工记·匠人》
(5) 又如:经途(南北向的道路);经涂(南北向的道路)
(6) 常道。指常行的义理、准则、法制 [principle]
经,常也。——《广雅》
拂经。——《易·颐》
武之美经也。——《左传·宣公十二年》
王之大经也。——《左传·昭公十五年》。疏:“经者,纲纪之言也。”
经也者,常也;权也者,达经也。——柳宗元《断刑论》
(7) 又如:经权(原则与权宜);经榜(旧时为死者做法事时张贴的榜文);经事(经典规定的常道)
(8) 经典 [classics]
(9) 历来被尊奉为典范的著作
五经何谓?谓易、尚书、诗、礼、春秋也。——《白虎通·五经》
鲁叟谈五经,白发死章句。—— 李白《嘲鲁儒》
辛苦遭逢起一经。——宋· 文天祥《过零丁洋》
治经为博士。——《资治通鉴·汉纪》
执经叩问。——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先生授经。——清· 袁枚《祭妹文》
(10) 又如:《道德经》;《十三经》;诵经;引经注典;博古通经
(11) 特指宗教典籍。如:《佛经》;《圣经》;《古兰经》;经纸(写佛经的黄纸);经堂(佛堂);经资(僧道为人诵经得到的钱);经折(折装的佛经小本或用以记事的小本子);经偈(佛经和偈子)
(12) 指某一学科的专门著作。如:《山海经》;《水经》;《茶经》
(13) 月经 [menses;menstruation]。如:痛经;经前;经后;调经;经水;经信(妇女月经)
(14) 中医称经脉,人体气血运行的通路 [channels]
技经肯綮。——《庄子·养生主》
(15) 又如:经穴;经络
(16) 中国古代图书目录四部(经、史、子、集)分类法中指儒家经典及小学(文学、音韵、训诂)方面的书 [Confucianist classics]
诸子及经史。——明· 顾炎武《复庵记》
(17) 中国古地名 [Jing town]。在今河北省巨鹿县东北
(18) 通“径”。小路,途径 [footpath;road]
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荀子·劝学》
邪心胜则事经绝,事经绝则祸难生。——《韩非子·解老》
◎ 经的拼音:
經 jīng
〈词性:动〉
(1) 治理 [administer]
经世之条理。——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2) 又如:经邦(治国);经国济民(治理国家,普济万民);经济之才(治理济世的志向);经济之才(经邦济世;治理国家的才干);经维之才(治理国家的才能)
(3) 经过,经历 [go through]
经德不回。——《孟子》
经日乃厌倦。——三国魏· 邯郸淳《笑林》
经三日三夜。——《世说新语·自新》
其所已经者。——清·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其所未经者。
(4) 又如:经练(经历;经验);经涉(途中跋涉);经经眼(过目;看看);经行(行程中经过);经见(经历和见识);经官起诉(到官府起诉)
(5) 经营;料理 [manage;run]
为夫妇外内,以经二物。——《左传·昭公二十五年》
经理宇内。——《史记·秦始皇本纪》
经国之大业。——曹丕《典论论文》
(6) 又如:经催(负责催收租税);经划(经营筹划);经画(经营筹划);经量(清查丈量,经营规划);经账(旧时出卖田产时,写明田产的亩数、边界、价格等内容的账单)
(7) 量度;筹划 [measure;plan]
经始灵台,经之营之。——《诗·大雅·灵台》
古者经井田。——《盐铁论·相刺》
(8) 又如:经治(筹划治理);经远(长远谋划);经筭(筹划谋算)
(9) 上吊,缢死 [hang]
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论语·宪问》
灵王经而死。——《公羊传·昭公十三年》
经其颈于树枝。——《史记·田单传》
(10) 又如:经死(上吊而死)
◎ 经的拼音:
經 jīng
〈词性:形〉
(1) 正常;经常 [normal;regular;ordinary]
其语闳大不经。——《史记》
(2) 又如:经入(指常规赋税收入);经用(经常用度);经惯(老练,有经验);经赋(常规赋税)
(3) 另见 jìng
经办、经编、经部、经产妇、经常、经典、经度、经费、经风雨见世面、经管、经过、经籍、经纪、经纪人、经济、经济犯罪、经济规律、经济合同、经济基础、经济开发区、经济特区、经久、经久不衰、经久不息、经卷、经理、经历、经略、经略、经纶、经络、经年、经年累月、经期、经纱、经商、经师、经始、经世、经手、经首、经受、经售、经书、经水、经天纬地、经痛、经纬、经纬度、经纬仪、经文、经线、经销、经心、经行、经学、经血、经验、经义、经意、经营、经用、经由、经院、经传、经子
◎ 经的拼音:
經 jìng
〈词性:动〉
(1) 纺织,把纤维拧成纱 [spin]
吾始经之而不可更也。——《韩非子》
叔叔伯伯来经布,廿五个筒子满一车。——《中国歌谣资料》
(2) 〈词性:方〉∶织布之前,把纺好的纱或线密密地绷起来,来回梳整,使成为经纱或经线 [comb the yarn in order to make it warp threads]。如:经纱
(3) 另见 jī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