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取法于上,仅得乎中的意思

shàng,jìnzhōng

取法于上,仅得乎中



拼音qǔ fǎ yú shàng,jìn dé hū zhōng

注音ㄑㄨˇ ㄈㄚˇ ㄩˊ ㄕㄤˋ,ㄐ一ㄣˋ ㄉㄜˊ ㄏㄨ ㄓㄨㄥ

解释法:标准,规范。取上等的为标准,也只能得到中等的。指做事要高标准严要求

出处唐·唐太宗《帝范》第四卷:“取法于上,仅得乎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

例子孙中山《中国民主革命之重要》:“语曰:取法于上,仅得乎中,择其中而取法之,是岂智者所为耶?”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感情取法于上,仅得乎中是中性词。

近义取法乎上,仅得乎中

英语Even if you take the best as your model, you may only achieve the average.

动物生肖牛,虎,蛇

  拼音    注音  ㄑㄨˇ   
部首  又部  部外笔画  6画  总笔画  8画  
五笔  BCY  仓颉  SJE  郑码  CEXS  四角  17440  结构  左右电码  0648  区位  4001  统一码  53D6  笔顺  一丨丨一一一フ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取的拼音:qǔ(ㄑㄨˇ)  

⒈ 拿:索取。取书。取款。窃取。

⒉ 选择:选取。取材。取景。取道。取样。

⒊ 采用:采取。听取。吸取。可取。取精用弘。

⒋ 得到,招致:获取。取经。取偿。取悦。

⒌ 消去:取消。取缔。

统一码

取字UNICODE编码U+53D6,10进制: 21462,UTF-32: 000053D6,UTF-8: E5 8F 96。

取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取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adopt、aim at、assume、choose、fetch、get、take

相关字词

与、予、去、存、弃、舍、送

造字法

会意:从耳、从又

English

take, receive, obtain; select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取的拼音:   

〈词性:动〉

(1) (会意。从又,从耳。甲骨文字形。左边是耳朵,右边是手(又),合起来表示用手割耳朵。古代作战,以割取敌人尸体首级或左耳以计数献功。本义:[捕获到野兽或战俘时]割下左耳)

(2) 同本义 [cut off left-ear]

取,捕取也。——《说文》

大兽公之,小禽私之,获者取左耳。——《周礼》

且今之勍者,皆吾敌也,虽及胡者,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取吴元济。——《资治通鉴·唐纪》

(3) 斩获敌人的首级为取 [behead]

恨君不取契丹首,金甲牙旗归故乡。—— 宋· 苏轼《阳关词》

(4) 拿 [take;fetch;get]

取数斗归。——三国魏· 邯郸淳《笑林》

对面取人物。

取一葫芦。——宋· 欧阳修《归田录》

取器械。——明· 崔铣《洹词·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5) 又如:从架上取书;从巢里取蛋;取受(拿取和收受);取则(取作准则,规范或榜样);取将(拿取)

(6) 通“娶”。娶妻 [marry]

取妻如之何?——《诗·齐风·南山》

君取于吴,为同姓。——《论语·述而》

勿用取女。——《易·蒙》

可以冠子取妻。——《礼记·杂记》

昭公取于 吴。——《左传·哀公十二年》

终老不复取。——《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还必相迎取。

我近来取得一个老小,清河县人。——《水浒传》

(7) 又如:取女(娶妻);取亲(娶妻);取室(娶妻)

(8) 选取;选拔 [adopt;choose;select]

深思而慎取。——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人取之。——明· 刘基《卖柑者言》

舍体而取面。——蔡元培《图画》

(9) 又如:取路(上路);取戏(采取游戏态度);取义(选择正义,就义而死);取人(选择人);取友(选取朋友);取途(选取经由的道路);取象(取某种事物之征象)

(10) 招致 [incur]

谗毁竟自取。——唐· 杜甫《上水遣怀》

(11) 又如:取罪(自我罪责);取讥(招致讥讽);取毙(招致丧身);取醉(喝酒致醉)

(12) 得到;取得 [seek;get]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诗·魏风·伐檀》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钻燧取火。——《韩非子·五蠹》

文能取胜。——《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于人也奚取焉。——唐· 韩愈《朱文昌校昌黎·先生集》

召闹取怒。——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13) 又如:取事(取得成就事功的机会;行事);取讨(讨取;索取);取和儿(取了和气。和睦相处);取真气(摄取天地间元气);取觅(收入;获得);取供(讨取口供)

(14) 博取 [curry]。如:取选(求取功名;应试);取应(应举;参加科举考试);取誉(博取称赞或好名声);取宠(博取别人的喜爱,称赞)

(15) 攻取,夺取 [attack and seize]

必取宋。——《墨子·公输》

取阳晋。——《史记·廉颇蔺相列传》

(16) 通“聚”。

(17) 会合,集合 [assemble;flock together]

郑国多盗,取人于萑苻泽。——《左传·昭公二十年》

(18) 积畜 [accumulate]

而利取分寡。——《晏子春秋·外篇重而异者》

(19) 通“趋”。

(20) 跑,疾走 [run]

王良御之,则日取乎千里。——《韩非子·难势》

上高堂,行取殿下堂,孤儿泪下如雨。——《古乐府》

(21) 趋向 [tend to;incline to;hurry off]

两者合而天下取。——《荀子·王霸》

夸主以为高,异取以为高。——《史记·秦始皇本纪》

词性变化

取的拼音:   

〈词性:副〉

表示范围,相当于“才”、“仅” [only]

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孟子·尽心上》

取的拼音:   

〈词性:助〉

表示动态,相当于“得”、“着”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常用词组

取保、取材、取长补短、取代、取道、取缔、取而代之、取法、取回、取经、取精用弘、取景、取决、取乐、取名、取闹、取暖、取平、取齐、取巧、取舍、取胜、取士、取土坑、取向、取消、取笑、取信、取样、取予、取悦、取证、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拼音    注音  ㄈㄚˇ   
简体部首  氵部  部外笔画  5画  总笔画  8画  
繁体部首  水部  
五笔  IFCY  仓颉  EGI  郑码  VBZS  四角  34132  结构  左右电码  3127  区位  2308  统一码  6CD5  笔顺  丶丶一一丨一フ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法的拼音:fǎ(ㄈㄚˇ)  

⒈ 体现统治阶段的意志,国家制定和颁布的公民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法办。法典。法官。法规。法律。法令。法定。法场。法理。法纪。法盲。法人(“自然人”的对称。指依法成立并能以自己的名义独立参与民事活动,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法律义务的社会组织)。法制。法治。犯法。守法。合法。宪法(国家的根本大法)。政法。奉公守法。逍遥法外。

⒉ 处理事物的手段:办法。设法。手法。写法。

⒊ 仿效:效法。

⒋ 标准,规范,可仿效的:法式。法帖。

⒌ 佛家的道理:佛法。法号。法轮。法像。法门。

⒍ 道家佛家的所谓拿妖捉怪的技术:法师。法器。法事。

⒎ 指“法国”:法文。法式大菜。

⒏ 姓。

统一码

法字UNICODE编码U+6CD5,10进制: 27861,UTF-32: 00006CD5,UTF-8: E6 B3 95。

法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法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㳒佱灋砝

汉英互译

divisor、follow、law、standard

造字法

会意:从氵、从去

English

law, rule, regulation, statute; France, French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法的拼音:

  

〈词性:名〉

(1) (会意。从“水”,表示法律、法度公平如水;从“廌”( zhì  ),即解廌,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神兽,据说,它能辨别曲直,在审理案件时,它能用角去触理曲的人。基本义:刑法;法律;法度)

(2) 同基本义 [act;law passed by legislative body;penal law;law]

灋,刑也。平之如水。从水,廌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会意。——《说文》

利用刑人,以正法也。——《易·蒙》

惟作五虐之刑曰法。——《书·吕刑》

法者,刑罚也。所以禁强暴也。——《盐铁论·诏圣》

杀戮禁诛谓之法。——《管子·心术》

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大戴礼记》

失期,法当斩。——《史记·陈涉世家》

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度则悖。——《吕氏春秋·察今》

(3) 又

法虽今而在。

(4) 又如:合法;犯法;法禁(刑法和禁令)

(5) 法令;规章;制度 [rules and regulations]

汉法令非行也。——汉· 贾谊《治安策》

(6) 又如:法日(制度规定的日子)

(7) 标准;模式 [norm;standard;model]

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宋· 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

(8) 又如:法戒(楷式和监戒)

(9) 方法;办法 [method]

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孙子·九变》

其法,用胶泥刻字。——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古法采草药多用二月八月。——《梦溪笔谈·采草药》

(10) 又如:用法;分类法;法套(办法);法儿(法子;办法)

(11) 法拉,电容的MKS制实用单位,等于电容器极板上充以1库仑电量后两板间的电压为1伏特时的电容 [farad]

(12) 尊称佛家的事物 [Buddhist]

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脱。—— 清· 全祖望《梅花岭记》

(13) 又如:法施(以佛法度人);法嗣(佛教称继承衣钵的弟子为法嗣。后亦泛指继承人);法界(佛教指整个现象界);法华(佛经名。《妙法莲华经》的简称。佛教主要经典之一)

(14) 中国战国时期一重要学派名 [Fa school]

杂家者流,盖出于议官。兼儒、墨,合名、法。——《汉书》

(15) 法术,即用念咒、画符等胜敌或驱邪的迷信手法 [magic arts]。如:仗剑作法

(16) 法国的简称 [France]

余闻法人好胜。—— 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17) 姓

词性变化

法的拼音:   

〈词性:动〉

(1) 合法 [be within the law]

其于诸侯之求索也,法则听之,不法则距之。——《韩非子·八奸》

(2) 效法 [follow the example of]

则文王不足法与?——《孟子·公孙丑上》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韩非子·五蠹》

法其所以为法。——《吕氏春秋·察今》

垂诸文而为后世法。——唐· 韩愈《答李翊书》

(3) 又如:法常可(效法通常的做法。常可,指旧制度);法天(效法自然和天道);法古(效法古代);法循(效法遵循)

(4) 守法 [abide by the law]

夕受而不法,朝斥之矣。——柳宗元《封建论》

(5) 依法处治 [punish according to law]

[商鞅]将法太子。——《史记·商君列传》

常用词组

法案、法办、法宝、法币、法场、法出多门、法典、法定、法度、法官、法规、法纪、法家、法警、法拉、法拉第、法兰、法郎、法老、法理、法力、法力无边、法令、法律、法律顾问、法盲、法门、法门寺、法名、法器、法权、法人、法师、法式、法事、法书、法术、法坛、法堂、法庭、法统、法网、法西斯、法线、法学、法医、法院、法则、法治、法制、法子

  拼音    注音  ㄩˊ   繁体    
部首  二部  部外笔画  1画  总笔画  3画  
五笔  GFK  仓颉  MD  郑码  ADVV  四角  10400  结构  单一电码  0060  区位  5158  统一码  4E8E  笔顺  一一丨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于的拼音:yú(ㄩˊ)  

⒈ 介词(a.在,如“生于北京”;b.到,如“荣誉归于老师”;c.对,如“勤于学习”;d.向,如“出于自愿”;e.给,如“问道于盲”;f.自,从,如“取之于民”;g.表比较,如“重于泰山”;h.表被动,如“限于水平”)。

⒉ 后缀(a.在形容词后,如“疏于防范”;b.在动词后,如“属于未来)。

⒊ 姓。

统一码

于字UNICODE编码U+4E8E,10进制: 20110,UTF-32: 00004E8E,UTF-8: E4 BA 8E。

于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于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丂亏亐於

汉英互译

for、of、to、when、at

造字法

象形

English

in, on, at; go to; surname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于的拼音:   

〈词性:动〉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表示气出受阻而仍越过。本义:超过)

(2) 往;去 [go]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周南·桃夭》。毛传:“于,往也。”

予惟以尔庶邦于伐殷,逋播臣。——《书·大诰》

(3) 取 [take]

昼尔于茅,宵尔索陶。——《诗·豳风·七月》

(4) 如;好像 [look]

《易》曰:“介于石,不终日,贞吉。”介如石焉,宁用终日,断可识矣。——《易·系辞下》

(5) 又如:于何(如何)

词性变化

于的拼音:

  

〈词性:介〉

(1) 引进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意义相当于“在”、“到”或“在…方面(上、中)” [in, at, etc.]

捐金于野。——《后汉书·列女传》

(2) 又

成于机杼。

射于家圃。——宋· 欧阳修《归田录》

(3) 又

葫芦置于地。

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明· 袁宏道《满井游记》

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于:介词,到。)—— 清· 姚鼐《登泰山记》

(4) 又如: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于1914年;于以(在何处);于兹(在此);于时(在此)

(5) 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相当于“向”、“对”、“对于” [for, etc.]

告之于帝。——《列子·汤问》

何有于我。——《论语》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唐· 韩愈《师说》

言于李愬。——《资治通鉴·唐纪》

语于富者。——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6) 又如:他做的事于人民有益

(7) 表示动作、行为的所从,意义相当于“从”或“自”、“由” [from]。如: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8) 在被动句中,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相当于“被” [by]

不拘于时。——唐· 韩愈《师说》

苦于多疾。——宋· 苏轼《教战守》

伤于缚者。——清· 方苞《狱中杂记》

择于自然。——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9) 又如:我限于水平,未能对这篇文章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

(10) 引进比较对象,意思相当于“比” [than]

甚于妇人。——《战国策·赵策》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同于真。——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11) 又

同于幻。

近于自然。——蔡元培《图画》

(12) 又如: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13) 表示把动作、行为加给对方,相当于“给” [to, etc.]。如:荣誉归于教练

(14) 表示相对的位置 [in]。如:垂直于肋板的脊柱

(15) 姓

于的拼音:   

(1) 词缀。嵌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不必译出

以至于寸。——《后汉书·列女传》

越于诸侯。——《国语·晋语》

(2) 又

以免于难。

可以免于难。

(3) “於”

(4) 另见   

常用词组

于今、于思、于时、于是

  拼音  shàng shǎng   注音  ㄕㄤˋ ㄕㄤˇ   
部首  一部  部外笔画  2画  总笔画  3画  
五笔  HHGG  仓颉  YM  郑码  IDA  四角  21100  结构  单一电码  0006  区位  4147  统一码  4E0A  笔顺  丨一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上的拼音:shàng(ㄕㄤˋ)  

⒈ 位置在高处的,与“下”相对:楼上。上边。

⒉ 次序或时间在前的:上古。上卷。

⒊ 等级和质量高的:上等。上策。上乘(佛教用语,一般借指文学艺术的高妙境界或上品)。

⒋ 由低处到高处:上山。上车。上升。

⒌ 去,到:上街。

⒍ 向前进:冲上去。

⒎ 增加:上水。

⒏ 安装,连缀:上刺刀。上鞋(亦作“绱鞋”)。

⒐ 涂:上药。

⒑ 按规定时间进行或参加某种活动:上课。上班。

⒒ 拧紧发条:上弦。

⒓ 登载,记:上账。

⒔ 用在名词后边,表示时间、处所、范围:晚上。桌上。组织上。

⒕ 用在动词后边,表示开始、继续、趋向、完成:爬上来。锁上。选上代表。

⒖ 达到一定的程度或数量:上年纪。

⒗ 中国古代乐谱的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中的“1”。

其他字义

上的拼音:shǎng(ㄕㄤˇ)  

⒈ 〔上声〕汉语声调之一,普通话上声(第三声)。

统一码

上字UNICODE编码U+4E0A,10进制: 19978,UTF-32: 00004E0A,UTF-8: E4 B8 8A。

上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上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ascending、go to、go up、previous、submit、superior

相关字词

造字法

指事

English

top; superior, highest; go up, send up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上的拼音: shǎng  

—— 指上声,“上 2 ”( shàng  )的又音

常用词组

上声

基本词义

上的拼音: shàng  

〈词性:名〉

(1) (指事。小篆字形。下面的“一”表示位置的界线,线上一短横表示在上面的意思。本义:高处;上面)

(2) 同本义 [high]

上,高也。——《说文》

宛丘之上兮。——《诗·陈风·宛丘》

施于松上。——《诗·小雅·頡弁》

冬时有嗽上气疾。——《周礼·疾医》

云上于天干。——《易·需》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荀子·劝学》

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3) 又如:上荣(飞檐。屋檐两端的挑角);上柽(门框上端的横梁);上漏下湿(形容屋舍破旧,不蔽风雨);上网(系在箭靶上方的绳子);上丹田(道家谓人的两眉之间为上丹田);上下肩(上边和下边,也指左右两边)

(4) 上天;天帝[sky]

文王在上。——《诗·大雅·文王》

上下天光,一碧万顷。——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5) 又如:上方(天上仙界;皇帝);上干天怒(惹起上天震怒);上仙(天上的神仙);上穹(上天;天帝);上皇(天帝);上神(神灵;天神);上都(指天宫)

(6) 上级;尊长;社会的最高层 [superiors;higher-ups;higher authority]

观袁守虽得民,然自喜轻上,其祸非外至也。—— 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陵压百姓而邀其上者,何故?——宋· 苏轼《教战守》

(7) 又如:上流(上辈);上蒸下报(晚辈男人和长辈女子通奸叫“蒸”或“烝”;反之,叫“报”);上户(富家巨室);上厅(官署);上宪(上司;上级官员);上上乘(等级最高的);上位(高位,显达的职位;特指君位,帝位);上冢(指首辅,朝廷大臣);上坐,上席(受尊敬的席位)

(8) 君主;皇帝[emperor]

上胡不法先王之法?——《吕氏春秋·察今》

上使外将兵。——《史记·陈涉世家》

(9) 又如:上用(皇帝用的规格);上裁(皇帝裁定);上国(汉代诸侯称帝室为上国,后多指国都京城);上苑(供帝王打猎、玩耍的园林);上林(泛指帝王的园囿)

(10) 工尺谱里的“do”称为上 [musical note do]

(11) 时间,时候 [time]

三岁上读得书,五岁上属得对。——宋·佚名《张协状元》

(12) 方位词,边,畔 [side]

送我乎淇之上矣。——《诗·鄘风·桑中》

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苏武》

丧出江上,白衣冠送者夹岸。——《明史·海瑞传》

词性变化

上的拼音: shàng  

〈词性:形〉

(1) 上等,等级高或品质良好[first-class;first-rate;superior]

上客从赵来。——《战国策·秦策》

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孙子·谋攻》

(2) 又如:上色(上等;高级);上行首(色艺俱佳的妓女);上风官司(占优势能打赢的官司);上庠(古代的大学;太学);上色徒弟(高徒;出色的徒弟);上样(上等);上分(上等的福分);上厅行首(色艺最佳的官妓);上才(上等的才能;上等的材料);上卿(指大臣的最高官阶)

(3) 时间或次序在前[previous]

其上世之士,衣不暖肤,食不满肠。——《商君书·算地》

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乐府诗《陌上桑》

(4) 又如:上件因依(上述因由);上项(前头);上方(前面);上宙(上古);上叶(前代;先世);上次(前次,上回);上首徒弟(入室弟子,大徒弟);上风头(风吹来的一方);上番(初番;头回。多指植物初生)

(5) 远;久远[faraway;distant]

上称帝喾,下道 齐桓。——《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6) 又如:上世(远古时代);上皇(太古的帝皇)

(7) 犹正,主要意义[main]。如:上事(正业;指君事,国事);上国(京都;又指春秋时齐、晋等中原诸国)

(8) 广大[vast;broad]

是以能上之。——《淮南子·说山》。注:“大也。”

(9) 又如:上路(大路;通衢);上道(通衢;大路)

(10) 丰足[rich]

从其爵而上下之。——《周礼·司仪》。注:“犹丰杀也。”

与年之上下。——《礼记·礼器》。注:“丰凶也。”

(11) 又如:上收(上等年成,丰收);上岁(丰年);上熟(上等收成)

上的拼音: shàng  

〈词性:动〉

(1) 登;上升;向上[go up;mount]

下上其音。——《诗·邶风·燕燕》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上堂拜阿母,阿母怒不止。——《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从流石蛇行而上。——明· 徐宏祖《游黄山记》

(2) 又如:上圻(上岸);上升(升天);上高台盘(攀高位;向上爬);上仙(道家谓升天成仙);上征(上升);上假(上升,登天);上潮(涨潮)

(3) 上报;呈报[report]

凡死刑狱上,其刑者先俟于门外。——清· 方苞《狱中杂记》

(4) 又如:上复(禀报;奉告);上控(上诉);上详(向上级呈报请示);上变(向朝廷密告谋反叛乱事件);上功(呈报功劳);上言(进呈言辞)

(5) 进献,送上[present to one’s superior]

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战国策·齐策》

入都,即伏阙上《平黎策》。——《明史·海瑞传》

臣乃敢上璧。——《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6) 又如:上本(臣下向皇帝呈送奏本);上表(上奏章);上章(向皇帝上书)

(7) 崇尚,提倡 [advocate]

上笃厚。——《史记·平津侯主父传》

治天下者审所上而已。——《汉书·匡衡传》

上慎旃哉!——《诗·魏风·陟岵》

上农除末,黔首是富。——《史记·秦始皇本纪》

(8) 上缴;交纳[pay]。如:上印(上缴官印)

(9) 增加;添补[add]。如:上草(给牲口添加饲料);上刑;上测(站测,施用测刑)

(10) 向前;前进 [advance]

乘舲船余上沅兮,齐吴榜以击汰。——《楚辞·屈原·涉江》

(11) 又如:上水船(逆流而上的船)

(12) 去;到[go]

敬亭丧失其资略尽,贫困如故时,始复上街头理其故业。—— 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唐· 刘禹锡《陋室铭》

(13) 又如:上地(下地耕作);上门怪人(到人家里去责怪人家);上桩(上场;赌博);上花台(戏曲俗语。逛妓院,嫖妓);上城(进城);上墓(扫墓);上冢(上坟;扫墓);上馆子(去酒楼、饭店吃喝);上边(到边远的地方去)

(14) 到任;就职[take up]。如:上任;上官(受命上任);上台

(15) 当值[be on duty]。如:上直(上班;当值);上宿(值夜);上番(上班)

(16) 放到;放进[put into]

上于盆而养之,蟹白栗黄备极护爱。——《聊斋志异·促织》

(17) 又如:上腰(装进腰包。多指赚取非分的钱财)

(18) 安装;装上 [install]

以枪上刺刀相搏击。——《清稗类钞·战事类》

(19) 陷入,遭受[fall into]。如:上了竿儿(上了钩;中了圈套);上鬼当(中圈套);上船(设圈套陷害他人)

(20) 合符[accord with]。如:上不上,下不下(犹言正好;恰恰);上时(最合适的时令)

(21) 教授;学习 [conduct;study]。如:上书(私熟先生教课);上馆(塾师到东家授课)

(22) 燃点 [fire]。如:上火(点灯);上纸(焚化冥钱;吊丧);上灶(烧饭煮菜);上香(烧香祭祀);上炎(向上燃烧);上锅(烹煮食物;把食物放入锅内烧热)

(23) 拧紧 [wind up]。如:上弦;上绳(捆绑);

(24) 敬辞,犹进用[visit]。如:上谒

(25) 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的趋向或结果等。如:爬上顶峰;登上飞机;考上大学;赶上队伍;种上庄稼

(26) 记住 [remember,bear in mind]。如:上心

(27) 涂;搽;敷 [paint]。如:上药;上色

(28) 另见 shǎng  

常用词组

上岸、上班、上半晌、上半身、上报、上辈子、上边、上标、上膘、上宾、上菜、上苍、上操、上策、上层、上层建筑、上场、上朝、上乘、上船、上床、上唇、上蹿下跳、上达、上当、上当受骗、上等、上帝、上吊、上调、上方宝剑、上房、上访、上坟、上分、上粪、上峰、上风、上浮、上纲、上告、上工、上弓、上供、上钩、上古、上官、上海、上好、上浣、上火、上货、上级、上计、上将、上交、上缴、上街、上届、上界、上进、上举、上卷、上客、上课、上口、上款、上来、上来、上了贼船、上联、上脸、上梁、上梁不正下梁歪、上流、上路、上马、上门、上面、上命、上年、上年纪、上爬、上品、上坡、上铺、上气、上气不接下气、上切、上情、上去、上人、上任、上山、上上、上身、上升、上声、上士、上市、上世、上首、上寿、上书、上疏、上述、上闩、上水、上税、上司、上诉、上溯、上算、上锁、上台、上堂、上膛、上套、上体、上天、上天入地、上调、上头、上头、上推下卸、上屋、上西天、上下、上下打量、上下翻腾、上下浮动、上下其手、上下水、上下文、上弦、上限、上相、上校、上鞋、上心、上刑、上行下效、上学、上旬、上演、上夜、上谒、上衣、上瘾、上映、上游、上谕、上元节、上涨、上账、上阵、上冢、上装、上奏、上座

  拼音  jǐn jìn   注音  ㄐ一ㄣˇ ㄐ一ㄣˋ   繁体    
部首  亻部  部外笔画  2画  总笔画  4画  
五笔  WCY  仓颉  OE  郑码  NXS  四角  27240  结构  左右电码  0284  区位  2986  统一码  4EC5  笔顺  ノ丨フ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仅(僅)的拼音:jǐn(ㄐ一ㄣˇ)  

⒈ 不过,才:不仅如此。绝无仅有。仅只(仅仅)。

其他字义

仅(僅)的拼音:jìn(ㄐ一ㄣˋ)  

⒈ 将近,几乎:士卒仅万人。

统一码

仅字UNICODE编码U+4EC5,10进制: 20165,UTF-32: 00004EC5,UTF-8: E4 BB 85。

仅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仅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付僅奴廑㝻

汉英互译

just、merely、only、scarcely、hardly

造字法

原为形声:从亻、堇声

English

only, merely, solely, just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仅的拼音:

僅、廑 jǐn  

〈词性:副〉

(1) (形声。从人,堇( qín  )声。本义:仅能,只能) 同本义 [only;merely;barely]

仅,才能也。——《说文》

仅逮是月也。——《公羊传·僖公十六年》

仅然后得兔。

余一人仅亦守府。——《国语·周语》

仅以救亡者。——《战国策·秦策》

仅得免死。——《战国策·齐策四》

仅容旋马。(仅仅能够让一匹马转过身。)——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室仅方丈。——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仅循资迁。——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2) 又如:绝无仅有;仅有二元;仅见他三次;不仅听见它,也看见了它;他仅十岁

(3) 另见 jìn  

常用词组

仅此而已、仅次于、仅见、仅仅

基本词义

仅的拼音:

jìn  

〈词性:副〉

(1) 将近 [nearly;close to]。如:山城仅百层;士卒仅千人

(2) 另见 jǐn  

  拼音  dé děi de   
注音  ㄉㄜˊ ㄉㄟˇ ˙ㄉㄜ   
部首  彳部  部外笔画  8画  总笔画  11画  
五笔  TJGF  仓颉  HOAMI  郑码  OIAD  四角  26241  结构  左右电码  1779  区位  2135  统一码  5F97  笔顺  ノノ丨丨フ一一一一丨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得的拼音:dé(ㄉㄜˊ)  

⒈ 获取,接受:得到。得失。得益。得空(kòng  )。得便。得力。得济。心得。

⒉ 适合:得劲。得当(dàng   )。得法。得体。

⒊ 满意:得意。扬扬自得。

⒋ 完成,实现:饭得了。得逞。得志(多指满足名利的欲望)。

⒌ 可以,许可:不得随地吐痰。

⒍ 口语词(a.表禁止,如“得了,别说了”;b.表同意,如“得,就这么办”)。

其他字义

得的拼音:děi(ㄉㄟˇ)  

⒈ 必须,须要:可得注意。

⒉ 极舒服,极适意:这时要能洗上凉水澡,就得了。

其他字义

得的拼音:de(˙ㄉㄜ)  

⒈ 用在动词后表可能:要不得。拿得起来。

⒉ 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的连接补语,表示效果或程度:跑得快。香得很。

统一码

得字UNICODE编码U+5F97,10进制: 24471,UTF-32: 00005F97,UTF-8: E5 BE 97。

得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得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㝵㝶䙸

汉英互译

gain、get、need、obtain、fit、ready for

相关字词

造字法

会意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得的拼音:   

〈词性:动〉

(1) (会意。金文字形,右边是“贝”(财货)加“手”,左边是“彳”,表示行有所得。手里拿着财货,自然是有所得。本义:得到,获得)

(2) 同本义(本来没有而争取得来成为己有) [get;obtain;gain]

得,行有所得也。——《说文》

三人行必得我师焉。——《论语》。释文:“本或作必有。”

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孟子·梁惠王上》

佳婿难得。——《世说新语·假谲》

卖炭得钱何所营。——唐· 白居易《卖炭翁》

工之侨得良桐焉。—— 明· 刘基《郁离子·千里马篇》

(3) 又如:得人心;各得其所;得肆(得志,肆意);得闲儿(有空闲时间;得空);得胜回头(宋元说书人在开讲正书前先说一段小故事作引子,叫得胜回头);得职(获得官职);得情报;得钱;得奖

(4) 找到 [discover;obtain;find out]

知得而不知丧。——《易·文言》

虑而后后能得。——《礼记·大学》。注:“谓得事之宜也。”

至德不得。——《庄子·秋水》

既而得其尸于井。——《聊斋志异·促织》

(5) 得知 [hear of;learn about]

故无术者得于不用。——《韩非子》

礼得其报则乐。——《礼记·乐记》。注:“谓晓其义。”

武王得之矣。——《吕氏春秋·义赏》。注:“犹知也。”

(6) 捕获 [catch]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7) 亦指被捕获;被逮捕。又如:得俊(俘获敌方的勇猛将士)

(8) 成功;完成 [succeed]

已经传人画图样去了。明日就得。——《红楼梦》

(9) 又如:得算(计谋成功);得策(谋略得当)

(10) 适,合 [fit;befit;suit]

傲啸东轩下,聊复得此生。——陶渊明《饮酒》

(11) 具备 [have;possess]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荀子·劝学》

(12) 同“德”,恩惠,感恩 [be grateful;feel grateful]

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孟子·告子上》

地广而不得者国危,兵强而凌敌者身亡。——《盐铁论·击之》

(13) 助动词。能,能够 [can]

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避之,不得与之言。——《论语·微子》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进退不得,为之奈何?——《吴子·应变》

沛公军 霸上,未得与 项羽相见。——《史记·项羽本纪》

(14) 得意,满足 [be proud of;revel in]

意气扬扬,甚自得也。——《史记·管晏列传》

常使两情皆得,彼此俱畅。——《世说新语·文学》

(15) 又如:洋洋得意

(16) 看到 [see]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词性变化

得的拼音:   

〈词性:名〉

(1) 收获,心得 [what one has learned]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开郑有得,便欣然忘食。——《南史·陶潜传》

(2) 德,道德,有德之人 [virtue]

尚得推贤不失序。——《荀子》

得的拼音:   

〈词性:副〉

必须,应该 [must]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史记·项羽本纪》

得的拼音:   

〈词性:形〉

合适;正确 [suitable;right]

于彼计则得。——马中锡《中山狼传》

历古今之得失。——《汉书》

得的拼音:   

<叹>

(1) 用在口语中表示同意或禁止 [all right]。如:得,就这么办;得了,别说了;得也么(算了吧;又作答应之词)

(2) 用在口语中,瞧。在情况变坏时表示无可奈何 [look,look!]。如:得,又搞错了;得,全完了

(3) 另见 de;děi  

常用词组

得便、得标、得病、得不偿失、得采、得逞、得宠、得出、得当、得当、得到、得道、得道多助、得法、得分、得过且过、得计、得间、得劲,得劲儿、得救、得空,得空儿、得力、得力、得脸、得了、得陇望蜀、得名、得饶人处且饶人、得人、得人心、得胜、得胜回朝、得胜头回、得失、得势、得手、得体、得天独厚、得无、得悉、得闲、得心应手、得一望十、得宜、得以、得意、得意忘形、得鱼忘筌、得知、得志、得中、得中、得主、得罪

基本词义

得的拼音: de  

〈词性:助〉

(1) 用在动词后面,表示能够或可以。如:我们可粗心不得;她能去我为什么去不得

(2) 用在动词和补语中间,表示可能。如:我拿得动;那办得到

(3) 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连接表示程度或结果的补语。如:冷得打哆嗦;笑得肚子痛

(4) 另见 dé;děi  

基本词义

得的拼音: děi  

〈词性:动〉

(1) 用在口语中表示必须有,一定 [need]。如:这个工程得三个月才能完成

(2) 绝对必要或应当去做 [must;have to]

犹得备晨炊。——唐· 杜甫《石壕吏》

(3) 又如:有错误就得批评;做得好就得表扬

(4) 表示推测的必然 [will be sure to]。如:要不快走,我们就得迟到了

(5) 另见 dé;de  

常用词组

得亏

  拼音    注音  ㄏㄨ   
部首  丿部  部外笔画  4画  总笔画  5画  
五笔86  TUHK  五笔98  TUFK  仓颉  HFD  郑码  MUA  四角  20409  结构  单一电码  0039  区位  2685  统一码  4E4E  笔顺  ノ丶ノ一丨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乎的拼音:hū(ㄏㄨ)  

⒈ 文言助词,表示疑问:汝识之乎(吗)?

⒉ 文言叹词:陛下与谁取天下乎(呀)!

⒊ 文言介词,相当“于”(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在乎。无须乎。异乎寻常。

⒋ 古形容词或副词后缀:巍巍乎。郁郁乎。

⒌ 古同“呼”,呜呼。

统一码

乎字UNICODE编码U+4E4E,10进制: 20046,UTF-32: 00004E4E,UTF-8: E4 B9 8E。

乎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乎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造字法

会意

English

interrogative or exclamatory final particle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乎的拼音:   

〈词性:动〉

(1)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的符号表示声音上扬,下面的符号表示舒气。“乎”是“呼”的本字。当“乎”借作语气词、介词用之后,就另造了一个从“口”的形声字“呼”。本义:吐气)

(2) 同本义 [exhale]

(3) “呼”的古字。呼唤;召唤 [call]。如:乎号

词性变化

乎的拼音:   

〈词性:语〉

(1) 表示疑问或反诘

汝识之乎?——苏轼《石钟山记》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

近者大乎。——《列子·汤问》

远者凉乎。

汝多知乎。

污其行乎。——《后汉书·列女传》

断斯织乎。

不亦精乎。

(2) 相当于“吗”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

可乎。——《列子·汤问》

不闻藏书者乎。——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天下事有难易乎?——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学有难易乎。

(3) 表示感叹语气或呼告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论语》

二十年之外,吴其为沼乎!——《左传》

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贤人乎,贤人乎!非质有其内,恶能用之哉?——《史记》

有甚是者乎。——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天乎。——清· 袁枚《祭妹文》

人乎。

(4) 表示祈使或命令语气。相当于“啊”、“呀”

勉速行乎!无重而罪!——《左传》

(5) 表示推测语气

宋其亡乎?幸而后败。——《左传》

愿见之乎。——《三国志·诸葛亮传》

得无苦贫乎。——明· 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或能免乎。——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6) 表示呼唤人的语气。相当于“啊”、“呀”

参乎!吾道一以贯之。——《论语》

(7) 表示商榷语气

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 宰予。——《韩非子》

(8) 表示肯定语气

故曰:“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乎。”——《韩非子》

(9) 用在句中,表示稍作停顿,舒缓语气,引人注意下文。如:大家认识一致以后,于是乎就大干起来;不外乎两点,一是斗志,一是斗胆

乎的拼音:   

〈词性:介〉

(1) 于;在 [in;at]。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

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屈原《离骚》

今虽死乎此。——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2) 于;从 [from] 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

“春秋”何以始乎隐?——《公羊·哀十四年》

(3) 于;在 [in]。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

楚人生乎 楚,长乎 楚,而 楚言。——《吕览·用众》

(4) 于;从 [from]。介绍行为、动作发生的地点

叫嚣乎东西。——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隳突乎南北。

先率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战国策》

(5) 于;因为;由于;在于 [because]。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

不动乎众人之非誉。——《荀子》

德荡乎名,知出乎争。——《庄子》

(6) 于;按照;根据 [according to]。介绍动作、行为遵循的准则

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礼记》

(7) 于,对。引进动作产生的对象 [to]

吾尝疑乎是。——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乎的拼音:   

〈词性:后缀〉

(1) 单用或叠用在单音或叠音的形容词后面。如:许多新事物,确乎到处可见;我心里热乎乎的;他胖乎乎的

(2) 用在动词或副词后面,构成新的动词或副词。如:他对这点事却不在乎;几乎人人都称赞他

(3) 用在形容词后面,单独不能翻译

宜乎众矣。——宋· 周敦颐《爱莲说》

洸洸乎干城之具。——明· 刘基《卖柑者言》

昂昂乎庙堂之器。

巍巍乎可畏。

赫赫乎可象。

成语首拼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