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jiǔ céng zhī tái,qǐ yú lěi tǔ
注音ㄐ一ㄡˇ ㄘㄥˊ ㄓ ㄊㄞˊ,ㄑ一ˇ ㄩˊ ㄌㄟˇ ㄊㄨˇ
解释累:堆迭,积聚。九层高台,是从一筐土开始堆积起来的。比喻欲成大事,须从基础做起。
出处春秋·楚·李耳《老子》第64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感情九层之台,起于累土是中性词。
英语From small beginning come great things.
动物生肖牛,虎,蛇
九的拼音:jiǔ(ㄐ一ㄡˇ)
⒈ 数目,八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玖”代):九归。
⒉ 泛指多次或多数:九死一生。九霄云外。
九字UNICODE编码U+4E5D,10进制: 20061,UTF-32: 00004E5D,UTF-8: E4 B9 9D。
九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九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玖
nine
象形
nine
详细解释◎ 九的拼音: jiǔ
[数]
(1) (指事。本义:数词。比八大一的基数)
(2) 同本义 [nine]
古人造字以纪数,起于一,极于九,皆指事也。二三四为积画,余皆变化其体。——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乾玄用九,乃见天则。——《易·文言》传
九者,阳之数,道之纲纪也。——《楚辞·九辨》序
天道以九制。——《管子·五行》
(3) 又如:九伯(宋时把痴傻人叫九伯。也写作“九百”);小九九(珠算的乘法口诀;方言中比喻算计);九九(算法名。称一至九每二数相乘之数为九九;九的自乘数);九地(九种土地)
(4) 第九 [ninth]
(5) 可数序列中第八加一的序数。如:九连
(6) 《周易》以阳爻为九
初九,潜龙勿用。——《易·乾》
(7) 泛指多数,数量大 [many]
九设攻城之机变。——《墨子·公输》
墨子九距之。
九令诸侯。——《史记·货殖列传》
宏兹九德。——唐· 魏征《魏郑公文集·谏太宗十思疏》
(8) 又如:九译(言语不通,多次辗转翻译);九华(繁多而色彩缤纷);九盘(形容道路的弯弯曲曲);九采(各诸侯国;各种色彩)。又指极数,凡数之指其极者,皆可称之为九,不必泥于实数。如:九幽(极遥远幽深的地方);九曲肠(喻无限忧思);九幽(极深暗的地方);九幽狱(最深的地狱)
(9) 〈词性:形〉 通“久”。时间长 [(of time) long]
黄軦生乎九猷。——《庄子·至乐》。《释文》:九宜为久;久,老也。猷,虫名也。?
食醯黄軦(kuàng 黄軦,虫名)生乎九猷。——《列子·天瑞》
◎ 九的拼音: jiǔ
〈词性:名〉
(1) 九月 [September]
七、八、九三个月
(2) 时令名。从冬至起每九天为一“九” [the nine-day period after the Winter Solstice]。如:今日进九;数九寒天;九尽寒尽。如:九九(自冬至次日起数,每九天为一九,共历八十一日,称为九九)
(3) 古国名 [Jiu state]。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南
〈词性:动〉
通“鸠”。纠合,聚集 [gather]
九杂天下之川。——《庄子·天下》
九宾、九重霄、九大行星、九鼎、九宫、九归、九华山、九九归一、九门提督、九牛二虎之力、九牛一毛、九派、九品、九曲回肠、九泉、九死一生、九天、九头鸟、九土、九霄云外、九一八事变、九原、九月、九州、九族
层(層)的拼音:céng(ㄘㄥˊ)
⒈ 重(chóng ):层云。层峰。层浪。层叠。
⒉ 重复地:层出不穷。
⒊ 级:层次。阶层。上层。
⒋ 量词(a.用于重叠、积累的东西,如“五层楼”;b.用于可以分项分步的东西,如“还有一层顾虑”;c.用于可从物体表面揭开或抹去的东西,如“一层薄膜”)。
层字UNICODE编码U+5C42,10进制: 23618,UTF-32: 00005C42,UTF-8: E5 B1 82。
层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层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
層
floor、layer、stratum、tier
形声:从尸、曾声
storey, layer, floor, stratum
详细解释◎ 层的拼音:
層 céng
〈词性:名〉
(1) (形声。从尸,尸者象屋形,从屋省。本义:楼房)
(2) 同本义 [storied building]
层,重屋也。——《说文》
珠殿连云,金层辉景。——刘孝绰《栖隐寺碑》
(3) 又如:层楹(高楼大厦)
(4) 构成整个事物的一个层次 [layer;stratum]。如:里层;上下层;外层;富矿层;阶层;大气层
◎ 层的拼音:
層 céng
〈词性:形〉
(1) 重叠 [overlapped]
高堂邃宇,槛层轩些。——《楚辞·招魂》
(2) 又
层台累榭。
巡曾楹而空楹。——《文选·江淹·别赋》
熊咆龙吟殷岩泉,慄深林兮惊层巅。——唐·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3) 又如:层观(重叠高耸的宫观楼宇);层台(多层的高台);层云(重重云层);层澜(叠起的波浪)
(4) 高 [high]。如:层穹(形容天清气朗,天空高远);层空(高空);层霄(天空高远的地方)
(5) 起伏的 [undulate]。如:层波(起伏的波浪)
◎ 层的拼音:
層 céng
〈词性:副〉
重复,连接不断 [repeadly]
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 层的拼音:
層 céng
〈词性:量〉
(1) 量的单位,用于重叠的、有层次的事物 [layer;tier;stratum]
云盖三层。——《山海经·海外西经》
(2) 又如:一层油漆;一层薄冰;两层玻璃,五层楼
(3) 可以分项分步的东西 [step]。如:更上一层楼;进一层想
层报、层出不穷、层次、层叠、层峰、层流、层峦、层云
之的拼音:zhī(ㄓ)
⒈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之心。
⒉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之计。不速之客。莫逆之交。
⒊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⒋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之度外。等闲视之。
⒌ 代词,这,那:“之二虫,又何知”。
⒍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
⒎ 往,到:“吾欲之南海”。
之字UNICODE编码U+4E4B,10进制: 20043,UTF-32: 00004E4B,UTF-8: E4 B9 8B。
之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之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㞢
go、leave、of、somebody、something、this
原为会意:上像向前的脚,下像地表示离开原地前进
marks preceding phrase as modifier of following phrase; it, him her, them; go to
详细解释◎ 之的拼音: zhī
〈词性:动〉
(1)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2) 同本义 [grow]
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说文》
如语焉而未之然。——《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
(3) 往,朝某方向走,到…去 [go to;leave]
之,适也。——《广雅》
自伯之东。——《诗·卫风·伯兮》
之沛公军。——《史记·项羽本纪》
之虚所卖之。(“虚”同“墟”)——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佯狂不知所之者。——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吾欲之南海,何如?—— 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4) 又如:之如(前往);之往(去;到);之官(上任;前往任所);之国(前往封地);之适(前往)
◎ 之的拼音: zhī
〈词性:代〉
(1) 指示人或事物,相当于“这个”“那个” [this;that]
宣王说之。(之:指南郭处士来吹竽。)——《韩非子·内储说上》
虎因喜,计之曰。(之:这,指上文所说驴生了气只能踢的情况。)——唐· 柳宗元《三戒》
当分明记之。(之:指共读情景。)——清· 袁枚《祭妹文》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之:代词,指天下事。)——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2) 又如:较之中学时代;因之,他将自己的整个心血都放了进去
(3) 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称,相当于他、她、它、他们 [he;her;it;they;them]
郑商人弦高将市于 周,遇之。——《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4) 又
蹇叔哭之。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之”是指示代词,指代“巫医乐师百工”。)——唐· 韩愈《师说》
(5) 又如:取而代之;战而胜之;为之感叹;使之顺利发展;与之见面
(6) 指示代词,相当于“其”、“他的”、“其他的” [its;his;other]
纣王令推上法场,斩之老母。——《武王伐纣平话》
◎ 之的拼音: zhī
〈词性:助〉
(1) 的 [of]
(2) 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领属关系或一般的修饰关系
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 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开火者,军中发枪之号也。
(3) 又如:钟鼓之声;一家之长;原因之一;夫子之文章
(4) 用于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吾见师之出。——《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5) 用于实词与介词之间
口之于味,有同耆也。——《孟子》
◎ 之的拼音: zhī
〈词性:形〉
具有字母S的形状的,“之”字形 [zigzag]。如:之江(江流曲折如“之”字者);之字路(曲折如“之”字形的路)
之后、之乎者也、之流、之前、之字路
台(臺、檯、颱)的拼音:tái(ㄊㄞˊ)
⒈ 高平的建筑物:亭台楼阁。
⒉ 敬辞,用于称呼对方或与对方有关的事物:台鉴。台甫。
⒊ 像台的东西,器物的座子:井台。窗台。灯台。
⒋ 量词:一台戏。
⒌ 台湾省的简称:台胞。台币。
⒍ 姓。
⒎ 桌子、案子:写字台。
⒏ 发生在太平洋西部热带海洋上的一种极猛烈的风暴,称“台风”。
台的拼音:tāi(ㄊㄞ)
⒈ 〔天台〕①山名,在中国浙江省;②地名,在中国浙江省。
台字UNICODE编码U+53F0,10进制: 21488,UTF-32: 000053F0,UTF-8: E5 8F B0。
台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台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㣍邰怡檯瓵臺颱鮐
broadcasting station、dais、desk、platform、stage、support
形声:从厶、口声
platform; unit; term of address
详细解释◎ 台的拼音: Tāi
〈词性:名〉
(1) 地名。“台州”的简称 [Taizhou prefecture]。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改海州为台州,以境内天台山得名,治所在今浙江省临海县。元改为路,明改为府
南发交广东温台。—— 王安石《和王微之登高斋二首》
(2) 另见 tái
◎ 台的拼音: tái
〈词性:名〉
(1) (形声。小篆字形。从口,(以)声。从口,与表示喜悦有一定的联系。本义:喜悦。读( yí ))
(2) 三台。星名。古代用三台来比喻三公 [one of three stars in Ursa Major;one of the three highest dignitaries of State]。如:台鼎(古代称三公或宰相,意为职位显要);台宿(三台星);台光(三台星光);台阶(三台星亦名泰阶,故称台阶);台斗(比喻宰辅重臣);台司(指三公等宰辅大臣);台臣(指宰辅重臣)
(3) 鱼名。背上有黑的花纹。后作“鲐” [chub mackerel]
黄台背,以引以翼。——《诗·大雅·行苇》
(4) 另见 yí
◎ 台的拼音:
臺 tái
〈词性:名〉
(1) (会意。从至,从之,从高省,与室屋同意。按积土四方高丈曰台,不方者曰观曰阙。本义:用土筑成的方形的高而平的建筑物)
(2) 同本义 [platform]
台,观四方而高者。——《说文》
可以处台榭。——《礼记·月令》
层台累榭,临高山些!——《楚辞·招魂》
歌台暖响,春光融融。——杜牧《阿房宫赋》
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多少楼台烟雨中。——唐· 杜牧《江南春绝句》
台阁相向。——唐· 李朝威《柳毅传》
守台军士。——《广东军务记》
(3) 又如:台门(古代诸侯所筑用来了望守卫的土堆高台);台榭(垒土高起的平方地叫台,台上的亭子叫榭);台阁(台榭楼阁);台观(楼台宫观);台下(台榭的下面);台馆(楼台馆阁)
(4) 通常高于附近区域的平面(地面的或地板的) [stage;terrace]。如:站台;讲台;检阅台;台城(古代守城拒敌的设备);台门(古代天子、诸侯宫室的门。因以土为台基,故称)
(5) 器物的底座 [stand;support]。如:台盏(一种酒盏,有托盘);砚台;镜台;灯台;船台;锅台;烛台
(6) 站;单位 [station]
今从宽将贾赦发往台站效力赎罪。——《红楼梦》
(7) 又如:气象台;电视台
(8) 敬辞。用于称呼对方或跟对方有关的行为 [term of respectful address in letters,etc.]
台,侍也。——《广雅·释诂一》
仆臣台。——《左传·昭公七年》。服注:“给台下征召也。”
(9) 又如:台讳(对人官名的尊称);台坐(敬辞。坐于尊位);台表(敬辞。用于称呼人的字);兄台;台鉴(请对方阅览的敬词);台屏(敬辞。尊称对方的家);台甫(敬辞。旧时用于问人的表字);台安(敬辞。多用于书信结尾,表示对收信人的问候);台候(敬辞。用于问候对方寒暖起居);台席(古以三公取象三台,故称宰相的职位为台席)
(10) 莎草 [nutgrass]
南山有台, 北山有莱。——《诗·小雅·南山有台》
(11) 古代中央官署名 [central office]
尚书初入台为郎中。——《汉官仪》
台谒当以属礼。——清· 张廷玉《明史》
(12) (台,御史台,作状语)。又如:台垣(高级官署);台辅(高级官署或官位);台臣(台阁之臣,国家的大臣;谏官);台官(官名。汉代以尚书为中台,御史为宪台,后世因此又称尚书或御史为台官);台郎(尚书郎);台省(汉时称尚书为台省。因尚书省的办事处中台在禁省中而得名)
(13) 台湾省的简称 [Taiwan Province]。如:台胞
(14) 姓
◎ 台的拼音:
臺 tái
〈词性:量〉
(1) 用于某些机器。 如: 一台车床; 一台拖拉机
(2) 舞台上一次完整的演出。如: 一台话剧; 两台戏对唱
◎ 台的拼音:
檯 tái
〈词性:名〉
有光滑平面、由腿或其他支撑物固定起来的像台的家具,用于家庭生活或某种工作 [desk;table]。如:手术台;梳妆台;写字台;台历;台球台;乒乓球台
◎ 台的拼音:
颱 tái
〈词性:名〉
(1) 台风的简称 [typhoon]。 如:请大家注意收听当地广播电台的天气预报,注意防台抗台
(2) 另见 tāi
台安、台胞、台北、台布、台步、台臣、台秤、台词、台灯、台地、台风、台甫、台阁、台光、台驾、台鉴、台阶、台览、台历、台面、台命、台启、台球、台扇、台钟、台柱子、台子、台座
起的拼音:qǐ(ㄑ一ˇ)
⒈ 由躺而坐或由坐而立等:起床。起立。起居。起夜。
⒉ 离开原来的位置:起身。起运。起跑。
⒊ 开始:起始。起码(最低限度,最低的)。起步。起初。起讫。起源。
⒋ 拔出,取出:起锚。起获。
⒌ 领取(凭证):起护照。
⒍ 由下向上,由小往大里涨:起伏。起劲。起色。
⒎ 发生,产生,发动,提出:起风。起腻。起敬。起疑。起义。起诉。
⒏ 长出:起痱子。
⒐ 拟定:起草。
⒑ 建造,建立:起房子。白手起家。
⒒ 群,组,批:一起(一块儿)。
⒓ 量词,指件,宗:一起案件。
⒔ 自,从:起小儿就淘气。
⒕ 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的趋向:想起。掀起。兴(xīng )起。
⒖ 用在动词后,与“来”连用,表示动作开始:唱起来。
⒗ 用在动词后,常与“不”或“得”连用,表示胜任;亦表示达到某一种标准:看不起。经得起检验。
起字UNICODE编码U+8D77,10进制: 36215,UTF-32: 00008D77,UTF-8: E8 B5 B7。
起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起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appear、get up、remove、rise
止、伏、落
形声:从走、己声
rise, stand up; go up; begin
详细解释◎ 起的拼音: qǐ
〈词性:动〉
(1) (形声。从走,己声。本义:由躺而坐;由坐而立)
(2) 同本义 [stand up]
起,能立也。——《说文》
曩子坐,今子起。——《庄子·齐物论》
载起载行。——《诗·小雅·沔水》
请业则起。——《礼记·曲礼》
子墨子起。——《墨子·公输》
吾恂恂而起。——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夫起大呼。——《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3) 又
妇亦起大呼。
(4) 又如:起在(起来);起舞(起身而舞。欢欣的样子);起坐(起立与坐下);起谢(起立谢过)
(5) 起床 [get up;get out of bed]
起视四境。——宋· 苏洵《六国论》
不敢同卧起。——清· 方苞《狱中杂记》
(6) 又如:起去(指起床);起炕(起床)
(7) 产生;发生 [produce;happen;take place]
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陈寿《隆中对》
夫齁声起。——《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8) 又
火起。
起于远近之比例。——蔡元培《图画》
十日而变已起。——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9) 又如:起骒(驴、马发情);起病(生病);起楞(一楞楞高起);起念(产生某种想法)
(10) 开始;开端 [start;begin]
项庄拔剑起舞。——《史记·项羽本纪》
(11) 又
项伯亦拔剑起舞。
语从何起。——清· 袁枚《祭妹文》
(12) 又如:起末(始末);起票(起码);起为头(开头);起工(动工;开工)
(13) 源起;起因于 [cause;origin]
辛苦遭逢起一径。——宋· 文天祥《过零丁洋》诗
(14) 又如:起首(发端;原由);起倒(说头;缘由);起本(起因;由来)
(15) 治愈;病愈。亦谓复苏 [cure]。如:起病(庆贺病愈);起死(使病笃者复活);起禾(使禾苗直立复苏)
(16) 起身,动起来,采取行动 [start]
广起。——《史记·陈涉世家》
惊起一滩鸥鹭。——宋· 李清照《如梦令》
君起以伸其愤。——张溥《五人墓碑记》
起而拯之。——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17) 又如:起车(把货物装车,起程出发);起押(押解上路);起马(骑马动身启程);起征(出征)
(18) 起义,起事,闹事 [insurgence;rise in rebellion]
并举而争起。——汉· 贾谊《论积贮疏》
并起而亡秦族。—— 汉· 贾谊《过秦论上》
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江东。——《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王起师于滑。——《左传·昭公二十六年》。注:“发也。”
英、 霍山师大起。—— 清· 全祖望《梅花岭记》
(19) 又
起兵不克。
(20) 又如:起点(点兵[出发]);起碇(借指军队开拔);起首(起事)
(21) 隆起,凸起,耸立 [protruding]
执图诣寺,有古陵蔚起。——《聊斋志异·促织》
四面峭壁拔起。——明· 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
石峰片片夹起。——《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22) 又
石块丛起。
(23) 草拟 [draw up]
这讣帖底稿,是那个起的呢?——《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24) 使疏松 [loosen]
春锄,起地;夏为锄草。——《种谷》。石声汉校释:“起,使土疏松。”
(25) 扶持 [help sustain]
世相起也。——《国语》。韦昭注:“起,扶持也。”
(26) 取[证件、书信等] [get]
先在府县起了文书。——《镜花缘》
(27) 兴建;建造 [build;construct]。如:起屋(建造房屋);起造(建造);起冢(营造坟墓);起楼(造楼)
(28) 征收;征召 [levy;collect;call up]。如:起差(征派);起集(征集);起动(征用)
(29) 使死者复活 [bring back to life]。如:起尸(使死人复活);起生(死而复生)
(30) 举用 [employ]。如:起废(重新振兴已被废弃的事物)
(31) 启发 [arouse]。如:起予(能启发自己的观念和想法;指启发他人)
(32) 离开;除去 [remove;leave the original position]。如:起油(除油);起钉子(拔除钉子)
(33) 开启,张开 [open]。如:起齿(张唇露齿;开口);起张(张开;掀开)
(34) 搬运 [carry]。如:起驳(起拨。用驳船将货物运到岸上)
(35) 出身 [be born of;come from]
应元起掾吏。—— 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 起的拼音: qǐ
〈词性:量〉
(1) 群;组 [group;lot]。如:一起客人;又一起乱兵
(2) 批 [batch]。如:分两起出发
(3) 次,回 [time]。如:同样的事情,一天发生数起;第二起
(4) 病例;案例 [case;instance]。如:两起大脑炎;五起离婚案
◎ 起的拼音: qǐ
〈词性:介〉
放在时间或处所词的前面,表示始点,相当于“从”、“自”、“由” [from]。如:起这儿剪下来;我起北京来
◎ 起的拼音: qǐ
〈词性:副〉
(1) 用在动词后作为补足语,表示动作的向上方向 [used as a complement after a verb indicating the upward direction]
卷起千堆雪。——宋·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小虫跃起。——《聊斋志异·促织》
跃起持之哭。——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2) 又如:拿起雨伞就走;抬起头来一看;唱起歌,跳起舞
(3) 用在动词后,常与“不”、“得”连用,表示能或不能经受住,够或不够标准 [used after a verb together with “得”or “不”as meaning ‘can afford'or ‘cannot afford']。如:看得起;看不起;买得起,买不起;经不起考验
起岸、起爆、起笔、起兵、起步、起草、起程、起初、起床、起打、起点、起电、起吊、起碇、起动、起飞、起伏、起复、起稿、起航、起哄、起火、起货、起家、起价、起驾、起讲、起降、起脚、起解、起劲、起居、起居室、起课、起来、起来、起立、起落、起码、起码、起毛、起锚、起名,起名儿、起跑、起泡、起疱、起讫、起绒、起色、起身、起始、起始、起事、起誓、起首、起死回生、起诉、起跳、起头、起头、起卧、起先、起心、起兴、起眼,起眼儿、起疑、起因、起用、起云、起源、起源,起源于、起运、起早摸黑、起早贪黑、起重机、起子、起作用
于的拼音:yú(ㄩˊ)
⒈ 介词(a.在,如“生于北京”;b.到,如“荣誉归于老师”;c.对,如“勤于学习”;d.向,如“出于自愿”;e.给,如“问道于盲”;f.自,从,如“取之于民”;g.表比较,如“重于泰山”;h.表被动,如“限于水平”)。
⒉ 后缀(a.在形容词后,如“疏于防范”;b.在动词后,如“属于未来)。
⒊ 姓。
于字UNICODE编码U+4E8E,10进制: 20110,UTF-32: 00004E8E,UTF-8: E4 BA 8E。
于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于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丂亏亐於
for、of、to、when、at
象形
in, on, at; go to; surname
详细解释◎ 于的拼音: yú
〈词性:动〉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表示气出受阻而仍越过。本义:超过)
(2) 往;去 [go]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周南·桃夭》。毛传:“于,往也。”
予惟以尔庶邦于伐殷,逋播臣。——《书·大诰》
(3) 取 [take]
昼尔于茅,宵尔索陶。——《诗·豳风·七月》
(4) 如;好像 [look]
《易》曰:“介于石,不终日,贞吉。”介如石焉,宁用终日,断可识矣。——《易·系辞下》
(5) 又如:于何(如何)
◎ 于的拼音:
於 yú
〈词性:介〉
(1) 引进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意义相当于“在”、“到”或“在…方面(上、中)” [in, at, etc.]
捐金于野。——《后汉书·列女传》
(2) 又
成于机杼。
射于家圃。——宋· 欧阳修《归田录》
(3) 又
葫芦置于地。
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明· 袁宏道《满井游记》
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于:介词,到。)—— 清· 姚鼐《登泰山记》
(4) 又如: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于1914年;于以(在何处);于兹(在此);于时(在此)
(5) 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相当于“向”、“对”、“对于” [for, etc.]
告之于帝。——《列子·汤问》
何有于我。——《论语》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唐· 韩愈《师说》
言于李愬。——《资治通鉴·唐纪》
语于富者。——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6) 又如:他做的事于人民有益
(7) 表示动作、行为的所从,意义相当于“从”或“自”、“由” [from]。如: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8) 在被动句中,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相当于“被” [by]
不拘于时。——唐· 韩愈《师说》
苦于多疾。——宋· 苏轼《教战守》
伤于缚者。——清· 方苞《狱中杂记》
择于自然。——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9) 又如:我限于水平,未能对这篇文章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
(10) 引进比较对象,意思相当于“比” [than]
甚于妇人。——《战国策·赵策》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同于真。——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11) 又
同于幻。
近于自然。——蔡元培《图画》
(12) 又如: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13) 表示把动作、行为加给对方,相当于“给” [to, etc.]。如:荣誉归于教练
(14) 表示相对的位置 [in]。如:垂直于肋板的脊柱
(15) 姓
◎ 于的拼音: yú
(1) 词缀。嵌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不必译出
以至于寸。——《后汉书·列女传》
越于诸侯。——《国语·晋语》
(2) 又
以免于难。
可以免于难。
(3) “於”
(4) 另见 yū
于今、于思、于时、于是
累的拼音:léi(ㄌㄟˊ)
⒈ 〔累累〕a.连续成串,如“果实累累”;b.颓丧的样子,如“累累若丧家之犬”。
⒉ 〔累赘〕a.多余,不简洁,如“文字累累”;b.使人感到多余或麻烦的事物,如“负重登高,不胜累累”(“赘”均读轻声)。
累的拼音:lěi(ㄌㄟˇ)
⒈ 连续,重叠,堆积:累计。累日。累积。累累。日积月累。连篇累牍。
⒉ 照原数目多少而递增:累进税。
⒊ 连及,连带:累及。牵累。拖累。
累的拼音:lèi(ㄌㄟˋ)
⒈ 疲乏,过劳:劳累。累乏。
⒉ 使疲劳:病刚好,别再累着。
累字UNICODE编码U+7D2F,10进制: 32047,UTF-32: 00007D2F,UTF-8: E7 B4 AF。
累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累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㹎纍絫縲
accumulate、repeated、tire、weary、work hard
乏
会意
tired; implicate, involve; bother
详细解释◎ 累的拼音:
纍 léi
〈词性:名〉
(1) (形声。从糸( mì ),表示与线丝有关,畾(雷)声。本义:绳索)
(2) 同本义。也作“缧” [rope]
累,一曰大索也。——《说文》
两释累囚。——《左传·成公三年》
以剑斫绝累。——《汉书·李广传》
(3) 又如:累绁(绑罪犯的绳索。引申为囚禁,牢狱);系累(系结绳索);累囚(被拘囚的人)
(4) 指交配期的牡牛 [bull in mating season]。如:累牛(种牛或一般公牛)
◎ 累的拼音:
纍 léi
〈词性:动〉
(1) 重叠;接连成串 [pile one on top of another;overlap]
层台累榭,临高山些。——《楚辞·招魂》
(2) 又如:累棋(堆叠棋子);累叠(堆叠);累纸(接连许多张纸)
(3) 拘系;捆绑 [tie]
系累其弟子。——《孟子·梁惠王下》
系累其老弱妇女。——《史记》
(4) 又如:累坠(拖累,累赘);累囚(被拘系的俘囚)
(5) 另见 lěi ; lèi
累臣、累累、累累、累赘
◎ 累的拼音: lěi
〈词性:动〉
(1) (会意。字本象土块相积之形;从糸( mì ),细丝,织物由细丝积累而成,因而也取积累的意思。隶变以后写作“累”。本义:堆积,积聚)
(2) 同本义 [pile up;accumulate]
一丝而累。——《后汉书·列女传》
(3) 又
累寸不已。
(4) 又如:危如累卵;累堆(累赘);累瓦结绳(比喻堆砌重复,多余无用的言词);累丸(叠积弹丸);累重(累积厚重);累茵(本指铺积茵、毯之类,以侍亲坐。后因称对已故父母的哀思为累茵之悲)
(5) 拖累;使受害 [get sb. into trouble;implicate injure;do harm to]。如:累害(拖累损害);累身(带累自身)
(6) 牵连;妨碍 [involve;implicate;hinder]。如:累及(牵连到);带累;受牵累
(7) 玷污 [stain;sully]
赵王反形未露,逆谋未彰,今遽用兵伐之,恐伤先帝之爱,有累陛下之仁。—— 明· 孙高亮《于谦全传》
薄产累尽。——《聊斋志异·促织》
累汝至此者。——清· 袁枚《祭妹文》
◎ 累的拼音: lěi
〈词性:形〉
(1) 连续;多次 [consecutive;repeated]
累召不应。——《后汉书·张衡传》
(2) (累:屡次。今有双音词“累次”。召:被征召。应:应召)
累官故不失州郡也。——《资治通鉴》
狂走者累日。——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倍赏累罚。——《韩非子·五蠹》
(3) 又
累世絜驾。
(4) 又如:累七(七个七,即四十九天);累世之亲(世代都成姻亲);累旬(连续数十日);累减(依次递减);累宵(连夜);累捷(连续得胜);累战(连战,持续战)
◎ 累的拼音: lěi
〈词性:量〉
重量单位。如:累黍(古代用黍粒作为计量的基准,累黍就是用一定的方式排列黍粒,或纵排,或横排,成为分、寸、尺及音乐律管的长度,或成为合、升、斗等计量容积或成为铢、两、斤等计算重量;另十黍为累)
◎ 累的拼音: Lěi
〈词性:名〉
(1) 姓
(2) 另见 léi;lèi
累次、累代、累罚、累积、累及、累计、累见不鲜、累教不改、累进、累累、累卵、累年、累日、累时、累世、累月经年
◎ 累的拼音: lèi
〈词性:动〉
(1) 劳累;操劳 [tired;overworked]。如:乏累(疲劳);受累;受劳累;累心(劳心);累形(使身体劳累);累掯(麻烦;劳累);累死(形容极为疲惫);不怕苦,不怕累
(2) 形容文字繁复或语言啰嗦 [verbose]。如:累坠(文字、语言繁赘);累缀(文字繁复,语言啰嗦)
(3) 烦劳;托付 [trouble;entrust;commit sth. to sb.'s care]。如:累掯(麻烦劳累);累烦(麻烦)
◎ 累的拼音: lèi
〈词性:名〉
(1) 家庭负担 [burden]。如:累重(家累太重)
(2) 忧患,祸害 [suffering;misery;disaster]。如:国累(国家之忧患)
(3) 罪行;过失 [crime;fault;slip]
同是一累,而未判其得失。——《世说新语》
(4) 又如:罪累(罪过)
(5) 指家眷 [wife and children;one's family]。如:家累(家眷)
(6) 另见 léi;lěi
累乏、累手、累死累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