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sān rì dǎ yú,liǎng rì shài wǎng
注音ㄙㄢ ㄖˋ ㄉㄚˇ ㄩˊ,ㄌ一ㄤˇ ㄖˋ ㄕㄞˋ ㄨㄤˇ
解释比喻对学习、工作没有恒心,经常中断,不能长期坚持。
出处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九回:“因此也假说来上学,不过是三日打鱼,两日晒网,白送些束修礼物与贾代儒。”
例子体育锻炼要每天坚持,不要三日打鱼,两日晒网。
用法作宾语、状语、分句;指没有恒心。
感情三日打鱼,两日晒网是贬义词。
繁体三日打魚,兩日曬網
近义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反义持之以恒
英语in fits and starts(lack perseverance)
动物生肖牛,虎,蛇
三的拼音:sān(ㄙㄢ)
⒈ 数名,二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叁”代):三维空间。三部曲。三国(中国朝代名)。
⒉ 表示多次或多数:三思而行。三缄其口。
三字UNICODE编码U+4E09,10进制: 19977,UTF-32: 00004E09,UTF-8: E4 B8 89。
三字由三个一字组成,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三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叁參弎
three
指事
three
详细解释◎ 三的拼音: sān
〈词性:数〉
(1) (指事。本义:数目。二加一的和)
(2) 同本义 [three]
三,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数。——《说文》
三,数名。——《广韵》
二与一为三。——《庄子·齐物论》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
王三赐命。——《易·师》。荀注:“三者阳德成也。”
结恨三泉。——《后汉书·袁绍传》。注:“三者数之小终。”
有不速之客三人来。——《易·需》
纪之以三。——《国语·周语下》
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战国策》
(3) 又如:三叉(三歧的道路);三木(古时套在犯人颈、手、足上的刑具);三节(农历二月一日中和节、三月三上巳节、九月九日重阳节);三学(太学、武学、宗学;或指府学、州学、县学);三衙(三次,三回);三巡(斟茶或酒三次);三休(三顿);三脚猫(比喻虚有其名而无真本事的人);三班六房(明清时地方官署中吏役的总称);三已(谓三度或多次罢官);三五(谓十五天;十五岁)
(4) 表示多数或多次 [more than two;many;several]
鲁仲连辞让者三。——《战国策》
卷我屋上三重茅。——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5) 又如:三思台(胸膛或心脏);三传(指多知古事,有才学的人);三江(长江流经武汉地区附近的主流与支流等众多水道的总称);三汲(多次取水);三反(多次往返);三辟(多次征召);三回五次(多次);三折(多次受挫);三求四告(再三求告)
(6) 三倍 [three times]。如:三耦(二人为耦,三耦则六人)
◎ 三的拼音: sān
〈词性:名〉
(1) 指历中九宫的第三宫,即东方震位 [third palace]。如:三五(九宫术谓三生五死)
(2) 指君、父、师 [monarch;father,teacher]。如:三尊(三种最受尊敬的人。指君、父、师)
(3) 指天、地、人 [Heaven;Earth;Human being]。如:三一(传说中的天一、地一、太一三神);三才(天、地、人);三元(指天、地、人);三气(指天、地、人之气);三极(三才,天、地、人);三仪(谓天、地、人);三灵(指天、地、人)
(4) 指三皇 [Three Emperors]。如:三王(指夏、商、周三代之君);三五(指三皇五帝);三君(指春秋时鲁国宣公、成公、襄公三国君);三皇五帝(泛指远古时代的帝王)
(5) 指三颗星 [three stars]
三星在天。——《诗·唐风·绸缪》
(6) 又如:三台星(星官名。共六星。两两相比,称上台、中台、下台)
(7) 哲学用语。我国古代思想家用以称天地气合而生万物的和气 [amiableness]。如:三一(道家语,指由精、神、气三者混而为一之道);三花(道教指人的精、气、神)
(8) 姓
三八、三八妇女节,三八节、三百六十行、三胞胎、三倍、三边形、三不管、三不知、三叉戟、三岔路口、三长两短、三朝元老、三成、三尺、三虫、三从四德、三寸不烂之舌、三大差别、三大发明、三大洋、三代、三代、三冬、三番五次、三废、三分鼎足、三伏、三纲五常、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三更、三更半夜、三宫六院、三姑六婆、三顾茅庐、三光、三归、三国、三合板、三合土、三河、三皇、三魂七魄、三季稻、三家村、三缄其口、三角、三角板、三角关系、三角恋爱、三角形、三角债、三角洲、三脚架、三教九流、三军、三K党、三棱镜、三连冠、三令五申、三轮车、三昧、三门峡、三面手、三明治、三年五载、三朋四友、三七开、三亲六故、三亲六眷、三秦、三秋、三三两两、三生、三生有幸、三牲、三省、三十而立、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三世、三思、三思而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三通、三头六臂、三峡、三下五除二、三夏、三鲜、三弦、三相电流、三言两语,三言两句、三元、三月、三灾八难、三只手、三资
日的拼音:rì(ㄖˋ)
⒈ 离地球最近的恒星(亦称“太阳”):日月星辰。日晷(guǐ )(古代利用太阳投射的影子来测定时刻的装置)。日珥。日薄西山(太阳快要落山了,喻衰老的人或腐朽的事物接近死亡)。
⒉ 白天,与“夜”相对:日班。
⒊ 天,一昼夜:多日不见。今日。日程。
⒋ 某一天:纪念日。
⒌ 计算工作的时间单位,通常以八小时或六小时为一个工作日。
⒍ 时候:春日。往日。
⒎ 每天,一天一天地:日记。日益。
⒏ 特指“日本国”。
日字UNICODE编码U+65E5,10进制: 26085,UTF-32: 000065E5,UTF-8: E6 97 A5。
日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日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囩囸
daily、day、run、sun、time
夜
象形
sun; day; daytime
详细解释◎ 日的拼音: rì
〈词性:名〉
(1) (象形。甲骨文和小篆字形。象太阳形。轮廓象太阳的圆形,一横或一点表示太阳的光。本义:太阳)
(2) 同本义 [sun]
日,太阳之精也。从囗一,象形。——《说文》
离为日,为火。——《易·说卦》
以土圭之法,正日景求地中。——《周礼·大司徒》
天无二日,太阳也。——《孟子》
日初出,大如车盖。——《列子·汤问》
(3) 又如:日冠(太阳上方的光体);日昃(日斜,日过中午);日旸儿(太阳;日光);日月交食(对头;互相争斗);日头搁山(太阳落山);日头趖西(太阳偏西);日居月诸(日落月出,一天又一天)
(4) 白天,白昼 [daytime]
夏之日。——《诗·唐风·葛生》
夜以继日。——《孟子·离娄下》
经三日三夜,乡里皆谓已死。——《世说新语·自新》
(5) 又如:日昳(日已过午);日往月去(时间一天天过去);日里(白天);日里向(白天);日长神倦(夏季白天长,人易困倦);日旰(日暮。天色晚);日昼(白天);夜以继日
(6) 时节;为特殊目的而定的日子 [day;date]
天启壬戌秋日。——魏学洢《核舟记》
(7) 又如:交租日;星期一是洗衣日;你的结婚纪念日;三百万股日;太阴日;平太阳日;日南至(冬至日);日脚(〈词性:方〉∶日子;时间);日时(一段时间);日分(日子;日期)
(8) 一昼夜 [daytime]
靡日不思。——《诗·邶风·泉水》
日月星辰,太阳也。岁月日时,亦即曰日。——《书·洪范》
教子数日。——《礼记·内则》
(9) 又如:日力(一天的力气);日完(一天所做的事情);日度(一天一天地过去)
(10) 时间,光阴 [time]
(11) 又如:日子浅(时日短);日时(一段时间);旷日经年;日已昏黑;日不我与(时日不等人);日刻(时间)
(12) 日本的简称 [short for Japan]。如:中日文化交流
◎ 日的拼音: rì
〈词性:副〉
(1) 每日,每天 [every day]
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于是与亮情好日密。——《三国志·诸葛亮传》
(2) 又如:日远日疏,日亲日近(常常接近自然亲热,反之就会疏远);日觐天颜(每天朝见皇帝);日见穷蹙(处境一天天艰难窘迫);日无暇晷(整天无空闲);日逐(每日;每天);日逐家(每日;一天天);日事钱(日工资);日辰(日子);日食钱(日事钱)
(3) 他日,改天 [the other day]
日与俱来,吾与若俱观之。——《列子·汤问》
(4) 往日,从前 [the bygone days]
日卫不睦,故取其地。——《左传·文公十年》
日安、日班、日斑、日报、日薄西山、日本、日不暇给、日常、日场、日程、日程表、日出、日出三竿、日复一日、日工、日高日上、日观峰、日观亭、日光、日光灯、日晷、日后、日环食、日积月累、日记、日间、日见、日渐、日久、日久见人心、日久岁深、日久天长、日就月将、日刊、日课、日理万机、日历、日历表、日落、日落西山、日冕、日暮、日暮途穷、日内、日偏食、日期、日气、日前、日趋、日全食、日日、日日夜夜、日色、日上三竿、日射、日甚一日、日食、日试万言、日头、日托、日往月来、日夕、日下、日新月异、日薪、日夜、日夜兼程、日夜警戒、日夜如梭、日以继夜、日益、日影、日用、日用品、日语、日元、日月、日月重光、日月蹉跎、日月如梭、日杂、日照、日志、日中、日中则昃、日子、日坐愁城
打的拼音:dǎ(ㄉㄚˇ)
⒈ 击,敲,攻击:打击。殴打。打杀。
⒉ 放出,发出,注入,扎入:打炮。打雷。打信号。打电报。
⒊ 做,造:打首饰。打家具。
⒋ 拨动:打算盘。
⒌ 揭,破,凿开:打破。打井。
⒍ 举,提起:打灯笼。打起精神。
⒎ 涂抹,印,画:打蜡。打戳子。
⒏ 写出,开出:打证明。
⒐ 捆,扎:打包裹。
⒑ 合,结合:打伙。打成一片。
⒒ 获取,购取:打水。打鱼。
⒓ 除去:打消。打杈。
⒔ 定出,计算:打算。打腹稿。
⒕ 用,采用,使用:打比喻。
⒖ 玩,玩耍:打球。
⒗ 截,停,减,退:打住。打价儿。
⒘ 表示人体发出某种行为动作:打手势。
⒙ 进行某种活动,从事或担任某种工作:打交道。打短工。
⒚ 与某些动词结合,基本上保留原动词词义:打扫。打扰。
⒛ 自,从:打哪儿来?
打的拼音:dá(ㄉㄚˊ)
⒈ 量词,指十二个:一打铅笔。
打字UNICODE编码U+6253,10进制: 25171,UTF-32: 00006253,UTF-8: E6 89 93。
打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打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beat、hit、strike、spank、thrash、wipe、dozen
挨
形声:从扌、丁声
详细解释◎ 打的拼音: dá
〈词性:量〉
(1) 12个构成的一组 [dozen]。如:一打火柴;一打鸡蛋;一打铅笔
(2) 另见 dǎ
◎ 打的拼音: dǎ
〈词性:动〉
(1) (形声。从手,丁声。本义:击)
(2) 同本义 [strike;hit]
打,击也。——《说文新附》
身世浮沉雨打萍。——宋· 文天祥《过零丁洋》
(3) 又如:用棍打狗;打拍(敲击);打火刀(用来敲打火石的刀形铁片)
(4) 殴打;斗殴。亦指武术表演或戏剧中的武打 [beat up;hit;exchange blows]。如:打捶(打架);打孽(报仇,械斗);打把子(练武功)
(5) 攻打;进攻 [attack;assault]。如:打援(攻打敌人的援军)
(6) 射击 [shoot at]。如:打冷枪;打炮
(7) 攻讦 [rake up sb.’s past and attack him]。如:打短(说别人短处)
(8) 发出 [fetch]。如:打哨(吹口哨);打唤(呼唤)
(9) 猜,猜谜 [guess]。如:打一字;打一物;打虎(猜谜);打灯虎(猜灯谜)
(10) 围棋术语。即叫吃 [play]。如:打劫(谓双方在一处可以交换吃一子的争夺战)
(11) 印上;拓印 [print;copy]。如:打本(即拓本);打郑方(盖公章);打印子(盖图章)
(12) 扎入;注入 [inject]。如:打针
(13) 往;去 [go]
你打华州,须从这条路走。——《水浒传》
(14) 制造;建造 [make;build;construct]
九子不葬父,一女找荆棺。——《荆棺峡谵》
(15) 又如:打船(造船)
(16) 砍;割 [cut;prune]
只在左近人家佣工,替人家挑土打柴。——《儒林外史》
(17) 汲取;盛取 [ladle]。如:打米(盛米,装米)
(18) 捕捉;猎取 [catch;hunt]。如:打捕(打猎捕鱼,渔猎)
(19) 买 [buy]。如:打酒;打票;打勾(购买)
(20) 振作 [raise]。如:打扳(振作);打迸(振作,焕发)
(21) 除去 [remove;thrash;thresh]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宋·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2) 又如:打麦(用工具使麦子去皮或脱粒);打灭(打消;消除;消灭)
(23) 摇荡 [rock;sway]
西江水阔 吴山远,却打船头向北行。—— 王建《扬州寻张籍不见》
(24) 收获 [collect;reap]。如:打夹账(谓经手人从中索取好处费);打抹(谓没收额外所得酬金)
(25) 贬;退;减 [discount;reduce;play down]。如:打扣(降低商品的原定价格;减少或者降低事物的数量、质量);打短(克扣)
(26) 评定 [pass judgment on;evaluate]。如:打成分
(27) 相处;交结 [deal with;have contact with sb.]。如:打交待,打交道;打伙计(交朋友,恋爱);打影(结伴;合伙)
(28) 张、举、提。亦谓携带 [raise;lift;hoist]。如:打旗
(29) 编织 [knit;weave]。如:打草垫;打竹席;打领带;打个结;打发辫
(30) 转;绕 [turn;revolve;rotate]。如:打方旋(徘徊);打胡旋(兜圈子);打旋磨(盘旋;围绕着某物转);打转转(旋转,绕圈子);打独磨(盘旋;徘徊);打踅(打转。走江湖,跑码头)
(31) 把一物附着在他物上 [daub;draw;paint]。如:打胭脂,打粉;打背(裱糊布片)
(32) 谓用某种语言或腔调说话 [speak]。如:打牙配嘴(谓相互戏谑,闲扯说笑);打令(行酒令)
(33) 谓从事某种工作或做出某种行动 [do]。如:打饼(做面食);打印子(借印子钱);打行(保镖、打手的行帮)
(34) 表示通过一定手段完成某种任务 [finish;complete]。如:打铺;打介绍信;打轿;打花(采花;摘花)
(35) 与某些动词结合成复词,表示进行之意。如:打掠(用眼扫视);打勘(查问;拷问,审讯)
◎ 打的拼音: dǎ
〈词性:介〉
(1) [口]∶从 [from;since]——带有北方方言色彩,普通话里一般用“从”,在单音方位词前只能用“从”。如:从南到北,从早到晚,从里到外
(2) 表示处所、时间、范围的起点。如:打这儿往东去;打县里回来;打明儿开始
(3) 表示经过的路线、场所。如:打水路走,三天可以到
◎ 打的拼音: dǎ
〈词性:名〉
(1) 武术 [fight]。如:教打;练打。亦指京剧里指武打。如:唱、做、念、打
(2) 另见 dá
打熬、打把势、打靶、打靶场、打摆子、打败、打板子、打扮、打扮、打包、打保、打饱嗝儿、打抱不平、打蹦儿、打比、打边鼓、打辫子、打并伙、打补钉、打不倒、打不得、打不平、打不住、打草、打草惊蛇、打喳喳、打杈、打杈、打岔、打禅、打长工、打场、打成平手、打成一片、打赤膊、打赤脚、打冲锋、打虫、打春、打从、打当面鼓、打倒、打得好、打得好、打得火热、打灯笼、打灯谜、打底,打底儿、打底、打底稿、打底子、打地铺,打地铺儿、打点、打点、打电报、打电话、打掉、打定主意、打动、打抖、打斗、打逗、打赌、打短工、打短儿、打断、打对仗、打兑、打盹,打盹儿、打趸儿、打顿,打顿儿、打哆嗦、打耳光、打发、打法、打翻、打翻身仗、打分、打富济贫、打稿子、打格子、打嗝,打嗝儿、打跟头、打更、打工、打工妹、打工仔、打躬作揖、打拱、打钩、打狗、打狗欺主、打谷、打谷场、打鼓、打卦、打官腔,打官话、打官司、打光棍、打棍子、打拱作揖、打哈哈、打呵欠、打鼾、打夯、打号子、打黑枪、打哼哼、打呼噜、打话、打回票、打诨、打诨插科、打活、打火、打火机、打伙、打击、打击报复、打击乐器、打基础、打挤、打家劫舍、打家截道、打价,打价儿、打架、打尖、打江山、打交道、打搅、打醮、打街骂巷、打劫、打紧、打开、打瞌睡、打揢,打揢儿、打孔、打口哨、打垮、打来回、打赖、打雷、打擂台、打冷枪、打冷战、打离婚、打里打外、打脸,打脸儿、打粮、打谅、打量、打猎、打零杂,打零杂儿、打流、打乱、打落、打落水狗、打麻烦、打麻将、打马虎眼、打骂、打埋伏、打毛衣、打门、打闷棍、打闷雷、打鸣儿、打磨、打闹、打蔫儿、打耙、打拍子、打牌、打牌、打派仗、打拼、打平、打破、打破沙锅璺到底、打气、打千儿、打前站、打枪、打青、打情骂俏、打秋风、打秋千、打趣、打拳、打群架、打扰、打如意算盘、打入冷宫、打扫、打杀、打闪、打闪、打伤、打蛇打七寸、打射、打手、打手势、打水、打睡、打死老虎、打算、打算盘、打胎、打探、打天下、打铁、打听、打通、打通宵、打通,打通儿、打头炮、打头阵、打退、打退、打退堂鼓、打外、打网、打问号、打硪、打下马威、打下手、打先锋、打响、打消、打小报告、打小算盘、打旋磨儿、打鸭子上架、打牙祭、打哑谜、打烊、打腰、打野鸡、打野鸭子、打印、打油、打油诗、打游击、打鱼、打圆场、打砸抢、打早、打战、打仗、打招呼、打照面、打折扣、打褶、打针、打肿脸充胖子、打中、打主意、打住、打桩、打字、打字机、打嘴巴、打坐
鱼(魚)的拼音:yú(ㄩˊ)
⒈ 脊椎动物的一类,生活在水中,一般有鳞和鳍,用鳃呼吸,冷血:鱼虾。鱼虫。鱼网。鱼跃。鱼贯(像鱼游一样先后相续)。鱼雁(书信,信息)。鱼米乡。鱼尾纹。鱼目混珠。鱼质龙文(喻虚有其表)。
⒉ 姓。
鱼字UNICODE编码U+9C7C,10进制: 40060,UTF-32: 00009C7C,UTF-8: E9 B1 BC。
鱼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鱼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魚
barracuda、fish
象形:像鱼形
fish; surname; KangXi radical 195
详细解释◎ 鱼的拼音:
魚 yú
〈词性: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鱼形。本义:一种水生脊椎动物)
(2) 完全水生并在水中呼吸的有头冷血脊椎动物,包括圆口类、板鳃类和具有软骨或硬骨骨骼的高等有鳃水生脊椎动物 [fish]
鱼,水虫也。象形。鱼尾与燕尾相似。——《说文》
豚鱼吉。——《易·中孚》
鱼木精。——《论衡·指瑞》
鱼十有五。——《仪礼·特牲礼》
鱼网之设。——《诗·邶风·新台》
鲜鱼曰脡祭。——《礼记·曲礼》
鱼上冰,獭祭鱼。——《吕氏春秋》
白鱼跃入王舟中。——《史记·周本记》
(3) 又如:鱼鲩冠儿(女道士戴的鱼脑骨似的尖形帽子);鱼鳞册(“鱼鳞图册”的简称。官府为征派赋役而编造的土地薄册);鱼烂(像鱼鳞那样成了一小块一小块的);鱼轩(用鱼皮装饰的一种车辆,为贵妇乘用);鱼脍(切得很细的鱼肉。特指生食的鱼片);鱼市(批售鱼类的市场);鱼质龙文(外貌似龙,而实质为鱼。比喻虚有其表);鱼米(鱼类和米粮);鱼秧(比鱼苗稍大的小鱼);鱼鱼雅雅(形容威仪整肃的样子。因为鱼贯行,鸦飞成阵)
(4) 某些像鱼的水生动物 [aquatic animal resembling a fish]
鱼甲烟聚,貝胄星罗。——《文选·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
(5) 又如:鱼甲(鲨鱼皮铠甲);鱼须(鲨鱼的须);鲸鱼;鳄鱼;甲鱼;鲵鱼
(6) 两眼白色的马 [horse with white eyes]
(7) 中医穴位名。指手拇指(或足姆趾)后方的掌(或跖)骨处有明显肌肉隆起,状如鱼腹的部位 [fish]
大渊,鱼后一寸陷者中也,为腧。——《灵枢经》
(8) 唐代作为符信用的铜鱼符 [copper-fish tally]。如:鱼契(鱼形的符信);鱼符(意同鱼契)
(9) 古代木制成鱼形的信函 [wooden-fish box]。如:鱼素(书信);鱼书(书信);鱼沉雁杳(比喻音信断绝);鱼肠尺素(指书信);鱼鸿(代指送信人);鱼幅(书信);鱼封(书信)
(10) 姓
◎ 鱼的拼音:
魚 yú
〈词性:动〉
(1) “渔”的古字。打鱼,捕鱼 [fish]
以佃以鱼。——《易·系辞下》
公将如棠观鱼者。——《左传·隐公五年》
抛掉一官如粪壤,好随鱼舸此中间。——宋· 孔武仲《自实丰仓归》
(2) 又如:鱼罟(鱼网);鱼户(捕渔之家);鱼船(钓鱼或捕鱼的船只);鱼钓(钓鱼);鱼榔(捕鱼时用来惊鱼入网的木棒);鱼舸(渔船。又作“鱼舲”);鱼罩(捕鱼竹罩)
鱼白、鱼白、鱼鳔、鱼饼、鱼舱、鱼池、鱼翅、鱼唇、鱼刺、鱼肚、鱼肚白、鱼饵、鱼粉、鱼肝油、鱼缸、鱼狗、鱼贯、鱼花、鱼际、鱼胶、鱼雷、鱼梁、鱼龙混杂、鱼笼、鱼篓、鱼米之乡、鱼目混珠、鱼漂、鱼肉、鱼水、鱼水情、鱼松、鱼塘、鱼网、鱼鲜、鱼汛、鱼盐、鱼雁、鱼秧子、鱼鹰、鱼游釜中、鱼跃、鱼子、鱼子酱
两(兩)的拼音:liǎng(ㄌ一ㄤˇ)
⒈ 数目,二。一般用于量词和“个、半、千、万、亿”前:两个黄鹂。两本书。
⒉ 双方:两可。两边。两便(客套用语,彼此方便)。两旁。两侧。两袖清风。两败俱伤。
⒊ 中国市制重量单位:十两(一市斤。旧制为十六两一市斤)。半斤八两(喻彼此一样,不相上下,含贬义)。
⒋ 表示不定数目:两下子。两着儿(zhāor )。
两字UNICODE编码U+4E24,10进制: 20004,UTF-32: 00004E24,UTF-8: E4 B8 A4。
两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两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
兩両㒳
liang、tael、twain
象形
two, both, pair, couple; ounce
详细解释◎ 两的拼音:
兩 liǎng
〈词性:量〉
(1) (会意。从一,兩平分。兩亦声。本义:二十四铢为一两)
(2) 同本义 [liang,a unit of weight] 16两为1斤。今市制折合国际单位制0。05千克,十钱一两,十两一斤
两,二十四铢为一两。——《说文》
衡权…本起于黄钟之重。一龠容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二十四铢为两,十六两为斤。…两者,两黄钟律之重也。——《汉书·律历志上》
(3) 双。用于鞋娄 [two]
一两棕鞋八尺藤,广陵行遍又 金陵。—— 唐· 戴叔伦《忆原上人》
(4) 匹(长四丈)
归夫人鱼轩,重锦三十两。——《左传·闵公二年》
(5) 通“辆”。车一乘 [used for buses,carts,etc.]
武王戎车三百两。——《书·牧誓·序》
之子于归,百两御之。——《诗·召南·鹊巢》
◎ 两的拼音:
兩 liǎng
[数]
(1) 二 [two]
参天两地而倚数。——《易·说卦》
以九两系邦国之民。——《周礼·天官·大宰》。注:“两,犹耦也。”
两小儿辩斗。——《列子·汤问》
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史记·陈涉世家》
途中两狼。——《聊斋志异·狼三则》
两军人马。——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两骑来是谁。——唐· 白居易《卖炭翁》
(2) 又如:两个人;两扇门;两夫妻;两头猪;两没(两者一起死亡);两肉(两只牛);两替(两批);两考(官吏的两次考绩);两榜(明清以会试(考进士)为甲榜,乡试(考举人)为乙榜,由举人考中进士,叫两榜进士,简称“两榜”)
(3) 双方;常用于相对的两个方面或成对的人或事物 [both;either;mutual]
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今兄弟遘恶,此势不两全。——《三国志·魏志》
两儿齐哭。——《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4) 又
两股战战。
两鬓苍苍。——唐· 白居易《卖炭翁》
(5) 又如:势不两立;两败俱伤;两相情愿;两袒(袒露双肩,女子兼适两夫家);两珥(指日、月两旁的光晕);两阵(亦两阵。交战的双方所布列的阵势);两握(指双拳);两视(同时看两件事物);两雄(两者一起强大);两仪(指天地);两交婚(两家的儿女相互娶嫁为婚)
(6) 表示不定数,多与“一”或“三”前后连用,义为少量 [some;a few]
两三点雨山前。——宋· 辛弃疾《西江月》
竹外桃花三两枝。——宋·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拨弦三两声。——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7) 又如:两三(几个。表示少量);两言(三言两语)
◎ 两的拼音:
兩 liǎng
〈词性:副〉
(1) 同时兼具两方面,双方,两下里 [both (sides);either;mutual]
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荀子·劝学》
(2) 又如:两兼(兼具两方面);两礼(双方免礼);两誉(夸奖双方);两让(双方各自责让)
◎ 两的拼音:
兩? liǎng
〈词性:动〉
(1) 等同;比并 [equal]
御下,两马,掉鞅。——《左传》
(2) 又如:两大(两者并大);两帝(两个天子并立);两当(两者相当)
两败俱伤、两半、两边、两边倒、两便、两曹、两重、两次、两抵、两都、两个时候、两广、两汉、两湖、两虎相斗、两回事、两极、两极分化、两脚规、两节棍、两截门、两可、两口子、两立、两利、两码事、两面、两面光、两面派、两面三刀、两面讨好、两难、两旁、两栖动物,两栖植物、两讫、两清、两情两愿、两全、两全其美、两手空空、两头,两头儿、两下里、两下子、两厢、两小无猜、两性、两性动物,两性花、两袖清风、两眼发黑、两眼一抹黑、两姨、两姨亲、两翼、两造、两着儿
日的拼音:rì(ㄖˋ)
⒈ 离地球最近的恒星(亦称“太阳”):日月星辰。日晷(guǐ )(古代利用太阳投射的影子来测定时刻的装置)。日珥。日薄西山(太阳快要落山了,喻衰老的人或腐朽的事物接近死亡)。
⒉ 白天,与“夜”相对:日班。
⒊ 天,一昼夜:多日不见。今日。日程。
⒋ 某一天:纪念日。
⒌ 计算工作的时间单位,通常以八小时或六小时为一个工作日。
⒍ 时候:春日。往日。
⒎ 每天,一天一天地:日记。日益。
⒏ 特指“日本国”。
日字UNICODE编码U+65E5,10进制: 26085,UTF-32: 000065E5,UTF-8: E6 97 A5。
日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日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囩囸
daily、day、run、sun、time
夜
象形
sun; day; daytime
详细解释◎ 日的拼音: rì
〈词性:名〉
(1) (象形。甲骨文和小篆字形。象太阳形。轮廓象太阳的圆形,一横或一点表示太阳的光。本义:太阳)
(2) 同本义 [sun]
日,太阳之精也。从囗一,象形。——《说文》
离为日,为火。——《易·说卦》
以土圭之法,正日景求地中。——《周礼·大司徒》
天无二日,太阳也。——《孟子》
日初出,大如车盖。——《列子·汤问》
(3) 又如:日冠(太阳上方的光体);日昃(日斜,日过中午);日旸儿(太阳;日光);日月交食(对头;互相争斗);日头搁山(太阳落山);日头趖西(太阳偏西);日居月诸(日落月出,一天又一天)
(4) 白天,白昼 [daytime]
夏之日。——《诗·唐风·葛生》
夜以继日。——《孟子·离娄下》
经三日三夜,乡里皆谓已死。——《世说新语·自新》
(5) 又如:日昳(日已过午);日往月去(时间一天天过去);日里(白天);日里向(白天);日长神倦(夏季白天长,人易困倦);日旰(日暮。天色晚);日昼(白天);夜以继日
(6) 时节;为特殊目的而定的日子 [day;date]
天启壬戌秋日。——魏学洢《核舟记》
(7) 又如:交租日;星期一是洗衣日;你的结婚纪念日;三百万股日;太阴日;平太阳日;日南至(冬至日);日脚(〈词性:方〉∶日子;时间);日时(一段时间);日分(日子;日期)
(8) 一昼夜 [daytime]
靡日不思。——《诗·邶风·泉水》
日月星辰,太阳也。岁月日时,亦即曰日。——《书·洪范》
教子数日。——《礼记·内则》
(9) 又如:日力(一天的力气);日完(一天所做的事情);日度(一天一天地过去)
(10) 时间,光阴 [time]
(11) 又如:日子浅(时日短);日时(一段时间);旷日经年;日已昏黑;日不我与(时日不等人);日刻(时间)
(12) 日本的简称 [short for Japan]。如:中日文化交流
◎ 日的拼音: rì
〈词性:副〉
(1) 每日,每天 [every day]
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于是与亮情好日密。——《三国志·诸葛亮传》
(2) 又如:日远日疏,日亲日近(常常接近自然亲热,反之就会疏远);日觐天颜(每天朝见皇帝);日见穷蹙(处境一天天艰难窘迫);日无暇晷(整天无空闲);日逐(每日;每天);日逐家(每日;一天天);日事钱(日工资);日辰(日子);日食钱(日事钱)
(3) 他日,改天 [the other day]
日与俱来,吾与若俱观之。——《列子·汤问》
(4) 往日,从前 [the bygone days]
日卫不睦,故取其地。——《左传·文公十年》
日安、日班、日斑、日报、日薄西山、日本、日不暇给、日常、日场、日程、日程表、日出、日出三竿、日复一日、日工、日高日上、日观峰、日观亭、日光、日光灯、日晷、日后、日环食、日积月累、日记、日间、日见、日渐、日久、日久见人心、日久岁深、日久天长、日就月将、日刊、日课、日理万机、日历、日历表、日落、日落西山、日冕、日暮、日暮途穷、日内、日偏食、日期、日气、日前、日趋、日全食、日日、日日夜夜、日色、日上三竿、日射、日甚一日、日食、日试万言、日头、日托、日往月来、日夕、日下、日新月异、日薪、日夜、日夜兼程、日夜警戒、日夜如梭、日以继夜、日益、日影、日用、日用品、日语、日元、日月、日月重光、日月蹉跎、日月如梭、日杂、日照、日志、日中、日中则昃、日子、日坐愁城
晒(曬)的拼音:shài(ㄕㄞˋ)
⒈ 把东西放在太阳光下使它干燥;人或物在阳光下吸收光和热:晒图。冲晒。晾晒。
⒉ 〈词性:方〉置之不理,慢待:我让他晒在那儿。
晒字UNICODE编码U+6652,10进制: 26194,UTF-32: 00006652,UTF-8: E6 99 92。
晒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晒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曬䵘㬠
bask、shine upon、solarization、sun、solarize
原为形声:从日、西声
dry in sun, expose to sun
详细解释◎ 晒的拼音:
曬 shài
〈词性:动〉
(1) (曬俗作晒。形声。左形,右声。本义:在阳光下曝干或取暖)
(2) 暴晒;晒干 [expose to the sun;dry in the sun;bask]
曬,暴也。——《说文》
暴五谷之类。晋秦之间谓之曬。——《方言七》
答曰:“我晒书。”——刘义庆《世说新语》
(3) 又如:太阳晒得人喘不过气来;晒衣服;晒席(晒谷物等用的席子);晒暖(方言。晒太阳取暖);晒腹( 晋郝隆七月七日出日中仰卧。人问其故,答曰:“我晒书”。盖自谓满腹诗书也。后用为曝书之典)。又作放射;照耀
白日晒光,幽隐皆照。——《汉书》
(4) 〈词性:方〉∶置之不理,慢待 [ignore]。如:我被晒在那里,心里挺不是滋味
(5) 用阳光或灯光印制 [print by light]。如:晒照片
晒斑、晒场、晒簟、晒裂、晒坪、晒台、晒田、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