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háo bù lì jǐ,zhuān mén lì rén
注音ㄏㄠˊ ㄅㄨˋ ㄌ一ˋ ㄐ一ˇ,ㄓㄨㄢ ㄇㄣˊ ㄌ一ˋ ㄖㄣˊ
解释丝毫不为个人利益着想,一心一意做有利于他人的事情。
出处毛泽东《纪念白求恩》:“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热忱。”
例子他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拥护。
正音“己”,不能读作“yǐ”。
辨形“己”,不能写作“已”。
用法复句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
谜语笔端见公心
感情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是褒义词。
繁体毫不利己,專門利人
近义大公无私、公而忘私
反义自私自利
英语doing everything for others' benefit and nothing for one's own
动物生肖牛,虎,蛇
毫的拼音:háo(ㄏㄠˊ)
⒈ 细长而尖的毛:毫毛。毫发(fā )。毫末(喻极微小的数量或部分)。丝毫。
⒉ 指毛笔:挥毫。毫素。
⒊ 中国的秤或戥子上的提绳:头毫。二毫。
⒋ 中国市制计量单位,十毫等于一厘(长度、地积、重量单位);一百平方毫等于一平方厘(面积单位)。
⒌ 方言,货币单位,角、毛。
⒍ 数量极少,一点儿(限用于否定式):毫不费力。毫无二致。
⒎ 与某一物理量的单位连用时,表示该量的千分之一:毫米(公制长度单位,“米”的千分之一。)
毫字UNICODE编码U+6BEB,10进制: 27627,UTF-32: 00006BEB,UTF-8: E6 AF AB。
毫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毫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乚
fine long hair、in the least、milli -、writing brush
会意
fine hair; measure of length
详细解释◎ 毫的拼音: háo
〈词性:名〉
(1) (毫为豪的俗字。形声。从毛,高省声。本义:长而尖的毛)
(2) 同本义 [fine,long hair]
未成毫狗。——《尔雅·释畜》
(3) 又如:毫光(如毫毛的光芒 );毫芒(毫毛的细尖);毫黍(毫毛与黍粒。比喻极微小);毫眉(老年人的眉毛。因其毛长,故称)
(4) 毛笔的头部;毛笔 [writing brush]
(5) 又如:毫端(毛笔笔尖);毫笺(毛笔和精美的纸张);毫管(指毛笔);毫墨(笔和墨。借指文字、图画)
(6) 比喻极细小的东西,细微 [whit]
明足以察秋毫之之末。——《孟子·梁惠王上》
锐思于毫芒之内。——班固《答宾戏》
(7) 又如:毫分(比喻极细微);毫忽(一点点儿。十忽为丝,十丝为毫,十毫为厘);毫厘不爽(一点儿也不差);毫芥(比喻极细微的事物)
(8) 单位名 [hao]
(9) 长度单位,等于千分之一寸或1/30毫米
(10) 重量单位,等于千分之一钱或0.005克
(11) 〈词性:方〉∶银元一角称为一毫 [a dime]
◎ 毫的拼音: háo
〈词性:副〉
完全 [completely;absolutely;at all] ——与不、无连用在名词、动词前表示一点儿也不。如:毫无倦意;毫不足怪
◎ 毫的拼音: háo
〈词性:前缀〉
与某一物理量的单位连用,表示该量的千分之一 [milli-]。如:毫米;毫升
毫安、毫巴、毫不、毫发、毫克、毫厘、毫毛、毫米、毫米汞柱、毫升、毫无顾忌、毫无二致、毫无疑问、毫针
不的拼音:bù(ㄅㄨˋ)
⒈ 副词。
⒉ 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它词前面表示否定或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语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去。不多。不法。不料。不材(才能平庸,常用作自谦)。不刊(无须修改,不可磨灭)。不学无术。不速之客。
⒊ 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不,我不知道。
⒋ 用在句末表疑问:他现在身体好不?
不的拼音:fǒu(ㄈㄡˇ)
⒈ 古同“否”,不如此,不然。
不字UNICODE编码U+4E0D,10进制: 19981,UTF-32: 00004E0D,UTF-8: E4 B8 8D。
不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不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否柎
no、not
没有
象形
no, not; un-; negative prefix
详细解释◎ 不的拼音: bù
〈词性:副〉
(1)(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 )韡。”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2)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not,no]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韩非子·喻老》
老妇不闻也。——《战国策·赵策》
被驱不异犬与鸡。——唐·杜甫《兵车行》
后遂不复至。——明·魏禧《大铁椎传》
(3) 又如:不会;不大;不一定;不古(不古朴。意指社会风气衰落、败坏);不勾(不消;不够;不到);不才(没有才能。自称的谦词;不成才);不才之事(不好的事情)(4)两者中既非这个也非那个 [neither…nor]。如:不男不女;不明不白;不知不觉
(5) 无须前面的先决条件而出现后面的行为和状态 [without]。如:不问而知;不寒而栗;不翼而飞
(6) 作为虚词,表示缺乏或忽视某种行动 [without]。如: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7) 用在叠用的相同的词之间,前面常加“什么”,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 [no matter(what)]。如:道理不道理,他一点都不往心里去
(8) 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no need to]
不以累臣衅鼓。——《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9) 又如:不客气,不客气;不谢,不谢
(10) 用在动词后,表示不可能达到预期的结果或目的 [cannot do as expected]。如:我呆不下去了;吃不了;办不到
(11) 单用,表示否定对方的话或提问 [no]。如:他知道吧?不,他不知道;别提那件事。不,我要提
(12) 用在句末,构成问句 [whether]。如:不知小何在家不?;奶奶说的对不?
〈词性:古〉
同“否”(fǒu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唐·韩愈《师说》
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与不?——《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 不的拼音: bù
〈词性:助〉
(1) 用来加强语气。如:好不吓人;不几(岂不是)(2) 用来调整音节
徒御不惊,大庖不盈。——《诗·小雅》。毛传:“不惊,惊也;不盈,盈也。”
◎ 不的拼音: bù
〈词性:形〉
(1) 通“丕”(pī )。大 [big;great]
不显不承,无射于人斯。——《诗·周颂·清庙》
不有而丑天地,非天子之事也。——《管子·侈靡》
道其本,至也。至不至无。——《管子·心术》
(2) 注意:“不”字在第四声(去声)字前念第二声(阳平),如“不必”(bú bì );“不是”(bú shì )。本词典为方便起见,条目中的“不”字,都注第四声
不碍、不安、不安分、不白之冤、不搬陪、不卑不亢、不备、不悖、不比、不必、不避、不变、不便、不辨菽麦、不…不…、不才、不才、不测、不曾、不差、不差毫发、不差累黍、不臣、不成、不成、不成话、不成器、不成人、不成体统、不逞、不逞之徒、不吃、不痴不聋、不齿、不耻、不耻下问、不啻、不出所料、不辞、不辞而别、不辞劳苦、不错、不打不相识、不打价儿、不打紧、不打自招、不大、不大、不大对头、不殆、不待、不单、不丹、不但、不当、不当紧、不当事、不倒翁、不到、不到黄河心不死、不到长城非好汉、不道、不得、不得不、不得而知、不得开交、不得了、不得了、不得人心、不得要领、不得已、不得志、不登大雅之堂、不等、不等号、不等式、不点儿、不丁点儿、不定、不定方程、不动产、不动声色、不冻港、不独、不端、不断、不对、不对茬儿、不对劲、不对头、不二、不二法门、不二价、不乏、不乏其人、不法、不法之徒、不凡、不方便、不防、不妨、不费吹灰之力、不分彼此、不分青红皂白、不服、不服、不服气、不服水土、不该、不干不净、不甘、不甘寂寞、不甘心、不尴不尬、不赶趟、不敢、不敢当、不敢越雷池一步、不恭、不攻自破、不公、不共戴天、不苟言笑、不够、不够、不顾而唾、不关痛痒、不管、不管三七二十一、不光、不规矩、不轨、不过、不过意、不寒而栗、不含糊、不好不坏、不好看、不好惹、不好意思、不合时宜、不和、不哼不哈、不怀好意、不欢而散、不慌不忙、不遑、不惑、不及、不及格、不及时、不即不离、不计、不计、不计其数、不济、不济事、不假思索、不检点、不减、不见、不见得、不见棺材不落泪、不见经传、不见舆薪、不介入、不介意、不结盟国家、不结盟运动、不价、不禁、不仅、不仅…而且、不尽、不尽然、不近人情、不经意、不经之谈、不景气、不胫而走、不究、不久、不咎既往、不拘、不拘、不拘一格、不具、不觉、不绝如缕、不刊、不刊之论、不堪、不堪、不堪回首、不堪入耳、不堪入目、不堪设想、不堪言状、不堪一击、不堪造就、不看僧面看佛面、不亢不卑、不可、不可多得、不可告人、不可估量、不可救药、不可开交、不可理喻、不可名状、不可磨灭、不可企及、不可胜数、不可收拾、不可思议、不可同日而语、不可言喻、不可言状、不可一世、不可逾越、不可终日、不克、不肯、不快、不愧、不愧不怍、不赖、不郎不秀、不稂不莠、不劳而获、不冷不热、不理、不理睬、不理会、不力、不利、不良、不了了之、不料、不露锋芒、不露声色、不伦不类、不论、不论、不落窠臼、不落俗套、不毛、不毛之地、不免、不妙、不敏、不名一钱、不名一文、不明、不明、不谋而合、不能、不能不、不能自拔、不能自已、不念旧恶、不怕、不怕、不配、不配、不偏不倚、不平、不平则鸣、不破不立、不期、不期而会、不期而遇、不齐、不起眼、不情之请、不求甚解、不屈不挠、不然、不让、不饶、不仁、不日、不容、不容分说、不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不若、不三不四、不塞不流,不止不行、不上不下、不慎、不甚了了、不胜、不胜桮杓、不胜枚举、不识好歹、不识抬举、不识一丁、不时、不时之需、不实之词、不食烟火、不世、不世之功、不世之业、不是、不是味儿、不顺眼、不死不活、不速之客、不遂、不随和、不疼不痒、不腆、不同凡响、不痛不痒、不瘟不火、不为五斗米折腰、不闻不问、不文不武、不问青红皂白、不务正业、不惜、不暇、不下于、不相上下、不详、不祥之兆、不像话、不消说、不肖、不肖子孙、不孝、不谐、不屑、不屑一顾、不屑置辩、不懈、不兴、不行、不省得、不省人事、不幸、不修边幅、不朽、不朽、不许、不恤、不宣而战、不学无术、不逊、不言而喻、不厌其烦、不厌其详、不要、不要紧、不要脸、不夜城、不一、不一定、不一而足、不宜、不遗余力、不已、不以为然、不义、不义之财、不意、不亦、不亦乐乎、不翼而飞、不用、不由、不由自主、不有、不虞、不与、不育、不遇、不远万里、不约而同、不越雷池、不孕、不再、不在、不在乎、不在话下、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不择手段、不怎么样、不折不扣、不争、不争气、不正之风、不知不觉、不知好歹、不知轻重、不知死活、不知所措、不知所以、不知所云、不知所终、不知天高地厚、不值、不止、不只、不至于、不置可否、不自量、不足、不足道、不足挂齿、不足取、不足为凭、不足为奇、不足为训、不足信
利的拼音:lì(ㄌ一ˋ)
⒈ 好处,与“害”“弊”相对:利弊。利害。利益。利令智昏。兴利除弊。
⒉ 使顺利、得到好处:利己。利用厚生(充分发挥物的作用,使民众生活优厚富裕起来)。
⒊ 与愿望相符合:吉利。顺利。
⒋ 刀口快,针尖锐,与“钝”相对:利刃。利刀。利剑。利落。利口巧辩。
⒌ 从事生产、交易、货款、储蓄所得超过本钱的收获:利息。利率(lǜ )。一本万利。
⒍ 姓。
利字UNICODE编码U+5229,10进制: 21033,UTF-32: 00005229,UTF-8: E5 88 A9。
利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利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痢
benefit、favourable、profit、sharp
本、钝、害、弊
会意:从刂、从禾
gains, advantage, profit, merit
详细解释◎ 利的拼音: lì
〈词性:形〉
(1) (会意。从刀,从禾。表示以刀断禾的意思。本义:刀剑锋利,刀口快)
(2) 同本义 [sharp;exert oneself;try hard]
利铦也。——《说文》
其利断金。——《易·系辞》
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老子》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
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公孙丑下》
(3) 又
不以兵革之利。
则国之伤也若以利剑刺之。——《韩非子·解老》
非兵不利。——宋· 苏洵《六国论》
求天下之利匕首。——《战国策·燕策》
(4) 又泛指锐利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韩非子·难一》
(5) 又如:利爪;利喙(尖利的嘴);利矢(锋利的箭);利口辩给(能言善辩,含贬义);利金(锋利的兵器)
(6) 快;敏捷 [quick;nimble]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荀子·劝学》
子贡利口巧辞。——《史记·仲尼弟子传》
(7) 又如:利马(快马);利嗖(轻快利落);利爽(灵活敏捷);利屣(舞屣,头小而尖的鞋子);利便(伶利)
(8) 吉利;顺利 [lucky;smoothly;without a hitch]
时不利兮骓不逝。——《史记·项羽本纪》
探军不利。——《资治通鉴》
因利乘便。——汉· 贾谊《过秦论》
(9) 又如:利钝(顺利与挫折);利市酒(为祈祷好运而喝的酒);利时(吉时)
(10) 有利的 [advantageous;beneficial;favorable]
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资治通鉴》
(11) 重要的;要害的 [important]
怀抱利器——韩愈《送董邵南序》
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庄子·胠箧》
◎ 利的拼音: lì
〈词性:名〉
(1) 利益 [advantages]
上下之利,若是其异也。——《韩非子·五蠹》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利尽南海。——《三国志·诸葛亮传》
火器利袭远。——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2) 又
技击利巷战。
(3) 又如:福利(生活上的利益,特指对职工生活的照顾);利孔(获得利益的来源)
(4) 赢利;利息 [interest]
逐什一之利。——《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欲居之以为利。——《聊斋志异·促织》
商人重利轻别离。——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5) 又如:暴利(巨额利润);利赢(赢利;利润);利子(利息)
(6) [功名]利禄 [official's salary in feudal china]
不慕荣利。——晋·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7) 又如:利心(利欲之心);利端(利欲的端绪);利色(私利与情欲)
(8) 财利 [money]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毋示以利。——汉· 桓宽《盐铁论本文》
(9) 又如:利禄(财利与爵禄);利路(生财门路;钱财);利物(给优胜者的钱物;赃物)
(10) 指个人的安危 [safety or danger]
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11) 胜利 [vectory]
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孙子》
(12) 物资出产 [product]
荆州北据 汉、 沔,利尽南海。—— 陈寿《三国志》
力过吏势,以利相倾。——汉· 晁错《论贵粟疏》
西有巴蜀汉中之利。——《战国策·秦策一》
(13) 通“痢”[dysentery]
轻土多利。——《淮南子·地形》
(14) 姓
◎ 利的拼音: lì
〈词性:动〉
(1) 善于 [be good at]。如:利口(善于口辩);利足(善于行走);利趾(善走);利舌(谓能言善辩)
(2) 使有利[do good to]。如:利他(佛教语。施益于他人);利涉(便利渡河。后世也称舟为利涉);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3) 占;谋利 [forcibly occupy;seize;hold]。如:利人妻女;损人利己(损害他人以图私利)
利弊、利纯、利钝、利害、利害、利己、利口、利率、利落、利尿、利其然、利器、利钱、利权、利刃、利润、利市、利索、利息、利益、利用、利诱、利于、利足、利嘴、利嘴
己的拼音:jǐ(ㄐ一ˇ)
⒈ 对别人称本身:自己。知己。反求诸己。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⒉ 天干的第六位,用作顺序第六的代称。
己字UNICODE编码U+5DF1,10进制: 24049,UTF-32: 00005DF1,UTF-8: E5 B7 B1。
己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己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oneself、personal
人、彼
象形
self, oneself; personal, private; 6th heavenly stem
详细解释◎ 己的拼音: jǐ
〈词性:代〉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绳曲之形。“己”是古“纪”字,假借作“自己”用。①本义:丝的头绪,用以缠束丝。②自己) 自己,本人 [oneself]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兵法》
而己亦人也。——《吕氏春秋·察今》
自拟己头。——晋· 干宝《搜神记》
且噬己也。——唐· 柳宗元《三戒》
不以己悲。——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在己为有悔。——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2) 又如:舍己为公;异己;克己;知己;己身(自己);己私(自己的欲望);己里钱(血汗钱,私房钱)
◎ 己的拼音: jǐ
〈词性:名〉
(1) 天干的第六位 [the sixth of the ten Heavenly Stems]
己与三相近。——《吕氏春秋·慎行论》
(2) 又如: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 己的拼音: jǐ
〈词性:动〉
借作“给” [give]
一二千两银子东西己人!叫他唱二万出戏我看了,己他一个!——《醒世姻缘传》
己方
专(專)的拼音:zhuān(ㄓㄨㄢ)
⒈ 单纯、独一、集中在一件事上:专长(cháng )。专使。专心致志。
⒉ 独自掌握和占有:专利。专车。专有。专断。
⒊ 姓。
专字UNICODE编码U+4E13,10进制: 19987,UTF-32: 00004E13,UTF-8: E4 B8 93。
专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专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
專叀専
expert、focus on sth.
博
原为会意兼形声
monopolize, take sole possession
详细解释◎ 专的拼音:
專、耑 zhuān
〈词性:名〉
(1) (会意兼形声。甲骨文字形,右边象纺塼( zhuān )形,即“叀( zhuan );左边是手(寸),合起来为用手纺织。“叀”兼作声符。本义:纺锤)
(2) 纺专,收丝器 [spindle]
专,纺专。——《说文》。字亦作塼,作甎,俗作磚。
载弄之瓦。——《诗·小雅·斯干》。传:“瓦,纺塼也。”按,原始的陶制纺锤。
(3) 专长 [speciality]。如:一专多能
(4) 中等专科学校(即只教授某一项或一些专门技术的学校)的简称 [polytechnic school]。如:新城工专;美镇医专;兴隆商专
(5) 姓
◎ 专的拼音:
專 zhuān
〈词性:动〉
(1) 独占;独用 [sew up]
专禄以周旋,戮也。——《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吴王擅鄣海泽, 邓通专西山。——《盐铁论·错币》
罔俾阿衡(即伊尹)专美有商。——《书·说命下》
专其利三世矣。——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左传·庄公十年》
敢专承之。——《国语·晋语》
与其卖而分,孰若吾得专焉?——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2) 又如:专功(独占其功);专道(独占道路);专贵(独占尊位);专美(独享美名);专宠(独占宠爱);专据(独占)
(3) 使专一;使集中 [concentrate]
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孟子·告子上》
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易·系辞上》
则其读书也必专。——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4) 又如:专必(专一不易);专专(用心专一);专愚(用心专一而至不通事情);专节(专一不变的节操);专谨(专一谨慎);专注(专心注意)
(5) 独裁,专擅,独断独行 [act without authorization]
祭仲专, 郑伯患之。——《左传·桓公十五年》
主弱臣强,专制擅权。——《汉书》
举动自专由。——《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6) 又
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
(7) 又
那得自任专。
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利国家,专之可也。——《三国演义》
(8) 又如:专行胁迁(独断专行,逼迫迁移);专权恣虐(独揽大权,任意肆虐—);专独(专断独行);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鄢氏、 费氏自以为王,专祸 楚国。——《左传》
(9) 又如:专封(擅自分封);专决(片面地判断);专攻(专门研究);专许(擅自许诺);专刑(专擅刑罚);专地(擅自处理领地);专朝(独揽朝政);专柄(独揽权柄);专威(独擅威信)
◎ 专的拼音:
專 zhuān
〈词性:形〉
(1) 专断 [arbitrary]专门 [specialized;for a particular person,occasion,purpose,etc.]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唐· 韩愈《师说》
(2) 又如:专款;专车;专程;专经(专门诵习某一种经书);专摺明保(为保举某人专门上摺子经吏部奏军机处奏闻皇上);专条(专门条款)
(3) 狭小 [narrow]
独守专室而不出门。——《淮南子》
(4) 满 [full]
专车,满一车。——吴曾祺《国语韦解补证》
(5) 肥厚 [fat]。如:专肤(肥厚的皮肤)
(6) 诚笃 [sincere]
盖其俗朴而专,和而靖。——叶适《长溪修学记》
◎ 专的拼音:
專 zhuān
〈词性:副〉
(1) 全,都 [all]
专听其大臣者,危主也。——《管子》
(2) 很,非常 [very]
其父常以为专愚,几不知马足。——《后汉书》
(3) 仅仅,只 [only]
人材不足专恃,而道术可公行也。——《淮南子》
(4) 又如:专综(独自总揽);专爱(独受怜爱)
专案、专才、专差、专长、专场、专车、专城、专诚、专程、专电、专断、专攻、专柜、专号、专横、专横跋扈、专机、专家、专精覃思、专刊、专科、专款、专栏、专利、专列、专卖、专门、专门家、专名、专区、专权、专人、专任、专擅、专神、专题、专心、专心致志、专业、专业承包、包干分配、专业户、专一、专意、专用、专有、专有名词、专员、专责、专政、专职、专制、专制、专注、专著
门(門)的拼音:mén(ㄇㄣˊ)
⒈ 建筑物的出入口,又指安装在出入口能开关的装置:门儿。门口。开门见山。
⒉ 形状或作用像门的东西:电门。
⒊ 途径,诀窍:门径。门道儿。
⒋ 旧时指封建家族或家族的一支,现亦指一般的家庭:门第。门风。门婿。长(zhǎng )门长子。
⒌ 事物的分类:分门别类。
⒍ 宗教的教派或学术思想的派别:教门。门徒。
⒎ 量词:一门大炮。
⒏ 姓。
门字UNICODE编码U+95E8,10进制: 38376,UTF-32: 000095E8,UTF-8: E9 97 A8。
门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门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
門閅
door、gate、gateway、ostium、phylum
象形
gate, door, entrance, opening
详细解释◎ 门的拼音:
門 mén
〈词性: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门形。“门”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双扇门,门)
(2) 同本义 [door]。房屋垣墙等建筑物,在出入通口处所设可开关转动的装置。古代门与户有别,一扇曰户,两扇曰门;又在堂室曰户,在区域曰门
門,闻也。从二户相对,象形。按,一扇曰户,两扇曰门。又,在堂室曰户,在宅区域曰门。
五祀,门以闭藏自固也。——《白虎通》
门常闭。——《墨子·号令》
门虽设而常关。——陶渊明《归去来辞》
(3) 又如:门阑(门帘;门框);门钉(大门上的圆头装饰物);门楔(门榄两端靠门框竖立的短木);门吊儿(门上的搭钩);门坎(门槛)
(4) 房屋、围墙、车船等的出入口 [exits and entrances;exit]
门,人所出入也。——《玉篇》
王城十二门。——《周礼·司门》注
出自北门。——《诗·邶风·北门》
王使甲坐于道及其门。——《左传·昭公二十七年》
洞门甚隘。——《徐霞客游记·楚游日记》
君竟日不出门。(竟:终)——梁启超《谭嗣同传》
(5) 又如:门籍(古时写有朝臣姓名年纪等,凭以出入宫门的门证);门不停宾(宾来即见,不须等候。言主人能礼贤下士);门状(家有丧事,将死者生卒年月及殡葬日期,书写于素纸之上,贴在门首,俗称为门状)
(6) 稽查、征税的关卡 [an outpost of the tax office]。如:门征(边境关卡征的税,即关税)
(7) 门前,门口 [entrance;doorway]
掌扫门庭。——《周礼·天官》
(8) 又如:门墉(门口墙边);门台(门口的台阶);门堂(门侧的堂室。也指家);门戟(门前所列之戟);门塾(闾门两侧的厅堂。古代乡里多于此设立家塾以教化民众)
(9) 水路、陆路必经的出入口 [port;strategic pass]。如:玉门、雁门、虎门、江门等
(10) 形状或作用像门的东西 [switch;valve]
灶门老婢。——欧阳修《与尹师鲁书》
(11) 又如:门旗(在阵前对称竖立的两面大旗,即指阵门);电门;阀门;闸门
(12) 门径;诀窍 [way to do sth.;key to a problem;knack]
事君而不二兮,迷不知宠之门。——《楚辞·九章》
(13) 又如:窍门(能解决困难问题的好方法);这件事有门了
(14) 家;家族 [family;pedigree]
汝勿妄语,灭吾门也。——《三国志·先主传》
至蔺相如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还兄门。——《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可怜光采生门户。——白居易《长恨歌》
(15) 又如:门闾(指家门);门中(指家族中;称族中已亡者);门功(祖先世代的功劳);门地(家世地位。即门第);门庇(先人的庇荫);门法(家法)
(16) 学术思想或宗教的派别 [school]
孔门之徒。——《论衡·问孔》
(17) 又如:佛门;教门;门徒
(18) 类别 [catalogy]。如:分门别类
(19) 动物界的通常最基本部分之一 [phylum]。如:节肢动物门;脊索动物门
(20) 传统指跟师傅有关的人 [master;lord]。如:门僧(门下僧人);门下人(门客);门生故吏(学生和老部下);门人(弟子,门生)
(21) 指旧社会封建迷信组织的帮派 [factin]。如:清门;洪门;会道门
◎ 门的拼音:
門 mén
〈词性:动〉
(1) 守门 [be on duty at the door or gate]
宋师败绩,公伤股, 门官歼焉。——《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2) 如:门敬(送给看门人的财物);门皂(旧时衙门口值守的差役);门公(守门的老头);宅门(深宅大院的大门);门正(掌管城门关闭及出入的人);门吏(守门的小官员)
(3) 攻门 [attack door]
偪阳人启门,诸侯之士门焉。——《左传·襄公十年》
◎ 门的拼音:
門 mén
〈词性:量〉
(1) 用于炮。如:一门炮
(2) 用于功课、技术等。如:三门功课;两门技术
门把、门板、门边框、门鼻儿、门钹、门插关儿、门齿、门当户对、门道、门道、门第、门吊、门吊儿、门丁、门斗、门对、门阀、门房、门扉、门风、门岗、门馆、门户、门户开放、门户之见、门环、门奖、门阶、门捷列夫、门禁、门警、门径、门臼、门槛、门可罗雀、门客、门口、门扣、门框、门类、门帘、门联、门脸、门铃、门路、门楣、门面、门牌、门票、门墙、门人、门扇、门上、门神、门生、门市部、门闩、门帖、门厅、门庭、门庭若市、门徒、门外汉、门卫、门下、门者、门限、门诊、门诊部、门轴、门柱、门卒、门子
利的拼音:lì(ㄌ一ˋ)
⒈ 好处,与“害”“弊”相对:利弊。利害。利益。利令智昏。兴利除弊。
⒉ 使顺利、得到好处:利己。利用厚生(充分发挥物的作用,使民众生活优厚富裕起来)。
⒊ 与愿望相符合:吉利。顺利。
⒋ 刀口快,针尖锐,与“钝”相对:利刃。利刀。利剑。利落。利口巧辩。
⒌ 从事生产、交易、货款、储蓄所得超过本钱的收获:利息。利率(lǜ )。一本万利。
⒍ 姓。
利字UNICODE编码U+5229,10进制: 21033,UTF-32: 00005229,UTF-8: E5 88 A9。
利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利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痢
benefit、favourable、profit、sharp
本、钝、害、弊
会意:从刂、从禾
gains, advantage, profit, merit
详细解释◎ 利的拼音: lì
〈词性:形〉
(1) (会意。从刀,从禾。表示以刀断禾的意思。本义:刀剑锋利,刀口快)
(2) 同本义 [sharp;exert oneself;try hard]
利铦也。——《说文》
其利断金。——《易·系辞》
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老子》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
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公孙丑下》
(3) 又
不以兵革之利。
则国之伤也若以利剑刺之。——《韩非子·解老》
非兵不利。——宋· 苏洵《六国论》
求天下之利匕首。——《战国策·燕策》
(4) 又泛指锐利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韩非子·难一》
(5) 又如:利爪;利喙(尖利的嘴);利矢(锋利的箭);利口辩给(能言善辩,含贬义);利金(锋利的兵器)
(6) 快;敏捷 [quick;nimble]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荀子·劝学》
子贡利口巧辞。——《史记·仲尼弟子传》
(7) 又如:利马(快马);利嗖(轻快利落);利爽(灵活敏捷);利屣(舞屣,头小而尖的鞋子);利便(伶利)
(8) 吉利;顺利 [lucky;smoothly;without a hitch]
时不利兮骓不逝。——《史记·项羽本纪》
探军不利。——《资治通鉴》
因利乘便。——汉· 贾谊《过秦论》
(9) 又如:利钝(顺利与挫折);利市酒(为祈祷好运而喝的酒);利时(吉时)
(10) 有利的 [advantageous;beneficial;favorable]
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资治通鉴》
(11) 重要的;要害的 [important]
怀抱利器——韩愈《送董邵南序》
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庄子·胠箧》
◎ 利的拼音: lì
〈词性:名〉
(1) 利益 [advantages]
上下之利,若是其异也。——《韩非子·五蠹》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利尽南海。——《三国志·诸葛亮传》
火器利袭远。——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2) 又
技击利巷战。
(3) 又如:福利(生活上的利益,特指对职工生活的照顾);利孔(获得利益的来源)
(4) 赢利;利息 [interest]
逐什一之利。——《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欲居之以为利。——《聊斋志异·促织》
商人重利轻别离。——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5) 又如:暴利(巨额利润);利赢(赢利;利润);利子(利息)
(6) [功名]利禄 [official's salary in feudal china]
不慕荣利。——晋·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7) 又如:利心(利欲之心);利端(利欲的端绪);利色(私利与情欲)
(8) 财利 [money]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毋示以利。——汉· 桓宽《盐铁论本文》
(9) 又如:利禄(财利与爵禄);利路(生财门路;钱财);利物(给优胜者的钱物;赃物)
(10) 指个人的安危 [safety or danger]
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11) 胜利 [vectory]
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孙子》
(12) 物资出产 [product]
荆州北据 汉、 沔,利尽南海。—— 陈寿《三国志》
力过吏势,以利相倾。——汉· 晁错《论贵粟疏》
西有巴蜀汉中之利。——《战国策·秦策一》
(13) 通“痢”[dysentery]
轻土多利。——《淮南子·地形》
(14) 姓
◎ 利的拼音: lì
〈词性:动〉
(1) 善于 [be good at]。如:利口(善于口辩);利足(善于行走);利趾(善走);利舌(谓能言善辩)
(2) 使有利[do good to]。如:利他(佛教语。施益于他人);利涉(便利渡河。后世也称舟为利涉);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3) 占;谋利 [forcibly occupy;seize;hold]。如:利人妻女;损人利己(损害他人以图私利)
利弊、利纯、利钝、利害、利害、利己、利口、利率、利落、利尿、利其然、利器、利钱、利权、利刃、利润、利市、利索、利息、利益、利用、利诱、利于、利足、利嘴、利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