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南征北战,东荡西杀的意思

nánzhēngběizhàn,dōngdàngshā

南征北战,东荡西杀



拼音nán zhēng běi zhàn,dōng dàng xī shā

注音ㄋㄢˊ ㄓㄥ ㄅㄟˇ ㄓㄢˋ,ㄉㄨㄥ ㄉㄤˋ ㄒ一 ㄕㄚ

解释征:征战;荡:扫荡。形容转战南北,奋勇杀敌。

出处晋剧《打金枝》第二场:“父王的江山,是他郭家父子南征北战,东荡西杀,十大汗马功劳争来的。”

用法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处事。

感情南征北战,东荡西杀是中性词。

动物生肖牛,虎,蛇

  拼音  nán nā   注音  ㄋㄢˊ ㄋㄚ   
部首  十部  部外笔画  7画  总笔画  9画  
五笔  FMUF  仓颉  JBTJ  郑码  EDLD  四角  40227  结构  上下电码  0589  区位  3647  统一码  5357  笔顺  一丨丨フ丶ノ一一丨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南的拼音:nán(ㄋㄢˊ)  

⒈ 方向,早晨面对太阳,右手的一边,与“北”相对:南北。南方。南面。南国(指中国南部)。南陲(南部边疆)。南极。南半球。

⒉ 姓。

其他字义

南的拼音:nā(ㄋㄚ)  

⒈ 〔南无(mó)〕佛教用语,意思是合掌稽首,表示对佛尊敬或皈依,常加于佛、菩萨名的前面,如“南南阿弥陀佛”、“南南观世音菩萨”。

统一码

南字UNICODE编码U+5357,10进制: 21335,UTF-32: 00005357,UTF-8: E5 8D 97。

南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南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south

相关字词

造字法

象形

English

south; southern part; southward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南的拼音:   

另见 nán  

常用词组

南无

基本词义

南的拼音: nán  

〈词性: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是钟镈之类的乐器。①本义:乐器。《诗·小雅·鼓钟》:“以雅以南。”②方位词)

(2) 方位名。和“北”相对 [south]

南,草木至南方有枝任也。——《说文》

出户南望。——晋· 干宝《搜神记》

南抚夷越。——《三国志·诸葛亮传》

旌麾南指。——《资治通鉴》

南极潇湘。—— 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3) 又如:南薰(借指从南面刮来的风);南离(南方)

(4) 南方;南面 [South]

阮仲容步兵居道南,诸 阮居道北。——《新说新语·言语》

(5) 又如:南风(南方势力);南酒(黄酒,南方酿造);南宗(佛教指南北二宗,南宗为六祖惠能所创立);南夏(泛指中国的南部);南客(客居南方);南浦(南面的水边);南琛(南方所产的珍宝);南乡(南方);南邻(古指南方金邻国;南边的近郊);南荣(房屋的南檐;南方之地);南鄙(南方边境地区);南迁(迁都南方);南徼(南方边陲);南馔(南方口味的菜肴);南关(南方的关塞)

(6) 官爵名。通“男” [baron]

郑伯,男南也。——《孔子家语·正论解》。注:“南,《左传》作男,古字作男,亦多用作此南,连言之,犹言公侯也。”

(7) 对《诗经》中《周南》、《召南》的简称 [Nan]

周始二《南》,《风》兼六代。——《晋书》

(8) 姓

词性变化

南的拼音: nán  

〈词性:动〉

(1) 向南走;向南移动 [move toward south]

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 巴蜀,东割膏腴之地。—— 汉· 贾谊《过秦论》

(2) 又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 桂林、 象郡。

(3) 又如:南辕(车辕向南)

南的拼音: nán  

〈词性:副〉

(1) 向南 [toward south]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曹操《短歌行》

南面称帝。——《史记·秦始皇本纪》

(2) 又如:南奔(向南奔跑)

(3) 另见   

常用词组

南半球、南北、南边、南部、南朝[420—589]、南方、南风、南宫、南瓜、南冠、南郭处士、南国、南海、南海、南货、南极、南极潇湘、南柯一梦、南岭、南美洲、南门、南面、南亩、南腔北调、南沙群岛、南唐、南山、南温带、南亚、南亚次大陆、南阳、南阳西鄂、南洋、南夷、南辕北辙、南针

  拼音  zhēng   注音  ㄓㄥ   繁体    
部首  彳部  部外笔画  5画  总笔画  8画  
五笔  TGHG  仓颉  HOMYM  郑码  OIAI  四角  21211  结构  左右电码  1767  区位  5387  统一码  5F81  笔顺  ノノ丨一丨一丨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征(徵)的拼音:zhēng(ㄓㄥ)  

⒈ 远行:长征。征途。征夫。征人。征衣。征帆(远行的船)。

⒉ 用武力制裁,讨伐:征服(用力制服)。征讨。征伐。征战(出征作战)。南征北战。

⒊ 召集:征兵。征募(招募兵士)。征集兵马。

⒋ 收集:征税。征粮。

⒌ 招请,寻求:征求。征稿。征婚。征聘(招聘)。征询(征求意见)。

⒍ 证明,证验:征引(引用,引证)。信而有征。

⒎ 表露出来的迹象:特征。征候。

统一码

征字UNICODE编码U+5F81,10进制: 24449,UTF-32: 00005F81,UTF-8: E5 BE 81。

征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征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ask for、go on a campaign、go on a journey、levy、sign

造字法

形声:从彳、正声

English

invade, attack, conquer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征的拼音: zhēng  

〈词性:动〉

(1) (形声。从彳( chì  ),正声。从彳,表示与行走有关。甲骨文从彳,从足。本义:到很远的地方去,远行)

(2) 同本义 [go on a journey]

徴,正行也。从辵,正声。或从彳。——《说文》

征,行也。——《尔雅》

壮于趾征凶。——《易·大壮》

而月斯征。——《诗·小雅·小宛》

先王卜征五年。——《左传·襄公十三年》。注:“谓巡狩征行。”

肃肃宵征,夙夜在公。——《诗·召南·小星》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古乐府《木兰词》

孤蓬万里征。——唐· 李白《送友人》

(3) 又如:征鼙(征战的军鼓);征衣(行旅在在外的御寒衣服);征客(游子。同征人);征鸟(远飞的鸟);征盖(远行的车);征夫(远行的人;出征的士兵)

(4) 征伐,发兵讨伐 [go on a punitive expedition]

征者,上伐下也。——《孟子》

奉辞伐罪曰征。——《书·允征》

桓桓于征。——《诗·鲁颂·泮水》

一曰征。——《周礼·太卜》。司农注:“谓征伐人也。”

挟天子以征四方。——《资治通鉴》

(5) 又如:征诛(征讨诛戮);征阵(战阵);征讨(讨伐);征略(征战略地);征剿(犹征讨)

(6) 争夺,争取 [contend for;fight for]

不为征利。——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7) 征收 [levy]

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聊斋志异》

(8) 又如:征榷(征税与专卖);征役(征税与劳役);征缮(谓征收赋税,整顿武备);征敛(亦作“征敛”)

词性变化

征的拼音: zhēng  

〈词性:名〉

(1) 赋税 [taxes]

有布缕之征,粟米之征。——《孟子·尽心下》

(2) 又如:征役(赋税与徭役)

(3) 姓

征的拼音:

徵、徴 zhēng  

〈词性:动〉

(1) (会意。从微省、壬。行于微而闻达。本义:征召)

(2) 同本义 [summon;call up]

徵,召也。——《说文》

徵,召也。——《尔雅》

以量度成贾而徵徴。——《周礼·司市》

各掌其县之政令徵比。——《周礼·县正》

徵唯所欲。——《仪礼·乡射礼》

王使来徵聘。——《左传·宣公九年》

发征期会。——《史记·货殖列传》

征拜郎中。——《后汉书·张衡传》

征拜尚书。

(3) 又如:征引(征召引用);征令(征召及施令);征吏(谓召用佐吏);征车(古代征召贤达使用的车子);征守(谓天子征召守国的诸侯)

(4) 求取;索取 [solicit]

物贱之征贵。——《史记·货殖列传》

贵之征贱。

岁征民间。——《聊斋志异·促织》

会征促织。

(5) 又如:征乞(求取);征索(索取);征须(求取);征贿(求取贿赂);征求(求索)

(6) 追究;追问 [trace;get to the bottom;examine closely]

寡人是征。——《左传·僖公四年》

(7) 证明;验证 [verify]

念用庶征。——《书·洪范》

征为五声。——《左传·昭公元年》

用牲,加书征之。——《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怪其无征。——《后汉书·张衡传》

(8) 又如:征验;征圣(验证于前圣的遗教);征象(验证);征效(效验)

征的拼音:

zhēng  

〈词性:名〉

(1) 征兆;迹象 [symbol]

明征定保。——《书·胤征》

休征嘉应。——《汉书·平帝纪赞》

候善恶之征。——《汉书·艺文志》

征兆必报。——《汉书·儿宽传》

观国之强弱贫富有征。——《荀子》

征于色。——《孟子·告子下》

(2) 又如:征迹(迹象);征怪(怪异的征兆);征咎(灾祸的征兆);征候(发生某种情况的迹象,征兆);征效(征兆) “徵”

(3) 另见 zhǐ  

常用词组

征兵、征尘、征程、征调、征发、征伐、征夫、征服、征稿、征购、征候、征集、征募、征南将军、征聘、征求、征实、征收、征戍、征税、征讨、征途、征文、征象、征询、征引、征用、征战、征召、征兆、征逐

  拼音  běi bèi   注音  ㄅㄟˇ ㄅㄟˋ   
部首  匕部  部外笔画  3画  总笔画  5画  
五笔  UXN  仓颉  LMP  郑码  TIRR  四角  12110  结构  左右电码  0554  区位  1717  统一码  5317  笔顺  丨一一ノフ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北的拼音:běi(ㄅㄟˇ)  

⒈ 方向,早晨面对太阳,左手的一边,与“南”相对:北方。北辰(古书指北极星)。北上(古代以北为上,后指去本地以北的某地,与“南下”相对)。北极星(出现在天空北部的一颗亮星,人常靠它辨别方向)。北国(指中国北部)。

⒉ 打了败仗往回逃:败北。

其他字义

北的拼音:bèi(ㄅㄟˋ)  

⒈ 古同“背”,违背,违反。

统一码

北字UNICODE编码U+5317,10进制: 21271,UTF-32: 00005317,UTF-8: E5 8C 97。

北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北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north

相关字词

造字法

会意

English

north; northern; northward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北的拼音: běi  

〈词性:名〉

(1) 方位名。与“南”相对 [north]

人坐立皆面明背暗,故以背为南北之北。——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万物负阴而抱阳。——《老子》。王力按,山北为阴,山南为阳,老子的话等于说万物负背而抱南。

然则北通巫峡。—— 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南声函胡,北音清越。——宋· 苏轼《石钟山记》

沛公北向坐。——《史记·项羽本纪》

又北向。——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2) 又如:正北;西北;东北;北邙(即氓山。在河南洛阳市北。东汉及魏晋的王侯公卿多葬于此。泛指墓地);北闱(清代在顺天(今北京)的乡试称“北闱”,在江宁(今南京)的乡试称“南闱”);北里(妓院);北阙(皇宫。借指帝王);北鄙(北方的边邑);北雍(北京的国子监);北邙乡女(代指死去的女性);北津(北方的渡口)

(3) 败逃的军队 [defeated troops]

燕兵独追北,入至 临淄。——《战国策·燕策一》

(4) 姓

词性变化

北的拼音: běi  

〈词性:动〉

(1) 败北 [be defeated]

连战皆北。——《史记·项羽本纪》

鲁人从君战,三战三北。——《韩非子·五蠹》

(2) 败逃 [retreat]

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汉· 贾谊《过秦论》

(3) 另见 bèi  

常用词组

北边、北兵、北部、北半球、北辰、北大荒、北狄、北斗,北斗七星、北伐战争、北方、北方方言、北方话、北方人、北风、北瓜、北关、北国、北海、北寒带、北极、北极圈、北极星、北极熊、北京话、北京时间、北京猿人、北昆、北虏、北面、北冥、北平、北曲、北堂、北纬、北温带、北洋、北洋军阀、北岳区

  拼音  zhàn   注音  ㄓㄢˋ   繁体    
部首  戈部  部外笔画  5画  总笔画  9画  
五笔86  HKAT  五笔98  HKAY  仓颉  YRI  郑码  IDJH  四角  23650  结构  左右电码  2069  区位  5329  统一码  6218  笔顺  丨一丨フ一一フノ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战(戰)的拼音:zhàn(ㄓㄢˋ)  

⒈ 打仗:战争。战机。战绩。战略。战术。战国(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时代)。

⒉ 泛指争斗,比高下:论战。争战。

⒊ 发抖:战抖。寒战。胆战心惊。

⒋ 姓。

统一码

战字UNICODE编码U+6218,10进制: 25112,UTF-32: 00006218,UTF-8: E6 88 98。

战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战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戰戦

汉英互译

battle、fight、war

相关字词

造字法

形声:从戈、占声

English

war, fighting, battle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战的拼音:

zhàn  

〈词性:动〉

(1) (形声。从戈,单(占)声。本义:作战,打仗)

(2) 同本义 [battle;war]

战,斗也。——《说文》

皆陈曰战。——《左传·庄公十一年》

春秋敌者言战。——《公羊传·庄公三十年》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左传·庄公十年》

将军百战死。——《乐府诗集·木兰诗》

脱我战时袍。

挟矢以助战。——明· 魏禧《大铁椎传》

技击利巷战。——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普法交战图。—— 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3) 又如:征战(出征作战);战阀(战功);战垒(战争中用以防守的堡垒)

(4) 泛指搏斗,争斗,争胜负,比高低 [fight]

龙战于野。——《易·坤》

下骑搏战。——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5) 又如:文战;酒战;西瓜战

(6) 后作“颤”。发抖 [shiver]

战栗,惧也。——《尔雅·释诂》

股战而栗。——《汉书·高五王传》

使民战栗。——《论语·八佾》

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诗·小雅·小旻》

闻鸣镝而股战。——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7) 又如:战欣欣(战兢兢);战钦钦(战兢兢);战笃索(战抖);战笃速(战抖);战都速(战抖);战恐(恐惧发抖);战动(颤动;抖动);战悸(惶恐发抖)

词性变化

战的拼音:

zhàn  

〈词性:名〉

(1) 战争;战事 [war;warfare;battle]

王师非乐战,之子慎佳兵。——陈子昂《送别崔著作东征》

普法之战。——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2) 又如:战史(记载战争情况的史书或文章);战多(战功);战征(征战;战争);战讯(战事的消息);战道(战争的规律或法则)

(3) 姓

常用词组

战败、战报、战备、战表、战场、战车、战船、战地、战斗、战端、战犯、战俘、战斧、战歌、战功、战鼓、战国、战果、战壕、战后、战火、战祸、战机、战绩、战舰、战将、战兢兢、战局、战具、战况、战利品、战例、战栗、战乱、战略、战马、战幕、战袍、战情、战区、战胜、战时、战士、战事、战书、战术、战天斗地、战无不胜、战线、战役、战友、战战、战战兢兢、战阵、战争、战争贩子

  拼音  dōng   注音  ㄉㄨㄥ   繁体    
部首  一部  部外笔画  4画  总笔画  5画  
五笔  AII  仓颉  KD  郑码  HDKO  四角  40904  结构  单一电码  2639  区位  2211  统一码  4E1C  笔顺  一フ丨ノ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东(東)的拼音:dōng(ㄉㄨㄥ)  

⒈ 方向,太阳出升的一边,与“西”相对:东方。东经(本初子午线以东的经度或经线)。东山再起(喻失势之后,重新恢复地位)。付诸东流。

⒉ 主人(古代主位在东,宾位在西):房东。股东。东道主(泛指请客的主人,亦称“东道”、“作东”)。

⒊ 姓。

统一码

东字UNICODE编码U+4E1C,10进制: 19996,UTF-32: 00004E1C,UTF-8: E4 B8 9C。

东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东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east

相关字词

西

造字法

象形

English

east, eastern, eastward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东的拼音:

dōng  

〈词性:名〉

(1) (会意。从木,官溥说,从日在木中。本义:东方,日出的方向)

(2) 同本义 [east]

东,动也。——《说文》

东方者,动方也,万物始动生也。——《白虎通·五行》

东方木也。——《淮南子·天文训》。按:“日所出也。从日在木中,会意。”

东君,日也。——《广雅·释天》

东邻。——《易·既济》。虞注:“震为东。”

东方者,阳也。——《白虎通·情性》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宋·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3) 又如:关东;旭日东升;东夏(指中国东部);东朝(东宫);东极(东方边远之处);东君(神话中与西王母相对的东王公);东坦(女婿);东裔(东方边远地方);东村女(即东施);东方作(日出);东记(古代传说中的日出处。亦泛指东方极远之地)

(4) 特指东西向,与南北向相对 [east and west]。如:东亩(使田垄东西向)

(5) 东道主的略称。主人 [host;owner]。在社交或商业活动中接待客人或顾客的人。古时主位在东,宾位在西,所以主人称东。如:房东;股东;今天我们作东;东主(东家;店主;房东)

(6) 春天 [spring]。如:东皇(指春种;司春之神);东君(春神);东作(春耕;指春季作物)

(7) 指厕所 。即“东厕”。旧时厕所设于北房左侧,故称东厕[toilet;lavatory]。如:登东(上厕所);东净(厕所);东厮(厕所);东司(厕所)

词性变化

东的拼音:

dōng  

〈词性:副〉

(1) 向东,东去 [face east]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宋·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2) 又如:东流(东去的流水);东波(向东流逝之水);东徙(向东迁移)

常用词组

东半球、东半球、东北、东北大鼓、东奔西跑、东奔西撞、东边,东边儿、东部、东不拉、东厂、东抄西袭、东扯葫芦西扯瓢、东冲西突、东窗事发、东床、东床坦腹、东窜西跳、东倒西歪、东道、东道主、东躲西藏、东躲西跑、东方、东方、东非、东风、东风射马耳、东风压倒西风、东扶西倒、东宫、东观西望、东海、东郭先生、东家、东江、东京、东君、东林党、东流、东溟、东南、东南亚、东扭西歪、东挪西凑、东欧、东拼西凑、东三省、东山再起、东施效颦、东市、东西、东西、东西南北、东曦、东亚、东洋、东洋车、东一下西一下、东野、东游西荡、东张西望、东直

  拼音  dàng   注音  ㄉㄤˋ   繁体  盪、蕩  
部首  艹部  部外笔画  6画  总笔画  9画  
五笔  AINR  仓颉  TENH  郑码  EVYO  四角  44127  结构  上下电码  5616  区位  2120  统一码  8361  笔顺  一丨丨丶丶一フノノ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荡(蕩)的拼音:dàng(ㄉㄤˋ)  

⒈ 清除,弄光:荡平。扫荡。荡除。倾家荡产。

⒉ 洗涤:洗荡。涤荡。荡口(漱口)。

⒊ 摇动:摇荡。荡漾。荡桨。

⒋ 行为不检,不受约束:荡逸。放荡。浪荡。荡子。荡妇。狂荡。荡检逾闲。

⒌ 四处走动:游荡。逛荡。

⒍ 广大平坦的样子:浩荡。

⒎ 浅水湖:芦花荡。

统一码

荡字UNICODE编码U+8361,10进制: 33633,UTF-32: 00008361,UTF-8: E8 8D A1。

荡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荡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蕩盪蘯

汉英互译

clear away、loaf、sway、swing

造字法

形声:从艹、汤声

English

pond, pool; wash away, cleanse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荡的拼音:

dàng  

〈词性:动〉

(1) (会意。从皿,从汤,汤亦声。本义:洗涤)

(2) 同本义 [wash;wash away]

荡亡秦之毒螫。——班固《西都赋》

(3) 动;摇动;震动 [move;swing;sway]

此四六者不荡,胸中则正。——《庄子·庚桑楚》

天下不能荡也。——《荀子·劝学》

以荡上心。——《吕氏春秋·季春纪》

以其休止不荡也。——《淮南子·说山》

从流漂荡,任意东西。——吴均《与朱元思书》

波心荡,冷月无声。——宋· 姜夔《扬州慢》

(4) 又如;荡突(冲撞);荡心(摇荡心神);荡摇(动摇);荡荡悠悠(摇荡、飘流的样子)

(5) 清除 [clear away]

荡平塞表。——曹操《表论田畴功》

(6) 又如:荡风(两广的一种风俗。女婿在未见岳父岳母前,依俗饮一大杯酒。有荡除行路风寒之意);荡除(消灭)

(7) 毁坏;破坏 [ruin;damage]

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杜甫《无家别》

(8) 又如:荡产(破产,耗尽财产);荡散(消失;毁败);荡灭(毁灭;消灭)

(9) 诱惑;迷惑 [entice;seduce;lure]。如:荡心(惑乱心志);荡惑(迷惑)

(10) 宽恕 [forgive]。如:荡宥(宽恕;原谅)

(11) 冲撞;冲杀;触碰 [collide;bump;rush ahead]

稍近,益狎,荡倚冲冒。——唐· 柳宗元《三戒》

(12) 又如:荡突(冲撞。即唐突);荡析(游走离散)

词性变化

荡的拼音:

dàng  

〈词性:形〉

(1) 放纵,放荡 [licentious in conduct;loose in morals]

余心荡。——《左传·庄公四年》

德荡者其行伪。——《淮南子·俶真》

吉驭者耆酒,数逋荡。——《汉书·丙吉传》

古之 狂也肆,今之狂也荡。——《论语·阳货》

(2) 又如:荡荡(放纵邪僻);荡子(远行在外,流荡不归的男子;游荡放浪,不务正业的男子)

(3) 平坦 [plain]

山顶有大池,相传以为雁荡。—— 宋· 沈括《梦溪笔谈》

(4) 又如:坦荡;荡无高卑(地位平等,没有高低尊卑);荡荡(平坦、宽坦的样子)

(5) 广阔 [vast]

荡荡洪水滔天。——《史记·五帝纪》

荡荡乎!民无能名焉。——《论语·泰伯》

(6) 又如:荡漭(广阔无边貌);荡荡(广大的样子)

荡的拼音:

dàng  

〈词性:名〉

(1) 浅水湖 [shallow lake]。如:黄天荡

(2) 积水长草的洼地 [marsh]。如:芦苇荡;荡地;芦花荡;菱荡

(3) 姓

常用词组

荡涤、荡妇、荡气回肠、荡然无存、荡漾

西  拼音    注音  ㄒ一   
简体部首  覀部  部外笔画  0画  总笔画  6画  
繁体部首  襾部  
五笔  SGHG  仓颉  MCW  郑码  FJ  四角  10604  结构  单一电码  6007  区位  4687  统一码  897F  笔顺  一丨フノフ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西的拼音:xī(ㄒ一)  

⒈ 方向,太阳落下的一边,与“东”相对:西面。西晒。西域。西方。西席(旧时对幕友或家塾教师的敬称。古代主位在东,宾位在西。亦称“西宾”)。西宫(借指妃嫔)。

⒉ 事物的样式或方法属于西方的(多指欧美各国):西学。西画。西餐。西医。

⒊ 姓。

统一码

西字UNICODE编码U+897F,10进制: 35199,UTF-32: 0000897F,UTF-8: E8 A5 BF。

西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西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棲覀㢴卤卥

汉英互译

west、Western

相关字词

中、东

造字法

象形

English

west(ern); westward, occident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西的拼音:   

〈词性:动〉

(1) (象形。据小篆字形,上面是鸟的省写,下象鸟巢形。“西”是“栖”的本字。本义:鸟入巢息止)

(2) 同本义 [(of birds) perch]

西,鸟在巢上,象形。——《说文》

棹歌惊起乱西禽,女伴各归南浦。——《敦煌曲子词集》

(3) 又如:西迟(游息,流连。同栖迟)

(4) 往西走;向西去 [go to west]

西通巴蜀。——《三国志·诸葛亮传》

何时复西归。——《乐府诗集·长歌行》

从小丘西行……——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西出阳关无故人。——唐·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5) 又如:西上(向西去);西驾(皇帝的车驾西行);西夕(太阳西下而天黑)

词性变化

西的拼音:   

〈词性:名〉

(1) 方位词。日落的方向,西方 [west]

日在西方而鸟栖,故因以为东西之西。——《说文》

王用享于西山。——《易·随》

宅西。——《书·尧典》

以白琥礼西方。——《周礼·大宗伯》

赵王因起兵南戍 韩梁之西边。——《战国策·赵策一》

故有东宫、有西宫、有南宫、有北宫,异居而同财,有余则归之宗,不足则资之宗。——《仪礼·丧服》

(2) 又如:西班(武官。唐凡朝会,武官班于西);各奔西东(各奔前程);西帮(经营钱庄业的山西人);西都(古指洛阳);西裔(西部边远地区);西牛贺洲(佛经中四大部洲之一,在西方)

(3) 古称西边的邻国 [western neighbouring state]

越山千万云门绝,西僧貌古还名月。—— 唐· 皎然《寄题云门寺梵月无侧房》

(4) 又如:西僧(西蕃僧人);西人(宋时指西夏人)

(5) 现代我国称欧美为“西洋”或“泰西”,简称“西” [Western;Occidental]

初中西不睦,地方官出示,禁止华人受雇外洋,供其服役。—— 清· 夏燮《粤民义师记》

(6) 又如:西珠(西洋商人贩运到中国来的珍珠);西番柿子(番茄)

(7) 西天的简称。佛经中指佛祖所在之处为极乐世界,也叫“西天” [Western Paradise]。如:西土(指佛教发源地印度。印度古称天竺,因在中国之西,故称);西方净土(佛教语。西方之极乐世界,即佛国)

(8) 复姓。如:西乞;西王;西宫;西郭

常用词组

西安、西安事变、西半球、西北、西北风、西伯利亚、西餐、西沉、西方、西方国家、西非、西风、西服、西宫、西瓜、西汉、西河、西河大鼓、西红柿、西后、西葫芦、西湖、西化、西化、西画、西江、西晋、西经、西历、西门、西南、西欧、西皮、西人、西戎、西沙群岛、西晒、西施、西市、西式、西天、西王母、西西里、西席、西夏、西洋、西洋画、西洋景、西洋参、西药、西医、西游记、西语、西域、西苑、西乐、西岳、西崽、西藏、西装

南征北战,东荡西杀:成语接龙顺接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