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哑子漫尝黄柏味,自家有苦自家知的意思

mànchánghuángbǎiwèi,zìjiāyǒujiāzhī

哑子漫尝黄柏味,自家有苦自家知



拼音yǎ zǐ màn cháng huáng bǎi wèi,zì jiā yǒu kǔ zì jiā zhī

注音一ㄚˇ ㄗˇ ㄇㄢˋ ㄔㄤˊ ㄏㄨㄤˊ ㄅㄞˇ ㄨㄟˋ,ㄗˋ ㄐ一ㄚ 一ㄡˇ ㄎㄨˇ ㄗˋ ㄐ一ㄚ ㄓ

解释哑子:哑巴;黄柏:黄檗,味苦。哑子尝到黄柏的苦味,知苦说不出。比喻有苦难言

出处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九回:“文姜深闺寂寞,怀念诸儿,病势愈加,却是胸中展转,难以出口。正是‘哑子漫尝黄柏味,自家有苦自家知。’”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感情哑子漫尝黄柏味,自家有苦自家知是中性词。

近义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动物生肖牛,虎,蛇

  拼音  yǎ yā   注音  一ㄚˇ 一ㄚ   繁体    
部首  口部  部外笔画  6画  总笔画  9画  
五笔  KGOG  仓颉  RMTC  郑码  JAKU  四角  61012  结构  左右电码  0800  区位  4938  统一码  54D1  笔顺  丨フ一一丨丨丶ノ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哑(啞)的拼音:yǎ(一ㄚˇ)  

⒈ 不能说话:聋哑。哑巴。哑子吃黄连(歇后语,喻有苦难言)。

⒉ 嗓子干涩发音困难或不清楚:沙哑。嘶哑。

⒊ 无声的:哑剧。哑铃(一种铁制的运动器械)。

⒋ 因发生故障,炮弹、子弹打不响:哑炮。

⒌ 笑声(旧读yǎ ㄧㄚˇ  ):哑然失笑(不自禁地笑出声来)。

其他字义

哑(啞)的拼音:yā(一ㄚ)  

⒈ 〔咿哑〕见“咿”。

统一码

哑字UNICODE编码U+54D1,10进制: 21713,UTF-32: 000054D1,UTF-8: E5 93 91。

哑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哑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啞痖唖

汉英互译

mute、dumb、hoarse、husky

造字法

形声:从口、亚声

English

dumb, mute; become hoarse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哑的拼音:

  

<象>

(1) (形声。从口,亚声。本义:笑声)

(2) 同本义 [laugh]

哑,笑也。——《说文》

笑言哑哑。——《易·震》

(3) 乌鸦之类的叫声 [sound by craw]

乌之哑哑,鹊之唶唶。——《淮南子》

(4) 婴儿学说话的声音 [ba bble]

哑,哑呕,小儿学言。——《集韵》

词性变化

哑的拼音:

  

<叹>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呀” [oh]

我爷哑!好大蚊子!一口就叮了一个大疙疸!——《西游记》

哑的拼音:

(1) 啞   

语气

(2) 相当于“呀”

你放心,莫哭,我去哑!——《西游记》

(3) 另见   

常用词组

哑哑

基本词义

哑的拼音:

啞、瘂   

〈词性:形〉

(1) 由于生理缺陷或疾病而失去言语功能 [mute;dumb]

吞炭为哑。——《史记·刺客传》

(2) 又如:聋哑(又聋又哑);哑子做梦(比喻有话或苦衷说不出);哑羊(佛教语。喻指至愚不知解悟之人)。又指不说话 [keep silent]。如:哑密之事(机密事);哑坐(默坐);哑言(静默无声);哑忍(沉默忍耐);哑揖(相揖而不作声);哑谈(只以手势和表情传情达意);哑声(无声)

(3) 声音低沉 [hoarse]。如:哑板(旧时一种质量差的银元);哑飒飒(声音沙哑);哑沙沙(沙哑。声音低沉而不圆润);哑咽(啼声嘶哑)

(4) 颜色黯淡 [dull]。如:哑白

(5) 另见   

常用词组

哑巴、哑巴亏、哑场、哑号儿、哑火、哑迹、哑剧、哑口无言、哑铃、哑谜、哑炮、哑然、哑然、哑然失笑、哑人、哑笑、哑语、哑子

  拼音    注音  ㄗˇ   
部首  子部  部外笔画  0画  总笔画  3画  
五笔  BBBB  仓颉  ND  郑码  YA  四角  17407  结构  单一电码  1311  区位  5551  统一码  5B50  笔顺  フ丨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子的拼音:zǐ(ㄗˇ)  

⒈ 古代指儿女,现专指儿子:子女。子孙。子嗣。子弟(后辈人,年轻人)。

⒉ 植物的果实、种子:菜子。瓜子儿。子实。

⒊ 动物的卵:鱼子。蚕子。

⒋ 幼小的,小的:子鸡。子畜。子城。

⒌ 小而硬的颗粒状的东西:子弹(dàn   )。棋子儿。

⒍ 与“母”相对:子金(利息)。子母扣。子音(辅音)。

⒎ 对人的称呼:男子。妻子。士子(读书人)。舟子(船夫)。才子。

⒏ 古代对人的尊称;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孔子。先秦诸子。

⒐ 地支的第一位,属鼠:子丑寅卯(喻有条不紊的层次或事物的条理)。

⒑ 用于计时:子时(夜十一点至一点)。子夜(深夜)。

⒒ 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四等:子爵。

⒓ 附加在名词、动词、形容词后,具有名词性(读轻声):旗子。乱子。胖子。

⒔ 个别量词后缀(读轻声):敲了两下子门。

⒕ 姓。

统一码

子字UNICODE编码U+5B50,10进制: 23376,UTF-32: 00005B50,UTF-8: E5 AD 90。

子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子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㜽仔

汉英互译

son、child、seed

造字法

象形:像小孩子在襁褓中

English

offspring, child; fruit, seed of; 1st terrestrial branch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子的拼音:   

〈词性: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小儿在襁褓中,有头、身、臂膀,两足象并起来的样子。“子”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婴儿)

(2) 同本义 [baby;infant]

子,十一月阳气动,万物滋,人以为偁。象形。古文从巛,象发也。籀文从囟,有发、臂、胫,在几上也。——《说文》。按,象儿在襁褓中足倂也。

子,子息。——《广韵》

居然生子。——《诗·大雅·生民》

子也者,亲之后也。——《礼记·哀公问》

子者,父之合也。——《春秋繁露基义》

子者,父之阴也。——《汉书·杜钦传》

干、 越、 夷、 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荀子》

(3) 又如:子衣(小儿的胎衣)

(4) 儿女。古人称子兼男女 [child]

孀妻弱子。——《列子·汤问》

(5) 又

有子存焉。

(6) 又

(7) 又

孙又生子。

子墨衰绖。(晋襄公的丧服都染成黑色。子,指晋襄公。墨,动词,染黑。衰,通縗,丧服,粗麻布做成。绖,头巾和腰带。)——《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8) 又如:子党(儿女辈);子道(儿女对父母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子姓(泛指子孙,后辈);子辈(儿女)

(9) 今则专指儿子,即某人直系血统的下一代男性 [son]

无子,有女二人。——唐· 陈玄祐《离魂记》

(10) 又如:子姪(本指子与姪。后用以通称晚辈);子胤(子息,后嗣);子父(父和子);子母(母和子);子客(儿子的宾客)

(11) 子孙 [descendant]

(12) 通常指晚辈直系或旁系血亲

圣王之子也,有天下之后也,执籍之所在也,天下之宗室也。——《荀子·正论》

(13) 系另一人或一个共同世系的后裔;后代

我本汉家子,将适单于庭。—— 石崇《王昭君辞》

(14) 人的通称 [person]

招招舟子,人涉卬否?——《诗·邶风·匏有苦叶》

(15) 又如:樵子;舟子;子马(人马);子童(后妃或仙女的自称);孤子(年少死了父亲的人);才子(特别具有才华的人);女子(女性);小子(年幼的人;晚辈);内子(内人,即妻子);夫子(旧时对学者的称呼;旧时学生称老师);孝子(对父母十分孝顺的人);游子(离乡在外或久居外乡的人)

(16) 中国古代士大夫的通称 [literate and officialdom (in feudal China)]

诸侯之上大夫卿、下大夫、上士、中士、下士凡五等。亦称“子”,若宣子、武子之类是也。——赵彦卫《云麓漫钞》

(17) 中国古代对男子的通称 [man]

子年少。——晋· 干宝《搜神记》

而独不足子所乎。——明· 刘基《卖柑者言》

子之说。——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子不闻藏书者乎?——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18) 古人对自己老师的称呼 [master]

子曰:学而时习之。——《论语》

子墨子闻之。——《墨子·公输》

(19) 又

子墨子解带为城。

(20) 地支的第一位 [the first of the twelve Earthly Branches]

(21) 与天干相配,用以纪年

太岁在子日困敦。——《尔雅》

(22) 用以纪月,即农历十一月

子,又以纪月。——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颐部》

(23) 用以纪日

不辟子卯。——《仪礼·士丧礼》

(24) 用以纪时,即夜半十一时至一时

子时得阳气,而丑则鸡鸣。——《西游记》

(25) 又如:子夜

(26) 专指女儿 [daughter]

缵女维莘,长子维行。——《诗·大雅·大明》。毛传:“长子,长女也。”

曹丞相因念令先君是绝代儒宗,夫人是名公爱子,不忍埋没这白草黄云之外。—— 明· 陈与郊《文姬入塞》

(27) 又如:子媳(女媳)

(28) 加在姓氏或数词后面作为对人的尊称 [honorific title with the surname]

此三子者。——《战国策·魏策》

非郑尹而快孙子。—— 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程氏子以蠹贫。——《聊斋志异·促织》

(29) 姓

词性变化

子的拼音:   

〈词性:形〉?

(1) 小 [small]

时大武军子将 郝灵荃奉使在 突厥。——《资治通鉴·唐纪》

(2) 又如:子将(小将);子舍(小房);子闩(小门闩);子墙(院落内部的小墙);子亭(小亭);子城(大城所属的小城)

(3) 嫩的或易咀嚼的 [tender]。如:子姜

(4) 幼小 [young]

郫县子鱼,黄鳞赤尾。—— 曹操《四时食制》

(5) 又如:子鸭(幼鸭,嫩鸭);子鸡(小而嫩的鸡)

(6) 属于别人的,受别人控制的 [subsidiary]。如:子公司

子的拼音:   

〈词性:动〉

(1) 通“慈”(   )。爱;尤指像对子女一样地爱护 [love]

天迪从子保。——《书·召诰》。王引之云:“子,当读为慈。”

子以爱之。——《礼记·缁衣》

封建者,必私其土,子其人。——唐· 柳宗元《封建论》

(2) 又如:子谅(慈爱诚信);子惠(惠爱百姓);子育(抚爱养育如己子)

(3) 收养为子 [adopt as son]

完母死,庄公令夫人 齐女子之,立为太子。——《史记·卫康叔世家》

(4) 结果实 [bear fruit]

李性坚,实脱(晚),五岁者始子。——《齐民要术·种李》注

(5) 尽儿女之道;善事父母 [serve one’s parents with filial devotion]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

子的拼音:   

〈词性:副〉

(1) 表示限制,相当于“只” [only]

睡不稳,子倚着个鲛绡枕头儿盹。——《西厢记诸宫调》

也子强如你,但衣食。——《刘知远诸官调·正宫锦·缠道》

子喝一声,那时唬煞。——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

(2) 又如:子有(只有);子索(只得;只索)

子的拼音:   

<连>

(1) 相当于“虽然” [though, although]

老子老呵,犹兀自万夫难敌。——杨梓《敬德不服老》

(2) 又如:有子有(有虽然是有;虽则有)

子的拼音:   

〈词性:代〉

(1) 你——尊称对方,通常为男性 [you]

陈亢问于 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论语》

(2) 另见 zi  

常用词组

子部、子城、子丑寅卯、子畜、子代、子弹、子弟、子弟兵、子妇、子宫、子公司、子贡、子规、子金、子句、子爵、子口、子粒、子路、子棉、子母扣儿、子母钟、子目、子女、子时、子实、子书、子嗣、子孙、子孙饽饽、子孙后代、子群、子午线、子息、子弦、子痫、子虚、子婿、子夜、子叶、子一代、子音、子婴、子钟、子侄、子子孙孙

基本词义

子的拼音:   

〈词性:助〉

(1) 构词后缀。

(2) 加在名词后。如:房子;车子

(3) 加在动词或形容词词素后。如;胖子;瘦子;垫子

(4) 个别量词后缀

(5) 另见   

  拼音  màn   注音  ㄇㄢˋ   
简体部首  氵部  部外笔画  11画  总笔画  14画  
繁体部首  水部  
五笔  IJLC  仓颉  EAWE  郑码  VKLX  四角  36147  结构  左右电码  3355  区位  3494  统一码  6F2B  笔顺  丶丶一丨フ一一丨フ丨丨一フ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漫的拼音:màn(ㄇㄢˋ)  

⒈ 水过满,四外流出,漾出来:河水漫出河床。漫溢。漫流。漫漶(文字、图画等因受潮而模糊不清,如“字迹漫漫”)。

⒉ 淹没:大水漫过桥面。

⒊ 满,遍,到处都是:迷漫。漫山遍野。

⒋ 没有限制,没有约束,随意:散漫。漫谈。漫话。漫步。漫不经心。漫骂(乱骂)。漫漫(时间或空间没有边际,如“漫漫长夜”)。漫游。

统一码

漫字UNICODE编码U+6F2B,10进制: 28459,UTF-32: 00006F2B,UTF-8: E6 BC AB。

漫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漫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墁澫澷

汉英互译

all over the place、brim over、free、overflow

造字法

形声:从氵、曼声

English

overflow of water; spreading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漫的拼音: màn  

〈词性:动〉

(1) (形声。从水,曼声。本义:水过满向外流)

(2) 同本义 [overflow]

诸山崩,鸿水溢。——《三国志·吴主传》

譬如写水著地,正自纵横流漫,略无正方圆者。——《世说新语·文学》

渐见江势阔,行嗟水流漫。——宋之问《自湘源至潭州衡山县》

(3) 又如:漫溢(水满向外流);漫口(堤岸被水冲溃);水漫金山;漫溃(水涨破堤而出);漫泄(水满外流);漫流(水势很大的河流);漫然(浩大的样子);漫滋(形容水涨溢漫延);漫衍(泛滥)

(4) 充满;遍,周遍 [fill the air;spread all over;all over the place]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清· 姚鼐《登泰山记》

(5) 又如:漫天彻地(弥漫天空,充满地面。形容势头极大);漫山(满山,遍山);漫天盖地(遍布天地之间);漫野(遍野);漫荡荡(遍布的样子)

(6) 用泥糊 [paste]。如:漫墙(用泥糊墙);漫抹(涂抹)

(7) 隔 [separate]

你这不去,惹的大的们恼了,这才“漫墙撩胳膊,丢开手”了。——《醒世姻缘传》

(8) 污;玷污 [blamish;snear]

又欲以其辱行漫我。(辱行:坏品行)——《庄子·让王》

词性变化

漫的拼音: màn  

〈词性:形〉

(1) 放纵;散漫;不受约束 [free;casual;unrestrained]

公漫久矣。——欧阳修《新唐书》

(2) 又如:漫家(不受门户限制的学派);漫天要价(无限度地乱要价)

(3) 广远的样子 [vast]。如:漫沙(广阔的沙地);漫天过海(形容没有边际);漫衍(绵延伸展的样子);漫演(连绵不尽)

(4) 长的样子;辽远的样子 [very long]

别日何易会日难,山川悠远路漫漫。——三国魏· 曹丕《燕歌行》

(5) 又如:漫远(漫长遥远);漫长(长得没有尽头的);路漫漫;夜漫漫

(6) 模糊 [vague]

其远古刻尽漫失。——姚鼐《登泰山记》

(7) 又如:漫失(模糊剥蚀);漫略(文辞模糊简略);漫暗(模糊不清);漫剥(因剥蚀脱落而模糊不清)

(8) 平缓 [flat]。如:漫岗(坡度很小的山脊);漫坡(较缓的斜坡)

漫的拼音: màn  

〈词性:副〉

(1) 随便;随意 [free;at random]

漫卷诗书喜欲狂。——唐·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 又如:漫然(随便的样子);漫抄(随手写录);漫书(随意书写);漫言(随便地说);漫叩(随便发问);漫识(随手记载);漫题(信手书写的文字)

(3) 徒然 [in vain]

漫劳车马驻江干。——杜甫《宾至》

(4) 遍;普遍 [everywhere;all over]

漫撒子(种籽)。——《齐民要术》

(5) 都;全 [completely;entirely]

漫不敢可否事。——胡铨《上高宗封事》

常用词组

漫笔、漫不经心、漫步、漫长、漫灌、漫灌、漫画、漫话、漫江、漫骂、漫漫、漫散、漫散射、漫思茶、漫失、漫说、漫谈、漫天、漫无边际、漫野、漫游

  拼音  cháng   注音  ㄔㄤˊ   繁体    
部首  小部  部外笔画  6画  总笔画  9画  
五笔  IPFC  仓颉  FBMMI  郑码  KOBZ  四角  90732  结构  上下电码  0863  区位  1902  统一码  5C1D  笔顺  丨丶ノ丶フ一一フ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尝(嘗)的拼音:cháng(ㄔㄤˊ)  

⒈ 辨别滋味:尝食。尝新(吃新收获的谷物或应时的果品)。尝鲜。品尝。卧薪尝胆。

⒉ 试,试探:尝试。尝敌(试探敌人的力量)。

⒊ 经历:尝受。备尝艰苦。

⒋ 曾经:未尝。何尝。

统一码

尝字UNICODE编码U+5C1D,10进制: 23581,UTF-32: 00005C1D,UTF-8: E5 B0 9D。

尝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尝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嘗甞嚐

汉英互译

taste、experience、ever、once

造字法

形声

English

taste; experience, experiment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尝的拼音:

嘗、嚐 cháng  

〈词性:动〉

(1) (形声。从旨,尚声。“旨”,滋味美。本义:辨别滋味,品尝)

(2) 同本义 [taste;try the flavour of]

天子乃以雏尝黍。——《礼记·月令》

臣先尝之。——《礼记·曲礼》

不敢尝。——《论语》

百鬼迪尝。——《汉书·礼乐志》

尝其旨否。——《诗·小雅·甫田》

(3) 又如:尝酒;尝食(试辨食物的味道);尝酎(祭祀的时候,尝一尝新酒的滋味)

(4) 尝试 [try]

尝,试也。——《小尔雅》

诸侯方睦于晋,臣请尝人,若何?——《左传·襄公十八年》

(5) 又如:尝巧(试验其技巧);尝汤戏(正戏前加演的短戏)

(6) 经历 [experience]

险阻艰难,备尝之矣。——《左传·僖公十八年》

(7) 又如:备尝艰苦;尝到了公职的甜头

词性变化

尝的拼音:

cháng  

〈词性:副〉

曾经 [have already]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宋· 王安石《伤仲永》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常用词组

尝鼎一脔、尝试、尝鲜、尝新

  拼音  huáng   注音  ㄏㄨㄤˊ   繁体    
部首  黄部  部外笔画  0画  总笔画  11画  
五笔  AMWU  仓颉  TLWC  郑码  EAKO  四角  44806  结构  上中下电码  7806  区位  2738  统一码  9EC4  笔顺  一丨丨一丨フ一丨一ノ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黄的拼音:huáng(ㄏㄨㄤˊ)  

⒈ 像金子或向日葵花的颜色:黄色。黄昏。牛黄。黄澄澄。信口雌黄。

⒉ 特指中国黄河:黄灾。治黄。黄泛区。

⒊ 指“黄帝”(即“轩辕氏”,传说中原始社会部落联盟首领):黄老(黄帝和老子)。炎黄子孙。

⒋ 事情失败或计划不能实现:事情黄了。

⒌ 姓。

统一码

黄字UNICODE编码U+9EC4,10进制: 40644,UTF-32: 00009EC4,UTF-8: E9 BB 84。

黄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黄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primary colors

造字法

象形:像蝗虫形

English

yellow; surname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黄的拼音: huáng  

〈词性:形〉

(1) (象形。金文象蝗虫形。当是“蝗”的本字。本义:蝗虫)

(2) 黄色 [yellow;sallow]

黄,地之色也。——《说文》

黄为土色,位在中央。——《论衡·騐符》

黄中之色也。——《左传·昭公十二年》

黄者中也。——《礼记·郊特牲》

天玄而地黄,解得黄矢。——《易·坤》

绿衣黄里。——《诗·邶风·绿衣》

绿衣黄裳。

千里黄云白日曛。——唐· 高适《别董大》

地履其黄。——清·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得张黄盖。——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3) 又如:黄烘烘(形容金黄色);黄干干(形容很黄);黄骝(黄红色的骏马);黄盖(帝王车上所用的黄色车盖)

(4) 枯黄 [withered and yellow]。如:黄落(指草木的枯黄凋零);枯黄(凋零的草木);黄芦(枯草的芦苇);黄芜(枯草);黄落(草木枯萎凋零);黄萎(枯黄衰萎);黄桑(叶子发黄的桑树)

(5) 美好 [fine]。如:黄黄(形容美好);黄茂(丰美的谷物)

词性变化

黄的拼音: huáng  

〈词性:动〉

(1) 垮掉,坏了事 [fall through]

薛蟠听了这话,又怕闹黄了 宝蟾之事,忙又赶来骂 秋菱。——《红楼梦》

(2) 成熟 [ripen]。如:黄陇(庄稼成熟后的田垄);黄稼(成熟的稻麦)

黄的拼音: huáng  

〈词性:名〉

(1) 黄赤色的马 [yellow horse]

有骄有皇,有骊有黄。——《诗·鲁颂·駉》

路车乘黄。——《诗·秦风·渭阳》

(2) 金印 [golden seal]

怀银黄,垂三组。——《汉书·酷吏传·杨仆》

佩紫怀黄。——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3) 黄颜色的染料或颜料 [yellow dye]。如:酸性黄;碱性黄;直接黄

(4) 黄河的简称 [Yellow River]。如: 治黄;黄泛区

(5) 黄帝的略称 [Huangdi,the Yellow Emperor]。如:黄老(“黄帝”与“老子”的合称);黄炎(“黄帝”与“炎帝”的合称);黄唐(指“黄帝”和“唐尧”);黄神(指“黄帝”)

(6) 指色情的书刊、电影、录像等 [porn;pornography]。如:扫黄

(7) 古国名 [Huang state],在今河南省潢川县西

(8) 指酒 [wine]。如:黄公(卖酒之家);黄流(指美酒);黄封(泛指美酒);黄汤(酒的别名);黄娇(酒的代称)

(9) 指幼儿 [infant]。如:黄口孺子(年幼无知的孩子);黄口(指幼儿);黄吻(同黄口);黄颔(即黄口。指幼儿)

(10) 指老人 [old man]。如:黄者(指老人);黄耄(指老人);黄发(指老人);黄眉(黄色的眉毛,指老人)

(11) 粪便 [excrement and urine]

脐以上皮热,肠中热,则出黄如糜。——《灵枢经》

(12) 牛黄 [bezoar]

牛有黄在胆。——宋· 苏轼《格物粗谈》

(13) 黄犬 [yellow hound]

左牵黄,右擎苍。——宋·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14) 热病 [fever]

古父老言五十年前,多患热黄。——唐· 李肇《唐国史补》

(15) 烟叶 [tobacco leaf;leaf tobacco]

茶黄互市,为制夷之要。——清· 魏源《默觚下》

常用词组

黄埃、黄巴巴、黄包车、黄骠马、黄表纸、黄檗、黄灿灿、黄巢起义、黄疸、黄道、黄道吉日、黄澄澄、黄帝内经、黄豆、黄杜、黄发、黄蜂、黄盖、黄瓜、黄冠、黄海、黄河、黄鹤、黄鹤楼、黄花、黄花鱼、黄化、黄昏、黄巾起义、黄金、黄金储备、黄金分割、黄经、黄酒、黄口小儿、黄历、黄连、黄粱美梦、黄粱梦、黄陵、黄芦、黄马褂、黄毛丫头、黄梅、黄梅时节、黄梅戏、黄梅雨、黄门驸马、黄米、黄牛、黄牛、黄牌、黄牌警告、黄袍加身、黄皮、黄埔港、黄埔军官学校、黄芩、黄泉、黄色、黄山、黄鳝、黄熟、黄鼠、黄鼠狼、黄铜、黄土、黄土高原、黄癣、黄牙、黄衣使者、黄油、黄鼬、黄雨、黄晕、黄账、黄种人

  拼音  bǎi bó bò   
注音  ㄅㄞˇ ㄅㄛˊ ㄅㄛˋ   
部首  木部  部外笔画  5画  总笔画  9画  
五笔  SRG  仓颉  DHA  郑码  FNK  四角  46902  结构  左右电码  2672  区位  1656  统一码  67CF  笔顺  一丨ノ丶ノ丨フ一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柏的拼音:bǎi(ㄅㄞˇ)  

⒈ 常绿乔木,叶鳞片状,结球果,有“扁柏”、“侧柏”、“圆柏”、“罗汉柏”等多种。木质坚硬,纹理致密。可供建筑及制造器物之用:柏露(柏树上的露水,据说用以洗眼,有明目的作用)。

⒉ 姓。

其他字义

柏的拼音:bó(ㄅㄛˊ)  

⒈ 〔柏林〕德国的首都。

其他字义

柏的拼音:bò(ㄅㄛˋ)  

⒈ 同“檗”。

统一码

柏字UNICODE编码U+67CF,10进制: 26575,UTF-32: 000067CF,UTF-8: E6 9F 8F。

柏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柏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cypress

造字法

形声:从木、白声

English

cypress, cedar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柏的拼音:

bǎi  

〈词性:名〉

(1) (形声。从木,白声。本义:木名,柏树,也称“椈”)

(2) 柏科柏木属植物的通称 [cypress]

柏,鞠也。——《说文》

柏,椈。——《尔雅》

鬯臼以椈。——《礼记·杂记》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3) 柏属约20种。如:侧柏、圆柏、刺柏、台湾扁柏、福建柏等,常绿树,可供观赏和材用,分布于欧亚和北美暖温带和亚热带地区

(4) 柏叶 [cypress leaf]。如:柏酒(以柏树叶浸泡的酒)

(5) 特指柏台(御史台的别称。汉御史府中列植柏树,固称) [cypress terrace]

俱蟠使下之柏,俱擅乙中之二。——唐· 黄滔《祭陈侍御》

(6) 古国名。故地在今河南省西平县 [Bai state]

于是江、 黄、 道、 柏方睦于 齐。——《左传》

(7) 另见 bó;bò  

  拼音  wèi   注音  ㄨㄟˋ   
部首  口部  部外笔画  5画  总笔画  8画  
五笔86  KFIY  五笔98  KFY  仓颉  RJD  郑码  JBKO  四角  65090  结构  左右电码  0724  区位  4622  统一码  5473  笔顺  丨フ一一一丨ノ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味的拼音:wèi(ㄨㄟˋ)  

⒈ 舌头尝东西所得到的感觉:味觉。味道(亦指兴趣)。滋味。

⒉ 鼻子闻东西所得到的感觉:气味。香味儿。

⒊ 情趣:趣味。兴味。意味。津津有味。

⒋ 体会,研究:体味。耐人寻味。

⒌ 量词,指中草药的一种:五味药。

统一码

味字UNICODE编码U+5473,10进制: 21619,UTF-32: 00005473,UTF-8: E5 91 B3。

味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味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gout、sapidity、sapor

造字法

形声:从口、未声

English

taste, smell, odor; delicacy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味的拼音: wèi  

〈词性:名〉

(1) (形声。从口,未声。本义:滋味)

(2) 同本义 [taste]

味,滋味也。——《说文》

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周礼·疾医》

味者,气之父母也。——《鹖冠子·泰录》

五味六和十二食。——《礼记·礼运》

一镬之味。——《吕氏春秋·察今》

其味皆苦。——明· 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

味亦苦。

味苦而微辛。

(3) 又如:味如嚼蜡(比喻诗文枯燥,读后令人心情不舒);入味(有滋味);味口(犹胃口。指食欲);味欲(对美味的嗜好);口味(饮食品的滋味)

(4) 食物 [food]

食不二味,坐不重席。——《韩非子》

(5) 体味;体会 [savor]。如:味精(体味精深)

(6) 佛教语。六尘之一 [one of sensual pleasure]。如:味尘(佛教谓六尘之一。谓饮食之五味能使人起贪欲而污真性,故谓味尘)

(7) 旨趣;意义 [tone]。如:情味(情调意味);韵味(含蓄的意味);味况(情味和情状);味外味(文字言辞之外的意境、情味)

(8) 气味 [smell;odor]。如:茉莉花的香味

词性变化

味的拼音: wèi  

〈词性:动〉

(1) 辨别滋味;品尝 [distinguish the flavour of]。如:品味(品尝);味赏(玩味欣赏)

(2) 用心通过阅读和思考、观察和实验求得知识 [study]。如:味览(用心细览)

味的拼音: wèi  

〈词性:量〉

——用于中药配方药物的一种为一味

加入几味祛风的药。——《儒林外史》

常用词组

味道、味感、味精,味素,味之素、味觉、味蕾、味美思、味同嚼蜡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