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操之过急的意思

cāozhīguò

操之过急



拼音cāo zhī guò jí

注音ㄘㄠ ㄓ ㄍㄨㄛˋ ㄐ一ˊ

解释操:做;过:过分 。处理事情或解决问题过于急躁。

出处东汉 班固《汉书 五行地志中之下》:“匹马觭轮无的反者,操之急矣。”

例子杨嗣昌和高起潜都没生气,劝他不要操之过急,对作战方略要慢慢详议。(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二章)

正音“急”,不能读作“jì”。

辨形“急”,不能写作“及”。

辨析操之过急和“急于求成”;都含有“做事急着要成功”的意思。不同在于:①操之过急偏重在“急”;指急躁;“急于求成”偏重在“成”;指成功。②两者都指可能做成一件事;但操之过急还可指解决一个问题。

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用于劝诫别人不要鲁莽从事。

歇后语魏武挥鞭

谜语魏武挥鞭

感情操之过急是贬义词。

繁体撡之過急

近义急功近利、急于求成

反义处之泰然、措置裕如

英语be too eager for success

日语やりかたがあせりすぎる

德语übereilt handeln(überstürzt vorgehen)

动物生肖牛,虎,蛇

  拼音  cāo   注音  ㄘㄠ   
简体部首  扌部  部外笔画  13画  总笔画  16画  
繁体部首  手部  
五笔  RKKS  仓颉  QRRD  郑码  DJJF  四角  56094  结构  左右电码  2347  区位  1857  统一码  64CD  笔顺  一丨一丨フ一丨フ一丨フ一一丨ノ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操的拼音:cāo(ㄘㄠ)  

⒈ 拿,抓在手里:操刀。操觚(手持木简,指写诗作文)。操管(执笔,指写作)。操刀必割(喻不失时机,要当机立断)。

⒉ 控制、掌握:操舟。操纵。

⒊ 从事:操心。操办。操作。操持。操劳。操之过急。

⒋ 体力的锻炼,军事的训练:操练。操场。操演。上操。

⒌ 用某种语言或方言讲话:他操一口闽南音。

⒍ 行为,品行:操行。操守。

⒎ 姓。

统一码

操字UNICODE编码U+64CD,10进制: 25805,UTF-32: 000064CD,UTF-8: E6 93 8D。

操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操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grasp、hold、speak、operate

造字法

形声:从扌、喿声

English

conduct, run, control, manage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操的拼音:

cāo  

〈词性:动〉

(1) (形声。从手,( sào  )声。本义:拿着,握在手里)

(2) 同本义 [grasp;hold]

操,把持也。——《说文》

操右契。——《礼记·曲礼》

不学操缦。——《礼记·学记》

盖以操之为巳蹙矣。——《公羊传·庄公三十年》

操蛇之神闻之。——《列子·汤问》

大王来何操?——《史记·项羽本纪》

(3) 又如:可操左券;同室操戈(兄弟相残或内部纷争);操刀(持刀;执刀)

(4) 引申为掌握 [control;operate]

操杀生之柄。——《韩非子·定法》

(5) 又如:操券(有把握成功);操总(掌握要领)

(6) 用某种语言或方言说话 [speak]。如:操广东话;操日语

(7) 驾驶 [steer]。如:操舟(驾驶船舶);操船

(8) 从事 [take up]

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久不售。——《聊斋志异·促织》

(9) 又如:操职(任事);操切从事(做事急躁)

(10) 做[事],行动 [act;do;be engaged in]。如:操办

(11) 操练 [drill]

操千曲而后晓声。——《文心雕龙·知音》

(12) 又如:出操(出去操练)

(13) 弹奏 [play]

(孔明)凭栏而坐,焚香操琴。——《三国演义》

(14) 又如:操琴;操鼓;操弦(弹奏)

词性变化

操的拼音: cāo  

〈词性:名〉

(1) 品行;德行 [conduct]

夫何执操之不固。——《楚辞·谬谏》。注:“志也。”

虽贾人,有贤操。——《汉书·张汤传》

(2) 又如:操尚(品行志节);操学(操行与学问)

常用词组

操办、操场、操持、操持、操典、操舵、操劳、操练、操坪、操切、操切、操神、操守、操心、操行、操演、操之过急、操纵、操作、操作、操作规程、操作台

  拼音  zhī   注音    
简体部首  丶部  部外笔画  2画  总笔画  3画  
繁体部首  丿部  部外笔画  3画  总笔画  4画  
五笔  PPPP  仓颉  INO  郑码  WA  四角  30302  结构  单一电码  0037  区位  5414  统一码  4E4B  笔顺  丶フ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之的拼音:zhī(ㄓ)  

⒈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之心。

⒉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之计。不速之客。莫逆之交。

⒊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⒋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之度外。等闲视之。

⒌ 代词,这,那:“之二虫,又何知”。

⒍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

⒎ 往,到:“吾欲之南海”。

统一码

之字UNICODE编码U+4E4B,10进制: 20043,UTF-32: 00004E4B,UTF-8: E4 B9 8B。

之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之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go、leave、of、somebody、something、this

造字法

原为会意:上像向前的脚,下像地表示离开原地前进

English

marks preceding phrase as modifier of following phrase; it, him her, them; go to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之的拼音: zhī  

〈词性:动〉

(1)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2) 同本义 [grow]

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说文》

如语焉而未之然。——《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

(3) 往,朝某方向走,到…去 [go to;leave]

之,适也。——《广雅》

自伯之东。——《诗·卫风·伯兮》

之沛公军。——《史记·项羽本纪》

之虚所卖之。(“虚”同“墟”)——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佯狂不知所之者。——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吾欲之南海,何如?—— 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4) 又如:之如(前往);之往(去;到);之官(上任;前往任所);之国(前往封地);之适(前往)

词性变化

之的拼音: zhī  

〈词性:代〉

(1) 指示人或事物,相当于“这个”“那个” [this;that]

宣王说之。(之:指南郭处士来吹竽。)——《韩非子·内储说上》

虎因喜,计之曰。(之:这,指上文所说驴生了气只能踢的情况。)——唐· 柳宗元《三戒》

当分明记之。(之:指共读情景。)——清· 袁枚《祭妹文》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之:代词,指天下事。)——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2) 又如:较之中学时代;因之,他将自己的整个心血都放了进去

(3) 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称,相当于他、她、它、他们 [he;her;it;they;them]

郑商人弦高将市于 周,遇之。——《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4) 又

蹇叔哭之。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之”是指示代词,指代“巫医乐师百工”。)——唐· 韩愈《师说》

(5) 又如:取而代之;战而胜之;为之感叹;使之顺利发展;与之见面

(6) 指示代词,相当于“其”、“他的”、“其他的” [its;his;other]

纣王令推上法场,斩之老母。——《武王伐纣平话》

之的拼音: zhī  

〈词性:助〉

(1) 的 [of]

(2) 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领属关系或一般的修饰关系

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 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开火者,军中发枪之号也。

(3) 又如:钟鼓之声;一家之长;原因之一;夫子之文章

(4) 用于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吾见师之出。——《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5) 用于实词与介词之间

口之于味,有同耆也。——《孟子》

之的拼音: zhī  

〈词性:形〉

具有字母S的形状的,“之”字形 [zigzag]。如:之江(江流曲折如“之”字者);之字路(曲折如“之”字形的路)

常用词组

之后、之乎者也、之流、之前、之字路

  拼音  guò guo guō   
注音  ㄍㄨㄛˋ ˙ㄍㄨㄛ ㄍㄨㄛ   繁体    
部首  辶部  部外笔画  3画  总笔画  6画  
五笔  FPI  仓颉  YDI  郑码  DSW  四角  34300  结构  左下包围电码  6665  区位  2593  统一码  8FC7  笔顺  一丨丶丶フ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过(過)的拼音:guò(ㄍㄨㄛˋ)  

⒈ 从这儿到那儿,从此时到彼时:过江。过账。过程。过渡。过从(交往)。经过。

⒉ 经过某种处理方法:过秤。过磅。过目。

⒊ 超出:过于。过度(  )。过甚。过奖(谦辞)。过量(liàng  )。过剩。过犹不及。

⒋ 重新回忆过去的事情:过电影。

⒌ 从头到尾重新审视:把这篇文章再过一过。

⒍ 次,回,遍:把文件看了好几过儿。

⒎ 错误:过错。记过。

其他字义

过(過)的拼音:guo(˙ㄍㄨㄛ)  

⒈ 用在动词后表示曾经或已经:看过。用过。

⒉ 用在动词后,与“来”、“去”连用,表示趋向:拿过来。走过去。

其他字义

过(過)的拼音:guō(ㄍㄨㄛ)  

⒈ 姓。

统一码

过字UNICODE编码U+8FC7,10进制: 36807,UTF-32: 00008FC7,UTF-8: E8 BF 87。

过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过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across、cross、excessive、over、pass、spend、through

相关字词

造字法

形声

English

pass, pass through, go across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过的拼音:

Guō  

〈词性:名〉

(1) 古国名 [Guo state],在今山东省掖县稍西北近海处

处浇于 过,处 豷于 戈。——《左传·襄公四年》

(2) 姓,过国之后

(3) 另见 guò  

基本词义

过的拼音:

guò  

〈词性:动〉

(1) (形声。从辵( chuò  ),表示与行走有关,咼( guā  )声。本义:走过,经过)

(2) 同本义 [go across;pass through]

过,度也。——《说文》

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孟子·滕文公上》

雷霆乍惊,宫车过也。——杜牧《阿房宫赋》

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吕氏春秋·察今》

行过夷门,见侯生。——《史记·魏公子列传》

(3) 又如:过江;过马路;从这条街上过;从他门前过;路过(途中经过);过翼(经过的飞鸟);过宾(路过的宾客);过处(经过之处);过来过往(来往经过);过阴(到阴间走一趟)

(4) 超出,胜过 [exceed;go beyond]

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史记·项羽本纪》

力能扛鼎,才气过人。

大都不过参国之一。——《左传·隐公元年》

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聊斋志异·促织》

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上》

(5) 又如:过如(超过;胜过);过了漕(过了漕运期限);过情(超过实际);过实(超过实际情况);过绝(超越;超过)

(6) 过去(过后) [pass by;go over]

天子偶用一物,未必不过此已忘。——《聊斋志异·促织》

花过而采,则根色黯恶,此其效也。——宋· 沈括《梦溪笔谈》

(7) 又如:三伏已过;雨过天晴;过迹(过去的形迹);过景(过时;不应景);过逝(流逝。很快地过去);过郤(过去)

(8) [婉词]∶去世 [pass away]

陛下虽过世为神,岂假手于苻登而图臣,忘前征时言邪?——《晋书·苻登载记》

(9) 又如:过作(死);老太太是三天前过的;过辈(去世);过背(去世);过七(人死后每七天举行一次吊祭仪式。一般七次或五次而断七)

(10) 给予;递给 [give]

邮人之过书,门者之传教也。——《论衡》

予亦谓之过。辰州人谓以物予人曰过。——《通雅》

(11) 又如:过度

(12) 渡过 [cross]

野市分獐闹,官帆过渡迟。——宋· 苏轼《荆州》

(13) 又如:过索(渡河之绳索);过江(渡过长江)

(14) 转移;过渡 [transfer]

买的房子已付款,只是过户手续还未办理好

过录底稿

(15) 又如:过龙(经手递送贿赂);过处(词的上下片过渡之处。亦称“过片”)

(16) 〈词性:方〉∶ 传染 [infect]。如:过病(传染疾病)

(17) 度过;过活 [spend the time;pass the time]

吾家后日当甚贫,贫无所苦,清静过日而已。——清· 林觉民《与妻书》

(18) 又如:过阴天儿(休息);过老(度晚年);过日(度日;生活);过遣(打发日子,消磨时光)

(19) 来访;前往拜访;探望 [visit]

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战国策·齐策四》

自迎嬴于众人广坐之中,不谊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史记·魏公子列传》

(20) 又如:过临(光临;惠临);过款(过访);过晤(前往会见)

(21) 交往,相处 [associate;contact]

稍喜过从近,扶筇不驾车。——宋· 黄庭坚《次韵德孺五丈新居病起》

过从甚密

(22) 又如:过逢;过从(互相交往);过会(农家亲朋每年定期聚会的日子,或公社每年举行庙会的节日)

(23) 交谈 [talk with each other;converse]。如:过谈(往访交谈)

(24) 错,犯错误 [mismake]

微二人,寡人几过。——《吕氏春秋·审应览·具备》

人恒过,然后能改。——《孟子·告子下》

(赵太后)曰:“君过矣,不若长安石之甚。”——《战国策·赵策》

(25) 失去 [lose]。如:过序(失去正常规律顺序)

(26) 怪罪,责难 [censure]

孔子曰:“ 求,无乃尔是过与?(这恐怕应该责备你吧!)”——《论语·季氏》

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得去,已至军矣。——《史记·项羽本纪》

(27) 又如:不过(不怪罪);过谪(责备;怪罪);过適(怪罪,责难)

(28) 继入、赘入或嫁人 [adopt;marry]

孩儿也,他如今只待过门,喜事匆匆的,教我怎生回得他去。——元· 关汉卿《窦娥冤》

(29) 又如:过嗣(过继);过给(过继)

(30) 方言。指母猪生小猪 [farrow]。如:过下来的小猪(生下来的小猪)

(31) 传递 [transport]

他这个人喜欢过嘴,你说话可要注意

(32) 又如:过盏(敬酒);过嘴(传话);过语(传话);过书(传递书信);过气(传送气息以交配);过状(递交文状、诉状)

(33) 帮助咽下;和着吃 [swallow]。如:过过(过口,改口味);过口(吃食物下酒);过酒(下酒;送酒)

(34) 冲刷;漂洗 [wash off]。如:过水(用水漂洗)

(35) [语助]

(36) 用在动词加“不”或“得”的后面,表示胜过或通过的意思。如:过不去(有阻碍,通不过);讲不过礼去(于礼仪上行不通);比得过(能胜过他人);我说不过你

(37) 用在动词后,表示完毕。如:吃过(吃完);起过(已经起床完毕)

(38) 用在动词后,表示某种行为或变化曾经发生,但并未继续到现在。如:读过书(曾经读书,现己不读书);当过官(过去做过官,现己不为官)

我去过北京

饭吃过了

词性变化

过的拼音:

guò  

〈词性:名〉

(1) 无意的犯法或作恶行为;错误 [fault;mistake]

过,罪愆也。——《说文》

出入禁闼,补过拾遗。——《史记·汲黯列传》

过则无惮改。——《论语·学而》

夫过有厚薄,则刑有轻重。——《商君书·开塞》

刑过不避大夫,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有度》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战国策·齐策》

然而累汝至此者,未尝非予之过也。——清· 袁枚《祭妹文》

(2) 又如:过愆(过失;罪咎);过恶(过错);勇于改过;知过必改;过行(过失行为);过计(估计错误)

(3) 〈词性:方〉∶缘故 [cause;reason]。如:离家远的过(离家远的缘故);夏天的过(因为夏天的缘故)

(4) 通“祸”( huò  )。灾殃 [disaster;adversity]

八曰诛以驭其过。——《周礼·天官·大宰》

(5) 又如:大过(大灾大祸)

过的拼音:

guò  

〈词性:形〉

(1) 过分;;过于;太甚 [excessive]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古者天下之人爱戴其君,比之如父母;拟之如天,诚不过也。——清· 黄宗羲《原君》

(2) 又如:过爱(过分的爱);过余(过分);过头话(过分的大话)

过的拼音:

guò  

〈词性:量〉

(1) 遍,次 [time]。如:过儿(次;遍);一过(一遍);过子(次数;遍)

(2) 另见 guō  

常用词组

过半、过半数、过磅、过长、过场、过程、过秤、过吹、过从、过从甚密、过错、过道、过电影、过度、过度紧张、过渡、过多、过儿、过房、过访、过费、过分、过付、过关、过关斩将、过河拆桥、过河卒子、过后、过户、过话、过活、过火、过激、过激论、过继、过家家儿、过奖、过街老鼠、过节、过节儿、过劲、过劲、过境、过客、过口、过来、过来、过来、过来人、过礼、过量、过路、过路财神、过虑、过滤、过卖、过门、过门不入、过密、过敏、过目、过目不忘、过目成诵、过年、过年、过期、过期、过谦、过钱、过去、过去、过热、过人、过日子、过筛,过筛子、过甚、过甚其辞、过生日、过剩、过剩、过失、过失杀人、过时、过实、过世、过手、过寿、过熟、过水面、过宿、过堂、过堂风、过头、过屠门而大嚼、过五关斩六将、过往、过望、过问、过午、过误、过细、过夏、过心、过压、过盐、过眼云烟、过氧、过夜、过夜、过意不去、过瘾、过硬、过犹不及、过于、过誉、过载、过早、过重

  拼音    注音  ㄐ一ˊ   
部首  心部  部外笔画  5画  总笔画  9画  
五笔  QVNU  仓颉  NMP  郑码  RXWZ  四角  27337  结构  上下电码  1838  区位  2817  统一码  6025  笔顺  ノフフ一一丶フ丶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急的拼音:jí(ㄐ一ˊ)  

⒈ 焦燥:急燥。着急。焦急。

⒉ 气恼,发怒:急眼。

⒊ 使着急:这件事真急人。

⒋ 匆促:急促。急功近利(急于求目前的成效和利益)。

⒌ 迅速,又快又猛:急流。急进。急先锋。急风暴雨。

⒍ 迫切,要紧:急切。急诊。急事。

⒎ 严重:告急。

⒏ 对大家的事情或别人的困难尽快帮助:急人之难。

统一码

急字UNICODE编码U+6025,10进制: 24613,UTF-32: 00006025,UTF-8: E6 80 A5。

急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急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㤂伋忣

汉英互译

urgent、annoyed、anxious、impatient、irritated、rapid

相关字词

慢、缓

造字法

会意:从心、从刍

English

quick, quickly; urgent, pressing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急的拼音:   

〈词性:形〉

(1) (形声。小篆字形,从心,及声。本义:狭窄)

(2) 紧,紧缩 [tight; compact]

遂生缚 布, 布曰:“缚太急,小缓之。——《三国志·吕布传》

(3) 又如:急亲戚(最接近的亲戚);急持(紧紧抱持);急窄(犹紧缩);急装(扎缚紧凑的装束);急绷绷形容把东西拉得很紧

(4) 急躁,着急 [annoyed;irritated;impatient;anxious]

曰急。——《书·洪范》。郑注:“急促自用也。”

急缮其怒。——《礼记·曲礼》

国无六年之蓄曰急。——《礼记·王制》

西门豹之性急,故佩韦以缓己。——《韩非子·观行》

(5) 又如:急吼吼(性急慌忙的样子);急撮(因受人摆弄而急躁);急屎狗(性急的狗);急杀人(极其着急);急脚鬼(性情特别急躁的人)

(6) 迫切;紧急 [urgent;pressing]

时恐急。——《战国策·燕策》

甚急。——《史记·项羽本纪》

事急而不断。——《资治通鉴》

江都围急。—— 清· 全祖望《梅花岭记》

事急矣。——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7) 又如:急口(急忙开口);急脚(亦作“急脚子”、“急足。送紧急文书的仆役);急递铺(元代在军事紧急时,设置急递铺作传递文书的驿站,每天最快要跑四百里);急且(急切,仓猝);急处从宽(在紧急情况下并不紧张)

(8) 疾速;快捷;匆忙 [fast;rapid;at high speed]

秦急攻之。——《战国策·赵策》

急应河阳役。—— 唐· 杜甫《石壕吏》

急挥帜。——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急逐弗失。

(9) 又如:急离披(急急忙忙落荒而逃);急玲(机灵);急率(匆忙之间);急簌簌(亦作“急飕飕”。急速的);急手(急速;快手,动作敏捷)

(10) 猛烈;剧烈 [vigorous]。如:急进(猛力进取);急风(狂风);急世(剧烈变革的时代);急风骤雨(急风暴雨。急剧的风雨)

(11) 重要,要紧 [important]。如:急疾(指紧要之事);急溜(紧要);急变(指事关重大的紧要奏疏)

(12) 指声音急促 [rapid]

大弦嘈嘈如急雨。——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促弦弦转急。

东南风急。——《资治通鉴》

(13) 又如:急三台(唐时一种节拍急促的曲调名);急拍繁弦(急管繁弦。形容节拍急促,演奏热闹的乐奏);急杵(急促的捣衣声)

词性变化

急的拼音:   

〈词性:动〉

(1) 着急;使焦虑 [worry]

林教头是个性急的人。——《水许传》

(2) 又如:真把人急死了;干急;心急;发急

(3) 以…为急,关切;赶快帮助 [offer to help at once;be eager to help]

急人之困。——《史记·魏公子列传》

而能急之。——唐· 李朝威《柳毅传》

(4) 又如:急人之难;急病让夷(将困难留给自己,将方便让给别人)

(5) 重视 [pay attention to]

进修是急。——清· 刘开《问说》

(6) 又如:急公(热心公益);急农(重视农业);急义(重义气);急贤(重贤;急于求贤)

(7) 缩紧 [shrink]。如:急徽(拧紧琴徽);急带(紧束腰带)

急的拼音:   

〈词性:名〉

(1) 急难,危急的事 [grave danger]

先国家之急。——《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今事有急。——《史记·项羽本纪》

公子有急。——《史记·魏公子列传》

边境有急。——汉· 贾谊《论积贮疏》

(2) 假期;休假 [holiday;vacation]

又不请急。——沈约《宋书》

常用词组

急案、急暴、急变、急病、急不可待、急不择言、急步、急茬儿、急潮、急扯白脸、急匆匆、急促、急电、急放、急风、急风暴雨、急公好义、急功近利、急功近名、急管繁弦、急急巴巴、急煎煎、急件、急进、急进、急景流年、急救、急救站、急剧、急遽、急口令、急溜溜、急流勇退、急脉缓受、急忙、急难、急难、急拍拍、急派、急迫、急切、急人之困、急如风火、急如星火、急三火四、急刹车、急事、急速、急湍、急弯、急务、急袭、急先锋、急行军、急性、急性病、急性人、急性子、急需、急眼、急要、急用、急于、急躁、急诊、急智、急中生智、急骤、急转、急转弯、急转直下、急嘴急舌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