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疾言倨色的意思

yán

疾言倨色



拼音jí yán jù sè

注音ㄐ一ˊ 一ㄢˊ ㄐㄨˋ ㄙㄜˋ

解释形容对人发怒时说话的神情。同“疾言遽色”。

出处《醒世恒言 三孝廉让产立高名》:“[二弟]稍不率教,辄跪于家庙之前,痛自督责,说自已德行不足,不能化诲……直待兄弟号泣请罪,方才起身。并不以疾言倨色相加也。”

用法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书面语。

感情疾言倨色是中性词。

近义疾言遽色

英语Very much ruffled,one sputters one's words.

动物生肖牛,虎,蛇

  拼音    注音  ㄐ一ˊ   
部首  疒部  部外笔画  5画  总笔画  10画  
五笔  UTDI  仓颉  KOK  郑码  TMA  四角  00184  结构  左上包围电码  4014  区位  2818  统一码  75BE  笔顺  丶一ノ丶一ノ一一ノ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疾的拼音:jí(ㄐ一ˊ)  

⒈ 病,身体不舒适:疾病。目疾。残疾。讳疾忌医。

⒉ 一般的痛苦:疾苦。

⒊ 疼痛:疾首蹙额。

⒋ 恨:疾恶如仇。

⒌ 古同“嫉”,妒忌。

⒍ 弊病,缺点:“寡人有疾”。

⒎ 快,迅速:疾步。疾走。疾进。疾驰。疾足先得。

统一码

疾字UNICODE编码U+75BE,10进制: 30142,UTF-32: 000075BE,UTF-8: E7 96 BE。

疾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疾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disease、fast、hate、illness、pain、suffering

相关字词

徐、缓

造字法

会意:从疒、从矢

English

illness, disease, sickness; to hate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疾的拼音:   

〈词性:名〉

(1)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大(人),从矢,字形象人腋下中箭。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矢能伤人,矢之去甚速,故从矢会意。”本义:受兵伤。泛指疾病)

(2) 轻微的叫疾 [ill]

疾,病也。——《说文》。段注:“析言之则病为疾加,浑言之则疾亦病也。”

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韩非子·喻老》

伯牛有疾, 子问之。——《论语·雍也》

(3) 泛指病 [disease]

司马子反辞以心疾。——《韩非子·十过》

(4) 如:疾革(病情加重);疾损(病情减转,病情好转);疾动(发病;疾病发作);疾棘(病危)

(5) 废疾;废疾的人。亦泛指病人 [disability;patient]。如:疾瘵(废疾,残疾)

(6) 疫疠;发生疫疠 [epidemic disease]

疾在腠理。——《韩非子·喻老》

寡人无疾。

君有疾。

已有疾疫。——《资治通鉴》

(7) 又如:疾疫(发生疫病);疾疠(瘟疫);疾疟(指疟疾);疾厉(即疾疠)

(8) 痛 [ache]。如:疾首(头痛);疾痒(痛痒);疾心(痛心)

(9) 痛苦;忧患 [suffering]

问之民所疾苦。——《史记·滑稽列传》

身自疾痛。——汉· 王充《论衡·订鬼篇》

(10) 又如:疾痛惨怛;疾困(疾苦;疾疢);疾吏(病困的小官吏)

(11) 缺点,毛病,瑕疵 [fault]

必有窃疾。——《墨子·公输》

寡人有疾,寡人好色。——《孟子·梁惠王下》

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史记》

词性变化

疾的拼音:   

〈词性:形〉

(1) 快速;急速 [quick]

奋疾而不拔。——《礼记·乐记》

征鸟厉疾。——《礼记·月令》

而疾讨陈。——《左传·襄公五年》

何来疾也。——《战国策·齐策四》

不能疾走。——《战国策·赵策》

草枯鹰眼疾。——唐· 王维《观猎》

疾驰入仆营。——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2) 又如:疾快(快速);疾言(言语急迫);疾进(急速进行);疾疾(迅速的样子;急遽不安的样子)

(3) 敏捷;轻快 [quick;nimble;sharp]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孟郊《登科后》

(4) 又如:疾伶(机敏伶俐);疾俏(动作轻快灵活);疾跳(精悍,机灵)

(5) 急剧而猛烈 [rapid;sharp;violent]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李世民《赐萧瑀》

(6) 又如:疾威(暴虐残酷);疾雨(急骤的雨);疾雷(急雷,突然响起的雷。比喻汹涌的波涛)

(7) 恶 [evil;bad]。如:疾日(恶日,不祥的日子)

(8) 怒,强狠 [angry;fierce]。如:疾视(瞋目怒视)

(9) 强大,宏大 [powerful]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荀子·劝学》

疾的拼音:   

〈词性:动〉

(1) 患病,生一般的病 [fall ill]

寒暑不能使之疾。——《荀子·天论》

(2) 又如:疾色(患病的脸色);疾耗(患病的坏消息);疾作(疟疾发作)

(3) 厌恶;憎恨 [disgust;hate]

尔无忿疾于顽。——《书·君陈》

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论语·季氏》

生而有疾恶焉。——《荀子·大略》

有亡而无疾。——《荀子·大略》。杨倞注:“疾同嫉,嫉恨。

疾其君者。——《孟子·梁惠王上》

愤世疾邪。——明· 刘基《卖柑者言》

疾大户兼并。——清· 张廷玉《明史》

(4) 又如:疾恶(憎恨恶人);疾心(憎恶之心);疾吏(憎恨狱吏)

(5) 极力;尽力;努力 [do one's utmost;spare no effort]。如:疾争(极力争辩);疾作(努力劳作);疾耕(努力耕作);疾学(努力学习)

(6) 嫌怨 [detest]

疾王听之不聪。(听,名词。聪,耳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7) 又如:疾怨(怨恨)

(8) 通“嫉”。妒忌 [envy;be jealous of]

人之有技,冒疾以恶之。——《书·秦誓》

公私之分明,则小人不疾贤,而不肖者不妒功。——《商君书·修权》

膑至, 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9) 又如:疾裘妒枕(夫妻间对双方有外遇的嫉妒);疾夫(妒忌者);疾心(心生妒忌);疾忌(妒忌)

(10) 忧虑 [hesitate]

草食之兽,不疾易薮;水生之虫,不疾易水。——《庄子》

(11) 非难;毁谤 [slander]。如:疾毁(毁谤)

常用词组

疾病、疾步、疾驰、疾恶好善、疾恶如仇、疾风暴雨、疾风知劲草、疾呼、疾苦、疾忙、疾趋、疾如雷电、疾如旋踵、疾驶、疾视、疾首蹙额、疾书、疾速、疾痛惨怛、疾恶、疾行、疾言遽色、疾言厉色、疾疫、疾足先得

  拼音  yán   注音  一ㄢˊ   
部首  言部  部外笔画  0画  总笔画  7画  
五笔  YYYY  仓颉  YMMR  郑码  SA  四角  00601  结构  单一电码  6056  区位  4952  统一码  8A00  笔顺  丶一一一丨フ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言的拼音:yán(一ㄢˊ)  

⒈ 讲,说:言说。言喻。言道。言欢。言情。言必有中(zhòng   )(一说就说到点子上)。

⒉ 说的话:言论。言辞(亦作“言词”)。语言。言语。言简意赅。

⒊ 汉语的字:五言诗。七言绝句。洋洋万言。

⒋ 语助词,无义:言归于好。“言告师氏,言告言归”。

⒌ 姓。

统一码

言字UNICODE编码U+8A00,10进制: 35328,UTF-32: 00008A00,UTF-8: E8 A8 80。

言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言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䇾訁

汉英互译

character、say、speech、talk、word

相关字词

造字法

指事:表示言从舌出

English

words, speech; speak, say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言的拼音: yán  

〈词性:动〉

(1) (指事。甲骨文字形,下面是“舌”字,下面一横表示言从舌出。“言”是张口伸舌讲话的象形。从“言”的字与说话或道德有关。本义:说,说话)

(2) 同本义 [say;speak;talk]

直言曰言,论难曰语。——《说文》

志以发言。——《左传·襄公二十七年》

志以定言。——《左传·昭公九年》

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国语·周语上》

言,心声也。——《法言·问神》

言,口之利也。——《墨子经》

言者所以在意。——《庄子·外物》

具言所闻。——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趋机而言。——《后汉书·列女传》

言于李??。—— 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

言讫不见。——明· 魏禧《大铁椎传》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3) 又如:言绝(言罢;说完);言言(直言);言不尽意(言语无法把所有的心意全部表达出来);言戏(说话轻浮不庄重);言人人殊(人各一词,所言各异);言笑自若(谈笑自得的样子);言之无文(说话没有文采条理);言方行圆(即言行不一);言信(说到做到的信用);言爽(说话不守信用);言不顾行(言行不一);言欢(说笑)

(4) 议论,谈论 [discuss;comment]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5) 又如:言路(谏官的职务);言事(在君主时代,臣民与天子、国君议论政事);言文(谈论文辞);言默(议论和沉默);言状(所述情状)

(6) 记载 [write down;record]

雁荡山…自古图牒,未尝有言者。—— 宋· 沈括《梦溪笔谈》

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宋· 苏轼《石钟山记》

(7) 又如:言行录(录记叙述一人或多人的嘉言美行的书)

(8) 问 [ask;inquire]

臣意言王曰:“才人女子竖何能?”——《史记》。 王引之述闻:“言王,问王也。”

(9) 又如:言问(讯问)

(10) 告知;告诉 [inform;tell;let know]

其顺之,然后言其丧筭。——《礼记》。郑玄注:“言,语也。”

(11) 又如:言讽(用委婉的语言示告)

(12) 陈述;叙述 [state]

臣愿悉言听闻,唯大王裁其罪。——《韩非子》

(13) 又如:言功(陈述功绩)

(14) 解释引文、词语或某种现象的发端词,相当于“就是说”或“意思是” [namely]

《诗》云:“既醉以酒,既饱以德。”言饱乎仁义也。——《孟子》

(15) 说明 [explain]

言其利害(说明合从的好处和不合从的害处。其,指示代词,代合从,它的)。——《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词性变化

言的拼音: yán  

〈词性:名〉

(1) 话,言语,口语。又特指怨言、谤言 [speech;spoken language]

父母之言。——《诗·郑风·将仲子》又

诸兄之言。

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国语·周语上》

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唐· 白居易《琵琶行》序

王如其言。—— 晋· 干宝《搜神记》

未尝有言。——明· 刘基《卖柑者言》

思其言。

是何言。——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2) 又如:言能践行(说到做到);言语高低(指说话没分寸,冲撞别人);言差语错(言语冲撞或口舌之争);言言善果(多说劝人行善的话,必有好处);言同勒石(喻指说的话深刻而珍贵,如同刻石);言词(用语言表达的词汇或词句);言不尽意(言语无法把所有的心意全部表达出来);言不愿行(言语和行为不相符合);言语妙天下(言语精妙,天下没有人比得上);言听谋决(说的话听从照办);言废(说的话不被采纳);言简义丰(语言简练,含意丰富);言与心违(言语与心意相违背);言智(言语的才智);言无伦次(言语杂乱无章)

(3) 言论;见解;意见 [opinion on public affairs]

如何昊天?辟言不信。——《诗·小雅·雨无止》

言无二贵,法无两适,故言行而不轨于法令者必禁。——《韩非子》

(4) 又如:言扬行举(根据德行和声名来选择人才);言金(珍贵的言论);言之成理(言论能自成系统而有文理);言中无物(言论空洞而无实际内容)

(5) 言辞;辞令;辞章 [one’s words;language appropriate to the occasion;poetry and prose]

无乃非盟载之言,以阙君德;而执事不利焉。——《左传》

(6) 又如:言外(言辞本身以外的意思);言使(使者。使者主要在传达言辞,故称言使);言泉(言辞滔滔不绝,如泉水般涌出。比喻口辩敏捷,言语通畅);言多必失(言辞过多,必定发生差错)

(7) 政令;号令 [government decree;order]

有不祭则修意,有不祀则修言。——《国语·周语》。韦昭注:“言,号令也。”

(8) 又如:言语(命令;指示);言文(法律条文);言文刻深(法律条文严峻刻薄);言出法随(命令一下达,就依法考核、赏罚)

(9) 誓言;盟辞;约言 [oath;pledge;promise]

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楚辞》

史载笔,士载言。——《礼记》。郑玄注:“言,谓会同盟要之辞。”

(10) 又如:言约(口头言语为约定);言瑞(信言)

(11) 建议;主意;计策 [proposal;idea;plan]

我言为服,勿以为笑。——《诗·大雅》

(12) 又如:言责(进言的职责)

(13) 学说;主张 [theory;view;position]

“杨朱、 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 杨则归 墨。”——《孟子》

(14) 言语或文章中的字 [character;word]

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唐· 白居易《琵琶行》序

(15) 又如:五言诗;七言诗

(16) 口语或文章中的句子 [sentence]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

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我岂有所失哉?——《史记》

(17) 又如:一言为定;片言九鼎

(18) 著作 [writings;works]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汉· 贾谊《过秦论》

(19) 又如:言对(文体的一种)

(20) 姓

言的拼音: yán  

〈词性:助〉

无义,用于句中或句首,作语气助词

静言思之。——《诗·邶风·柏舟》

既盟之后,言归于好。——《左传》

常用词组

言必有中、言不及义、言不由衷、言出法随、言传身教、言辞、言道、言定、言多语失、言官、言归于好、言归正传、言过其实、言和、言欢、言简意赅、言教、言教、言近旨远、言路、言论、言情、言人人殊、言甚详明、言谈、言谈举止、言听计用、言外之意、言为心声、言笑、言笑自若、言行、言行若一、言行一致、言犹在耳、言语、言语、言语、言责、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言之不预、言之成理、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言之无物、言之有据、言之有理、言之凿凿、言重

  拼音    注音  ㄐㄨˋ   
简体部首  亻部  部外笔画  8画  总笔画  10画  
繁体部首  人部  
五笔  WNDG  仓颉  OSJR  郑码  NXEJ  四角  27264  结构  左右电码  0240  区位  5738  统一码  5028  笔顺  ノ丨フ一ノ一丨丨フ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倨的拼音:jù(ㄐㄨˋ)  

⒈ 傲慢:前倨后恭(先傲慢而后恭敬)。倨傲。倨固。倨慢。

⒉ 微曲(  ):倨句(钝角形的称“倨”;锐角形的称“句”)。

⒊ 古同“踞”,伸开脚坐着。

统一码

倨字UNICODE编码U+5028,10进制: 20520,UTF-32: 00005028,UTF-8: E5 80 A8。

倨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倨字收录于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造字法

形声:左形右声

English

arrogant, haughty, rude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倨的拼音:   

〈词性:形〉

(1) (形声。从人,居声。本义:傲慢)

(2) 同本义 [haughty;arrogant]

倨,不逊也。——《说文》

游毋倨。——《礼记·曲礼》。疏:“慢也。”

嫂何前倨而后恭也。——《战国策·秦策》

与其倨也宁句。——《大戴礼记·曾子立事》。按,凡侈曰倨,敛曰句。

体倨固而心执诈。——《脩身》

(3) 又如:倨忽(傲慢而疏忽);倨倨(一无思虑、神色傲慢的样子;盛服的样子);倨见(傲慢地接见或往见);倨侮(傲慢自大)

(4) 直而折曲 [bended]

倨中矩,句中钩。——《礼记·乐记》

(5) 又如:倨句(器物弯曲的形状。曲度较小的叫倨,大的叫句);倨佝(倨拘。弯曲的,句为甚曲);倨立(立而不正,前倾侧倚)

(6) 通“踞”。凭倚 [rely on]

老聃方将倨堂而应。——《庄子·天运》

沛公方倨床从两女子洗足。——《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常用词组

倨傲

  拼音    注音  ㄙㄜˋ   
部首  色部  部外笔画  0画  总笔画  6画  
五笔  QCB  仓颉  NAU  郑码  RYIA  四角  27717  结构  上下电码  5331  区位  4111  统一码  8272  笔顺  ノフフ丨一フ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色的拼音:sè(ㄙㄜˋ)  

⒈ 由物体发射、反射的光通过视觉而产生的印象:颜色。色彩。色相(xiàng   )。色调(diào   )。

⒉ 脸上表现出的神气、样子:脸色。气色。色厉内荏。

⒊ 情景,景象:行色匆匆。景色宜人。

⒋ 种类:各色用品。

⒌ 品质,质量:音色。成色。足色纹银。

⒍ 妇女美貌:姿色。色艺。

⒎ 情欲:色情。好(hào  )色。

统一码

色字UNICODE编码U+8272,10进制: 33394,UTF-32: 00008272,UTF-8: E8 89 B2。

色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色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color、expression、hue、kind、quality、scene、woman's looks

造字法

会意:像一个人驮另一个人仰看其脸色

English

color, tint, hue, shade; form, body; beauty, desire for beauty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色的拼音:   

〈词性:名〉

(1) (会意。甲骨文中象一个人驮另一个人,仰承其脸色。本义:脸色)

(2) 同本义 [look;countenance;expression]

色,颜气也。——《说文》

五气五色。——《周礼·疾医》

其色必寿。——《素问·三部九侯论》

形体色理以目异。——《荀子·正名》

载色载笑。——《诗·鲁颂·泮水》

(3) 又

太后之色少解。——《战国策·赵策》

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史记·魏公子列传》

我言若,王色不许我。——《史记·商君列传》

故以声声怖之。——《资治通鉴》

(4) 又如:面色(脸上的气色);色喜(脸上显出欢喜之色);色笑(开颜欢笑);色沮(脸色露出沮丧的样子);色变振恐(恐惧得脸上变色);色庄(容貌庄重严肃);色智(表现在容色上的才智);喜形于色

(5) 颜色 [color]

五色令人目盲。——《老子》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唐· 白居易《卖炭翁》

未花时采,则根色鲜泽。——宋· 沈括《梦溪笔谈》

(6) 又如:色衣(色服。除黑白二色以外的各种艳色衣服);色丝(彩色绸缎);色彩(彩色绸缎);古色古香

(7) 姿色,容颜(多就女子而言);美色 [good looks;woman’s looks;beauty]

寡人有疾,寡人好色。——《孟子·梁惠王下》

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8) 又如:绝色佳人;声色;色阵(指冶艳女子聚集之所);国色(一国内容貌最美的女子)

(9) 色欲,好色 [lewdness;erotic]。如:色荒(过度沉迷于女色);色胆包天(好色之人,胆大妄为,不顾一切);色授(用神色传递内心的感情。多指男女之间的情爱);色长(妓院的男老板;教坊司乐工的头目);色中饿鬼(比喻极其贪色的人)

(10) 佛家语。指一切物质的存在 [material appearance of things]

空色皆寂灭。——陈子昂《感遇》

(11) 又如:色身(佛家语。色,指有形、色、相的一切物,即所谓物质。肉身,即有形血肉之身;自四大(地、水、火、风)、五尘(色、声、香、味、触)等色法而成,故称色身);色即是空(佛家语。指世家一切色法(物质)的本性(内在真实性)都是空无所有)

(12) 外表 [exterior;outward appearance]。如:色仁行违(表面上主张仁德,实际行动却背道而驰);色样(式样;模样)

(13) 种类 [kinds]。如:清一色;色色俱全;各色人等;色别(按种类分别);色额(种类、数量);色类(种类;类别)

(14) 履历,古称“脚色”,省称“色” [personal details]

吏部预选者甚多,[卢] 恺即不授官,皆注色而遣。——《北史》

(15) 物质(多指金银)的成分 [the percentage of gold or silver in a coin,etc.]

他这银子是九五兑九七色的。——《儒林外史》

(16) 兆气,即古人烧灼龟甲占卜时甲上裂纹所呈现的征兆 [omen]

君占体,大夫占色。——《周礼》

(17) 风景;景观 [landscape;scenery]

两峰秀色,俱可手揽。——《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宋· 姜夔《扬州慢》

(18) 又如:满园春色;湖光山色

(19) 质量 [quality]。如:足色;成色;增色;减色;音色

(20) 天色 [color of the sky and time of the day it shows]

夜色语声绝。——杜甫《石壕史》

(21) 又如:月色

词性变化

色的拼音:   

〈词性:动〉

(1) 生气;变脸 [get angry]

谚所谓室于怒,市于色者,楚之谓矣。——《左传·昭公十九年》

(2) 又如:色作(作色,改变脸色);色勃(骤然变色。发怒的样子);色动(脸色改变)

(3) 惊惧 [surprise]

诸大夫见之,皆色然而骇。——《公羊传》

(4) 另见 shǎi  

常用词组

色斑、色标、色彩、色胆、色胆如天、色调、色度、色光、色鬼、色觉、色拉、色狼、色厉内荏、色盲、色迷、色谱、色情、色情狂、色弱、色散、色色俱全、色授魂与、色衰爱弛、色素、色相、色夷、色艺、色艺双绝、色釉、色欲、色晕、色泽、色诊

基本词义

色的拼音: shǎi  

〈词性:名〉

(1) 颜色 [color]——用于某些口语。如:掉色;退色;永不变色

(2) 色子(即骰子) [dice]。赌具,小立方体,一般用骨头制成,六面分刻一、二、三、四、五、六点。如:色数(色子;骰子)

(3) 另见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