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yáng yáng zì dé
注音一ㄤˊ 一ㄤˊ ㄗˋ ㄉㄜˊ
解释犹言洋洋得意。
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45回:“主意打定,正在洋洋自得,那差出去的管家也回来了。”
例子魏巍《东方》第四部第六章:“他一走三晃,十分洋洋自得,连脚步都有些轻飘飘的。”
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指非常得意。
谜语外币不可转卖
感情洋洋自得是中性词。
近义洋洋得意
反义垂头丧气
英语be very pleased with oneself(elated; smug; complacent)
动物生肖牛,虎,蛇
洋的拼音:yáng(一ㄤˊ)
⒈ 比海更大的水域:海洋。
⒉ 广大,众多,丰盛:洋溢。洋洋。
⒊ 指外国的,外国来的:洋人。洋货。洋为中用。
⒋ 指现代化的(区别于“土”):土洋结合。
⒌ 银元:大洋。洋钱。
洋字UNICODE编码U+6D0B,10进制: 27915,UTF-32: 00006D0B,UTF-8: E6 B4 8B。
洋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洋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foreign、modern、ocean、silver coin、vast
土、中
形声:从氵、羊声
ocean, sea; foreign; western
详细解释◎ 洋的拼音: yáng
〈词性:名〉
(1) (形声。从水,羊声。本义:古水名)
(2) 同本义 [Yang River]
(3) 洋水
昆仓之丘… 洋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 丑涂之水。——《山海经》
(4) 又名西乡河。在陕西省南部。源出西乡县星子山,北流合木马河会于西乡县东,东北流注于汉水
汉水又东,右会 洋水。——《水经注》
(5) 旧指海之中心。亦泛指海域 [ocean]。今指地球表面上被水覆盖的广大的地区,约占地球面积的十分之七,分成四个部分,即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6) 旧称银币为洋钱,简称洋 [dollar]。如:银洋
◎ 洋的拼音: yáng
〈词性:形〉
(1) 盛多、广大 [multitudinous;vast]
洋,多也。——《尔雅》。注:“洋,溢也。”
河水洋洋。——《诗·卫风·硕人》。传:“盛大也。”
泌之洋洋。——《诗·陈风·衡门》
(2) 又如:洋泌(涌流不竭的泉水)
(3) 外国的,外国来的 [foreign]。如:洋胰子(肥皂);洋毛子(洋鬼。近代我国人民对外国侵略者的憎称);洋化(指思想意识受外国影响很深,在生活习惯方面模仿外国);洋字(外国文字);洋兵(外国兵);洋派(外国派头;带有外国派头);洋烟(亦作“洋湮”。指从国外进口的鼻烟);洋楼(西洋式的楼房);洋蜡烛(用西洋方法制成的蜡烛)
洋白菜、洋布、洋财、洋菜、洋场、洋车、洋椿属、洋瓷、洋葱、洋葱头、洋缎、洋粉、洋服、洋橄榄、洋镐、洋鬼子、洋行、洋红、洋灰、洋火、洋货、洋碱、洋姜、洋流、洋码子、洋奴、洋盘、洋气、洋钱、洋琴、洋人、洋嗓子、洋纱、洋商、洋铁、洋娃娃、洋为中用、洋务、洋务派、洋相、洋洋、洋洋大观、洋洋洒洒、洋洋自得、洋溢、洋油、洋芋、洋装
洋的拼音:yáng(一ㄤˊ)
⒈ 比海更大的水域:海洋。
⒉ 广大,众多,丰盛:洋溢。洋洋。
⒊ 指外国的,外国来的:洋人。洋货。洋为中用。
⒋ 指现代化的(区别于“土”):土洋结合。
⒌ 银元:大洋。洋钱。
洋字UNICODE编码U+6D0B,10进制: 27915,UTF-32: 00006D0B,UTF-8: E6 B4 8B。
洋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洋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foreign、modern、ocean、silver coin、vast
土、中
形声:从氵、羊声
ocean, sea; foreign; western
详细解释◎ 洋的拼音: yáng
〈词性:名〉
(1) (形声。从水,羊声。本义:古水名)
(2) 同本义 [Yang River]
(3) 洋水
昆仓之丘… 洋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 丑涂之水。——《山海经》
(4) 又名西乡河。在陕西省南部。源出西乡县星子山,北流合木马河会于西乡县东,东北流注于汉水
汉水又东,右会 洋水。——《水经注》
(5) 旧指海之中心。亦泛指海域 [ocean]。今指地球表面上被水覆盖的广大的地区,约占地球面积的十分之七,分成四个部分,即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6) 旧称银币为洋钱,简称洋 [dollar]。如:银洋
◎ 洋的拼音: yáng
〈词性:形〉
(1) 盛多、广大 [multitudinous;vast]
洋,多也。——《尔雅》。注:“洋,溢也。”
河水洋洋。——《诗·卫风·硕人》。传:“盛大也。”
泌之洋洋。——《诗·陈风·衡门》
(2) 又如:洋泌(涌流不竭的泉水)
(3) 外国的,外国来的 [foreign]。如:洋胰子(肥皂);洋毛子(洋鬼。近代我国人民对外国侵略者的憎称);洋化(指思想意识受外国影响很深,在生活习惯方面模仿外国);洋字(外国文字);洋兵(外国兵);洋派(外国派头;带有外国派头);洋烟(亦作“洋湮”。指从国外进口的鼻烟);洋楼(西洋式的楼房);洋蜡烛(用西洋方法制成的蜡烛)
洋白菜、洋布、洋财、洋菜、洋场、洋车、洋椿属、洋瓷、洋葱、洋葱头、洋缎、洋粉、洋服、洋橄榄、洋镐、洋鬼子、洋行、洋红、洋灰、洋火、洋货、洋碱、洋姜、洋流、洋码子、洋奴、洋盘、洋气、洋钱、洋琴、洋人、洋嗓子、洋纱、洋商、洋铁、洋娃娃、洋为中用、洋务、洋务派、洋相、洋洋、洋洋大观、洋洋洒洒、洋洋自得、洋溢、洋油、洋芋、洋装
自的拼音:zì(ㄗˋ)
⒈ 本人,己身:自己。自家。自身。自白。自满。自诩。自馁。自重(zhòng )。自尊。自谦。自觉(jué )。自疚。自学。自圆其说。自惭形秽。自强不息。
⒉ 从,由:自从。自古以来。
⒊ 当然:自然。自不待言。自生自灭。放任自流。
⒋ 假如:自非圣人,外宁必有内忧。
自字UNICODE编码U+81EA,10进制: 33258,UTF-32: 000081EA,UTF-8: E8 87 AA。
自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自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from、since、oneself、self
象形像鼻形
self, private, personal; from
详细解释◎ 自的拼音: zì
〈词性:名〉
(1) (象形。小篆字形。象鼻形。“自”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鼻子)
(2) 同本义 [nose]
自,鼻也。——《说文》。段玉裁注:“ 许谓自与鼻义同音同,而用自为鼻者绝少也。”
(3) 始;开头 [beginning]
故法者,王之本也;刑者,爱之自也。——《韩非子》
(4) 起源 [origin]
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以入德也。——《礼记》
(5) 又如:自顷(近来)
◎ 自的拼音: zì
〈词性:代〉
(1) 自己,自我;本身 [self;oneself;one’s own]
不自为政,卒劳百姓。——《诗·小雅 ·节南山》
自引而起,绝袖。——《战国策·燕策》
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孟子》
自比于人。(“人”指信陵君。)——《史记·魏公子列传》
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度”,估计;“得”,指圆满得到;“之”,代援赵的具体措施。)——《史记·魏公子列传》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自疏,自己疏远。濯,通“浊”。淖(nào )泥浆。)——《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自知其陋而谨护其失。(其:第一人称代词,自己。陋:见闻少,知识浅薄。而:转折连词,可是,却。谨护其失:谨慎小心地掩盖自己的过错。失:过错。)——清· 刘开《问说》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白居易《琵琶行》
(2) 又如:自戕(戕害自己;自杀);自呈(自首;认罪);自敝(自己困败);自各儿(自己);自凛(自身寒微);自引(自行引退;自杀)
◎ 自的拼音: zì
〈词性:介〉
(1) 由;从 [from;since]
自,从也。——《广雅》
自天右之。——《易·大有》
退食自公。——《诗·召南·羔羊》
出自东方。——《诗·邶风·日月》
自去史职。——《后汉书·张衡传》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宋· 王安石《伤仲永》
自李唐以来。—— 宋· 周敦颐《爱莲说》
自张柴村。——《资治通鉴·唐纪》
感觉何自起。——蔡元培《图画》
自南海还。—— 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自海入侵。—— 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2) 又如:自从(介词。表示时间的起点)
(3) 在;于 [at;in]
不自我先,不自我后。——《诗·小雅》
(4) 又如:自诸(犹其余);自余(犹其余;以外;此外)
◎ 自的拼音: zì
〈词性:副〉
(1) 自然,当然 [naturally]
重罚不用而民自治。(自治,自然太平。)——《韩非子·五蠹》
神明自得。——《荀子·劝学》
自见异物。——汉· 王充《论衡·订鬼篇》
自足制之。——《资治通鉴》
自从本说。(意思是说,自然应当遵从《本草经》的说法。)——宋· 沈括《梦溪笔谈》
自有同志者在。——清· 林觉民《与妻书》
(2) 又如:自恁(自然;径自);自化(自然化育);自可(自然可以);自老(自然衰老)
(3) 本是;本来 [originally;at first]
人之死生自有长短,不在操行善恶也。——汉· 王充《论衡》
小人自姓崔名 宁,与那小娘子无半面之识。——《京本通俗小说》
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乐府诗集》
(4) 又如:自可(本来可以);自性(个性;本性);自合(自应;本该);自恁(本当)
(5) 仍旧,依然 [remain the same;as before]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唐· 王勃《滕王阁》
(6) 亲自 [personally;in person]
早自来谢项王。——《史记·项羽本纪》
自抱持武。——《汉书·李广苏建传》
王自往临视。—— 晋· 干宝《搜神记》
自将三千人。——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
(7) 又如:自鞫(亲自审讯罪犯)
(8) 别自、另外 [besides;in addition]
一板已自布字。——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 自的拼音: zì
<连>
(1) 假如,苟。与“非”连用 [if]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三峡》
(2) 又如:自这般(假如像这样)
(3) 即使,虽 [even if]
乐正子春之母死,五日而不食。曰:“吾悔之。自吾母而不得吾情,吾恶乎用吾情。”——《礼记·檀弓》
(4) 却,可是 [but]
不思量,自难忘。——苏轼《江城子·记梦》
不是俺要结果你,自是前日来时,有那陆虞候传着 高太尉钧旨,教我两个到这里结果你,立等金印回去回话。——《水浒传》
(5) 因为,由于 [because]
自我致冠,敬慎不败也。——《易·需》
◎ 自的拼音: zì
〈词性:动〉
(1) 用 [use;employ]
天秩有礼,自我五礼有庸哉。——《书·皋陶谟》
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内不自以诬,外不自以欺。——《荀子·儒效》
(2) 是 [be;really]
女子无计可奈,见王先生也自一表非俗,只得从了他。——《初刻拍案惊奇》
自爱、自傲、自拔、自白、自报公议、自报家门、自暴自弃、自卑、自卑感、自备、自贬、自便、自播、自不量力、自裁、自惭、自惭形秽、自测、自称、自成一家、自乘、自持、自吹自擂、自从、自打、自大、自得、自动、自渎、自发、自费、自焚、自封、自奉、自负、自负盈亏、自甘堕落、自高自大、自告奋勇、自割、自个儿、自耕农、自供、自豪、自后、自毁、自毁、自激、自己、自己个儿、自己人、自给、自给自足、自家、自家人、自荐、自交、自矜、自禁、自尽、自刭、自净、自救、自疚、自咎、自居、自觉、自觉性,自我意识性、自决、自绝、自掘坟墓、自控、自苦、自夸、自郐以下、自愧不如、自来、自来红、自来水、自理、自力、自力更生、自立、自恋、自量、自料、自流、自流井、自留、自留畜、自留地、自律、自卖自夸、自满、自明、自鸣得意、自命、自命不凡、自欺欺人、自弃、自洽、自谦、自遣、自谴、自强不息、自轻自贱、自取灭亡、自取其咎、自然、自然地理学、自然对数、自然而然、自然科学、自燃、自认、自如、自若、自杀、自伤、自上而下、自身、自生自灭、自食其果、自食其力、自食其言、自始至终、自适、自视、自恃、自是、自首、自赎、自说自话、自述、自私、自讼、自诉、自讨苦吃、自投罗网、自外、自为、自卫、自慰、自刎、自问、自我、自习、自下而上、自相残杀、自相矛盾、自小,自小儿、自新、自信、自行、自行车、自省、自修、自诩、自序、自炫、自旋、自选、自寻、自言自语、自养、自以为然、自以为是、自缢、自营、自用、自由、自由下落、自由主义、自娱、自愈、自圆其说、自愿、自怨自艾、自在、自赞、自责、自找、自知、自知之明、自治、自治区、自治县、自治州、自制力、自重、自主、自主权、自助、自助餐、自专、自传、自转、自装、自足、自罪、自尊、自作多情、自作自受、自尊心
得的拼音:dé(ㄉㄜˊ)
⒈ 获取,接受:得到。得失。得益。得空(kòng )。得便。得力。得济。心得。
⒉ 适合:得劲。得当(dàng )。得法。得体。
⒊ 满意:得意。扬扬自得。
⒋ 完成,实现:饭得了。得逞。得志(多指满足名利的欲望)。
⒌ 可以,许可:不得随地吐痰。
⒍ 口语词(a.表禁止,如“得了,别说了”;b.表同意,如“得,就这么办”)。
得的拼音:děi(ㄉㄟˇ)
⒈ 必须,须要:可得注意。
⒉ 极舒服,极适意:这时要能洗上凉水澡,就得了。
得的拼音:de(˙ㄉㄜ)
⒈ 用在动词后表可能:要不得。拿得起来。
⒉ 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的连接补语,表示效果或程度:跑得快。香得很。
得字UNICODE编码U+5F97,10进制: 24471,UTF-32: 00005F97,UTF-8: E5 BE 97。
得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得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㝵㝶䙸䙷
gain、get、need、obtain、fit、ready for
失
会意
详细解释◎ 得的拼音: dé
〈词性:动〉
(1) (会意。金文字形,右边是“贝”(财货)加“手”,左边是“彳”,表示行有所得。手里拿着财货,自然是有所得。本义:得到,获得)
(2) 同本义(本来没有而争取得来成为己有) [get;obtain;gain]
得,行有所得也。——《说文》
三人行必得我师焉。——《论语》。释文:“本或作必有。”
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孟子·梁惠王上》
佳婿难得。——《世说新语·假谲》
卖炭得钱何所营。——唐· 白居易《卖炭翁》
工之侨得良桐焉。—— 明· 刘基《郁离子·千里马篇》
(3) 又如:得人心;各得其所;得肆(得志,肆意);得闲儿(有空闲时间;得空);得胜回头(宋元说书人在开讲正书前先说一段小故事作引子,叫得胜回头);得职(获得官职);得情报;得钱;得奖
(4) 找到 [discover;obtain;find out]
知得而不知丧。——《易·文言》
虑而后后能得。——《礼记·大学》。注:“谓得事之宜也。”
至德不得。——《庄子·秋水》
既而得其尸于井。——《聊斋志异·促织》
(5) 得知 [hear of;learn about]
故无术者得于不用。——《韩非子》
礼得其报则乐。——《礼记·乐记》。注:“谓晓其义。”
武王得之矣。——《吕氏春秋·义赏》。注:“犹知也。”
(6) 捕获 [catch]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7) 亦指被捕获;被逮捕。又如:得俊(俘获敌方的勇猛将士)
(8) 成功;完成 [succeed]
已经传人画图样去了。明日就得。——《红楼梦》
(9) 又如:得算(计谋成功);得策(谋略得当)
(10) 适,合 [fit;befit;suit]
傲啸东轩下,聊复得此生。——陶渊明《饮酒》
(11) 具备 [have;possess]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荀子·劝学》
(12) 同“德”,恩惠,感恩 [be grateful;feel grateful]
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孟子·告子上》
地广而不得者国危,兵强而凌敌者身亡。——《盐铁论·击之》
(13) 助动词。能,能够 [can]
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避之,不得与之言。——《论语·微子》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进退不得,为之奈何?——《吴子·应变》
沛公军 霸上,未得与 项羽相见。——《史记·项羽本纪》
(14) 得意,满足 [be proud of;revel in]
意气扬扬,甚自得也。——《史记·管晏列传》
常使两情皆得,彼此俱畅。——《世说新语·文学》
(15) 又如:洋洋得意
(16) 看到 [see]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 得的拼音: dé
〈词性:名〉
(1) 收获,心得 [what one has learned]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开郑有得,便欣然忘食。——《南史·陶潜传》
(2) 德,道德,有德之人 [virtue]
尚得推贤不失序。——《荀子》
◎ 得的拼音: dé
〈词性:副〉
必须,应该 [must]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史记·项羽本纪》
◎ 得的拼音: dé
〈词性:形〉
合适;正确 [suitable;right]
于彼计则得。——马中锡《中山狼传》
历古今之得失。——《汉书》
◎ 得的拼音: dé
<叹>
(1) 用在口语中表示同意或禁止 [all right]。如:得,就这么办;得了,别说了;得也么(算了吧;又作答应之词)
(2) 用在口语中,瞧。在情况变坏时表示无可奈何 [look,look!]。如:得,又搞错了;得,全完了
(3) 另见 de;děi
得便、得标、得病、得不偿失、得采、得逞、得宠、得出、得当、得当、得到、得道、得道多助、得法、得分、得过且过、得计、得间、得劲,得劲儿、得救、得空,得空儿、得力、得力、得脸、得了、得陇望蜀、得名、得饶人处且饶人、得人、得人心、得胜、得胜回朝、得胜头回、得失、得势、得手、得体、得天独厚、得无、得悉、得闲、得心应手、得一望十、得宜、得以、得意、得意忘形、得鱼忘筌、得知、得志、得中、得中、得主、得罪
◎ 得的拼音: de
〈词性:助〉
(1) 用在动词后面,表示能够或可以。如:我们可粗心不得;她能去我为什么去不得
(2) 用在动词和补语中间,表示可能。如:我拿得动;那办得到
(3) 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连接表示程度或结果的补语。如:冷得打哆嗦;笑得肚子痛
(4) 另见 dé;děi
◎ 得的拼音: děi
〈词性:动〉
(1) 用在口语中表示必须有,一定 [need]。如:这个工程得三个月才能完成
(2) 绝对必要或应当去做 [must;have to]
犹得备晨炊。——唐· 杜甫《石壕吏》
(3) 又如:有错误就得批评;做得好就得表扬
(4) 表示推测的必然 [will be sure to]。如:要不快走,我们就得迟到了
(5) 另见 dé;de
得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