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纷纷穰穰的意思

fēnfēnrángráng

纷纷穰穰



拼音fēn fēn ráng ráng

注音ㄈㄣ ㄈㄣ ㄖㄤˊ ㄖㄤˊ

解释纷纷:众多;穰穰:纷乱的样子。形容众多而杂乱的样子。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87回:“孔明端坐于帐上,只见蛮兵纷纷穰穰,解到无数。”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杂乱。

感情纷纷穰穰是中性词。

繁体紛紛穰穰

近义纷纷扰扰、纷纷攘攘、纷纷籍籍

动物生肖牛,虎,蛇

  拼音  fēn   注音  ㄈㄣ   繁体    
部首  纟部  部外笔画  4画  总笔画  7画  
五笔86  XWVN  五笔98  XWVT  仓颉  VMCSH  郑码  ZOYD  四角  28127  结构  左右电码  4788  区位  2355  统一码  7EB7  笔顺  フフ一ノ丶フノ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纷(紛)的拼音:fēn(ㄈㄣ)  

⒈ 众多,杂乱:纷纷。纷繁。纷杂。纷飞。纷纭。五彩缤纷。纷乱。纷扰。纷争。

⒉ 古代旗子上的飘带。

统一码

纷字UNICODE编码U+7EB7,10进制: 32439,UTF-32: 00007EB7,UTF-8: E7 BA B7。

纷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纷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confused、numerous

造字法

形声:从纟、分声

English

in disorder, scattered, tangled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纷的拼音:

fēn  

〈词性:名〉

(1) (形声。从糸(   ),分声。从“糸”,表示与线丝等有关。本义:马尾韬,扎束马尾的丝麻织物)

(2) 同本义 [horsetail bag]

纷,马尾韬也。——《说文》。段玉裁注:“韬,剑衣也。引申凡为衣之称。《释名》曰:‘纷,放也,防其放弛以拘之也。’”

(3) 旗上的飘带 [ribbon on a flag]

青云为纷,虹霓为缳。——汉· 扬雄《羽猎赋》

(4) 又如:佩纷(佩饰丝带)

(5) 花边 [lace]

次席纷纯,左右玉几。——张衡《东京赋》

(6) 祸乱;灾难 [disaster]

唯天轨之不辟兮,何纯絜而离纷!——《汉书》

(7) 争执;纠纷 [dispute]

谈言微中,亦可以解纷。——《史记·滑稽列传》

(8) 又如:纷纠(纠纷;纷扰;祸乱);纷哓(争辩不休)

(9) 抹布;拭物的佩巾 [rag]。如:纷帨(用来拭物的佩巾)

词性变化

纷的拼音:

fēn  

〈词性:形〉

(1) 盛多,各种各样 [many and various]

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于是众枪齐发,敌人纷堕如落叶。——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2) 艚又如:纷委(盛多);纷若(盛多的样子);纷营(众多,杂乱);纷郁(盛多的样子)

(3) 杂乱 [confused;disorderly]

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其承宇。——《楚辞·屈原·涉江》

班其相纷些。——《楚辞·招魂》

涫涫纷纷。——《荀子·解蔽》

狱之放纷。——《左传·昭公十六年》

顾自民国肇造,变乱纷乘。——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 序》

(4) 又如:纷腾(杂乱喧腾);纷嚣(纷乱喧嚣);纷错(杂乱的样子);纷纶(乱而多。忙乱);纷罗(排列混乱无序的样子。或指众多并列)

常用词组

纷繁、纷飞、纷纷、纷纷扬扬、纷乱、纷披、纷奢、纷纭、纷杂、纷争、纷至沓来

  拼音  fēn   注音  ㄈㄣ   繁体    
部首  纟部  部外笔画  4画  总笔画  7画  
五笔86  XWVN  五笔98  XWVT  仓颉  VMCSH  郑码  ZOYD  四角  28127  结构  左右电码  4788  区位  2355  统一码  7EB7  笔顺  フフ一ノ丶フノ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纷(紛)的拼音:fēn(ㄈㄣ)  

⒈ 众多,杂乱:纷纷。纷繁。纷杂。纷飞。纷纭。五彩缤纷。纷乱。纷扰。纷争。

⒉ 古代旗子上的飘带。

统一码

纷字UNICODE编码U+7EB7,10进制: 32439,UTF-32: 00007EB7,UTF-8: E7 BA B7。

纷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纷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confused、numerous

造字法

形声:从纟、分声

English

in disorder, scattered, tangled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纷的拼音:

fēn  

〈词性:名〉

(1) (形声。从糸(   ),分声。从“糸”,表示与线丝等有关。本义:马尾韬,扎束马尾的丝麻织物)

(2) 同本义 [horsetail bag]

纷,马尾韬也。——《说文》。段玉裁注:“韬,剑衣也。引申凡为衣之称。《释名》曰:‘纷,放也,防其放弛以拘之也。’”

(3) 旗上的飘带 [ribbon on a flag]

青云为纷,虹霓为缳。——汉· 扬雄《羽猎赋》

(4) 又如:佩纷(佩饰丝带)

(5) 花边 [lace]

次席纷纯,左右玉几。——张衡《东京赋》

(6) 祸乱;灾难 [disaster]

唯天轨之不辟兮,何纯絜而离纷!——《汉书》

(7) 争执;纠纷 [dispute]

谈言微中,亦可以解纷。——《史记·滑稽列传》

(8) 又如:纷纠(纠纷;纷扰;祸乱);纷哓(争辩不休)

(9) 抹布;拭物的佩巾 [rag]。如:纷帨(用来拭物的佩巾)

词性变化

纷的拼音:

fēn  

〈词性:形〉

(1) 盛多,各种各样 [many and various]

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于是众枪齐发,敌人纷堕如落叶。——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2) 艚又如:纷委(盛多);纷若(盛多的样子);纷营(众多,杂乱);纷郁(盛多的样子)

(3) 杂乱 [confused;disorderly]

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其承宇。——《楚辞·屈原·涉江》

班其相纷些。——《楚辞·招魂》

涫涫纷纷。——《荀子·解蔽》

狱之放纷。——《左传·昭公十六年》

顾自民国肇造,变乱纷乘。——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 序》

(4) 又如:纷腾(杂乱喧腾);纷嚣(纷乱喧嚣);纷错(杂乱的样子);纷纶(乱而多。忙乱);纷罗(排列混乱无序的样子。或指众多并列)

常用词组

纷繁、纷飞、纷纷、纷纷扬扬、纷乱、纷披、纷奢、纷纭、纷杂、纷争、纷至沓来

  拼音  ráng   注音  ㄖㄤˊ   
部首  禾部  部外笔画  17画  总笔画  22画  
五笔  TYKE  仓颉  HDYRV  郑码  MFER  四角  20932  结构  左右电码  4492  区位  8006  统一码  7A70  笔顺  ノ一丨ノ丶丶一丨フ一丨フ一一一丨丨一ノフノ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穰的拼音:ráng(ㄖㄤˊ)  

⒈ 稻、麦等的秆:穰草。穰子。

⒉ 庄稼丰熟:穰穰(丰盛的样子)。

⒊ 同“瓤”。

统一码

穰字UNICODE编码U+7A70,10进制: 31344,UTF-32: 00007A70,UTF-8: E7 A9 B0。

穰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穰字收录于 现通表 。

异体字

造字法

形声:从禾、襄声

English

stalks of grain; lush, abundant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穰的拼音: ráng  

〈词性:名〉

(1) (形声。从禾,襄( xiāng  )声。本义:禾茎中白色柔软的部分。也指瓜果的肉)

(2) 同本义 [pulp]?

(3) 丰收 [bumper harvest]

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 汉· 贾谊《论积贮疏》

穰岁之秋。——《韩非子·五蠹》

(4) 又如:穰川(获得丰收的平原地方);穰岁(丰年)

(5) 泛指黍稷稻麦等植物的杆茎 [stalk]

烧黍穰。——贾思勰《齐民要术·种谷》

(6) 又如:穰子(刍料;喂牲口的草)

(7) 饱满的稻粒 [fully grown paddy]

凡稻最佳者九穰一秕,…则六穰四秕者容有之。——《天工开物》

(8) 填,充实 [full]

心是虚底物,性是里面穰肚馅草。性之理包在心内,到发时却是性底出来。——《朱子语类》

词性变化

穰的拼音: ráng  

〈词性:动〉

(1) 通“禳”。祭名,去邪除恶之祭 [offer a sacrifice to exorcise evils]

见道旁有穰田者。——《史记·滑稽淳于髡传》

(2) 另见 rǎng  

基本词义

穰的拼音: rǎng  

〈词性:形〉

(1) 盛多;众多 [abundant]

高唐州城池虽小,人稠物穰,军广粮多。——《水浒全传》

(2) 又如:穰浩(众多);穰穰(众多)

(3) 通“攘”。烦乱;纷乱 [confused]。如:穰穰(纷乱貌)

(4) 繁荣 [prosperous]

长安中浩穰,于三辅尤为剧。——《汉书》

(5) 兴旺;旺盛 [flourishing]

汉世之论,自 贾谊已繁穰,其次渐与辞赋同流。—— 章炳麟《国故论衡·论式》

词性变化

穰的拼音: rǎng  

[数]

(1) 中国物理学会曾作为10 18 的词头的用字 [exa-]——国际制用“艾可萨”,简称“艾”,符号E

(2) 万万秭 [one hundred million times of 秭]

凡大数之法,万万曰亿,…万万秭曰穰,万万穰曰沟。——《孙子算经》

穰的拼音: rǎng  

〈词性:动〉

(1) 通“攘”。排除;排斥 [get rid of;repel]。如:穰灾(攘灾;祛灾)

(2) 通“禳”。祈福;向神祈求 [exorcise]。如:穰人(古代替人向神鬼禳祝致福者);穰田(向神祈求庄稼丰收)

(3) 烦扰。通“攘” [feel disturbed]

又不是公事忙,不由咱心绪穰。——孟汉卿《魔合罗》

(4) 塞;填塞 [stuff]

高抬在衣架上怕吹了颜色,乱穰在包袱中恐剉了折儿。——王实甫《西厢记》

穰的拼音: Rǎng  

〈词性:名〉

(1) 古县名 [Rang county]。战国时楚邑,秦置县,治 所在今河南省邓县

其秋,复与秦王会 穰。——《史记·楚世家》

(2) 另见 ráng  

  拼音  ráng   注音  ㄖㄤˊ   
部首  禾部  部外笔画  17画  总笔画  22画  
五笔  TYKE  仓颉  HDYRV  郑码  MFER  四角  20932  结构  左右电码  4492  区位  8006  统一码  7A70  笔顺  ノ一丨ノ丶丶一丨フ一丨フ一一一丨丨一ノフノ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穰的拼音:ráng(ㄖㄤˊ)  

⒈ 稻、麦等的秆:穰草。穰子。

⒉ 庄稼丰熟:穰穰(丰盛的样子)。

⒊ 同“瓤”。

统一码

穰字UNICODE编码U+7A70,10进制: 31344,UTF-32: 00007A70,UTF-8: E7 A9 B0。

穰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穰字收录于 现通表 。

异体字

造字法

形声:从禾、襄声

English

stalks of grain; lush, abundant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穰的拼音: ráng  

〈词性:名〉

(1) (形声。从禾,襄( xiāng  )声。本义:禾茎中白色柔软的部分。也指瓜果的肉)

(2) 同本义 [pulp]?

(3) 丰收 [bumper harvest]

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 汉· 贾谊《论积贮疏》

穰岁之秋。——《韩非子·五蠹》

(4) 又如:穰川(获得丰收的平原地方);穰岁(丰年)

(5) 泛指黍稷稻麦等植物的杆茎 [stalk]

烧黍穰。——贾思勰《齐民要术·种谷》

(6) 又如:穰子(刍料;喂牲口的草)

(7) 饱满的稻粒 [fully grown paddy]

凡稻最佳者九穰一秕,…则六穰四秕者容有之。——《天工开物》

(8) 填,充实 [full]

心是虚底物,性是里面穰肚馅草。性之理包在心内,到发时却是性底出来。——《朱子语类》

词性变化

穰的拼音: ráng  

〈词性:动〉

(1) 通“禳”。祭名,去邪除恶之祭 [offer a sacrifice to exorcise evils]

见道旁有穰田者。——《史记·滑稽淳于髡传》

(2) 另见 rǎng  

基本词义

穰的拼音: rǎng  

〈词性:形〉

(1) 盛多;众多 [abundant]

高唐州城池虽小,人稠物穰,军广粮多。——《水浒全传》

(2) 又如:穰浩(众多);穰穰(众多)

(3) 通“攘”。烦乱;纷乱 [confused]。如:穰穰(纷乱貌)

(4) 繁荣 [prosperous]

长安中浩穰,于三辅尤为剧。——《汉书》

(5) 兴旺;旺盛 [flourishing]

汉世之论,自 贾谊已繁穰,其次渐与辞赋同流。—— 章炳麟《国故论衡·论式》

词性变化

穰的拼音: rǎng  

[数]

(1) 中国物理学会曾作为10 18 的词头的用字 [exa-]——国际制用“艾可萨”,简称“艾”,符号E

(2) 万万秭 [one hundred million times of 秭]

凡大数之法,万万曰亿,…万万秭曰穰,万万穰曰沟。——《孙子算经》

穰的拼音: rǎng  

〈词性:动〉

(1) 通“攘”。排除;排斥 [get rid of;repel]。如:穰灾(攘灾;祛灾)

(2) 通“禳”。祈福;向神祈求 [exorcise]。如:穰人(古代替人向神鬼禳祝致福者);穰田(向神祈求庄稼丰收)

(3) 烦扰。通“攘” [feel disturbed]

又不是公事忙,不由咱心绪穰。——孟汉卿《魔合罗》

(4) 塞;填塞 [stuff]

高抬在衣架上怕吹了颜色,乱穰在包袱中恐剉了折儿。——王实甫《西厢记》

穰的拼音: Rǎng  

〈词性:名〉

(1) 古县名 [Rang county]。战国时楚邑,秦置县,治 所在今河南省邓县

其秋,复与秦王会 穰。——《史记·楚世家》

(2) 另见 ráng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