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狗吠之警的意思

gǒufèizhījǐng

狗吠之警



拼音gǒu fèi zhī jǐng

注音ㄍㄡˇ ㄈㄟˋ ㄓ ㄐ一ㄥˇ

解释比喻轻微的惊动或扰乱。

出处东汉 班固《汉书 严助传》:“今方内无狗吠之警,而使陛下甲卒死亡,暴露中原。”

例子我们得提高警惕,不能放过这狗吠之警

用法偏正式;作宾语;比喻小的惊扰。

感情狗吠之警是中性词。

近义狗吠之惊

英语social unrest

动物生肖牛,虎,蛇

  拼音  gǒu   注音  ㄍㄡˇ   
简体部首  犭部  部外笔画  5画  总笔画  8画  
繁体部首  犬部  
五笔  QTQK  仓颉  KHPR  郑码  QMRJ  四角  47220  结构  左右电码  3699  区位  2523  统一码  72D7  笔顺  ノフノノフ丨フ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狗的拼音:gǒu(ㄍㄡˇ)  

⒈ 哺乳动物,种类很多,听觉嗅觉都很敏锐,善于看守门户,有的可以训练成军犬、警犬:走狗。狗彘(狗和猪)。狗刨(páo   )(一种游泳动作)。狗盗(小偷)。狗腿子。狗仗人势。狗尾续貂(喻拿粗劣的东西接到美好的东西后面,很不相称,常指文章)。

统一码

狗字UNICODE编码U+72D7,10进制: 29399,UTF-32: 000072D7,UTF-8: E7 8B 97。

狗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狗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㺃豿

汉英互译

dog、doggie、mut、mutt、pooch、purp

造字法

形声:从犭、句声

English

dog, canis familiaris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狗的拼音: gǒu  

〈词性:名〉

(1) (形声。从犬,句( gōu  )声。本义:犬。原指小犬。后为狗犬的通称)

(2) 同本义 [dog;canine]

狗,犬也。大者为犬,小者为狗。——《说文》

艮为狗。——《易·说卦传》

故斗运狗三月而生也。——《春秋·考异郵》。注:“狗,斗之精所生也。”

以狗御蛊。——《史记·秦本纪》

效犬者左牵之。——《礼记·曲礼上》。疏:“大者为犬,小者为狗。”

悍吏之来吾乡,…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3) 属于犬科(Canidae)的一种食肉类哺乳动物(Canis familiaris),自史前时期以来就被人类豢养,无疑源自某种不知名的犬属(Canis)野兽,可能就是普通狼,由人工培养出来的品种之多,超过任何其他兽类(在形状、大小、颜色、毛皮的长短和性质等各方面)。又如:狗犀(狗尸);狗矢(狗粪);狗屠(以屠杀狗为业者);狗窦(狗洞);狗彘(狗与猪。比喻行为卑劣的人)

(4) 古代特指未长毛的小狗崽 [pup;puppy]

(犬)未成豪,狗。——《尔雅》。郝懿行义疏:“狗,大通名。若对文则大者名犬,小者名狗…今亦通名犬为狗矣。”

貂不足, 狗尾续。——《晋书》

(5) 比喻坏人 [a bad person;evildoer]

我要早知道这是个狼心狗肺的家伙,当初哪会去管他是死是活

(6) 又如:狗心狗行(比喻坏心肠、恶劣行为);狗鼠(比喻品行卑劣的人)

(7) 十二生肖之一 [dog]。如:老大娘七十四了,属狗的

词性变化

狗的拼音: gǒu  

〈词性:形〉

(1) 詈词。该死的。表示极端蔑视 [cursed]。如:狗汉奸;狗腿子;狗爪牙;狗才(狗材。骂人的话。狗东西);狗杀才(骂人的话。该杀的狗东西)

(2) 指事之失度或人之失意 [dejected]

嘲事之失度、人之失意也曰狗。——明· 顾起元《客座赘语》

狗的拼音: gǒu  

〈词性:动〉

谄媚,奉承 [flatter]。如:狗事(奉承,巴结);这帮人专会狗着他

常用词组

狗吃屎、狗胆包天、狗洞、狗苟蝇营、狗急跳墙、狗拿耗子、狗屁、狗屁不通、狗舍、狗屎堆、狗头军师、狗腿子、狗尾续貂、狗窝、狗熊、狗血喷头、狗咬狗、狗咬耗子、狗咬吕洞宾、狗仗人势、狗彘不若、狗彘不食、狗嘴吐不出象牙

  拼音  fèi   注音  ㄈㄟˋ   
部首  口部  部外笔画  4画  总笔画  7画  
五笔  KDY  仓颉  RIK  郑码  JGS  四角  63084  结构  左右电码  0693  区位  2345  统一码  5420  笔顺  丨フ一一ノ丶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吠的拼音:fèi(ㄈㄟˋ)  

⒈ 狗叫:吠叫。狂吠。蜀犬吠日(喻少见多怪)。

统一码

吠字UNICODE编码U+5420,10进制: 21536,UTF-32: 00005420,UTF-8: E5 90 A0。

吠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吠字收录于 次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give mouth、gnar、snarl、yaff

造字法

会意:从口、从犬

English

bark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吠的拼音: fèi  

〈词性:动〉

(1) (会意。从犬,从口。本义:狗叫)

(2) 同本义 [bark]

吠,犬鸣也。——《说文》

邑犬君吠兮所怪也。——《楚辞·九章》

谚云:“一犬吠形,百犬吠声。”——王符《潜夫论·贤难》

(3) 又如:吠声(狗叫声);吠日(很少见到太阳的狗,偶尔见到太阳出来就狂叫,喻少见多怪)

(4) 泛指动物鸣叫 [roar]。如:吠哈(哇鸣);吠嗥(野兽嚎叫)

(5) 恶言攻击 [viciously attack]。如:吠尧(喻坏人攻击好人)

常用词组

吠形吠声

  拼音  zhī   注音    
简体部首  丶部  部外笔画  2画  总笔画  3画  
繁体部首  丿部  部外笔画  3画  总笔画  4画  
五笔  PPPP  仓颉  INO  郑码  WA  四角  30302  结构  单一电码  0037  区位  5414  统一码  4E4B  笔顺  丶フ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之的拼音:zhī(ㄓ)  

⒈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之心。

⒉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之计。不速之客。莫逆之交。

⒊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⒋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之度外。等闲视之。

⒌ 代词,这,那:“之二虫,又何知”。

⒍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

⒎ 往,到:“吾欲之南海”。

统一码

之字UNICODE编码U+4E4B,10进制: 20043,UTF-32: 00004E4B,UTF-8: E4 B9 8B。

之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之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go、leave、of、somebody、something、this

造字法

原为会意:上像向前的脚,下像地表示离开原地前进

English

marks preceding phrase as modifier of following phrase; it, him her, them; go to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之的拼音: zhī  

〈词性:动〉

(1)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2) 同本义 [grow]

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说文》

如语焉而未之然。——《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

(3) 往,朝某方向走,到…去 [go to;leave]

之,适也。——《广雅》

自伯之东。——《诗·卫风·伯兮》

之沛公军。——《史记·项羽本纪》

之虚所卖之。(“虚”同“墟”)——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佯狂不知所之者。——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吾欲之南海,何如?—— 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4) 又如:之如(前往);之往(去;到);之官(上任;前往任所);之国(前往封地);之适(前往)

词性变化

之的拼音: zhī  

〈词性:代〉

(1) 指示人或事物,相当于“这个”“那个” [this;that]

宣王说之。(之:指南郭处士来吹竽。)——《韩非子·内储说上》

虎因喜,计之曰。(之:这,指上文所说驴生了气只能踢的情况。)——唐· 柳宗元《三戒》

当分明记之。(之:指共读情景。)——清· 袁枚《祭妹文》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之:代词,指天下事。)——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2) 又如:较之中学时代;因之,他将自己的整个心血都放了进去

(3) 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称,相当于他、她、它、他们 [he;her;it;they;them]

郑商人弦高将市于 周,遇之。——《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4) 又

蹇叔哭之。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之”是指示代词,指代“巫医乐师百工”。)——唐· 韩愈《师说》

(5) 又如:取而代之;战而胜之;为之感叹;使之顺利发展;与之见面

(6) 指示代词,相当于“其”、“他的”、“其他的” [its;his;other]

纣王令推上法场,斩之老母。——《武王伐纣平话》

之的拼音: zhī  

〈词性:助〉

(1) 的 [of]

(2) 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领属关系或一般的修饰关系

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 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开火者,军中发枪之号也。

(3) 又如:钟鼓之声;一家之长;原因之一;夫子之文章

(4) 用于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吾见师之出。——《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5) 用于实词与介词之间

口之于味,有同耆也。——《孟子》

之的拼音: zhī  

〈词性:形〉

具有字母S的形状的,“之”字形 [zigzag]。如:之江(江流曲折如“之”字者);之字路(曲折如“之”字形的路)

常用词组

之后、之乎者也、之流、之前、之字路

  拼音  jǐng   注音  ㄐ一ㄥˇ   
简体部首  言部  部外笔画  12画  总笔画  19画  
繁体部首  言部  部外笔画  13画  总笔画  20画  
五笔  AQKY  仓颉  TKYMR  郑码  ERMS  四角  48601  结构  上下电码  6226  区位  3015  统一码  8B66  笔顺  一丨丨ノフ丨フ一ノ一ノ丶丶一一一丨フ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警的拼音:jǐng(ㄐ一ㄥˇ)  

⒈ 注意可能发生的危险,戒备,告诫:警卫。警世。警告。警戒。警备。警惕。警省(xǐng   )(警惕醒悟)。

⒉ 需要戒备的事件或消息:警号。警报。警钟。

⒊ 感觉敏锐,见解独到:警句。警觉(jué  )。机警。

⒋ 国家维持社会秩序和治安的武装力量:警察。警士。

统一码

警字UNICODE编码U+8B66,10进制: 35686,UTF-32: 00008B66,UTF-8: E8 AD A6。

警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警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alarm、alert、police、vigilant、warn

造字法

形声:从言、敬声

English

guard, watch; alert, alarm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警的拼音: jǐng  

〈词性:动〉

(1) (会意。从言,从敬,敬亦声。本义:戒敕)

(2) 同本义 [warn; admonish]

警,戒也。——《说文》

正岁,则以法警戒群吏。——《周礼·宰夫》

所以警众也。——《礼记·文王世子》

乃一篇之警策。——《文赋》

今年或者大警晋也。——《左传·宣公十二年》

以警其余。——清· 方苞《狱中杂记》

(3) 又如:警告;警励(告诫策励);警迹人(元代被列入盗贼户籍的人);警鼓(报警之鼓);警动(使人警觉悚动);警新(警策动人,语意新颖);警众(使众人警觉);警省(警觉省悟)

(4) 戒备;防备 [outpost]

军卫不彻,警也。——《左传·宣公十二年》

(5) 又如:警巡(警戒巡视);警跸(古代为皇帝出行清道,严加戒备,断绝行人);警惧(警戒恐惧);警边(警戒边境)

(6) 通“惊”。惊恐;惊动 [start; be frightened; surprise; shock]

节循虚而警立。——《文选·陆机·叹逝赋》。注:“警犹惊也。”

(7) 又如:警动(惊动;惊恐);警唬(吓唬,恐吓)

词性变化

警的拼音: jǐng  

〈词性:名〉

(1) 警察的简称 [policeman;police]。如:门警;民警;交通警;巡警;乘警;警廷(警察厅);警棍(警察值勤时拿的棍子);岗警;法警;路警

(2) 警报 [alarm]

盗贼之警。——宋· 苏轼《教战守》

每有警。——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3) 又如:示警;告警;火警

警的拼音: jǐng  

〈词性:形〉

(1) 敏悟 [intuitive]

太祖少机警,有权数。(少:少年。)——《三国志·武帝纪》

(2) 又如:警彗(机灵敏慧);警黠(警捷。机警敏捷);警省(佛教用语。彻悟)

(3) 文章语意新妙凝炼的 [aphoristic]。如:警句;警炼(警策精炼);警粉(警辟精粹)

常用词组

警报、警备、警备区、警标、警察、警察局、警车、警笛、警服、警告、警官、警棍、警号、警戒、警句、警觉、警铃、警辟、警区、警犬、警惕、警惕性、警卫、警悟、警种

狗吠之警:成语接龙顺接


成语首拼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