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jiàn mào biàn sè
注音ㄐ一ㄢˋ ㄇㄠˋ ㄅ一ㄢˋ ㄙㄜˋ
解释观察和辨识人的容颜神色,指善于观察别人脸色,以求取悦于人。
出处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 守清禅师》:“僧曰:‘争知某甲不肯?’师曰:‘鉴貌辨色。’”
例子朱世远终是男子之辈,鉴貌辨色,已知女儿的心事。(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九)
用法连动式;作谓语;含贬义。
感情鉴貌辨色是贬义词。
繁体鑒皃辨色
近义见貌辨色、鉴毛辨色、监貌辨色
英语look at the face and distinguish its colors (to examine countenana)
动物生肖牛,虎,蛇
鉴(鑒)的拼音:jiàn(ㄐ一ㄢˋ)
⒈ 镜子。
⒉ 照:光可鉴人。
⒊ 观察,审察:鉴别。鉴定。鉴赏。鉴于(看到,觉察到)。台鉴(书信用语,表示请人看信。亦作“惠鉴”、“钧鉴”)。鉴往知来。
⒋ 可以使人警惕或引为教训的事情:借鉴。鉴戒。前车之鉴。
鉴字UNICODE编码U+9274,10进制: 37492,UTF-32: 00009274,UTF-8: E9 89 B4。
鉴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鉴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鑒鍳鑑鑬
ancient bronze mirror、inspect、reflect、warning
形声
mirror, looking glass; reflect
详细解释◎ 鉴的拼音:
鑒、鑑、鍳 jiàn
〈词性:名〉
(1) (形声。从金,监声。本义:古代用来盛水或冰的青铜大盆)
(2) 同本义 [basin]
鑑,大盆也,一曰鑑诸,可以取明水于月。——《说文》。徐灏曰:“鑑,古祇作堅,从皿以盛水也。其后范铜为之,而用以照形者,亦谓之鑑,声转为镜。”
鑑谓之镜。——《广雅》
借明于鑑以炤之。——《淮南子·主术》
我心匪鑒。——《诗·邶风·柏舟》
卫灵公有妻三人,同鑑而浴。——《庄子》
春始治鑑。——《周礼》
(3) 又如:鉴诸(古代承露取水的器具);鉴燧(方诸和阳燧)
(4) 中国古代用青铜制成的镜子 [ancient bronze mirror]。如:龟鉴;鉴台(镜台);鉴明(镜面明净);鉴洼(凹面镜);鉴团(凸面镜);鉴台(镜台,梳妆台)
(5) 借鉴,可以作为警戒或引为教训的事 [warning]
槛外诸鉴。——[英]赫胥黎著、 严复译《天演论》
(6) 又如:引以为鉴;前车之覆,后车之鉴;鉴戒(以过去的经验为教训)
(7) 编年史的一种名称 [history]。如:《资治通鉴》;《了凡纲鉴》;鉴书(历史;史书);通鉴;年鉴;图鉴
◎ 鉴的拼音:
鑒 jiàn
〈词性:动〉
(1) 明察,审查 [scrutinize]
谿极则不鑒。——《吕氏春秋·适音》
不能鉴听。——唐· 李朝威《柳毅传》
(2) 又如:鉴彻(明察);鉴达人(鉴事人。明察事理的人);鉴貌辨色(察颜观色;看脸色行事);鉴事(明察事理)
(3) 照看 [reflect]。如:鉴人(照人);水清可鉴;鉴微(照见细微的东西)
(4) 旧时书信套语,表示请对方看信 [may I draw your attention to the following]。如:某先生台鉴;惠鉴;钧鉴
(5) 借鉴,鉴戒 [warn]
哀之而不鉴之。——唐· 杜牧《阿房宫赋》
鉴别、鉴定、鉴戒、鉴谅、鉴貌辨色、鉴赏、鉴往知来、鉴于、鉴原
貌的拼音:mào(ㄇㄠˋ)
⒈ 面容:面貌。容貌。貌相。以貌取人。
⒉ 外表的样子:礼貌。貌合神离。道貌岸然。
⒊ 外观:全貌。
⒋ 古书注解里表示状态、样子,如“飞貌”指飞的样子。
⒌ 描绘,画像:“命工貌妃于别殿”。
貌字UNICODE编码U+8C8C,10进制: 35980,UTF-32: 00008C8C,UTF-8: E8 B2 8C。
貌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貌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㒵㹸䫉皃貇邈
appearance、looks
countenance, appearance
详细解释◎ 貌的拼音:
皃 mào
〈词性:名〉
(1) (形声。从豹省,皃( mào )声。本作“皃”,从“人白”,象人面形。儿,古文“人”字。本义:面容,相貌,容貌)
(2) 同本义(外在的仪表,生就的形象) [facial features;facial appearance;looks]
皃,颂仪也。——《说文》。按,面之神气曰颂,面之形状曰皃。
夫皃情之华也。——《国语·晋语》
貌思恭。——《论语》。皇疏:“动容谓之皃。”
貌耸神溢。——唐· 李朝威《柳毅传》
人之貌有与也。——《庄子·养生主》
子产蹴然改容更貌。——《庄子·德充符》
貌甚寝。——明· 魏禧《大铁椎传》
(3) 又如:貌团团(形容面容姣圆、丰润的样子);貌侵(容貌丑陋);貌妍(容貌美丽);貌寝(相貌丑陋、消瘦);貌状(外貌;形象);貌容(容貌);貌色(容貌);貌肖(形貌相似)
(4) 外表的形象,外观 [outward appearance]
貌恭而心不服。——唐·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5) 又如:貌为风厉(表面上做出严厉的样子);全貌(事物的全部情况;全部面貌);貌似(面貌相似。或指事物外表相似而内在不同)
(6) 神态,面部神情 [expression;countenance]
貌若男子所以恭敬,妇人之所以姣好也。——《说苑·脩文》
貌若甚戚者。——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7) 又如:貌禅(面部表情如僧徒入神。形容入神的样子)
(8) 通“緢”。细微的丝 [filament]
简孚有众,惟貌有稽。——《书·吕刑》。《说文》引作“帷緢。”
◎ 貌的拼音: Mào
〈词性:副〉
(1) 表面上 [superficial;ostensible;seeming]
北虽貌敬,实则愤怒。——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2) 又如:貌受(表面上接受);貌是情非(表面做的与心里想的完全两样);貌离神合(表面上不同而实质上一致);貌合神离(表面上关系很亲密而实际上怀有二心。同貌合心离);貌敬(容貌恭敬)
貌不惊人、貌合神离、貌似
辨的拼音:biàn(ㄅ一ㄢˋ)
⒈ 分别,分析,明察:辨别。辨认。辨析。辨正。辨识。明辨是非。
⒉ 古代土地面积单位,九夫为一辨,七辨为一并。
辨字UNICODE编码U+8FA8,10进制: 36776,UTF-32: 00008FA8,UTF-8: E8 BE A8。
辨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辨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辦辧辯
differentiate、discriminate、distinguish
形声:从辛、辨省声
distinguish, discriminate
详细解释◎ 辨的拼音: biàn
〈词性:动〉
(1) (形声。从刀,辡( biǎn )声。本义:判别,区分,辨别)
(2) 同本义 [discriminate;distinguish]
辨,判也。——《说文》
辨,别也。——《小尔雅》
辨方正位。——《周礼·天官》
辨是与非。——《易·系辞下》
目辨白黑美恶,耳辨音声清浊。——《荀子·荣辱》
不辨牛马。——《庄子·秋水》
男女辨姓。——《左传·昭公元年》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乐府诗集·木兰诗》
(3) 又如:明辨是非;辨白(分辨清楚);辨色(辨别物色)
(4) 通“辩”。口头上争论 [argue]
吾闻穷巷多怪,曲学多辨。——《商君书·更法》
传曰:析辞而为察,言物而为辨,君子贱之。——《荀子·解蔽》
分争辨讼,非礼不决。——《礼记·曲礼上》
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5) 又如:辨士(善辩的说客);辨给(口才敏捷,能言善辨);辨驳(根据事理加以反驳)
(6) 通“班”。颁布 [promulgate]
吏以文法教训辨告,勿笞辱。——《汉书·高帝纪下》
辨社诸侯,出门见之,著以为戒。——《汉书·王莽传上》
(7) 又如:辨告(古代官吏将所订法律颁布告知民众)
辨别、辨别力、辨明、辨认、辨识、辨析、辨证、辨证论治
色的拼音:sè(ㄙㄜˋ)
⒈ 由物体发射、反射的光通过视觉而产生的印象:颜色。色彩。色相(xiàng )。色调(diào )。
⒉ 脸上表现出的神气、样子:脸色。气色。色厉内荏。
⒊ 情景,景象:行色匆匆。景色宜人。
⒋ 种类:各色用品。
⒌ 品质,质量:音色。成色。足色纹银。
⒍ 妇女美貌:姿色。色艺。
⒎ 情欲:色情。好(hào )色。
色字UNICODE编码U+8272,10进制: 33394,UTF-32: 00008272,UTF-8: E8 89 B2。
色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色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color、expression、hue、kind、quality、scene、woman's looks
会意:像一个人驮另一个人仰看其脸色
color, tint, hue, shade; form, body; beauty, desire for beauty
详细解释◎ 色的拼音: sè
〈词性:名〉
(1) (会意。甲骨文中象一个人驮另一个人,仰承其脸色。本义:脸色)
(2) 同本义 [look;countenance;expression]
色,颜气也。——《说文》
五气五色。——《周礼·疾医》
其色必寿。——《素问·三部九侯论》
形体色理以目异。——《荀子·正名》
载色载笑。——《诗·鲁颂·泮水》
(3) 又
太后之色少解。——《战国策·赵策》
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史记·魏公子列传》
我言若,王色不许我。——《史记·商君列传》
故以声声怖之。——《资治通鉴》
(4) 又如:面色(脸上的气色);色喜(脸上显出欢喜之色);色笑(开颜欢笑);色沮(脸色露出沮丧的样子);色变振恐(恐惧得脸上变色);色庄(容貌庄重严肃);色智(表现在容色上的才智);喜形于色
(5) 颜色 [color]
五色令人目盲。——《老子》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唐· 白居易《卖炭翁》
未花时采,则根色鲜泽。——宋· 沈括《梦溪笔谈》
(6) 又如:色衣(色服。除黑白二色以外的各种艳色衣服);色丝(彩色绸缎);色彩(彩色绸缎);古色古香
(7) 姿色,容颜(多就女子而言);美色 [good looks;woman’s looks;beauty]
寡人有疾,寡人好色。——《孟子·梁惠王下》
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8) 又如:绝色佳人;声色;色阵(指冶艳女子聚集之所);国色(一国内容貌最美的女子)
(9) 色欲,好色 [lewdness;erotic]。如:色荒(过度沉迷于女色);色胆包天(好色之人,胆大妄为,不顾一切);色授(用神色传递内心的感情。多指男女之间的情爱);色长(妓院的男老板;教坊司乐工的头目);色中饿鬼(比喻极其贪色的人)
(10) 佛家语。指一切物质的存在 [material appearance of things]
空色皆寂灭。——陈子昂《感遇》
(11) 又如:色身(佛家语。色,指有形、色、相的一切物,即所谓物质。肉身,即有形血肉之身;自四大(地、水、火、风)、五尘(色、声、香、味、触)等色法而成,故称色身);色即是空(佛家语。指世家一切色法(物质)的本性(内在真实性)都是空无所有)
(12) 外表 [exterior;outward appearance]。如:色仁行违(表面上主张仁德,实际行动却背道而驰);色样(式样;模样)
(13) 种类 [kinds]。如:清一色;色色俱全;各色人等;色别(按种类分别);色额(种类、数量);色类(种类;类别)
(14) 履历,古称“脚色”,省称“色” [personal details]
吏部预选者甚多,[卢] 恺即不授官,皆注色而遣。——《北史》
(15) 物质(多指金银)的成分 [the percentage of gold or silver in a coin,etc.]
他这银子是九五兑九七色的。——《儒林外史》
(16) 兆气,即古人烧灼龟甲占卜时甲上裂纹所呈现的征兆 [omen]
君占体,大夫占色。——《周礼》
(17) 风景;景观 [landscape;scenery]
两峰秀色,俱可手揽。——《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宋· 姜夔《扬州慢》
(18) 又如:满园春色;湖光山色
(19) 质量 [quality]。如:足色;成色;增色;减色;音色
(20) 天色 [color of the sky and time of the day it shows]
夜色语声绝。——杜甫《石壕史》
(21) 又如:月色
◎ 色的拼音: sè
〈词性:动〉
(1) 生气;变脸 [get angry]
谚所谓室于怒,市于色者,楚之谓矣。——《左传·昭公十九年》
(2) 又如:色作(作色,改变脸色);色勃(骤然变色。发怒的样子);色动(脸色改变)
(3) 惊惧 [surprise]
诸大夫见之,皆色然而骇。——《公羊传》
(4) 另见 shǎi
色斑、色标、色彩、色胆、色胆如天、色调、色度、色光、色鬼、色觉、色拉、色狼、色厉内荏、色盲、色迷、色谱、色情、色情狂、色弱、色散、色色俱全、色授魂与、色衰爱弛、色素、色相、色夷、色艺、色艺双绝、色釉、色欲、色晕、色泽、色诊
◎ 色的拼音: shǎi
〈词性:名〉
(1) 颜色 [color]——用于某些口语。如:掉色;退色;永不变色
(2) 色子(即骰子) [dice]。赌具,小立方体,一般用骨头制成,六面分刻一、二、三、四、五、六点。如:色数(色子;骰子)
(3) 另见 s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