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āi gào bīn fú
注音ㄞ ㄍㄠˋ ㄅ一ㄣ ㄈㄨˊ
解释宾服:古指诸侯或边远部落按时朝贡,表示依服、服从。后泛指归顺、服从。指哀求饶恕,愿意服从。
出处元 无名氏《延安府》第一折:“我见他慌悚踌躇,左支右吾,跪在街衢,哀告宾服。”
例子他已经哀告宾服了,我们接受他的投降吧
用法作谓语;表示服从。
感情哀告宾服是贬义词。
繁体哀告賓服
近义跪地求饶
反义宁死不屈
动物生肖牛,虎,蛇
哀的拼音:āi(ㄞ)
⒈ 悲痛:悲哀。哀求。哀叹。哀鸣。哀思。哀鸿遍野(“哀鸿”,哀鸣的大雁;喻到处都是呻吟呼号,流离失所的灾民)。哀艳(诗文凄测动人而华丽)。
⒉ 悼念:哀悼。默哀。
⒊ 旧时称死去母亲:哀子(a.母丧而父存;b.古称居父母丧的人)。
哀字UNICODE编码U+54C0,10进制: 21696,UTF-32: 000054C0,UTF-8: E5 93 80。
哀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哀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grief、mourning、pity、sorrow
悲、乐
形声:从口、衣声
sad, mournful, pitiful; pity
详细解释◎ 哀的拼音: āi
〈词性:形〉
(1) (形声。从口,衣声。本义:悲痛;悲伤)
(2) 同本义 [grieved;sorrowful]
哀,闵也。——《说文》
哀,痛也。——《广雅》
以凶礼哀邦国之忧。——《周礼·大宗伯》。注:“救患分灾。”
舍正路而不由哀哉。——《孟子》。注:“伤也。”
呜呼哀哉。——《柳敏碑》
有妇人哭于墓间而哀。——《礼记·檀弓》
僵卧孤村不自哀。——宋·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子言未发而哀乐具乎其前(悲哀、欢乐的神情都先流露了出来)。——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3) 又如:哀咜(悲哀叹息);哀诏(皇上驾崩后,新君通告全国的文书);哀哉(表示悲伤或痛惜的感叹词);哀毁骨立(形容对父母的故去非常悲哀,以致瘦得皮包骨了)
(4) 形容声音凄清尖锐 [desolate]
杜鹃啼血猿哀鸣。——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5) 又如:哀弦(悲凉的弦乐声);哀笳(悲凉的胡笳声);哀鸿(哀鸣的大雁。比喻流离失所的灾民)
◎ 哀的拼音: āi
〈词性:动〉
(1) 同情,怜悯 [pity;sympathize with]
君将哀而生之乎。——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天子作诗三章以哀民。——《穆天子传》 。
(2) 又如:哀恕(同情宽恕)
(3) 慰问;哀悼 [express sympathy and solicitude for;mourn or grieve for the deceased]
秦不哀吾之丧而伐吾同姓。——《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4) 又如:哀文(哀辞)
(5) 哀求 [supplicate;beg]
爱公者皆为公惧,劝罄橐以哀之。——《聊斋志异·妖术》。
(6) 又如:哀请(哀告,哀求;苦苦请求);哀祈(哀求)
(7) 通“爱”。爱护 [care for;cherish]
国虽弱,令必敬以哀。——《管子·侈靡》
各哀其所生。——《淮南子·说山》
见与之友,几于不亲;见哀之交,几于不结。——《管子·形势》
人主胡可以不务哀。——《吕氏春秋·报更》
(8) 哀叹 [bemoan;bewail]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 杜牧《阿房宫赋》
〈词性:名〉
姓
哀兵必胜、哀愁、哀辞、哀悼、哀悼、哀而不伤、哀告、哀号、哀鸿遍野、哀家、哀矜、哀怜,哀悯、哀戚、哀启、哀求、哀劝、哀荣、哀伤、哀思、哀叹、哀艳、哀怨、哀乐、哀子
告的拼音:gào(ㄍㄠˋ)
⒈ 说给别人,通知:告谕。告知。告诫。告诉。报告。劝告。奔走相告。
⒉ 向行政司法机关检举、控诉:告发。告状。控告。
⒊ 表明,请求:告老。告急。自告奋勇。
⒋ 宣布或表示某种情况出现:告成。告竭(宣布某种东西用尽)。告罄(现指财物用尽或货物等售完)。公告。
告字UNICODE编码U+544A,10进制: 21578,UTF-32: 0000544A,UTF-8: E5 91 8A。
告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告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叝吿誥勂
accuse、ask for、inform、notify、tell
会意:从牛、从口
tell, announce, inform; accuse
详细解释◎ 告的拼音: gào
〈词性:动〉
(1)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的“牛”,牛触人,角着横木,所以告人也。从口,从牛。本义:报告,上报)
(2) 同本义 [report]
告,牛触人。角着横木,所以告人也。——《说文》
乃告太王王季文王。——《书·金滕》
告公用圭。——《易·益》
必告父母。——《诗·齐风·南山》
以告于乡先生君子。——《仪礼·乡射礼》
告,请也。——《尔雅·释言》
敢以告于先君。——《吕氏春秋·赞能》
敢敬告天子。——《书·康王之诰》
予誓告汝。——《书·甘誓》
诞告万方。——《书·汤诰》
不告而娶。——《列子·杨朱》
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诸葛亮《出师表》
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宋· 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或告元济曰:“官军至矣!”——《资治通鉴·唐纪》
(3) 又如:告事(报告情况);告报(报告;禀报);告变(报告发生变故);告荒(报告灾情)
(4) 把话说给别人听,告诉 [tell]
告,语也。——《玉篇》
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左传·隐公元年》
愿三老、巫祝、父老送女河上,幸来告语之。——《史记·滑稽列传》
项伯乃夜驰之 沛公军,私见 张良,具告以事。——《史记·项羽本纪》
(5) 又如:转告;电告;正告(严正地告诉);告讼(告诉);告称(告诉;告说);告托(告诉,嘱托)
(6) 揭发,告状,控告 [accuse]
点纸连名,我可便直告到中书省。——《陈州粜米》
小人告了一年的状,竟无人作主。——《红楼梦》
(7) 又如:上告(向上级机关或司法部门告状);诬告;控告;告首(告发);告引(互相告发;牵连而出)
(8) 请求 [ask for]
夫为人子者,出必告,反必面。——《礼记》
(曹操)佯怒 夏侯杶,亦欲斩之。众官告免。——《三国演义》
(9) 又如:告致(官员告老退休);告饮(请饮);告籴(请求买粮);告请(申请,请求);告命(请命)
(10) 谕告,宣告。后作“诰” [declare]
告,教也。——蔡邕《独断》
燕居告温温。——《礼记·玉藻》。注:“谓教使也。”
天子告朔于诸侯。——《谷梁传·文公十六年》
(11) 又如:告誓(宣誓;祷告);告教(告喻教诲);告匮(宣告物质短缺);告谴(宣示谴责之意)
(12) 告别,辞行 [ask for leave]
足下待故人如此,便请告退。——《三国演义》
(13) 又如:告诀(告别);告行(告别,辞行)
◎ 告的拼音: gào
〈词性:名〉
(1) 向公众通知情况、事件、规定、法令等的书面形式 [statement]。如:文告;通告;广告;告敕(委任状);告词(委任状上的文词)
(2) 姓
◎ 告的拼音: gào
〈词性:形〉
通“皓”( hào )。光亮,洁白 [bright;be pure white]
明告君子,吾将以为类兮。——《楚辞》
告白、告便、告别、告禀、告病、告成、告辞、告吹、告贷、告贷无门、告倒、告发、告官、告急、告假、告捷、告借、告诫、告警、告绝、告竣、告劳、告老、告密、告罄、告饶、告示、告送、告诉、告退、告慰、告语、告谕、告知、告终、告状、告罪、告坐
宾(賓)的拼音:bīn(ㄅ一ㄣ)
⒈ 客人:宾客。来宾。宾馆。宾主。贵宾。宾至如归。
⒉ 古同“傧”,傧相。
⒊ 服从,归顺:宾服。宾附。
⒋ 姓。
宾字UNICODE编码U+5BBE,10进制: 23486,UTF-32: 00005BBE,UTF-8: E5 AE BE。
宾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宾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賓賔
guest
主
形声:从宀、兵声
guest, visitor; surname; submit
详细解释◎ 宾的拼音:
賓 bīn
〈词性:名〉
(1) (形声。从贝,冥( mián )声。甲骨文字形,会意。上面象屋形,下面是“人”和“止”。表示客人来到屋下,即宾客到门。金文将“止”改为“贝”,小篆从之。王国维说:“金文及小篆易从止为从贝者,乃后起之字。”本义:地位尊贵、受人尊敬的客人,贵客)
(2) 同本义 [guest;visitor]
賓,所敬也。——《说文》。按,从貝者,宾礼必有贽。
宾者,接人以义者也。——《礼记·乡饮酒义》
谋宾介。——《仪礼·乡饮礼》。注:“贤者为宾,其次为介,又其次为众宾。”
诸侯、诸伯、诸子、诸男之相为宾也。诸公之臣相为国客,是散文宾客通称,对称则宾尊而客卑,宾大而客小。——《周礼·司仪》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诗·小雅·鹿鸣》
宾出,主人拜送。——《荀子·礼论》
相待如宾。——《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众宾团坐。——《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3) 又如:来宾;宾鸿(大雁。因是侯鸟,往来守时,有如宾客,故称);宾东(雇员和东家);宾人(宾相;赞礼的人)
率土之宾,莫非王臣。——《汉书·王莽传中》
(4) 古州名 [Bin prefecture]。汉郁林郡地。唐贞观五年置宾州,亦曰安城郡。至德二年改为领方郡。元初为宾州路,寻复为宾州。清属广西思恩府。今为宾阳县
(5) 姓
◎ 宾的拼音:
賓 bīn
〈词性:动〉
(1) 通“傧”。接引客人。用宾客的礼节相待。礼敬 [receive a guest]
宾于四门。——《书·舜典》。郑注:“宾,槟也。”
寅宾出日,平秩东作。——《书·尧典》
协其礼,宾而见之。——《周礼·大行之》
宾者以告列子。——《列子·黄帝》
内史宾侯,北向而立。——《穆天子传六》。注:“宾侯,傧相。”
稍稍宾客其父。——宋· 王安石《伤仲永》
(2) 又如:宾天(旧指帝王死亡,后亦泛指尊者亡故);宾兴(宾贡。周代的选举法,自乡小学举拔贤能,以宾礼相对待,以升于国学;指乡试)
(3) 服从,归服 [be vassal of]
诸侯咸来宾从。——《史记·五帝本记》
(4) 又如:宾从(归顺,服从);宾服(臣服;服帖)
(5) 排斥;弃绝 [discard;get rid of]
先生居山林,食芋栗,厌葱韭,以宾寡人,久矣夫!——《庄子·徐无鬼》
宾白、宾从、宾服、宾格、宾馆、宾客、宾客如云、宾客盈门、宾朋、宾语、宾至如归、宾主
服的拼音:fú(ㄈㄨˊ)
⒈ 衣裳:服装。制服。
⒉ 穿衣裳:服丧。服用(a.指穿衣服、用器物;b.吃药)。
⒊ 作,担任:服务。服刑。服兵役。
⒋ 顺从:信服。佩服。降(xiáng )服。服辩(旧指认罪书)。服膺(牢记在胸中,衷心信服)。
⒌ 习惯,适应:不服水土。
⒍ 吃(药):内服。
⒎ 乘,用:服牛乘(chéng )马。
⒏ 姓。
服的拼音:fù(ㄈㄨˋ)
⒈ 量词,指中药(亦作“付”):两服药。
服字UNICODE编码U+670D,10进制: 26381,UTF-32: 0000670D,UTF-8: E6 9C 8D。
服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服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箙
be convinced、dress、serve、take
会意
clothes; wear, dress
详细解释◎ 服的拼音: fú
〈词性:动〉
(1) (会意。古文从舟,兼做声符。本义:舟两旁的夹木)
(2) 服从,顺服 [obey;submit (oneself) to]
敌已服矣。——《吕氏春秋·论威》
以一服八。——《孟子·梁惠王上》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孟子·公孙丑上》
当舜之时,有苗不服。——《韩非子·五蠹》
授之政,西土服。——《墨子·尚贤》
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论语·季氏》
强国请服,弱国入朝。——汉· 贾谊《过秦论》
(3) 又如:服听(服从听命);服低(屈服;低头);服杀(折服;倾倒。杀:用在动词后,表示程度深);服主(轻易服输的人);服属(顺从归属)
(4) 佩服;信服;使信服 [be convinced;convice]
毛遂比至 楚,与十九人议论,十九人皆服。——《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 范晔《后汉书·张衡传》
服人如何?——《论衡·问孔》
(5) 又如:以理服人;心服(衷心信服);悦服(从心里佩服);服众(使众人心服);服善(佩服、顺从别人的长处);不服输
(6) 使用 [use]
诸侯御荼,大夫服笏。——《荀子·大略》
子弟犹归器,衣服裘衾车马,则必献其上,而后敢服用其次也。——《礼记·内则》
(7) 从事;致力 [be engaged in]
以德就利,以官服事。——《墨子·尚贤》
有事,弟子服其劳。——《论语》
肇牵车牛,运服贾。——《书·酒诰》
(8) 又如:服田(从事耕作,种田);服官(做官);服贾(从商,作买卖);服劳(服事效劳);服休(侍侯帝王宴息的近臣)
(9) 饮用或吞服药物 [take]
即作汤二升,先服一升。——《三国志·方伎传》
众人…便知他有不足之症,因问:“常服何药?”——《红楼梦》。又如:服毒;服饵(服食丹药);服鸩(饮毒酒自杀);服食(服用饮食之物)
(10) 担任;承当 [serve as]
若农服田力穑。——《书·盘庚上》
(11) 又如:服劳(服事效劳);服职(供职)
(12) 招认,承认,肯定,认可 [admit]
于是傅付许狱,考验首服。——《三国志·方伎传》
(13) 又如:服过(承认自己的过错);服辩(认罪供状);服词(承认罪责之词)
(14) 穿着 [put on]
朝服衣冠,窥镜。——《战国策·齐策》
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但顺吾性而已。——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昨望见妇女犹服夹领小袖。——《资治通鉴》
(15) 又如:服卉(穿着用絺葛制的衣裳);服孝(带孝。穿孝服);服冕(穿着冕服)
(16) 佩带 [wear]
服太阿之剑。——秦· 李斯《谏逐客书》
(17) 又如:服玉(佩玉);服媚(喜爱佩带);服剑(随身佩带的宝剑)
(18) 铭记,怀念 [engrave on one’s mind;always remember]
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之矣。——《中庸》
(19) 又如:服膺(铭记在心)
(20) 任用 [appoint]
忠臣危殆,谗人服矣。——《荀子》
(21) 实行;施行 [carry out]
此古服道致士之法也。——《战国策·燕策一》
(22) 又如:服行(施行,实行)
(23) 执持 [hold]。如:服臧(持着脏物)
(24) 得 [get]
明者固能察极,知人之所不能知,服人之所不能得。——马王堆 汉墓帛书《道原》
(25) 使习惯于 [be accustomed to]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楚辞·屈原·九章·橘颂》
(26) 又如:不服水土
(27) 承受[刑役] [serve]。如:服更(承受;接受)
(28) 遵从;遵守 [comply with]。如:服习(遵循习尚);服善(遵行善道);服礼(遵行礼法);服度(遵守礼法)
(29) 通“负”( fù )。负荷;驾驶 [drive]
服牛乘马,引重致远,以利天下。——《易·系辞下》
再鼓,服辇载粟而至。——《淮南子·人间》
(30) 又如:服牛乘马(役使牛马驾车);服辂,服舆(驾车);服驯(驾驭车马);服御(驾驶车马)
(31) 通“覆”( fù )。遮盖,掩蔽 [overspread;cover]
道逢辇者,以其辇服其道。——《韩诗外传》
◎ 服的拼音: fú
〈词性:名〉
(1) 衣服,服装[clothes]
甘其食,美其服。——《老子》八十章
长者加以金银华美之服,輙羞赧弃去之。——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楚辞·屈原·涉江》
(2) 又如:工作服;服乘(指衣服车马);服养(衣服与食物);服御(指衣服、车马等器物)。又指丧服
会仲孺有服。(有服:有丧服在身。)——《史记·武安侯传》
(3) 事情 [thing]
不学杂服,不能安礼。——《礼记·学记》
(4) 服丧 [mourning]
三年服阙。——《风俗通·十反》
服阙,服全椒长。——《后汉书·刘平传》
(5) 又如:服满(服阙。服丧期满);服制(服丧制度。按生者与死者关系的远近亲疏,分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等);服除(服丧期满);服假(丧假)
(6) 古代一车驾四马,居中的两匹叫“服” [two horses are placed in the middle of four for driving a carrige in ancient times]
两服上襄。(上襄:指马头昂举。)——《诗·郑风 》
(7) 通“箙”。盛箭之器 [quiver]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诗·小雅·采薇》
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服五十个,置戈其上,冠胄带剑,赢三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荀子·议兵》
(8) 又如:服无矢(箭筒内无箭。形容实力不强大)
(9) 通“鵩”。鸟名,又名山鴞,古以为不祥之鸟 [a kind of bird]
单于之岁兮,四月孟夏,庚子日施兮,服集于舍。——《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10) 又
楚人命鴞曰服。
谊为 长沙傅三年,有服飞入 谊舍,止于坐隅。——《汉书·贾谊传》
(11) 姓
(12) 另见 fù
服从、服法、服服帖帖、服软,服软儿、服丧、服饰、服侍、服输、服务、服务行业、服务员、服刑、服药、服役、服用、服装
◎ 服的拼音: fù
〈词性:名〉
(1) 车厢 [well]
大车牝服二柯,有参分柯之二。——《考工记·车人》
凡服耜,斩季材,以时入之。——《周礼·山虞》
(2) 负载;负荷 [load]
车为服重致远,乘之则安,引之则利。——《墨子》
(3) [量词]——用于称中药剂量。一剂称一服 [dossage]
定取金丹作几服,能令华表得千年。——北周· 庾信《燕歌行》
(4) 另见 f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