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āi hóng biàn yě
注音ㄞ ㄏㄨㄥˊ ㄅ一ㄢˋ 一ㄝˇ
解释哀鸿:鸿雁找不到安栖的地方;没有目的地飞着;悲哀地叫着。比喻到处都是呻吟呼号、流离失所的灾民。
出处《诗经 小雅 鸿雁》:“鸿雁于飞,哀鸣嗷嗷。”
例子旧社会,每逢水灾战乱,人民就被迫四处逃亡,哀鸿遍野,一片凄凉。
正音“遍”,不能读作“piàn”。
辨形“哀”,不能写作“衷”、“衰”;“鸿”,不能写作“洪”。
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分句;贬义,形容无家可归景象。
谜语满地燕悲鸣
感情哀鸿遍野是贬义词。
繁体哀鴻遍野
近义民不聊生、啼饥号寒、饿蜉载道
反义安居乐业、丰衣足食、国泰民安
英语Starving people fill the land.
俄语отовсюду слышалисъ стенáния стрáждущих и голодáющинх
动物生肖牛,虎,蛇
哀的拼音:āi(ㄞ)
⒈ 悲痛:悲哀。哀求。哀叹。哀鸣。哀思。哀鸿遍野(“哀鸿”,哀鸣的大雁;喻到处都是呻吟呼号,流离失所的灾民)。哀艳(诗文凄测动人而华丽)。
⒉ 悼念:哀悼。默哀。
⒊ 旧时称死去母亲:哀子(a.母丧而父存;b.古称居父母丧的人)。
哀字UNICODE编码U+54C0,10进制: 21696,UTF-32: 000054C0,UTF-8: E5 93 80。
哀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哀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grief、mourning、pity、sorrow
悲、乐
形声:从口、衣声
sad, mournful, pitiful; pity
详细解释◎ 哀的拼音: āi
〈词性:形〉
(1) (形声。从口,衣声。本义:悲痛;悲伤)
(2) 同本义 [grieved;sorrowful]
哀,闵也。——《说文》
哀,痛也。——《广雅》
以凶礼哀邦国之忧。——《周礼·大宗伯》。注:“救患分灾。”
舍正路而不由哀哉。——《孟子》。注:“伤也。”
呜呼哀哉。——《柳敏碑》
有妇人哭于墓间而哀。——《礼记·檀弓》
僵卧孤村不自哀。——宋·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子言未发而哀乐具乎其前(悲哀、欢乐的神情都先流露了出来)。——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3) 又如:哀咜(悲哀叹息);哀诏(皇上驾崩后,新君通告全国的文书);哀哉(表示悲伤或痛惜的感叹词);哀毁骨立(形容对父母的故去非常悲哀,以致瘦得皮包骨了)
(4) 形容声音凄清尖锐 [desolate]
杜鹃啼血猿哀鸣。——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5) 又如:哀弦(悲凉的弦乐声);哀笳(悲凉的胡笳声);哀鸿(哀鸣的大雁。比喻流离失所的灾民)
◎ 哀的拼音: āi
〈词性:动〉
(1) 同情,怜悯 [pity;sympathize with]
君将哀而生之乎。——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天子作诗三章以哀民。——《穆天子传》 。
(2) 又如:哀恕(同情宽恕)
(3) 慰问;哀悼 [express sympathy and solicitude for;mourn or grieve for the deceased]
秦不哀吾之丧而伐吾同姓。——《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4) 又如:哀文(哀辞)
(5) 哀求 [supplicate;beg]
爱公者皆为公惧,劝罄橐以哀之。——《聊斋志异·妖术》。
(6) 又如:哀请(哀告,哀求;苦苦请求);哀祈(哀求)
(7) 通“爱”。爱护 [care for;cherish]
国虽弱,令必敬以哀。——《管子·侈靡》
各哀其所生。——《淮南子·说山》
见与之友,几于不亲;见哀之交,几于不结。——《管子·形势》
人主胡可以不务哀。——《吕氏春秋·报更》
(8) 哀叹 [bemoan;bewail]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 杜牧《阿房宫赋》
〈词性:名〉
姓
哀兵必胜、哀愁、哀辞、哀悼、哀悼、哀而不伤、哀告、哀号、哀鸿遍野、哀家、哀矜、哀怜,哀悯、哀戚、哀启、哀求、哀劝、哀荣、哀伤、哀思、哀叹、哀艳、哀怨、哀乐、哀子
鸿(鴻)的拼音:hóng(ㄏㄨㄥˊ)
⒈ 大雁:鸿雁。鸿毛。雪泥鸿爪(喻往事遗留的痕迹)。
⒉ 大:鸿博。鸿图。鸿沟。鸿儒。鸿福。鸿运。鸿烈。
⒊ 指书信:来鸿。
⒋ 姓。
鸿字UNICODE编码U+9E3F,10进制: 40511,UTF-32: 00009E3F,UTF-8: E9 B8 BF。
鸿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鸿字收录于 次常用字 现通表 。
鴻䲨
grand、great、letter、swan goose
形声:从鸟、江声
species of wild swan; vast
详细解释◎ 鸿的拼音:
鴻 hóng
〈词性:名〉
(1) (形声。从鸟,江声。本义:大雁)
(2) 同本义 [swan goose]。雁属中类似天鹅的大型种类旧时的泛称
鸿,鹄也。——《说文》
鸿渐于干。——《易·渐》
鸿雁于飞。——《诗·小雅·鸿雁》
(3) 又如:鸿冥(鸿鸟飞入苍冥);鸿飞(鸿鸟飞翔);鸿爪(比喻往事遗留的痕迹);鸿渐(鸿鸟飞翔由低处逐渐进于高位。比喻官职升迁或渐入佳境);鸿嗷(鸿鸟哀鸣,比喻灾民的悲号)
(4) 鹄。即天鹅 [swan]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史记·陈涉世家》。按,凡鸿鹄连文者即鹄也。
(5) 又如:鸿骞凤立(鸿鹄高飞,凤凰挺立。比喻超群杰出);鸿翼(天鹅的羽翼);鸿举(天鹅高飞远翔)
(6) 喻指书信 [letter]。如:来鸿(来信);鸿稀鳞绝(比喻书信断绝);鸿信(书信);鸿便(信使)
(7) 洪水。通“洪” [flood]
鲧陻鸿水,汨陈其五行。——《汉石经·尚书·洪范》
禹有功,抑下鸿。——《荀子·成相》
不任汨鸿,师何以尚之?——《楚辞·屈原·天问》
当帝尧之时,鸿水滔天。——《史记·夏本纪》
禹抑洪水。——《史记·河渠书》
(8) 又如:鸿水(大水。即洪水);鸿泉(洪水的源头);鸿体(洪水的主流);鸿波(洪水)
(9) 天地未开时的景象 [chaos]。如:鸿洞(混同为一。指宇宙虚无混沌的原始景象);鸿墐(天地未开时浑沌的元气);鸿同(即鸿洞)
(10) 即豆雁 [bean goose]。一种带褐色的欧亚普通雁( Anser fabalis ),嘴有一豆形斑
◎ 鸿的拼音:
鴻 hóng
〈词性:形〉
(1) 大 [great]
原生受命于贞节兮,鸿永路有嘉名。——《楚辞·刘向·九欢·逢纷》
撞鸿钟,建九旒。——《文选·扬雄·羽猎赋》
夫鸿均之世,何物不乐。——王褒《四子讲德论》
鸿,大也。——《淮南子·鸿烈序》
(2) 又如:鸿猷(大道理);鸿文(巨著,大作);鸿名(大名,崇高的声誉);鸿休(洪福);鸿绪(大业,大统);鸿志(大志,壮志)
(3) 形容学识渊博 [broad and profound]
能精思著文、连结篇章者为鸿儒。——《论衡·超奇》
(4) 又如:鸿生(指博学之士);鸿博(学识渊博);鸿儒(学识渊博的儒者);鸿儒硕辅(学识渊博的学者,功勋卓著的臣士)
(5) 旺盛,兴盛 [prosperous]
神农以鸿。——《吕氏春秋·执一》。注:“盛也。”
(6) 又如:鸿均(太平,升平);鸿明(昌盛清明);鸿威(盛威);鸿祚(鼎盛的王业)
鸿裁、鸿沟、鸿鹄、鸿鹄之志、鸿毛、鸿门宴、鸿篇巨制、鸿儒、鸿图、鸿雁、鸿运
遍的拼音:biàn(ㄅ一ㄢˋ)
⒈ 全面,到处:遍历(周游)。遍布。遍及。遍野。普遍。
⒉ 量词,次,回:看了三遍。
遍字UNICODE编码U+904D,10进制: 36941,UTF-32: 0000904D,UTF-8: E9 81 8D。
遍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遍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徧㴜
all over
形声:从辶、扁声
everywhere, all over, throughout
详细解释◎ 遍的拼音:
徧 biàn
〈词性:动〉
(形声。本义:走遍) 同本义 [have travelled all over]
徧,徧也。——《说文》
徧于群神。——《虞书》
凡永嘉山水,游历殆遍。—— 宋· 沈括《梦溪笔谈》
遍衙门告不成。——《陈州粜米》
◎ 遍的拼音: biàn
〈词性:形〉
(1) 泛指普遍 [allover;everywhere]
室人交徧摧我。——《诗·邶风·北门》
公子引侯生坐上坐,遍赞宾客。——《史记·魏公子列传》
(2) 又如:满山遍野;遍窥(周览,尽见);遍体(浑身,全身)
◎ 遍的拼音: biàn
〈词性:量〉
从头到尾经历一次 [time]。如:念一遍;许多遍
遍布、遍地、遍地开花、遍及、遍身、遍体鳞伤、遍野
野的拼音:yě(一ㄝˇ)
⒈ 郊外,村外:野外。野景。野游。野趣。野餐。野战。四野。郊野。
⒉ 界限,范围:分野。视野。
⒊ 指不当政的地位,与“朝(cháo )”相对:朝野。下野。在野。野史。
⒋ 不讲情理,没有礼貌:野蛮。粗野。
⒌ 巨大而非分的欲望:野心。
⒍ 不受约束:心玩儿野了。
⒎ 不是人工驯养或栽培的(动物或植物):野生。野兽。野味。野花。野菜。
野字UNICODE编码U+91CE,10进制: 37326,UTF-32: 000091CE,UTF-8: E9 87 8E。
野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野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墅㙒埜壄
limit、not in power、open country、rude、unrestrained、unruly、wild
家、朝
形声:从里、予声
open country, field; wilderness
详细解释◎ 野的拼音:
埜壄 yě
〈词性:名〉
(1) (形声。从里,予声。《尔雅·释言》:“里,邑也。”本义:郊外;野外)
(2) 同本义 [open country;the open;suburb]
野,郊外也。——《说文》
邑外谓之郊,郊外谓之野。——《说文》。段注
龙战于野。——《易·坤》
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书·牧誓》
七月在野。——《诗·豳风·七月》
体国经野。——《周礼》。注:“谓一百里以外三等采地之中。”
永州之野产异蛇。—— 柳宗元《捕蛇者说》
捐金于野。——《后汉书·列女传》
野茫茫。——《乐府诗集·杂歌谣辞·敕勒歌》
光照旷野。——明· 魏禧《大铁椎传》
(3) 又如:野外(郊外);野生;野渡(郊野的渡口)
(4) 原野,田野 [field]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5) 又如:野盘(可容身的山野之地);野马(浮游的云气);野井(乡野间的井水);野次(原野);野老(居于田野的老人);野色(原野的景色);野战(军队在旷野作战);野霭(山野中的云气)
(6) 指民间。与朝廷相对 [not in power;out of office]
朝野清晏,国富兵强。——《晋书》
(7) 又如:野乘(私家记载的史书);野录(私人撰述的史乘。同“野史、野乘”);野人之芹(乡下人的菲薄礼品);野服(乡居朴素的服装。对官服而言)
(8) 界限,范围 [boundary]。如:视野;分野
◎ 野的拼音: yě
〈词性:形〉
(1) 非家养的;野生的 [wild]
(2) 动物未经人畜养的
野蜂巢。——明· 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
(3) 又如:野鹤步罡(喻步履蹒跚);野鸡翎(雉的尾羽);野鹤(野生的鹤)
(4) 植物未经人工种植培养的
野芳发而幽香(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芳,香花。发,开放)。——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
(5) 又如:野谷是资(只取野谷为食);野蔌(野菜。如薇笋之类)
(6) 不驯服,不受拘束 [untamed;unrestrained]
狼子野心。——《左传·宣公四年》
(7) 又如:野猫(喻举动粗鲁,不守规矩或行为放肆的人)
(8) 粗鲁,粗野,野蛮,不文雅 [rough;violent;boorish;rude]
野哉由也!——《论语》
朔风野大。——清· 袁枚《祭妹文》
(9) 不正常,不合礼制的 [unnormal]。如:野岔儿(出乎意外且不合情理的事);野禅(野狐禅)
(10) 非正式的,不合法的 [wrongful]。如:野老儿(姘夫);野火(麻烦;苦头;野种);是不是她野老公死了?
(11) 鄙俚,俚俗 [villatic]。如:野唱(随意乱唱或唱粗俗小调);野语(村野俚俗之语);野调(村野鄙俗的曲调)
野菜、野餐、野蚕、野草、野炊、野地、野调无腔、野鸽、野合、野合、野花、野火、野鸡、野景、野郎公、野老、野驴、野麻、野马、野蛮、野猫、野牛、野炮、野葡萄、野蔷薇、野人、野生、野食儿、野史、野兽、野鼠、野兔、野外、野外工作、野外演习、野豌豆、野味、野心、野心勃勃、野心家、野性、野鸭、野营、野战、野战军、野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