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āi mò dà yú xīn sǐ
注音ㄞ ㄇㄛˋ ㄉㄚˋ ㄩˊ ㄒ一ㄣ ㄙˇ
解释最可悲的莫过于意志消沉和丧失进取心了。
出处先秦 庄周《庄子 田子方》:“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例子人说:“哀莫大于心死。”我的心已经死了。我不该再到你们公馆里来,打扰你们。(巴金《家》二回)
正音“莫”,不能读作“mè”。
辨形“莫”,不能写作“漠”。
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形容悲哀的程度比心死还重。
谜语最可悲哀的事
感情哀莫大于心死是中性词。
繁体哀莫大於心死
近义心灰意冷
反义发愤图强
英语There is no poverty live the povery of spirit
动物生肖牛,虎,蛇
哀的拼音:āi(ㄞ)
⒈ 悲痛:悲哀。哀求。哀叹。哀鸣。哀思。哀鸿遍野(“哀鸿”,哀鸣的大雁;喻到处都是呻吟呼号,流离失所的灾民)。哀艳(诗文凄测动人而华丽)。
⒉ 悼念:哀悼。默哀。
⒊ 旧时称死去母亲:哀子(a.母丧而父存;b.古称居父母丧的人)。
哀字UNICODE编码U+54C0,10进制: 21696,UTF-32: 000054C0,UTF-8: E5 93 80。
哀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哀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grief、mourning、pity、sorrow
悲、乐
形声:从口、衣声
sad, mournful, pitiful; pity
详细解释◎ 哀的拼音: āi
〈词性:形〉
(1) (形声。从口,衣声。本义:悲痛;悲伤)
(2) 同本义 [grieved;sorrowful]
哀,闵也。——《说文》
哀,痛也。——《广雅》
以凶礼哀邦国之忧。——《周礼·大宗伯》。注:“救患分灾。”
舍正路而不由哀哉。——《孟子》。注:“伤也。”
呜呼哀哉。——《柳敏碑》
有妇人哭于墓间而哀。——《礼记·檀弓》
僵卧孤村不自哀。——宋·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子言未发而哀乐具乎其前(悲哀、欢乐的神情都先流露了出来)。——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3) 又如:哀咜(悲哀叹息);哀诏(皇上驾崩后,新君通告全国的文书);哀哉(表示悲伤或痛惜的感叹词);哀毁骨立(形容对父母的故去非常悲哀,以致瘦得皮包骨了)
(4) 形容声音凄清尖锐 [desolate]
杜鹃啼血猿哀鸣。——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5) 又如:哀弦(悲凉的弦乐声);哀笳(悲凉的胡笳声);哀鸿(哀鸣的大雁。比喻流离失所的灾民)
◎ 哀的拼音: āi
〈词性:动〉
(1) 同情,怜悯 [pity;sympathize with]
君将哀而生之乎。——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天子作诗三章以哀民。——《穆天子传》 。
(2) 又如:哀恕(同情宽恕)
(3) 慰问;哀悼 [express sympathy and solicitude for;mourn or grieve for the deceased]
秦不哀吾之丧而伐吾同姓。——《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4) 又如:哀文(哀辞)
(5) 哀求 [supplicate;beg]
爱公者皆为公惧,劝罄橐以哀之。——《聊斋志异·妖术》。
(6) 又如:哀请(哀告,哀求;苦苦请求);哀祈(哀求)
(7) 通“爱”。爱护 [care for;cherish]
国虽弱,令必敬以哀。——《管子·侈靡》
各哀其所生。——《淮南子·说山》
见与之友,几于不亲;见哀之交,几于不结。——《管子·形势》
人主胡可以不务哀。——《吕氏春秋·报更》
(8) 哀叹 [bemoan;bewail]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 杜牧《阿房宫赋》
〈词性:名〉
姓
哀兵必胜、哀愁、哀辞、哀悼、哀悼、哀而不伤、哀告、哀号、哀鸿遍野、哀家、哀矜、哀怜,哀悯、哀戚、哀启、哀求、哀劝、哀荣、哀伤、哀思、哀叹、哀艳、哀怨、哀乐、哀子
莫的拼音:mò(ㄇㄛˋ)
⒈ 不要:莫哭。
⒉ 没有,无:莫大。莫非。莫名其妙(亦作“莫明其妙”)。
⒊ 不,不能:莫如。莫逆。莫须有。莫衷一是(不能得出一致的结论)。爱莫能助。
⒋ 古同“漠”,广大。
⒌ 姓。
莫的拼音:mù(ㄇㄨˋ)
⒈ 古同“暮”。
莫字UNICODE编码U+83AB,10进制: 33707,UTF-32: 000083AB,UTF-8: E8 8E AB。
莫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莫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䒬
don't、no、no one、nothing
会意
详细解释◎ 莫的拼音: mò
〈词性:副〉
(1) 表示否定,相当于“不” [not]
莫相知。——唐· 柳宗元《三戒》
莫敢过其门。——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故莫能知。——宋· 苏轼《石钟山记》
莫能得。——《史记·魏公子列传》
(2) 又如:莫得(没有);爱莫能助;一筹莫展;莫可奈何(犹言无可奈何);莫之奈何(对它们无可奈何);莫或(没有);莫奈何(无可奈何)
(3) 表示劝戒。不要;不可;不能 [don’t]
慎莫留。——《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莫相忘。
莫愁前路无知己。——唐· 高适《别董大》
莫用众人。——《资治通鉴》
(4) 又如:闲人莫入;莫怪(不要怪罪);莫教(休教,别让);莫得(休得,不得);莫道(休说,不要说)
(5) 表示揣测。或许;大约;莫非 [perhaps;about;can it be that]。如:莫不成(难道说);莫成(莫非,莫不是);莫是(莫非是;或许是);莫须(也许)
◎ 莫的拼音: mò
〈词性:代〉
(1) 没有谁;没有什么(指处所或事物) [no one; nothing]
莫能守。——《墨子·公输》
莫之许。——《三国志·诸葛亮传》
莫敢违。——《资治通鉴·唐纪》
莫不然。——明· 刘基《郁离子·千里马篇》
(2) 又如:莫大的幸福;莫大欣喜;莫二(没有第二个;无比)
◎ 莫的拼音: mò
〈词性:名〉
(1) 通“膜”。生物体内部的薄皮组织 [membrane]
搦脑髓,爪荒莫。——《韩诗外传·卷十》
(2) 通“漠”。沙漠 [desert]
狄之广莫,于 晋为都。——《国语·晋语》
(3) 通“幕”。幕府 [office of ancient general]
莫府省约文书籍事。——《史记·李将军列传》
(4) 通“瘼”。疾苦,病 [illness]
监观四方,求民之莫。——《诗·大雅·皇矣》
辞之怿矣,民之莫矣。——《诗·大雅·板》
◎ 莫的拼音: mò
〈词性:动〉
(1) 通“谟”。谟划 [plan;consider]
秩秩大猷,圣人莫之。——《诗·小雅·巧言》
(2) 通“劘”。削 [pare,cut]
而刀可以莫铁,则刃游閒也。——《管子·制分》
(3) 通“慕”。思慕,向往 [yearn for;be attracted toward]
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论语·里仁》
形
(1) 通“漠”。广漠 [vast]
广莫之野。——《庄子·逍遥游》
(2) 通“漠”。寂静 [quite]
田莫不见禽而后反。——《管子·小匡》
莫不、莫不倾动加礼、莫不然、莫不是、莫不闻、莫不逾侈、莫测高深、莫大、莫非、莫过于、莫讲、莫可名状、莫名、莫名其妙、莫逆、莫逆之交、莫如、莫斯科、莫须有、莫邪、莫衷一是
◎ 莫的拼音: mù
〈词性:名〉
(1)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日,从茻( mǎng )。太阳落在草丛中,表示傍晚天快黑了。是“暮”的本字。本义:日落时)
(2) 同本义 [dusk;evening;sunset]
莫,日且冥也。——《说文》
莫,夜也。——《广雅》
不夙则莫。——《诗·齐风·东方未明》
谁夙知而莫成?——《诗·大雅·抑》
维莫之春。——《诗·周颂·臣工》
及莫又圣。——《礼记·文王世子》
旦莫日进食。——《战国策·齐策》
星辰莫同。——《书·洪范》
莫夜月明。——宋· 苏轼《石钟山记》
莫春者。——《论语·先进》
(3) 又如:莫夜(夜晚)
(4) 通“幕” [curtain]。如:莫府(即幕府)
(5) 姓
(6) 另见 mò
大的拼音:dà(ㄉㄚˋ)
⒈ 指面积、体积、容量、数量、强度、力量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较的对象,与“小”相对:大厅。大政。大气候。夜郎自大。大腹便便。
⒉ 指大小的对比:这间房有那间两个大。
⒊ 规模广,程度深,性质重要:大局。大众。
⒋ 用于“不”后,表示程度浅或次数少:不大高兴。
⒌ 年长,排行第一:老大。
⒍ 敬辞:大作。大名。大手笔。
⒎ 时间更远:大前年。
⒏ 〔大夫〕古代官职,位于“卿”之下,“士”之上。
⒐ 超过事物一半,不很详细,不很准确:大概。大凡。
大的拼音:dài(ㄉㄞˋ)
⒈ 〔大夫〕医生(“夫”读轻声)。
⒉ 〔大王〕戏曲、旧小说中对强盗首领的称呼(“王”读轻声)。
大的拼音:tài(ㄊㄞˋ)
⒈ 古通“太”。
⒉ 古通“泰”。
大字UNICODE编码U+5927,10进制: 22823,UTF-32: 00005927,UTF-8: E5 A4 A7。
大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大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亣太
big、great、bigness、greatness
小
象形
详细解释◎ 大的拼音: dài
〈词性:名〉
(1) 见“大夫”、“大王”
(2) 用同“代”。世代 [generation]
陵家历大为军将,世世从军为国征。——《敦煌变文集·李陵变文》
(3) 另见 dà
大城、大夫、大黄、大王
◎ 大的拼音: dà
〈词性:形〉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人的正面形,有手有脚。“大”是汉字部首之一,从“大”的字往往与人类或人事有关。本义:大小的“大”)
(2) 形容体积、面积、数量、力量、规模、程度等方面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较的对象。与“小”相对 [big;large;great]
大,天大地大人亦大,故大象人形。古文大也,籀文介,改古文亦象人形。凡大人、大夫、太子、太君,皆尊词。——《说文》
遵彼大路兮。——《诗·郑风·遵大路》
大有。——《易》。释文:“大有,包容丰富之象。”
大报天而主日也。——《礼记·郊特牲》。
其朝践用两大尊。——《周礼·司尊彝》。司农注:“大,古之瓦尊。”
而祭大山之邑也。——《谷梁传·桓公元年》
然后会于大庙。——《礼记·祭统》。注:“始祖庙也。”
大,小大也。——《广韵》
奠高山大川。——《书·禹贡》
古田常上请爵禄而行之群臣,下大斗斛而施于百姓。——《韩非子·二柄》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列子·汤问》
忽一人大呼。——《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3) 又如:一只大口袋;山上的大白楼;大浸(大水);大美(大功德,大功业);大蔡(大龟);大泉(大钱)
(4) 年辈较长或排行第一的 [senior;eldest]
大兄言办饭,大嫂言视马。——汉乐府《孤儿行》
诸葛恢大女适太尉 庾亮儿。——《世说新语·方正》
(5) 又如:大妇(长子之妻);大宗(宗法社会以嫡系长房为“大宗”;余子为小宗)
(6) 重要,重大 [important;main]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诸葛亮《出师表》
愿牢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资治通鉴》
(7) 又如:大头脑(主脑;主旨);大八丈(大人物);大柄(大权);大趣(大旨;主要的旨趣)
(8) 德高望重的 [be of noble character and high prestige;with great virtue and high prestige]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王年小而位大。——《世说新语·排调》
利见大人。——《易·乾》
(9) 又如:大操(高尚的操守);大贤(才德超群的人)
(10) 超过一般 [heavy;strong;loud]
陶公少有大志,家酷贫。——《世说新语·贤缓》
(11) 学识渊博的 [be learned;have great learning]
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孟子·尽心上》
(12) 规模大 [general;main;major]
胡人大入塞。——《淮南子·人间训》
公子乃置酒大会宾客。——《史记·魏公子列传》
(13) 又如:大手术;大反攻
(14) 性质严重 [serious]
欺君不忠,母病不孝,不忠不孝,其罪莫大。——《世说新语·政事》
(15) 尊称对方的事物 [your]。敬语。如:大作;尊姓大名
(16) 用在时令、时间或节日前表示强调。如:大白天;大清早;大喜的日子
◎ 大的拼音: dà
〈词性:副〉
(1) 达到很广范围或很高程度,大肆 [greatly;fully]
约以连兵大举。——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此臣所课大患也。——宋· 苏轼《教战守》
(2) 又如:大长志气;大吃一惊;大大增加;大办农业
(3) 很,太,非常 [very]
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论语·雍也》
大谩,愿闻其要。——《庄子·天道》
告之以大古,教之以至顺。——《荀子·非十二子》
少年大骇。——《聊斋志异·促织》
门者答揖大喜奔出。——明· 宗臣《报刘一丈书》
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又如:不大好;不大舒服;大肯(非常愿意)
(4) 经常 [often]——加“不大”则表示不经常 [not often]。如:不大吃面;不大回家
(5) 前天或后天的前一天或后一天 [further ahead or behind]。如:大前天;大后天
◎ 大的拼音: dà
〈词性:名〉
(1) 大人 [adult;grown-up]
刘道生日夕在事,大小殊快。——《世说新语·赏誉》
小大稽首。——《诗·小雅·楚茨》
(2) 大小 [size]
今年杀诸贼奴,当取金印如斗大。——《世说新语·尤悔》
(3) 〈词性:方〉∶父亲 [father]。如:俺大叫俺来上海看看你
(4) 〈词性:方〉∶指伯父或叔父 [uncle]。如:俺三大是个劳模
(5) 姓
◎ 大的拼音: dà
〈词性:动〉
(1) 长大 [be brought up]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世说新语·言语》
(2) 超过 [surpass]
亦无大大王。——《战国策·秦策二》
(3) 另见 dài
大阿哥、大安、大巴、大把、大坝、大白、大白菜、大白话、大白鼠、大伯、大伯子、大败、大班、大班、大半、大半、大半天、大包大揽、大包干、大宝、大杯、大本营、大笔、大笔、大便、大别山、大兵、大饼、大伯、大脖子病、大不过、大不敬、大部、大部分、大部头、大步流星、大材,大才、大材小用、大插屏、大吵大闹、大车、大澈大悟、大臣、大城市、大吃八喝、大吃大喝、大吃一惊、大处落墨、大处着眼、大吹大擂、大慈大悲、大错特错、大打出手、大大咧咧、大胆、大刀会、大刀阔斧、大盗、大道、大道理、大德、大纛、大敌、大敌当前、大抵、大地、大帝、大典、大殿、大调、大东亚共荣圈、大动干戈、大动肝火、大动脉、大豆、大都、大都、大肚子、大度、大端、大多、大多数、大恩大德、大儿、大而化之、大而无当、大发慈悲、大发雷霆、大发议论、大凡、大饭店、大方、大方、大方之家、大放悲声、大放厥辞、大粪、大风、大风、大风大浪、大佛阁、大夫、大府、大父、大副、大腹便便、大概、大哥、大哥大、大个子、大个子、大公无私、大功、大功告成、大恭、大姑子、大家、大鼓、大故、大褂、大观、大官、大管家、大闺女、大锅饭、大过、大过、大海、大海捞针、大寒、大河、大壑、大喊大叫、大好、大号、大亨、大哄大嗡、大红大绿、大红大紫、大吼、大后方、大后年、大后天、大户、大花脸、大哗、大话、大换班、大换血、大患、大荒、大会、大伙、大祸临头、大惑不解、大吉大利、大计、大家、大家、大家畜、大家风范、大家闺秀、大家庭、大家族、大驾、大江、大将军、大将、大匠、大脚、大叫、大较、大教堂、大街、大街小巷、大节、大劫、大捷、大姐、大解、大襟、大惊失色、大惊小怪、大酒大肉、大舅、大舅子、大局、大举、大举、大决、大军、大郡、大楷、大考、大客车、大口、大块头、大块文章、大快人心、大款、大魁、大括号、大浪、大捞一把、大牢、大老板、大老粗、大老婆、大老爷、大礼、大礼拜、大礼堂、大理石、大吏、大力、大力士、大连、大殓、大梁、大量、大林寺、大龄、大楼、大陆、大陆、大路、大卵石、大乱、大吕、大略、大略、大伦、大妈、大麻、大麦、大忙、大忙季节、大帽子、大媒、大门、大米、大面、大面儿上、大名、大名鼎鼎、大命、大谬不然、大模大样、大漠、大母、大男大女、大难不死、大难临头、大内、大逆不道,大逆无道、大年、大娘、大娘子、大炮、大批、大辟、大片、大破大立、大起大落、大企业、大气、大气层、大器、大器晚成、大千世界、大钱、大前儿、大前年、大墙、大巧若拙、大秦珠、大青年、大晴天、大庆、大庆、大秋、大曲、大去、大权、大权独揽、大权旁落、大权在握、大人、大人物、大仁、大肉、大儒、大扫除、大嫂、大杀风景、大厦、大少爷、大少爷作风、大赦、大婶儿、大声疾呼、大失所望、大师、大师傅、大使、大使馆、大事、大事记、大事夸张、大是大非、大势、大势所趋、大势已去、大手大脚、大手笔、大手术、大寿、大书、大书特书、大暑、大数、大帅、大率、大水、大肆、大肆攻击、大苏、大堂、大题小作、大体、大体、大田、大厅、大庭广众、大同、大同、大同小异、大统、大头,大头儿、大头针、大团结、大团圆、大碗茶、大腕、大王、大尉、大汶口文化、大无畏、大悟、大西洋、大媳妇、大喜、大喜、大喜过望、大戏、大仙、大弦、大贤、大显身手、大显神通、大宪、大限、大相径庭、大小、大小姐、大小子、大校、大笑、大笑、大写、大昕、大兴、大兴安岭、大兴土木、大猩猩、大刑、大型、大行、大行星、大行政区、大幸、大姓、大兄弟、大熊猫、大熊座、大修、大选、大学、大学生、大丫头、大雅之堂、大烟、大烟鬼、大言、大言、大言不惭、大雁、大洋、大洋洲、大样、大摇大摆、大爷、大业、大姨、大姨子、大义、大义凛然、大义灭亲、大意、大意、大印、大用、大有、大有可为、大有人在、大有文章、大有希望、大有作为、大愚、大雨如注、大狱、大员、大院、大约、大月、大跃进、大运河、大杂烩、大杂院、大灶、大斋、大战、大张旗鼓、大张声势、大张挞伐、大丈夫、大杖则走、大旨、大志、大治、大致、大致、大智、大智若愚、大中丞、大众、大洲、大轴子、大主教、大专、大专院校、大篆、大字、大字报、大自然、大宗、大总统、大作
于的拼音:yú(ㄩˊ)
⒈ 介词(a.在,如“生于北京”;b.到,如“荣誉归于老师”;c.对,如“勤于学习”;d.向,如“出于自愿”;e.给,如“问道于盲”;f.自,从,如“取之于民”;g.表比较,如“重于泰山”;h.表被动,如“限于水平”)。
⒉ 后缀(a.在形容词后,如“疏于防范”;b.在动词后,如“属于未来)。
⒊ 姓。
于字UNICODE编码U+4E8E,10进制: 20110,UTF-32: 00004E8E,UTF-8: E4 BA 8E。
于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于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丂亏亐於
for、of、to、when、at
象形
in, on, at; go to; surname
详细解释◎ 于的拼音: yú
〈词性:动〉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表示气出受阻而仍越过。本义:超过)
(2) 往;去 [go]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周南·桃夭》。毛传:“于,往也。”
予惟以尔庶邦于伐殷,逋播臣。——《书·大诰》
(3) 取 [take]
昼尔于茅,宵尔索陶。——《诗·豳风·七月》
(4) 如;好像 [look]
《易》曰:“介于石,不终日,贞吉。”介如石焉,宁用终日,断可识矣。——《易·系辞下》
(5) 又如:于何(如何)
◎ 于的拼音:
於 yú
〈词性:介〉
(1) 引进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意义相当于“在”、“到”或“在…方面(上、中)” [in, at, etc.]
捐金于野。——《后汉书·列女传》
(2) 又
成于机杼。
射于家圃。——宋· 欧阳修《归田录》
(3) 又
葫芦置于地。
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明· 袁宏道《满井游记》
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于:介词,到。)—— 清· 姚鼐《登泰山记》
(4) 又如: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于1914年;于以(在何处);于兹(在此);于时(在此)
(5) 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相当于“向”、“对”、“对于” [for, etc.]
告之于帝。——《列子·汤问》
何有于我。——《论语》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唐· 韩愈《师说》
言于李愬。——《资治通鉴·唐纪》
语于富者。——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6) 又如:他做的事于人民有益
(7) 表示动作、行为的所从,意义相当于“从”或“自”、“由” [from]。如: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8) 在被动句中,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相当于“被” [by]
不拘于时。——唐· 韩愈《师说》
苦于多疾。——宋· 苏轼《教战守》
伤于缚者。——清· 方苞《狱中杂记》
择于自然。——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9) 又如:我限于水平,未能对这篇文章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
(10) 引进比较对象,意思相当于“比” [than]
甚于妇人。——《战国策·赵策》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同于真。——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11) 又
同于幻。
近于自然。——蔡元培《图画》
(12) 又如: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13) 表示把动作、行为加给对方,相当于“给” [to, etc.]。如:荣誉归于教练
(14) 表示相对的位置 [in]。如:垂直于肋板的脊柱
(15) 姓
◎ 于的拼音: yú
(1) 词缀。嵌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不必译出
以至于寸。——《后汉书·列女传》
越于诸侯。——《国语·晋语》
(2) 又
以免于难。
可以免于难。
(3) “於”
(4) 另见 yū
于今、于思、于时、于是
心的拼音:xīn(ㄒ一ㄣ)
⒈ 人和高等动物体内主管血液循环的器官(通称“心脏”):心包。心律。心衰。心悸。
⒉ 中央,枢纽,主要的:心腹。中心。
⒊ 习惯上指思想的器官和思想情况,感情等:心理。心曲。心魄。心地。心扉。衷心。心旷神怡。人心惟危。
心字UNICODE编码U+5FC3,10进制: 24515,UTF-32: 00005FC3,UTF-8: E5 BF 83。
心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心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忄㣺
heart、center、feeling、intention
口
象形:像心之形
heart; mind, intelligence; soul
详细解释◎ 心的拼音: xīn
〈词性:名〉
(1) (象形。据甲骨文和小篆,中间像心;外面像心的包络。本义:心脏)
(2) 同本义 [heart]
心,人心也。在身之中,象形。——《说文》。按,在肺之下,膈膜之上,着脊第五椎。形如莲蕊,上有四系,以通四脏。心外有赤黄裹脂,谓之心包络。
其祀中霤,祭先心。——《吕氏春秋》
顺我,即先刺心;否则,四肢解尽,心犹不死。——方苞《狱中杂记》
(3) 又如:心腹之病(致命之祸;隐患);心上刃(“忍”字的拆写);心肝肐蒂(心肝宝贝);心气(中医指心脏的功能);心系(系悬心脏于胸腔中的筋脉);心脾(心脏与脾脏)
(4) 内心 [inner most being;mind]
日月阳止,女心伤止。——《诗·小雅·杕杜》
(5) 又如:心悦情服(真心乐意地情愿或服从);心香(敬事鬼神,心笃意诚,同于焚香);心苗(心意;心愿)
(6) 心中。心里 [in the heart;in mind]。如:心喻口,口喻心(自己反复思量、揣度);心肝道儿(心思。亦指财欲);心甜的(心爱);心丧(心里悼念)
(7) 古代人以心为思维器官,故后沿用为脑的代称 [mind]
心之官则思。——《孟子》
(8) 又如:心猿智慧(喻头脑机敏灵活);心拙口夯(心笨口笨);心坌(愚笨);心知(心智)
(9) 思想 [thought]
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诗·小雅·巧言》
心忧炭贱。——唐· 白居易《卖炭翁》
汝心之固。——《列子·汤问》
心乐之。——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用心专。——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10) 又如:心量(志气;抱负);心体(指思想);心识(意识);心想(思想;感情);心裁(指思想,主意);心用(思想行为)
(11) 精神 [spirit]。如:心神惝恍(神志不清,迷迷糊糊);心神仿佛(心神恍惚不安);心猿(比喻心神如猿猴般变化难以控制);心体(精神与肉体)
(12) 心绪;心情 [mood]。如:心猿难系(喻人心思散乱,难于把握);心荒撩乱(心荒意乱);心惊骨软(神态惶恐);心持两端(分心,心绪不集中)
(13) 思虑;谋划 [calculation]。如:心重(思虑太多);心趄(变心;不遵守诺言);心模(揣测;估量)
(14) 中心,中央 [center]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15) 又
当心画
波心荡。——宋· 姜夔《扬州慢》
(16) 又如:心号(兵卒上衣前后的标志符号);心经(《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的简称。以其概括了《般若经》的核心,故称);心子;心脏;江心
心爱、心安、心安理得、心包、心包积气、心包积水、心病、心不在焉、心材、心裁、心肠、心潮、心潮澎湃、心驰神往、心传、心慈手软、心粗、心荡神驰、心荡神移、心得、心底,心底儿、心地、心地善良、心地正直、心电感应、心电图、心动、心毒、心耳、心烦、心烦意乱、心房、心扉、心肥大、心肺机、心服、心服口服、心浮、心腹、心腹之患、心甘、心甘情愿、心肝、心高、心广体胖、心寒、心狠手辣、心花、心花怒放、心怀、心怀鬼胎、心怀叵测、心环、心慌、心慌意乱、心灰意冷,心灰意懒、心肌梗塞、心肌炎、心机、心急、心急火燎、心迹、心计、心悸、心尖、心焦、心绞痛、心劲,心劲儿、心惊胆战、心惊肉跳、心静、心境、心疚、心坎、心口、心口不一、心宽、心旷神怡、心劳计绌、心劳日拙、心里、心里打鼓、心里话、心理、心力、心力衰竭、心连心、心灵、心灵手巧、心领、心领神会、心路,心路儿、心律、心律失常、心率、心乱如麻、心满意足、心明眼亮、心目、心念、心皮、心平气和、心平气和、心气,心气儿、心窍、心怯、心情、心情舒畅、心曲、心软、心伤、心上人、心神、心声、心事、心事重重、心室、心术、心术不正、心数、心思、心酸、心算、心态、心田、心疼、心跳、心痛、心头、心头肉、心土、心窝儿、心无二用、心细、心下、心弦、心羡、心心相印、心性、心胸、心胸开阔、心胸狭隘、心秀、心虚、心许、心绪、心绪不宁、心血、心血来潮、心眼儿、心仪、心疑、心意、心音、心硬、心有余而力不足、心有余悸、心猿意马、心愿、心悦诚服、心脏、心脏病、心窄、心照、心照不宣、心折、心直口快、心志、心智、心中、心中有数、心重、心醉、心醉神迷
死的拼音:sǐ(ㄙˇ)
⒈ 丧失生命,与“生”、“活”相对:死亡。死讯。死刑。死囚。死棋。死地。生离死别。死有余辜。
⒉ 不顾生命:死志(牺牲生命的决心)。死士(敢死的武士)。死战。
⒊ 固执,坚持到底:死心塌地。死卖力气。
⒋ 无知觉:睡得死。
⒌ 不活动,不灵活:死结。死理。死板。
⒍ 不通达:死胡同。死路一条。
⒎ 过时,失去作用:死文字。
⒏ 极,甚:乐死人。
死字UNICODE编码U+6B7B,10进制: 27515,UTF-32: 00006B7B,UTF-8: E6 AD BB。
死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死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尸
die、end up、meet one's death、pass away
生、活
会意
die; dead; death
详细解释◎ 死的拼音: sǐ
〈词性:动〉
(1) (会意。小篆字形。右边是人,左边是“歺”( è ),残骨,指人的形体与魂魄分离。本义:生命终止)
(2) 同本义 [die;decease;expire;pass away; beyond]
死,民之卒事也。——《说文》
死者,人之终也。——《列子·天瑞》
庶人曰死。——《礼记·曲礼》
沁人曰死。——《礼记·檀弓》
民知不死,其亦夫有奋心。——《左传·哀公十六年》
楚令尹死。—《左传·昭公二十三年》
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亡何国变,宁南死。—— 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3) 又如:死生(死亡和生存);死过(死去,去世);死限(死期,寿命的期限);死却(死去;死掉);死不残(半死不活;不中用);死去还魂(死去活来);死费尽残(半死不活);死数里算帐(离死期不远);死耗(死亡的消息);死君(死去的国君)
(4) 为某事或某人而牺牲性命 [lay down one’s life for]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史记·陈涉世家》
(5) 又如:死义(为信守节义而死);死难;死节(以一死保全节操);死士(誓死效劳之士)
(6) 穷,尽 [end]
战余落日黄,军败鼓声死。——常建《吊王将军墓》
讹言“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后汉书》
(7) 拼死,拼命 [risk one’s life;to the death]
于是乃废文任武,厚养死士,缀甲厉兵,效胜于战场。——《战国策·秦策》
上欲陵死战,召 陵母及妇,使相者视之,无死丧色。——《汉书·李广传》
(8) 又如:死战:死守;死杀(死命拼杀)
(9) 固守;抱着不放 [cling to]。如:心还没死;你就死了这条心吧
◎ 死的拼音: sǐ
〈词性:形〉
(1) 死板,不灵活 [fixed;dead;stagnant]
人画竹梢死羸垂,萧画枝活叶叶动。——白居易《画竹歌》
(2) 又如:死水;死法(固定、死板的方法);死心眼;死画(呆板而不具灵性的画);死规矩;死教条;死口(不可改变的话);死格(死板的格式);死办法;死临侵(亦作“死淋侵。”死呆呆毫无生气的样子)
(3) 不可调和的 [implacable;deadly]。如:死对头;死敌;死雠仇(死对头)
(4) 不能通过的 [impassable;closed]。如:把漏洞堵死;死胡同;死角;死路
(5) 牢牢固定的;移动不了或极难移动的 [fast]
与顿丘 李奖一面,便定死交。——《北齐书·宋游道传》
(6) 又如:死扣儿;窗子钉死了;死结;死心搭地(死心落地。不作他想,实心实意);死桩(死木头;木头疙瘩)
(7) 表示爱怜的 [dear]。如:死丫头,你快过来
(8) 无用的。詈词 [useless]。如:死狗;死公;死货(无用的人);死老头子
◎ 死的拼音: sǐ
〈词性:副〉
(1) 甚;极 [extremely;do death]
这添添小哥哥,今年十三岁,天生的甚是聪明,父亲欢喜死他。—— 杨文奎《儿女团圆》
(2) 又如:死急(极其急迫);死要面子;高兴死了;累得要死;累死了;死沉;高兴死了
◎ 死的拼音: sǐ
〈词性:名〉
(1) 死刑 [capital punishment]
君子以议狱缓死。——《易·中孚》
(2) 尸体 [corpse]
生拘白乞而问 白公之死焉。——《左传·哀公十六年》
汉遣使三辈至 唐居,求 谷吉等死。——《汉书·陈汤传》
安所求子死?——《汉书·尹赏传》
(3) 主,主管 [chief;in charge of]
一爱相若,其类在死也。——《墨子》
死巴、死巴巴、死板、死报、死背、死不瞑目、死不足惜、死产、死沉、死沉沉、死城、死党、死当、死得其所、死地、死点、死对头、死而复生、死而后已、死而无悔、死而无怨、死光、死鬼、死河、死胡同、死缓、死灰、死灰复燃、死活、死记硬背、死忌、死寂、死键、死角、死劲儿、死静、死库容、死牢、死里逃生、死力、死路、死面、死灭、死命、死难、死脑瓜骨、死脑筋、死皮赖脸、死气沉沉、死囚、死球、死去活来、死伤、死伤相枕、死尸、死事、死守、死手、死数、死水、死说活说、死死平平、死胎、死头、死亡、死亡线、死无对证、死无葬身之地、死巷、死心、死心塌地、死心眼儿、死信、死刑、死讯、死因、死硬、死有余辜、死于非命、死战、死仗、死账、死者、死症、死中求生、死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