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àn zhōng mō suǒ
注音ㄢˋ ㄓㄨㄥ ㄇㄛ ㄙㄨㄛˇ
解释摸索:探索、寻求。①本指在黑暗中寻求。②指写作时只是凭空虚构。③比喻无人指教;完全靠自己探求门径、钻研事理。
出处唐 刘餗《隋唐嘉话》中卷:“许敬宗性轻傲,见人多忘之。或谓其不聪。曰:‘卿自难记,若遇何(何逊)、刘(刘孝绰)、沈(沈约)、谢(谢眺),暗中摸索着,亦可识之。’”
例子先生有志于木刻,是极好的事,但访木刻家是无益的,因为就是已有成绩的木刻家,也还在暗中摸索。(《鲁迅书信集 致沈振黄》)
正音“中”,不能读作“zhòng”。
辨形“摸”,不能写作“模”。
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形容只靠自己力量去摸索探求。
谜语半夜摸鱼虾
感情暗中摸索是中性词。
反义豁然开朗、老马识途
英语to feel about in the dark
日语暗中摸索(あんちゅうもさく)
动物生肖牛,虎,蛇
暗的拼音:àn(ㄢˋ)
⒈ 不亮,没有光,与“明”相对:黑暗。暗淡(a.不光明;b.喻景象悲惨)。阴暗。暗无天日。
⒉ 不公开的,隐藏不露的:暗藏。暗号。暗杀。暗娼。暗沟。暗含(做事、说话包含某种意思而未明白说出)。暗流(a.流动的地下水;b.喻潜伏的思想倾向或社会动态)。明察暗访。
⒊ 愚昧,糊涂:暗昧。暗弱(愚昧软弱)。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暗字UNICODE编码U+6697,10进制: 26263,UTF-32: 00006697,UTF-8: E6 9A 97。
暗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暗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晻隌闇
dark、hidden、unclear、dull、dim
明
形声:从日、音声
dark; obscure; in secret, covert
详细解释◎ 暗的拼音: àn
〈词性:形〉
(1) (形声。从日,音声。本义:昏暗)
(2) 同本义。与“明”相对 [dim;dark;dull]
暗,日无光也。——《说文》
日中光明,故其出入时光暗,故大。——《论衡·说日》
体之感何自起?曰,起于远近之比例,明暗之掩映。——蔡元培《图画》
(3) 又如:昏暗(光线不足);暗中摸索(在黑暗中寻找探索)
(4) 昏昧,愚昧;不明白 [dull;stupid;unclear]
上暗则政险。——《荀子·天率》
(5) 又如:暗昧(真假不明;暧昧,含糊不清);暗主(昏庸的君主)
(6) 隐秘 [hidden;secret]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
(7) 又如:暗记儿;暗号
(8) 地下 [underground]。如:暗河;暗沟(地下的排水沟)
◎ 暗的拼音: àn
〈词性:副〉
(1) 默默地[do not say a word;keep silent]
暗算乡程隔数州,欲归无计泪空流。——杜荀鹤《旅寓诗》
孺人半夜觉寝,促有光暗诵。—— 归有光《先妣事略》
(2) 又如:暗诵(默诵,背诵);暗数(默默记数);暗写(默写)
(3) 秘密;暗中 [in secret]
曹节王甫,暗杀太后。——《后汉书·宦者传》
孤犬无猛噬,长箭不暗射。——元好问《驱猪行》
◎ 暗的拼音: àn
〈词性:名〉
(1) 天黑 [darkness]
车驾逼暗乃还,漏已尽。——《晋书·职官志》
(2) 黑夜 [night]。如:暗夜(黑夜);暗风(黑夜的风)
◎ 暗的拼音: àn
〈词性:动〉
使昏暗 [gloom;cloud]
大车扬飞尘,亭午暗阡陌。——李白《古风》
暗暗、暗藏、暗娼、暗场、暗潮、暗沉沉、暗处、暗淡、暗地,暗地里、暗度陈仓,暗渡陈仓、暗访、暗害、暗号、暗话、暗记、暗记、暗箭、暗礁、暗里、暗码、暗器、暗枪、暗杀、暗伤、暗哨、暗示、暗事、暗室欺心、暗送秋波、暗算、暗锁、暗滩、暗探、暗无天日、暗线、暗香、暗箱、暗想、暗笑、暗星云、暗语、暗中、暗自
中的拼音:zhōng(ㄓㄨㄥ)
⒈ 和四方、上下或两端距离同等的地位:中心。当(dàng )中。中原。中华。
⒉ 在一定范围内,里面:暗中。房中。中饱。
⒊ 性质或等级在两端之间的:中辍(中途停止进行)。中等。中流砥柱。
⒋ 表示动作正在进行:在研究中。
⒌ 特指“中国”:中式。中文。
⒍ 适于,合于:中看。
中的拼音:zhòng(ㄓㄨㄥˋ)
⒈ 恰好合上:中选。中奖。中意(会意,满意)。
⒉ 受到,遭受:中毒。中计。
⒊ 科举考试被录取:中举。中状元。
中字UNICODE编码U+4E2D,10进制: 20013,UTF-32: 00004E2D,UTF-8: E4 B8 AD。
中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中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仲
be hit by、fit exactly、hit、suffer
外、西、洋
指事:像旗杆正中竖立
central; center, middle; in the midst of; hit (target); attain
详细解释◎ 中的拼音: zhōng
〈词性:名〉
(1) (指事。甲骨文字形,中象旗杆,上下有旌旗和飘带,旗杆正中竖立。本义:中心;当中,指一定范围内部适中的位置)
(2) 同本义 [center]
中,和也。——《说文》
中离维纲。——《仪礼·大射仪》
与太史数射中。——《周礼·射人》
持弓矢审固,然后可以言中。故盛算之器即曰中。——《礼记·射义》
古者天子地方千里,中之而为都。——《新书·属远》
中有都柱。——《后汉书·张衡传》
天门中断。——唐· 李白《望天门山》
中通外直。——宋· 周敦颐《爱莲说》
中轩敝者。——明· 魏学洢《核舟记》
(3) 又
中山峨冠而多髯者。
(4) 又如:人中(人嘴上唇当中处);华中;中浣(农历每月中旬);中土(中原地区。古以冀州为中土,汉以来以河南为中土;中国);中天(天空的中央);中夕(夜半);中色(中央之色,即黄色);中甸(京都);中江(江流的中央);中非(指非洲中部地区)
(5) 内,里面。与“外”相对 [among;between;inner;within]
五帝之中无传政。——《荀子·非相》
儒有衣冠中。——《礼记·儒行》
皮树中、闾中、虎中、兕中、鹿中,是也。——《礼记·乡射礼记》
以益中外之累。——《后汉书·列女传》
中有鲁人 冯三保者、精技击。—— 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事变中起。——清· 周容《芋老人传》
(6) 又如:心中(心里);内中(里头);家中;水中;队伍中;中水(水中);中垢(尘垢之中)
(7) 半;中途;半中腰 [half]
夜中,星殒如雨。——《春秋》
(8) 又如:中缀(中途停止);中夕(半夜);中分(从中间分开);中半(对半);中白(半白);中判(对半分开);中阪(半山坡);中夜舞(夜半起舞)
(9) 方位名。泛指一个地区内或一个时期内,中间;居中 [in the middle;be placed in the middle]
晋太元中, 武陵人捕鱼为业。—— 陶渊明《桃花源记》
(10) 又如:中门(内、外门之间的门);中阵(中陈、居中的阵地、营垒,一般为主帅所在地);中部(居中的部分);中处(适中的处所);中殿(居中的宫殿)
(11) 指宫禁之内。亦借指朝廷 [court]
赵高用事于中。——《史记》
公来自中,天子所倚。——唐· 韩愈《祭董相公文》
(12) 又如:中涓(皇帝亲近的侍从官);中侍(宫中的侍从官);中使(宫中派出的使者);中尚方(古代官署名。掌宫内营选杂作);中秘书(宫廷藏书);中书(皇宫中的藏书)
(13) 内心 [heart]
忧从中来。——曹操《短歌行》
(14) 又如:中顾(内心顾念);中私(内心的感情);中函(藏蓄于内心)
(15) 中国的简称 [China]。如:洋为中用;中美关系
(16) 中国的本地人、居民或其后代 [Chinese]。如:中外皆宜
(17) 内脏 [internal organs]
五中所主,何藏最贵。——《素问》
(18) 中介人 [go-between]
中央向严乡绅借二十两银子。——《儒林外史》
(19) 又如:中见(见证人)
(20) 姓
◎ 中的拼音: zhōng
〈词性:形〉
(1) 中等 [medium;intermediate]
受中赏。——《战国策·齐策》
中家以上。——清· 方苞《狱中杂记》
(2) 又如:中才(中等才能);中则(中等。指田赋);中知(中等的才智);中币(中等品级的货币);中川(中等的河流);中平(中等,平常);中甲(金代科举考试成绩中等者);中兄(才德一般的兄长)
(3) 〈词性:方〉∶成,行,好 [all right]
正要与姐姐、姐夫商量了,往府里讨去,可是中么?——《二刻拍案惊奇》
(4) 又如:中不中
(5) 容易 [easy]
我是薛家丫头, 狄家媳妇,我的钱不中骗。——《醒世姻缘传》
(6) 合适,适当 [suitable;proper]
是秦之计中, 齐燕之计过矣。——《战国策·齐策二》
余观君疏于世故,而谋国无不中。——宋· 叶适《袁声史墓志铭》
(7) 不偏不倚,正 [right]
头颈必中。——《礼记·玉藻》
衣冠不中,不敢以入朝。——《晏子春秋》
(8) 通“忠”。忠诚[honest]
难进而尽中。——《孝经·圣治》
中和,祗庸孝友。——《周礼·春官·大司乐》
中不上达。——《荀子·成相》
(9) 另见 zhòng
中班、中饱、中表、中波、中部、中餐、中草药、中策、中层、中层干部、中产阶级、中常、中丞、中垂、中辍、中词、中挫、中道、中稻、中等、中等教育、中等技术学校、中点、中东、中断、中队、中耳、中耳炎、中饭、中锋、中缝、中伏、中服、中耕、中共、中共中央、中冓、中古、中闺、中贵、中国、中国、中国工农红军、中国共产党、中国海、中国话、中国人、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通、中国猿人、中国字、中和、中华、中华民国、中华民族、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中级、中技、中继、中坚、中坚分子、中间、中间派、中间人、中江举帆、中将、中觉、中截、中介、中局、中涓、中军、中看、中空、中馈、中栏、中郎将、中立、中立国、中量级、中流、中流砥柱、中略、中美洲、中脑、中年、中年人、中农、中欧、中篇小说、中期、中情、中秋、中秋节、中人、中山、中山狼、中山装、中师、中士、中世、中式、中试、中寿、中枢、中庶子、中衰、中天、中统、中途、中土、中外、中外、中卫、中尉、中文、中午、中西、中西合璧、中夏、中校、中心、中心人物、中兴、中性、中休、中学、中学、中学生、中旬、中央、中药、中药铺、中叶、中衣、中医、中翼、中庸、中庸之道、中用、中游、中雨、中原、中正、中值、中止、中指、中州、中专、中转、中装、中子
◎ 中的拼音: zhòng
〈词性:动〉
(1) 正对上;射中,正着目标 [fit exactly;hit]
中其茎。——《考工记·桃氏》。司农注:“谓穿之也。”
敌中则夺。——《荀子·彊国》。注:“击也。”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欧阳修《卖油翁》
射者中。——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
中而轻发。——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幸啄不中。——《聊斋志异·促织》
(2) 又如:中靶;猜中了;命中(射中);看中(经过观察,感觉合意);中雀(中目);中钩(上钩);中的(箭射中靶子);中鹄(射中靶子)
(3) 受到;遭到 [be hit by;fall into;hit home]
欲中守法。——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前番我王兄误中你的诡计,在 青龙山上,被你伤了十万大兵。——《说岳全传》
(4) 又如:中霜(遭受霜冻);中酒(病酒;醉酒);中暍(中暑);中疾(生病);中恶(得急病);中暑;中弹;中埋伏;中煤气
(5) 造谣;中伤 [slander]
好事者未尝不中。——《淮南子·原道》。注:“伤也。”
欲以吏事中商。——《汉书·何武传》。注:“伤之也。”
或言鹿,高因阴中诸言鹿者以法。——《史记》
(6) 又如:中陷(中伤陷害);中人(伤害人)
(7) 合于;符合 [tally with;accord with]
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中音,合乎音律。)——《庄子·养生主》
其曲中规。(它的曲度符合圆规所画出的标准。其,代车轮,相当于“它的”。中,动词,合乎。规,圆规。)——《荀子·劝学》
木直中绳。
不中于款。——《聊斋志异·促织》
(8) 又如:中节(合乎规定);中墨(符合准绳);中准(符合水准);中水(符合水平面标准);中绳(符合墨线)
(9) 考取;录取 [pass an entrance examination;enroll]
后来孟沂中了进士。——《二刻拍案惊奇》
(10) 又如:中才(科举考试的中式之才);中元(高中);中签(填写考中者的标签);中榜(中式);中眉(中榜);中第(中选)
(11) 得到 [get]
这龟儿,就是中了头奖,什么人还想沾你一文钱吗?——沙汀《丁跛公》
(12) 又如:中失(得失)
◎ 中的拼音: zhòng
〈词性:形〉
(1) 满,充满 [full]
令其量中,必善美而已。——《汉书》
(2) 又如:中寿(寿满)
(3) 通“仲”。位居第二的 [second]
中春,教振旅,司马以旗致民。——《周礼·夏官·司马》
中祀大交霍山。——《尚书大传·虞夏传》。注:“中,仲也。”
至中冬而盛。——《春秋繁露·循天之道》
(4) 又如:中秋(秋季的第二个月);中春(春季的第二个月)
(5) 另见 zhōng
中标、中彩、中弹、中毒、中风、中计、中奖、中举、中肯、中魔、中签、中伤、中式、中试、中暑、中邪、中选、中意
摸的拼音:mō(ㄇㄛ)
⒈ 用手接触或轻轻抚摩:摸他的头。
⒉ 用手探取、寻找:摸鱼捞虾。
⒊ 揣测,试探:摸底。摸索。
⒋ 暗中行进,在认不清的道路上行走:摸哨。摸黑儿。
摸字UNICODE编码U+6478,10进制: 25720,UTF-32: 00006478,UTF-8: E6 91 B8。
摸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摸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摹
feel out、feel、touch、try to、find out、stroke
形声:从扌、莫声
gently touch with hand; caress
详细解释◎ 摸的拼音: mō
〈词性:动〉
(1) (形声。从手,莫声。本义:用手接触或轻摩物体)
(2) 同本义 [feel;stroke;touch]
邕读(曹娥碑),能手摸其文读之。——《后汉书·蔡邕传》
(3) 又如:摸脸;摸摸她的手;这衣料摸着很软;摸索(抚摩,以手接触);摸挲(亦作“摸娑”。抚摩);摸牌(玩牌)
(4) 用手探取 [try to find out;fish for]
摸地上刑械。——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5) 又如:摸鱼;从口袋里摸出一把钥匙来
(6) 在黑暗中行进 [grope for;go in the dark]。如:摸夜(摸黑夜行);摸营;摸椿(摸营。夜里偷袭敌人);摸黑
(7) 偷 [get at]。如:他一天到晚都想摸点钱
(8) 暗中抓人 [catch in the dark]。如:摸壮丁去了;摸个舌头来
(9) 通过试探而了解 [sound out;feel out]。如:摸量(估量,约摸);摸情况;摸索(试探,寻求)
(10) 同“摹”。描摹;模仿;描绘;拓印 [copy]
余少时常有志乎兹事,得国本,绝人事而摸得之。——唐· 韩愈《画记》
(11) 又如:摸写(描写,描绘;仿效);摸拟(模仿,仿效)
(12) 另见 mó
摸不着、摸不着边、摸底、摸黑儿、摸棱两可、摸门不着、摸门儿、摸哨、摸索、摸头,摸头儿、摸瞎,摸瞎儿、摸营、摸着石头过河
索的拼音:suǒ(ㄙㄨㄛˇ)
⒈ 大绳子或大链子:索子。索道。钢索。绞索。线索。
⒉ 搜寻,寻求:索引。思索。搜索。探索。
⒊ 讨取,要:索还。索求。索取。勒索。
⒋ 尽,毫无:索然无味。
⒌ 单独:离群索居。
⒍ 姓。
索字UNICODE编码U+7D22,10进制: 32034,UTF-32: 00007D22,UTF-8: E7 B4 A2。
索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索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䌇
ask、cable、demand、dull、large rope、search
会意
large rope, cable; rules, laws; to demand, to exact; to search, inquire; isolated
详细解释◎ 索的拼音: suǒ
〈词性:名〉
(1) (会意。意为用绳子把木头束起。 于省吾认为是绳索。本义:大绳子)
(2) 同本义 [large rope]。后泛指各种绳索
索,草有茎叶可作绳索。——《说文》
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司马迁《报任安书》
鹿裘带索,鼓琴而歌。——《列士·天瑞》
追讨南度河,使军吏田晏、夏育慕先登,悬索相引。复战于罗亭,大破之。——《后汉书·段颍传》
昼尔于茅,宵而索綯。——《诗·豳风·七月》
(3) 又如:索苇(用苇作成的绳索);索头(绳头);索桥(用绳索连结两岸的桥)
(4) 人的发辫 [pigtail]。如:索葛(头发);索虏(发辫)
(5) 法度 [law]
皆启以商政,疆以 周索。——《左传·定公四年》。 杜预注:“索,法也。”
(6) 链条 [chain]。如:索桥
(7) 中国古地名 [Suo town]。故地在今河南荥阳县。秦末刘邦与项羽战于京、索之间的索,即此地
(8) 索县 [Suo county]。中国汉代建立的县,在今湖南省常德市东。属武陵郡,顺帝时更名汉寿。今为湖南汉寿县
◎ 索的拼音: suǒ
〈词性:动〉
(1) 搜索 [search;try to find out]
索,入家搜也。——《说文》
忘索之。——《史记·范睢蔡泽传》
大索天下。——《汉书·张良传》
举国大索。——《汉书·韩安国传》
延年索怀中,得重劾。——《汉书·严延年传》
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 扁鹊,已逃 秦矣。——《韩非子·喻老》
遂闻君将合众于 楚,约与食客门下二个人偕,不外索。——《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2) 又如:遍索不得;搜索(搜查);索隐行怪(深求隐僻的事而行为怪谲)
(3) 寻求;探索 [seek]
探求异闻,采摭典故,解其所未改,申其所未申,故以索隐为名。——唐· 司马贞《史记索隐》自序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4) 又如:索垢寻庇(无事生非,找荐儿滋事);索摸(寻找,寻觅);索合(寻求志同道合的人);索秘(探索隐微)
(5) 挑选 [choose]
以索马牛。——《左传·襄公二年》
(6) 又如:索牛(挑选出来的好牛);索引(又称引得,把书刊,文献等作品中的重要课题录出按一定的顺序排列,以便检索)
(7) 求取,讨取 [demand;ask for]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唐· 杜甫《兵车行》
凡死刑狱上行刑者先俟于门外,使其党入索财物,名曰“斯罗”。——清· 方苞《狱中杂记》
(8) 又如:索战(讨战);索号(回令;求取约定的暗号);索将(索取;求取);索逋(索要欠款);索掯(索取);索句(索取诗句);索米(求取米粮);索命(索取性命);索饭(讨取食物)
(9) 须,应,得 [must]
一壁厢纳草除根,一边又要差夫,索应付。——元· 睢景臣《[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
虽无人窃听,也索悄声儿海誓山盟。——白仁甫《元曲选·梧桐树》
(10) 又如:索将(须使);索是(须是,煞是,真是);只索(只得);索须(必须)
(11) 捻绳使紧 [tighten]
传语又称纣力能索铁伸钩。——《论衡·语譄》
矫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纚纚。——屈原《离骚》
(12) 又如:索绳(紧绳)
(13) 搓;绞 [twist]。如:索铁(绞铁成索)
(14) 娶妻曰索 [marry(a woman)]。如:索妇(娶妻)
◎ 索的拼音: suǒ
〈词性:形〉
(1) 独自,孤单 [all alone]
直为亲旧故,未忍言索居。——晋· 陶渊明《和刘柴桑》
索索无真气,昏昏有俗心。——北国· 庾信《拟咏怀》
(2) 又如:离群索居;索处(索居);索居(独居一方);索索(冷落的样子)
(3) 涕泪流出貌 [tearing]
子綦索然出涕曰:“吾子何为以至于是极也。——《庄子·徐无鬼》
(4) 又如:索索落落(眼泪纷纷落下的样子)
(5) 索性;干脆 [clear-cut;straightforward]
只是士大夫不青索性尽底里说话,不可专咎人主。——宋· 朱熹《与魏之履书》
(6) 又如:索兴(干脆;直截了当)
(7) 煞是。确是;真是 [certainly]。如:索是(煞是。甚是;真是)
(8) 尽;空 [exhausted]
悉索敝赋,以讨于蔡。——《左传·襄公八年》
(9) 又如:索手(空手);索知(尽知);索空(竭尽);索莫(空乏穷尽的样子);索索(空虚、空乏的样子)
◎ 索的拼音: suǒ
〈词性:量〉
(1) 古时民间计量单位,十丈为一索
(2) 古用绳计量长度,因以为计量单位。如:种粟千百索
(3) 计算钱币的单位。古代以绳索穿铜钱,每千文为一索,或称一贯。如:受贿三千索
索道、索贿、索解、索尽枯肠、索居、索具、索寞、索赔、索桥、索求、索取、索然、索索、索梯、索喜、索性、索要、索引、索诈、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