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拔本塞源的意思

běnyuán

拔本塞源



拼音bá běn sè yuán

注音ㄅㄚˊ ㄅㄣˇ ㄙㄜˋ ㄩㄢˊ

解释本:根本,根源。拔起树根,塞住水源。比喻防患除害要从根本上打主意。

出处《晋书 慕容垂载记》:“将军欲裂冠毁冕,拔本塞源者,自可任将军兵势,何复多云。”

例子这也是个好办法,而且简单易行,不过还不是拔本塞源之计。(郭沫若《郑成功》第五章)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人的行为。

感情拔本塞源是贬义词。

繁体拔本僿源

近义本末倒置、拔本塞原

英语abandon sources

动物生肖牛,虎,蛇

  拼音    注音  ㄅㄚˊ   
简体部首  扌部  部外笔画  5画  总笔画  8画  
繁体部首  手部  
五笔  RDCY  仓颉  QIKE  郑码  DGXS  四角  53047  结构  左右电码  2149  区位  1646  统一码  62D4  笔顺  一丨一一ノフ丶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拔的拼音:bá(ㄅㄚˊ)  

⒈ 抽,拉出,连根拽出:拔腿。拔草。拔牙。拔苗助长。

⒉ 夺取军事上的据点:连拔数城。

⒊ 吸出:拔毒。拔火罐儿。

⒋ 选取,提升:提拔。拔擢。

⒌ 超出,高出:海拔。挺拔。拔地(山、树、建筑物等高耸在地面上)。拔尖儿。出类拔萃。

⒍ 把东西放在凉水里使变凉:把西瓜放在冰水里拔一拔。

⒎ 改变:坚韧不拔。心志不可拔。

统一码

拔字UNICODE编码U+62D4,10进制: 25300,UTF-32: 000062D4,UTF-8: E6 8B 94。

拔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拔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㧞叐抜柿扷犮

汉英互译

pull out、draw、choose、lift、capture

相关字词

造字法

形声:从扌、声

English

uproot, pull out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拔的拼音:   

〈词性:动〉

(1) (形声。从手,犮(   )声。本义:拔起,拔出)

(2) 同本义 [pull out;pull up]

拔,擢也。——《说文》

拔,引也。——《苍颉篇》

确乎其不可拔。——《易·乾》。郑注:“移也。”

拔河。——《封氏见闻录》

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孟子·尽心上》

力拔山兮气盖世。——《史记·项羽本纪》

(3) 又

拔剑切而啖之。

(4) 又

拔剑撞而破之。

拔刃奋起。——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5) 又如:拔毛;拔草;拔秧

(6) 选拔;提拔 [promote]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诸葛亮《出师表》

山涛作冀州,甄拔三十余人。—— 李白《与韩荆州书》

(7) 又如:拔用(提拔任用);拔补(提拔补官);选拔(挑选);提拔(挑选人员任更高职)

(8) 突出;超出 [stand out]

势拔五岳掩赤城。—— 唐·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9) 又如:拔绝(卓越);出类拔萃(才能出众)

(10) 突起 [rise high]

皆峭拔险怪。——宋· 沈括《梦溪笔谈》

然峭拔秀丽皆不可与小孤比。——宋· 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

(11) 又如:挺拔(直立而高耸);拔立(耸立;挺立)

(12) 脱身;脱离,摆脱 [escape from]。如:拔哨(偷偷溜走);拔身(脱身);拔不出腿(事多摆脱不开)

(13) 攻取 [seize;capture]

拔石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已拔赵。——《史记·魏公子列传》

(14) 又如:拔城;连拔敌人四个据点

(15) 移动 [move]

亮拔县千余家。—— 罗贯中《三国演义》

(16) 把东西放在凉水里使它变凉 [cool in water]。如:把西瓜放在水里拔一拔

(17) 吸出 [毒气等] [draw out]。如:拔火罐;拔毒

常用词组

拔本塞原、拔不出腿、拔步、拔城、拔除、拔萃、拔刀相助,拔刀相济、拔地、拔毒、拔高、拔罐子、拔海、拔河、拔尖、拔节、拔举、拔茅连茹、拔苗助长、拔群、拔树寻根、拔腿,拔脚、拔营、拔擢

  拼音  běn   注音  ㄅㄣˇ   
部首  木部  部外笔画  1画  总笔画  5画  
五笔  SGD  仓颉  DM  郑码  FAVV  四角  50230  结构  单一电码  2609  区位  1730  统一码  672C  笔顺  一丨ノ丶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本的拼音:běn(ㄅㄣˇ)  

⒈ 草木的根:本草(泛指中药)。无本之木。

⒉ 事物的根源,与“末”相对:本末(头尾;始终)。根本(根源;彻底;本质上)。

⒊ 草的茎,树的干:草本植物。

⒋ 中心的,主要的:本部。本体。

⒌ 原来:本来。本领。

⒍ 自己这方面的:本国。本身。本位。本分(fèn   )。

统一码

本字UNICODE编码U+672C,10进制: 26412,UTF-32: 0000672C,UTF-8: E6 9C AC。

本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本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㮺夲楍

汉英互译

root、this、current、capital、principal

相关字词

原、末、标

造字法

指事

English

root, origin, source; basis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本的拼音: běn  

〈词性:名〉

(1) (指事。小篆字形,从“木”,下面的一横是加上的符号,指明树根之所在。本义:草木的根或靠根的茎干)

(2) 同本义 [root of a plant]

本,木下曰本。——《说文》

本实先拨。——《诗·大雅·荡》

木水之有本原。——《左传·昭公元年》

伐木不自其本,必复生。——《国语·晋语》

是岁,有禾生景天中,三本一茎九穗。——《论衡·吉验》

摇其本以观其疏密。——唐· 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3) 又如:水有源,木有本;本干(草木的根干)

(4) 本宗族 [patriarchal clan]

本支百世。——《诗·大雅·文王》

几房的本家大约已经搬走了。——鲁迅《呐喊》

(5) 又如:本宗(犹祖籍;本宗族);本种(自己的种族)

(6) 事物的根基或主体 [foundation;basis;origin]

君子务本。——《论语·学而》

今背本而趋末。——汉· 贾谊《论积贮疏》

然墨之道,兼爱为本。——马中锡《中山狼传》

(7) 又如:治本(从根本上加以处理);根本(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部分)

(8) 母金,本钱 [capital;principal]

子本相侔。(子:利息,侔:相等)——韩愈《柳子厚墓志铭》

(9) 又如:亏本(损失本钱);本钿(方言。本钱);本银(本钱,资本)

(10) 根源,本源 [source;origin]

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礼记·大学》

盖亦反其本矣。——《孟子·梁惠王上》

为是者有本有原。——唐· 韩愈《原毁》

人穷则反本。——《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11) 又如:本根(根由,根源);本缘(佛教语。由来,缘起);本由(根由)

(12) 古代指农业生产 [agriculture]

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汉· 贾谊《论积贮疏》

(13) 又如:本富(指经营农业致富);本穑(犹稼穑);本农(农业。古以农为本);本业(指农业)

(14) 底本 [a copy for the record or for reproduction;master copy]

今存其本不忍废。——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15) 又如:本文;稿本;脚本;话本;剧本;歌本

(16) 奏章 [memorial to an emperor]。如:本章(官员呈给皇帝的文书、奏折);本奏(即奏本)

(17) 书册,本子 [book]。如:本子(书本)

若止印三二本。——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18) 又如:普及本;宋本;刻本;节本;合装本。亦指作为根据的事物 [base on;in according to]

亦先有所本。——蔡元培《图画》

词性变化

本的拼音: běn  

〈词性:形〉

(1) 原来的;本来的 [native;original]

此之谓失其本心。——《孟子》

(2) 又如:本处(原籍);本贯(原籍);本事(原本的事情)

(3) 基础的,基本的 [basic;fundamental]。如:本纪(根本纲纪);本根(根本)

本的拼音: běn  

〈词性:动〉

(1) 执掌,统辖 [preside over;hold]。如:本司(分管事务的官署);本次(指本人管辖的地方);本兵(执掌兵权;本部军队)

(2) 推究,推原 [examine;study]

抑本其成败之迹。——宋· 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3) 又如:本原(推究,推本溯源);本察(推究,探究)

本的拼音: běn  

〈词性:代〉

(1) 自己或自己方面的[one's own;itself]

本姓曹。—— 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2) 又如:本里(自己的乡里);本宅(自己的住宅,自己的墓穴);本乡,本市,本埠,本省,本队

(3) 现今的 [current;this;present]。如:本日(当天);本月(现时所在的月份;当月)

(4) 这,那 [this]

用芽者自从本说。——宋· 沈括《梦溪笔谈》

(5) 又如:本山(此山);本法(这项法律);本处(此地,此处)

本的拼音: běn  

〈词性:量〉

(1) 用于书籍簿册。如:一本书;一本回忆录

(2) 用于植物。株;棵

一边种几本大芭蕉。——《红楼梦》

(3) 又如:二十本葱

本的拼音: běn  

〈词性:副〉

原先,本来 [originally;at first]

臣本布衣。——诸葛亮《出师表》

本在冀州之南。——《列子·汤问》

自言本是京城女。——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常用词组

本班、本本、本本分分、本本主义、本部、本埠、本草、本草纲目、本朝、本底、本地、本地人、本分、本该、本干、本固枝荣、本国、本行、本籍、本纪、本家、本届、本金、本科、本科生、本来、本来面目、本垒、本利、本领、本名、本命年、本末、本末倒置、本能、本年度、本钱、本人、本色、本身、本世纪、本事、本题、本体、本土、本位、本位主义、本文、本务、本息、本乡、本乡本土、本心、本性、本性难移、本业、本义、本意、本影、本源、本愿、本章、本着、本真、本职、本质、本主儿、本字、本子

  拼音  sāi sài sè   
注音  ㄙㄞ ㄙㄞˋ ㄙㄜˋ   
部首  土部  部外笔画  10画  总笔画  13画  
五笔86  PFJF  五笔98  PAWF  仓颉  JTCG  郑码  WDOB  四角  30104  结构  上中下电码  1049  区位  4091  统一码  585E  笔顺  丶丶フ一一丨丨一ノ丶一丨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塞的拼音:sāi(ㄙㄞ)  

⒈ 堵,填满空隙:堵塞漏洞。塞尺。塞规。

⒉ 堵住器物口的东西:活塞。塞子。

其他字义

塞的拼音:sài(ㄙㄞˋ)  

⒈ 边界上险要地方:要塞。关塞。塞外。边塞。塞翁失马。

其他字义

塞的拼音:sè(ㄙㄜˋ)  

⒈ 义同(一),用于若干书面语词:闭塞。阻塞。搪塞。塞责。顿开茅塞。

统一码

塞字UNICODE编码U+585E,10进制: 22622,UTF-32: 0000585E,UTF-8: E5 A1 9E。

塞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塞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㥶㩙揌簺賽

汉英互译

a place of strategic importance、fill in、stopper、stuff、tuck

造字法

会意兼形声:从土、寒省声

English

stop up, block, seal, cork; pass, frontier; fortress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塞的拼音:

sāi  

〈词性:动〉

(1) (会意兼形声。从土,塞( xià  )声。塞同罅,空隙之义。本义:阻隔;堵住)

(2) 同本义 [stop up;block up]

塞,隔也。——《说文》

四塞世告至。——《礼记·名堂位》。注:“四塞,谓夷服、镇服、蕃服在四方为蔽塞者。”

塞向墐户。——《诗·豳风》

从者塞途。——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列子·汤问》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诸葛亮《出师表》

(3) 又如:塞耳(堵住耳朵);塞绝(堵塞断绝);塞噎(阻塞,哽噎);塞话(使人生气的话);塞狗洞(把银钱花在无用的地方);塞除(堵塞并消除);塞井夷灶(填井平灶。谓作好布阵的准备。亦表示决心战斗,义无反顾);塞井焚舍(填井烧屋,表示决心死战)

(4) 填塞;充满 [stuff;cram;squeeze in]

志气塞乎天地。——《孔子·闲居》注:“满也。”

五味芬芳,以塞其口。——《荀子·富国》。注:“犹充也。”

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红女白婆,填塞门户。——《聊斋志异·促织》

(5) 又如:箱子不太满,再塞点东西;这房子里居然塞了八辆车

(6) 遏止,禁止 [suppress;prohibit;ban;forbid]

善治者塞民以法。——《商君书·画策》

(7) 又如:塞默(犹沉默,不作声);塞嘿(塞默)

(8) 使满足[satisfy]。如:塞望(满足别人期望);塞职(称职);塞白(充数)

(9) 补救;抵偿[compensate]

将欲何施,以塞此名。——《汉书·于定国传》

(10) 又如:塞咎(抵补罪过)

(11) 答,回报[answer;repay]。如:塞别(酬别);塞诘(回答问题)

(12) 安插,给某人安排一个岗位 [manage to arrange a position for sb.]。如:他在办公室里又塞了一个人进来当探子

(13) 行贿 [practise bribe]。如:再塞他点钱,事情就能办成了

(14) 搪塞;应付 [evade;stall]

备极护爱,留待限期,以塞官责。——《聊斋志异·促织》

(15) 又如:塞白(拼凑文字搪塞或应付考试)

词性变化

塞的拼音: sāi  

〈词性:名〉

塞子,堵住洞口、瓶口等的东西 [stopper;cork]。如:瓶塞;木塞;活塞

塞的拼音: sāi  

〈词性:形〉

(1) 困窘,时运不通 [be in difficult position]

孰云时与命,通塞皆自由。——韩愈《驽骥》

(2) 诚实 [honest]

仲氏任只,其心塞渊。——《诗·邶风·燕燕》

(3) 另见 sài;sè  

常用词组

塞包袱、塞擦音、塞车、塞耳偷铃、塞规

基本词义

塞的拼音: sài  

〈词性:名〉

(1) 险要之处;要塞,边塞 [pass a place of strategic importance;fortress]

完要塞。——《礼记·月令》。注:“边城要害处也。”

而世主不敢交阳侯之塞。——《战国策·秦策》。注:“隘处也。”

山有九塞。——《吕氏春秋·有始》

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 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晋·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2) 又如:边塞(边疆地区的要塞);塞守(占据边界险要处);塞人(古代指塞外的游牧民族);塞徼(边塞上的碉堡);塞邦(塞外之国);塞色(塞外的景象);塞邑(形势险要的边境城邑);塞角(塞外所吹的号角);塞垣(本指汉代为抵御鲜卑所设的边塞,后亦指长城;边关城墙)

(3) 边境[frontier]

筑明堂于塞外。——《汉书·邓通传》。注:“境外也。”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宋· 范仲淹《渔家傲》

(4) 又如:塞垣(边境地带);塞曲(边远地区的乐曲);塞氛(边境上的气氛。指敌方的威胁);塞关(边境上的关隘)

(5) 特指东北边境 [Northern frontier]。如:塞外江南;塞北(北方的边土)

(6) 通“簺”。古代的一种赌博游戏 [gambling]

问骰奚事,则博塞以游。——《庄子·骈拇》

禁博塞。——《管子·四时》

词性变化

塞的拼音: sài  

〈词性:动〉

(1) 构筑要塞 [build fortress;construct fortifications]

南朝违约塞 雁门,增塘水,治城隍,籍民兵,此何意也?—— 宋· 苏轼《富郑公神道碑》

(2) 通“赛”。酬神 [sacrifice to God]

举春祭,塞久祷。——《管子·禁藏》

杀牛塞祷。——《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诏令太官给塞具。——《后汉书·曹节传》。李贤注:“塞,报祠也。字当为赛,通也。”

冬塞祷词。——班固《汉书·郊祀志》

(3) 又如:塞具(祭祀用的器具)

(4) 另见 sāi  ;   

常用词组

塞外、塞翁失马

基本词义

塞的拼音:   

〈词性:动〉

(1) 通“僿”。实,堵、填充空隙,用于书面词语中 [stuff]

刚而塞。——《书·皋陶谟》

仲氏任只,其心塞渊。——《诗·邶风·燕燕》。郑《笺》云:塞,充实也。《说文》:僿,实也。

志气塞乎天地。——《礼记·孔子闲居》

(2) 又如:闭耳塞听;阻塞

(3) 另见 sāi  ; sài  

常用词组

塞音、塞责

  拼音  yuán   注音  ㄩㄢˊ   
简体部首  氵部  部外笔画  10画  总笔画  13画  
繁体部首  水部  
五笔  IDRI  仓颉  EMHF  郑码  VGNK  四角  31196  结构  左右电码  3293  区位  5220  统一码  6E90  笔顺  丶丶一一ノノ丨フ一一丨ノ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源的拼音:yuán(ㄩㄢˊ)  

⒈ 水流所从出的地方:河源。泉源。发源。源远流长。源头。

⒉ 事物的根由:来源。资源。渊源。能源。起源。策源地。

⒊ 姓。

统一码

源字UNICODE编码U+6E90,10进制: 28304,UTF-32: 00006E90,UTF-8: E6 BA 90。

源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源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fountain、fountainhead

相关字词

造字法

形声:从氵、原声

English

spring; source, head; surname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源的拼音: yuán  

〈词性:名〉

(1) (形声。从水,原声。“原”有表义作用,指水源。本义:水源,源泉。字本作“原”)

(2) 同本义 [fountain head;source of a river]

或源也,或委也。——《礼记·学记》

祈祀山川百源。——《礼记·月令》

犹浊其源而求其清流。——《礼记·礼乐志》

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3) 又如:源委(指水的发源和归宿。引申为事情的本末和底细);源理(水的本源和支流)

(4) 来源;根源 [origin;source;cause]

启生人之耳目,穷法度之本源。——《旧唐书·儒学传序》

(5) 又如:源本(根本);源由(根由);源起(事物发生的根源)

常用词组

源地、源流、源泉、源头、源委、源源、源远流长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