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bǎi suì zhī méng
注音ㄅㄞˇ ㄙㄨㄟˋ ㄓ ㄇㄥˊ
解释同“百年之约”。即婚约。
出处清 李渔《意中缘 先订》:“他要与小娘子订百岁之盟,不知可肯相许。”
用法作主语、宾语;指婚约。
感情百岁之盟是中性词。
繁体百歲之盟
近义百年之约
动物生肖牛,虎,蛇
百的拼音:bǎi(ㄅㄞˇ)
⒈ 数名,十个十(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佰”代):百步穿杨。百儿八十。百分比。
⒉ 喻很多:百草。百货。百姓(人民)。百般。百炼成钢。百无聊赖。百废俱兴(xīng )。
百字UNICODE编码U+767E,10进制: 30334,UTF-32: 0000767E,UTF-8: E7 99 BE。
百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百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佰
hundred、all kind of
会意:从一、从白
one hundred; numerous, many
详细解释◎ 百的拼音: bǎi
数
(1) (会意。从一,从白。“白”假借为“百”。本义:数词)
(2) 十个十。一百,100 [hundred]
百,十十也。——《说文》
律中百钟。——《淮南子·时则》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3) 又如:百辆之迎(用隆重仪式迎娶新妇);百日(一百天;人死后的一百天,请僧道诵经或作道场);百户(一百户人家;统兵百人之官)
(4) 概数。言其多,许多的,众多的 [numerous]
千禄百福。——《诗·大雅·假乐》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乐府诗集·木兰诗》
猿则百叫无绝。——吴均《与朱元思书》
(5) 又如:百花争艳;百发百中;百官(众官);百事(众多的事物)
◎ 百的拼音: bǎi
〈词性:形〉
(1) 多种多样的;各种的 [all kinds of]
百计营谋不得脱。——《聊斋志异·促织》
(2) 又如:百像图(各种人物的画像,是专供临摹影像的范本);百般(各种不同的情态)
(3) 所有;一切;凡 [all]
社稷百官皆在。——清· 侯方域《壮悔堂集》
(4) 又如:百业;百口(整个家族);百工;百川归海(比喻众望所归)
(5) [名]∶姓
◎ 百的拼音: bǎi
〈词性:动〉
(1) 增为百倍 [increase a hundredfold]
如可赎兮,人百其身。——《诗·秦风·黄鸟》
人一能之,己百之。——《礼记·中庸》
(2) 另见 bó
百般、百般无赖、百宝箱、百弊丛生、百不失一、百步穿杨、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百川归海、百读不厌、百堵皆作、百端、百端待举、百发百中、百废俱兴,百废俱举、百分比,百分率、百分数、百分之百、百感交集、百舸、百工、百官、百合、百合花、百花齐放、百货商店、百家、百家争鸣、百家姓、百科全书、百孔千疮,百孔千创、百口莫辩、百老汇、百里挑一、百炼成钢、百炼千锤、百灵鸟、百侣、百米、百米赛跑、百衲、百衲本、百衲衣、百年、百年不遇、百年大计、百年树人、百年之好、百年之后、百千、百日、百日咳、百日维新、百十、百世、百事可乐、百事通、百司、百思不得其解,百思不解,百思莫解、百岁之后、百听不厌、百万、百万雄师,百万雄兵、百闻不如一见、百无禁忌、百无聊赖、百戏、百姓、百叶窗、百依百顺,百顺百依,百依百随、百越、百战百胜、百战不殆、百折不回、百折不挠、百褶裙、百纵千随、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岁(歲)的拼音:suì(ㄙㄨㄟˋ)
⒈ 年:岁首。岁暮。岁夕(即“除夕”)。岁除(年终)。岁阑(一年将尽的时候)。
⒉ 一年的收成,年景:岁凶(年成歉收)。歉岁(收成不好的年份)。
⒊ 年龄:年岁。周岁。
⒋ 星名:岁星(即“木星”。)
⒌ 指时间,光阴:岁月(泛指时间)。
岁字UNICODE编码U+5C81,10进制: 23681,UTF-32: 00005C81,UTF-8: E5 B2 81。
岁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岁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歲亗嵗歳㞸
year
原为形声
year; age; harvest
详细解释◎ 岁的拼音:
歲、嵗、歳 suì
〈词性:名〉
(1) (形声。小篆字形。从步,戌( xū )声。“步”有经历的意思。古音“岁、戌”迭韵。本义:岁星。即木星)
(2) 同本义 [Jupiter]
岁,木星也。——《说文》
岁在星纪。——《左传·襄公二十八年》
(3) 又如:岁君(太岁。古人称木星为太岁,认为冲犯它不吉利);岁次(每年岁星所值的星次与其干支称为岁次)
(4) 年的别称 [year]
无衣无褐,何以卒岁?——《诗·豳风·七月》
武留 匈奴,凡十九岁。——《汉书·李广苏建传》
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诗·魏风·硕鼠》
叔向曰:“与其死亡若何?《诗》曰:‘优哉游哉,聊以卒岁。’知也。”——《左传·襄公二十一年》
(5) 又如:岁祲(一年到头妖气弥漫);岁腊(年终祭祀祖先);岁考(年度考试);岁事(诸侯每年秋季朝见天子之事);岁晏(岁暮,年尾);岁华(年华,岁月)
(6) 年龄 [age]
年十二岁,庄襄王死,政代为 秦王。——《史记·秦始皇本纪》
依新已五岁,转眼成人,汝其善抚之,使之肖我。—— 林觉民《与妻书》
是儿少秦武阳二岁。—— 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7) 又如:三岁小孩;八十岁的老奶奶;两岁的牛儿正当年
(8) 岁月;时光 [time]
日月逝矣,岁不我与。——《论语·阳货》
那堪正漂泊, 来日岁华新。——唐· 孟浩然《除夜》
(9) 又如:岁光(岁月,光阴);岁华(时光)
(10) 年景,一年的农事收成 [year for crops;year's harvest]
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孟子·梁惠王上》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闵闵焉如农夫之望岁。——《左传·昭公三十二年》
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战国策·齐策》
岁恶不入,请卖爵子。——汉· 贾谊《论积贮疏》
(11) 又如:岁恶(岁凶。收成不好);岁登(年谷丰登);丰岁;歉岁;岁熟;岁稔(年成丰熟);岁丰(年谷丰收)
(12) 新年,一年之始 [New Year]。如:岁旦(正月初一日);岁朝(一年之始,即元旦);岁旦酒(新年所饮的酒);岁夕(除夕);岁仗(每年元旦朝会时所用的仪仗)
岁不我与、岁差、岁出、岁除、岁寒、岁寒三友、岁寒松柏、岁暮、岁入、岁时、岁首、岁数,岁数儿、岁修、岁序、岁月、岁月如流、岁月峥嵘
之的拼音:zhī(ㄓ)
⒈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之心。
⒉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之计。不速之客。莫逆之交。
⒊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⒋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之度外。等闲视之。
⒌ 代词,这,那:“之二虫,又何知”。
⒍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
⒎ 往,到:“吾欲之南海”。
之字UNICODE编码U+4E4B,10进制: 20043,UTF-32: 00004E4B,UTF-8: E4 B9 8B。
之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之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㞢
go、leave、of、somebody、something、this
原为会意:上像向前的脚,下像地表示离开原地前进
marks preceding phrase as modifier of following phrase; it, him her, them; go to
详细解释◎ 之的拼音: zhī
〈词性:动〉
(1)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2) 同本义 [grow]
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说文》
如语焉而未之然。——《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
(3) 往,朝某方向走,到…去 [go to;leave]
之,适也。——《广雅》
自伯之东。——《诗·卫风·伯兮》
之沛公军。——《史记·项羽本纪》
之虚所卖之。(“虚”同“墟”)——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佯狂不知所之者。——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吾欲之南海,何如?—— 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4) 又如:之如(前往);之往(去;到);之官(上任;前往任所);之国(前往封地);之适(前往)
◎ 之的拼音: zhī
〈词性:代〉
(1) 指示人或事物,相当于“这个”“那个” [this;that]
宣王说之。(之:指南郭处士来吹竽。)——《韩非子·内储说上》
虎因喜,计之曰。(之:这,指上文所说驴生了气只能踢的情况。)——唐· 柳宗元《三戒》
当分明记之。(之:指共读情景。)——清· 袁枚《祭妹文》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之:代词,指天下事。)——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2) 又如:较之中学时代;因之,他将自己的整个心血都放了进去
(3) 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称,相当于他、她、它、他们 [he;her;it;they;them]
郑商人弦高将市于 周,遇之。——《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4) 又
蹇叔哭之。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之”是指示代词,指代“巫医乐师百工”。)——唐· 韩愈《师说》
(5) 又如:取而代之;战而胜之;为之感叹;使之顺利发展;与之见面
(6) 指示代词,相当于“其”、“他的”、“其他的” [its;his;other]
纣王令推上法场,斩之老母。——《武王伐纣平话》
◎ 之的拼音: zhī
〈词性:助〉
(1) 的 [of]
(2) 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领属关系或一般的修饰关系
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 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开火者,军中发枪之号也。
(3) 又如:钟鼓之声;一家之长;原因之一;夫子之文章
(4) 用于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吾见师之出。——《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5) 用于实词与介词之间
口之于味,有同耆也。——《孟子》
◎ 之的拼音: zhī
〈词性:形〉
具有字母S的形状的,“之”字形 [zigzag]。如:之江(江流曲折如“之”字者);之字路(曲折如“之”字形的路)
之后、之乎者也、之流、之前、之字路
盟的拼音:méng(ㄇㄥˊ)
⒈ 旧时指宣誓缔约,现指阶级的联合,国与国的联合:盟军。盟友。同盟国。盟约。山盟海誓。
⒉ 指结拜弟兄:盟兄。盟弟。
⒊ 中国内蒙古自治区的行政单位。
⒋ 发(誓):盟誓。
盟字UNICODE编码U+76DF,10进制: 30431,UTF-32: 000076DF,UTF-8: E7 9B 9F。
盟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盟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alliance、league
形声:从皿、明声
swear; oath, covenant, alliance
详细解释◎ 盟的拼音: méng
〈词性:动〉
(1) (会意。甲骨文字形,下面象个盘盂,中间放着牛耳。古代盟会要割牲歃( shà )血,主盟人手执牛耳,掘穴埋牲。本义:在神前发誓结盟)
(2) 同本义 [ally;alliance]
割牛耳盛朱盘,取其血歃于玉敦。——《说文》
盟,歃血誓也。——《三苍》
掌盟载之法。凡邦国有疑会同,则掌其盟约之载,及其礼仪,北面谓明神。——《周礼·司盟》
掌盟诅。——《周礼·诅祝》。注:“盟诅,主于要誓,大事曰盟,小事曰诅。”
约信曰誓,涖牲曰盟。——《礼记·曲礼》
再会而盟。——《左传·昭公十三年》
君子屡盟。——《诗·小雅·巧言》
为坛而盟。——《史记·陈涉世家》
秦伯说,与 郑人盟。——《左传·僖公三十年》
屈完及诸侯盟。——《左传·僖公四年》
(3) 又如:盟主(古代诸侯盟会中的领袖或主持者;泛指同盟首领或倡导者。喻主要的事物;主宰);盟坛(古代缔结盟约时所设的坛场);盟会(犹会盟。古代诸侯间的集会结盟)
(4) 个人向天发誓,永不变心 [vow]
终待说山盟海誓,这恩情到此非容易。——赵长卿《贺新郎》
(5) 又如:盟文(盟誓的文辞);盟契(盟约。又称盟要,盟信);盟心(盟誓在心);海誓山盟(对着山海盟誓。极言男女相爱,坚贞不渝)
◎ 盟的拼音: méng
〈词性:名〉
(1) 盟约;誓辞[alliance]
与结盟好。——《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要盟也,神不听。——《史记·孔子世家》
(2) 又如:盟友;盟好(同盟友好)
(3) 内蒙古自治区的行政单位,下辖旗、县、市 [Meng league]。如:内蒙古自治区的伊克昭盟、呼伦贝尔盟及吉林省哲里木盟等
盟邦、盟国、盟军、盟誓、盟兄弟、盟友、盟员、盟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