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bàn tú ér bà
注音ㄅㄢˋ ㄊㄨˊ ㄦˊ ㄅㄚˋ
解释半路上终止。比喻做事情有始无终。同“半涂而废”。
出处唐 韩愈《论淮西事宜状》:“陛下持之不坚,半涂而罢,伤威损费,为弊必深。”
用法作谓语、状语、定语;比喻做事有始无终。
感情半涂而罢是贬义词。
繁体半涂而罷
近义半途而废
反义有始有终
英语leave something unfinished
动物生肖牛,虎,蛇
半的拼音:bàn(ㄅㄢˋ)
⒈ 二分之一:半圆。半百(五十,多指岁数)。
⒉ 不完全的:多半。半岛。半透明。半脱产。
⒊ 在中间:半空。半路上。半夜。
⒋ 喻很少:一星半点。
半字UNICODE编码U+534A,10进制: 21322,UTF-32: 0000534A,UTF-8: E5 8D 8A。
半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半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half、in the middle
会意
half
详细解释◎ 半的拼音: bàn
〈词性:形〉
(1) (会意。从八,从牛。“八”是分解的意思;牛大,易于分割,所以取“牛”会意。本义:一半,二分之一)
(2) 同本义 [half;semi-]
半,物中分也。——《说文》
今汉有天下太半。——《汉书·高帝纪上》
士卒食半。——《汉书·项籍传》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诸葛亮《出师表》
半匹红绡一丈绫。——唐· 白居易《卖炭翁》
身已半入,只露尻尾。——《聊斋志异·狼三则》
(3) 又如:太半(三分之二);半日;半工;半升
(4) 中 [in the middle;halfway]。如:半山腰;半大;半路;半道;半截腰
(5) 部分的,不完全的 [partly;about half]
犹抱琵琶半遮面。——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6) 又如:半自动;半老头;半工半读;半半拉拉;半死;半信半疑;一知半解
(7) 比喻极少的 [very little]
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史记·魏公子列传》
(8) 又如:一星半点;半歇(一会儿);半星儿(半点儿);半丝麻线(些微私弊)
半百、半班、半…半…、半半拉拉、半饱、半辈子、半壁、半壁江山、半边人、半边天、半彪子、半波、半成品、半导体、半岛、半道儿、半点,半点儿、半吊子、半懂不懂、半对数、半封建、半复赛、半高跟拖鞋,半高跟凉鞋、半工半读、半官方、半罐水、半酣、半机械化、半价、半斤八两、半径、半就业、半决赛、半开化、半空、半空中、半拉、半拉子、半劳动力、半老徐娘、半流质、半路、半路出家、半亩方塘、半面之交,半面之旧、半明半暗、半瓶醋,半瓶子醋、半旗、半球、半日、半日制学校、半山、半晌、半身不遂、半身像、半生、半生半熟、半失业、半时、半世、半熟练、半数、半衰期、半死不活;半死半活、半天、半头、半途、半途而废,半途而罢、半推半就、半吞半吐、半托、半脱产、半文不白、半文盲、半无产阶级、半心半意、半信半疑、半休、半掩门、半腰、半夜、半夜敲门不吃惊;半夜敲门心不惊、半夜三更、半音、半影、半元音、半圆、半月、半月刊、半载、半支莲、半直线、半殖民地、半中间,半中间儿、半中腰、半周期、半周刊、半子、半自动步枪
涂(塗)的拼音:tú(ㄊㄨˊ)
⒈ 使颜色或油漆等附着在上面:涂饰。涂漆。涂抹。
⒉ 乱写:涂鸦。
⒊ 用笔抹上或抹去:涂改。涂窜。涂乙。
⒋ 泥泞:涂炭。
⒌ 河流或海流夹杂的泥沙在地势较平的河流入海处或海岸附近沉积而成的浅海滩:海涂。滩涂。
⒍ 同“途”。
⒎ 姓。
涂字UNICODE编码U+6D82,10进制: 28034,UTF-32: 00006D82,UTF-8: E6 B6 82。
涂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涂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塗凃滁途
besmear、imbrue、scrawl、smear、spread
擦、抹
形声:从氵、余声
surname; name of certain rivers
详细解释◎ 涂的拼音: tú
〈词性:名〉
(1) (形声。从水,余声。本义:涂水)
(2) 同本义 [Tu River]
(3) 古水名。即今云南省之牛栏江。发源于寻甸,北流至威宁折向西北,至鲁甸县注入金沙江
涂,水。出 益州牧靡南山,西北入 渑。——《说文》
(4) 洞涡水支流。在山西省榆次县境
(5) 道路。也作“途” [road]
出于玉之涂。——《孟子·梁惠王上》
乡也混然涂之人也。——《荀子·儒效》
涂巷之人也。——《荀子·劝学》
故辟门除涂,以迎吾人。——《荀子·王霸》
(6) 又如:涂次(路上;途中);涂夫(路人);涂巷(道路;街坊);涂轨(本指车行之道。引申谓路子,途径);涂数(途程);涂迹(轨迹,途径);涂辙(车轮的痕迹);涂道(路途)
(7) 十二月。古月名 [December]
十二月为涂。——《尔雅》
(8) “塗”的简化字
◎ 涂的拼音:
塗 tú
〈词性:名〉
(1) 泥,泥巴 [mud]
塗,泥也。——《广雅》
见豕负涂。——《易·睽》
厥土惟塗泥。——《书·禹贡》
如塗塗附。——《诗·小雅·角弓》
冻塗。——《礼记·夏小正》
坐于塗炭。——《孟子》
(2) 又如:涂车(用泥涂制成而饰以彩色的车子。为古时送葬的明器);涂炭(泥淖和炭灰。喻污浊之地。亦谓污浊)
(3) 道路 [road]
道听塗说。——《论语》
遇诸塗。
长塗中宿。——司马相如《上林赋》
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易·系辞下》
立之涂,匠者不顾。——《庄子·逍遥游》
明乎坦涂。——《庄子·秋水》
七圣皆迷,无所问涂。适遇牧马童子问涂焉。——《庄子·徐无鬼》
(4) 此义又作“途”。又如:涂不拾遗(道不拾遗);涂说(道路传闻之言);涂次(途中停留);涂陌(道路);涂径(道路;路径);涂路(犹道路);涂殚(路走到尽头)
(5) 引申指途径;门路 [way]
国乱者,民多私义;兵弱者,民多私勇。则削国之所以取爵禄者多涂,亡国之所以贱爵轻禄。——《商君书》
◎ 涂的拼音:
塗 tú
〈词性:动〉
(1) 涂抹;粉刷物品 [spread on;apply;smear]
涂明耳目。——《史记·货殖列传》
(2) 又如:涂白(在树干上涂抹白涂剂);涂附(在污泥上再涂上污泥。比喻以恶附恶);涂地(涂抹、漫布于地);涂墍(用泥涂抹屋顶或墙壁)
(3) 乱写乱画 [scribble]。如:涂鸦(比喻胡写乱画或书法幼稚);涂乙(改窜文字。抹去称为涂,勾改称为乙。乙是勾改的符号);别在墙上乱涂
(4) 使不清楚或模糊 [blot out]。如:涂掉几个字
涂层、涂改、涂盖、涂料、涂抹、涂片、涂山、涂饰、涂炭、涂鸦、涂乙、涂脂抹粉
而的拼音:ér(ㄦˊ)
⒈ 古同“尔”,代词,你或你的:“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⒉ 连词(a.表平列,如“多而杂”。b.表相承,如“取而代之”。c.表递进,如“而且”。d.表转折,如“似是而非”。e.连接肯定和否定表互为补充,如“浓而不烈”。f.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修饰,如“侃侃而谈”。g.插在主语谓语中间表假设,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⒊ 表(从……到……):从上而下。
而字UNICODE编码U+800C,10进制: 32780,UTF-32: 0000800C,UTF-8: E8 80 8C。
而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而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洏耏髵能
and that、moreover
象形
and; and then; and yet; but
详细解释◎ 而的拼音: ér
〈词性:名〉
(象形。小篆字形,象胡须形。上面的“一”表示鼻端,“|”表示人中;下面分内外两层,外层象两腮的胡子,内层象生在嘴下的胡子。“而”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颊毛) 同本义 [bristles on the jaws]
而,颊毛也。——《说文》
◎ 而的拼音: ér
<连>
(1) 从古沿用下来的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and;furthermore;moreover;but also;into the bargain;if;in case;however]
(2) 表示并列关系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3) 表示递进关系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4) 表示承接关系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宋· 苏轼《石钟山记》
(5) 表示转折关系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6) 表示假设关系
诸君而(如果)有意;瞻余马首可也。——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7) 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
吾恂恂而起。——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 而的拼音: ér
〈词性:代〉
(1) 你;你的 [you;your]
予岂不知而作。——《诗·大雅·桑柔》
余知而无罪也。——《左传·昭公二十年》
子归,殁而父母之世。——《国语·吴语》
尽于酒肉,入于鼻口矣,而何足以知其所自来?——《庄子·徐无鬼》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聊斋志异·促织》
(2) 又如:而翁(你的父亲)
(3) 这样,此 [this]
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4) 又如:而夫(此人;这人)
◎ 而的拼音: ér
〈词性:助〉
(1) 表示偏正关系,相当于“之”,“的” [of]
虞之与 虢,相恃而势。——《淮南子·人间》
(2) 与“上”、“下”、“前”、“后”、“来”、“往”连用,相当于“以”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易·系辞上》
◎ 而的拼音: ér
<语气>
(1) 用于句中,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岂” [how could;how is it possible]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
(2) 用于句末,相当于“耳”,“哪”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论语·微子》
◎ 而的拼音: ér
〈词性:动〉
(1) 如,好象 [seem;like]
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吕氏春秋》
(2) 另见 néng
而后、而或、而今、而况、而立、而且、而外、而已
◎ 而的拼音: néng
通“能”。
〈词性:名〉
才能 [ability]
然计天下之所以治者,何也?唯而以尚同一义为政故也。——《墨子·尚同下》
戒之戒之,微而异之。——《管子·枢言》。微而,犹无能。而、能古字通用
小白承天子之命而毋下拜。——《管子·小匡》
不待我而有成事者也。——《商君书·慎法》
〈词性:动〉
(1) 能够 [can]
桀纣幽厉……不而矫其耳目之欲。——《墨子·非命下》
不逢汤武与 恒缪兮,也孰去而知之?《楚辞·九章·惜往日》
(2) 另见 ér
罢(罷)的拼音:bà(ㄅㄚˋ)
⒈ 停,歇:罢休。罢工。罢课。罢市。罢论(打消了打算)。罢笔(停止写作)。
⒉ 免去,解除:罢免。罢官。罢职。罢黜。
⒊ 完了,毕:吃罢饭。
罢(罷)的拼音:ba(˙ㄅㄚ)
⒈ 同“吧”。
罢(罷)的拼音:pí(ㄆ一ˊ)
⒈ 古同“疲”,累。
罢字UNICODE编码U+7F62,10进制: 32610,UTF-32: 00007F62,UTF-8: E7 BD A2。
罢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罢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罷
cease、dismiss、finish、stop
会意:从、罒去声
详细解释◎ 罢的拼音:
罷 bà
〈词性:动〉
(1) (会意。从网,从能。表示用网捕住有贤能的人。“网”在字的上部楷书多写作“罒”。本义:罢官;免去;解除)
(2) 同本义 [dismiss from office]
可以罢官之无事者,去器之无用者。——《吕氏春秋·仲冬》
窦太后大怒,乃罢逐 赵绾、 王臧等。——《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闻君罢官意,我抱汉川湄。—— 李白《赠汉阳辅录事二首》
徐阶罢相里居。——《明史·海瑞传》
复请之,吾辈无生理,而主谳者亦各罢去。——清· 方苞《狱中杂记》
(3) 又如:罢谢(辞官去职);罢归(辞职或免官归里)
(4) 遣返,遣归 [send back]。如:罢散(遣散);罢遣(遣散;放遣)
(5) 停止 [stop;cease]
于是罢酒。——《史记·魏公子列传》
(6) 又如:罢休;罢兵(停止战争);罢手(停止;住手);罢业(停业;罢工);罢战(停战;停止争斗)
(7) 完毕 [finish]
既罢归国。——《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韩非子·郑人买履》
曲罢曾教善才服。——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8) 又如:吃罢了饭;罢散(谓结束)
(9) 废除;取消 [abolish]
愿罢盐铁、酒榷、均输,所以进本退末。——《盐铁论·本议》
(10) 又如:罢弃(废除);罢废(废弃)
(11) 归,返回 [return]。如:罢出(退出);罢朝(帝王退朝或臣子罢朝退归)
◎ 罢的拼音:
罷 bà
<叹>
(1) 表示失望、愤恨,常叠用。如:罢!罢!这样的媳妇以后必败坏门风
(2) 另见 ba;p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