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包胥之哭的意思

bāozhī

包胥之哭



拼音bāo xū zhī kū

注音ㄅㄠ ㄒㄨ ㄓ ㄎㄨ

解释包胥:春秋时楚国大臣申包胥。比喻到别国哀求援兵。

出处春秋·鲁·左丘明《左传·定公四年》:“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

例子《清史稿·睿忠亲王多尔衮传》:“平西王吴三桂,介在东陲,独效包胥之哭。”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求外援。

感情包胥之哭是中性词。

近义秦庭之哭

动物生肖牛,虎,蛇

  拼音  bāo   注音  ㄅㄠ   
部首  勹部  部外笔画  3画  总笔画  5画  
五笔  QNV  仓颉  PRU  郑码  RY  四角  27712  结构  右上包围电码  0545  区位  1692  统一码  5305  笔顺  ノフフ一フ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包的拼音:bāo(ㄅㄠ)  

⒈ 用纸、布或其他薄片把东西裹起来:包装。包饺子。

⒉ 包好了的东西:邮包。背(bèi   )包。

⒊ 装东西的袋:书包。皮包。

⒋ 容纳在内,总括在一起:包括。包举(总括)。包容。包涵。包罗万象。无所不包。

⒌ 总揽,负全责:包销。包揽。

⒍ 保证:包赔。包在我身上。

⒎ 约定的,专用的:包饭。包工。

⒏ 围:包围。包剿。

⒐ 一种带馅的蒸熟的面食:包子。糖包儿。

⒑ 身体上肿起的疙瘩:脓包。

⒒ 姓。

统一码

包字UNICODE编码U+5305,10进制: 21253,UTF-32: 00005305,UTF-8: E5 8C 85。

包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包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勹鞄匏庖胞苞

汉英互译

bundle、bag、fold、package、wind、wrap

造字法

形声:从巳、勹声

English

wrap, pack, bundle; package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包的拼音: bāo  

〈词性:动〉

(1) (会意。小篆字形,外边是“勹”。中间是个“巳”(   )字,“象子未成形”。“勹”就是“包”的本字。本义:裹)

(2) 用纸、布等裹东西 [wrap up]

野有死麕,白茅包之。——《诗·召南·野有死麕》

草木渐包。——《书·禹贡》

包有鱼。——《易·姤》

包之以虎皮。——《礼记·乐记》

(3) 又如:纸包不住火;包缠(包裹缠绕)

(4) 包含,包容。里面含有 [contain;include]

举一滴可包陵谷。——唐· 李朝威《柳毅传》

皆包在诸谷中。——宋· 沈括《梦溪笔谈》

(5) 又如:把小费包在内;包函(包有,含有);包吞(包含);包荒(掩饰;遮盖;原谅,宽容)

(6) 包围。四面围住 [surround]

河水分流,包山而过。——《水经注·河水》

(7) 又如:包络(包围环绕)

(8) 保证,担保 [guarantee]

包你没事。——萧德祥《杀狗劝夫》

(9) 又如:包换;包退;包赔;包管(保证;保险;保单);包票

(10) 约定专用 [charter]

烂倾新酿酒,包载下江船。——梅尧臣《村豪诗》

(11) 又如:全包(全部占有);包饭;包厢;包程;包机

(12) 承担,即答应负责办好 [do sth.all by oneself;shoulder a task on one's own]。如:包销;包办;包产;包工;包医;包教

(13) 镀上一层 [clad]。如:包金;包银

(14) 做 [make]。如:包饺子

词性变化

包的拼音: bāo  

〈词性:名〉

(1) 装东西的袋子 [bag]。如:书包;旅行包;行李包

(2) 包裹起来的东西 [parcel]。如:药包;邮包;包复(包袱。用布包起来的包裹)

(3) 因碰撞而引起的肿块 [bump;swelling]。如:脑门儿上碰了个包;脚上起了个包

(4) 一种带馅的蒸熟的食物 [bun]。如:菜包;汤包

(5) 毡制的圆顶帐篷 [tent]。如:蒙古包

(6) 姓

包的拼音: bāo  

〈词性:量〉

(1) 包装好的一堆单件 [pack]

五官掾献橘数包。——《后汉书·杨由传》

(2) 又如:一包香烟

常用词组

包办、包办代替、包办婚姻、包被、包庇、包藏、包藏祸心、包产、包产到户制、包场、包抄、包车、包乘、包乘制、包乘组、包船、包打天下、包饭、包房、包封、包袱、包袱底儿、包干、包干制、包工、包工头、包公、包谷、包裹、包裹、包含、包涵、包换、包伙、包机、包间、包剿、包巾、包金、包举、包括、包揽、包揽词讼、包罗、包罗万象、包米、包囊、包赔、包皮、包票、包容、包身工、包粟、包探、包围、包厢、包销、包衣、包衣、包衣种子、包银、包圆儿、包月、包扎、包拯、包装、包子、包租

  拼音    注音  ㄒㄨ   
简体部首  月部  部外笔画  5画  总笔画  9画  
繁体部首  肉部  
五笔  NHEF  仓颉  NOB  郑码  XIQ  四角  17227  结构  上下电码  5171  区位  8167  统一码  80E5  笔顺  フ丨一ノ丶丨フ一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胥的拼音:xū(ㄒㄨ)  

⒈ 古代的小官:胥吏。钞胥。

⒉ 全,都:万事胥备。民胥然矣。

⒊ 蟹酱:蟹胥。

⒋ 姓。

统一码

胥字UNICODE编码U+80E5,10进制: 32997,UTF-32: 000080E5,UTF-8: E8 83 A5。

胥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胥字收录于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疋稰縃偦楈諝

汉英互译

all、petty official

English

all, together, mutually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胥的拼音:   

〈词性:名〉

(1) (形声。从肉,疋( shū  )声。本义:蟹酱)

(2) 同本义 [scrab paste]

胥,蟹醢也。——《说文》

青州之蟹胥。——《周礼·庖人》注

蟹胥,取蟹藏之,使骨头解胥胥然也。——《释名》

共祭祀之好胥。——《周礼》

(3) 片刻,一会儿 [moment]

胡蝶胥也。——《列子·天瑞》

胡蝶胥也化而为虫。——《庄子》

词性变化

胥的拼音:   

〈词性:名〉

(1) 古代官府中的小吏;特指古代掌管捕捉盗贼的小官吏。后作“偦” [petty official]

里胥猾黠。——《聊斋志异·促织》

就老胥而问。——清· 方苞《狱中杂记》

部中老胥。

胥某谓曰。

胥某笑曰。

(2) 又如:胥里(乡里小吏);胥役(胥吏与差役);胥靡(刑徒);胥祝(司祭的小吏);胥耆(老吏);胥师(管市场的小吏)

(3) 有才智的人 [man of mind]

胥,十有二人;徒,百有二十人。——《周礼》

(4) 古代乐官 [musical officer]

小胥大胥。——《礼记·王制》。注:“皆乐官属也。”

大胥是敛,众胥佐之。——《礼记》

(5) 又如:胥人(古代乐官)

(6) 姓

胥的拼音:   

〈词性:副〉

(1) 相互 [each other]

以比追胥之事。——《周礼·士师》

兄弟昏姻,无胥远矣。——《诗·小雅·角弓》

(2) 又如:胥命(诸侯相见,约言不誓);胥溺(相继沉没);胥译(互译,翻译);胥怨(互怨)

(3) 都;皆 [all;whole]

尔之教矣,民胥效矣。——《诗·小雅·角弓》

胥的拼音:   

〈词性:动〉

(1) 通“须”。等待 [await]

胥与公往见之。——《史记·扁仓传》

胥令而动者也。——《管子·君臣》

太后盛怒而胥之。——《史记·赵世家》

(2) 看,观察 [see;observe]

胥后令。——《史记·廉颇蔺相如传》

将胥有所定也。——《管子·大匡》

于胥斯原,既庶既繁。——《诗·大雅·公刘》

常用词组

胥吏

  拼音  zhī   注音    
简体部首  丶部  部外笔画  2画  总笔画  3画  
繁体部首  丿部  部外笔画  3画  总笔画  4画  
五笔  PPPP  仓颉  INO  郑码  WA  四角  30302  结构  单一电码  0037  区位  5414  统一码  4E4B  笔顺  丶フ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之的拼音:zhī(ㄓ)  

⒈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之心。

⒉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之计。不速之客。莫逆之交。

⒊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⒋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之度外。等闲视之。

⒌ 代词,这,那:“之二虫,又何知”。

⒍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

⒎ 往,到:“吾欲之南海”。

统一码

之字UNICODE编码U+4E4B,10进制: 20043,UTF-32: 00004E4B,UTF-8: E4 B9 8B。

之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之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go、leave、of、somebody、something、this

造字法

原为会意:上像向前的脚,下像地表示离开原地前进

English

marks preceding phrase as modifier of following phrase; it, him her, them; go to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之的拼音: zhī  

〈词性:动〉

(1)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2) 同本义 [grow]

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说文》

如语焉而未之然。——《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

(3) 往,朝某方向走,到…去 [go to;leave]

之,适也。——《广雅》

自伯之东。——《诗·卫风·伯兮》

之沛公军。——《史记·项羽本纪》

之虚所卖之。(“虚”同“墟”)——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佯狂不知所之者。——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吾欲之南海,何如?—— 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4) 又如:之如(前往);之往(去;到);之官(上任;前往任所);之国(前往封地);之适(前往)

词性变化

之的拼音: zhī  

〈词性:代〉

(1) 指示人或事物,相当于“这个”“那个” [this;that]

宣王说之。(之:指南郭处士来吹竽。)——《韩非子·内储说上》

虎因喜,计之曰。(之:这,指上文所说驴生了气只能踢的情况。)——唐· 柳宗元《三戒》

当分明记之。(之:指共读情景。)——清· 袁枚《祭妹文》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之:代词,指天下事。)——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2) 又如:较之中学时代;因之,他将自己的整个心血都放了进去

(3) 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称,相当于他、她、它、他们 [he;her;it;they;them]

郑商人弦高将市于 周,遇之。——《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4) 又

蹇叔哭之。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之”是指示代词,指代“巫医乐师百工”。)——唐· 韩愈《师说》

(5) 又如:取而代之;战而胜之;为之感叹;使之顺利发展;与之见面

(6) 指示代词,相当于“其”、“他的”、“其他的” [its;his;other]

纣王令推上法场,斩之老母。——《武王伐纣平话》

之的拼音: zhī  

〈词性:助〉

(1) 的 [of]

(2) 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领属关系或一般的修饰关系

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 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开火者,军中发枪之号也。

(3) 又如:钟鼓之声;一家之长;原因之一;夫子之文章

(4) 用于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吾见师之出。——《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5) 用于实词与介词之间

口之于味,有同耆也。——《孟子》

之的拼音: zhī  

〈词性:形〉

具有字母S的形状的,“之”字形 [zigzag]。如:之江(江流曲折如“之”字者);之字路(曲折如“之”字形的路)

常用词组

之后、之乎者也、之流、之前、之字路

  拼音    注音  ㄎㄨ   
部首  口部  部外笔画  7画  总笔画  10画  
五笔  KKDU  仓颉  RRIK  郑码  JJGS  四角  66804  结构  上下电码  0770  区位  3162  统一码  54ED  笔顺  丨フ一丨フ一一ノ丶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哭的拼音:kū(ㄎㄨ)  

⒈ 因痛苦或悲哀而流泪发声:哭喊。哭泣。哭诉。哭腔。啼哭。长歌当哭。

统一码

哭字UNICODE编码U+54ED,10进制: 21741,UTF-32: 000054ED,UTF-8: E5 93 AD。

哭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哭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cry、laugh on the wrong side of one's mouth、weep

相关字词

泣、笑

造字法

会意:从犬、从口

English

weep, cry, wail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哭的拼音:   

〈词性:动〉

(1)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 xuān  ),表示号呼;中间象一人擗踊的样子。本义:悲痛出声,声泪俱下)

(2) 同本义(有声有泪) [cry;weep;sob]

哭,哀声也。——《说文》

哭声震天动地。——张博《五人墓碑记》

秦伯素服郊次,向师而哭。——《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苛政猛于虎》

(3) 又如:哭哭嘶嘶(边哭边喊);哭唠叨(方言。边哭边诉说);哭踊(哭泣踊跳。为古代丧礼的一种仪节);哭临(到现场啼哭。古代帝王的丧事,往往集众举哀叫哭临)

(4) 吊唁,祭奠死者并慰问家属 [condole]

则哭以厌之。——《汉书·王莽传》。注:“哭 者所以告哀也。”

(5) 又如:哭先祖

(6) 歌 [sing]

昔雍门子以哭见于 孟尝君。——《淮南子·览冥训》

常用词组

哭鼻子、哭哭啼啼、哭脸、哭灵、哭泣、哭穷、哭秋风、哭丧、哭丧棒、哭丧着脸、哭诉、哭诉、哭天抹泪、哭笑不得

包胥之哭:成语接龙顺接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