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拔帜树帜的意思

zhìshùzhì

拔帜树帜



拼音bá zhì shù zhì

注音ㄅㄚˊ ㄓˋ ㄕㄨˋ ㄓˋ

解释用以比喻偷换取胜或战胜、胜利之典。

出处见“拔赵帜易汉帜”。

例子拔帜树帜燃列炬,中丞盼断关山尘。清·林寿图《谭军门以饥军三营至凤翔与犒一餐是夜报夺上关寄呈刘中丞》诗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战胜对方。

感情拔帜树帜是中性词。

繁体拔幟樹幟

近义拔帜易帜

英语to capture enemy's colours and replace them with one's own flags

动物生肖牛,虎,蛇

  拼音    注音  ㄅㄚˊ   
简体部首  扌部  部外笔画  5画  总笔画  8画  
繁体部首  手部  
五笔  RDCY  仓颉  QIKE  郑码  DGXS  四角  53047  结构  左右电码  2149  区位  1646  统一码  62D4  笔顺  一丨一一ノフ丶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拔的拼音:bá(ㄅㄚˊ)  

⒈ 抽,拉出,连根拽出:拔腿。拔草。拔牙。拔苗助长。

⒉ 夺取军事上的据点:连拔数城。

⒊ 吸出:拔毒。拔火罐儿。

⒋ 选取,提升:提拔。拔擢。

⒌ 超出,高出:海拔。挺拔。拔地(山、树、建筑物等高耸在地面上)。拔尖儿。出类拔萃。

⒍ 把东西放在凉水里使变凉:把西瓜放在冰水里拔一拔。

⒎ 改变:坚韧不拔。心志不可拔。

统一码

拔字UNICODE编码U+62D4,10进制: 25300,UTF-32: 000062D4,UTF-8: E6 8B 94。

拔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拔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㧞叐抜柿扷犮

汉英互译

pull out、draw、choose、lift、capture

相关字词

造字法

形声:从扌、声

English

uproot, pull out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拔的拼音:   

〈词性:动〉

(1) (形声。从手,犮(   )声。本义:拔起,拔出)

(2) 同本义 [pull out;pull up]

拔,擢也。——《说文》

拔,引也。——《苍颉篇》

确乎其不可拔。——《易·乾》。郑注:“移也。”

拔河。——《封氏见闻录》

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孟子·尽心上》

力拔山兮气盖世。——《史记·项羽本纪》

(3) 又

拔剑切而啖之。

(4) 又

拔剑撞而破之。

拔刃奋起。——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5) 又如:拔毛;拔草;拔秧

(6) 选拔;提拔 [promote]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诸葛亮《出师表》

山涛作冀州,甄拔三十余人。—— 李白《与韩荆州书》

(7) 又如:拔用(提拔任用);拔补(提拔补官);选拔(挑选);提拔(挑选人员任更高职)

(8) 突出;超出 [stand out]

势拔五岳掩赤城。—— 唐·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9) 又如:拔绝(卓越);出类拔萃(才能出众)

(10) 突起 [rise high]

皆峭拔险怪。——宋· 沈括《梦溪笔谈》

然峭拔秀丽皆不可与小孤比。——宋· 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

(11) 又如:挺拔(直立而高耸);拔立(耸立;挺立)

(12) 脱身;脱离,摆脱 [escape from]。如:拔哨(偷偷溜走);拔身(脱身);拔不出腿(事多摆脱不开)

(13) 攻取 [seize;capture]

拔石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已拔赵。——《史记·魏公子列传》

(14) 又如:拔城;连拔敌人四个据点

(15) 移动 [move]

亮拔县千余家。—— 罗贯中《三国演义》

(16) 把东西放在凉水里使它变凉 [cool in water]。如:把西瓜放在水里拔一拔

(17) 吸出 [毒气等] [draw out]。如:拔火罐;拔毒

常用词组

拔本塞原、拔不出腿、拔步、拔城、拔除、拔萃、拔刀相助,拔刀相济、拔地、拔毒、拔高、拔罐子、拔海、拔河、拔尖、拔节、拔举、拔茅连茹、拔苗助长、拔群、拔树寻根、拔腿,拔脚、拔营、拔擢

  拼音  zhì   注音  ㄓˋ   繁体    
部首  巾部  部外笔画  5画  总笔画  8画  
五笔  MHKW  仓颉  LBRC  郑码  LIJO  四角  46280  结构  左右电码  1615  区位  5436  统一码  5E1C  笔顺  丨フ丨丨フ一ノ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帜(幟)的拼音:zhì(ㄓˋ)  

⒈ 旗子:旗帜。独树一帜(单独打起一面旗号,喻自成一家,亦称“别树一帜”)。

统一码

帜字UNICODE编码U+5E1C,10进制: 24092,UTF-32: 00005E1C,UTF-8: E5 B8 9C。

帜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帜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幟旘

汉英互译

banner、flag

造字法

形声:从巾、只声

English

flag, pennant; sign; fasten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帜的拼音:

zhì  

〈词性:名〉

(1) (形声。从巾,只(戠 zhí  )声。本义:旗帜的通称)

(2) 同本义 [banner;flag]

帜,旌旗之属。——《说文新附》

长丈五尺、广半幅曰帜。——《墨子》

私记曰帜。——《通俗文》

拔赵帜,立 汉赤帜。——《史记·淮阴侯列传》

树帜曰。——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3) 又

急挥帜。

张帜乘潮。——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4) 又如:帜羽(羽饰之旌旗);帜志(旗帜)

(5) 标记 [mark]

缝其裾为帜。——《后汉书》

(6) 又如:帜志(典范,标准)

  拼音  shù   注音  ㄕㄨˋ   繁体    
部首  木部  部外笔画  5画  总笔画  9画  
五笔  SCFY  仓颉  DEDI  郑码  FXDS  四角  44900  结构  左中右电码  2885  区位  4287  统一码  6811  笔顺  一丨ノ丶フ丶一丨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树(樹)的拼音:shù(ㄕㄨˋ)  

⒈ 木本植物的通称:树木。树林。树大根深(喻势力大,根基牢固)。

⒉ 种植,培育:树艺(“艺”,种植)。树荆棘得刺,树桃李得荫。

⒊ 立,建立:树立。树敌。

⒋ 量词,相当于“株”、“棵”:一树梅花。

⒌ 姓。

统一码

树字UNICODE编码U+6811,10进制: 26641,UTF-32: 00006811,UTF-8: E6 A0 91。

树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树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arbor、tree、cultivate

造字法

形声:从木、对声

English

tree; plant; set up, establish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树的拼音:

shù  

〈词性:动〉

(1) (形声。从木,尌( shù  )声。本义:栽树)

(2) 同本义 [plant trees]

树,生植之总名。——《说文》。段注:“植,立也。假借为尌竖字。

宿敢不封殖此树。——《左传·昭公二年》

夫坚树在始。——《国语·晋语》。注:“树木也。”

地道敏树。——周礼《中庸》。注:“谓殖草木也。”

二曰树艺。——《周礼·大司徒》

树之榛栗。——《诗·鄘风·定之方中》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孟子·梁惠王上》

(3) 又如:树事(种植草木之事);树杨(种植杨树);十年之计,在于树木;树其树以荫行人

(4) 种植 [plant;grow]

树,种也。——《广雅》

所食之粟,伯夷之所树与?——《孟子·滕文公下》

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孟子·滕文公上》

(5) 又如:树萱(种植萱草);树稼(种植农作物);树植(种植);树养(种植培养)

(6) 竖起或建起;树立 [erect]

崇牙树羽。——《诗·周颂·有瞽》

犹有未树也。——《庄子·逍遥游》

如是,则人有树事之患,而有争功之祸矣。——《荀子·富国》

皆稽颡树颔,扶服蛾伏。——《汉书·扬雄传下》

树德而济同欲焉。——《左传·成公二年》

无易树子。——《公羊传·僖公三年》

筑石寨土堡于要隘,树帜曰:“谢庄团练 冯”。—— 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7) 又如:树炮(架炮);树建(建立,树立);树表(竖立标志);树栅(构筑栅栏);树牙(建立牙旗);树竿(竖着竹竿);树功(建立功勋);树事(建立事业);树基(建立根基);树教(建立教化);树君(立君主);树子(古代诸侯立为世子的嫡子)

(8) 培植;培养 [cultivate;foster]

终身之计,莫如树人。——《管子·权修》

词性变化

树的拼音:

shù  

〈词性:名〉

(1) 树木 [tree]

树,木总名也。——《广韵》

树,木生植之总名。——《说文系传》

有嘉树焉,宣子誉之。——《左传·昭公二年》

树木方盛。——《礼记·月令》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晋· 陶渊明《归园田居》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宋·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 又如:果树;松树;树科(草丛;灌木丛);树上开花(比喻好上加好);树老招风,人老招贱(树老被风吹,人老被轻视);树末(树梢);树桠(树杈子);树杪(树梢);树株(树棵);树阙(树间空隙);树簇(树木丛生);树瘢(树木经砍伐后留下的疤痕)

(3) 树状物 [sth.resembling a tree]。如:铅树;脉管树;肺泡树;活树,小脑活树

(4) 姓

常用词组

树碑立传、树本、树本、树杈、树串儿、树丛、树大招风、树倒猢狲散、树德、树敌、树顶、树蔸、树干、树根、树功立业、树冠、树胶、树立、树林,树林子、树苗、树木、树人、树梢、树身、树势、树熟儿、树薯、树阴,树荫、树欲静而风不止、树枝、树脂、树种

  拼音  zhì   注音  ㄓˋ   繁体    
部首  巾部  部外笔画  5画  总笔画  8画  
五笔  MHKW  仓颉  LBRC  郑码  LIJO  四角  46280  结构  左右电码  1615  区位  5436  统一码  5E1C  笔顺  丨フ丨丨フ一ノ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帜(幟)的拼音:zhì(ㄓˋ)  

⒈ 旗子:旗帜。独树一帜(单独打起一面旗号,喻自成一家,亦称“别树一帜”)。

统一码

帜字UNICODE编码U+5E1C,10进制: 24092,UTF-32: 00005E1C,UTF-8: E5 B8 9C。

帜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帜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幟旘

汉英互译

banner、flag

造字法

形声:从巾、只声

English

flag, pennant; sign; fasten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帜的拼音:

zhì  

〈词性:名〉

(1) (形声。从巾,只(戠 zhí  )声。本义:旗帜的通称)

(2) 同本义 [banner;flag]

帜,旌旗之属。——《说文新附》

长丈五尺、广半幅曰帜。——《墨子》

私记曰帜。——《通俗文》

拔赵帜,立 汉赤帜。——《史记·淮阴侯列传》

树帜曰。——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3) 又

急挥帜。

张帜乘潮。——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4) 又如:帜羽(羽饰之旌旗);帜志(旗帜)

(5) 标记 [mark]

缝其裾为帜。——《后汉书》

(6) 又如:帜志(典范,标准)

拔帜树帜:成语接龙顺接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