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八字没一撇的意思

méipiě

八字没一撇



拼音bā zì méi yī piě

注音ㄅㄚ ㄗˋ ㄇㄟˊ 一 ㄆ一ㄝˇ

解释比喻事情还没有眉目。

出处孙锦标《通俗常言疏证 人事》:“《通俗编》:‘朱子《与刘子澄书》:圣贤已是八字打开了,人不自领会。’按今有‘八字不见两撇’之谚,似又因于此语。凡事无端绪者,谓之八字不曾见两撇。”

例子我们是来保卫延安的,八字没一撇,延安就能放弃?(杜鹏程《保卫延安》)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没有眉目。

感情八字没一撇是中性词。

繁体八字沒一撇

近义八字没见一撇

英语no sign of success yet

动物生肖牛,虎,蛇

  拼音    注音  ㄅㄚ   
部首  八部  部外笔画  0画  总笔画  2画  
五笔  WTY  仓颉  HO  郑码  OA  四角  80000  结构  单一电码  0360  区位  1643  统一码  516B  笔顺  ノ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八的拼音:bā(ㄅㄚ)  

⒈ 数名,七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捌”代):八面玲珑。八卦(《周易》中的八种基本图形)。

统一码

八字UNICODE编码U+516B,10进制: 20843,UTF-32: 0000516B,UTF-8: E5 85 AB。

八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八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捌丷

汉英互译

eight

造字法

指事

English

eight; all around, all sides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八的拼音:   

〈词性:动〉

(象形。甲骨文象分开相背的样子。汉字部首之一。从“八”的字多与分解、分散、相背有关。本义:相背分开) 同本义 [part;leave each other]

八,别也。象分别相背之形。——《说文》。段玉裁注:“今 江、 浙俗语以物与人谓之八,与人则分别矣。”

词性变化

八的拼音:   

[数]

(1) 七加一的和 [eight]

八,数也。——《玉篇》

陈馈八簋。——《诗·小雅·伐木》

地理以八制。——《管子·五行》。注:“少阴之数。”

八者,维纲也。——《大戴礼记·本命》。按,谓八方四正四隅。

遇艮之八。史曰,是谓艮之随言,六二爻也。余五爻皆变。凡易用六不用八。八,少阴不变也。——《左传·襄公九年》

八眉者,如八字。——《尚书大传》

邹忌修八尺有余。——《战国策·齐策》

八音克谐。——《书·舜典》

秦王复击 轲,被八创。——《战国策·燕策》

八世。——《后汉书·崔实传》。注:“谓三王五帝也。”

(2) 又如:八音(中国古代对乐器的统称。通常为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种不同的质材所制);八拜(古代世交子弟对长辈的礼节,后世将异姓结为兄弟亦称八拜)

(3) 常表次第,即第八 [the eighth (8th)]

八月在宇。——《诗·豳风·七月》

(4) 又如:八世;八年

常用词组

八拜之交、八宝菜、八宝饭、八宝山、八宝箱、八倍、八辈子、八边形、八表、八不挨、八成、八成,八成儿、八德、八斗才、八方、八方呼应、八分、八竿子打不着、八哥、八股、八卦、八卦掌、八卦阵、八行书、八行纸、八荒、八级工、八级工资制、八角、八节、八九不离十、八路军、八面锋、八面光,八面见光、八面玲珑、八面山、八面威风、八旗、八十千、八抬大轿、八仙、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八仙桌、八月节、八字、八字步,八字步儿、八字胡,八字胡儿、八字脚、八字没见一撇,八字没一撇、八字眉、八字帖儿

  拼音    注音  ㄗˋ   
部首  子部  部外笔画  3画  总笔画  6画  
五笔  PBF  仓颉  JND  郑码  WDYA  四角  30407  结构  上下电码  1316  区位  5554  统一码  5B57  笔顺  丶丨フフ丨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字的拼音:zì(ㄗˋ)  

⒈ 用来记录语言的符号:文字。汉字。字符。字母。字典。字句。字里行(háng   )间。字斟句酌。

⒉ 文字的不同形式,书法的派别:草字。篆字。颜字。柳字。欧字。赵字。

⒊ 书法的作品:字画。字幅。

⒋ 字的音:字正腔圆。

⒌ 人的别名,亦称“表字”,现多称“号”;商店的名称,亦称“字号”。

⒍ 合同,契约:字据。

⒎ 旧时称女子出嫁:待字闺中。

⒏ 生子,乳,爱:字乳(生育)。字孕(怀孕)。

统一码

字字UNICODE编码U+5B57,10进制: 23383,UTF-32: 00005B57,UTF-8: E5 AD 97。

字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字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word、wordage、character、loanshift

造字法

形声:从宀、子声

English

letter, character, word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字的拼音:   

〈词性:动〉

(1) (会意兼形声。从宀( mián  )从子,子亦声。在屋内生孩子。本义:生孩子)

(2) 同本义 [give birth to]

字,乳也。——《说文》。

字,生也。——《广雅》

妇人疏字者子活,数乳者子死。——《论衡·气寿》

六畜遂字。——《汉书》。颜师古注:“字,生也。”

苦山有木,服之不字。——《山海经·中山经》

亭有畜字马,岁课息。——《汉书·食货志下》

(3) 又如:字乳(生育);字育(生育、蕃育)

(4) 怀孕,体内怀着胎儿 [be pregnant]

女子贞不字,十年乃字。——《易·屯》

乘字牝者,傧而不得聚会。——《史记·平准书》

(5) 又如:字牝(怀孕的母畜);字孕(怀胎;生殖);字马(怀孕的马)

(6) 抚养;养育;教养 [bring up]

其僚无子,使字敬叔。——《左传》

不能字人之孤而杀之。——《左传·成公十一年》

牛羊腓字之。——《诗·大雅·生民》

字而幼孩,遂而鸡豚。——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7) 又如:字养(抚养;养育);字民(养育人民);字育(化生);字孤(抚养孤儿)

(8) 爱 [love]

于父,不能字厥子。——《书·廉诰》

乐王鲋字而敬。——《左传·昭公元年》。注:“字,爱也。”

(9) 又如:字孤(抚爱孤儿);字爱(抚爱)

(10) 教育;教课;传授知识 [teach]

天会间,充女直字学生,学问通达,观书史,工为诗。——《金史·温敦兀带传》

(11) 治理 [govern]

防民之理甚周,而不至皎察;字民之方甚裕,而不至使侵蛑。——刘禹锡《答饶州之使君书》

(12) 取名;取表字 [style]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楚辞·离骚》

武字 子卿。——《汉书·李广苏建传》

张衡字 平子。——《后汉书·张衡传》

扣其乡及姓字。——明· 魏禧《大铁椎传》

(13) 女子许嫁 [girl remain to be betrothed]

甚至于说,待字的大姑娘,也得拿出来抽签。——茅盾《动摇》

(14) 又如:字人(女子嫁人)

词性变化

字的拼音:   

〈词性:名〉

(1) 文字(古时单体叫文,合体叫字,后人逐渐不再严格区别) [word;characters]

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说文解字·叙》

说五字之文,至于二三万言。——《汉书·艺文志》

分文析字。——《汉书·刘歆传》

象形、指事,文也,会意、谐声、转注,字也。——《通志·六书略》

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梦溪笔谈·活板》

(2) 又如:字指(文字的含意);字号(以文字作符号);字音(文字的读音);字格(书写文字的格式);字债(文字的债务);字学(文字学);中国字,汉字;篆字;字脚(字眼);字养(指用在某处的字眼)

(3) 表字,人的别名(字和名常有意义上的联系。自称用名,表示谦虚;称人用字,表示尊敬)[another name taken at the age of twenty]

男子二十,冠而字。——《礼记·曲礼上》

幼名,冠字。——《礼记·檀弓》。疏:“始生三月而加名,故去幼名;年二十,有为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故冠顶加字。”

闻名即知其字,闻字而知其名,盖名与字相比附故。——《白虎通·姓名》

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字 仲尼,姓 孔氏。——《史记·孔子世家》

陈胜者, 阳城人也,字 涉。——《史记·陈涉世家》

(4) 名号 [(person's) name and alias]

季子谢之,请问姓字。——《论衡·书虚》

(5) 用文字写成的凭据、字条或短柬 [receipt;contract]

杨执中又写了一个字去催 权勿用见这字,收拾搭船来 湖州。——《儒林外史》

(6) 又如:字据;立字为凭

(7) 字眼,词 [wording;words;diction;words or phrases used in certain context ] 。如:他用字准确;在创业者的字典里找不到“害怕”这个字

(8) 字迹 [handwriting]。如:字仿(仿照字样学写字);他写一手好字;她的字很难认

(9) 书法 [calligraphy]。文字的书写艺术;特指用毛笔写汉字的艺术

又有李元中,字画之工,追踪 钟王。—— 宋· 王明清《挥麈三录》

(10) 书法作品 [scripts]

原来是问金冬心的字,我拿去卖了。—— 巴金《秋》

专藏字,不藏画

(11) 书信 [letter]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杜甫《登岳阳楼》

托敝亲家写一封字来。——《儒林外史》

(12) 字体 [form of a written or printed character;style of hand writing]。如:颜字;柳字

(13) 字音 [pronunciation of a character]。如:咬字;字正腔圆

(14) 姓

常用词组

字典、字调、字幅、字符、字号、字画、字汇、字迹、字节、字句、字据、字块、字类、字里行间、字码儿、字谜、字面、字模、字母、字母表、字幕、字盘、字书、字数、字体、字条,字条儿、字帖、字挟风霜、字形、字眼、字样、字斟句酌、字正腔圆、字纸、字纸篓

  拼音  méi mò   注音  ㄇㄟˊ ㄇㄛˋ   繁体    
部首  氵部  部外笔画  4画  总笔画  7画  
五笔86  IMCY  五笔98  IWCY  仓颉  EHNE  郑码  VQX  四角  37147  结构  左右电码  3093  区位  3527  统一码  6CA1  笔顺  丶丶一ノフフ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没的拼音:méi(ㄇㄟˊ)  

⒈ 无:没有。没用。没关系。没词儿。没精打采。没心没肺。

⒉ 不曾,未:没有来过。

⒊ 不够,不如:汽车没飞机快。

其他字义

没的拼音:mò(ㄇㄛˋ)  

⒈ 隐在水中:沉没。没顶之灾。

⒉ 隐藏,消失:埋没。没落。

⒊ 漫过,高过:水没了头顶。淹没。

⒋ 财物收归公有或被私人侵吞:没收。抄没。

⒌ 终,尽:没世。没齿不忘。

⒍ 同“殁”。

统一码

没字UNICODE编码U+6CA1,10进制: 27809,UTF-32: 00006CA1,UTF-8: E6 B2 A1。

没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没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殁圽沒

汉英互译

absence、confiscate、disappear、no、overflow、sink、there is a lack of、wanting、without

相关字词

出、有

造字法

会意

English

not, have not, none; drown, sink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没的拼音: méi  

〈词性:动〉

(1) 不领有,不具有,不存在 [be without;have not;there isn't]

恐怕没来由走去撞在乱兵之手,死了也没说处。——《二刻拍案惊奇》

(2) 又如:没谱(没有标准);没根蒂(没有根据);没脚手(没有雨具);没个了局(没有了结;没完没了);没个道理(没有办法);没仁没义(没有一点情义);没家亲引不出外鬼来(没有内患,引不来外敌);没事(无端;无缘无故);没对(无敌;无与匹敌);没来历(无缘由);没空生有(犹无中生有,凭空胡诌)

(3) 不及;不到 [not as good as;inferior to]。如:哥哥没弟弟胖;他回家没两天又走了

词性变化

没的拼音: méi  

〈词性:副〉

(1) 没有,不曾,未 [not,no]

(2) 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面,表示对过去的行为、动作或状态的否定。如:没大(没有怎么);没巧不成话(没有巧合就没有故事);没走完的路;没等你请,我自个来了;天还没亮,我们就上路了

(3) 用在选择问句末,代表选择问句的否定方面。如:你吃饭没?这本书你看完没?

(4) 另见   

常用词组

没边儿、没出息、没词儿、没多少、没法儿、没关系、没关系、没好气,没好气儿、没劲,没劲儿、没救、没空儿、没来由、没脸、没脸没皮、没门儿、没命、没命、没命、没皮没脸、没谱儿、没趣、没日没夜、没上没下、没深没浅、没什么、没事儿、没头没脸、没完没了、没味、没戏、没心没肺、没羞、没意思、没影儿、没用、没有、没有说的、没辙、没治

基本词义

没的拼音:   

〈词性:动〉

(1) (会意 表示入水有所取。本义:沉没水中)

(2) 同本义 [submerge;drown]

没,沉也。——《说文》

其子没于渊。——《庄子·列御寇》

若赴水火,入焉焦没耳。——《荀子·议兵》

梦为鱼而没于渊。——《庄子·大宗师》

或浮或没。——《世说新语·自新》

浅草才能没马蹄。——唐·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水不没顶。——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没水而死。——《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3) 又如:沉没(没入水中);淹没(大水漫过;盖过);没胫(没过脚胫);没不煞(方言。沉没不了);没溺(沉没);洪水没过了大坝;没漂(淹没冲荡);没石(暗礁)

(4) 潜游水中 [dive]

若乃夫没人,则未尝见舟而便操之也。——《庄子·达生》

南方多没人。——苏轼《日喻》

(5) 又如:没人(熟知水性能潜水的人);没水(潜水);没头蹲(扎猛子,以头朝下钻入水中)

(6) 消失,不见;隐没 [disappear]

良久,羽旄之影渐没。——马中锡《中山狼传》

未闻刃没而利存。——范缜《神灭论》

(7) 覆灭;败亡 [destroy]

遂没其军。——《史记》

(8) 沉迷。糊涂 [indulge in]。如:没没(沉迷不醒);没汩(糊涂,不明事理)

(9) 没收 [confiscate]

财产没官。——《三国志》

(10) 又如:没官(没收入官);没入(没收财物、人口等入官);没有(犹没收)

(11) 通“殁”。死 [die]

庖牺氏没。——《易·系辞下》

逮至昔三代圣王既没。——《墨子·明鬼下》

圣王已没。——《荀子·正论》

以没其身。——《国语·晋语》

皆为戮没。——《战国策·燕策》

孝公既没。—— 汉· 贾谊《过秦论》

(12) 又如:没化(死亡);没世(终身;一辈子);没地(人死埋葬于地下);没命(舍命。丧身,死亡);没陈(阵亡);没寿(谓死)

(13) 沦没,落入 [fall]

侯没胡中。——《汉书·李广苏建传》

(14) 隐没 [conceal;hide under cover]

没为银海。——《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出没于鲸波万仞之中。——周密《观潮》

(15) 又如:出没(出现和隐藏);没矢(谓箭射进石头后隐没不见)

词性变化

没的拼音:   

〈词性:副〉

(1) 表示否定,相当于“莫”;“不” [not]。如:没来;没说;没揣(不意,出人意料)

(2) 决不,丝毫不 [never]。如:没想到

没的拼音:   

〈词性:形〉

(1) 〈词性:方〉∶满 [full]

一面没口应承道…。——《林家铺子》

(2) 又如:没口(没口子。满口);一朵乌云盖没天

(3) 尽;终 [all]。如:没世(终身,永远);没代(世代;永远);没身(终身);没后(末后,最后);没振(终兴,一直振兴);没齿(终身)

(4) 另见 méi  

常用词组

没齿、没齿不忘、没落、没落、没奈何、没入、没收、没药

  拼音    注音    
部首  一部  部外笔画  0画  总笔画  1画  
五笔  GGLL  仓颉  M  郑码  A  四角  10000  结构  单一电码  0001  区位  5027  统一码  4E00  笔顺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一的拼音:yī(一)  

⒈ 数名,最小的正整数(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壹”代)。

⒉ 纯;专:专一。一心一意。

⒊ 全;满:一生。一地水。

⒋ 相同:一样。颜色不一。

⒌ 另外的:蟋蟀一名促织。

⒍ 表示动作短暂,或是一次,或具试探性:算一算。试一试。

⒎ 乃;竞:一至于此。

⒏ 部分联成整体:统一。整齐划一。

⒐ 或者:一胜一负。

⒑ 初次:一见如故。

⒒ 中国古代乐谱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中的低音“7”。

统一码

一字UNICODE编码U+4E00,10进制: 19968,UTF-32: 00004E00,UTF-8: E4 B8 80。

一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一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壹弌

汉英互译

a、an、each、one、per、same、single、whole、wholehearted

造字法

指事

English

one; a, an; alone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一的拼音:   

〈词性:数〉

(1) (指事。“一”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数词。大写作“壹”。最小的正整数。常用以表示人或事、物的最少数量)

(2) 同本义 [one]

一,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说文》

一也者,万物之本也。——《淮南子·诠言》

抱一而天下试。——《老子》

故一人有事于四方。——《书·君奭》。传:“天子也。”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汉·贾谊《过秦论》

一夫夜呼,乱者四应。(公元九二年六月,李存莇妻刘皇后听信宦官诬告,杀死大臣郭崇韬,时谣言纷起,人心惶惶。屯驻在贝州(现河北省清河县)的军人皇甫晖勾结党羽作乱,拥立指挥使赵在礼为帅,攻入邺都(现河南省安阳市)。邢州(现河北省邢台市)、沧州驻军相继作乱。)——宋·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3) 又如:一境(一个地方);一丝(一根蚕丝);一碗水往平处端(办事公正不偏袒);一拳正打在心窝(一下说到要害处);一人做一人当(敢做就敢于承认,绝不连累别人);一客不烦二主(托一人能办的事,就不再打扰第二个人);一动不如一静(动不如静好);一言抄百语(总而言之);一缘一会(天缘凑合);一路功名(仕途顺利,官运亨通);一盘一盒(礼物);一清如水(静悄悄地没有人影);一毫不爽(一点不差);一息恹恹(疾病缠身,气息微弱)

(4) 序数的第一位 [first]

一战而举鄢、郢。(第一仗就攻下了楚国的重要城市鄢、郢。一战,第一战。指楚顷襄王二十年即公元前279年,秦将白起攻下楚国的鄢、郢二都的战争。举,攻下。鄢,地名,在今湖北省宜城县境。郢,地名,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境。)——《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5) 又如:一紧二慢三罢休(指先紧后慢、最后不了了之的官场办事作风);一来二去(经过一段时间的周折);一品锅(一种里面杂放鸡鸭鱼肉、山珍海味的“砂锅”);一甲(科举殿试第一至第三名,赐进士及第);一更;一品(犹言一等;第一等);一等一(第一等中的第一名)

(6) 若干份中的一份或整数以外的零头 [odd]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左传》

(7) 又如:一脚(动物身体的四分之一,一条腿的部分);丈一、丈二;百一;一份(整体分为若干份的一部分);一杆子(方言。犹言一部分);一得(得到一件或一个);一端(指物件的一头)

(8) 表示动作一次或短暂 [single;only one]

一至楚。——《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初一交战。——《资治通鉴》

抚尺一下。——《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9) 又如:一拿一个着(一下子就拿住);一气一个死(气得要命);一忽觉转(一觉醒来);一时半霎(指时间极短);一个眼闪(一会儿工夫);一之为甚(一次已经过分了。用来劝人不要重犯错误)

(10) 某一个 [certain]。如:忽见一个从前方来;一天;一次;一夜(指某夜);一能(某一项专长或技能)

(11) 每;各 [every time;each]。如:一桌十人;一日三餐

(12) 另;又 [another]。如:蝉一名知了

词性变化

一的拼音:   

〈词性:形〉

(1) 全;满 [whole;full]

一肌一容(一:全部。指宫女的整个肌肤容貌)。——唐·杜牧《阿房宫赋》

传一乡。——宋·王安石《伤仲永》

洞庭一湖。——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长烟一空。

欢动一城。——明·高启《书博鸡者事》

通订一舟。——明·魏学《核舟记》

(2) 又如:一罟(全部;一点不留);一是(全赁);一凭(任凭;完全凭仗);一抹(全部);一听(听任);一划(一派);一床(全部[乐器]);一力(竭力);一创(整个);一到处(到处;四处);一条提(全部;统统);一抹光(一律免除或不予追究);一到处(遍地里);一肩儿(所承担的全部责任)

(3) 相同;一样 [same]。如:一个稿子(一模一样);一便价(一式的;一律的);一似(好像;似同);一同(相同;一样);一理(同一准则)

(4) 齐一;联合 [joint;combined]。如:一缴过儿(一起);一搭儿(一答里。一起;一块儿);一合儿(一同;一起);一就(一并;一起);一心(同心;齐心);一堆(一起;一块);一淘(一道;一路);一派(一齐);一体(一起;一块)

(5) 统一 [unified;unitary]

以一中外之心,以色觊觎之望。——《子谦全传》

六王毕,四海一。——杜牧《阿房宫赋》

(6) 又如:一正(统一法度政令);一匡(使得到匡正);一法(统一的法令);一是(犹言统一的标准);一量(统一度量);一统天下(统一全国)

(7) 专一 [single-minded;concentrated]

用心一世。——《荀子·劝学》

(8) 又如:一德无暇(一心一意,没有一点虚情假意);一心一计(一心一意)

(9) 纯一不杂 [pure]。如:一青(犹纯青);一抹黑(形容一团漆黑);一纯(心地纯一)

(10) 独 [single;alone]。如:一目(独眼);一取(独取);一眼(一只眼睛。特指独存一眼);一尊(独尊)

一的拼音:   

〈词性:副〉

(1) 都,一概 [all]

一匡天下。——《史记·货殖列传》

(2) 又如:一划(一律);一回(一概);一弄(一切;全体);一抹光(全都包括在内);一往(一概;一律);一括(犹言总括);一是(一概)

(3) 很;甚 [very]。如:一无性天(非常虚伪);一力价(极力地);一撮儿(极其;百般)

(4) 始终 [straight;always;all along]。如:一象(一像。一向;从来);一起(一向;向来);一行(一向;一直);一了(一直;从来);一往(犹一向)

(5) 一经 [once;in case]

诚一开口。——《史记·魏公子列传》

俗之一改。——《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黄鹤一去不复返,——唐·崔颢《黄鹤楼》

禄山一出。——宋·苏轼《教战守》

一出门。——《聊斋志异·促织》

(6) 又如:一膺新命(一旦接受朝廷的任命);一觉(一旦);一头(一旦);一投(方言。一等到;一旦)

(7) 犹一一 [one by one;one affer another]。如:一略数(谓一一略举);一听(一一倾听)

一的拼音:   

〈词性:名〉

初次,第一次;开始 [first;begin]。如:一箭上垛(比喻旗开得胜,首次就达到目的);一生人(初次卖做奴婢的女子);一头里(原来;起先);一成(初次制成的);一回生(初见陌生);一见如旧(一见如故。初次相见意气相投,有如故交);一初(开始;起初);一征(初次征战);一听(初听)

常用词组

一把手、一把死拿、一把抓、一败涂地、一斑、一般、一般见识、一板三眼、一板一眼、一半、一半、一…半…、一半天、一杯羹、一辈子、一本万利、一本正经、一鼻孔出气、一笔勾销、一笔抹煞、一壁厢、一臂之力、一边、一边、一并、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一拨儿、一…不…、一不做,二不休、一步登天、一步一个脚印、一差二错、一刹,一刹儿、一刹那、一刬、一场空、一倡百和、一唱一和、一朝天子一朝臣、一尘不染、一成不变、一程子、一筹莫展、一触即发、一触即溃、一锤定音、一锤子买卖、一次方程、一次性、一蹴而就,一蹴而得、一搭两用儿、一大早儿、一代、一带、一旦、一刀两断、一刀切、一道、一得、一得之功、一得之愚、一点、一点儿,一点点、一丁点儿、一定、一定之规、一度、一段、一堆、一而再、再而三、一…而…、一二、一…二…、一发、一发、一发千钧、一帆风顺、一反常态、一分、一分为二、一风吹、一副、一概、一概而论、一干二净、一个萝卜一个坑,一个萝卜一个坑儿、一个心眼儿、一共、一股劲儿、一股脑儿、一鼓作气、一官半职、一贯、一棍子打死、一锅端、一锅粥、一锅煮、一国两制、一何、一哄而起、一哄而上、一忽儿、一呼百应、一晃、一晃、一会儿、一己、一技之长、一家之长、一家之主、一见倾心、一见如故、一箭双雕、一介、一经、一…就…、一举、一举两得、一蹶不振、一刻、一孔之见、一口、一口气、一块、一块、一览、一览表、一揽子、一劳永逸、一例、一连、一连串、一了百了、一鳞半爪、一溜儿、一溜烟、一路、一律、一落千丈、一马当先、一马平川、一脉相承、一毛不拔、一面、一面儿理、一面之词、一面之交、一鸣惊人、一瞑不视、一命呜呼、一模一样、一木难支、一目了然、一目十行、一男半女、一年到头、一年一度、一念之差、一诺千金、一派、一盘棋、一盘散沙、一瞥、一贫如洗、一暴十寒、一齐、一起、一气、一窍不通、一切、一清二白、一清二楚、一穷二白、一丘之貉、一人班、一人飞升,仙及鸡犬、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一日、一日千里、一日三秋、一日身死、一如、一如既往、一霎那、一身、一神教、一生、一眚、一时、一时半会儿、一事无成、一视同仁、一手、一手一足、一手遮天、一水儿、一顺儿、一瞬、一丝不苟、一丝不挂、一丝一毫、一塌糊涂、一套、一套、一体、一天、一条龙、一条心、一同、一统、一通儿、一头、一头儿沉、一头热、一吐为快、一团和气、一团漆黑、一团糟、一推六二五、一网打尽、一往情深、一往无前、一望无际、一味、一文不名、一文不值、一问三不知、一窝蜂,一窝风、一无是处、一无所长、一五一十、一物降一物、一息尚存、一席话、一系列、一下、一下、一向、一笑置之、一些、一泻千里、一泻汪洋、一心、一心一德、一心一意、一行、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一言九鼎、一言堂、一言为定、一言以蔽之、一氧化碳、一样、一叶蔽目,不见泰山、一叶知秋、一一、一…一…、一衣带水、一语破的、一元方程、一再、一早、一眨巴眼,一眨巴眼儿、一朝、一朝一夕、一针见血、一枕黄粱、一阵、一阵风、一阵子、一知半解、一直、一纸空文、一致、一掷千金、一柱擎天、一准、一字千金、一字一板、一总、一走了之、一卒之田

  拼音  piē piě   注音  ㄆ一ㄝ ㄆ一ㄝˇ   
简体部首  扌部  部外笔画  11画  总笔画  14画  
繁体部首  手部  部外笔画  11画  总笔画  15画  
五笔86  RUMT  五笔98  RITY  仓颉  QFBK  郑码  DKLM  四角  58040  结构  左中右电码  2317  区位  3818  统一码  6487  笔顺  一丨一丶ノ丨フ丨ノ丶ノ一ノ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撇的拼音:piē(ㄆ一ㄝ)  

⒈ 丢开,抛弃:撇开。撇弃。

⒉ 由液体表面舀取:熬粥时把沫儿撇掉。

其他字义

撇的拼音:piě(ㄆ一ㄝˇ)  

⒈ 平着向前扔:撇手榴弹。

⒉ 汉字笔形之一,由上向左而斜下。

⒊ 像汉字的撇形的:撇嘴。两撇黑眉。

统一码

撇字UNICODE编码U+6487,10进制: 25735,UTF-32: 00006487,UTF-8: E6 92 87。

撇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撇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憋撆蔽瞥

汉英互译

cast aside、neglect

造字法

形声:从扌、敝声

English

discard, abandon, throw away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撇的拼音: piē  

〈词性:动〉

(1) (形声。从手,敝声。本义:抛弃,弃置不顾)

(2) 同本义 [lay aside;neglect;abandon]

我弟兄两个,便去镇上撇呵卖药,教使枪棒。——《水浒传》

(3) 又如:撇骨池(寺院中专供抛撒骨灰的池塘);撇脱些(方言。行动干净利索,不留痕迹);撇闪(丢开);撇赖(丢开);撇吊(丢开);撇却(抛弃;丢开);撇闪(抛弃)

(4) 从液面上轻轻地舀,以去掉泡沫或浮渣 [skim off]。如:撇油;撇沫儿

(5) 同“瞥”。眼光掠过;匆匆一看 [glance at;take a quick look at]

怪檀郎转眼偷相撇。——明· 汤显祖《紫钗记》

(6) 碰触;击 [strike]

时有一书生,又能低头以所葛巾角撇棋也。——《世说新语·巧艺》刘注引《博物志》

(7) 又如:撇波(击波破浪)

(8) 拂拭,掠过 [whisk or wipe off]

历倒景而绝飞梁兮,浮蠛蠓而撇天。——《文选·扬雄·甘泉赋》

(9) 另见 piě  

常用词组

撇号、撇开、撇弃、撇清、撇油

基本词义

撇的拼音: piě  

〈词性:动〉

(1) 平着扔出去 [cast;throw]。如:撇手榴弹

(2) 装;摆出 [put on]。如:撇虚(装假);撇假(装假);撇欠(撇嵌。弄虚作假,虚情假意);撇京腔;撇呵(表演;卖艺);撇清(装清白);撇末(装扮角色,演戏)

(3) 用嘴表示鄙夷、不以为然或激动的一种表情 [curl]。如:撇酥儿(方言。咧嘴笑)

词性变化

撇的拼音: piě  

〈词性:名〉

汉字的笔画,向左斜下(形状是“丿”) [left-falling stroke (in Chinese characters)]。如:八字还没有一撇呢

撇的拼音: piě  

〈词性:量〉

(1) 用于像撇儿的东西[things liking left-falling stroke]。如:他有两撇儿漆黑的眉毛

(2) 另见 piē  

常用词组

撇嘴

八字没一撇:成语接龙顺接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