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北鄙之音的意思

bēizhīyīn

北鄙之音



拼音bēi bǐ zhī yīn

注音ㄅㄟ ㄅ一ˇ ㄓ 一ㄣ

解释指殷纣时的音乐。后世视为亡国之声。亦作“北鄙之声”。

出处《史记 乐书》:“纣为朝歌北鄙之音,身死国亡……夫朝歌者不时也,北者败也,鄙者陋也,纣乐好之,与万国殊心,诸侯不附,百姓不亲,天下畔之,枚身死国亡。”

用法作主语、宾语;指亡国的音乐。

感情北鄙之音是贬义词。

近义靡靡之音、北鄙之声

动物生肖牛,虎,蛇

  拼音  běi bèi   注音  ㄅㄟˇ ㄅㄟˋ   
部首  匕部  部外笔画  3画  总笔画  5画  
五笔  UXN  仓颉  LMP  郑码  TIRR  四角  12110  结构  左右电码  0554  区位  1717  统一码  5317  笔顺  丨一一ノフ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北的拼音:běi(ㄅㄟˇ)  

⒈ 方向,早晨面对太阳,左手的一边,与“南”相对:北方。北辰(古书指北极星)。北上(古代以北为上,后指去本地以北的某地,与“南下”相对)。北极星(出现在天空北部的一颗亮星,人常靠它辨别方向)。北国(指中国北部)。

⒉ 打了败仗往回逃:败北。

其他字义

北的拼音:bèi(ㄅㄟˋ)  

⒈ 古同“背”,违背,违反。

统一码

北字UNICODE编码U+5317,10进制: 21271,UTF-32: 00005317,UTF-8: E5 8C 97。

北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北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north

相关字词

造字法

会意

English

north; northern; northward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北的拼音: běi  

〈词性:名〉

(1) 方位名。与“南”相对 [north]

人坐立皆面明背暗,故以背为南北之北。——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万物负阴而抱阳。——《老子》。王力按,山北为阴,山南为阳,老子的话等于说万物负背而抱南。

然则北通巫峡。—— 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南声函胡,北音清越。——宋· 苏轼《石钟山记》

沛公北向坐。——《史记·项羽本纪》

又北向。——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2) 又如:正北;西北;东北;北邙(即氓山。在河南洛阳市北。东汉及魏晋的王侯公卿多葬于此。泛指墓地);北闱(清代在顺天(今北京)的乡试称“北闱”,在江宁(今南京)的乡试称“南闱”);北里(妓院);北阙(皇宫。借指帝王);北鄙(北方的边邑);北雍(北京的国子监);北邙乡女(代指死去的女性);北津(北方的渡口)

(3) 败逃的军队 [defeated troops]

燕兵独追北,入至 临淄。——《战国策·燕策一》

(4) 姓

词性变化

北的拼音: běi  

〈词性:动〉

(1) 败北 [be defeated]

连战皆北。——《史记·项羽本纪》

鲁人从君战,三战三北。——《韩非子·五蠹》

(2) 败逃 [retreat]

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汉· 贾谊《过秦论》

(3) 另见 bèi  

常用词组

北边、北兵、北部、北半球、北辰、北大荒、北狄、北斗,北斗七星、北伐战争、北方、北方方言、北方话、北方人、北风、北瓜、北关、北国、北海、北寒带、北极、北极圈、北极星、北极熊、北京话、北京时间、北京猿人、北昆、北虏、北面、北冥、北平、北曲、北堂、北纬、北温带、北洋、北洋军阀、北岳区

  拼音    注音  ㄅ一ˇ   
简体部首  阝部  部外笔画  11画  总笔画  13画  
繁体部首  邑部  部外笔画  11画  总笔画  14画  
五笔  KFLB  仓颉  RWNL  郑码  JEJY  四角  67627  结构  左右电码  6766  区位  1741  统一码  9119  笔顺  丨フ一一丨丨フ丨フ一一フ丨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鄙的拼音:bǐ(ㄅ一ˇ)  

⒈ 中国周代地方组织单位之一,五百家为一鄙:鄙师(古官名,周制每县五鄙,“鄙师”掌其鄙之政令祭祀)。

⒉ 郊野之处,边远的地方:边鄙。

⒊ 粗俗:鄙陋。鄙俗。鄙夫。鄙近(庸俗浅近)。

⒋ 轻蔑,看不起:鄙视。鄙夷。鄙弃。鄙薄。

⒌ 品质低劣:卑鄙。

⒍ 谦辞,用于自称:鄙人。鄙老。鄙见。

⒎ 吝啬:鄙吝。鄙诈(贪吝诈伪)。

统一码

鄙字UNICODE编码U+9119,10进制: 37145,UTF-32: 00009119,UTF-8: E9 84 99。

鄙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鄙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low、mean、despicable、my、despise、scorn

造字法

形声

English

mean; low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鄙的拼音:   

〈词性:名〉

(1) (形声。从邑,啚(   )声。本义:五百家(周代户口单位))

(2) 同本义 [Bi,five hundred families]

鄙,五酂为鄙。——《说文》

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四里为酂,五酂为鄙,五鄙为县,五县为遂。——《周礼·遂人》

县都之治。——《周礼·宰夫》。注:“五百家为鄙。”

以八卿治都鄙。——《周礼·太宰》。注:“都之所居曰鄙。都鄙距国五百里,为王子弟公卿大夫采地。”

命司徒,循行县鄙。——《吕氏春秋》。高诱注:“鄙,五百家也。”

(3) 采邑;小邑 [city;small city]

辩其邦国都鄙。——《周书·职方》。注:“邑曰鄙。”

四鄙入保。——《礼记·月令》。注:“界上邑。”

(4) 又如:鄙野(郊外偏远的地方);边鄙残破

(5) 边邑;边境 [border]

群公子皆鄙。——《左传·庄公二十六年》。注:“边邑也。”

匈奴背叛不臣,数为寇暴于边鄙。——《盐铁论·本议》

蜀之鄙有二僧。—— 清· 彭端叔《为学一首示子侄》

(6) 又如:鄙疆(边境);鄙县(边鄙小县);鄙邑(边城)

(7) 郊野;郊外 [outer suburbs;outskirts]

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史记·李将军列传》

(8) 又如:鄙生(乡野儒生)

词性变化

鄙的拼音:   

〈词性:形〉

(1) 小;狭 [small;narrow]

询天下之异文鄙(琐屑)事以快言论。——清· 刘开《问说》

(2) 又如:鄙狭(狭窄);鄙吝(形容心胸狭窄)

(3) 见识浅薄,行为低下 [mean]

以为鄙吝。——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人贱物亦鄙。——《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左传·庄公十年》

(4) 又如:鄙朴(朴实粗俗);鄙萎(丑陋而没有精神)

(5) 粗俗,庸俗;质朴 [vulgar;simple]

性好作诗,词语鄙俚。——《金史·斜卯爱实传》

今之争斗,非鄙(粗俗,低下)也,财寡也。——《韩非子·五蠹》

(6) 又如:鄙俚(乡土的、朴实的。也转为粗俗的意思);鄙朴(朴实粗陋);鄙秽(粗俗恶劣)

(7) 自称的谦词 [my]

鄙夫寡识。——张衡《东京赋》

(8) 又如:鄙老(老人自谦之词);鄙事(对自己所做琐事的谦词)

鄙的拼音:   

〈词性:动〉

(1) 视为浅陋 [belittle;despise]

过我而不假道,鄙我也。——《左传·宣公十四年》

孔子鄙其小器。—— 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2) 如:鄙笑(轻视而嘲笑);鄙厌(鄙视厌恶);鄙慢(轻视怠慢)

(3) 闭目塞听,蔽固不通 [be out of touch with reality]。如:鄙蔽(蔽固,不通达);鄙滞(蔽固阻滞)

常用词组

鄙薄、鄙夫、鄙见、鄙贱、鄙陋、鄙弃、鄙人、鄙视、鄙俗、鄙屑、鄙夷、鄙意

  拼音  zhī   注音    
简体部首  丶部  部外笔画  2画  总笔画  3画  
繁体部首  丿部  部外笔画  3画  总笔画  4画  
五笔  PPPP  仓颉  INO  郑码  WA  四角  30302  结构  单一电码  0037  区位  5414  统一码  4E4B  笔顺  丶フ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之的拼音:zhī(ㄓ)  

⒈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之心。

⒉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之计。不速之客。莫逆之交。

⒊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⒋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之度外。等闲视之。

⒌ 代词,这,那:“之二虫,又何知”。

⒍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

⒎ 往,到:“吾欲之南海”。

统一码

之字UNICODE编码U+4E4B,10进制: 20043,UTF-32: 00004E4B,UTF-8: E4 B9 8B。

之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之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go、leave、of、somebody、something、this

造字法

原为会意:上像向前的脚,下像地表示离开原地前进

English

marks preceding phrase as modifier of following phrase; it, him her, them; go to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之的拼音: zhī  

〈词性:动〉

(1)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2) 同本义 [grow]

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说文》

如语焉而未之然。——《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

(3) 往,朝某方向走,到…去 [go to;leave]

之,适也。——《广雅》

自伯之东。——《诗·卫风·伯兮》

之沛公军。——《史记·项羽本纪》

之虚所卖之。(“虚”同“墟”)——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佯狂不知所之者。——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吾欲之南海,何如?—— 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4) 又如:之如(前往);之往(去;到);之官(上任;前往任所);之国(前往封地);之适(前往)

词性变化

之的拼音: zhī  

〈词性:代〉

(1) 指示人或事物,相当于“这个”“那个” [this;that]

宣王说之。(之:指南郭处士来吹竽。)——《韩非子·内储说上》

虎因喜,计之曰。(之:这,指上文所说驴生了气只能踢的情况。)——唐· 柳宗元《三戒》

当分明记之。(之:指共读情景。)——清· 袁枚《祭妹文》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之:代词,指天下事。)——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2) 又如:较之中学时代;因之,他将自己的整个心血都放了进去

(3) 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称,相当于他、她、它、他们 [he;her;it;they;them]

郑商人弦高将市于 周,遇之。——《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4) 又

蹇叔哭之。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之”是指示代词,指代“巫医乐师百工”。)——唐· 韩愈《师说》

(5) 又如:取而代之;战而胜之;为之感叹;使之顺利发展;与之见面

(6) 指示代词,相当于“其”、“他的”、“其他的” [its;his;other]

纣王令推上法场,斩之老母。——《武王伐纣平话》

之的拼音: zhī  

〈词性:助〉

(1) 的 [of]

(2) 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领属关系或一般的修饰关系

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 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开火者,军中发枪之号也。

(3) 又如:钟鼓之声;一家之长;原因之一;夫子之文章

(4) 用于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吾见师之出。——《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5) 用于实词与介词之间

口之于味,有同耆也。——《孟子》

之的拼音: zhī  

〈词性:形〉

具有字母S的形状的,“之”字形 [zigzag]。如:之江(江流曲折如“之”字者);之字路(曲折如“之”字形的路)

常用词组

之后、之乎者也、之流、之前、之字路

  拼音  yīn   注音  一ㄣ   
部首  音部  部外笔画  0画  总笔画  9画  
五笔  UJF  仓颉  YTA  郑码  SUK  四角  00601  结构  上下电码  7299  区位  5084  统一码  97F3  笔顺  丶一丶ノ一丨フ一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音的拼音:yīn(一ㄣ)  

⒈ 声,亦特指有节奏的声:声音。音乐(yuè  )。音律。音色。音量。音区。音韵。音像。音容(声音、容貌)。弦外之音。

⒉ 信息,消息:音信。佳音。音讯。

统一码

音字UNICODE编码U+97F3,10进制: 38899,UTF-32: 000097F3,UTF-8: E9 9F B3。

音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音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aspirate、news、sound、tone

造字法

指事:从言合一

English

sound, tone, pitch, pronunciation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音的拼音: yīn  

〈词性:名〉

(1) (指事。从言含一。甲骨文“言、音”互用,金文、小篆在“言中加一横,表示所发之音。本义:声音)

(2) 同本义 [sound;voice]

音,声也。生于心,有节于外。谓之音。——《说文》

八音。一说笙、祝、鼓、箫、琴、埙、钟、磬也。——《白虎通·礼乐》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声成文,谓之音。——《礼记·乐记》

夫音,乐之舆也。——《左传·昭公二十一年》

鸡狗之音相闻。——《庄子》

北音清越。——宋· 苏轼《石钟山记》

鸟兽音迹。——清· 姚鼐《登泰山记》

(3) 又如:音颡(喉咙);音强(指声音的强弱。也叫响度或音势。音的强弱,因发音体振动时之振幅大小而异,振幅大者则音强,振幅小者则音弱);音制(音调高下疾徐的节奏);音频(人类耳朵能产生反应的声音频率范围)

(4) 音乐 [music tone]

莫不中音。——《庄子·养生主》

赵王好音。——《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5) 如:音律;音调

(6) 泛指语言、消息、讯息等 [news;message;information]。如:佳音;音讯(言信,消息)

(7) 字的音读 [pronunciation]

乡音无改。——唐· 贺知章《回乡偶书》

盖音谬也。——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8) 又如:音韵(指“汉”字字音中的声、韵、调)

常用词组

音变、音标、音波、音步、音叉、音尘、音程、音带、音调、音读、音符、音高、音耗、音级、音阶、音节、音节文字、音量、音律、音盲、音撇、音频、音品,音色、音区、音容、音容宛在、音容笑貌、音色、音素、音速、音位、音箱、音响、音像、音效、音信、音型、音译、音域、音乐、音韵、音障、音值、音质

北鄙之音:成语接龙顺接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