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扁担脱,两头虚的意思

biǎndāntuō,liǎngtóu

扁担脱,两头虚



拼音biǎn dān tuō,liǎng tóu xū

注音ㄅ一ㄢˇ ㄉㄢ ㄊㄨㄛ,ㄌ一ㄤˇ ㄊㄡˊ ㄒㄨ

解释脱:脱落。扁担没有挡头,挂在两头的东西都会滑落。比喻两头落空。

出处元·无名氏《合同文字》:“我将这合同一纸慌忙付,倒着俺做了扁担脱,两头虚。”

用法作宾语、定语、分句;指不稳固。

感情扁担脱,两头虚是中性词。

繁体扁擔脫,兩頭虛

近义扁担没轧,两头打塌

动物生肖牛,虎,蛇

  拼音  biǎn piān   注音  ㄅ一ㄢˇ ㄆ一ㄢ   
简体部首  户部  部外笔画  5画  总笔画  9画  
繁体部首  戶部  
五笔  YNMA  仓颉  HSBT  郑码  WMLD  四角  30227  结构  左上包围电码  2078  区位  1766  统一码  6241  笔顺  丶フ一ノ丨フ一丨丨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扁的拼音:biǎn(ㄅ一ㄢˇ)  

⒈ 物体平而薄:扁豆。扁担。扁圆。扁铲。

⒉ 古同“匾”,匾额。

其他字义

扁的拼音:piān(ㄆ一ㄢ)  

⒈ 小:扁舟。

统一码

扁字UNICODE编码U+6241,10进制: 25153,UTF-32: 00006241,UTF-8: E6 89 81。

扁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扁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褊鶣匾藊

汉英互译

flat

造字法

会意

English

flat; tablet, signboard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扁的拼音: biǎn  

〈词性:动〉

(1) (会意。从户,从册。本义:在门户上题字)

(2) 同本义 [inscribe on the door]

扁,署也。——《说文》

六曰署书是也。——《秦书八体》

(3) 又如:扁表(题门表彰)

(4) 〈词性:方〉∶把东西掖在腰间 [hide in waist]。如:扁着几吊钱

(5) 犹撇嘴。人生气时嘴巴的表情 [curl one's lips]。如:把嘴一扁;扁诺(作揖时小声致问)

(6) 看走了样(含轻视鄙夷的意思) [underestimate]。如:别把人看扁了

词性变化

扁的拼音: biǎn  

〈词性:名〉

(1) 匾额,题字的长方形牌子。后作“匾” [tablet]

梦至一亭,扁日侍康。——《宋史·吴皇后传》

(2) 如:扁榜(扁牓。匾额);扁对(匾额上的对联)

扁的拼音: biǎn  

〈词性:形〉

(1) 指物体宽而薄 [flat]

儿生,欲令其头扁,皆押之以石。——《后汉书·东夷列传》

(2) 又如:扁盒子;扁担;扁食(方言。水饺、锅贴之类的面食)

(3) 另见 piān  

常用词组

扁舟

  拼音  dān dàn dǎn   
注音  ㄉㄢ ㄉㄢˋ ㄉㄢˇ   繁体    
部首  扌部  部外笔画  5画  总笔画  8画  
五笔  RJGG  仓颉  QAM  郑码  DKA  四角  56010  结构  左右电码  2137  区位  2103  统一码  62C5  笔顺  一丨一丨フ一一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担(擔)的拼音:dān(ㄉㄢ)  

⒈ 用肩膀挑:担水。

⒉ 承当,负责:担负。担任。担当。担待(a.原谅;b.担当责任)。担重任。担风险。

其他字义

担(擔)的拼音:dàn(ㄉㄢˋ)  

⒈ 挑东西的用具,多用竹、木做成:扁担。

⒉ 一挑东西:担子。勇挑重担。

⒊ 中国市制重量单位,一担等于一百斤。

⒋ 量词,用于成担的东西:一担水。

其他字义

担的拼音:dǎn(ㄉㄢˇ)  

⒈ 同“掸”。

统一码

担字UNICODE编码U+62C5,10进制: 25285,UTF-32: 000062C5,UTF-8: E6 8B 85。

担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担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揭撣擔笪

汉英互译

dan、picul

造字法

形声:从扌、旦声

English

carry, bear, undertake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担的拼音:

dān  

〈词性:动〉

(1) (形声。从手,詹声。本义:用肩挑)

(2) 同本义 [carry on a shoulder pole]

儋,何也。从人,詹声。以背曰负,以肩曰儋。——《说文》。字亦作“擔”。

担,负也。——《字林》

担囊行取薪。——曹操《苦寒行》

负书担橐。——《战国策·秦策一》

(3) 又如:肩不能担,手不能提;担戴(肩挑头顶)

(4) 背负 [carry on one's back]。如:担簦(背着伞)

(5) 承当,承担 [take upon]

吾担悲也。——清· 林觉民《与妻书》

(6) 又如:分担(担负一部分);担承(承担);担扶(担当;扶助);担杜(有能力承担责任的人);担干系(担干纪。负责任)

(7) 另见 dàn  

常用词组

担保、担不是、担沉重,担沉重儿、担承、担待、担当、担负、担搁、担架、担惊、担惊受怕、担名,担名儿、担任、担受、担心、担忧、担子

基本词义

担的拼音:

dàn  

〈词性:名〉

(1) 扁担和挂在两头的东西 [carrying pole and the loads on it]

负担荷以丈尺兮。——《楚辞·哀时命》。注:“荷曰担。”

有卖油翁释担而立。——宋· 欧阳修《归田录》

(2) 又如:挑担;担仗(行李担子。亦作“担脚”,“担杖”);担头(货担两头;一挑东西);货郎担

(3) 轿子 [sedan]。如:担舆(肩舆)

(4) 肩负的责任 [burden;load]。如:重担(沉重的担子,比喻繁重的责任)

词性变化

担的拼音:

dàn  

〈词性:量〉

(1) 中国重量单位。旧制一百斤为一担,今以百市斤为一市担 [a unit of weight (=50 kilograms)]

但闻行路吟新诗,不叹举家无担石。——李颀《别梁鍠》

(2) 用于计成挑的东西 [a load of]。如:一担柴;两担米

(3) 另见 dān  

常用词组

担担面、担子

  拼音  tuō   注音  ㄊㄨㄛ   繁体    
部首  月部  部外笔画  7画  总笔画  11画  
五笔  EUKQ  仓颉  BCRU  郑码  QUJR  四角  78212  结构  左右电码  5192  区位  4549  统一码  8131  笔顺  ノフ一一丶ノ丨フ一ノフ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脱的拼音:tuō(ㄊㄨㄛ)  

⒈ 离开,落掉:脱产。脱发(  )。脱节。脱离。脱落。脱贫(摆脱贫困)。脱稿(完成著作)。脱手。摆脱。挣脱。临阵逃脱。

⒉ 遗漏:脱漏。脱误。脱文(因抄刊古书而误脱的字。亦称“夺文”)。

⒊ 取下,除去:脱下。脱帽。脱氧。脱脂。脱胎换骨。

⒋ 倘若,或许:脱有不测。

⒌ 轻慢:脱略(放任,不拘束)。脱易(轻率,不讲究礼貌)。轻脱(轻率,不持重,放荡)。

⒍ 姓。

统一码

脱字UNICODE编码U+8131,10进制: 33073,UTF-32: 00008131,UTF-8: E8 84 B1。

脱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脱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doff、escape from、miss out、pull off、take off

相关字词

穿

造字法

形声:从月、兑声

English

take off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脱的拼音: tuō  

〈词性:动〉

(1) (形声。从肉,兑( duì  )声。本义:肉去皮骨)

(2) 同本义 [peel off]

脱,消肉臞也。——《说文》

肉去骨曰脱。——《尔雅》

肉曰脱之,鱼曰作之,枣曰新之。——《礼记·内则》

其状若脱。——《列子·天瑞》

筋骨尽脱矣。——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3) 离;脱离 [separate oneself from]

则脱然愈。——《公羊传·昭公十九年》。注:“疾除貌也。”

言脱于口。——《管子·霸形》

蠃蚌脱壳。——[英]赫胥黎著、 严复译《天演论》

鱼不可脱于深渊。——《韩非子·喻老》

善建不拔,善抱不脱。

(4) 又如:脱祸(摆脱祸害);脱了干系;脱凡(脱离凡俗);脱尸(灵魂脱离尸体);脱出(离出);脱清(脱离干系);脱卯(榫头离开卯眼);脱难(脱离患难)

(5) 脱落;掉落 [shed]

霜露既降,木叶尽脱。——宋· 苏轼《后赤壁赋》

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欧阳修《秋声赋》

(6) 又如:脱羽;脱毛;脱叶

(7) 脱下,取下 [take off]

脱衣就功。——《国语·齐语》

虎贲之士脱剑。——《孔子家语·辨乐》

揽裙脱丝履。——《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脱我战时袍。——《乐府诗集·木兰诗》

脱帽著帩头。——《乐府诗集·陌上桑》

脱械居监外。——清· 方苞《狱中杂记》

(8) 又如:脱巾(脱下头巾);脱白(脱去白衣,进入仕途);脱肩(脱衣露肩);脱械(去掉刑具);脱脚(脱去鞋袜);脱褐(脱去粗衣);脱素穿色(脱掉白色的孝服,换上艳丽的服装。表示守孝期已过);脱白挂绿(脱去便装,换上官服。指已登科及第);脱剥(脱掉;剥去)

(9) 逃 [escape from]

幸得脱矣。——《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自度不得脱。——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脱京口。

脱笼之鹄。——明·袁宏道《满井游记》

脱人于死。——清· 方苞《狱中杂记》

(10) 又如:脱去(逃走);脱走(脱身逃走或隐遁);脱免(脱身免祸或免灾);脱命(脱逃得命);脱监(脱狱。越狱);脱樊(逃出樊笼);脱网(漏网,逃脱);脱窜(逃窜);脱归(脱身逃归);脱放(放走;释放)

(11) 失去;散落,缺漏 [fall in a scattering way;omit;lose]

脱去章句,是以难知。——《抱朴子·钧世》

(12) 又如:脱气(泄气;没出息);脱光(日月失去光辉);脱色(失色);脱简(原指简片散失。后泛指书本有缺页或文字有脱漏);脱角(折脱兽角)

(13) 把东西变卖出去或把货物推销出去 [dispose of]。如:脱售(将货物脱手售出)

(14) 照着描画;临摹 [copy]

彩笔描画我娘形,像貌仪容脱似真。——王仲文《王祥卧冰》

(15) 过去 [pass]

老子曰:“夫巧知神圣之人,吾自以为脱焉。”——《庄子·天道》

(16) 欺骗 [deceive]。如:脱嘴落须(说话不顾事实,胡编乱造);脱天漏网(用欺骗的手段暗中行事);脱赚(欺骗甩脱)

(17) 冒出,说出

颖脱而出。——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词性变化

脱的拼音: tuō  

〈词性:名〉

(1) 指病情突变、阴阳相离而致生命垂危的病理及其症候 [prostration syndrome]

脱之名,惟阳气骤越,阴阳相离,汗出如油,六脉垂绝,一时急迫之症,方名为脱。——《临证指南医案·脱》

(2) 又指中风脱证

凡中风昏倒,…最要分别闭与脱二证明白。——《医宗必读》

脱的拼音: tuō  

〈词性:副〉

(1) 表示频度,相当于“偶尔” [once in a while]

事既未然,脱可免祸。——《后汉书》

(2) 表示推断,相当于“或者” [perhaps]

脱时过,止寒温而已。——《世说新语》

脱的拼音: tuō  

〈词性:连〉

(1) 表示假设,相当于“倘若” [if]

脱获回耗。——唐·李朝威《柳毅传》

(2) 如:脱使(犹倘使。表示假设);脱或(倘或);脱若(倘若)

脱的拼音: tuō  

〈词性:形〉

(1) 洒脱;放任 [free and easy]

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帨兮。——《诗·召南·野有死麇》

则脱然而喜矣。——《淮南子·精神》

(2) 又如:脱然(轻松愉快、无拘无束的样子);脱直(爽快,耿直)

(3) 疏忽,轻漫

无礼则脱。——《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入险自脱。

常用词组

脱靶、脱班、脱不了身、脱产、脱出、脱除、脱垂、脱党、脱档、脱发、脱肛、脱稿、脱钩、脱轨、脱滑、脱货、脱缰、脱缰之马、脱节、脱臼、脱空、脱口而出、脱离、脱离编队、脱粒、脱粒机、脱漏、脱略、脱落、脱盲、脱毛、脱敏、脱泥、脱皮、脱皮掉肉、脱贫、脱期、脱氢、脱然、脱洒、脱色、脱涩、脱身、脱手、脱水、脱水、脱俗、脱粟、脱胎、脱胎换骨、脱逃、脱套、脱误、脱险、脱销、脱孝、脱卸、脱序、脱氧、脱颖而出、脱羽、脱脂、脱脂棉

  拼音  liǎng   注音  ㄌ一ㄤˇ   繁体    
部首  一部  部外笔画  6画  总笔画  7画  
五笔  GMWW  仓颉  MOOB  郑码  ALOO  四角  10227  结构  单一电码  0357  区位  3329  统一码  4E24  笔顺  一丨フノ丶ノ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两(兩)的拼音:liǎng(ㄌ一ㄤˇ)  

⒈ 数目,二。一般用于量词和“个、半、千、万、亿”前:两个黄鹂。两本书。

⒉ 双方:两可。两边。两便(客套用语,彼此方便)。两旁。两侧。两袖清风。两败俱伤。

⒊ 中国市制重量单位:十两(一市斤。旧制为十六两一市斤)。半斤八两(喻彼此一样,不相上下,含贬义)。

⒋ 表示不定数目:两下子。两着儿(zhāor   )。

统一码

两字UNICODE编码U+4E24,10进制: 20004,UTF-32: 00004E24,UTF-8: E4 B8 A4。

两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两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兩両㒳

汉英互译

liang、tael、twain

造字法

象形

English

two, both, pair, couple; ounce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两的拼音:

liǎng  

〈词性:量〉

(1) (会意。从一,兩平分。兩亦声。本义:二十四铢为一两)

(2) 同本义 [liang,a unit of weight] 16两为1斤。今市制折合国际单位制0。05千克,十钱一两,十两一斤

两,二十四铢为一两。——《说文》

衡权…本起于黄钟之重。一龠容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二十四铢为两,十六两为斤。…两者,两黄钟律之重也。——《汉书·律历志上》

(3) 双。用于鞋娄 [two]

一两棕鞋八尺藤,广陵行遍又 金陵。—— 唐· 戴叔伦《忆原上人》

(4) 匹(长四丈)

归夫人鱼轩,重锦三十两。——《左传·闵公二年》

(5) 通“辆”。车一乘 [used for buses,carts,etc.]

武王戎车三百两。——《书·牧誓·序》

之子于归,百两御之。——《诗·召南·鹊巢》

词性变化

两的拼音:

liǎng  

[数]

(1) 二 [two]

参天两地而倚数。——《易·说卦》

以九两系邦国之民。——《周礼·天官·大宰》。注:“两,犹耦也。”

两小儿辩斗。——《列子·汤问》

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史记·陈涉世家》

途中两狼。——《聊斋志异·狼三则》

两军人马。——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两骑来是谁。——唐· 白居易《卖炭翁》

(2) 又如:两个人;两扇门;两夫妻;两头猪;两没(两者一起死亡);两肉(两只牛);两替(两批);两考(官吏的两次考绩);两榜(明清以会试(考进士)为甲榜,乡试(考举人)为乙榜,由举人考中进士,叫两榜进士,简称“两榜”)

(3) 双方;常用于相对的两个方面或成对的人或事物 [both;either;mutual]

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今兄弟遘恶,此势不两全。——《三国志·魏志》

两儿齐哭。——《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4) 又

两股战战。

两鬓苍苍。——唐· 白居易《卖炭翁》

(5) 又如:势不两立;两败俱伤;两相情愿;两袒(袒露双肩,女子兼适两夫家);两珥(指日、月两旁的光晕);两阵(亦两阵。交战的双方所布列的阵势);两握(指双拳);两视(同时看两件事物);两雄(两者一起强大);两仪(指天地);两交婚(两家的儿女相互娶嫁为婚)

(6) 表示不定数,多与“一”或“三”前后连用,义为少量 [some;a few]

两三点雨山前。——宋· 辛弃疾《西江月》

竹外桃花三两枝。——宋·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拨弦三两声。——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7) 又如:两三(几个。表示少量);两言(三言两语)

两的拼音:

liǎng  

〈词性:副〉

(1) 同时兼具两方面,双方,两下里 [both (sides);either;mutual]

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荀子·劝学》

(2) 又如:两兼(兼具两方面);两礼(双方免礼);两誉(夸奖双方);两让(双方各自责让)

两的拼音:

兩? liǎng  

〈词性:动〉

(1) 等同;比并 [equal]

御下,两马,掉鞅。——《左传》

(2) 又如:两大(两者并大);两帝(两个天子并立);两当(两者相当)

常用词组

两败俱伤、两半、两边、两边倒、两便、两曹、两重、两次、两抵、两都、两个时候、两广、两汉、两湖、两虎相斗、两回事、两极、两极分化、两脚规、两节棍、两截门、两可、两口子、两立、两利、两码事、两面、两面光、两面派、两面三刀、两面讨好、两难、两旁、两栖动物,两栖植物、两讫、两清、两情两愿、两全、两全其美、两手空空、两头,两头儿、两下里、两下子、两厢、两小无猜、两性、两性动物,两性花、两袖清风、两眼发黑、两眼一抹黑、两姨、两姨亲、两翼、两造、两着儿

  拼音  tóu tou   注音  ㄊㄡˊ ˙ㄊㄡ   繁体    
部首  大部  部外笔画  2画  总笔画  5画  
五笔  UDI  仓颉  YK  郑码  TDGD  四角  34800  结构  单一电码  7333  区位  4523  统一码  5934  笔顺  丶丶一ノ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头(頭)的拼音:tóu(ㄊㄡˊ)  

⒈ 人身体的最上部分或动物身体的最前的部分:头骨。头脑。头脸(①头和脸;②指面貌;③指面子,体面)。头角(jiǎo   )(喻青年的气概或才华)。

⒉ 指头发或所留头发的样式:留头。剃头。

⒊ 物体的顶端:山头。笔头。两头尖。

⒋ 指事情的起点或端绪:从头儿说起。头绪。

⒌ 物体的残余部分:布头儿。

⒍ 以前,在前面的:头三天。

⒎ 次序在前,第一:头等。头生。

⒏ 首领:头子。头目。

⒐ 方面:他们是一头的。

⒑ 临,接近:头睡觉先洗脸。

⒒ 量词,多指牲畜:一头牛。

⒓ 表示约计、不定数量的词:三头五百。

⒔ (tou)名词后缀(①接于名词词根,如“木头”。②接于动词词根,如“念头”。③接于形容词词根,如“甜头儿”)。

⒕ (tou)方位词后缀(如“上头”。“里头”。“后头”。)

统一码

头字UNICODE编码U+5934,10进制: 22836,UTF-32: 00005934,UTF-8: E5 A4 B4。

头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头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caput、cobbra、conk、garret、head、knowledge-box、nob、noddle、offal、sconce、twopenny

相关字词

尾、脚

造字法

原为形声:从页、豆声

English

head; top; chief, first; boss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头的拼音:

tóu  

〈词性:名〉

(1) (形声。从页( xié  ),豆声。页,人头。头在战国时期才出现,首出现较早。本义:首)

(2) 同本义 [head] 本指人的头部,后也泛指各种动物的头部

頭,首也。——《说文》

苞头者,神所居。——《春秋·元命》

头容直。——《礼记·玉藻》

左头奉之。——《仪礼·士相见礼》

杀人者刎头。——《公羊传》注

王购子头千金。——晋· 干宝《搜神记》

将子头与剑来。

系向牛头充炭直。——唐· 白居易《卖炭翁》

举头望明月。——唐· 李白《静夜思》

低头思故乡。

(3) 又如:头直上(头顶上);光头(剃光的头;头上没有戴帽子);头大(形容遇到困难头昏脑胀的样子);头抵(敌对,对头。也作“头敌”、“敌头”);头足异处(头脚分离。指人被杀。也作“头足异所”);头昏脑闷(头脑昏晕。形容思虑不清)

(4) 发,毛发 [hair]。如:头须(束发的丝带);剃头;平头;头毛(头发);头白(老人发白。即白头);头发上指(形容盛怒);头发种种(形容老人头发短少)

(5) 事情的开端 [beginning]。如:起头;从头做起;头裹(开始);头阵(一切事情的开端或前段);头达(古代走在最前面的仪仗);头题(杂志目录中最前面的篇目);头讫(开端和结尾);头秋(秋收前的一段时间)

(6) 物的两端或末梢 [end;top]

暮至黑山头。——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既登峰头。——《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船头坐三人。——明· 魏学洢《核舟记》

(7) 又如:水头;梢头;桥头;露头;炕头儿;街头;弹头;杆头;床头

(8) 首领,头儿 [head;chief;boss]。如:头目(首领;领导人);他是我们的头儿;头营(驻有指挥部的军营);头头脑脑(为首的人);头马(领头马);头儿脑儿(头面人物);头行人(带头的人)

(9) 最上等级 [first-rate]。如:头高(指欲望大,要价高);头房(客舍中的上等房间);头酒(最香醇的酒,指醑);头厅(古称中央的最高行政机构)

(10) 第一,第一次 [first]。如:头上末下(第一次);头食(第一道食品。指面粉);头阵(战斗时的第一次交锋);头纲(指第一批运送到京都的春茶);头筹(第一。较技时得第一称为得头筹)

(11) 上一个 [last]。如:头年;头天(前一天);头里(先前;事先)

(12) 借代人 [person]。如:头影(人影子);头役(旧时官府中的差役);头翁(旧时对官府差役的謏称)

(13) 特指敌对的人 [enemy]

冤有头,债有主。——《五灯会元》

(14) 头部有发部分 [top]

头,首自发以上为头。——《六书故》

(15) 路;途径 [way]。如:分头进军

(16) 赌博或买卖中抽的回扣 [commission]

凡有卖字画、古董物件的,俱要抽头。——《豆棚闲话》

词性变化

头的拼音:

tóu  

〈词性:动〉

(1) 磕头 [kowtow]。旧时的一种跪拜礼

父亲母亲吩咐我,叫给舅母行礼,请舅母到厢房里坐下受头。——《儿女英雄传》

(2) 〈词性:方〉∶临到;接近 [be near to]。如:头吃饭要洗手;头五点就得动身

头的拼音:

tóu  

〈词性:量〉

(1) 件,桩 [piece]

这头亲事,不是情愿与的。——《水浒传》

(2) 如∶多用以计算牲畜

潭中鱼可百许头。——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以一头进。——《聊斋志异·促织》

每责一头。

捕得两三头。

(3) 又如:一头牛;三头猪

(4) 另见 tou  

头的拼音:

tóu  

〈词性:助〉

置于方位词后,表处所可不译。

路转溪头忽见。——宋· 辛弃疾《西江月》

惶恐滩头说惶恐。——宋· 文天祥《过零丁洋》

溪头卧剥莲蓬。——宋·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常用词组

头版、头半天,头半天儿、头寸、头等、头顶、头兜、头儿、头发、头发胡子一把抓、头伏、头功、头骨、头号、头昏、头昏脑胀、头昏眼花、头角、头角峥嵘、头巾、头盔、头里、头脸,头脸儿、头领、头颅、头路、头面、头面人物、头名、头目、头脑、头脑发胀、头脑冷静、头年、头牛、头牌、头皮发麻、头破血流、头钱、头前、头秋、头球、头人、头绳、头虱、头饰、头水,头水儿、头套、头疼、头疼脑热、头天、头条、头痛、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头头、头头是道、头秃、头陀、头晚、头尾、头衔、头像、头囟儿、头型、头绪、头癣、头油、头晕、头胀、头重、头重脚轻、头子、头座

基本词义

头的拼音:

(1) 頭 tou  

后缀

(2) 附在某些名词后面,构成新的名词。如:木头;石头

(3) 附在某些动词后面,构成名词。如:念头

(4) 附在形容词后面,构成名词。如:他越学越有甜头

(5) 附在方位后面,构成新的方位词。如:前头;后头;抽屉里头

(6) 另见 tóu  

  拼音    注音  ㄒㄨ   繁体    
部首  虍部  部外笔画  5画  总笔画  11画  
五笔86  HAOG  五笔98  HOD  仓颉  YPTC  郑码  IHKU  四角  21212  结构  左上包围电码  5711  区位  4873  统一码  865A  笔顺  丨一フノ一フ丨丨丶ノ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虚的拼音:xū(ㄒㄨ)  

⒈ 空:虚无。虚实。虚度。虚名。虚左(尊敬地空出左边的座位,古代以左为尊)。空虚。乘虚而入。

⒉ 不真实的:虚伪。虚假(jiǎ  )。虚妄。虚惊。虚夸。虚构。虚传。虚张声势。

⒊ 内心怯懦:做贼心虚。

⒋ 不自满:虚心。谦虚。虚怀若谷(喻对人十分谦虚)。

⒌ 抽象的:虚词。

⒍ 衰弱:虚弱。虚胖。虚汗。虚脱。气虚。血虚。

⒎ 星名,二十八宿之一。

⒏ 古同“墟”,大丘。

⒐ 古同“圩”,集市。

统一码

虚字UNICODE编码U+865A,10进制: 34394,UTF-32: 0000865A,UTF-8: E8 99 9A。

虚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虚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虛虗

汉英互译

void、emptiness、empty、in vain、false、weak、humble

相关字词

造字法

形声:从丘、虍(hǔ)声

English

false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虚的拼音:   

〈词性:名〉

(1) (“墟”的古字)(形声。小篆字。从丘,虍(   )声。丘,山丘。本义:大土山)

(2) 同本义 [big mound]

虚,大丘也。昆仑丘谓之 昆仑虚。——《说文》

河出 昆仑虚。——《尔雅》

虚邑。——《易·升》

升彼虚矣,以望楚矣。——《诗·傭风·定之方中》

以游逍遥之虚。——《庄子·天运》

(3) 又如:虚莽(墟丘和草莽)

(4) 住所;处所 [dwelling place;location]

郑国,今 河南之 新郑,本 高辛氏火正 祝融之虚也。——《汉书》

(5) 通“墟”。故城;废址;废墟;荒地 [ruins;wasteland]

凡十三岁而社稷为虚。——《汉书·贾谊传》

无由不通,无虚不败。——《逸周书·文政》

(6) 又如:虚土(荒芜之地);虚荒(荒芜,荒废);虚空(犹荒野。空旷无人之处);虚墓(墟墓。丛葬的基地)

(7) 乡村市集 [country fair]

之虚所卖之。——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童区寄传》

一虚皆惊

(8) 又如:虚市;虚里(墟里,村庄);虚邑(墟落;村落);虚所(集市);虚城(墟落和城邑);虚落(墟落。村庄)

(9) 孔洞;空隙。引申为薄弱环节 [void;hole]

若循虚而出入,则亦无能履也。——《淮南子·泛论》

(10) 又如:虚隙(空隙,漏洞)

(11) 空际,天空。引申为凌空 [sky]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宋· 苏轼《前赤壁赋》

(12) 又如:虚皇(天帝,指玉帝);虚碧(指清澈碧蓝的天空);虚檐(凌空的房檐);虚极,虚象(指太空);虚亡(高空;太空)

(13) 指抽象的理论 [theory]

亭林之学成于贵实;予之学出于导虚。—— 清· 包世臣《艺舟双楫》

(14) 又如:虚比浮词(不切实际的空泛之谈);虚空横拟(凭空想像);虚喻浮言(说空话;说没有根据的话);虚灵(生动而不可捉摸);虚见(无根之论;浮浅之见)

(15) 姓

词性变化

虚的拼音:   

〈词性:形〉

(1) 空虚,与“实”相对 [emptiness;void]

虚,空也。——《尔雅》

无虚不败。——《周书·文政》。注:“国无人谓之虚。”

有凭虚公子者。——张衡《西京赋》

仓府两虚,国弱。——《商君书·去强》

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苏轼《赤壁赋》

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史记》

(2) 又如:虚箦(屁);虚火(为一点小事而过分张扬);虚爵(空的饮酒器);虚壑(空谷);虚器(中空的器物);虚花(虚幻不实)

(3) 疏松,不坚实或不结实 [loose]。如:虚儾(过度宽松);虚笼笼(疏松的样子);虚闲(疏朗有致);虚薄(虚浮,不笃实)

(4) 稀少 [rare]

自此贼情渐虚,官兵始知所向,以至擒殄。——宋· 王弥大《清溪弄兵录》

(5) 虚弱 [weak]

虚稼先死。——《吕氏春秋·辨土》。注:“根不实也。”

(6) 又如:虚劣(虚弱);虚城(虚弱的城邑);虚孱(虚弱无能);虚顿(虚弱疲惫);虚弊(虚弱疲敝,贫乏疲困);虚惫(虚弱疲惫)

(7) 空闲;间断 [free;leisurely]。如:虚日(空闲的日子);虚闲(空闲;清闲)

(8) 心慌,不踏实 [wanting in self-confidence;timid]。如:虚心架子(不得不对付但又心中无数的意思)

(9) 谦虚 [modest;self-effacing]

足下虚心。——《汉书·李广苏建传》

心不能虚。——清· 刘开《问说》

心之不虚

(10) 又如:虚中(谦虚;虚心);虚己(犹虚心);虚忝(谦词。谓无其实而空受荣宠);虚受(虚心接受);虚恭(谦虚、恭敬)

(11) 虚假,不真实 [false;sham;nominal]

皆存想虚致,未必有其实也。——汉· 王充《论衡·订鬼篇》

(12) 又如:虚科(虚情假意);虚脾甜口(虚情假意);虚脾胃(虚情假意);虚下(演出中演员暂时退场);虚嚣(虚假不实;欺诈)

(13) 道教语。指无欲无为的思想境界 [indifferent to fame or gain]

致虚极。——《老子》。魏源本义:“虚者无欲也。”

所以贵无为无思为虚者,谓其意无所制也。——《韩非子》

(14) 又如:虚皇坛(道教太虚神的祭坛);虚夷(恬淡寡欲);虚玄(指道家思想。老子主张虚一静观和玄览,故称)

虚的拼音:   

〈词性:动〉

(1) 使空出 [empty]

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史记·魏公子列传》

天子复思,且征以代,虚吏部左承位以待之。——唐· 韩愈《王公神道碑铭》

虚而浮。——宋· 沈括《梦溪笔谈》

旁设一虚坐。——宋· 王谠《唐语林·雅量》

虚中乐喜。——清· 刘开《问说》

(2) 又如:虚左(虚尊位以待贤能的人。古代车位以左为尊,故虚以待之);虚宁(帝位空悬)

(3) 通“居”。居住 [reside]

非其里而虚之,非礼也。——《荀子·大略》

(4) 使成为废墟 [ruin]

此其所以丧九牧之地,而虚宗庙之国也。——《荀子》

(5) 耗费 [exhausted]

虚其府库,以备车马。——《墨子》

浑邪率数万之众来降,[ 汉]虚府库赏赐,发良民侍养,譬若奉骄子。——《史记》

虚的拼音:   

〈词性:副〉

(1) 徒然,白白地 [in vain]

贾生年少虚垂涕。—— 李商隐《安定城楼》

好景虚设。——宋· 柳永《雨霖铃》

(2) 又如:虚邀(空邀;白请);虚生(徒然活着,白活);虚花(白白地耗费);虚过(白白地度过);虚劳(白费力气);虚费(白白地消耗);虚废(白白丢弃)

常用词组

虚报、虚报、虚词、虚度、虚发、虚根、虚功、虚构、虚构、虚光、虚汗、虚华、虚怀、虚怀若谷、虚幻、虚己、虚假、虚骄、虚惊、虚距、虚空、虚痨,虚劳、虚吏、虚名、虚拟、虚胖、虚飘飘、虚情假意、虚荣、虚荣心、虚弱、虚设、虚实、虚饰、虚数、虚岁、虚谈、虚套子、虚脱、虚妄、虚伪、虚位以待、虚文、虚文浮礼、虚无、虚无缥缈、虚线、虚像、虚心、虚虚实实、虚言、虚与委蛇、虚誉、虚诈、虚张声势、虚中乐善、虚字

扁担脱,两头虚:成语接龙顺接


成语首拼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