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biàn máo fǎ jì
注音ㄅ一ㄢˋ ㄇㄠˊ ㄈㄚˇ ㄐ一ˋ
解释弁:黑布帽子;髦:儿童眉际的垂发;弁髦:蔑视,抛弃。指蔑视抛弃法令和纪律。
出处蔡东藩《民国通俗演义》第45回:“设立筹安会事务所,传布种种印刷物,实属弁髦法纪,罪不容诛。”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指目无法纪。
感情弁髦法纪是中性词。
繁体覍髦灋紀
近义目无法纪
反义遵纪守法
英语despise legal orders
动物生肖牛,虎,蛇
弁的拼音:biàn(ㄅ一ㄢˋ)
⒈ 古代的一种帽子:弁髦(a.古代贵族子弟行加冠礼时用弁束住头发,礼成后把弁去掉不用,后喻没用的东西;b.喻轻视)。
⒉ 〔弁言〕书籍或长篇文章的序文、引言。
⒊ 旧时称低级武官:马弁。武弁。
弁字UNICODE编码U+5F01,10进制: 24321,UTF-32: 00005F01,UTF-8: E5 BC 81。
弁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弁字收录于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卞㝸覍麰
会意
conical cap worn during Zhou dynasty
详细解释◎ 弁的拼音:
覍 biàn
〈词性:名〉
(1) 古时的一种官帽,通常配礼服用(吉礼之服用冕)。赤黑色布做叫爵弁,是文冠;白鹿皮做的叫皮弁,是武冠。后泛指帽子 [crown;cap]
覍,冠也。周曰覍,殷曰吁,夏曰收。——《说文》。俗作卞。凡大夫以上服冕,士弁,制如冕爵。
弁者,古冠之大称。委貌缁布曰冠。——《周礼·弁师》注
皮弁。——《仪礼·士冠礼》。服注:“以白鹿皮为冠。”
弁,周冠名。——《广韵》
突而弁兮。——《诗·小雅·甫田》
王与大夫尽弁。——《书·金縢》。传:“弁,皮弁。”
不说(tuō ,脱掉)弁而死于 崔氏。——《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2) 又如:弁师(周礼官名。为夏官的属官。掌管帝王的冕服及等制);弁冕(古时的礼帽。吉礼之服用冕,通常礼服用弁;又比喻首领、魁首)
(3) 古时指武官,因武官戴皮制的弁,后专指低级武官 [a low ranking military officer]。如:武弁;马弁;弁目(清代兵士头目的通称)
◎ 弁的拼音: biàn
〈词性:动〉
(1) 古时男子年满二十加冠称弁,以示成年 [put on a man's hat]
未几见兮,突而弁兮。——《诗·齐风 ·甫田》
(2) 又如:弁丁(苦力,役夫)
(3) 加冠头 [put at the head]
各立序论,以弁其端。——《唐诗品汇·总序》
(4) 又如:弁琼(指镶在马冠上的美玉)
(5) 放在前面 [put before]
乃书是言以弁君为诗之端。——清· 龚自珍《送徐铁生序》
(6) 又如:弁首(卷首,前言);弁端(卷首);弁语(弁言);弁论(犹弁言)
◎ 弁的拼音: biàn
〈词性:形〉
急 [fast;at high speed]
予甚弁焉。——《汉书·王莽传》
弁言
髦的拼音:máo(ㄇㄠˊ)
⒈ 古代称幼儿垂在前额的短发。
⒉ 毛中的长毫,喻英俊杰出之士:髦硕。髦士。髦俊。
⒊ 指马鬃:髦马。
⒋ 〔时髦〕时兴的,如“髦髦的服装”。
⒌ 古同“牦”,牦牛。
髦字UNICODE编码U+9AE6,10进制: 39654,UTF-32: 00009AE6,UTF-8: E9 AB A6。
髦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髦字收录于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牦髳
形声:从髟、毛声
flowing hair of young child
详细解释◎ 髦的拼音: máo
〈词性:名〉
(1) (会意。从髟( biāo ),从毛。髟,长发下垂的样子。本义:毛发中的长毫)
(2) 同本义 [long hair]
髦,发中毫者也。——唐· 玄应《一切经音义》
髦,发也。——《说文》。按,汉书所谓壮发。
如狸而有髦。——《山海经·南山经》
(3) 某些哺乳动物颈部周围生长的又长又密的毛 [mane]
乘髦马。——《礼记·曲礼》
(4) 刘海 [bang]
髧彼两髦。——《诗·鄘风·柏舟》。注:“髦者,发至眉。子事父母之饰。”
(5) 通“牦”。[yak]
取其…髦牛,以此巴蜀殷富。——《史记·西南夷列传》
(6) 通“旄”。[ancient flag with yak's tail]
建云髦启雄芒。——张协《七命》
◎ 髦的拼音: máo
〈词性:形〉
(1) 英俊 [eminently;talented;smart]
髦,俊也。——《尔雅》
誉髦斯士。——《诗·大雅·思齐》
烝我髦士。——《诗·小雅·甫田》
髦士攸宜。——《仪礼·士冠礼》
(2) 符合习惯、风尚或流行的方式的,尤指衣服或举止 [fashionable]。如:髦弁(装束打扮);时髦
法的拼音:fǎ(ㄈㄚˇ)
⒈ 体现统治阶段的意志,国家制定和颁布的公民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法办。法典。法官。法规。法律。法令。法定。法场。法理。法纪。法盲。法人(“自然人”的对称。指依法成立并能以自己的名义独立参与民事活动,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法律义务的社会组织)。法制。法治。犯法。守法。合法。宪法(国家的根本大法)。政法。奉公守法。逍遥法外。
⒉ 处理事物的手段:办法。设法。手法。写法。
⒊ 仿效:效法。
⒋ 标准,规范,可仿效的:法式。法帖。
⒌ 佛家的道理:佛法。法号。法轮。法像。法门。
⒍ 道家佛家的所谓拿妖捉怪的技术:法师。法器。法事。
⒎ 指“法国”:法文。法式大菜。
⒏ 姓。
法字UNICODE编码U+6CD5,10进制: 27861,UTF-32: 00006CD5,UTF-8: E6 B3 95。
法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法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㳒佱灋砝峜
divisor、follow、law、standard
会意:从氵、从去
law, rule, regulation, statute; France, French
详细解释◎ 法的拼音:
灋 fǎ
〈词性:名〉
(1) (会意。从“水”,表示法律、法度公平如水;从“廌”( zhì ),即解廌,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神兽,据说,它能辨别曲直,在审理案件时,它能用角去触理曲的人。基本义:刑法;法律;法度)
(2) 同基本义 [act;law passed by legislative body;penal law;law]
灋,刑也。平之如水。从水,廌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会意。——《说文》
利用刑人,以正法也。——《易·蒙》
惟作五虐之刑曰法。——《书·吕刑》
法者,刑罚也。所以禁强暴也。——《盐铁论·诏圣》
杀戮禁诛谓之法。——《管子·心术》
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大戴礼记》
失期,法当斩。——《史记·陈涉世家》
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度则悖。——《吕氏春秋·察今》
(3) 又
法虽今而在。
(4) 又如:合法;犯法;法禁(刑法和禁令)
(5) 法令;规章;制度 [rules and regulations]
汉法令非行也。——汉· 贾谊《治安策》
(6) 又如:法日(制度规定的日子)
(7) 标准;模式 [norm;standard;model]
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宋· 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
(8) 又如:法戒(楷式和监戒)
(9) 方法;办法 [method]
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孙子·九变》
其法,用胶泥刻字。——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古法采草药多用二月八月。——《梦溪笔谈·采草药》
(10) 又如:用法;分类法;法套(办法);法儿(法子;办法)
(11) 法拉,电容的MKS制实用单位,等于电容器极板上充以1库仑电量后两板间的电压为1伏特时的电容 [farad]
(12) 尊称佛家的事物 [Buddhist]
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脱。—— 清· 全祖望《梅花岭记》
(13) 又如:法施(以佛法度人);法嗣(佛教称继承衣钵的弟子为法嗣。后亦泛指继承人);法界(佛教指整个现象界);法华(佛经名。《妙法莲华经》的简称。佛教主要经典之一)
(14) 中国战国时期一重要学派名 [Fa school]
杂家者流,盖出于议官。兼儒、墨,合名、法。——《汉书》
(15) 法术,即用念咒、画符等胜敌或驱邪的迷信手法 [magic arts]。如:仗剑作法
(16) 法国的简称 [France]
余闻法人好胜。—— 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17) 姓
◎ 法的拼音: fǎ
〈词性:动〉
(1) 合法 [be within the law]
其于诸侯之求索也,法则听之,不法则距之。——《韩非子·八奸》
(2) 效法 [follow the example of]
则文王不足法与?——《孟子·公孙丑上》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韩非子·五蠹》
法其所以为法。——《吕氏春秋·察今》
垂诸文而为后世法。——唐· 韩愈《答李翊书》
(3) 又如:法常可(效法通常的做法。常可,指旧制度);法天(效法自然和天道);法古(效法古代);法循(效法遵循)
(4) 守法 [abide by the law]
夕受而不法,朝斥之矣。——柳宗元《封建论》
(5) 依法处治 [punish according to law]
[商鞅]将法太子。——《史记·商君列传》
法案、法办、法宝、法币、法场、法出多门、法典、法定、法度、法官、法规、法纪、法家、法警、法拉、法拉第、法兰、法郎、法老、法理、法力、法力无边、法令、法律、法律顾问、法盲、法门、法门寺、法名、法器、法权、法人、法师、法式、法事、法书、法术、法坛、法堂、法庭、法统、法网、法西斯、法线、法学、法医、法院、法则、法治、法制、法子
纪(紀)的拼音:jì(ㄐ一ˋ)
⒈ 记载:纪年。纪元。纪行(xíng )。纪实。纪念。纪传(zhuàn )体(中国传统史书的一种体裁,以人物传记为中心叙述史实,“纪”是帝王本纪,“传”是其他人物的列传)。纪事本末体(中国传统史书的一种体裁,以重要事件为纲,将一段历史完整地记载下来)。
⒉ 记年代的方式:一纪(古代指十二年)。世纪(一百年)。
⒊ 地质年代分期的第二级,纪以下为“世”,纪以上为“代”。
⒋ 法度:纪律。违法乱纪。
⒌ 散丝的头绪:丝缕有纪。
纪(紀)的拼音:jǐ(ㄐ一ˇ)
⒈ 姓。
纪字UNICODE编码U+7EAA,10进制: 32426,UTF-32: 00007EAA,UTF-8: E7 BA AA。
纪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纪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紀
age、discipline、epoch、period、record
形声:从纟、己声
record, annal, historical account
详细解释◎ 纪的拼音:
紀 Jǐ
〈词性:名〉
(1) 姓
(2) 另见 jì
◎ 纪的拼音:
紀 jì
〈词性:名〉
(1) (形声。从糸( mì ),表示与线丝有关,己声。本义:散丝的头绪)
(2) 同本义 [threads of silk]
纪,别丝也。——《说文》
三纲六纪。纪者,理也。——《白虎通》
众之纪也。——《礼记·礼器》。注:“丝缕之数有纪。”
譬若丝缕之有纪,网罟之有纲。——《墨子·尚同上》
茧之性为丝,然非得工女煮以热汤而抽其统纪,则不能成丝。——《淮南子·泰族训》
(3) 开端,头绪 [threads]
纪,绪也。——《方言十》
(4) 又如:乱其纪(事情乱了端绪)
(5) 要领 [essentials]
义也者,万事之纪也。——《吕氏春秋》
故乐者,天地之命,中和之纪,人情之所不能免也。——《礼记·乐记》
(6) 纲领;纲纪 [guiding principle]
纲纪四方。——《诗·大雅·棫朴》
道者,万物之始,是非之纪也。——《韩非子·主道》
(7) 又如:纪经(纲常);纪纲(网罟的纲绳。引申为法纪与政纲;治理;管理);纪序(纲纪次序)
(8) 法则;准则 [law]
无变天之道,无绝地之理,无乱人之纪。——《吕氏春秋·孟春》
(9) 又如:纪法(法律;法规)
(10) 纪律 [discipline]。如:法纪(法度和纪律);军纪;纲纪;党纪
(11) 终极 [end;limit]。如:纪极(极限);纪限(极限)
(12) 仆人 [servant]。如:纪纲(仆人)
(13) 历史上的或人类发展,尤指文化发展方面的一个时代或时期 [age]。如:世纪;中世纪
(14) 地质上的分期(长于“世”,包括在一个“代”中) [period]。如:侏罗纪;二叠纪;石炭纪;寒武纪;震旦纪
(15) 十二年的一个时期 [a period of twelve years]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 莫愁。—— 李商隐《马嵬》
(16) 杂记、印象或事件的非正式纪录 [note]。如:陕北纪行——义同“记”,主要用于“纪念、纪年、纪要、纪元、纪传”等,别的地方多用“记”
(17) 旧时史书的一种体裁本纪,专记帝王的历史事迹及一代大事 [chronological record of events]。如:《史记·高祖本纪》、《后汉书》
(18) 中国古国名 [Ji state]。姜姓,春秋时为齐所灭,故城在今山东省寿光县东南
(19) 姓。如:纪信(公元前?—前204),汉初将军,赵城人。秦末为刘邦部将,项羽围刘邦于荥阳时,事急纪信伪乘刘邦车出降,刘邦乘隙脱逃,纪信即被项羽杀害;纪昌(古代传说中善于射箭的人)
◎ 纪的拼音:
紀 jì
〈词性:动〉
(1) 处理;治理 [handle;manage]
纪农协功。——《国语·周语上》
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陶潜《移居》
(2) 又如:纪理(经纪,管理);纪农(治理农事)
(3) 通“记”。记录,记载 [record]
夫德,俭而有度,登降有数,文、物以纪之,声、明以发之,以临照百官。——《左传·恒公二年》
司马子长纪 黄帝以至 孝武。——《论衡·须颂》
咸用纪宗存主。——张衡《东京赋》
恶能无纪。——明· 袁宏道《满井游记》
罗缕纪存。——清· 袁枚《祭妹文》
(4) 又如:纪兴(记录兴致);纪功(记载功绩);纪述(记载叙述)
纪检、纪律、纪年、纪念、纪念、纪念碑、纪实、纪事、纪行、纪要、纪元、纪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