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笔伐口诛的意思

kǒuzhū

笔伐口诛



拼音bǐ fá kǒu zhū

注音ㄅ一ˇ ㄈㄚˊ ㄎㄡˇ ㄓㄨ

解释伐:声讨,攻打;诛:痛斥,责罚。从口头和书面上对坏人坏事进行揭露和声讨。

出处清 忧患余生《<官场现形记>序》:“而吾辈不畏强御,不避斧钺,笔伐口诛,大声疾呼。”

例子而吾辈不畏强御,不避斧钺,笔伐口诛,大声疾呼。清·忧患余生《官场现形记序》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表示对坏人坏事的揭发。

感情笔伐口诛是中性词。

繁体筆伐口誅

近义口诛笔伐

动物生肖牛,虎,蛇

  拼音    注音  ㄅ一ˇ   繁体    
部首  毛部  部外笔画  6画  总笔画  10画  
五笔86  TTFN  五笔98  TEB  仓颉  HHQU  郑码  MMH  四角  88714  结构  上下电码  4581  区位  1742  统一码  7B14  笔顺  ノ一丶ノ一丶ノ一一フ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笔(筆)的拼音:bǐ(ㄅ一ˇ)  

⒈ 写字、画图的工具:毛笔。钢笔。铅笔。笔架。笔胆。

⒉ 组成汉字的点、横、直、撇、捺等:笔画。笔顺。笔形。笔道。

⒊ 用笔写,写作的:笔者。代笔。笔耕。笔谈。笔误。笔译。笔战。笔名。

⒋ 写字、画画、作文的技巧或特色:笔体。笔法。笔力。文笔。工笔。曲笔。伏笔。

⒌ 像笔一样直:笔直。笔挺。笔陡。

⒍ 量词,指钱款:一笔钱。

⒎ 指散文:“谢玄晖善为诗,任彦升工于笔”。随笔。

统一码

笔字UNICODE编码U+7B14,10进制: 31508,UTF-32: 00007B14,UTF-8: E7 AC 94。

笔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笔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pen、stock、write

造字法

会意:从竹、从毛

English

writing brush; write; stroke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笔的拼音:

  

〈词性:名〉

(1) (会意。从竹,从聿。“聿”(   ),是“笔”的本字,小篆象以手执笔。古时毛笔笔杆都是以竹制成,故从竹。简化字“笔”,“从竹从毛”会意,指旧时用的毛笔。此字最早见于北齐隽修罗碑,是六朝时的俗字。也见于《集韵》。本义:毛笔)

(2) 同本义 [pen]

筆,秦谓之筆。从聿从竹。——《说文》。按,此 秦制字。 秦以竹为之,加竹。

史载笔,士载言。——《礼记·曲礼》

不能竟书而搁笔。——清· 林觉民《与妻书》

(3) 又如:毛笔;钢笔;圆珠笔;笔削(修改文章);笔帕之敬(雅洁的礼品);笔楮难穷(文字难以充分表达。楮:纸的代称)

(4) 指字画诗文等以笔书写绘制而成的作品 [words;writing]。如:笔圣(超绝凡常的书法家);笔精(指文章精妙)

(5) 散文,相对诗而言 [prose]。如:笔文(书面文辞);笔述(文字记述)

(6) 笔迹。指组成汉字的点、横、直、钩、撇、捺等而言。亦指字迹 [stroke;touch]。如:“天”字有四笔;笔形(笔画的形状);笔脚(字迹;笔迹)

(7) 笔法。曲笔,伏笔 [technique of writing calligraphy or drawing]

以细笔钩勒形廓者也。——蔡元培《图画》

词性变化

笔的拼音:

  

〈词性:动〉

(1) 书写;记载 [write]

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史记·孔子世家》

(2) 又如:代笔;笔资(笔头上的功夫);笔吏(专门抄写文字的小吏)

笔的拼音:

  

〈词性:量〉

用于款项、书画的量,如:一笔款;三笔账;写得一笔好字

常用词组

笔触、笔答、笔底生花、笔底下、笔调、笔端、笔法、笔锋、笔杆子、笔耕、笔供、笔画,笔划、笔迹、笔记、笔记、笔架、笔尖,笔尖儿、笔力、笔录、笔录、笔路、笔帽[儿]、笔名、笔墨、笔墨官司、笔舌、笔试、笔势、笔受、笔顺、笔算、笔谈、笔挺、笔筒、笔头,笔头儿、笔误、笔洗、笔下、笔心,笔芯、笔削、笔译、笔意、笔友、笔札、笔战、笔者、笔直、笔致、笔资、笔走龙蛇

  拼音    注音  ㄈㄚˊ   
简体部首  亻部  部外笔画  4画  总笔画  6画  
繁体部首  人部  
五笔86  WAT  五笔98  WAY  仓颉  OI  郑码  NHM  四角  23250  结构  左右电码  0127  区位  2305  统一码  4F10  笔顺  ノ丨一フノ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伐的拼音:fá(ㄈㄚˊ)  

⒈ 砍:伐树。砍伐。

⒉ 征讨:讨伐。伐罪(征讨有罪的人)。口诛笔伐。

⒊ 自夸:伐善(夸自己的好处)。伐智。不矜不伐。

统一码

伐字UNICODE编码U+4F10,10进制: 20240,UTF-32: 00004F10,UTF-8: E4 BC 90。

伐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伐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傠瞂

汉英互译

cut down、strike

造字法

会意:从亻、从戈

English

cut down, subjugate, attack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伐的拼音:   

〈词性:动〉

(1) (会意。从人,从戈。甲骨文字形,像用戈砍人的头。本义:砍杀)

(2) 同本义 [kill]

伐,击也。——《说文》

伐,杀也。——《广雅》

为酒醴,伐豚羔,舞长袖。——宋· 苏辙《太白山祈雨词》

(3) 又如:伐祭(砍头祭天);伐杀(杀戮)

(4) 砍伐 [hack;fell;cut down]

伐竹取道。——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坎坎伐檀兮。——《诗·魏风·伐檀》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唐·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伐薪烧炭南山中。 ——白居易《卖炭翁》

(5) 又如:伐取(砍伐取得);伐炭(伐木烧炭);伐薪(砍柴)

(6) 讨伐,进攻 [send armed forces to suppress;attack]

齐师伐我。——《左传·庄公十年》

凡师有钟鼓曰伐,无曰侵。——《左传·庄公二十九年》

其后秦伐 赵。——《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季氏将伐 颛臾。——《论语·季氏》

(7) 又如:口诛笔伐;伐叛(讨伐叛逆);伐罪吊民(讨伐有罪的君主,抚慰受难的百姓)

(8) 自吹自擂,夸耀自己 [brag about]

愿无伐善,无施劳。——《论语·公冶长》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不伐己功,不矜己能。——《史记·淮阴侯列传》

(9) 又如:伐智(夸耀自己的才智);伐善(夸耀自己的长处);伐功矜能(吹嘘自己的功劳和才能);伐德(自夸其德)

(10) 败坏,损伤 [damage]

重被猛术。国本必伐。——宋· 秦观《治势下》

(11) 又如:伐性(危害身心);伐命(残害性命);伐生(残害生命)

(12) 打破、挫败 [defeat;frustrate;baffle]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再次伐兵。——《孙子·谋攻》

(13) 敲击 [knock]

征人伐鼓。——《诗·小雅·采芑》

(14) 又如:伐鼓(敲鼓);伐梆(敲打梆子)

(15) 引申为开凿 [dig]

乃伐山石,刻之日月。——唐· 韩愈《汴州东西水门记》

(16) 批评,责备 [criticize;blame]

伐孔子之说,何逆于礼。—— 王充《论衡·问孔》

(17) 又如:口诛笔伐

词性变化

伐的拼音:   

〈词性:名〉

(1) 通“阀”。功劳,功业 [merit]

晋侯使 却至献 楚捷于 周,与 单襄公语,骤称其伐。——《左传·成公十六年》。 杜预注:伐,功也。

千秋无他材能术学,又无伐阅功劳。——《汉书·车千秋传》

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史记·项羽本纪》

北救赵而西却 秦,此五霸之伐也。——《史记·魏公子列传》

(2) 如:伐阅(功绩和资历)

(3) 畎上高土 [ridge soil]

匠人为沟洫,耜广五寸,二耜为耦,一耦之伐,广尺深尺,谓之畎。——《周礼》

常用词组

伐柯、伐木、伐檀、伐罪

  拼音  kǒu   注音  ㄎㄡˇ   
部首  口部  部外笔画  0画  总笔画  3画  
五笔  KKKK  仓颉  R  郑码  JA  四角  60000  结构  单一电码  0656  区位  3158  统一码  53E3  笔顺  丨フ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口的拼音:kǒu(ㄎㄡˇ)  

⒈ 人和动物吃东西和发声的器官(亦称“嘴”):口腔。口才。口齿。口若悬河。

⒉ 容器通外面的地方:瓶子口。

⒊ 出入通过的地方:门口。港口。

⒋ 特指中国长城的某些关口(多用作地名):古北口。喜峰口。

⒌ 破裂的地方:口子。

统一码

口字UNICODE编码U+53E3,10进制: 21475,UTF-32: 000053E3,UTF-8: E5 8F A3。

口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口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gob、jaws、meatus、mouth、ora、orifice、ostium、scoop、stoma、stomata

相关字词

造字法

象形

English

mouth; open end; entrance, gate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口的拼音: kǒu  

〈词性: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人的口形。本义:口腔器官,嘴)

(2) 同本义。人类用来发声和进食的器官 [mouth]

口,人所以言食也。——《说文》

且夫口三五之门也。——《国语·晋语》

口之为言达也。——《春秋·元命苞》

口者心之门户。——《鬼谷子·捭阖》

勺饮不入口七日。——《左传·定公四年》

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后汉书·张衡传》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白居易《卖炭翁》

(3) 又如:口腹(指饮食);口分(口福);口滑(指吃东西失去控制;说话不谨慎);口辅(面颊。辅:颊);口眼弗闭(放心不下;死不瞑目);口里摆菜碟儿(比喻嘴上说得很好,但无实惠)

(4) 出入通过的地方 [passage]

山有小口。——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由接官亭至城门口。——《广东军务记》

俱会大通口。——《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彭蠡之口有 石钟山焉。—— 宋· 苏轼《石钟山记》

(5) 又如:井口;矿井口;火山口

(6) [population]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孟子·梁惠王上》

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清· 洪亮吉《治平篇》

(7) 又

视高曾祖时口已不下五六十倍。

(8) 又

而户与口之数常处其有余也。

(9) 又如:口赋(古时按人口征收的赋税);口合不敷(口粮不够,难以度日);口井(计口分田,实行井田制)

(10) 言语 [words]。如:口声(议论;舆论;口实;话柄);口重(言语太重,使人难以接受)

(11) 口才[eloquence]

王有女陵,慧有口。——《汉书·淮南王刘安传》

(12) 又如:口沸(说话滔滔不绝,如水之沸腾);口困(说破了嘴);口稳(说话谨慎);口拙(不善言语);口卞(口才;能言善辩)口坠天花(比喻说话有声有色,非常动听)

(13) 指牲口的年龄 [age]。如:口小(牲口年龄小);口硬(指牲口年龄较小,较壮的)

(14) 关口。指长城的关口 [pass]。如:口外(长城以北的地区。亦指关外);口内(泛指长城以内的地区)

(15) [口]∶性质相同或相近单位的管理系统 [departments]。如:归口;农林口;丝毛织品的生产单位应归轻纺口儿管理

(16) 通商码头,港口 [port]。如:五口通商;口澳(港口)

(17) 刃,武器或器具上刀片的切割边 [edge]

刀口不捲。——《水浒传》

(18) 边、沿、圈,物的外缘或边界、常成弯形或圆形 [rim]。如:碗口;杯口

词性变化

口的拼音: kǒu  

〈词性:形〉

口头的。嘴说的,说话的,非书写的 [oral]。如:口词(案件中原告或被告的口供);口谈(口头禅;冠冕堂皇的话);口论(口头论说);口对(口头回答)

口的拼音: kǒu  

〈词性:量〉

(1) 用于某些物品、家畜及人等

发炮数口。——《广东军务记》

(2) 又如:三口之家;一口井;二口猪;一口钢刀

常用词组

口岸、口碑、口北、口不应心、口才、口称、口吃、口齿、口臭、口传、口疮、口淡、口袋、口调、口耳相传、口风、口锋、口服、口福、口辅、口腹、口感、口供、口垢、口过、口号、口红、口惠、口技、口角、口角春风、口角生风、口紧、口径、口诀、口角、口渴、口口声声、口口相传、口苦、口快、口里、口粮、口令、口络、口蜜腹剑、口沫、口气、口器、口钳、口浅、口腔、口琴、口轻、口若悬河、口哨儿、口舌、口声、口实、口食、口试、口是心非、口授、口熟、口述、口水、口说无凭、口诵、口诉、口算、口谈、口题、口条、口头、口头,口头儿、口头,口头上、口头禅、口头文学、口头语,口头语儿、口外、口味、口吻、口误、口涎、口香片、口信、口形、口羞、口血未干、口译、口音、口淫、口语、口谕、口罩、口重、口诛笔伐、口子

  拼音  zhū   注音  ㄓㄨ   繁体    
部首  讠部  部外笔画  6画  总笔画  8画  
五笔86  YRIY  五笔98  YTFY  仓颉  IVHJD  郑码  SMKO  四角  35790  结构  左右电码  6121  区位  5479  统一码  8BDB  笔顺  丶フノ一一丨ノ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诛(誅)的拼音:zhū(ㄓㄨ)  

⒈ 把罪人杀死:害民者诛。诛灭。诛锄。诛戮。伏诛。

⒉ 责罚:诛意(不问罪行,只根据其用心讹定罪状)。口诛笔伐。

⒊ 责求:诛求无已(一味索取,没有止境)。

统一码

诛字UNICODE编码U+8BDB,10进制: 35803,UTF-32: 00008BDB,UTF-8: E8 AF 9B。

诛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诛字收录于 现通表 。

异体字

誅㦵

汉英互译

kill、put to death

造字法

形声:从讠、朱声

English

execute, kill, put to death; punish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诛的拼音:

zhū  

〈词性:动〉

(1) (形声。从言,朱声。本义:声讨、谴责)

(2) 同本义 [reproach]

诛,讨也。——《说文》

诛,代。诛犹责也。——《白虎通》

诛以驭其过。——《周礼·太宰》

诛求无厌。——《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齿路马有诛。——《礼记·曲礼》。注:“罚也。”

得志于诸侯,而诛无理,曹其首也。——《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于予与何诛?——《论语·公冶长》

甚悖逆不轨,宜诛讨之日久矣。——汉· 桓宽《盐铁论·本议》

(3) 又如:诛放(责斥其罪并予以放逐);诛远(斥退疏远);诛惩(声讨惩处);诛心(揭露、指责人的用心)

(4) 杀戮。夺去生命[kill]

立诛杀曹无伤。——《史记·项羽本纪》

(5) 又

诛有功之人。

不诛之则为乱。——《吕氏春秋·慎行论》

广德素闻 超在 鄯善诛灭虏使,大惶恐。——《后汉书·班超梁慬传》

能诛戮清流之朋,莫如唐昭宗之世。—— 宋· 欧阳修《朋党论》

不当诛之。——清· 黄宗羲《原君》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 张溥《五人墓碑记》

以诛奸贼。——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6) 又如:诛论(以罪论死);诛流(杀戮和流放);诛害(杀害);诛赦(杀戮与赦免)

(7) 治罪,惩罚 [punish]

诛严不为戾。——《韩非子·五蠹》

(8) 又

夫离法者罪,而诸先生以文学取;犯禁者诛,而群侠以私剑养。

(9) 又

而诛罚不必其后也。

故卒不加诛。——汉· 刘向《列女传》

原情定过,赦事诛意。——《后汉书·霍胥传》

(10) 又如:诛意(惩罚、制裁其心意。指加罪于人,不论其事迹、行事,只寻究其动机或心意);诛恶(惩治作恶者);诛率(惩治首恶)

(11) 要求;索取 [ask for]

诛屡于徒人费,弗得。——《左传·庄公八年》

人人自制,是以贪财诛利,不畏死亡。——《资治通鉴》

诛求无时。——《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12) 又如:诛敛(搜刮财货,横征暴敛);诛求无厌(勒索、榨取没有满足的时候);诛攫(需索攫取)

(13) 讨伐 [send armed forces to suppress]

诛暴秦。——《史记·陈涉世家》

下无倍畔之心,下无诛伐之志。——汉· 贾谊《治安策》

(14) 又如:诛暴讨逆(讨伐凶恶叛逆的人);诛国(被讨伐的国家);诛讨(讨伐);诛叛(讨伐叛逆)

(15) 铲除 [eliminate;uproot]

宁诛锄草茅以力耕乎?——屈原《卜居》

(16) 又如:诛茅(剪除茅草)

(17) 记述 [record and narrate]

吾以为古之善者则诛之,今之善者则作之,欲善之益多也。——《墨子》

常用词组

诛暴讨逆、诛除、诛锄、诛锄异己、诛尽杀绝、诛戮、诛灭、诛求、诛求无厌、诛求无已、诛杀、诛心之论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