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比肩并起的意思

jiānbìng

比肩并起



拼音bǐ jiān bìng qǐ

注音ㄅ一ˇ ㄐ一ㄢ ㄅ一ㄥˋ ㄑ一ˇ

解释比:并列,紧靠。肩并肩地一齐起来。形容接连不断到来。

出处先秦 荀况《荀子 非相》:“处女莫不愿得以为士,弃其亲家而欲奔之者,比肩并起。”

用法作谓语;比喻同时相随而起。

感情比肩并起是中性词。

繁体比肩並起

英语stand up shoulder to shoulder

动物生肖牛,虎,蛇

  拼音    注音  ㄅ一ˇ   
部首  比部  部外笔画  0画  总笔画  4画  
五笔  XXN  仓颉  PP  郑码  RRRR  四角  22710  结构  左右电码  3024  区位  1740  叠字  二叠字拆字  两个匕  统一码  6BD4  笔顺  一フノフ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比的拼音:bǐ(ㄅ一ˇ)  

⒈ 较量高低、长短、远近、好坏等:比赛。比附。对比。评比。

⒉ 能够相匹:今非昔比。无与伦比。

⒊ 表示比赛双方胜负的对比:三比二。

⒋ 表示两个数字之间的倍数、分数等关系:比例。比值。

⒌ 譬喻,摹拟:比如。比方。比兴(xìng   )(文学写作的两种手法。“比”是譬喻;“兴”是烘托)。比画。比况(比照,相比)。

⒍ 靠近,挨着:比比(一个挨一个,如“比比皆是”)。比肩继踵。比邻。鳞次栉比。

⒎ 和,亲:比顺。

⒏ 及,等到:比及。

统一码

比字UNICODE编码U+6BD4,10进制: 27604,UTF-32: 00006BD4,UTF-8: E6 AF 94。

比字由两个匕字组成,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比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庀匕夶篪㱛

汉英互译

compare、contrast、compete、ratio、than

造字法

会意:二人并立,比肩而行

English

to compare, liken; comparison; than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比的拼音:   

〈词性:动〉

(1) (会意。从二匕,匕亦声。甲骨文字形,象两人步调一致,比肩而行。它与“从”字同形,只是方向相反。《说文》:“二人为从,反从为比。”本义:并列;并排)

(2) 同本义 [be nextor near to]

比物四骊。——《诗·小雅·六月》

南方有比翼鸟焉,不比不飞,其名谓之鹣鹣。——《尔雅·释鸟》

危东六星,两两相比曰司空。——《史记·天官书》

比其具。——《周礼·世妇》。注:“次也。”

及献比禽。——《周礼·田仆》

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孟子·滕文公上》

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战国策·燕策》

纳比笼中。——《聊斋志异·促织》

(3) 又如:比肩(肩碰肩,谓高矮差不多);比物(排比同类事物);比集(排比汇集);比缀(编排连缀)

(4) 连接,接近 [be close to;be near to]

家人失火,屋比延烧。——《史记·汲黯列传》

(5) 又如:比户(比家,比舍,比屋。一家挨着一家;家家户户);比屋(隔壁);比里(邻里,乡里)

(6) 比较;考校,核对 [compare;contrast]

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楚辞·涉江》

(7) 又如:比量(比照);比类(比照旧例);比句(— gōu  ,核对检查簿籍);比次(考校);比并(相比);比势(较量武艺;比试);比迸(比武较量)

(8) 及,等到 [arrive]

比至定陶,再破 秦军。——《史记·项羽本纪》

(9) 比拟 [draw an analogy;liken to]。如:比象(比像。比拟,象征);比傅(勉强类比并不能相比的事物);比尚(比配)

(10) 勾结;偏爱 [collude with]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为政》

立其子,不为比(偏爱)。——《左传·襄公三年》

(11) 又如:朋比为奸;比周(勾结);比党(拉帮结派)

(12) 等同[be equal to]

刑余之人,无所比数。——汉· 司马迁《报任安书》

(13) 又如:比伍(等同,匹敌);比伉(匹偶)

(14) 通“庀”。具备 [possess;have]

比乐官,展乐器。——《周礼·大胥》

及祭祀,比其具。——《周礼·世妇》

以敦比其事业。——《荀子·荣辱》

(15) 官府限期办好公事 [set a time limit for]

宰严限追比。(追征。县令严定期限,催促交纳。)——《聊斋志异·促织》

(16) 又如:比捕(限期捉拿人犯);比卯(旧时地方衙门中差役的名簿叫“卯簿”。百姓有欠粮的,按卯簿派差役去催缴,如到期不缴,拘衙受刑叫“比卯”)

词性变化

比的拼音:   

〈词性:形〉

(1) 接近;亲近 [intimate]

使小国事大国,大国比小国。——《周礼·夏官》

(2) 又如:比近(亲近);比周(亲近);比昵(亲近);比善(和睦亲近);比日(近日;每日);比世(近世,近代);比辰(近时,近日);比者(近来);比岁(近年);比际(此时,这时)

(3) 密(与“稀”、“疏”相对) [dense]

比,密也。——《说文》

其比如栉。——《诗·周颂·良耜》

是与比周。——《左传·文公十八年》。注:“比,近也。周密也。”

(4) 又如:比甲(马甲)

(5) 和谐 [harmonous]

声比则应。——班固《汉书》

比的拼音:   

〈词性:名〉

(1) 比喻,比方 [metaphor]。如:比似(如同);比偶(排比对偶);比兴(比与兴);比讽(用“比”的方法讽喻)

(2) 比较两个同类数量的倍数关系,其中一数是一另一数的几倍或几分之几 [ratio]。如:三与五之比,等于五分之三

(3) 姓

比的拼音:   

〈词性:副〉

(1) 皆,都,同等地 [all]

再战比胜。——《战国策·齐策》

(2) 又如:比隆(同等兴盛);比行(并行)

(3) 连续,频频 [frequently]

比投不释。——《礼记·投壶》

间者数年比不登。——《汉书·文帝纪》

比年日蚀。——《汉书·张延寿传》

三人比坐事死。——《汉书·公孙贺传》

地比震动。——《汉书·翼奉传》

比三年日蚀。——《汉书·外戚传》

始至之时,岁比不登。(登:丰收)——苏轼《超然台记》

(4) 近来 [lately;recently]

臣比在晋也,不敢直言。——《吕氏春秋·先织》

比的拼音:   

〈词性:介〉

(1) 比起 [than]

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曹操比于 袁绍。——《三国志·诸葛亮传》

(2) 又如:他比你高

(3) 为;替 [for]

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孟子·梁惠王上》

(4) 及,等到 [till]

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史记·陈涉世家》

比至南郡,而 琮已降。——《资治通鉴》

比去,以手阖门。——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常用词组

比比、比比皆是、比方、比分、比干、比葫芦画瓢、比划、比基尼、比及、比价、比肩、比肩而立、比肩继踵、比较、比较、比较级、比较语言学、比来、比例、比例尺、比例失调、比例因子、比量、比邻、比邻星、比率、比美、比拟、比年、比偶、比配、比丘、比丘尼、比热、比如、比赛、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比试、比手画脚、比天高、比武、比翼、比翼鸟、比喻、比照、比值、比重、比作

  拼音  jiān   注音  ㄐ一ㄢ   
简体部首  月部  部外笔画  4画  总笔画  8画  
繁体部首  肉部  
五笔  YNED  仓颉  HSB  郑码  WMQ  四角  30227  结构  左上包围电码  5144  区位  2871  统一码  80A9  笔顺  丶フ一ノ丨フ一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肩的拼音:jiān(ㄐ一ㄢ)  

⒈ 脖子旁边胳膊上边的部分:肩膀。肩胛。并肩。

⒉ 担负:肩负。肩荷(  )。肩舆(轿子)。

统一码

肩字UNICODE编码U+80A9,10进制: 32937,UTF-32: 000080A9,UTF-8: E8 82 A9。

肩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肩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low-necked、shoulder

造字法

会意:从月、从户

English

shoulders; to shoulder; bear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肩的拼音: jiān  

〈词性:名〉

(1) (象形。从户,从肉。本义:肩膀)

(2) 同本义 [shoulder]

肩,髆也。从肉,象形。——《说文》

北方有比肩之民焉。迭食而迭望。——《尔雅》

肩臂臑。——《仪礼·少牢礼》

肩之所倚。——《庄子·养生主》

并肩手相接。——《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3) 又如:肩巴(肩膀);肩甲(即肩胛);肩磨(肩膀耸动,浑身发抖);肩排(并肩排列;并排)

(4) 动物的腿根部 [leg]

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啗之。——《史记·项羽本纪》

(5) 担子 [load]。如:歇肩;息肩

词性变化

肩的拼音: jiān  

〈词性:动〉

(1) 担荷 [bear;shoulder;carry]。如:身肩重任;肩舆(两人抬的小轿子);肩舆入内(准予坐小轿入宫);肩位(承担;敢任);肩承(担当)

(2) 任,任用 [appoint]

肩,胜也。——《尔雅》

朕不肩好货。——《书·盘庚》。传:“任也。”

永肩一心。——《书·盘庚下》。注:“长任一心以示。”

(3) 相提并论或等齐 [catch up]。如:肩随(跟上,比得上);肩差(肩相差次。指并立)

肩的拼音: jiān  

〈词性:量〉

用于比喻重量、负担 [a shoulder]

卫老婆子仿佛卸了一肩重担似的嘘了一口气。——鲁迅《祝福》

常用词组

肩膀、肩部、肩带、肩峰、肩负、肩拱、肩胛、肩宽、肩摩踵接、肩披、肩起、肩墙、肩头、肩痛、肩舆、肩章、肩注

  拼音  bìng bīng   注音  ㄅ一ㄥˋ ㄅ一ㄥ   繁体  並、併  
部首  干部  部外笔画  3画  总笔画  6画  
五笔  UAJ  仓颉  TT  郑码  UAE  四角  80441  结构  上下电码  1629  区位  1802  统一码  5E76  笔顺  丶ノ一一ノ丨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并的拼音:bìng(ㄅ一ㄥˋ)  

⒈ 合在一起:并拢。合并。兼并。

⒉ 一齐,平排着:并驾齐驱。并重(zhòng   )。并行(xíng   )。

⒊ 连词,表平列或进一层:并且。

⒋ 用在否定词前,加强否定的语气,表不像预料的那样:并不容易。

其他字义

并的拼音:bīng(ㄅ一ㄥ)  

⒈ 中国山西省太原市的别称。

统一码

并字UNICODE编码U+5E76,10进制: 24182,UTF-32: 00005E76,UTF-8: E5 B9 B6。

并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并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幷竮並併竝

汉英互译

combine、equally、merge、and、moreover

造字法

象形

English

combine, annex; also, what's more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并的拼音: bīng  

〈词性:名〉

(1) 古地名。并州 [Bing prefecture]

(2) 相传禹治洪水,分天下为九州。并州为九州之一,其地在今河北保定、正定和山西大同、太原一带。沿用为太原的别称

(3) 汉置并州,其地在今内蒙古、山西(大部)、河北(一部)。东汉时并入冀州。三国魏复置。其地在今山西汾水中游

并、 汾乔木,望秋先陨。—— 宋· 沈括《梦溪笔谈》

(4) 另见 bìng  

基本词义

并的拼音:

並、併、竝 bìng  

〈词性:动〉

(1) (会意。《说文》:“从二立。”金文字形,为二人并立之形。本义:并行,并列)

(2) 同本义 [side by side]

並,併也。从二立,会意。今隶作並。——《说文》

並行。——《仪礼·乡射礼》

並立则乐。——《礼记·儒行》

俄而並乎尧舜。——《荀子·儒效》

並纽约用组。——《礼记·玉藻》

並驱从两肩兮,揖我谓我儇兮。——《诗·齐风·还》

並驾齐驱,而一毂统辐。——《文心雕龙·附会》

且夫尧、 舜、 桀、 纣千世而一出,是比肩并踵而生也。——《韩非子·难势》

(3) 又如:并列;并肩作战;并介(不论穷富,都能耿介于守。兼利天下叫并,孤介自守叫介);并夹(古代习射时从箭靶上拔取箭头的工具);并封(古代传说中的双头兽);并心(同心)

(4) 合并(由一部分与另一部分结合一起) [amalgamate;combine]

并力西向。——苏洵《六国论》

遂以周瑜, 程普为左右督,将兵与 备并力逆 操。——《资治通鉴》

并一而不二。——《荀子·儒效》

凡五十五章并为苍颉篇。——《汉书·艺文志》

今野兽并角。——《汉书·终军传》

(5) 又如:兼并(容纳合并);并叠(收拢;拼凑);并坐(谓因牵连而一并治罪);并兼(合并;并吞)

(6) 兼并;并吞 [annex]

秦初并天下。——《史记·秦始皇本纪》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资治通鉴》

魏并 中山。——《战国策·中山策》

(7) 又如:并火(即“拼伙”。同伙拼杀);并卷(兼并席卷)

(8) 具备 [have]

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序》

(9) 通“屏”,“摒”。排除 [get rid of]

至贵,爵国并焉。——《庄子·天运》

(10) 相同 [be identical;same]

行与世异,心与欲并。——嵇康《卜疑集》

词性变化

并的拼音: bìng  

〈词性:副〉

(1) 全,全都 [completely;entirely]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陶渊明《桃花源记》

二人并有愧色。——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

荣贼并非推心待慰帅者。—— 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2) 又如:并然(完全);据我了解,事情并不是这样

(3) 一起;一齐;同时 [at the same time;altogether]

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史记·陈涉世家》

刘备周瑜水陆并进。——《资治通鉴》

(4) 又如:并举;并日而食(两天只吃一天的饭);并存不悖(同时存在而不冲突)

并的拼音: bìng  

<连>

(1) 并且,连 [further more;besides]

杖至百,两股间浓血流离,并虫亦不能行捉矣。——《聊斋志异·促织》

(2) 又如:我们完全同意并拥护这个报告

(3) 和,以及 [and]

(4) 另见 bīng  

常用词组

并案、并产、并存、并蒂莲、并发、并发症、并放、并骨、并合、并伙、并驾齐驱、并肩、并肩作战、并进、并举、并力、并立、并励、并联、并列、并流、并拢、并辔、并且、并驱、并日、并日而食、并入、并吞、并网、并无二致、并线、并行、并行不悖、并用、并置、并重

  拼音    注音  ㄑ一ˇ   
部首  走部  部外笔画  3画  总笔画  10画  
五笔  FHNV  仓颉  GORU  郑码  BOYY  四角  47801  结构  左右电码  6386  区位  3880  统一码  8D77  笔顺  一丨一丨一ノ丶フ一フ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起的拼音:qǐ(ㄑ一ˇ)  

⒈ 由躺而坐或由坐而立等:起床。起立。起居。起夜。

⒉ 离开原来的位置:起身。起运。起跑。

⒊ 开始:起始。起码(最低限度,最低的)。起步。起初。起讫。起源。

⒋ 拔出,取出:起锚。起获。

⒌ 领取(凭证):起护照。

⒍ 由下向上,由小往大里涨:起伏。起劲。起色。

⒎ 发生,产生,发动,提出:起风。起腻。起敬。起疑。起义。起诉。

⒏ 长出:起痱子。

⒐ 拟定:起草。

⒑ 建造,建立:起房子。白手起家。

⒒ 群,组,批:一起(一块儿)。

⒓ 量词,指件,宗:一起案件。

⒔ 自,从:起小儿就淘气。

⒕ 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的趋向:想起。掀起。兴(xīng   )起。

⒖ 用在动词后,与“来”连用,表示动作开始:唱起来。

⒗ 用在动词后,常与“不”或“得”连用,表示胜任;亦表示达到某一种标准:看不起。经得起检验。

统一码

起字UNICODE编码U+8D77,10进制: 36215,UTF-32: 00008D77,UTF-8: E8 B5 B7。

起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起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appear、get up、remove、rise

相关字词

止、伏、落

造字法

形声:从走、己声

English

rise, stand up; go up; begin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起的拼音:   

〈词性:动〉

(1) (形声。从走,己声。本义:由躺而坐;由坐而立)

(2) 同本义 [stand up]

起,能立也。——《说文》

曩子坐,今子起。——《庄子·齐物论》

载起载行。——《诗·小雅·沔水》

请业则起。——《礼记·曲礼》

子墨子起。——《墨子·公输》

吾恂恂而起。——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夫起大呼。——《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3) 又

妇亦起大呼。

(4) 又如:起在(起来);起舞(起身而舞。欢欣的样子);起坐(起立与坐下);起谢(起立谢过)

(5) 起床 [get up;get out of bed]

起视四境。——宋· 苏洵《六国论》

不敢同卧起。——清· 方苞《狱中杂记》

(6) 又如:起去(指起床);起炕(起床)

(7) 产生;发生 [produce;happen;take place]

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陈寿《隆中对》

夫齁声起。——《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8) 又

火起。

起于远近之比例。——蔡元培《图画》

十日而变已起。——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9) 又如:起骒(驴、马发情);起病(生病);起楞(一楞楞高起);起念(产生某种想法)

(10) 开始;开端 [start;begin]

项庄拔剑起舞。——《史记·项羽本纪》

(11) 又

项伯亦拔剑起舞。

语从何起。——清· 袁枚《祭妹文》

(12) 又如:起末(始末);起票(起码);起为头(开头);起工(动工;开工)

(13) 源起;起因于 [cause;origin]

辛苦遭逢起一径。——宋· 文天祥《过零丁洋》诗

(14) 又如:起首(发端;原由);起倒(说头;缘由);起本(起因;由来)

(15) 治愈;病愈。亦谓复苏 [cure]。如:起病(庆贺病愈);起死(使病笃者复活);起禾(使禾苗直立复苏)

(16) 起身,动起来,采取行动 [start]

广起。——《史记·陈涉世家》

惊起一滩鸥鹭。——宋· 李清照《如梦令》

君起以伸其愤。——张溥《五人墓碑记》

起而拯之。——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17) 又如:起车(把货物装车,起程出发);起押(押解上路);起马(骑马动身启程);起征(出征)

(18) 起义,起事,闹事 [insurgence;rise in rebellion]

并举而争起。——汉· 贾谊《论积贮疏》

并起而亡秦族。—— 汉· 贾谊《过秦论上》

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江东。——《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王起师于滑。——《左传·昭公二十六年》。注:“发也。”

英、 霍山师大起。—— 清· 全祖望《梅花岭记》

(19) 又

起兵不克。

(20) 又如:起点(点兵[出发]);起碇(借指军队开拔);起首(起事)

(21) 隆起,凸起,耸立 [protruding]

执图诣寺,有古陵蔚起。——《聊斋志异·促织》

四面峭壁拔起。——明· 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

石峰片片夹起。——《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22) 又

石块丛起。

(23) 草拟 [draw up]

这讣帖底稿,是那个起的呢?——《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24) 使疏松 [loosen]

春锄,起地;夏为锄草。——《种谷》。石声汉校释:“起,使土疏松。”

(25) 扶持 [help sustain]

世相起也。——《国语》。韦昭注:“起,扶持也。”

(26) 取[证件、书信等] [get]

先在府县起了文书。——《镜花缘》

(27) 兴建;建造 [build;construct]。如:起屋(建造房屋);起造(建造);起冢(营造坟墓);起楼(造楼)

(28) 征收;征召 [levy;collect;call up]。如:起差(征派);起集(征集);起动(征用)

(29) 使死者复活 [bring back to life]。如:起尸(使死人复活);起生(死而复生)

(30) 举用 [employ]。如:起废(重新振兴已被废弃的事物)

(31) 启发 [arouse]。如:起予(能启发自己的观念和想法;指启发他人)

(32) 离开;除去 [remove;leave the original position]。如:起油(除油);起钉子(拔除钉子)

(33) 开启,张开 [open]。如:起齿(张唇露齿;开口);起张(张开;掀开)

(34) 搬运 [carry]。如:起驳(起拨。用驳船将货物运到岸上)

(35) 出身 [be born of;come from]

应元起掾吏。—— 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词性变化

起的拼音:   

〈词性:量〉

(1) 群;组 [group;lot]。如:一起客人;又一起乱兵

(2) 批 [batch]。如:分两起出发

(3) 次,回 [time]。如:同样的事情,一天发生数起;第二起

(4) 病例;案例 [case;instance]。如:两起大脑炎;五起离婚案

起的拼音:   

〈词性:介〉

放在时间或处所词的前面,表示始点,相当于“从”、“自”、“由” [from]。如:起这儿剪下来;我起北京来

起的拼音:   

〈词性:副〉

(1) 用在动词后作为补足语,表示动作的向上方向 [used as a complement after a verb indicating the upward direction]

卷起千堆雪。——宋·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小虫跃起。——《聊斋志异·促织》

跃起持之哭。——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2) 又如:拿起雨伞就走;抬起头来一看;唱起歌,跳起舞

(3) 用在动词后,常与“不”、“得”连用,表示能或不能经受住,够或不够标准 [used after a verb together with “得”or “不”as meaning ‘can afford'or ‘cannot afford']。如:看得起;看不起;买得起,买不起;经不起考验

常用词组

起岸、起爆、起笔、起兵、起步、起草、起程、起初、起床、起打、起点、起电、起吊、起碇、起动、起飞、起伏、起复、起稿、起航、起哄、起火、起货、起家、起价、起驾、起讲、起降、起脚、起解、起劲、起居、起居室、起课、起来、起来、起立、起落、起码、起码、起毛、起锚、起名,起名儿、起跑、起泡、起疱、起讫、起绒、起色、起身、起始、起始、起事、起誓、起首、起死回生、起诉、起跳、起头、起头、起卧、起先、起心、起兴、起眼,起眼儿、起疑、起因、起用、起云、起源、起源,起源于、起运、起早摸黑、起早贪黑、起重机、起子、起作用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