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秉要执本的意思

bǐngyàozhíběn

秉要执本



拼音bǐng yào zhí běn

注音ㄅ一ㄥˇ 一ㄠˋ ㄓˊ ㄅㄣˇ

解释秉:执,拿着;要:重要的;本:根本。指抓住要害和根本、

出处东汉 班固《汉书 艺文志》:“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

用法作谓语、宾语;指抓住要害和根本。

感情秉要执本是中性词。

繁体秉要執本

反义不得要领

英语grasp the essential

动物生肖牛,虎,蛇

  拼音  bǐng   注音  ㄅ一ㄥˇ   
部首  禾部  部外笔画  3画  总笔画  8画  
五笔86  TGVI  五笔98  TVD  仓颉  HDL  郑码  MFXB  四角  20907  结构  单一电码  4426  区位  1792  统一码  79C9  笔顺  ノ一フ一一丨ノ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秉的拼音:bǐng(ㄅ一ㄥˇ)  

⒈ 拿着,持:秉烛。

⒉ 掌握、主持:秉正。秉公。

⒊ 古代容量单位,一秉合十六斛。

⒋ 姓。

统一码

秉字UNICODE编码U+79C9,10进制: 31177,UTF-32: 000079C9,UTF-8: E7 A7 89。

秉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秉字收录于 次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柄㨀抦

汉英互译

grasp、hold、control

造字法

象形:像手拿禾穗

English

grasp, hold; bundle; authority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秉的拼音: bǐng  

〈词性:名〉

(1) (会意。从又,从禾,表示以手持禾。“又”篆体象一只手。本义:禾把,禾束)

(2) 同本义 [a handful of crops]

秉,禾束也。——《说文》

彼有遗秉。——《诗·小雅·大田》

或取一秉秆焉。——《左传·昭公二十七年》

(3) 又如:秉穗(收稻时遗留在田中的禾把与禾实);秉握(一握稻把。言数量少)

(4) 量词。十六斛。如:秉刍(十庾数量的草把)

(5) 通“柄”。权力,权柄 [power and authority]

治国不失秉。——《管子·小匡》

国子实执齐秉。——《左传·哀公十七年》

词性变化

秉的拼音: bǐng  

〈词性:动〉

(1) 手拿着,手持(是一只手从旁边拿着小物) [grasp;hold]

秉,执也。——《尔雅》

武王载旆,有虔秉钺。——《诗·商颂·长发》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白居易《观刈麦》

(2) 又如:秉圭(持着玉圭);秉烛云长(即云长秉烛,指三国关云长执灯夜读的事);秉笔(执笔;握笔);秉烛达旦(指关云长在护送两位皇嫂途中,秉烛达旦事);秉节(持节。节,古代使臣所持的符节;保持节操,守节);秉牍(手执简牍)

(3) 引申为主持,掌握 [preside over]

光秉政前后二十年。——《汉书·霍光传》

共秉朝政。——《三国志·吕布传》

(4) 又如:秉公灭私(主持公道,灭除私念);秉正无私(主持正义,没有私念);秉教伽持(佛教语。指执行佛法、施加佛力于众生,以保护扶持之)

(5) 保持;坚持 [keep;persist in;persevere in]

民之秉彝。——《诗·大雅·丞民》

君子秉心。——《诗·小雅·小弁》

(6) 又如:秉彝(坚持道理);秉心(居心;用心;持心);秉志(持志)

(7) 通“禀”。承受 [bear]。如:秉谢(禀受并回报);秉质(受于自然的资质)

常用词组

秉笔、秉承、秉持、秉赋、秉公、秉国、秉性、秉政、秉直、秉烛夜游

  拼音  yào yāo   注音  一ㄠˋ 一ㄠ   
简体部首  覀部  部外笔画  3画  总笔画  9画  
繁体部首  襾部  
五笔  SVF  仓颉  MWV  郑码  FJZM  四角  10404  结构  上下电码  6008  区位  5010  统一码  8981  笔顺  一丨フ丨丨一フノ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要的拼音:yào(一ㄠˋ)  

⒈ 索取:要账。要价。

⒉ 希望,想:要强。要好。

⒊ 请求:她要我给她读报。

⒋ 重大,值得重视的:重要。要人。要领。纲要。要言不烦。

⒌ 应该,必须:须要。

⒍ 将(jiāng  ):将要。快要。

⒎ 如果,倘若:要是。

⒏ 表选择:要么。要不。要不然。

其他字义

要的拼音:yāo(一ㄠ)  

⒈ 求,有所倚仗而强求:要求。要挟。

⒉ 古同“腰”。

⒊ 古同“邀”,中途拦截。

⒋ 古同“邀”,约请。

⒌ 姓。

统一码

要字UNICODE编码U+8981,10进制: 35201,UTF-32: 00008981,UTF-8: E8 A6 81。

要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要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䙅腰

汉英互译

demand、important、must、need、shall、want、will、ask for

造字法

原为象形:像两手叉腰

English

necessary, essential; necessity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要的拼音: yāo  

〈词性:名〉

(1) (象形。小篆字形。中间象人形,两旁为两手形。表示两手叉腰。本义:人腰)

(2) “腰”的古字 [waist]

昔者,楚灵王好细要。——《墨子》

户服艾以盈要兮,谓幽兰其不可佩。——《楚辞》

故量食而食之,量要而带之。——《荀子·礼论》

(3) 又如:要膂(腰和脊骨。比喻重要部位);要章(腰间所佩的印);要支(腰肢)

(4) 五服之一。古代指离都城一千五百里至二千里的地区 [suburb]。如:要服(古代王畿以外按距离分为五服。相传一千五百里至二千里为要服);要荒(要服和荒服。古称王畿外极远之地为荒服,泛指远方之国);要蛮(极偏远的蛮荒之地)

(5) 姓

词性变化

要的拼音: yāo  

〈词性:动〉

(1) 约请;邀请 [invite]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晋· 陶潜《桃花源记》

张良出,要 项伯。——《史记·项羽本纪》

石崇每要客燕集。——《世说新语·汰侈门》

(2) 又如:要引(邀迎荐举);要约(邀约;邀请)

(3) 约言。以明誓的方式就某事作出庄严的承诺或表示某种决心。亦指所订立的誓约、盟约 [ally;promise;pledge]

岂要黄河誓,须勒燕然石。——唐· 崔湜《寒垣行》

(4) 又如:要约(立盟;立约;约定);要契(契约;盟约)

(5) 通“徼”( jiǎo  )。探求;求取 [seek;pursue]

不庶几,不要幸。——《晏子春秋·内篇问下》。孙星衍云:“要与徼通。”

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孟子·告子上》。赵岐注:“要,求也。”

要利之人,犯危何益?——《吕氏春秋·爱类》。高诱注:“要,徼也。”

(6) 又如:要禄(求取利禄);要福(祈求幸福)

(7) 通“邀”。拦阻;截击 [intercept]

使数人要于路。——《孟子·公孙丑下》

且前日要政, 政徒以老母。——《史记·刺客列传》

张良出,要 项伯。——《史记·项羽本纪》

(8) 又如:要勒(遮拦;阻挡);要御(拦阻控制);要路(拦路;遮道)

(9) 迎候;迎接 [meet]。如:要途(迎于中途);要候(中途等候;迎候);要道(遮道;迎候于路上)

(10) 约束;禁止 [keep within bounds;restrain;prohibit]。如:要约(控制;约束);要时(限约时间)

(11) 通“约”( yuē  )。胁迫 [force;coerce]

明神洋蠲要盟。——《左传·襄公九年》

且要盟无质。

虽不要君,吾不信也。——《论语·宪问》

以要晋国之成。——《国语·晋语三》

(12) 又如:要市(以要挟手段谋取利益或迫使对方满足自己的某种要求);要劫(胁迫劫待)

(13) 和;会合 [join;meet]。如:要结(结合;邀引交结)

(14) 审察;核实 [examine;verify;check]。如:要囚(审察囚犯的供辞);要知(书简套语。鉴察,察知)

(15) 另见 yào  

常用词组

要功、要击、要求、要求、要挟

基本词义

要的拼音: yào  

〈词性:名〉

(1) 要点,纲要 [important point]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韩非子》

故其治国也,察要而已矣。——《商君书》

(2) 又如:纪要(记录要点的文字);扼要(抓住要点);要谛(要义);要窍(要诀;关键的办法);要归(重点所在;要旨);要本(要旨;根本);要端(要点);要令(主旨;要旨);要义(要旨);要机(犹要旨)

(3) 计数的簿书 [book]

大役与虑,事属其植。受其要,以待考而赏诛。——《周礼》。郑玄注:“要者,簿书也。考,谓考较其功。”

(4) 又如:要会(会计;簿书)

(5) 权柄 [power]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韩非子》

(6) 又如:要贵(犹显贵,权贵);要势(谓权贵的势力。常指居要位有权势者)

(7) 指重要的地位或职务 [important position]

以吾二人久居内要,常有不善之言,恐祸及人,深宜虑之。——《晋书》

(8) 又如:要道(比喻职位要且有权有势的人)

(9) 要子 [straw rope;cord]。用麦秆、稻草等临时拧成的绳状物,用来捆麦子、稻子等;捆货物用的或打包用的条状物。如:打要子

(10) 总要 [scheme]

要以不能免。——宋· 苏轼《教战守》

(11) 姓

要离之刺 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战国策·魏策》

词性变化

要的拼音: yào  

〈词性:形〉

(1) 重要,重大 [important;essential]

增减要语。——清· 方苞《狱中杂记》

(2) 又如:要着(重要的措施或计谋);要囚(重要的囚犯);要局(重要部门);要具(重要的手段);要重(犹重要);要则(重要的准则);要切(重要适切);要月(指农作重要的时令);要言(至言,重要的话);要务(重要的事务);要术(重要的方法和谋略);要最(最重要的事理、事物);要剧(指重要而政事繁忙的职位);要事;要犯

(3) 简要 [concise and to the point]

故明主好要,而暗主好详。——《荀子》

(4) 又如:要屈(谓简约仪仗、屈尊同众);要括(扼要,简括);要约(简练,精练);要言(言论简扼)

(5) 地位显要 [powerful and influential]

北收要害之郡(要害之郡,政治、经济、军事上都非常重要的城邑)。——汉· 贾谊《过秦论》

(6) 又如:要近(显要且能接近天子的官位);要位(显要地位);要显(犹显要。亦指显要之官);要官(显要的职务;重要的官位);要缺(重要的官位)

(7) 险要,与战略有关的 [strategic]。如:要会(通道要地);要冲(位在交通要道的形胜之地)

要的拼音: yào  

〈词性:动〉

(1) 扼守。谓扼守险要 [hold (a strategic point);guard]。如:要衡(处在交通要道的形胜之地);要壤(指军事上的要地)

(2) 讨。表示希望将某种事物归自己所有 [want;ask for;beg]。如:要钱(玩弄手段捞钱);要嘴吃(谓嘴馋向别人索取食物)

(3) 想要,希望 [wish to;want to]

要留清白。——明· 于谦《石灰吟》

要汝知闻。——清· 袁枚《祭妹文》

(4) 又如:要货(想出卖);要待(想要;待要)

(5) 使;让;叫 [let;allow]

扫云物以贞观,要万涂而来归。——《文选·陆机·吊魏武帝文》。张铣注:“要,犹使也。”

(6) 应当;必须 [should;must]。如:要自(应自;须自);要须(必须;需要);要当(自当;应当)

(7) 即将来临 [be going to]。如:要下雨了

(8) 表示比较;估计 [compare]

他年纪稍轻一点,脸也要瘦一些。——巴金《家》

要的拼音: yào  

<连>

(1) 表示假设,相当于“如果”、“倘若” [if;suppose;in case]。如:要得(若要);要不价(否则;要不然)

(2) 表示选择,相当于要么…要么 [or;either…or…]

(3) 另见 yāo  

常用词组

要隘、要不、要不得、要不然、要不是、要冲、要道、要得、要地、要点、要端、要犯、要饭、要害、要好、要谎、要价、要件、要津、要紧、要紧、要诀、要脸、要领、要路、要略、要么、要面子、要命、要命、要目、要钱、要强、要人、要塞、要事、要是、要枢、要死、要死不活、要死要活、要素、要图、要闻、要务、要言不烦、要样儿、要义、要员、要之、要职、要旨、要子

  拼音  zhí   注音  ㄓˊ   繁体    
部首  扌部  部外笔画  3画  总笔画  6画  
五笔  RVYY  仓颉  QKNI  郑码  DQS  四角  55017  结构  左右电码  1013  区位  5420  统一码  6267  笔顺  一丨一ノフ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执(執)的拼音:zhí(ㄓˊ)  

⒈ 拿着:执刃。执鞭。执笔。

⒉ 掌握:执政。执教(jiào   )。

⒊ 捕捉,逮捕:战败被执。

⒋ 坚持:固执。执意。

⒌ 实行:执行。

⒍ 凭单:回执。

⒎ 朋友:执友(志同道合的朋友,简称“执”)。

⒏ 姓。

统一码

执字UNICODE编码U+6267,10进制: 25191,UTF-32: 00006267,UTF-8: E6 89 A7。

执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执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執秇

汉英互译

capture、carry out、catch、grasp、hold、persist

造字法

会意:从幸、从丸

English

hold in hand; keep; carry out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执的拼音:

zhí  

〈词性:动〉

(1) (右边是人,手被铐住。本义:拘捕;捉拿)

(2) 同本义 [arrest]

执,捕罪人也。——《说文》

而妻妾执。——《礼记·檀弓》。注:“拘也。”

使执连尹。——《吕氏春秋·慎行》。注:“囚也。”

遂袭虞,灭之,执 虞公。——《左传·僖公五年》

被执至南门。——清· 全祖望《梅花岭记》

(3) 又如:执命(讨命;索命);执讯(捉命并加以审问);执囚(拘捕囚禁);执问(拘留讯问);执狱(治狱;审判案件)

(4) 拿;持 [hold]

执之用黄牛之革。——《易·遯》

执君之乘车。——《礼记·少仪》。注:“执辔也。”

执竞武王。——《诗·周颂·执竞》。笺:“执,持也。”

执束帛。——《礼记·曾子问》

献琛执贽。——《文选·张衡·东京赋》

执干戚舞。——《韩非子·五蠹》

执叶伺蝉。——三国魏· 邯郸淳《笑林》

居左者手执蒲葵扇。——明· 魏学洢《核舟记》

(5) 又

东坡右手执卷端。

乃强起扶杖,执图诣寺后。——《聊斋志异·促织》

(6) 又如:执圭端拱(双手拿圭拱捧于胸前);执鞭弭(为人驾驭车马,充当保镖);执锐(手持兵器);执桴(拿起鼓槌);执拂(手执拂尘);执玉(手捧玉器);执杖(手持丧棒);执圭(以手持圭)

(7) 操持;执行 [go in for;carry out]

御史执法,举不如仪者。——《汉书·叔孙通传》

(8) 又如:执作(操作;劳作);执役(服役人员;工作人员);执料(操持,照料);执威(施行刑罚);执务(操持,担任);执职(从事某专职;服役)

(9) 主持;掌管 [take charge of]

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执狱牢者无病。——《淮南子·说山训》

(10) 又如:执专阃外(执掌镇守国家边关的权力);执正(主持公道);执炊(掌管炊事,做饭);执把(把持;掌管;拿着);执事人(主管具体事务的人)

(11) 掌握;控制 [control]

公子执辔愈恭。(执辔:握着驭马的缰绳。)——《史记·魏公子列传》

(12) 又如:执服(慑服,因畏惧而服从);执持(握持,控制,掌握);执权(掌握权柄)

(13) 固执;坚持 [stick to]

乐乐兮其执道不殆也。——《荀子·儒效》

(14) 又如:执迷不化(固执己见,不知变通);执泥一见(固执一义,不知通权变达);执告(执意求告);执违(执意违抗);各执己见;执一(固执一端,不知变通;掌握根本之道)

(15) 取得 [achieve;acquire;gain;get]

是皆不足以执信也。——马中锡《中山狼传》

(16) 判断 [ascertain;judge;decide]

请诵其所闻,而吾子自执也。——《礼记·乐记》

(17) 又如:执狱(审判案子)

(18) 堵塞 [block]

子玉使 伯棼请战,曰:“非敢必有功也,愿以间执谗慝之口。——《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19) 结下,结成 [incur;forge;become]

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与大国执仇。——《国语·越语上》

(20) 又如:执怨(结怨,抱急);执仇(结仇)

(21) 对待 [treat with]

貌执之士者百有余人。——《荀子》

词性变化

执的拼音:

zhí  

〈词性:名〉

(1) 至交,好友 [the best friend;the most intimate friend]

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杜甫《赠卫八处士》

(2) 凭单 [receipt]。如:执凭文帖(有官府印信的公文);执结(具结证明);执证(凭证);回执;收执

(3) 姓

执的拼音:

zhí  

〈词性:介〉

相当于“用”、“凭” [with]

执古可以御今,证今可以知古。——《云笈七签》

常用词组

执傲、执笔、执鞭、执导、执法、执法不公、执法如山、执绋、执教、执礼、执迷不悟、执泥、执牛耳、执拗、执勤、执事、执手、执心、执行、执刑、执言、执业、执意、执友、执掌、执照、执政、执政党、执中、执著

  拼音  běn   注音  ㄅㄣˇ   
部首  木部  部外笔画  1画  总笔画  5画  
五笔  SGD  仓颉  DM  郑码  FAVV  四角  50230  结构  单一电码  2609  区位  1730  统一码  672C  笔顺  一丨ノ丶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本的拼音:běn(ㄅㄣˇ)  

⒈ 草木的根:本草(泛指中药)。无本之木。

⒉ 事物的根源,与“末”相对:本末(头尾;始终)。根本(根源;彻底;本质上)。

⒊ 草的茎,树的干:草本植物。

⒋ 中心的,主要的:本部。本体。

⒌ 原来:本来。本领。

⒍ 自己这方面的:本国。本身。本位。本分(fèn   )。

统一码

本字UNICODE编码U+672C,10进制: 26412,UTF-32: 0000672C,UTF-8: E6 9C AC。

本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本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㮺夲楍

汉英互译

root、this、current、capital、principal

相关字词

原、末、标

造字法

指事

English

root, origin, source; basis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本的拼音: běn  

〈词性:名〉

(1) (指事。小篆字形,从“木”,下面的一横是加上的符号,指明树根之所在。本义:草木的根或靠根的茎干)

(2) 同本义 [root of a plant]

本,木下曰本。——《说文》

本实先拨。——《诗·大雅·荡》

木水之有本原。——《左传·昭公元年》

伐木不自其本,必复生。——《国语·晋语》

是岁,有禾生景天中,三本一茎九穗。——《论衡·吉验》

摇其本以观其疏密。——唐· 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3) 又如:水有源,木有本;本干(草木的根干)

(4) 本宗族 [patriarchal clan]

本支百世。——《诗·大雅·文王》

几房的本家大约已经搬走了。——鲁迅《呐喊》

(5) 又如:本宗(犹祖籍;本宗族);本种(自己的种族)

(6) 事物的根基或主体 [foundation;basis;origin]

君子务本。——《论语·学而》

今背本而趋末。——汉· 贾谊《论积贮疏》

然墨之道,兼爱为本。——马中锡《中山狼传》

(7) 又如:治本(从根本上加以处理);根本(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部分)

(8) 母金,本钱 [capital;principal]

子本相侔。(子:利息,侔:相等)——韩愈《柳子厚墓志铭》

(9) 又如:亏本(损失本钱);本钿(方言。本钱);本银(本钱,资本)

(10) 根源,本源 [source;origin]

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礼记·大学》

盖亦反其本矣。——《孟子·梁惠王上》

为是者有本有原。——唐· 韩愈《原毁》

人穷则反本。——《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11) 又如:本根(根由,根源);本缘(佛教语。由来,缘起);本由(根由)

(12) 古代指农业生产 [agriculture]

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汉· 贾谊《论积贮疏》

(13) 又如:本富(指经营农业致富);本穑(犹稼穑);本农(农业。古以农为本);本业(指农业)

(14) 底本 [a copy for the record or for reproduction;master copy]

今存其本不忍废。——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15) 又如:本文;稿本;脚本;话本;剧本;歌本

(16) 奏章 [memorial to an emperor]。如:本章(官员呈给皇帝的文书、奏折);本奏(即奏本)

(17) 书册,本子 [book]。如:本子(书本)

若止印三二本。——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18) 又如:普及本;宋本;刻本;节本;合装本。亦指作为根据的事物 [base on;in according to]

亦先有所本。——蔡元培《图画》

词性变化

本的拼音: běn  

〈词性:形〉

(1) 原来的;本来的 [native;original]

此之谓失其本心。——《孟子》

(2) 又如:本处(原籍);本贯(原籍);本事(原本的事情)

(3) 基础的,基本的 [basic;fundamental]。如:本纪(根本纲纪);本根(根本)

本的拼音: běn  

〈词性:动〉

(1) 执掌,统辖 [preside over;hold]。如:本司(分管事务的官署);本次(指本人管辖的地方);本兵(执掌兵权;本部军队)

(2) 推究,推原 [examine;study]

抑本其成败之迹。——宋· 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3) 又如:本原(推究,推本溯源);本察(推究,探究)

本的拼音: běn  

〈词性:代〉

(1) 自己或自己方面的[one's own;itself]

本姓曹。—— 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2) 又如:本里(自己的乡里);本宅(自己的住宅,自己的墓穴);本乡,本市,本埠,本省,本队

(3) 现今的 [current;this;present]。如:本日(当天);本月(现时所在的月份;当月)

(4) 这,那 [this]

用芽者自从本说。——宋· 沈括《梦溪笔谈》

(5) 又如:本山(此山);本法(这项法律);本处(此地,此处)

本的拼音: běn  

〈词性:量〉

(1) 用于书籍簿册。如:一本书;一本回忆录

(2) 用于植物。株;棵

一边种几本大芭蕉。——《红楼梦》

(3) 又如:二十本葱

本的拼音: běn  

〈词性:副〉

原先,本来 [originally;at first]

臣本布衣。——诸葛亮《出师表》

本在冀州之南。——《列子·汤问》

自言本是京城女。——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常用词组

本班、本本、本本分分、本本主义、本部、本埠、本草、本草纲目、本朝、本底、本地、本地人、本分、本该、本干、本固枝荣、本国、本行、本籍、本纪、本家、本届、本金、本科、本科生、本来、本来面目、本垒、本利、本领、本名、本命年、本末、本末倒置、本能、本年度、本钱、本人、本色、本身、本世纪、本事、本题、本体、本土、本位、本位主义、本文、本务、本息、本乡、本乡本土、本心、本性、本性难移、本业、本义、本意、本影、本源、本愿、本章、本着、本真、本职、本质、本主儿、本字、本子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