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bìng zhuō ná zéi
注音ㄅ一ㄥˋ ㄓㄨㄛ ㄋㄚˊ ㄗㄟˊ
解释行迹露败,当场人脏俱获。
出处元 孟汉卿《魔合罗》第四折:“今日个并赃拿贼更推谁,你地硬抵着头皮儿对。”
繁体併贓拿賊
动物生肖牛,虎,蛇
并的拼音:bìng(ㄅ一ㄥˋ)
⒈ 合在一起:并拢。合并。兼并。
⒉ 一齐,平排着:并驾齐驱。并重(zhòng )。并行(xíng )。
⒊ 连词,表平列或进一层:并且。
⒋ 用在否定词前,加强否定的语气,表不像预料的那样:并不容易。
并的拼音:bīng(ㄅ一ㄥ)
⒈ 中国山西省太原市的别称。
并字UNICODE编码U+5E76,10进制: 24182,UTF-32: 00005E76,UTF-8: E5 B9 B6。
并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并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幷竮
並併竝
combine、equally、merge、and、moreover
象形
combine, annex; also, what's more
详细解释◎ 并的拼音: bīng
〈词性:名〉
(1) 古地名。并州 [Bing prefecture]
(2) 相传禹治洪水,分天下为九州。并州为九州之一,其地在今河北保定、正定和山西大同、太原一带。沿用为太原的别称
(3) 汉置并州,其地在今内蒙古、山西(大部)、河北(一部)。东汉时并入冀州。三国魏复置。其地在今山西汾水中游
并、 汾乔木,望秋先陨。—— 宋· 沈括《梦溪笔谈》
(4) 另见 bìng
◎ 并的拼音:
並、併、竝 bìng
〈词性:动〉
(1) (会意。《说文》:“从二立。”金文字形,为二人并立之形。本义:并行,并列)
(2) 同本义 [side by side]
並,併也。从二立,会意。今隶作並。——《说文》
並行。——《仪礼·乡射礼》
並立则乐。——《礼记·儒行》
俄而並乎尧舜。——《荀子·儒效》
並纽约用组。——《礼记·玉藻》
並驱从两肩兮,揖我谓我儇兮。——《诗·齐风·还》
並驾齐驱,而一毂统辐。——《文心雕龙·附会》
且夫尧、 舜、 桀、 纣千世而一出,是比肩并踵而生也。——《韩非子·难势》
(3) 又如:并列;并肩作战;并介(不论穷富,都能耿介于守。兼利天下叫并,孤介自守叫介);并夹(古代习射时从箭靶上拔取箭头的工具);并封(古代传说中的双头兽);并心(同心)
(4) 合并(由一部分与另一部分结合一起) [amalgamate;combine]
并力西向。——苏洵《六国论》
遂以周瑜, 程普为左右督,将兵与 备并力逆 操。——《资治通鉴》
并一而不二。——《荀子·儒效》
凡五十五章并为苍颉篇。——《汉书·艺文志》
今野兽并角。——《汉书·终军传》
(5) 又如:兼并(容纳合并);并叠(收拢;拼凑);并坐(谓因牵连而一并治罪);并兼(合并;并吞)
(6) 兼并;并吞 [annex]
秦初并天下。——《史记·秦始皇本纪》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资治通鉴》
魏并 中山。——《战国策·中山策》
(7) 又如:并火(即“拼伙”。同伙拼杀);并卷(兼并席卷)
(8) 具备 [have]
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序》
(9) 通“屏”,“摒”。排除 [get rid of]
至贵,爵国并焉。——《庄子·天运》
(10) 相同 [be identical;same]
行与世异,心与欲并。——嵇康《卜疑集》
◎ 并的拼音: bìng
〈词性:副〉
(1) 全,全都 [completely;entirely]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陶渊明《桃花源记》
二人并有愧色。——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
荣贼并非推心待慰帅者。—— 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2) 又如:并然(完全);据我了解,事情并不是这样
(3) 一起;一齐;同时 [at the same time;altogether]
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史记·陈涉世家》
刘备周瑜水陆并进。——《资治通鉴》
(4) 又如:并举;并日而食(两天只吃一天的饭);并存不悖(同时存在而不冲突)
◎ 并的拼音: bìng
<连>
(1) 并且,连 [further more;besides]
杖至百,两股间浓血流离,并虫亦不能行捉矣。——《聊斋志异·促织》
(2) 又如:我们完全同意并拥护这个报告
(3) 和,以及 [and]
(4) 另见 bīng
并案、并产、并存、并蒂莲、并发、并发症、并放、并骨、并合、并伙、并驾齐驱、并肩、并肩作战、并进、并举、并力、并立、并励、并联、并列、并流、并拢、并辔、并且、并驱、并日、并日而食、并入、并吞、并网、并无二致、并线、并行、并行不悖、并用、并置、并重
赃(贜)的拼音:zāng(ㄗㄤ)
⒈ 贪污受贿或偷盗所得的财物:赃物。赃款。赃证。追赃。退赃。人赃俱在。分赃。
赃字UNICODE编码U+8D43,10进制: 36163,UTF-32: 00008D43,UTF-8: E8 B5 83。
赃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赃字收录于 次常用字 现通表 。
贜賍賘贓
bribe、spoils、stolen goods
形声:从贝、庄声
booty, loot, stolen goods; bribe
详细解释◎ 赃的拼音:
贜 zāng
〈词性:名〉
(1) (形声。左形,右声。本义:赃物) 同本义 [stolen goods;booty;swag]
以赃获罪,没其先居之财。——《列子·天瑞》
(2) 又如:赃仗(赃证);赃派(栽赃诬陷);栽赃(坐赃。把赃物或违禁物暗放在别人处,诬告他犯法);窝赃;追赃;分赃;退赃;销赃;赃品(赃物);赃银(赃款)
◎ 赃的拼音:
贜 zāng
〈词性:动〉
(1) 贪污;行贿 [bribe;seduce;accept bribes]
纳贿曰赃。——《广韵》
南阳太守 韩昭坐赃,下狱死。——《后汉书·质帝纪》
所在虏掠,赃各千万计,并斩之。——《魏书·世祖纪》
(2) 又如:赃秽(贪赃纳贿);赃罪(贪污受贿罪);赃贿(贪赃纳贿)
赃官、赃款、赃物、赃证
拿的拼音:ná(ㄋㄚˊ)
⒈ 用手取,握在手里:拿笔。拿枪。
⒉ 掌握,把握:拿主意。拿权。拿手。
⒊ 挟(xié )制:拿捏(故意刁难人,要挟人)。拿大(自以为比别人强,看不起人,摆架子)。
⒋ 侵蚀,侵害:让药水拿白了。
⒌ 逮捕,捉:拿获。擒拿。拿问。
⒍ 攻下,占领:一定要把敌人的碉堡拿下来。
⒎ 介绍,引出对象,相当于“把”:我拿你当亲人看待。
⒏ 介词,引出所凭借的工具、材料、方法等,相当于“用”:拿笔来写。
拿字UNICODE编码U+62FF,10进制: 25343,UTF-32: 000062FF,UTF-8: E6 8B BF。
拿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拿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㧱拏挐搻
be able to do、fetch、have、hold、seize、take
放
会意:从合、从手
take, hold, grasp; bring; with
详细解释◎ 拿的拼音:
挐 ná
〈词性:动〉
(1) (会意。手合起来,表示握持,字本作“挐”。从手。奴声。本义:握持)
(2) 同本义 [hold;take]
手里拿串拍板。——《水浒传》
(3) 又如:从架上拿书;用钳子拿钉子;他拿起帽子和大衣走了;别拿我的东西
(4) 捉拿 [arrest;catch]
差人拿不将他来;差人都合他是一个人,谁肯拿他?——《醒世姻缘传》
(5) 又如:缉拿(搜查捉拿);拿不将(拿不了);拿究(捉拿查究);拿捕(捉拿;逮捕);拿访(捉拿查访);拿送(逮捕解送);拿解(逮捕解送)
(6) 矜持;摆 [put on]。如:拿一手(摆架子;要挟);拿三撇四(装模作样);拿身分(犹言摆架子);拿腔(拿乔。装腔作势);拿捻(故作姿态)
(7) 刁难 [make things difficult for sb.]
因怕金桂拿他,所以不敢透漏。——《红楼梦》
(8) 如:拿把;拿捏
(9) 把握 [grasp;be sure of]。如:拿准(十分有把握);拿稳(有把握;沉着)
(10) 攻克;俘获 [capture]。如:拿下敌人的碉堡
(11) 用手把一件东西从一处转移到另一处 [bring]。如:拿回家
(12) 用…手段表现或运用权力 [wield]。如:拿钱垫人(以钱压人);拿权
(13) 提起;举起;抬;吊 [lift]。如:他也不管人脸上过得去过不去,咳了一声,拿起脚就走了
◎ 拿的拼音: ná
〈词性:介〉
(1) 引进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材料或方法等。相当于“用” [with]。如:拿事实说话
(2) 引进所处置的对象,相当于“把” [equivalent to]。如:别拿他当小孩
(3) 和“来说”、“来讲”连用,举出要说明的事物或情况 [for example]。如:拿我们来说,缺勤是极少的 注:“纷挐”的“挐”不作“拿”
拿办、拿不出手、拿不准、拿大、拿大顶、拿顶、拿斗、拿获、拿架子、拿捏、拿乔、拿权、拿人、拿手、拿印把儿、拿主意
贼(賊)的拼音:zéi(ㄗㄟˊ)
⒈ 偷东西的人,盗匪:贼人。盗贼。贼赃。贼窝。
⒉ 对人民有危害的人:国贼。民贼。工贼。贼寇。蟊贼。
⒊ 害,伤害:戕贼。“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
⒋ 邪的,不正派的:贼心不死。
⒌ 狡猾:贼溜溜。
⒍ 副词,很:贼冷。贼亮。贼横(hèng )。
贼字UNICODE编码U+8D3C,10进制: 36156,UTF-32: 00008D3C,UTF-8: E8 B4 BC。
贼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贼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賊戝
thief
形声
thief, traitor; kill
详细解释◎ 贼的拼音:
賊 zéi
〈词性:动〉
(1) (会意。小篆字形,从戈,则声。从戈,刀毁贝。 本义:残害;伤害)
(2) 同本义 [cruelly injure or kill;harm;hurt]
贼,败也。——《说文》
害良为贼。——《荀子·修身》
不僭不贼,鲜不为则。——《诗·大雅·抑》
寒暑弗能害,禽兽弗能贼。——《庄子·秋水》
毁则为贼。——《左传·文公十八年》。杜预注:“毁则,坏法也。”
下广汉廷尉狱,又坐贼杀不辜。——《汉书·赵尹韩张两王传》
(3) 又如:贼毫(书法的败笔。指笔锋之劣);贼伦(毁弃伦常,败坏道德);贼仁(毁弃仁爱);贼蚀(受到的歪曲损害);贼义(毁弃道义);贼害(残害、伤害);贼蠹(危害);贼殃(祸害)
(4) 特指杀害 [kill;slaughter;murder]
贼民之主,不忠。——《左传·宣公二年》
宣公骤谏, 公患之,使鉏贼之。
杀人不忌为贼。——《左传·昭公十四年》
刑杀不正谓之贼。——《烈女传·辩通》
(5) 又如:贼斗(残杀格斗);贼残(残害);贼场(讨贼的战场);贼杀(杀害);贼性(残杀之性);贼刑(刑杀);贼诛(杀害)
◎ 贼的拼音:
賊 zéi
〈词性:名〉
(1) 先秦两汉时期,贼指作乱叛国危害人民的人 [traitor;enemy;evildoer;bad person]
商君, 秦之贼。 秦强而贼入 魏,弗归,不可。——《史记·商君列传》
讨贼复兴之效。——诸葛亮《出师表》
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
几落贼手死。——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贼中险易远近。——《资治通鉴·唐纪》
西后及贼臣忌益甚。(贼臣,指当时反对变法维新的顽固派。)—— 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2) 又如:卖国贼;工贼;贼子(反叛,叛乱或叛逆的人);贼臣(叛逆不忠的臣子);贼官(为敌方效力的伪官)
(3) 刺客,杀人的人 [murderer]
大索天下,求贼甚急,为张良故也。——《史记·留侯世家》
燕王昏乱,其太子 丹乃阴令 荆轲为贼。——《史记·秦始皇本纪》
(4) 偷窃或抢劫的人(先秦两汉用“盗”,多指偷窃者,很少指抢劫者;用贼,多指抢劫财物者,后来才指偷窃者) [thief]
使长安丞 龚奢叩堂户晓贼。——《汉书·赵尹韩张两王传》
贼二人得我,我幸皆杀之矣。——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大盗积贼,杀人重囚,气杰旺,染此者,十不一二。——方苞《狱中杂记》
贼能且众。——明· 魏禧《大铁椎传》
一贼提刀。
贼应声落马。
令贼知也。
(5) 又如:盗贼(强盗和小偷);窃贼(小偷儿);贼不空手(比喻势在必得);贼属(贼寇的家眷亲属)
(6) 骂人的字眼 [curse word]
老贼欲废汉自立。——《资治通鉴》
与老贼势不两立。
贼臣忌益甚。——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此乃荣贼。
(7) 祸害 [calamity; disaster]
淫侈之欲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贾谊《论积贮疏》
(8) 敌人;仇敌 [enemy]
环顾国内,贼氛方炽。(敌人的气焰正嚣张。氛,气,气焰。方,副词。炽,火旺盛。)——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谄谀我者,吾贼也。——《荀子·修身》
◎ 贼的拼音:
賊 zéi
〈词性:形〉
(1) 邪恶,不正派 [furtive]
寒暑不和,贼气相奸。——《史记·龟策列传》
(2) 又如:贼贱(卑贱;下贱);贼尘(有害的灰尘。喻欺君罔上者);贼忒忒(形容眼神不正派);贼智(鬼点子,狡猾办法);老鼠真贼
(3) 残暴;狠毒 [cruel and ferocious]
内怀诈以御主心,外挟贼吏以为威重。——《汲黯列传》
[郭解]少时阴贼。——《史记·游侠列传》
(4) 又如:贼深(心肠残酷,用法深刻);贼暴(残虐;暴虐);贼悍(残暴凶悍)
◎ 贼的拼音:
賊 zéi
〈词性:副〉
〈词性:方〉∶很;非常 [extremely]。多用于令人不满的或不正常的情况。如:贼冷;贼亮(光亮之极)
贼巢、贼船、贼风、贼骨头、贼喊捉贼、贼溜溜、贼眉溜眼、贼死、贼头贼脑、贼窝、贼心、贼心不死、贼星、贼眼、贼赃、贼走关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