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避强击惰的意思

qiángduò

避强击惰



拼音bì qiáng jī duò

注音ㄅ一ˋ ㄑ一ㄤˊ ㄐ一 ㄉㄨㄛˋ

解释军事用语。在运动战中避开敌人的精锐部队而专拣疲弱的打。

出处唐 元稹《批刘悟谢上表》:“卿宜密运谟猷,明宣号令,避强击惰,取暴抚羸。”

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军事等。

感情避强击惰是中性词。

繁体避強撃憜

近义避强击弱

动物生肖牛,虎,蛇

  拼音    注音  ㄅ一ˋ   
简体部首  辶部  部外笔画  13画  总笔画  16画  
繁体部首  辵部  部外笔画  13画  总笔画  17画  
五笔  NKUP  仓颉  YSRJ  郑码  WXJS  四角  30304  结构  左下包围电码  6699  区位  1760  统一码  907F  笔顺  フ一ノ丨フ一丶一丶ノ一一丨丶フ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避的拼音:bì(ㄅ一ˋ)  

⒈ 躲,设法躲开:避雨。避暑。避世。避讳。回避。避重就轻。避世绝俗。

⒉ 防止:避免。避孕。避嫌。避雷针。

统一码

避字UNICODE编码U+907F,10进制: 36991,UTF-32: 0000907F,UTF-8: E9 81 BF。

避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避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avoid、prevent、shun

相关字词

躲、就

造字法

形声:从辶、辟声

English

avoid; turn aside; escape; hide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避的拼音:   

〈词性:动〉

(1) (形声。从辵( chuò  ),辟声。本义:躲开,回避)

(2) 同本义 [dodge;avoid]

避,回也。——《说文》

避,去也。——《苍颉篇》

无乃实有所避。——《国语·周语》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有书生避雨檐下。——清· 周容《芋老人传》

(3) 又如:避风雨;避秦(秦时苛政扰民,人民纷纷逃避而隐居);避言(言语谨慎,避免说错话);避宅(到处躲藏,不住在家里)

(4) 离去 [leave]

左右攘辟。——《礼记·曲礼》。注:“疏远也。”

桓公避席再拜。——《吕氏春秋·直谏》。注:“下席也。”

(5) 又如:避地(离去,迁居他处以避祸。或指隐遁);避趋(离开与接近);避境(避离某地,不入其境)

(6) 逊让 [modestly decline]如:避让(谦让;辞让);避贤(让贤);避荣(辞让荣华);避路(让路)

(7) 隐藏 [hide]

避吾亲。——《史记·袁盎晁错传》。索隐:“隐也。”

潜避两炮台中。——《广州军务记》

(8) 又如:避迹(隐匿);避风头(见形势不利就躲起来)

常用词组

避而不谈、避风、避风港、避风头、避光、避讳、避讳、避祸就福、避忌、避开、避坑落井、避雷器、避雷线、避雷针、避免、避难就易、避难、避匿、避让、避世、避世绝俗、避实击虚、避暑、避嫌、避邪、避雨、避孕、避孕药、避重就轻

  拼音  qiáng qiǎng jiàng   
注音  ㄑ一ㄤˊ ㄑ一ㄤˇ ㄐ一ㄤˋ   繁体    
部首  弓部  部外笔画  9画  总笔画  12画  
五笔  XKJY  仓颉  NRLI  郑码  YZJI  四角  16236  结构  左右电码  1730  区位  3931  统一码  5F3A  笔顺  フ一フ丨フ一丨フ一丨一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强的拼音:qiáng(ㄑ一ㄤˊ)  

⒈ 健壮,有力,与“弱”相对:强壮。强健。强人。强力。强大。强劲。刚强。富强。列强。强弩之末。年富力强。

⒉ 程度高:强手。强烈。强酸。能力强。

⒊ 胜过,优越,好:强干。争强好(hào   )胜。

⒋ 有余,略多于某数:强半(超过一半)。

⒌ 使用强力,硬性地:强占。强加。强攻。强悍。强横(hèng   )。强梁(强横霸道)。

⒍ 着重,增加分量:强化。增强。

其他字义

强的拼音:qiǎng(ㄑ一ㄤˇ)  

⒈ 硬要,迫使,尽力:强使。强迫。强逼。强辩。勉强。强人所难。强词夺理。

其他字义

强的拼音:jiàng(ㄐ一ㄤˋ)  

⒈ 固执,强硬不屈:强嘴。倔强。

统一码

强字UNICODE编码U+5F3A,10进制: 24378,UTF-32: 00005F3A,UTF-8: E5 BC BA。

强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强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強犟彊

汉英互译

better、by force、strive、strong

相关字词

造字法

会意

English

strong, powerful, energetic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强的拼音:

強、彊 jiàng  

〈词性:形〉

(1) 倔强;固执 [stubborn]

申生甚好仁而彊。——《国语·晋语》

(2) 又如:强气(倔强脾气);强颜(指人不知羞耻);强团练(宋代杭州俗谚。指性情倔强,对人倔傲的人);强头别脑(形容倔强的神气)

(3) 僵硬 [stiff]

一连吃了四五剂,口不歪了,只是舌根还有些强。——《儒林外史》

(4) 另见 qiáng,qiǎng  

常用词组

强嘴

基本词义

强的拼音:

qiáng  

〈词性:名〉

(1) (形声。从虫,弘声。本义:米中小虫)

(2) 同本义 [a black insect]

(3) 通“襁”。襁褓 [swadding clothes]

成王少在强葆之中。——《史记·鲁周公世家》

词性变化

强的拼音:

qiáng  

〈词性:形〉

(1) (通彊。弱的反义词)

(2) 弓有力 [strong;forceful]

彊,弓有力也。——《说文》

强,健也。——《广韵》

材官引彊。——《史记·绛侯世家》

强弩之末。——《汉书·李广苏建传》

(3) 又如:强弩(用机括发射的强弓)

(4) 强盛;势力大 [strong and prosperous]

不可谓强。——《墨子·公输》

兵革之强。——《战国策·秦策》

天下强国无过齐者。——《战国策·齐策》

自胜者强。——《老子》

赵强而 燕弱。——《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以弱为强。——《三国志·诸葛亮传》

少年强则国强。——清·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5) 又如:强家(势力强盛的卿大夫);强雄(强盛);强寿(强盛而长久);强对(强大的对手);强元(以强大立足天下);强兵(强大的军队);强阵(强大的军队);强旅(强大的军队);强弱(强大与弱小)

(6) 强健;健壮,有力 [strong;powerful]

筋骨之强。——《荀子·劝学》

以强壮出。——《汉书·李广苏建传》

刚健强力。——宋· 苏轼《教战守》

(7) 又如:强仕(四十岁。这年龄的人各方面已经成熟,正好出仕做官);身强力壮;强死(人尚壮健而死于非命)

(8) 刚强;坚决 [firm]

四十曰强。——《礼记·曲礼》

强立而不反。——《礼记·学记》。注:“临事不惑也。”

彊而义。——《书·皋陶谟》。传:“无所屈挠也。”

彊忍不义。——《国语·楚语》

申生甚好仁而彊。——《国语·晋语》

(9) 又如:强果(坚强果敢); 强执(坚强固执)

(10) 强横 [brutal and unreasonable]

凶强侠气。——《世说新语·自新》

(11) 又如:强悍(强横勇猛);强戾(强横凶暴);强虐(强横暴虐);强狠(强横凶狠)

(12) 强暴 [violent]

彊,暴也。——《尔雅》

侯彊侯以。——《诗·周颂·载芟》

曾是彊御。——《诗·大雅·荡》

(13) 又如:强俊(强暴而又才智出众);强虏(强暴的敌人);强塞(强暴固执);强鸷(强暴凶狠)

(14) 优越;好 [better;surpass]

博闻强志。——《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15) 又如:强起(强如。胜过;比…更好);比他强;比昨天强;我们的劳动条件一年比一年强;博闻强记;强处

(16) 略多于…的 [slightly more than]

策勋十二转,赏赐千百强。——《木兰诗》

(17) 又如:三分之一强

强的拼音: qiáng  

〈词性:名〉

(1) 强有力的弓 [powerfulbow]

挽弓当挽强。——杜甫《前出塞》

(2) 强者 [powerhouse]

弱固不可以敌强。——《孟子》

(3) 姓

强的拼音: qiáng  

〈词性:动〉

(1) 使强,加强 [reinforce;strengthen]

其为食也,足以增气充虚,彊体适腹而已矣。——《墨子·辞过》

(2) 另见 jiàng;qiǎng  

常用词组

强暴、强暴、强辩、强刺激、强大、强盗、强敌、强调、强度、强渡、强队、强夺、强风、强干、强攻、强国、强悍、强横、强化、强击、强记、强奸、强健、强将、强将手下无弱兵、强劲、强力、强梁、强梁、强烈、强令、强龙不压地头蛇、强蛮、强扭的瓜不甜、强弩之末、强取、强取豪夺、强权、强人、强韧、强身、强盛、强手、强似、强酸、强徒、强袭、强心剂、强行、强行军、强音、强硬、强占、强者、强直、强制、强中、强中自有强中手、强壮、强壮剂

基本词义

强的拼音:

強、彊 qiǎng  

〈词性:动〉

(1) 强制,强迫 [force;strive]

强饮强食。——《考工记·梓人》

三君皆将强死。——《左传·文公十年》

(2) 又如:强匄(仗势索取);强媒硬保(强迫做媒,包办成亲);强劝架(连拉带劝;拉偏架);强邀(夺取);强风情(强作风流情事);强为(硬干;蛮干);强起(强迫不愿做官的人任官就职)

(3) 劝勉 [advise and encourage]

强之。——《周礼·司谏》。注:“犹劝也。”

君如彼何哉?强为善而已矣。——《孟子》

词性变化

强的拼音: qiǎng  

〈词性:副〉

(1) 勉强 [do with difficulty]

功不可彊成。——《淮南子·脩务》

乃自强步。——《战国策·赵策》

不可强夺。——《聊斋志异·狼三则》

虽欲强聒。——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再四强之。——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2) 又如:牵强;强词夺正(强词夺理);强勉(勉强);强词(勉强说出来的话);强口(勉强);强应(勉强答应);强不知以为知

(3) 竭力;尽力 [forcedly]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礼记·学记》。注:“修业不敢倦。”

强焉日有孳孳。——《礼记·表记》

大臣强谏。——《战国策·赵策》

强忍与言。——明· 宗臣《报刘一丈书》

将军强留之。——清· 魏禧《大铁椎传》

而强假焉。——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4) 又如:强恕(努力行忠恕之道);强力(勉力);强仁(勉力行仁);强步(勉力步行)

(5) 另见 jiàng;qiáng  

常用词组

强逼、强辩、强不知以为知、强词夺理、强记、强劳、强留、强买强卖、强迫、强求、强人所难、强笑、强颜、强征

  拼音    注音  ㄐ一   繁体    
部首  凵部  部外笔画  3画  总笔画  5画  
五笔86  FMK  五笔98  GBK  仓颉  QU  郑码  BIZI  四角  50772  结构  单一电码  2345  区位  2787  统一码  51FB  笔顺  一一丨フ丨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击(擊)的拼音:jī(ㄐ一)  

⒈ 敲打,或做类似敲打的动作:击打。击鼓。击中(zhòng  )。击破。击毙。击水(a.拍打水面;b.指游泳)。旁敲侧击。

⒉ 攻打:击败。击毁。打击。声东击西。

⒊ 碰,接触:撞击。目击。肩摩毂(  )击(亦作“摩肩击毂”)。

统一码

击字UNICODE编码U+51FB,10进制: 20987,UTF-32: 000051FB,UTF-8: E5 87 BB。

击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击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擊撃

汉英互译

attack、beat、bump into、hit、strike out、thrash

相关字词

造字法

象形

English

strike, hit, beat; attack, fight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击的拼音:

  

〈词性:动〉

(1) (形声。从手,毄(   )声。本义:敲击,敲打)

(2) 同本义 [beat;hit;strike]

欲以击柱。——《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不肯击缻。

留击柝者。——《资治通鉴·唐纪》

使击柝如故。

援玉 枹兮击鸣鼓。——《楚辞·九歌·国殇》

(3) 又如:击壤(相传尧时有老人击壤而歌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率力于我何有哉?后因以比喻太平盛世);击节(打拍子);击鞠(击皮球)

(4) 攻击;攻打 [assault;attack]

而诸侯敢救者,已拔赵,必移兵击之。——《史记·魏公子列传》

(5) 又如:击排(攻击排斥);击排冒没(攻击排斥,轻率而不顾一切);击床(击杀于床上)

(6) 碰撞;接触 [come in contact with;bump into]

齐吴傍以击汰。——《楚辞·屈原·涉江》

(7) 又如:击毂摩肩(车碰轮,人摩肩。比喻拥挤,热闹);击冲(撞击);撞击(运动体与别的物体猛然碰上)

(8) 杀;搏杀 [kill;slaughter]

入水击蛟。——《世说新语·自新》

数击杀响马贼。——明· 魏禧《大铁椎传》

客奋椎左右击。

猱进鸷击。——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9) 如:击斩(斩杀);击鲜(宰杀活的牲畜禽鱼,充作美食)

常用词组

击败、击毙、击穿、击打、击打、击发、击鼓、击毁、击剑、击溃、击落、击破、击伤、击水、击铁、击退、击玉敲金、击掌、击针、击中

  拼音  duò   注音  ㄉㄨㄛˋ   
简体部首  忄部  部外笔画  9画  总笔画  12画  
繁体部首  心部  
五笔  NDAE  仓颉  PKMB  郑码  UGBQ  四角  94027  结构  左右电码  1924  区位  2272  统一码  60F0  笔顺  丶丶丨一ノ一丨一丨フ一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惰的拼音:duò(ㄉㄨㄛˋ)  

⒈ 懒,懈怠,与“勤”相对:懒惰。怠惰。惰性。惰慢。将骄卒惰。

统一码

惰字UNICODE编码U+60F0,10进制: 24816,UTF-32: 000060F0,UTF-8: E6 83 B0。

惰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惰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憜媠伿㤢

汉英互译

indolent、lazy

造字法

形声:从忄、隋声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惰的拼音:

duò  

〈词性:形〉

(1) (形声。从心,隋省声。本义:不恭敬)

(2) 同本义 [slighting]

惰,不敬也。——《说文》

滕成公来会葬,惰而多涕。——《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今者治平日久,天下之人骄惰脆弱。——宋· 苏轼《教战守策》

(3) 又如:惰傲(怠慢);惰慢(懈怠不敬;懈怠涣散);惰肆(怠慢放肆);惰骄(骄傲懈怠);惰偷(懈怠苟且,懒惰)

(4) 懈怠;懒惰 [lazy]

惰,懒也。——《广雅》

佚而不隋,劳而不慢。——《荀子·非十二子》

避其锐气,击其惰归。——《孙子·军争》

诸司素偷惰。——《明史·海瑞传》

(5) 又如:惰懈(懒惰懈怠);惰力(不图进取的消极落后力量);惰心(怠懒的思想);惰失(怠惰失职);惰劣(怠惰无能);惰侈(懒惰奢侈)

词性变化

惰的拼音: duò  

〈词性:动〉

(1) 衰败 [decline]

雄而不修者,其后必惰。——《墨子·脩身》

(2) 又如:惰坏(败坏);惰君(败坏国事之君)

常用词组

惰轮、惰民、惰性、惰性、惰性气体、惰游

避强击惰:成语接龙顺接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