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bó rén yóu wǒ ér sǐ
注音ㄅㄛˊ ㄖㄣˊ 一ㄡˊ ㄨㄛˇ ㄦˊ ㄙˇ
解释伯仁:晋代周颙的字。指对别人的死亡负有某种责任。
出处《晋书·周颙传》:“吾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
例子高阳《胡雪岩全传·灯火楼台》:“则‘我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会一辈子歉疚在心,日子还过得下去?”
用法作宾语、分句;指对别人的死感到内疚。
感情伯仁由我而死是中性词。
动物生肖牛,虎,蛇
伯的拼音:bó(ㄅㄛˊ)
⒈ 兄弟排行次序:伯仲(指兄弟的次第,喻事物不相上下)。
⒉ 父亲的哥哥:伯伯。伯父。伯母。
⒊ 对父辈戚友的尊称:老伯。世伯。
⒋ 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三等:伯爵。
⒌ 旧时对文章、道德足为表率者的尊称:“海内文章伯”。
⒍ 姓。
伯的拼音:bǎi(ㄅㄞˇ)
⒈ 〔大伯子〕丈夫的大哥。
伯的拼音:bà(ㄅㄚˋ)
⒈ 古同“霸”,古代诸侯联盟的首领。
伯字UNICODE编码U+4F2F,10进制: 20271,UTF-32: 00004F2F,UTF-8: E4 BC AF。
伯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伯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白霸
uncle、earl、count
形声:从亻,白声
older brother; father's elder brother; senior male 'sire'; feudal rank 'count'
详细解释◎ 伯的拼音: bà
〈词性:名〉
(1) 通“霸”。原指春秋时诸侯的首领 [chief of feudal princes]
穆公任之,强配五伯、六卿施。(五伯,即五个盟主,五霸: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荀子·成相》
(2) 又如:伯气(霸气)
◎ 伯的拼音: bà
〈词性:动〉
(1) 称霸 [dominate;tyrannize]
一朝而伯。——《荀子·儒效》
(2) 另见 bǎi;bó
其它字义的拼音:
◎ 伯的拼音: bǎi
〈词性:名〉
(1) 数目。十的十倍 [hundred]
亡(无)农夫之苦,有仟伯之得。——《汉书·食货志上》
(2) 又如:仟伯(仟钱和百钱);伯夫(百人。泛指多人)
(3) 百倍。通“百” [hundredfold]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老子》
(4) 妇人对夫兄的称呼 [husband's elder brother]。又称“伯子”、“伯叔”(妇人称丈夫的兄弟)。今北方方言称作“大伯子”
(5) 另见 bó,bà
其它字义的拼音:
◎ 伯的拼音: bó
〈词性:名〉
(1) (形声。从人,白声。本义:排行第一的,老大)
(2) 同本义 [eldest of brothers]
伯,长也。——《说文》
问我诸姑,遂及伯姊。——《诗·邶风 ·泉水》
侯主侯伯,侯亚侯旅。——《诗·周颂·载芟》
曰伯某甫仲叔季,唯其所当。——《仪礼·士冠礼》
五官之长曰伯。——《礼记·曲礼下》
千里之外访方伯。——《礼记·王制》
忆作儿童随伯氏,南来今只一身存。——韩愈《过始兴江口感怀》
(3) 又如:伯氏(长兄,哥哥);伯兄(长兄);伯氏(长兄);伯歌季舞(比喻兄弟情感和好融洽);伯姊(大姐)
(4) 伯父。父亲的哥哥 [father’s elder brother]
汝伯何由发如漆。——杜甫《醉歌行》
(5) 又如:伯舅(对母亲的哥哥的称呼;古时帝王对异姓诸侯的称呼);伯叔(伯父叔父);伯娘(伯父的妻子);伯翁(父亲的伯父;丈夫的伯父);伯姑(大姑母)
(6) 对年龄较长的男子的尊称 [uncle]
将伯助予。——《诗·小雅·正月》
(7) 女子对丈夫的尊称 [husband]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诗·卫风 ·伯兮》
(8) 古代统领一方的长官 [local official]
分天下以为左右,曰二伯。——《礼记·王制》
(9) 又如:伯叔(周王朝对同姓诸侯的称呼);伯长(古代对地方官的泛称)
(10) 古代五等爵位的第三等 [count]
秦伯素服郊次。——《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11) 又如:伯甸(以伯爵而居甸服)
(12) 王覇。通“霸” [master]
彭祖得之,上及有虞,下及五伯。——《庄子·大宗师》
一朝而伯。——《荀子·儒效》
桓公五伯之上也。——《韩非子·难四》
伯者莫高于齐桓。——《汉书·高帝纪下》
衰则五伯扶其弱。——《汉书·诸侯王表》
壤长地进,至乎伯王。——《汉书·严安传》
(13) 又如:伯余(黄帝的臣子。古代传说最初制造衣裳的人);伯道(霸道);伯王(霸王)
(14) 姓
(15) 另见 bǎi
伯伯、伯父、伯公、伯爵、伯劳、伯乐、伯母、伯婆、伯夷、伯岳、伯仲、伯仲叔季、伯祖、伯祖母
仁的拼音:rén(ㄖㄣˊ)
⒈ 一种道德范畴,指人与人相互友爱、互助、同情等:仁义(a.仁爱与正义;b.通情达理,性格温顺,能为别人着想)。仁爱。仁政。仁人志士(仁爱有节操的人)。仁义礼智(儒家的伦理思想)。仁至义尽。一视同仁(同样看待,不分厚薄)。
⒉ 果核的最内部分或其他硬壳中可以吃的部分:核桃仁儿。
⒊ 姓。
仁字UNICODE编码U+4EC1,10进制: 20161,UTF-32: 00004EC1,UTF-8: E4 BB 81。
仁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仁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忎忈
benvolence、humanity、kernel、sensitive
会意:从人、从二
humaneness, benevolence, kindness
详细解释◎ 仁的拼音: rén
〈词性:名〉
(1) (会意。从人,从二。右边的二是重文。本义:博爱,人与人相互亲爱)
(2) 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观念。其核心指人与人相互亲爱。孔子以之作为最高的道德标准 [benevolence]
仁,亲也。——《说文》
仁者,情志好生爱人,故立字二人为仁。——《春初·元命苞》
上下相亲谓之仁。——《礼记·经解》
温良者,仁之本也。——《礼记·儒行》
仁者,谓其中心欣然爱人也。——《韩非子·解老》
仁者,可以观其爱焉。——《礼记·丧服四制》
岂无居人?不如叔也,洵美且仁。——《诗·郑风·叔于田》
(3) 又如:仁人(有仁德的人);仁术(施行仁道、仁政的方法);仁宇(在仁德的覆蔽之下);仁瑞(仁德的瑞兆);仁朴(仁爱朴实);仁笃(仁爱笃厚);仁诲(仁爱的教诲);仁鄙(仁爱与鄙薄)
(4) 有德者之称 [the benevolent]
(5) 旧指有仁德的人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6) 又如:仁人网(传说商汤曾让猎人网开三面。指给予一条生路);仁者(有德行的人);仁里(仁者住地);仁士(仁人。有德行的人)
(7) 指事物中有恩于万物生育者,古代常与五行等相配
养之,长之,假之,仁也。——《礼记》
(8) 完美的道德 [perfect virtue]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
(9) 仁政 [benevolent government]
以德行仁者王。——《孟子》
(10) 恩惠 [kindness]
则民与子仁。——《论语》。皇疏:“恩也。”
厚泽深仁,遂有天下。——鲁迅《伪自由书》
(11) 同情, 怜悯 [pity]
呼而怨,欲望其哀且仁者,愈大谬矣。——柳宗元《天说》
(12) 种子外皮内的部分——常指可以食用的种子和坚果、核果及类似果实的内果皮里边的部分。字本作“人”,明代后改作“仁” [kernel]。如:核桃仁
(13) 类似果仁的东西 [something resembling a kernel of fruit]。如:瓜子仁
(14) 人 [man(pl.men)]
仁者,人也。——《礼记·中庸》。注:“人也,读如相人偶之人。”
仁者,人也。——《孟子·尽心下》
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论语·雍也》
(15) 古县名 [Ren]
又并蒲、 衍、 首、 垣,以临 仁、 平丘。——《史记·春申君列传》
(16) 水名 [Ren River]
乌江,府东七十里;源出水西蛮界,绕府南与 湘、 洪、 仁三江合。——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
(17) 等于8尺(一说7尺,也有说5.6尺或4尺的)的中国古代长度单位。通“仞” [ren]
九成之台,作于羸土,百仁之高,台(始)于足下。——《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甲本》
(18) 姓
◎ 仁的拼音: rén
〈词性:形〉
(1) 有感觉能力——与“不”连用,作否定式 [sensitive]。如:两手不仁;皮肤不仁
(2) 温润 [warm and rich]
汉水重安而宜竹, 江水肥仁而宜稻。——《淮南子》
(3) 敬辞。旧时常用于书信中 [Kind; My good;My dear] 。如:仁台;仁兄
◎ 仁的拼音: rén
〈词性:动〉
(1) 亲爱 [love]
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史记·魏公子列传》
[陛下] 有仁民爱物之意。——王安石《上时政书》
(2) 同情;怜悯 [sympathize]
将大其声,疾呼而望其仁之也。——韩愈《后十九日复上书》
(3) 思念 [miss]
郊社之义,所以仁鬼神也;…食飨之礼,所以仁宾客也。——《礼记·仲尼燕居》
仁爱、仁慈、仁德、仁弟、仁厚、仁惠、仁民爱物、仁人君子、仁人义士、仁人志士、仁术、仁心仁术、仁兄、仁言利博、仁义、仁义道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仁政、仁至义尽
由的拼音:yóu(一ㄡˊ)
⒈ 原因:原由。事由。理由。由于(介词,表示原因或理由)。
⒉ 自,从:由表及里。由衷(出于本心)。
⒊ 顺随,听从,归属:由不得。信马由缰。
⒋ 经过,经历:必由之路。由来已久。
⒌ 凭借:由此可知。
⒍ 古同“犹”,尚且,还。
⒎ 古同“犹”,犹如,好像。
⒏ 姓。
由字UNICODE编码U+7531,10进制: 30001,UTF-32: 00007531,UTF-8: E7 94 B1。
由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由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㽕凷甴逌
cause、due to、because of、by、follow、obey、reason、through
cause, reason; from
详细解释◎ 由的拼音: yóu
〈词性:动〉
(1) (《说文》无“由”字,古字字形)
(2) 树木生新枝。亦泛指萌生 [sprout]
今在析木之津,犹将复由。——《左传》
(3) 又如:由蘖(树木枯槁或被砍伐后重发的枝条);
(4) 经,由 [pass through;by way of]
谁能出不由户?——《论语·雍也》
余在刑部狱,见死而由窦出者日三四人。——方苞《狱中杂记》
(5) 又如:必由之路;,由边门出去
(6) 行走 [walk]
舍正路而不由,哀哉。——《孟子》
(7) 通“以”( yǐ )。用 [use]
君子无易由言。——《诗·小雅·小弁》。笺:“由,用也。”
不能由吾子。——《左传·襄公三十年》。杜预注:“由,用也。”
亿万舟楫,亿万垣墙,窒隙防淫,是必由之。——《天工开物》
(8) 又如:由房(用房中的音乐娱乐)
(9) 任用 [appoint]
以晋国之多虞,不能由君子;使吾子辱在泥涂久矣。 武之罪也。——《左传》
废而不由,则女德不厌。——《汉书》
(10) 又如:由绎(任用之而使其尽力施展才能)
(11) 听凭;听任 [allow;let]
若赛锦,由你是谁,都输与他。——《水浒传》
(12) 又如:由得(任凭);由心(任凭心意);由本(安于本分);由身(任凭自己);由性(任凭心意)
(13) 遵从;遵照 [follow]
不愆不忘,率由旧章。——《诗·大雅》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论语》
(14) 又如:由文(遵循礼仪);由行(依其道而行);由礼(遵循礼教)
(15) 游玩 [stroll about]。如:由衍(游行衍溢。纵情游乐);由敖(游乐);由喜(游戏);由由(愉悦)
(16) 蹈行;践履 [conform to]
隘与不恭,君子之不由也。——《孟子》
是故隆礼由礼,谓之有方之士。——《礼记》
◎ 由的拼音: yóu
〈词性:名〉
(1) 原由;缘故 [reason]
盖闻古者祖有功而宗有德,制礼乐各有由。——《史记》
(2) 又如:由状(原由与情况);由缘(缘故);由委(原委);由始(起因;起始)
(3) 来源;开头 [origin]
善行动于心,善言出于意,同由共本,一气不异。——汉· 王充《论衡》
(4) 又如:由历(起始和历程);由趣(来历;由末);由绪(来历;来由)
(5) 机缘;机会 [opportunity]
某也愿见,无由达。——《仪礼》
吾欲归附关中,但未有由耳。——《周书》
(6) 法式 [code]
匪言勿言,匪由勿语。——《诗·小雅·宾之初筵》
(7) 途径;办法 [way]
圣武之治民也,进则使无由得其所利,退则使无由避其所害。——《管子》
(8) 又如:无由(没有门径,无从)
(9) 姓。如:由吾(复姓)
◎ 由的拼音: yóu
<连>
(1) 因为;由于 [because of;due to]
由是则生,而有所不用也。——《孟子·告子上》
宣宗初亦号供奉, 程既审上晓音律…必为奇巧声动上,由是得幸。—— 宋· 王谠《唐语林·雅量》
由是之扬,之杭,之金陵,名达于缙绅间(之,动词,到)。—— 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2) 又如:由以(因而)
◎ 由的拼音: yóu
〈词性:介〉
(1) 自,从…(表示起点) [from]
由,自也。——《尔雅》
由屋顶放光入室。——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2) 又如:由中(由衷);由自(自,尚自);由来(自始以来);由忠(由衷)
由不得、由来、由头、由于、由衷
我的拼音:wǒ(ㄨㄛˇ)
⒈ 自称,自己,亦指自己一方:我们。我见(我自己的看法)。我辈。我侪(我们)。自我。我盈彼竭。
我字UNICODE编码U+6211,10进制: 25105,UTF-32: 00006211,UTF-8: E6 88 91。
我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我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㦱
I、me
人、尔、敌
会意
our, us, i, me, my, we
详细解释◎ 我的拼音: wǒ
〈词性:代〉
(1) (会意。从戈,从戈。“我”表示兵器。甲骨文字形象兵器形。本义:兵器。基本义:第一人称代词)
(2) 自称;自己 [I imy;myself]
我,施身自谓也。——《说文》
观我生。——《易·观卦》
万物皆备于我矣。——《孟子·尽心上》
(3) 又如:我行(我这里);我身(我自己;我这个人);我咱(我自。我,我自己);我见犹怜(形容女子容貌姿态美丽动人);我家(自己。我们家);我侬(方言。我)——按:上古时代,“吾”和“我”在语法上有分别。“吾”不用于动词后面作为宾语
今者吾丧我。——《庄子》
(4) 己方;己国 [we;our]。如:敌我友;我每(我们);我伲(方言。我们);我曹(我们);我辈(我等,我们)
◎ 我的拼音: wǒ
〈词性:形〉
(1) 自己的 [self]。如:我生(我之行为);我仪(我的匹配)
(2) 表示亲密的 [my dear]。如:我丈(对老人的亲切称呼);我老彭;我老叶;我东海
(3) 向一边倾斜的,扭歪的 [wry]
我,顷顿也。——《说文》。段玉裁注:“谓倾侧也。顷,头不正也。顿,下首也。故引申为顷侧之意。”
◎ 我的拼音: wǒ
〈词性:动〉
杀 [kill]
我伐用张。——《书·泰誓中》
我,古杀字。——《说文》
我见、我们、我思、我行我素
而的拼音:ér(ㄦˊ)
⒈ 古同“尔”,代词,你或你的:“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⒉ 连词(a.表平列,如“多而杂”。b.表相承,如“取而代之”。c.表递进,如“而且”。d.表转折,如“似是而非”。e.连接肯定和否定表互为补充,如“浓而不烈”。f.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修饰,如“侃侃而谈”。g.插在主语谓语中间表假设,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⒊ 表(从……到……):从上而下。
而字UNICODE编码U+800C,10进制: 32780,UTF-32: 0000800C,UTF-8: E8 80 8C。
而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而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洏耏髵能
and that、moreover
象形
and; and then; and yet; but
详细解释◎ 而的拼音: ér
〈词性:名〉
(象形。小篆字形,象胡须形。上面的“一”表示鼻端,“|”表示人中;下面分内外两层,外层象两腮的胡子,内层象生在嘴下的胡子。“而”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颊毛) 同本义 [bristles on the jaws]
而,颊毛也。——《说文》
◎ 而的拼音: ér
<连>
(1) 从古沿用下来的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and;furthermore;moreover;but also;into the bargain;if;in case;however]
(2) 表示并列关系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3) 表示递进关系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4) 表示承接关系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宋· 苏轼《石钟山记》
(5) 表示转折关系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6) 表示假设关系
诸君而(如果)有意;瞻余马首可也。——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7) 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
吾恂恂而起。——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 而的拼音: ér
〈词性:代〉
(1) 你;你的 [you;your]
予岂不知而作。——《诗·大雅·桑柔》
余知而无罪也。——《左传·昭公二十年》
子归,殁而父母之世。——《国语·吴语》
尽于酒肉,入于鼻口矣,而何足以知其所自来?——《庄子·徐无鬼》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聊斋志异·促织》
(2) 又如:而翁(你的父亲)
(3) 这样,此 [this]
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4) 又如:而夫(此人;这人)
◎ 而的拼音: ér
〈词性:助〉
(1) 表示偏正关系,相当于“之”,“的” [of]
虞之与 虢,相恃而势。——《淮南子·人间》
(2) 与“上”、“下”、“前”、“后”、“来”、“往”连用,相当于“以”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易·系辞上》
◎ 而的拼音: ér
<语气>
(1) 用于句中,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岂” [how could;how is it possible]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
(2) 用于句末,相当于“耳”,“哪”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论语·微子》
◎ 而的拼音: ér
〈词性:动〉
(1) 如,好象 [seem;like]
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吕氏春秋》
(2) 另见 néng
而后、而或、而今、而况、而立、而且、而外、而已
◎ 而的拼音: néng
通“能”。
〈词性:名〉
才能 [ability]
然计天下之所以治者,何也?唯而以尚同一义为政故也。——《墨子·尚同下》
戒之戒之,微而异之。——《管子·枢言》。微而,犹无能。而、能古字通用
小白承天子之命而毋下拜。——《管子·小匡》
不待我而有成事者也。——《商君书·慎法》
〈词性:动〉
(1) 能够 [can]
桀纣幽厉……不而矫其耳目之欲。——《墨子·非命下》
不逢汤武与 恒缪兮,也孰去而知之?《楚辞·九章·惜往日》
(2) 另见 ér
死的拼音:sǐ(ㄙˇ)
⒈ 丧失生命,与“生”、“活”相对:死亡。死讯。死刑。死囚。死棋。死地。生离死别。死有余辜。
⒉ 不顾生命:死志(牺牲生命的决心)。死士(敢死的武士)。死战。
⒊ 固执,坚持到底:死心塌地。死卖力气。
⒋ 无知觉:睡得死。
⒌ 不活动,不灵活:死结。死理。死板。
⒍ 不通达:死胡同。死路一条。
⒎ 过时,失去作用:死文字。
⒏ 极,甚:乐死人。
死字UNICODE编码U+6B7B,10进制: 27515,UTF-32: 00006B7B,UTF-8: E6 AD BB。
死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死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尸
die、end up、meet one's death、pass away
生、活
会意
die; dead; death
详细解释◎ 死的拼音: sǐ
〈词性:动〉
(1) (会意。小篆字形。右边是人,左边是“歺”( è ),残骨,指人的形体与魂魄分离。本义:生命终止)
(2) 同本义 [die;decease;expire;pass away; beyond]
死,民之卒事也。——《说文》
死者,人之终也。——《列子·天瑞》
庶人曰死。——《礼记·曲礼》
沁人曰死。——《礼记·檀弓》
民知不死,其亦夫有奋心。——《左传·哀公十六年》
楚令尹死。—《左传·昭公二十三年》
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亡何国变,宁南死。—— 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3) 又如:死生(死亡和生存);死过(死去,去世);死限(死期,寿命的期限);死却(死去;死掉);死不残(半死不活;不中用);死去还魂(死去活来);死费尽残(半死不活);死数里算帐(离死期不远);死耗(死亡的消息);死君(死去的国君)
(4) 为某事或某人而牺牲性命 [lay down one’s life for]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史记·陈涉世家》
(5) 又如:死义(为信守节义而死);死难;死节(以一死保全节操);死士(誓死效劳之士)
(6) 穷,尽 [end]
战余落日黄,军败鼓声死。——常建《吊王将军墓》
讹言“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后汉书》
(7) 拼死,拼命 [risk one’s life;to the death]
于是乃废文任武,厚养死士,缀甲厉兵,效胜于战场。——《战国策·秦策》
上欲陵死战,召 陵母及妇,使相者视之,无死丧色。——《汉书·李广传》
(8) 又如:死战:死守;死杀(死命拼杀)
(9) 固守;抱着不放 [cling to]。如:心还没死;你就死了这条心吧
◎ 死的拼音: sǐ
〈词性:形〉
(1) 死板,不灵活 [fixed;dead;stagnant]
人画竹梢死羸垂,萧画枝活叶叶动。——白居易《画竹歌》
(2) 又如:死水;死法(固定、死板的方法);死心眼;死画(呆板而不具灵性的画);死规矩;死教条;死口(不可改变的话);死格(死板的格式);死办法;死临侵(亦作“死淋侵。”死呆呆毫无生气的样子)
(3) 不可调和的 [implacable;deadly]。如:死对头;死敌;死雠仇(死对头)
(4) 不能通过的 [impassable;closed]。如:把漏洞堵死;死胡同;死角;死路
(5) 牢牢固定的;移动不了或极难移动的 [fast]
与顿丘 李奖一面,便定死交。——《北齐书·宋游道传》
(6) 又如:死扣儿;窗子钉死了;死结;死心搭地(死心落地。不作他想,实心实意);死桩(死木头;木头疙瘩)
(7) 表示爱怜的 [dear]。如:死丫头,你快过来
(8) 无用的。詈词 [useless]。如:死狗;死公;死货(无用的人);死老头子
◎ 死的拼音: sǐ
〈词性:副〉
(1) 甚;极 [extremely;do death]
这添添小哥哥,今年十三岁,天生的甚是聪明,父亲欢喜死他。—— 杨文奎《儿女团圆》
(2) 又如:死急(极其急迫);死要面子;高兴死了;累得要死;累死了;死沉;高兴死了
◎ 死的拼音: sǐ
〈词性:名〉
(1) 死刑 [capital punishment]
君子以议狱缓死。——《易·中孚》
(2) 尸体 [corpse]
生拘白乞而问 白公之死焉。——《左传·哀公十六年》
汉遣使三辈至 唐居,求 谷吉等死。——《汉书·陈汤传》
安所求子死?——《汉书·尹赏传》
(3) 主,主管 [chief;in charge of]
一爱相若,其类在死也。——《墨子》
死巴、死巴巴、死板、死报、死背、死不瞑目、死不足惜、死产、死沉、死沉沉、死城、死党、死当、死得其所、死地、死点、死对头、死而复生、死而后已、死而无悔、死而无怨、死光、死鬼、死河、死胡同、死缓、死灰、死灰复燃、死活、死记硬背、死忌、死寂、死键、死角、死劲儿、死静、死库容、死牢、死里逃生、死力、死路、死面、死灭、死命、死难、死脑瓜骨、死脑筋、死皮赖脸、死气沉沉、死囚、死球、死去活来、死伤、死伤相枕、死尸、死事、死守、死手、死数、死水、死说活说、死死平平、死胎、死头、死亡、死亡线、死无对证、死无葬身之地、死巷、死心、死心塌地、死心眼儿、死信、死刑、死讯、死因、死硬、死有余辜、死于非命、死战、死仗、死账、死者、死症、死中求生、死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