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簸土扬沙的意思

yángshā

簸土扬沙



拼音bǒ tǔ yáng shā

注音ㄅㄛˇ ㄊㄨˇ 一ㄤˊ ㄕㄚ

解释簸:扬。指虚张声势。

出处元 乔吉《两世姻缘》第三折:“你这般摇旗呐喊,簸土扬沙。”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含贬义。

感情簸土扬沙是贬义词。

繁体簸土揚沙

近义虚张声势

英语winnow sand

动物生肖牛,虎,蛇

  拼音  bò bǒ   注音  ㄅㄛˋ ㄅㄛˇ   
部首  竹部  部外笔画  13画  总笔画  19画  
五笔86  TADC  五笔98  TDWB  仓颉  HTCE  郑码  MEXI  四角  88847  结构  上下电码  4684  区位  8404  统一码  7C38  笔顺  ノ一丶ノ一丶一丨丨一一一ノ丶フノ丨フ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簸的拼音:bò(ㄅㄛˋ)  

⒈ 〔簸箕〕①扬糠除秽、清理垃圾的器具,用竹篾、柳条或铁皮制成,三面有边沿,一面敞口;②簸箕形的指纹(“箕”均读轻声)。

其他字义

簸的拼音:bǒ(ㄅㄛˇ)  

⒈ 用簸箕颠动米粮,扬去糠秕和灰尘:簸谷。

⒉ 颠动摇晃:颠簸。簸荡。簸动。簸弄。

统一码

簸字UNICODE编码U+7C38,10进制: 31800,UTF-32: 00007C38,UTF-8: E7 B0 B8。

簸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簸字收录于 次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winnow

造字法

形声:从竹声

English

winnower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簸的拼音:   

〈词性:动〉

(1) (形声。从箕,皮声。本义:用簸箕盛粮食等上下颠动,扬去糠粃尘土等物)

(2) 同本义 [winnow]

簸,扬米去糠也。——《说文》

维南有箕,不可以簸扬。——《诗·小雅·大东》

或舂或揄,或簸或蹂。——《诗·大雅·生民》

(3) 又如:簸秕,簸扬糠秕(扬米去糠,糠在米上);簸箩(盛物的竹筐)

(4) 摇动;颠动 [jolt]

宫殿摆簸。——唐· 李朝威《柳毅传》

(5) 又如:颠簸;簸行(摇摆不定的步行)

(6) 另见   

常用词组

簸荡、簸动、簸谷、簸箩、簸弄、簸扬

基本词义

簸的拼音:   

另见   

常用词组

簸箕

  拼音    注音  ㄊㄨˇ   
部首  土部  部外笔画  0画  总笔画  3画  
五笔  FFFF  仓颉  G  郑码  BA  四角  40100  结构  单一电码  0960  区位  4533  统一码  571F  笔顺  一丨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土的拼音:tǔ(ㄊㄨˇ)  

⒈ 地面上的泥沙混合物:土壤。黄土。

⒉ 疆域:国土。领土。

⒊ 本地的,地方性的:故土。

⒋ 民间生产的(区别于“洋”):土方(民间流传的药方,亦称“偏方”)。

⒌ 不合潮流:土气。

⒍ 未熬制的鸦片:烟土。

⒎ 中国古代乐器八音之一。

⒏ 中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于青海省:土族。

⒐ 姓。

统一码

土字UNICODE编码U+571F,10进制: 22303,UTF-32: 0000571F,UTF-8: E5 9C 9F。

土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土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dust、earth、ground、homemade、land、local、soil、unrefined

相关字词

造字法

象形:像土块

English

soil, earth; items made of earth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土的拼音:   

〈词性: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象土块,下象地面。金文中空廓变填实,小篆又变为线条。本义:泥土,土壤)

(2) 同本义。沉积于地面上的泥沙混合物。潮湿时称泥土,地质学上称土壤 [soil;earth]

土,地之吐生物者也。——《说文》

百谷草木丽乎土。——《易·彖传》

禹敷土。——《书·禹贡》

辨十有二土之名物。——《周礼·大司徒》

君之视臣为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孟子·离娄》

焉置土石。——《列子·汤问》

如土石何。

不若燔土。——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土膏微润。——明· 袁宏道《满井游记》

(3) 又如:土粉(粉刷墙壁用的白垩土);土力(土壤肥沃的程度);土化(施肥使土壤肥沃);土坷拉(土块);土山(泥土堆积成的山);土城(土筑之城);土堡(用土石筑成的碉堡);土堰(土筑成的拦水坝);土阶茅屋(谓居住俭朴)。又指炼金术者的四大元素之一和五行之一。如:水、火、木、金、土

(4) 土地 [land;ground]

甘食其土之有。——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5) 又如:土工(从事挖土埋人工作的人);土宇(土地住宅);土田(土地田畴);土功(治水土的工程);土作(土木工程);土薄(土地硗薄);守土有责;土公(土地神)

(6) 尘土 [dirt]。如:土雨(飞扬的尘土);他鞋上都是土

(7) 领土,国土 [territory;domain]

天府之土。——《三国志·诸葛亮传》

北土禾平。——《资治通鉴》

能守其土。——宋· 苏洵《六国论》

守土吏或降。——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8) 又如:土疆(领土);土境(领土,国土)

(9) 乡土,居处。某人的出生地、出身地、居住地或国籍地 [country]。如:故土;土棍(地方上的无赖、地痞);土团(乡里的自卫组织);土豪(乡里仗势欺人的人);土风(乡土歌谣);土思(思念故乡);土宇(乡土和屋宅)

(10) 坟墓 [mound]。如:土眼(坟);土中人(坟中人);土中宅(坟墓);土骨堆(坟)

(11) 烟土,粗制的鸦片 [opium]。如:土栈(贩运、囤积鸦片烟的商行);运土

(12) 平原,平地 [plain]。如:土国(地处平原的国家)

(13) 田 [field]

土,田也。——《尔雅》。郝懿行义疏:土为田之大名,田为已耕之土。对文则别,散则通也。

(14) 中医学上指脾 [spleen]

不想春气渐深,肝木克了脾土,每日只吃两碗米汤,卧床不起。——《儒林外史》

(15) 土地神。后作“社” [land god]

天子祭天,诸侯祭土。——《公羊传·僖公三十一年》

(16)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 [Tu nationality]。自称“蒙古勒”或“蒙古尔孔”(意为蒙古人),分布在青海省及甘肃天祝等地

(17) 姓

词性变化

土的拼音:   

〈词性:形〉

(1) 本地的;本国的;地方的 [local;native]。如:土兵(地方兵;民兵);土帮(当地人结成的团伙);土货(本地出产的货品);土酥(本地产的酒);土音(本地语音);土兵(地方兵)

(2) 指民间延用的生产技术和有关的设备、产品、人员等(区别于“洋”)[homemade;indigenous]。如:土栈(经营土特产品的商行);土造,土制(土法制造);土法;土纸

(3) 属于或关于普通语言的 [vulgar]。如:土白(土话;方言);欧洲的几种土语

(4) 俗气的,不合潮流的[unrefined;unenlightened]。如:土头土脑;土里土气的

土的拼音:   

〈词性:动〉

(1) 测量土地 [measure]

凡建邦国,以土圭土其地,而制其域。——《周礼·地宫·大司徒》

土圭尺有五寸,以致日,以土地。——《周礼·考工记·玉人》。郑玄注:土,犹度也。

不土其地,不分其民,明正也。——《谷梁传·僖公四年》

(2) 吐 [vomit]

土,泻也。——《广雅》。王念孙疏证:土之为言吐也。

常用词组

土坝、土邦、土包、土包子、土堡、土崩瓦解、土布、土层、土产、土地、土地改革、土地庙、土电影、土豆、土豆、土遁、土耳其、土法、土方、土方工程、土房、土肥、土匪、土粪、土封、土风、土改、土岗,土丘、土疙瘩;土圪ń、土埂、土狗、土豪、土豪劣绅、土话、土皇帝、土混混,土混混儿、土货、土建、土炕、土坎,土坎儿、土牢、土老财、土老儿、土老帽、土里土气、土埋半截、土木、土木工程、土牛、土牛木马、土坯、土坪、土坡,土坡儿、土气、土气、土墙、土壤、土人、土色、土生土长、土石方、土司、土俗、土特产、土头土脑、土围、土屋、土系、土戏、土星、土洋并举、土宜、土音、土语、土葬、土政策、土纸、土质、土著、土专家

  拼音  yáng   注音  一ㄤˊ   繁体    
部首  扌部  部外笔画  3画  总笔画  6画  
五笔  RNRT  仓颉  QNSH  郑码  DYOD  四角  57027  结构  左右电码  2254  区位  4979  统一码  626C  笔顺  一丨一フノノ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扬(揚)的拼音:yáng(一ㄤˊ)  

⒈ 簸动,向上播散:扬水。扬场(cháng   )。扬汤止沸。

⒉ 高举,向上:扬手。扬帆。趾高气扬。扬眉吐气。

⒊ 在空中飘动:飘扬。

⒋ 称颂,传播:扬言。扬威。颂扬。扬弃。扬名。

⒌ 姓。

统一码

扬字UNICODE编码U+626C,10进制: 25196,UTF-32: 0000626C,UTF-8: E6 89 AC。

扬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扬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揚飏敭䬗

汉英互译

raise、winnow

相关字词

造字法

形声:左形右声

English

scatter, spread; praise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扬的拼音:

揚、敭 yáng  

〈词性:动〉

(1) (形声。从手,昜( yáng  )声。金文字形,像用双手举起“玉”,是会意字。本义:高举)

(2) 同本义 [raise;lift]

扬,飞举也。——《说文》

扬,举也。——《小尔雅》

杜篑洗而扬觯。——《礼记·檀弓》

盥洗扬斛。——《礼记·乡饮酒义》

南扬弓。——《仪礼·乡射礼》

扬其波。——《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扬鞭语曰。——明· 宗臣《报刘一丈书》

大风扬积雪。——清· 姚鼐《登泰山记》

扬帆去。——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3) 又如:扬楫(行船);扬袂(举袖);扬眉(举目);扬旌(高举军旗);扬麋(扬眉);扬觯(举起酒器);扬鞭(挥鞭);扬臂(振臂);扬徽(挥动军旗);扬刃(挥动锋刃)

(4) 假借为“飞”。飞起,升高 [fly high]

只因朝廷无驾驭,遂令草泽有鹰扬。——《水浒全传》

飘风起兮扬尘埃,走鬯罔兮乍东西。——汉· 王逸《九思·逢尤》

(5) 又如:扬蕤(彩带飘舞);扬尘(激起尘土);扬饭(扬去饭的热气)

(6) 通过风或气流处理 [谷物等] 以便扇去废物 [winnow]

维南有箕,不可以簸扬。——《诗·小雅·大东》

(7) 又如:用连枷打谷后,他们又扬谷

(8) 提高声音 [aloud]

不吴不扬。——《诗·鲁颂·泮水》

(9) 又如:扬言(大声地说);扬音(谓发出高亢的声音);扬歌(高声歌唱);扬嚷(高声叫嚷)

(10) 发扬,发挥 [develop;make the most of]

发扬蹈厉,太公之志也。——《礼记·乐记》

扬文欲其明。——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11) 振作,昂扬 [display vigor;high-spirited]

振声激扬。——《后汉书·张衡传》

(12) 显示;夸耀 [show;praise]

皆有功德,知名当世,是以表而扬之。——《汉书》

(13) 又如:扬美(称扬优点);扬清(谓称扬美德);扬善(宣扬好人好事);扬称(赞扬)

(14) 传播 [propagate]。如:扬铃打鼓(喧嚷得大家都知道);扬条(揭发别人阴私;传扬别人短处);扬芳(传播芳香);扬馨(播散香气)

(15) 仰 [lift]

进则揖之,退则扬之。——《礼记·玉藻》

词性变化

扬的拼音:

yáng  

〈词性:名〉

(1) 眉毛及其上下部分 [brow]

清扬婉兮。——《诗·齐风·猗嗟》

问我何所得,乐色填清扬。——《唐·卢仝》

(2) 过长过高的树枝 [long branch]

持斧伐远扬,荷锄觇泉脉。——王维《春中田园作》

(3) 古九州之一 [Yang prefecture]。辖今苏、皖、赣、浙、闽诸省

(4) 姓

常用词组

扬长、扬长避短、扬长而去、扬场、扬程、扬帆、扬幡招魂、扬风,扬风儿、扬谷、扬谷机、扬花、扬剧、扬厉、扬眉吐气、扬名、扬旗、扬其波、扬起、扬气、扬弃、扬琴、扬清激浊、扬搉、扬声、扬声器、扬升、扬水、扬水站、扬汤止沸、扬威、扬言、扬扬、扬扬得意、扬州八怪、扬子鳄、扬子江

  拼音  shā shà   注音  ㄕㄚ ㄕㄚˋ   
简体部首  氵部  部外笔画  4画  总笔画  7画  
繁体部首  水部  
五笔  IITT  仓颉  EFH  郑码  VKM  四角  39120  结构  左右电码  3097  区位  4119  统一码  6C99  笔顺  丶丶一丨ノ丶ノ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沙的拼音:shā(ㄕㄚ)  

⒈ 非常细碎的石粒:沙子。沙石。风沙。沙尘。沙砾(沙和碎石块)。沙漠。沙丘。沙滩。沙洲(江河里由泥沙淤积成的陆地)。沙暴。沙浴。沙疗。沙鸥(文学上指栖息岸边沙地的鸥一类的水鸟)。

⒉ 像沙的东西:沙糖。豆沙。沙瓤。

⒊ 声音不清脆不响亮:沙哑。

⒋ 姓。

其他字义

沙的拼音:shà(ㄕㄚˋ)  

⒈ 经过摇动把某东西里的杂物集中,以便清除。

统一码

沙字UNICODE编码U+6C99,10进制: 27801,UTF-32: 00006C99,UTF-8: E6 B2 99。

沙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沙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sand、hoarse

造字法

会意:从氵、从少

English

sand, gravel, pebbles; granulated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沙的拼音: shā  

〈词性:名〉

(1) (会意。从水,从少。《说文》:“水少沙见。”金文字形,左边是水,右边“少”象沙粒形。本义:极细碎的石粒)

(2) 同本义 [sand]

沙,水中散石也。——《说文》。字亦作砂。

于沙。——《易·需》。荀注:“水中之刚。故曰沙。”

剽土之次曰五沙。五沙之状,粟焉。如屑尘厉。——《管子·地员》

白沙山广员三百里。尽沙也。——《北山经》

红壁丹沙。——《楚辞·招魂》

胡关饶风沙,萧索竟终古。——李白《古风》

绿杨荫里白沙堤。——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3) 又如:沙芦(泥沙里的芦苇);沙砾(细沙和碎石。也作砂砾);沙坛(沙祭坛);沙路;沙堤;沙痕(沙上的痕迹);沙泉(沙上涌出的泉水);沙府(铺沙的墓穴)

(4) 沙滩。水边或水中由沙子淤积成的陆地[sandy beach]

凫鷖在沙。——《诗·大雅·凫鷖》

(5) 又如:沙线(地图上表明航道上暗滩的虚线);沙涂(沙泥沉积而成的浅滩);沙步(沙滩边渡口);沙洪(由流沙淤积而成的大暗滩);沙路(沙滩上的路;沙石路);沙际(沙滩或沙洲边);沙屿(沙滩和小岛);沙碛(沙滩;沙洲)

(6) 沙地;水边可耕之地 [beach field]。如:沙民(沙田上耕作的民丁);沙丁(沙田民户中的丁男);沙裙(沙田边缘的荒地);沙压(被流沙覆盖的耕地);沙坑(流沙淤积的洼地);沙埚(低洼的沙地);沙荒地(由大风或洪水带来大量沙粒而形成的不能耕种的沙地)

(7) 沙漠 [desert]。如:沙衍(沙漠);沙度(越过沙漠);沙莽(广阔的沙地,大漠);沙朔(北方沙漠之地,塞北);沙陲(边陲沙漠之地);沙区(沙漠地区);沙西(泛指远方沙漠地带以西的地区);沙外(大漠以北);沙塞(沙漠边塞);沙塞子(生长在塞外沙漠地带的胡人)

(8) 由蒸制或研磨所制的调匀的食品 [paste]。如:豆沙

(9) 姓。如:沙三(泛指人名。在元剧中和“五留”同用。犹言“张三”、“李四”)

(10) 古有时通“纱”。指绢之轻细者 [yarn]

素沙者今之白缚也,……今世有沙縠者,名出于此。——《周礼·天官·内司服》郑注

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荀子·劝学》

词性变化

沙的拼音: shā  

〈词性:形〉

(1) 沙哑的,嘶哑的 [hoarse]。如:沙喉咙(嘶哑的嗓子);沙嗄(沙涩。嘶哑不圆润)

(2) 粗糙 [coarse;crude;rough]。如:沙壳子(质粗劣的小铜钞);沙模儿铜钱(即沙钱,质地粗劣的小铜钱);沙涩(粗糙)

(3) 粗野;粗俗 [rude;boorish;vulgar]。如:沙块(粗野之人)

(4) 颗粒松散如沙状 [granulated]。如:沙糖;沙瓤(呈细粒状的松散瓜瓤)

(5) 〈词性:方〉∶雌性的 [female]。如:沙牛

(6) 另见 shà  

常用词组

沙坝、沙包、沙暴、沙蚕、沙场、沙尘、沙虫、沙船、沙袋、沙丁鱼、沙发、沙肝儿、沙锅、沙害、沙化、沙荒、沙皇、沙礁、沙金、沙坑、沙拉、沙里淘金、沙砾、沙龙、沙门、沙弥、沙漠、沙鸥、沙盘、沙丘、沙瓤、沙色、沙沙、沙沙声、沙参、沙石、沙滩、沙田、沙土、沙文主义、沙哑、沙眼、沙涌、沙原、沙灾、沙蚤、沙质、沙洲、沙柱、沙嘴

基本词义

沙的拼音: shà  

〈词性:动〉

(1) 〈词性:方〉∶摇动,使东西里的杂物集中,以便清除 [shake]。如:把米里的稗子沙一沙

(2) 另见 shā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