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布帛菽粟的意思

shū

布帛菽粟



拼音bù bó shū sù

注音ㄅㄨˋ ㄅㄛˊ ㄕㄨ ㄙㄨˋ

解释帛:丝织品;菽:豆类;粟:小米,泛指粮食。指生活必需品。比喻极平常而又不可缺少的东西。

出处《宋史 程颐传》:“其言之旨,若布帛菽粟然,知德者尤尊崇之。”

例子对于胜利了的人民,这是如同布帛菽粟一样地不可以须臾离开的东西。(毛泽东《为什么要讨论白皮书》)

用法联合式;作主语、宾语;指生活必需品。

感情布帛菽粟是中性词。

近义衣食住行、柴米油盐

英语daily necessities as food and clothing

俄语одéжда и пища

动物生肖牛,虎,蛇

  拼音    注音  ㄅㄨˋ   
部首  巾部  部外笔画  2画  总笔画  5画  
五笔  DMHJ  仓颉  KLB  郑码  GDLI  四角  40227  结构  左上包围电码  1580  区位  1828  统一码  5E03  笔顺  一ノ丨フ丨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布的拼音:bù(ㄅㄨˋ)  

⒈ 棉、麻及棉型化学短纤维经纺纱后的织成物:布匹。布帛。布衣。

⒉ 古代的一种钱币。

⒊ 宣告,对众陈述:宣布。发布。布告。开诚布公(推诚相见,坦白无私)。

⒋ 分散到各处:散布。遍布。星罗棋布。

⒌ 流传,散播:布道。布施。

⒍ 做出安排:布置。布景。布局。

⒎ 姓。

统一码

布字UNICODE编码U+5E03,10进制: 24067,UTF-32: 00005E03,UTF-8: E5 B8 83。

布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布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佈㱛

汉英互译

cloth、fabric

造字法

形声

English

cotton cloth, textiles, linen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布的拼音:   

〈词性:名〉

(1) (形声。从巾,父声。本义:麻布)

(2) 同本义(古时无棉布) [hemp cloth]

坤为布。——《易·说卦》

抱布贸丝。——《诗·卫风·氓》

女有余布。——《孟子》

果布辐凑而常然。——左思《吴都赋》

商祝免袒,执功布入。——《仪礼·既夕礼记》

许子必织布而后衣乎?——《孟子·滕文公》

(3) 又如:布衣(平民,老百姓。古时老百姓穿麻布衣服,所以称平为“布衣”);布槽(布制的马槽);布褐(粗布衣服;又指平民);布总(古代丧服,以麻布束发)

(4) 棉、麻、苎、葛等织物的通称 [cloth]

足缠白布。——明· 魏禧《大铁椎传》

(5) 又如:土布(手工纺织的布);布索(布制的绳);布衣交(贫贱之交);布裙荆钗(指民家的女子);布头笺(用碎片制成而品质优良的笺纸);布掸子(用布条札成的掸帚)

(6) 古代钱币 [coin]

外府掌邦布之出入。——《周礼·天官·外府》

(7) 又如:布儿(古代钱币的通称。亦作“泉布”);布缗(古代用绳子串起来的钱)

词性变化

布的拼音:

  

〈词性:动〉

(1) 铺开 [be fully underway;spread]

收葱子,必薄布阴干。——贾思勰《齐民要术·种葱》

禹鲧是始布土。——《山海经·海内经》

敢私布之。——《左传·昭公十六年》

布币行礼。——《国语·鲁语上》

(2) 引申为散开,分布 [disperse;scatter;be distributed over an area]

天下英豪布在州郡。——《三国志·吴主权传》

影布石上。——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3) 又如:布陈(敷布陈设);布武(用小步疾走,使足迹散布,而不相重叠);布锦(铺展锦绣)

(4) 布列 [distribute and display]

千人者布列江岸。——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5) 又如:布阵(布列阵势);布兵(布戎。布甲。布列军队);布伍(部署军队)

(6) 布施;施行 [carry out]

阳春布德泽。——《乐府诗集·长歌行》

(7) 又如:布德(广施恩德);布惠(布施恩惠);布化(施行教化)

(8) 公布,颁布 [promulgate]

法者,…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韩非子·难三》

(9) 又如:布按三司(布政、按察、都指挥史的总称);布露(公布,向众人布告披露);布谕(布告晓喻);布教(颁布教令)

(10) 伸开 [stretch]。如:布指(伸开手指);布展(伸展;扩展)

(11) 传布 [disseminate]

上器其能,赐以秘书之副,时书未布。——《汉书·叙传》

(12) 又如:布旨(传布旨意);布种(撒籽栽种);布怨(播怨,结怨)

(13) 陈述 [state]

聊布往怀,君其详之。——丘迟《与陈伯之书》

(14) 又如:布达(陈述表达);布述(书信用语。陈述)

(15) 布置,安排 [arrange]。如:布席(铺设坐席);布致(布景致思);布摆(安排)

常用词组

布帛、布帛菽粟、布菜、布达拉宫、布达佩斯、布道、布丁、布防、布告、布谷、布褐、布景、布局、布拉柴维尔、布拉格、布拉吉、布囊其口、布雷、布鲁塞尔、布匹、布琼布拉、布哨、布设、布施、布头,布头儿、布线、布洋娃娃、布衣、布衣韦带、布衣之交、布宜诺斯艾利斯、布阵、布置、布子

  拼音    注音  ㄅㄛˊ   
部首  巾部  部外笔画  5画  总笔画  8画  
五笔  RMHJ  仓颉  HALB  郑码  NKLI  四角  26227  结构  上下电码  1591  区位  1815  统一码  5E1B  笔顺  ノ丨フ一一丨フ丨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帛的拼音:bó(ㄅㄛˊ)  

⒈ 丝织品的总称:布帛。帛书。帛画。化干戈为玉帛(喻变争斗为友善)。竹帛(指书籍)。简蠹帛裂(书坏了)。

统一码

帛字UNICODE编码U+5E1B,10进制: 24091,UTF-32: 00005E1B,UTF-8: E5 B8 9B。

帛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帛字收录于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汉英互译

silk

造字法

形声:从巾、白声

English

silks, fabrics; wealth, property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帛的拼音:   

〈词性:名〉

(1) (形声。从巾,白声。甲骨文字形,上面是“白”字,下面是“巾”字。本义:丝织品的总称)

(2) 同本义 [silks]

王所赐金帛,归尽藏之。——汉· 刘向《列女传》

大帛之冠。——《左传·闵公二年》

执玉帛者万国。 ——《淮南子·原道》

孤执皮帛。——《周礼·大宗伯》

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论语·阳货》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史记·陈涉世家》

瓦缝参差,如周身之帛缕。——杜牧《阿房宫赋》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左传·庄公十年》

(3) 又如:布帛(棉织品和丝织品的总称);玉帛;财帛;帛召(写在帛上的诏书);帛画(画在丝织物上的图画)

(4) 指帛书 [book copied on silk]

简蠹帛裂,三写易字。——《文心雕龙》

常用词组

帛画、帛缕、帛书

  拼音  shū   注音  ㄕㄨ   
简体部首  艹部  部外笔画  8画  总笔画  11画  
繁体部首  艸部  部外笔画  8画  总笔画  14画  
五笔  AHIC  仓颉  TYFE  郑码  EIKX  四角  44947  结构  上下电码  5486  区位  6136  统一码  83FD  笔顺  一丨丨丨一一丨ノ丶フ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菽的拼音:shū(ㄕㄨ)  

⒈ 豆的总称:菽水(泛指粗茶淡饭,用以指对父母的奉养,如“菽菽承欢”)。菽麦。菽粟。

统一码

菽字UNICODE编码U+83FD,10进制: 33789,UTF-32: 000083FD,UTF-8: E8 8F BD。

菽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菽字收录于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造字法

形声:从艹、叔声

English

beans and peas, collectively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菽的拼音:

shū  

〈词性:名〉

(1) 豆类的总称 [beans]

尗,豆也。象菽豆生之形也。——《说文》。按,象戴种而出之形,下其根也。一,地也。指事。

菽草之难杀者也。——《汉书·五行志》

菽者稼最强。古谓之尗,汉谓之豆,今字作菽。菽者,众豆之总名。然大豆曰菽,豆苗曰霍,小豆则曰荅。”

(2) ——《春秋·考异郵》

中原有菽,小民采之。——《诗·小雅·小宛》

俗孝家家供菽水。——陆游《湖堤暮归》

(3) 又如:菽水(指豆和水,指菲薄的饮食,形容生活的清苦;指晚辈对长辈的奉养);菽水藜藿(粗茶淡饭。藜藿:野菜;豆叶);菽乳(即豆腐);菽麦(大豆和麦);菽麦不分(豆、麦不分。亦指是非、好坏不分)

常用词组

菽粟

  拼音    注音  ㄙㄨˋ   
部首  米部  部外笔画  6画  总笔画  12画  
五笔  SOU  仓颉  MWFD  郑码  FJUF  四角  10904  结构  上下电码  4725  区位  4358  统一码  7C9F  笔顺  一丨フ丨丨一丶ノ一丨ノ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粟的拼音:sù(ㄙㄨˋ)  

⒈ 一年生草本植物,子实为圆形或椭圆小粒。北方通称“谷子”,去皮后称“小米”:粟子。沧海一粟。

⒉ 古代泛称谷类:重(zhòng   )农贵粟。

⒊ 姓。

统一码

粟字UNICODE编码U+7C9F,10进制: 31903,UTF-32: 00007C9F,UTF-8: E7 B2 9F。

粟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粟字收录于 次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millet

造字法

会意

English

unhusked millet; grain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粟的拼音:   

〈词性:名〉

(1) (会意,象草木果实下垂的样子。后隶变为“西”。本义:粟子,谷子)

(2) 同本义 [foxtail millet;millet]今北方通称“谷子”,去皮后叫“小米”。一种粗糙、抗旱、但不耐霜冻的一年生禾草( Setaria italica ),具有粗而重的长穗状花序,可作谷物、干草和饲料

粟,嘉谷实也。——《说文》

其粟麦粳稻之属各依土地,贮之州县。——《旧唐书·食货志下》

输不必金,出粟、菽、帛、布及它物者听。——清· 邵长蘅《阎典史传》

(3) 又如:粟入(税粟的收入);粟粒(谷物的颗粒)

(4) 谷粒 [grain]。未去皮壳者为粟,已舂去糠则为米。

迁淳安知县。布袍脱粟,令老仆艺蔬自给。——《明史·海瑞传》

(5) 又如:粟饭(糙米饭)

(6) 粮食的统称 [grain]

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汉· 贾谊《论积贮疏》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唐· 韩愈《杂说》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李斯《谏逐客令》

(7) 又如:粟土(宜于种植谷物的土壤);粟陈贯朽(粟红贯朽);粟红贯朽(粮有余而腐坏,钱久不用,穿钱的绳子也乱了,比喻太平盛世,钱粮丰饶)

(8) 颗粒如粟状的东西,比喻微小 [sand]。如:粟文(粟米状的花纹);粟金(粟状的小颗金粒);粟眉(用黛细点眉);粟粒(粟粒状之物);粟错(像粟那样细小的差错)

(9) 小疙瘩,因寒冷在皮肤上起的鸡皮疙瘩 [knot]。如:粟栗(悚惧时肌肤起颗粒)

(10) 俸禄 [salary]。如:粟秩(俸禄。古时以粟米支俸,故称)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