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bù cì zhī wèi
注音ㄅㄨˋ ㄘˋ ㄓ ㄨㄟˋ
解释次:顺序,等级;位:职位,地位。指对于有才干的人不拘等级授予重要职位。
出处东汉 班固《汉书 东方朔传》:“武帝初即位,征天下举方正贤良文学材力之士,待以不次之位。”
例子我也希望有不次之位
用法作宾语;指破格提拔。
感情不次之位是中性词。
近义不次之迁
英语a preferment waiving the normal procedure
动物生肖牛,虎,蛇
不的拼音:bù(ㄅㄨˋ)
⒈ 副词。
⒉ 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它词前面表示否定或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语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去。不多。不法。不料。不材(才能平庸,常用作自谦)。不刊(无须修改,不可磨灭)。不学无术。不速之客。
⒊ 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不,我不知道。
⒋ 用在句末表疑问:他现在身体好不?
不的拼音:fǒu(ㄈㄡˇ)
⒈ 古同“否”,不如此,不然。
不字UNICODE编码U+4E0D,10进制: 19981,UTF-32: 00004E0D,UTF-8: E4 B8 8D。
不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不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否柎
no、not
没有
象形
no, not; un-; negative prefix
详细解释◎ 不的拼音: bù
〈词性:副〉
(1)(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 )韡。”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2)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not,no]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韩非子·喻老》
老妇不闻也。——《战国策·赵策》
被驱不异犬与鸡。——唐·杜甫《兵车行》
后遂不复至。——明·魏禧《大铁椎传》
(3) 又如:不会;不大;不一定;不古(不古朴。意指社会风气衰落、败坏);不勾(不消;不够;不到);不才(没有才能。自称的谦词;不成才);不才之事(不好的事情)(4)两者中既非这个也非那个 [neither…nor]。如:不男不女;不明不白;不知不觉
(5) 无须前面的先决条件而出现后面的行为和状态 [without]。如:不问而知;不寒而栗;不翼而飞
(6) 作为虚词,表示缺乏或忽视某种行动 [without]。如: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7) 用在叠用的相同的词之间,前面常加“什么”,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 [no matter(what)]。如:道理不道理,他一点都不往心里去
(8) 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no need to]
不以累臣衅鼓。——《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9) 又如:不客气,不客气;不谢,不谢
(10) 用在动词后,表示不可能达到预期的结果或目的 [cannot do as expected]。如:我呆不下去了;吃不了;办不到
(11) 单用,表示否定对方的话或提问 [no]。如:他知道吧?不,他不知道;别提那件事。不,我要提
(12) 用在句末,构成问句 [whether]。如:不知小何在家不?;奶奶说的对不?
〈词性:古〉
同“否”(fǒu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唐·韩愈《师说》
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与不?——《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 不的拼音: bù
〈词性:助〉
(1) 用来加强语气。如:好不吓人;不几(岂不是)(2) 用来调整音节
徒御不惊,大庖不盈。——《诗·小雅》。毛传:“不惊,惊也;不盈,盈也。”
◎ 不的拼音: bù
〈词性:形〉
(1) 通“丕”(pī )。大 [big;great]
不显不承,无射于人斯。——《诗·周颂·清庙》
不有而丑天地,非天子之事也。——《管子·侈靡》
道其本,至也。至不至无。——《管子·心术》
(2) 注意:“不”字在第四声(去声)字前念第二声(阳平),如“不必”(bú bì );“不是”(bú shì )。本词典为方便起见,条目中的“不”字,都注第四声
不碍、不安、不安分、不白之冤、不搬陪、不卑不亢、不备、不悖、不比、不必、不避、不变、不便、不辨菽麦、不…不…、不才、不才、不测、不曾、不差、不差毫发、不差累黍、不臣、不成、不成、不成话、不成器、不成人、不成体统、不逞、不逞之徒、不吃、不痴不聋、不齿、不耻、不耻下问、不啻、不出所料、不辞、不辞而别、不辞劳苦、不错、不打不相识、不打价儿、不打紧、不打自招、不大、不大、不大对头、不殆、不待、不单、不丹、不但、不当、不当紧、不当事、不倒翁、不到、不到黄河心不死、不到长城非好汉、不道、不得、不得不、不得而知、不得开交、不得了、不得了、不得人心、不得要领、不得已、不得志、不登大雅之堂、不等、不等号、不等式、不点儿、不丁点儿、不定、不定方程、不动产、不动声色、不冻港、不独、不端、不断、不对、不对茬儿、不对劲、不对头、不二、不二法门、不二价、不乏、不乏其人、不法、不法之徒、不凡、不方便、不防、不妨、不费吹灰之力、不分彼此、不分青红皂白、不服、不服、不服气、不服水土、不该、不干不净、不甘、不甘寂寞、不甘心、不尴不尬、不赶趟、不敢、不敢当、不敢越雷池一步、不恭、不攻自破、不公、不共戴天、不苟言笑、不够、不够、不顾而唾、不关痛痒、不管、不管三七二十一、不光、不规矩、不轨、不过、不过意、不寒而栗、不含糊、不好不坏、不好看、不好惹、不好意思、不合时宜、不和、不哼不哈、不怀好意、不欢而散、不慌不忙、不遑、不惑、不及、不及格、不及时、不即不离、不计、不计、不计其数、不济、不济事、不假思索、不检点、不减、不见、不见得、不见棺材不落泪、不见经传、不见舆薪、不介入、不介意、不结盟国家、不结盟运动、不价、不禁、不仅、不仅…而且、不尽、不尽然、不近人情、不经意、不经之谈、不景气、不胫而走、不究、不久、不咎既往、不拘、不拘、不拘一格、不具、不觉、不绝如缕、不刊、不刊之论、不堪、不堪、不堪回首、不堪入耳、不堪入目、不堪设想、不堪言状、不堪一击、不堪造就、不看僧面看佛面、不亢不卑、不可、不可多得、不可告人、不可估量、不可救药、不可开交、不可理喻、不可名状、不可磨灭、不可企及、不可胜数、不可收拾、不可思议、不可同日而语、不可言喻、不可言状、不可一世、不可逾越、不可终日、不克、不肯、不快、不愧、不愧不怍、不赖、不郎不秀、不稂不莠、不劳而获、不冷不热、不理、不理睬、不理会、不力、不利、不良、不了了之、不料、不露锋芒、不露声色、不伦不类、不论、不论、不落窠臼、不落俗套、不毛、不毛之地、不免、不妙、不敏、不名一钱、不名一文、不明、不明、不谋而合、不能、不能不、不能自拔、不能自已、不念旧恶、不怕、不怕、不配、不配、不偏不倚、不平、不平则鸣、不破不立、不期、不期而会、不期而遇、不齐、不起眼、不情之请、不求甚解、不屈不挠、不然、不让、不饶、不仁、不日、不容、不容分说、不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不若、不三不四、不塞不流,不止不行、不上不下、不慎、不甚了了、不胜、不胜桮杓、不胜枚举、不识好歹、不识抬举、不识一丁、不时、不时之需、不实之词、不食烟火、不世、不世之功、不世之业、不是、不是味儿、不顺眼、不死不活、不速之客、不遂、不随和、不疼不痒、不腆、不同凡响、不痛不痒、不瘟不火、不为五斗米折腰、不闻不问、不文不武、不问青红皂白、不务正业、不惜、不暇、不下于、不相上下、不详、不祥之兆、不像话、不消说、不肖、不肖子孙、不孝、不谐、不屑、不屑一顾、不屑置辩、不懈、不兴、不行、不省得、不省人事、不幸、不修边幅、不朽、不朽、不许、不恤、不宣而战、不学无术、不逊、不言而喻、不厌其烦、不厌其详、不要、不要紧、不要脸、不夜城、不一、不一定、不一而足、不宜、不遗余力、不已、不以为然、不义、不义之财、不意、不亦、不亦乐乎、不翼而飞、不用、不由、不由自主、不有、不虞、不与、不育、不遇、不远万里、不约而同、不越雷池、不孕、不再、不在、不在乎、不在话下、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不择手段、不怎么样、不折不扣、不争、不争气、不正之风、不知不觉、不知好歹、不知轻重、不知死活、不知所措、不知所以、不知所云、不知所终、不知天高地厚、不值、不止、不只、不至于、不置可否、不自量、不足、不足道、不足挂齿、不足取、不足为凭、不足为奇、不足为训、不足信
次的拼音:cì(ㄘˋ)
⒈ 第二:次日。次子。次等。次要。
⒉ 质量、品质较差的:次品。次货。
⒊ 等第,顺序:次第。次序。名次。
⒋ 化学上指酸根或化合物中少含两个氧原子的:次氯酸。
⒌ 中间:胸次。
⒍ 量词,回:次数(shù )。初次。三番五次。
⒎ 旅行所居止之处所:旅次。舟次。次所。
⒏ 姓。
次字UNICODE编码U+6B21,10进制: 27425,UTF-32: 00006B21,UTF-8: E6 AC A1。
次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次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hypo-
主、好
形声:从欠、冫声
order, sequence; next
详细解释◎ 次的拼音: cì
〈词性:动〉
(1) (形声。从欠,二声。本义:临时驻扎和住宿)
(2) 同本义 [stop]
次,舍也。——《礼记·檀弓上》注
楚师伐 郑, 次于 鱼陵。——《左传·襄公十八年》
泰伯素服郊次。——《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王次于 河朔。——《书·泰誓中》
(3) 指行军在一处停留三宿以上 [stay for more than three days]
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资治通鉴》
(4) 又如:次止(驻止;止宿)
◎ 次的拼音: cì
〈词性:形〉
(1) 第二,居其次 [the next in order;the second]
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孙子·谋攻》
(2) 又如:次从(然后;接着);次后(以后;续后);次早(第二天早上)
(3) 副,贰 [second;vice]。如:次车(副车);次介(副使);次相(副丞相)
(4) 属于质量差的 [subquality]。如:次品
◎ 次的拼音: cì
〈词性:名〉
(1) 顺序,等第 [sequence;order]
陈胜、 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史记·陈涉世家》
盖以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余船以次俱进。——《资治通鉴》
(2) 又如:二次曲线;次序(依次排列的顺序);次第(顺序,次序)
(3) 按物体的地位或事件的先后作出的排列 [order]。如:圆锥是二次曲线
(4) [量词]∶表示行动的回数 [times]
历险数次,遂达峰顶。——《徐霞客游记》
(5) 又如:我回去过三次;一次就借了五十块钱
(6) 旅行时停留的处所 [stopover]。如:旅次
次大陆、次等、次第、次第、次官、次货、次级、次贫、次品、次日、次数、次序、次要、次韵、次长、次之
之的拼音:zhī(ㄓ)
⒈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之心。
⒉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之计。不速之客。莫逆之交。
⒊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⒋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之度外。等闲视之。
⒌ 代词,这,那:“之二虫,又何知”。
⒍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
⒎ 往,到:“吾欲之南海”。
之字UNICODE编码U+4E4B,10进制: 20043,UTF-32: 00004E4B,UTF-8: E4 B9 8B。
之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之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㞢
go、leave、of、somebody、something、this
原为会意:上像向前的脚,下像地表示离开原地前进
marks preceding phrase as modifier of following phrase; it, him her, them; go to
详细解释◎ 之的拼音: zhī
〈词性:动〉
(1)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2) 同本义 [grow]
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说文》
如语焉而未之然。——《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
(3) 往,朝某方向走,到…去 [go to;leave]
之,适也。——《广雅》
自伯之东。——《诗·卫风·伯兮》
之沛公军。——《史记·项羽本纪》
之虚所卖之。(“虚”同“墟”)——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佯狂不知所之者。——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吾欲之南海,何如?—— 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4) 又如:之如(前往);之往(去;到);之官(上任;前往任所);之国(前往封地);之适(前往)
◎ 之的拼音: zhī
〈词性:代〉
(1) 指示人或事物,相当于“这个”“那个” [this;that]
宣王说之。(之:指南郭处士来吹竽。)——《韩非子·内储说上》
虎因喜,计之曰。(之:这,指上文所说驴生了气只能踢的情况。)——唐· 柳宗元《三戒》
当分明记之。(之:指共读情景。)——清· 袁枚《祭妹文》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之:代词,指天下事。)——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2) 又如:较之中学时代;因之,他将自己的整个心血都放了进去
(3) 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称,相当于他、她、它、他们 [he;her;it;they;them]
郑商人弦高将市于 周,遇之。——《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4) 又
蹇叔哭之。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之”是指示代词,指代“巫医乐师百工”。)——唐· 韩愈《师说》
(5) 又如:取而代之;战而胜之;为之感叹;使之顺利发展;与之见面
(6) 指示代词,相当于“其”、“他的”、“其他的” [its;his;other]
纣王令推上法场,斩之老母。——《武王伐纣平话》
◎ 之的拼音: zhī
〈词性:助〉
(1) 的 [of]
(2) 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领属关系或一般的修饰关系
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 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开火者,军中发枪之号也。
(3) 又如:钟鼓之声;一家之长;原因之一;夫子之文章
(4) 用于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吾见师之出。——《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5) 用于实词与介词之间
口之于味,有同耆也。——《孟子》
◎ 之的拼音: zhī
〈词性:形〉
具有字母S的形状的,“之”字形 [zigzag]。如:之江(江流曲折如“之”字者);之字路(曲折如“之”字形的路)
之后、之乎者也、之流、之前、之字路
位的拼音:wèi(ㄨㄟˋ)
⒈ 所处的地方:座位。部位。位置(a.所在或所占的地方;b.地位)。位于。
⒉ 职务的高低:地位。职位。名位。
⒊ 特指君主的地位:即位。篡位。
⒋ 一个数中每个数码所占的位置:个位。百位数。
⒌ 量词,常用于人,表尊重:诸位。各位。几位客人。
⒍ 姓。
位字UNICODE编码U+4F4D,10进制: 20301,UTF-32: 00004F4D,UTF-8: E4 BD 8D。
位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位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digit、location、place、potential、throne、bit、potential
会意:从亻、从立
throne; position, post; rank, status; seat
详细解释◎ 位的拼音: wèi
〈词性:名〉
(1) (会意。从人立。人站在朝廷上。本义:官吏在朝廷上站立的位置)
(2) 同本义 [place]
列中廷之左右谓之位。——《说文》
掌外朝之位。——《周礼·朝士》
(3) 又如:位著(也作位宁。古代宫殿,中庭左右两侧叫“位”,门屏之间叫“著”(或“宁”),故用以借指在朝居官)
(4) 位置;方位 [place;location]
阴阳易位。——《楚辞·屈原·涉江》
(5) 又如:座位;席位;铺位
(6) 职位;地位 [post;social position]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韩愈《师说》
以在位久。——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位之移人也。——清· 周容《芋老人传》
位尊而无功。——《聊斋志异·促织》
长安君之位。
(7) 又如:位地(官位门第);位任(官位,职务);位行(名位与事迹);位序(官职级别);位宦(位号。官职爵位);位秩(官爵和俸禄);位阶(官阶品级);位极人臣(官位达于人臣的最高一级);位遇(官位和待遇)
(8) 座位 [a place to sit;seat]。如:就位(走到自己的座位上);舱位(船、飞机等舱内的铺位或座位)
(9) 先后顺序的位次 [precedence]。如:这个城市从第十一位升到第七位
(10) 算术上的数位 [digit],即一个数字在一串数字中与其他数字相关的位置。如:计算到小数点后第三位;个位
(11) 特指君王或诸侯之位 [throne]
朕在位七十载。——《书·尧典》
(12) 集合体中具有明确的独立存在状态的最小组成部分并正常形成该集合体内组织的基本单元 [unit]。如:本位
(13) 适于或带有铭刻的祭祀时用的平板 [memorial tablet]。如:牌位;神位;位主(神主);位版(神位之版)
(14) 对人的敬称 [person]。如:位下(对守门人的尊称);好几位;第一位
(15) 姓
◎ 位的拼音: wèi
〈词性:动〉
(1) 占据其应有的位置 [occupy (a place)]
卑高以陈,贵贱位矣。——《易·系辞上》
(2) 立,站 [stand]
面三槐,三公位焉。——《周礼》
(3) 引申为居,处 [be in]
位其所位焉,正也。——《公孙龙子》
位卑言高、位分、位极人臣、位居、位能、位望、位移、位于、位置、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