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不速之客的意思

zhī

不速之客



拼音bù sù zhī kè

注音ㄅㄨˋ ㄙㄨˋ ㄓ ㄎㄜˋ

解释速:邀请。没有邀请而自己来的客人。指意想不到的客人。

出处《周易 需》:“有不速之客三人来,敬之终吉。”孔颖达疏:“速,召也。不须召唤之客有三人自来。”

例子这样出乎意外的不速之客,却受着了真正是由衷而出的恳切的欢迎。(郭沫若《海涛集 跨着东海》)

正音“不”,不能读作“bú”。

辨形“速”,不能写作“悚”。

用法偏正式;作主语、宾语;指没有邀请的人。

歇后语蜗牛赴宴;乘车来的人

谜语宾来慢

感情不速之客是中性词。

近义不招自来

反义特约嘉宾

英语unexpected guest

俄语незвáный гость

日语招(まぬ)かれざる客(きゃく),おしかけて来(く)る客

造句venant,visiteur imprévu (sans invitation)(survenant)

动物生肖牛,虎,蛇

  拼音  bù fǒu   注音  ㄅㄨˋ ㄈㄡˇ   
部首  一部  部外笔画  3画  总笔画  4画  
五笔86  GII  五笔98  DHI  仓颉  MF  郑码  GI  四角  10900  结构  单一电码  0008  区位  1827  统一码  4E0D  笔顺  一ノ丨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不的拼音:bù(ㄅㄨˋ)  

⒈ 副词。

⒉ 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它词前面表示否定或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语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去。不多。不法。不料。不材(才能平庸,常用作自谦)。不刊(无须修改,不可磨灭)。不学无术。不速之客。

⒊ 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不,我不知道。

⒋ 用在句末表疑问:他现在身体好不?

其他字义

不的拼音:fǒu(ㄈㄡˇ)  

⒈ 古同“否”,不如此,不然。

统一码

不字UNICODE编码U+4E0D,10进制: 19981,UTF-32: 00004E0D,UTF-8: E4 B8 8D。

不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不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否柎

汉英互译

no、not

相关字词

没有

造字法

象形

English

no, not; un-; negative prefix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不的拼音:   

〈词性:副〉

(1)(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  )韡。”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2)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not,no]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韩非子·喻老》

老妇不闻也。——《战国策·赵策》

被驱不异犬与鸡。——唐·杜甫《兵车行》

后遂不复至。——明·魏禧《大铁椎传》

(3) 又如:不会;不大;不一定;不古(不古朴。意指社会风气衰落、败坏);不勾(不消;不够;不到);不才(没有才能。自称的谦词;不成才);不才之事(不好的事情)(4)两者中既非这个也非那个 [neither…nor]。如:不男不女;不明不白;不知不觉

(5) 无须前面的先决条件而出现后面的行为和状态 [without]。如:不问而知;不寒而栗;不翼而飞

(6) 作为虚词,表示缺乏或忽视某种行动 [without]。如: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7) 用在叠用的相同的词之间,前面常加“什么”,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 [no matter(what)]。如:道理不道理,他一点都不往心里去

(8) 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no need to]

不以累臣衅鼓。——《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9) 又如:不客气,不客气;不谢,不谢

(10) 用在动词后,表示不可能达到预期的结果或目的 [cannot do as expected]。如:我呆不下去了;吃不了;办不到

(11) 单用,表示否定对方的话或提问 [no]。如:他知道吧?不,他不知道;别提那件事。不,我要提

(12) 用在句末,构成问句 [whether]。如:不知小何在家不?;奶奶说的对不?

〈词性:古〉

同“否”(fǒu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唐·韩愈《师说》

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与不?——《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词性变化

不的拼音:   

〈词性:助〉

(1) 用来加强语气。如:好不吓人;不几(岂不是)(2) 用来调整音节

徒御不惊,大庖不盈。——《诗·小雅》。毛传:“不惊,惊也;不盈,盈也。”

不的拼音:   

〈词性:形〉

(1) 通“丕”(  )。大 [big;great]

不显不承,无射于人斯。——《诗·周颂·清庙》

不有而丑天地,非天子之事也。——《管子·侈靡》

道其本,至也。至不至无。——《管子·心术》

(2) 注意:“不”字在第四声(去声)字前念第二声(阳平),如“不必”(bú bì  );“不是”(bú shì  )。本词典为方便起见,条目中的“不”字,都注第四声

常用词组

不碍、不安、不安分、不白之冤、不搬陪、不卑不亢、不备、不悖、不比、不必、不避、不变、不便、不辨菽麦、不…不…、不才、不才、不测、不曾、不差、不差毫发、不差累黍、不臣、不成、不成、不成话、不成器、不成人、不成体统、不逞、不逞之徒、不吃、不痴不聋、不齿、不耻、不耻下问、不啻、不出所料、不辞、不辞而别、不辞劳苦、不错、不打不相识、不打价儿、不打紧、不打自招、不大、不大、不大对头、不殆、不待、不单、不丹、不但、不当、不当紧、不当事、不倒翁、不到、不到黄河心不死、不到长城非好汉、不道、不得、不得不、不得而知、不得开交、不得了、不得了、不得人心、不得要领、不得已、不得志、不登大雅之堂、不等、不等号、不等式、不点儿、不丁点儿、不定、不定方程、不动产、不动声色、不冻港、不独、不端、不断、不对、不对茬儿、不对劲、不对头、不二、不二法门、不二价、不乏、不乏其人、不法、不法之徒、不凡、不方便、不防、不妨、不费吹灰之力、不分彼此、不分青红皂白、不服、不服、不服气、不服水土、不该、不干不净、不甘、不甘寂寞、不甘心、不尴不尬、不赶趟、不敢、不敢当、不敢越雷池一步、不恭、不攻自破、不公、不共戴天、不苟言笑、不够、不够、不顾而唾、不关痛痒、不管、不管三七二十一、不光、不规矩、不轨、不过、不过意、不寒而栗、不含糊、不好不坏、不好看、不好惹、不好意思、不合时宜、不和、不哼不哈、不怀好意、不欢而散、不慌不忙、不遑、不惑、不及、不及格、不及时、不即不离、不计、不计、不计其数、不济、不济事、不假思索、不检点、不减、不见、不见得、不见棺材不落泪、不见经传、不见舆薪、不介入、不介意、不结盟国家、不结盟运动、不价、不禁、不仅、不仅…而且、不尽、不尽然、不近人情、不经意、不经之谈、不景气、不胫而走、不究、不久、不咎既往、不拘、不拘、不拘一格、不具、不觉、不绝如缕、不刊、不刊之论、不堪、不堪、不堪回首、不堪入耳、不堪入目、不堪设想、不堪言状、不堪一击、不堪造就、不看僧面看佛面、不亢不卑、不可、不可多得、不可告人、不可估量、不可救药、不可开交、不可理喻、不可名状、不可磨灭、不可企及、不可胜数、不可收拾、不可思议、不可同日而语、不可言喻、不可言状、不可一世、不可逾越、不可终日、不克、不肯、不快、不愧、不愧不怍、不赖、不郎不秀、不稂不莠、不劳而获、不冷不热、不理、不理睬、不理会、不力、不利、不良、不了了之、不料、不露锋芒、不露声色、不伦不类、不论、不论、不落窠臼、不落俗套、不毛、不毛之地、不免、不妙、不敏、不名一钱、不名一文、不明、不明、不谋而合、不能、不能不、不能自拔、不能自已、不念旧恶、不怕、不怕、不配、不配、不偏不倚、不平、不平则鸣、不破不立、不期、不期而会、不期而遇、不齐、不起眼、不情之请、不求甚解、不屈不挠、不然、不让、不饶、不仁、不日、不容、不容分说、不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不若、不三不四、不塞不流,不止不行、不上不下、不慎、不甚了了、不胜、不胜桮杓、不胜枚举、不识好歹、不识抬举、不识一丁、不时、不时之需、不实之词、不食烟火、不世、不世之功、不世之业、不是、不是味儿、不顺眼、不死不活、不速之客、不遂、不随和、不疼不痒、不腆、不同凡响、不痛不痒、不瘟不火、不为五斗米折腰、不闻不问、不文不武、不问青红皂白、不务正业、不惜、不暇、不下于、不相上下、不详、不祥之兆、不像话、不消说、不肖、不肖子孙、不孝、不谐、不屑、不屑一顾、不屑置辩、不懈、不兴、不行、不省得、不省人事、不幸、不修边幅、不朽、不朽、不许、不恤、不宣而战、不学无术、不逊、不言而喻、不厌其烦、不厌其详、不要、不要紧、不要脸、不夜城、不一、不一定、不一而足、不宜、不遗余力、不已、不以为然、不义、不义之财、不意、不亦、不亦乐乎、不翼而飞、不用、不由、不由自主、不有、不虞、不与、不育、不遇、不远万里、不约而同、不越雷池、不孕、不再、不在、不在乎、不在话下、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不择手段、不怎么样、不折不扣、不争、不争气、不正之风、不知不觉、不知好歹、不知轻重、不知死活、不知所措、不知所以、不知所云、不知所终、不知天高地厚、不值、不止、不只、不至于、不置可否、不自量、不足、不足道、不足挂齿、不足取、不足为凭、不足为奇、不足为训、不足信

  拼音    注音  ㄙㄨˋ   
简体部首  辶部  部外笔画  7画  总笔画  10画  
繁体部首  辵部  部外笔画  7画  总笔画  11画  
五笔86  GKIP  五笔98  SKPD  仓颉  YDL  郑码  FJW  四角  35309  结构  左下包围电码  6643  区位  4357  统一码  901F  笔顺  一丨フ一丨ノ丶丶フ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速的拼音:sù(ㄙㄨˋ)  

⒈ 快:速记。速效。速印。速写。速成。飞速。神速。

⒉ 速度:慢速。超速。加速。风速。

⒊ 邀请,招致:不速之客。

统一码

速字UNICODE编码U+901F,10进制: 36895,UTF-32: 0000901F,UTF-8: E9 80 9F。

速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速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fast、invite、rapid、speed、velocity

相关字词

快、迟

造字法

形声:从辶、束声

English

quick, prompt, speedy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速的拼音:   

〈词性:形〉

(1) (形声。从辵( chuò  ),束声。本义:速度快)

(2) 同本义 [fast;quick;rapid]

速,疾也。——《说文》

不微至,无以为戚速也。——《周礼·考工记·总目》

(3) 字亦作“遬”

轻则僄遬。——《荀子·议兵》

则莫能以速中。——《周礼·考工记·弓人》

王速出令。——《孟子·梁惠王下》

子济而陈,迟速唯命。——《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资治通鉴》

(4) 又如:收效甚速;速速(非常快速);速捷(快速敏捷);速战速决(用最快的速度发动战争,以达到预期的目的;比喻凡事必须进行得快,才能迅速结束);速食店(快餐店)

(5) 急迫;紧急 [urgent;pressing]。如:速刻(即刻;立刻);速帖(加急请帖);速忙(急忙,赶快);速煞(极快,非常迅速);速件(急件)

词性变化

速的拼音:   

〈词性:动〉

(1) 加速,加快 [quicken;speed up]

交语速装束,络绎如浮云。——《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2) 又如:速熟(使农作物生长期短、成熟较快)

(3) 邀请 [invite]

主人速宾。——《仪礼·乡饮酒礼》

何以速我狱。——《诗·召南·行露》

有不速之客三人来,敬之终吉。——《易·需》

(4) 又如:速客(请客);速帖(请帖)

(5) 招致 [incur]

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至丹以 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宋· 苏洵《六国论》

(6) 又如:速辜(招来罪过);速福(召福);速祸(招来祸害);速罪(招致罪祸)

(7) 催促 [urge]

樊子使来速铭,曰:“不则无以掩诸幽。”乃序而铭之。—— 唐· 韩愈《贞曜先生墓志铭》

速的拼音:   

〈词性:名〉

(1) 运动快慢的计量 [speed;velocity]。如:车速每小时 60 公里;超速;航速;时速;光速;风速;流速;音速;初速;匀速

(2) 姓

常用词组

速成、速冻、速度、速记、速记记号、速决、速决战、速率、速溶、速射、速效、速效肥料、速写

  拼音  zhī   注音    
简体部首  丶部  部外笔画  2画  总笔画  3画  
繁体部首  丿部  部外笔画  3画  总笔画  4画  
五笔  PPPP  仓颉  INO  郑码  WA  四角  30302  结构  单一电码  0037  区位  5414  统一码  4E4B  笔顺  丶フ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之的拼音:zhī(ㄓ)  

⒈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之心。

⒉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之计。不速之客。莫逆之交。

⒊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⒋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之度外。等闲视之。

⒌ 代词,这,那:“之二虫,又何知”。

⒍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

⒎ 往,到:“吾欲之南海”。

统一码

之字UNICODE编码U+4E4B,10进制: 20043,UTF-32: 00004E4B,UTF-8: E4 B9 8B。

之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之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go、leave、of、somebody、something、this

造字法

原为会意:上像向前的脚,下像地表示离开原地前进

English

marks preceding phrase as modifier of following phrase; it, him her, them; go to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之的拼音: zhī  

〈词性:动〉

(1)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2) 同本义 [grow]

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说文》

如语焉而未之然。——《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

(3) 往,朝某方向走,到…去 [go to;leave]

之,适也。——《广雅》

自伯之东。——《诗·卫风·伯兮》

之沛公军。——《史记·项羽本纪》

之虚所卖之。(“虚”同“墟”)——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佯狂不知所之者。——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吾欲之南海,何如?—— 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4) 又如:之如(前往);之往(去;到);之官(上任;前往任所);之国(前往封地);之适(前往)

词性变化

之的拼音: zhī  

〈词性:代〉

(1) 指示人或事物,相当于“这个”“那个” [this;that]

宣王说之。(之:指南郭处士来吹竽。)——《韩非子·内储说上》

虎因喜,计之曰。(之:这,指上文所说驴生了气只能踢的情况。)——唐· 柳宗元《三戒》

当分明记之。(之:指共读情景。)——清· 袁枚《祭妹文》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之:代词,指天下事。)——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2) 又如:较之中学时代;因之,他将自己的整个心血都放了进去

(3) 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称,相当于他、她、它、他们 [he;her;it;they;them]

郑商人弦高将市于 周,遇之。——《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4) 又

蹇叔哭之。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之”是指示代词,指代“巫医乐师百工”。)——唐· 韩愈《师说》

(5) 又如:取而代之;战而胜之;为之感叹;使之顺利发展;与之见面

(6) 指示代词,相当于“其”、“他的”、“其他的” [its;his;other]

纣王令推上法场,斩之老母。——《武王伐纣平话》

之的拼音: zhī  

〈词性:助〉

(1) 的 [of]

(2) 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领属关系或一般的修饰关系

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 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开火者,军中发枪之号也。

(3) 又如:钟鼓之声;一家之长;原因之一;夫子之文章

(4) 用于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吾见师之出。——《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5) 用于实词与介词之间

口之于味,有同耆也。——《孟子》

之的拼音: zhī  

〈词性:形〉

具有字母S的形状的,“之”字形 [zigzag]。如:之江(江流曲折如“之”字者);之字路(曲折如“之”字形的路)

常用词组

之后、之乎者也、之流、之前、之字路

  拼音    注音  ㄎㄜˋ   
部首  宀部  部外笔画  6画  总笔画  9画  
五笔  PTKF  仓颉  JHER  郑码  WDRJ  四角  30604  结构  上下电码  1356  区位  3145  统一码  5BA2  笔顺  丶丶フノフ丶丨フ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客的拼音:kè(ㄎㄜˋ)  

⒈ 外来的(人),与“主”相对:客人。宾客。会客。不速之客。客气。客卿。

⒉ 外出或寄居,迁居外地的(人):旅客。客居。客籍。客死。

⒊ 服务行业的服务对象:顾客。乘客。客流量。

⒋ 指奔走各地从事某种活动的人:说客。政客。侠客。

⒌ 在人类意识外独立存在的:客观。客体。

⒍ 量词,用于论份儿出售的食品、饮料:一客冰淇淋。

统一码

客字UNICODE编码U+5BA2,10进制: 23458,UTF-32: 00005BA2,UTF-8: E5 AE A2。

客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客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be a stranger、customer、guest、objective、passenger、traveller、visitor

相关字词

造字法

形声:从宀、各声

English

guest, traveller; customer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客的拼音:   

〈词性:动〉

(1) (形声。从宀( mián  ),表示与家室房屋有关,各声。本义:寄居;旅居,住在异国他乡)

(2) 同本义 [live away from home]

客,寄也。——《说文》。段注:“字从各,异词也。故自此托彼曰客。引申之曰宾客。”

念乡人有客于泾阳者。—— 唐· 李朝威《柳毅传》

客莆田徐生为予三致其种,种之生且蕃。—— 徐光启《甘薯疏序》

吾兄寄宿州,吾弟客 东川。—— 白居易《雨夜有念》

(3) 又如:客边(暂寓别人家里);客纲客纪(经常出门在外者的法度经验);客寄(寄居客地人家)

(4) 以客礼相待 [receive friendly]

孟尝君客我。——《战国策》。又如:客帐司(衙门中司接待的官员);客将(泛指一般吏役);客遇(以宾客相待);客礼(接待宾客的礼节)

词性变化

客的拼音:   

〈词性:名〉

(1) 来宾,宾客 [guest]

客,宾 客。——《广韵》

有不速之客三人来。——《易·需》

主人敬客。则先拜客。——《礼记·曲礼》。按,客小于宾。

掌大宾之礼及大客之仪。——《周礼·大行人》

诸公之臣相为国客。——《周礼·象胥》

济济者,客也。——《礼记·祭义》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战国策·齐策》

笑问客从何处来。——唐· 贺知章《回乡偶书》

时座上有健谈客。——明· 魏禧《大铁椎传》

客问远方。——《世说新语·方正》

(2) 又如:客中(客人身分);客位(客厅);客长(对旅客的敬称);客官(对客人的敬称;对别部官员的称呼);客位(宾客的位次,席位);客道(为宾客之道);客难(宾客的问难)

(3) 旅客;旅居他乡的人[passenger]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4) 又如:客舟(客船。运送旅客的船);客衣(客行者的衣着);客侣(客旅。旅客)

(5) 从事某种活动的人[persons engaged in some particular pursuits]

吴王好剑客,百姓多疮瘢。——《后汉书·马廖传》

(6) 又如:生客;熟客;客家(买货的一方,客户;雇工)

(7) 诸侯委派出使他国的使臣[visiting officer]

凡诸伯子男之臣,以其国之爵相为客而相礼。——《周礼》

(8) 在本国做官的外国人 [foreign-born official]

臣闻吏议驱客,窃以为过矣。——李期《谏逐客令》

鲁客事 楚王。—— 宋· 鲍照《拟古三首》

(9) 又如:客卿

(10) 外来的盗寇或敌人 [foreign enemy]。如:暴客(残暴的敌人)

(11) 商贩,行商 [itinerant trader]

见那闯学堂的书客,就买几本旧书。——《儒林外史》

(12) 泛指某人 [person]

有客语省兵,兵省非所先。——王安石《省兵》

(13) 鬼怪 [ghost]

这荒园堑,怕花妖木客寻常见,去小庭深院。——汤显祖《牡丹亭》

(14) 食客,门客 [an advisor depending on an aristocrat;an hanger-on of un aristocrat]

欲以客往赴秦军。——《史记·魏公子列传》

公子使客斩其仇头。

比门下之客。——《战国策·齐策》

问门下诸客。

客的拼音:   

〈词性:形〉

(1) 不以人们主观意志为转移而存在的[objective] 。如:客观;客体

(2) 过去的 [last]。如:客岁;客冬

客的拼音:   

〈词性:量〉

用于论份出售的食品

他又喊了一客葱花猪肉烧饼和一客肉馒头。——茅盾《有志者》

常用词组

客帮、客车、客船、客串、客邸、客店、客队、客饭、客房、客观、客观事物、客馆、客户、客机、客籍、客家、客居、客军、客轮、客票、客气、客卿、客人、客商、客舍、客室、客死、客套、客套话、客体、客厅、客土、客星、客姓、客寓、客源、客运、客栈、客子、客座、客座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