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不言而信的意思

yánérxìn

不言而信



拼音bù yán ér xìn

注音ㄅㄨˋ 一ㄢˊ ㄦˊ ㄒ一ㄣˋ

解释旧指君子不用说什么就能得到别人的信任。形容有崇高的威望。

出处《庄子·田子方》:“夫子不言而信,不比而周。”

例子尧舜之世,正百官而诸侯服,去四凶而天下安,不言而信,不怒而威。(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十八回)

用法作谓语;指人的威望等。

感情不言而信是中性词。

动物生肖牛,虎,蛇

  拼音  bù fǒu   注音  ㄅㄨˋ ㄈㄡˇ   
部首  一部  部外笔画  3画  总笔画  4画  
五笔86  GII  五笔98  DHI  仓颉  MF  郑码  GI  四角  10900  结构  单一电码  0008  区位  1827  统一码  4E0D  笔顺  一ノ丨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不的拼音:bù(ㄅㄨˋ)  

⒈ 副词。

⒉ 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它词前面表示否定或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语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去。不多。不法。不料。不材(才能平庸,常用作自谦)。不刊(无须修改,不可磨灭)。不学无术。不速之客。

⒊ 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不,我不知道。

⒋ 用在句末表疑问:他现在身体好不?

其他字义

不的拼音:fǒu(ㄈㄡˇ)  

⒈ 古同“否”,不如此,不然。

统一码

不字UNICODE编码U+4E0D,10进制: 19981,UTF-32: 00004E0D,UTF-8: E4 B8 8D。

不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不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否柎

汉英互译

no、not

相关字词

没有

造字法

象形

English

no, not; un-; negative prefix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不的拼音:   

〈词性:副〉

(1)(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  )韡。”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2)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not,no]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韩非子·喻老》

老妇不闻也。——《战国策·赵策》

被驱不异犬与鸡。——唐·杜甫《兵车行》

后遂不复至。——明·魏禧《大铁椎传》

(3) 又如:不会;不大;不一定;不古(不古朴。意指社会风气衰落、败坏);不勾(不消;不够;不到);不才(没有才能。自称的谦词;不成才);不才之事(不好的事情)(4)两者中既非这个也非那个 [neither…nor]。如:不男不女;不明不白;不知不觉

(5) 无须前面的先决条件而出现后面的行为和状态 [without]。如:不问而知;不寒而栗;不翼而飞

(6) 作为虚词,表示缺乏或忽视某种行动 [without]。如: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7) 用在叠用的相同的词之间,前面常加“什么”,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 [no matter(what)]。如:道理不道理,他一点都不往心里去

(8) 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no need to]

不以累臣衅鼓。——《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9) 又如:不客气,不客气;不谢,不谢

(10) 用在动词后,表示不可能达到预期的结果或目的 [cannot do as expected]。如:我呆不下去了;吃不了;办不到

(11) 单用,表示否定对方的话或提问 [no]。如:他知道吧?不,他不知道;别提那件事。不,我要提

(12) 用在句末,构成问句 [whether]。如:不知小何在家不?;奶奶说的对不?

〈词性:古〉

同“否”(fǒu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唐·韩愈《师说》

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与不?——《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词性变化

不的拼音:   

〈词性:助〉

(1) 用来加强语气。如:好不吓人;不几(岂不是)(2) 用来调整音节

徒御不惊,大庖不盈。——《诗·小雅》。毛传:“不惊,惊也;不盈,盈也。”

不的拼音:   

〈词性:形〉

(1) 通“丕”(  )。大 [big;great]

不显不承,无射于人斯。——《诗·周颂·清庙》

不有而丑天地,非天子之事也。——《管子·侈靡》

道其本,至也。至不至无。——《管子·心术》

(2) 注意:“不”字在第四声(去声)字前念第二声(阳平),如“不必”(bú bì  );“不是”(bú shì  )。本词典为方便起见,条目中的“不”字,都注第四声

常用词组

不碍、不安、不安分、不白之冤、不搬陪、不卑不亢、不备、不悖、不比、不必、不避、不变、不便、不辨菽麦、不…不…、不才、不才、不测、不曾、不差、不差毫发、不差累黍、不臣、不成、不成、不成话、不成器、不成人、不成体统、不逞、不逞之徒、不吃、不痴不聋、不齿、不耻、不耻下问、不啻、不出所料、不辞、不辞而别、不辞劳苦、不错、不打不相识、不打价儿、不打紧、不打自招、不大、不大、不大对头、不殆、不待、不单、不丹、不但、不当、不当紧、不当事、不倒翁、不到、不到黄河心不死、不到长城非好汉、不道、不得、不得不、不得而知、不得开交、不得了、不得了、不得人心、不得要领、不得已、不得志、不登大雅之堂、不等、不等号、不等式、不点儿、不丁点儿、不定、不定方程、不动产、不动声色、不冻港、不独、不端、不断、不对、不对茬儿、不对劲、不对头、不二、不二法门、不二价、不乏、不乏其人、不法、不法之徒、不凡、不方便、不防、不妨、不费吹灰之力、不分彼此、不分青红皂白、不服、不服、不服气、不服水土、不该、不干不净、不甘、不甘寂寞、不甘心、不尴不尬、不赶趟、不敢、不敢当、不敢越雷池一步、不恭、不攻自破、不公、不共戴天、不苟言笑、不够、不够、不顾而唾、不关痛痒、不管、不管三七二十一、不光、不规矩、不轨、不过、不过意、不寒而栗、不含糊、不好不坏、不好看、不好惹、不好意思、不合时宜、不和、不哼不哈、不怀好意、不欢而散、不慌不忙、不遑、不惑、不及、不及格、不及时、不即不离、不计、不计、不计其数、不济、不济事、不假思索、不检点、不减、不见、不见得、不见棺材不落泪、不见经传、不见舆薪、不介入、不介意、不结盟国家、不结盟运动、不价、不禁、不仅、不仅…而且、不尽、不尽然、不近人情、不经意、不经之谈、不景气、不胫而走、不究、不久、不咎既往、不拘、不拘、不拘一格、不具、不觉、不绝如缕、不刊、不刊之论、不堪、不堪、不堪回首、不堪入耳、不堪入目、不堪设想、不堪言状、不堪一击、不堪造就、不看僧面看佛面、不亢不卑、不可、不可多得、不可告人、不可估量、不可救药、不可开交、不可理喻、不可名状、不可磨灭、不可企及、不可胜数、不可收拾、不可思议、不可同日而语、不可言喻、不可言状、不可一世、不可逾越、不可终日、不克、不肯、不快、不愧、不愧不怍、不赖、不郎不秀、不稂不莠、不劳而获、不冷不热、不理、不理睬、不理会、不力、不利、不良、不了了之、不料、不露锋芒、不露声色、不伦不类、不论、不论、不落窠臼、不落俗套、不毛、不毛之地、不免、不妙、不敏、不名一钱、不名一文、不明、不明、不谋而合、不能、不能不、不能自拔、不能自已、不念旧恶、不怕、不怕、不配、不配、不偏不倚、不平、不平则鸣、不破不立、不期、不期而会、不期而遇、不齐、不起眼、不情之请、不求甚解、不屈不挠、不然、不让、不饶、不仁、不日、不容、不容分说、不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不若、不三不四、不塞不流,不止不行、不上不下、不慎、不甚了了、不胜、不胜桮杓、不胜枚举、不识好歹、不识抬举、不识一丁、不时、不时之需、不实之词、不食烟火、不世、不世之功、不世之业、不是、不是味儿、不顺眼、不死不活、不速之客、不遂、不随和、不疼不痒、不腆、不同凡响、不痛不痒、不瘟不火、不为五斗米折腰、不闻不问、不文不武、不问青红皂白、不务正业、不惜、不暇、不下于、不相上下、不详、不祥之兆、不像话、不消说、不肖、不肖子孙、不孝、不谐、不屑、不屑一顾、不屑置辩、不懈、不兴、不行、不省得、不省人事、不幸、不修边幅、不朽、不朽、不许、不恤、不宣而战、不学无术、不逊、不言而喻、不厌其烦、不厌其详、不要、不要紧、不要脸、不夜城、不一、不一定、不一而足、不宜、不遗余力、不已、不以为然、不义、不义之财、不意、不亦、不亦乐乎、不翼而飞、不用、不由、不由自主、不有、不虞、不与、不育、不遇、不远万里、不约而同、不越雷池、不孕、不再、不在、不在乎、不在话下、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不择手段、不怎么样、不折不扣、不争、不争气、不正之风、不知不觉、不知好歹、不知轻重、不知死活、不知所措、不知所以、不知所云、不知所终、不知天高地厚、不值、不止、不只、不至于、不置可否、不自量、不足、不足道、不足挂齿、不足取、不足为凭、不足为奇、不足为训、不足信

  拼音  yán   注音  一ㄢˊ   
部首  言部  部外笔画  0画  总笔画  7画  
五笔  YYYY  仓颉  YMMR  郑码  SA  四角  00601  结构  单一电码  6056  区位  4952  统一码  8A00  笔顺  丶一一一丨フ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言的拼音:yán(一ㄢˊ)  

⒈ 讲,说:言说。言喻。言道。言欢。言情。言必有中(zhòng   )(一说就说到点子上)。

⒉ 说的话:言论。言辞(亦作“言词”)。语言。言语。言简意赅。

⒊ 汉语的字:五言诗。七言绝句。洋洋万言。

⒋ 语助词,无义:言归于好。“言告师氏,言告言归”。

⒌ 姓。

统一码

言字UNICODE编码U+8A00,10进制: 35328,UTF-32: 00008A00,UTF-8: E8 A8 80。

言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言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䇾訁

汉英互译

character、say、speech、talk、word

相关字词

造字法

指事:表示言从舌出

English

words, speech; speak, say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言的拼音: yán  

〈词性:动〉

(1) (指事。甲骨文字形,下面是“舌”字,下面一横表示言从舌出。“言”是张口伸舌讲话的象形。从“言”的字与说话或道德有关。本义:说,说话)

(2) 同本义 [say;speak;talk]

直言曰言,论难曰语。——《说文》

志以发言。——《左传·襄公二十七年》

志以定言。——《左传·昭公九年》

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国语·周语上》

言,心声也。——《法言·问神》

言,口之利也。——《墨子经》

言者所以在意。——《庄子·外物》

具言所闻。——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趋机而言。——《后汉书·列女传》

言于李??。—— 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

言讫不见。——明· 魏禧《大铁椎传》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3) 又如:言绝(言罢;说完);言言(直言);言不尽意(言语无法把所有的心意全部表达出来);言戏(说话轻浮不庄重);言人人殊(人各一词,所言各异);言笑自若(谈笑自得的样子);言之无文(说话没有文采条理);言方行圆(即言行不一);言信(说到做到的信用);言爽(说话不守信用);言不顾行(言行不一);言欢(说笑)

(4) 议论,谈论 [discuss;comment]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5) 又如:言路(谏官的职务);言事(在君主时代,臣民与天子、国君议论政事);言文(谈论文辞);言默(议论和沉默);言状(所述情状)

(6) 记载 [write down;record]

雁荡山…自古图牒,未尝有言者。—— 宋· 沈括《梦溪笔谈》

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宋· 苏轼《石钟山记》

(7) 又如:言行录(录记叙述一人或多人的嘉言美行的书)

(8) 问 [ask;inquire]

臣意言王曰:“才人女子竖何能?”——《史记》。 王引之述闻:“言王,问王也。”

(9) 又如:言问(讯问)

(10) 告知;告诉 [inform;tell;let know]

其顺之,然后言其丧筭。——《礼记》。郑玄注:“言,语也。”

(11) 又如:言讽(用委婉的语言示告)

(12) 陈述;叙述 [state]

臣愿悉言听闻,唯大王裁其罪。——《韩非子》

(13) 又如:言功(陈述功绩)

(14) 解释引文、词语或某种现象的发端词,相当于“就是说”或“意思是” [namely]

《诗》云:“既醉以酒,既饱以德。”言饱乎仁义也。——《孟子》

(15) 说明 [explain]

言其利害(说明合从的好处和不合从的害处。其,指示代词,代合从,它的)。——《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词性变化

言的拼音: yán  

〈词性:名〉

(1) 话,言语,口语。又特指怨言、谤言 [speech;spoken language]

父母之言。——《诗·郑风·将仲子》又

诸兄之言。

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国语·周语上》

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唐· 白居易《琵琶行》序

王如其言。—— 晋· 干宝《搜神记》

未尝有言。——明· 刘基《卖柑者言》

思其言。

是何言。——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2) 又如:言能践行(说到做到);言语高低(指说话没分寸,冲撞别人);言差语错(言语冲撞或口舌之争);言言善果(多说劝人行善的话,必有好处);言同勒石(喻指说的话深刻而珍贵,如同刻石);言词(用语言表达的词汇或词句);言不尽意(言语无法把所有的心意全部表达出来);言不愿行(言语和行为不相符合);言语妙天下(言语精妙,天下没有人比得上);言听谋决(说的话听从照办);言废(说的话不被采纳);言简义丰(语言简练,含意丰富);言与心违(言语与心意相违背);言智(言语的才智);言无伦次(言语杂乱无章)

(3) 言论;见解;意见 [opinion on public affairs]

如何昊天?辟言不信。——《诗·小雅·雨无止》

言无二贵,法无两适,故言行而不轨于法令者必禁。——《韩非子》

(4) 又如:言扬行举(根据德行和声名来选择人才);言金(珍贵的言论);言之成理(言论能自成系统而有文理);言中无物(言论空洞而无实际内容)

(5) 言辞;辞令;辞章 [one’s words;language appropriate to the occasion;poetry and prose]

无乃非盟载之言,以阙君德;而执事不利焉。——《左传》

(6) 又如:言外(言辞本身以外的意思);言使(使者。使者主要在传达言辞,故称言使);言泉(言辞滔滔不绝,如泉水般涌出。比喻口辩敏捷,言语通畅);言多必失(言辞过多,必定发生差错)

(7) 政令;号令 [government decree;order]

有不祭则修意,有不祀则修言。——《国语·周语》。韦昭注:“言,号令也。”

(8) 又如:言语(命令;指示);言文(法律条文);言文刻深(法律条文严峻刻薄);言出法随(命令一下达,就依法考核、赏罚)

(9) 誓言;盟辞;约言 [oath;pledge;promise]

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楚辞》

史载笔,士载言。——《礼记》。郑玄注:“言,谓会同盟要之辞。”

(10) 又如:言约(口头言语为约定);言瑞(信言)

(11) 建议;主意;计策 [proposal;idea;plan]

我言为服,勿以为笑。——《诗·大雅》

(12) 又如:言责(进言的职责)

(13) 学说;主张 [theory;view;position]

“杨朱、 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 杨则归 墨。”——《孟子》

(14) 言语或文章中的字 [character;word]

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唐· 白居易《琵琶行》序

(15) 又如:五言诗;七言诗

(16) 口语或文章中的句子 [sentence]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

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我岂有所失哉?——《史记》

(17) 又如:一言为定;片言九鼎

(18) 著作 [writings;works]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汉· 贾谊《过秦论》

(19) 又如:言对(文体的一种)

(20) 姓

言的拼音: yán  

〈词性:助〉

无义,用于句中或句首,作语气助词

静言思之。——《诗·邶风·柏舟》

既盟之后,言归于好。——《左传》

常用词组

言必有中、言不及义、言不由衷、言出法随、言传身教、言辞、言道、言定、言多语失、言官、言归于好、言归正传、言过其实、言和、言欢、言简意赅、言教、言教、言近旨远、言路、言论、言情、言人人殊、言甚详明、言谈、言谈举止、言听计用、言外之意、言为心声、言笑、言笑自若、言行、言行若一、言行一致、言犹在耳、言语、言语、言语、言责、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言之不预、言之成理、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言之无物、言之有据、言之有理、言之凿凿、言重

  拼音  ér   注音  ㄦˊ   
部首  而部  部外笔画  0画  总笔画  6画  
五笔  DMJJ  仓颉  MBLL  郑码  GL  四角  10227  结构  单一电码  5079  区位  2288  统一码  800C  笔顺  一ノ丨フ丨丨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而的拼音:ér(ㄦˊ)  

⒈ 古同“尔”,代词,你或你的:“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⒉ 连词(a.表平列,如“多而杂”。b.表相承,如“取而代之”。c.表递进,如“而且”。d.表转折,如“似是而非”。e.连接肯定和否定表互为补充,如“浓而不烈”。f.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修饰,如“侃侃而谈”。g.插在主语谓语中间表假设,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⒊ 表(从……到……):从上而下。

统一码

而字UNICODE编码U+800C,10进制: 32780,UTF-32: 0000800C,UTF-8: E8 80 8C。

而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而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洏耏髵能

汉英互译

and that、moreover

造字法

象形

English

and; and then; and yet; but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而的拼音: ér  

〈词性:名〉

(象形。小篆字形,象胡须形。上面的“一”表示鼻端,“|”表示人中;下面分内外两层,外层象两腮的胡子,内层象生在嘴下的胡子。“而”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颊毛) 同本义 [bristles on the jaws]

而,颊毛也。——《说文》

词性变化

而的拼音: ér  

<连>

(1) 从古沿用下来的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and;furthermore;moreover;but also;into the bargain;if;in case;however]

(2) 表示并列关系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3) 表示递进关系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4) 表示承接关系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宋· 苏轼《石钟山记》

(5) 表示转折关系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6) 表示假设关系

诸君而(如果)有意;瞻余马首可也。——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7) 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

吾恂恂而起。——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而的拼音: ér  

〈词性:代〉

(1) 你;你的 [you;your]

予岂不知而作。——《诗·大雅·桑柔》

余知而无罪也。——《左传·昭公二十年》

子归,殁而父母之世。——《国语·吴语》

尽于酒肉,入于鼻口矣,而何足以知其所自来?——《庄子·徐无鬼》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聊斋志异·促织》

(2) 又如:而翁(你的父亲)

(3) 这样,此 [this]

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4) 又如:而夫(此人;这人)

而的拼音: ér  

〈词性:助〉

(1) 表示偏正关系,相当于“之”,“的” [of]

虞之与 虢,相恃而势。——《淮南子·人间》

(2) 与“上”、“下”、“前”、“后”、“来”、“往”连用,相当于“以”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易·系辞上》

而的拼音: ér  

<语气>

(1) 用于句中,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岂” [how could;how is it possible]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

(2) 用于句末,相当于“耳”,“哪”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论语·微子》

而的拼音: ér  

〈词性:动〉

(1) 如,好象 [seem;like]

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吕氏春秋》

(2) 另见 néng  

常用词组

而后、而或、而今、而况、而立、而且、而外、而已

基本词义

而的拼音: néng  

通“能”。

〈词性:名〉

才能 [ability]

然计天下之所以治者,何也?唯而以尚同一义为政故也。——《墨子·尚同下》

戒之戒之,微而异之。——《管子·枢言》。微而,犹无能。而、能古字通用

小白承天子之命而毋下拜。——《管子·小匡》

不待我而有成事者也。——《商君书·慎法》

〈词性:动〉

(1) 能够 [can]

桀纣幽厉……不而矫其耳目之欲。——《墨子·非命下》

不逢汤武与 恒缪兮,也孰去而知之?《楚辞·九章·惜往日》

(2) 另见 ér  

  拼音  xìn shēn   注音  ㄒ一ㄣˋ ㄕㄣ   
简体部首  亻部  部外笔画  7画  总笔画  9画  
繁体部首  人部  
五笔  WYG  仓颉  OYMR  郑码  NSVV  四角  20261  结构  左右电码  0207  区位  4837  统一码  4FE1  笔顺  ノ丨丶一一一丨フ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信的拼音:xìn(ㄒ一ㄣˋ)  

⒈ 诚实,不欺骗:信用。信守。信物。信货。信誓旦旦。

⒉ 不怀疑,认为可靠:信任。信托。信心。信念。

⒊ 崇奉:信仰。信徒。

⒋ 消息:信息。杳无音信。

⒌ 函件:信件。信笺。信鸽。信访。

⒍ 随便,放任:信手(随手)。信步(随意走动,散步)。信笔。信意。

⒎ 同“芯2”。

⒏ 姓。

其他字义

信的拼音:shēn(ㄕㄣ)  

⒈ 古同“伸”,舒展开。

⒉ 古同“伸”,表白。

统一码

信字UNICODE编码U+4FE1,10进制: 20449,UTF-32: 00004FE1,UTF-8: E4 BF A1。

信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信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㐰䚱孞訫

汉英互译

believe、faith、fuse、letter、message、sign、true、trust、without plan

相关字词

造字法

会意:从亻、从言

English

trust, believe; letter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信的拼音: xìn  

〈词性:形〉

(1) (会意。从人,从言。人的言论应当是诚实的。本义:真心诚意)

(2) 同本义 [honest sincere]

信,诚也。——《说文》

有诸已之谓信。——《孟子》

信,言合于意也。——《墨子经》

信者,诚也。专一不移也。——《白虎通·情性》

定身以行事谓之信。——《国语·晋语》

期果言当谓之信。——《贾子道术》

民不求其所欲而得之谓之信。——《礼记·经解》

信誓旦旦。——《诗·卫风·氓》

反贼无信!吾不幸误中汝奸计也!——《三国演义》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左传·庄公十年》

信而见疑。——《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则是无信。——《世说新语·方正》

(3) 又如:信行(信用;守诺言);信人(讲守信用的人)

(4) 真实,不虚伪[true;sure]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

谓为信然。——《三国志·诸葛亮传》

其事信。——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5) 又如:信官(诚实不欺的官员);信赏(悬赏);信赏钱(悬赏金);信人(诚实的人)

词性变化

信的拼音: xìn  

〈词性:动〉

(1) 相信;信任 [believe;trust]

不我信兮。——《诗·邶风·击鼓》

且单于信女,使昫人死生。——《史记·苏武传》

不自信。——《战国策·齐策》

亲之信之。——诸葛亮《出师表》

犹信。——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笑而不信。——宋· 苏轼《石钟山记》

(2) 又如:信不及(不能相信;不敢相信);不信邪;信得过;信爱(信任喜爱);信纳(相信采纳);信不信由你;听其言而信其行

(3) 守信用 [keep one’s word;keep one’s credit]

已诺不信则兵弱。——《荀子·富国》

小信未孚。——《左传·庄公十年》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贾谊《过秦论》

信义著于四海。——晋·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信义安所见。——《汉书·李广苏建传》

虏帅失信。——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4) 住宿两夜[stay over for two consecutive nights]

有客宿宿,有客信信。——《诗·周颂·有客》

子庚门于纯门,信于城下而还。——《左传·襄公十八年》

(5) 证实;应验 [verify]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老子》

(6) 知晓 [know]

我父母皆仙人,何可以貌信其年岁乎?——《聊斋志异》

早信此生终不遇,当年悔草《长杨赋》。——陆游《蝶恋花》

(7) 又如:信道(知道;料道)

信的拼音: xìn  

〈词性:名〉

(1) 信约;盟约[oath of alliance]

以继好结信。——《左传·襄公元年》

(2) 符契;凭证 [sign]

行而无信。——《战国策·燕策》

(3) 又如:信笼(内盛物品后封口加盖印信的箱笼);刻木为信

(4) 持有信物的外交使臣或传送函件或口头消息的人 [messenger]

宜急追信改书。——《资治通鉴》

越绝粮,使 素忠为信,告粜于吴。——《越绝书》

司空郑冲驰遣信就 阮籍求文。——《世说新语·文学》

(5) 又如:信使(使者)

(6) 通“讯”。音讯 [message;information]

不见眼中人,天长音信断。——李白《大堤曲》

(7) 又如:信耗(信息;消息);信炮(按约定信号所放之炮);信音(音信;消息);通风报信;凶信;信鸽;信鸿;信鸟;信问(信息)

(8) 书信,信件(晚起义。先秦两汉的书信又用“书”字表示) [letter]

函使报信。——清· 袁枚《祭妹文》

(9) 又如:信局(投递信件的机构);私信;挂号信;平信;死信;匿名信;信箱;信筒;信简(书信)

(10) 姓

信的拼音: xìn  

〈词性:副〉

(1) 放任;随便 [conveniently; at well;at random]

要不拿出纲纪来,信着他胡行乱做,就不成个人家。——《醒世姻缘传》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白居易《琵琶行》

(2) 又如:信口胡沁(信口胡吣。不顾事实,随便乱说);信着(任着;任凭);信手拈来;信步

(3) 果真,的确 [certainly]

若妻信病,赐小豆四十斛,宽假限日。——《史记·华佗传》

烟涛微茫信难求。——唐·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信知生难恶。——唐· 杜甫《兵车行》

信造化之尤物。——宋· 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

常用词组

信笔、信标、信步、信插、信差、信贷、信访、信风、信奉、信服、信鸽、信函、信号、信号弹、信耗、信笺、信件、信教、信经、信据、信口、信口雌黄、信口开河、信赖、信陵君、信马游缰、信念、信女、信皮儿、信然、信手、信手拈来、信守、信宿、信天游、信条、信筒、信徒、信托、信物、信息、信箱、信邪、信心、信仰、信义、信意,信意儿、信用、信誉、信札、信纸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