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材优干济的意思

cáiyōugàn

材优干济



拼音cái yōu gàn jǐ

注音ㄘㄞˊ 一ㄡ ㄍㄢˋ ㄐ一ˇ

解释指才能优异,有干练的办事能力。

出处《清史稿 高宗纪五》:“刘宗周、黄道周立朝守正,熊廷弼材优干济。”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人的才能。

感情材优干济是中性词。

繁体材優干濟

动物生肖牛,虎,蛇

  拼音  cái   注音  ㄘㄞˊ   
部首  木部  部外笔画  3画  总笔画  7画  
五笔  SFTT  仓颉  DDH  郑码  FDM  四角  44900  结构  左右电码  2624  区位  1836  统一码  6750  笔顺  一丨ノ丶一丨ノ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材的拼音:cái(ㄘㄞˊ)  

⒈ 木料,泛指一切原料或资料:材料。教(jiào   )材。素材。题材。就地取材。

⒉ 能力,资质:材干(gàn   )。大材小用。因材施教(jiào  )。

⒊ 棺木:寿材。

统一码

材字UNICODE编码U+6750,10进制: 26448,UTF-32: 00006750,UTF-8: E6 9D 90。

材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材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material、timber

造字法

形声:从木、才声

English

material, stuff; timber; talent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材的拼音: cái  

〈词性:名〉

(1) (形声。从木,才声。本义:木材,木料)

(2) 同本义 [timber]

材,木梃也。——《说文》

五曰材贡。——《周礼·太宰》

驾而乘材。——《国语·晋语》。注:“横木也。”

无所取材。——《论语》。郑注:“无所取于桴材。”

自吾执斧斤以随夫子,未尝见材如此其美也。——《庄子·人间世》

材朴委积兮。——《楚辞·九章·怀沙》

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宋· 沈括《梦溪笔谈》

(3) 又如:木材;材器(材木与器物)

(4) 泛指原料、材料 [material]

饬化八材。——《周礼·太宰》。注:“珠、象、玉、石、木、金、革、羽也。”

其材足以备器用。——《左传·隐公五年》

献材于殡门外。——《仪礼·士丧礼》。注:“明器之材。”

(5) 又如:钢材;器材;木材;就地取材

(6) 资料 [data;material]。如:教材;题材;素材

(7) 人的体貌 [posture and facial features]。如:身材(身体的高矮和胖瘦)

(8) 资质;本能 [aptitude]。如:蠢材(笨家伙);因材施教

(9) 棺木 [coffin]。如:寿材;材铺(棺材店)

(10) 通“才”。才能,能力 [ability;capacity]

任官惟材,左右惟其人。——《书·咸有一德》

士脩身功材。——《管子·五辅》。注:“材谓艺能。”

(11) 通“财”。财物 [property;belongings]

广辟土地,著税伪材。——《墨子·公孟》

知务本禁末之为多材也。——《荀子·君道》

材伎之士。——《荀子·王制》

常用词组

材积、材料

  拼音  yōu   注音  一ㄡ   繁体    
部首  亻部  部外笔画  4画  总笔画  6画  
五笔86  WDNN  五笔98  WDNY  仓颉  OIKU  郑码  NGR  四角  23212  结构  左右电码  0327  区位  5137  统一码  4F18  笔顺  ノ丨一ノフ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优(優)的拼音:yōu(一ㄡ)  

⒈ 美好的,出众的:优良。优等。

⒉ 古代指演剧的人:优伶。俳优(滑稽杂耍艺人)。

⒊ 充足,富裕:优裕(富裕,充足)。优厚。优惠。优遇。养尊处优(处于尊贵的地位,过着优裕的生活,用于贬义)。

统一码

优字UNICODE编码U+4F18,10进制: 20248,UTF-32: 00004F18,UTF-8: E4 BC 98。

优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优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actor、excellent

相关字词

造字法

形声:从亻、尤声

English

superior, excellent; actor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优的拼音:

yōu  

〈词性:名〉

(1) (形声。从人,尤声。本义:古代表演乐舞、杂戏的艺人。宋元以后,亦泛称戏曲艺人、演员)

(2) 同本义 [actor;actress]

优,饶也。一曰倡也。——《说文》。按,倡者本训,饶者假借。

陈氏鲍氏之圉人为优。——《左传·襄公二十八年》

公之优曰施。——《国语·晋语》

信谗喜优。——《国语·越语》

优笑在前。——《国语·齐语》。注:“倡俳也。”

优孟。——《史记·滑稽列传》

所爱倡优巧匠之属。——《汉书·灌夫传》。注:“谐戏者也。”

优施曰:“…我优也,言无邮。”——《国语》

(3) 又如:优人杂剧(乐舞戏曲);优孤(专演老年男子的优人);优唱(艺人的说唱);优语(优在演戏中戏谑嘲讽的话);优歌(优人唱的歌曲)

(4) 姓

词性变化

优的拼音:

yōu  

〈词性:形〉

(1) 充足,富裕 [abundant]

优,饶也。——《说文》

优,多也。——《小尔雅》

优,渥也。——《广雅》

维其优矣。——《诗·大雅·瞻夘》

汙池渊沼川泽,谨其时禁,故鱼鳖优多而百姓有余用也。——《荀子》

(2) 又如:优稳(优裕安逸);优饶(富裕,充裕);优佚(富裕,安逸);优实(富裕);优足(富足);优渥(丰足;优厚);优产(丰富的财产)

(3) 雨水充沛 [have adequate rainfall]

既优既渥,既沾既足,生我百谷。——《诗·小雅·信南山》

(4) 优良;美好;优越。跟“劣”相对 [excellent;fine]

优劣得所。——诸葛亮《出师表》

(5) 又如:优差美缺(美差肥缺;好的职位);优行生(品学兼优的生员);优劣(优和劣。指强弱、大小、好坏、工拙等);优绌(优劣);优壮(优美遒劲)

(6) 宽厚;宽容 [broadminded;tolerant]

上以宣名儒,优容之。——《汉书·鲍宣传》

(7) 又如:优宽(宽厚,宽和);优薄(宽厚和浇薄);优慎(宽容谨慎);优纵(宽容放任)

(8) 安闲,悠闲,安逸 [leisurely]

伴奂尔游矣,优游尔休矣。——《诗·大雅·卷阿》

(9) 又如:优游(闲暇自得的样子);优逸(安闲);优容(安闲自得貌);优悠(悠闲舒适);优犹(优游。优裕;宽裕);优游自若(从容不迫,不变常态);优游自得(悠闲如意);优游自适(悠闲适意);优豫(从容安祥);优游卒岁(悠闲度日);优游岁月(悠闲舒适地过日子)

(10) 优厚 [good;munificent]

益之以霢霂,既优既渥。——《诗·小雅·信南山》

布施优裕。——《国语·周语》

优诏奖瑞。——清· 张廷玉《明史》

(11) 又如:优恤重典(朝廷对官员表示优厚抚恤的隆重典礼);优保(优厚的保举提拔);优赐(优厚的赏赐);优缛(优厚,丰厚);优恤(优厚)

(12) 柔弱,少决断 [delicate;weak]

人君唯优与不敏为不可。——《管子·小匡》

优的拼音:

yōu  

〈词性:动〉

(1) 优待,给予好的待遇,厚待 [give preferential treatment]

今区寓宁晏,庶绩咸熙,念勤简能,宜加优奖。——《南齐书·武帝纪》

(2) 又如:优渥(深厚);优叙(按大功给予奖励);优恤(从优抚恤);优擢(从优提拔);优与(从优给予)

(3) 协调;调和 [coordinate;harmonize]

其德优天地而和阴阳。——《淮南子·原道》

(4) 开玩笑;戏谑 [joke make fun of]

宋华弱与 乐辔少相狎,长相优,又相谤也。(长:长大;成年。)——《左传·襄公六年》

(5) 嘉奖 [bestow]。如:优制(优诏,嘉奖的诏书);优诏(褒美嘉奖的诏书);优劳(嘉奖慰劳);优言(褒美之言);优升(荣升,升职)

常用词组

优待、优等、优点、优抚、优厚、优化、优惠、优惠待遇、优惠券、优价、优礼、优良、优劣得所、优伶、优美、优孟、优人、优容、优柔、优柔寡断、优生、优势、优先、优闲、优秀、优叙、优选法、优异、优游、优裕、优遇、优越、优越感、优越性、优质

  拼音  gān gàn   注音  ㄍㄢ ㄍㄢˋ   繁体  乾、幹  
部首  干部  部外笔画  0画  总笔画  3画  
五笔  FGGH  仓颉  MJ  郑码  AED  四角  10400  结构  单一电码  1626  区位  2441  统一码  5E72  笔顺  一一丨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干(乾)的拼音:gān(ㄍㄢ)  

⒈ 触犯,冒犯,冲犯:干扰。干涉。干预(亦作“干与”)。森然干霄。

⒉ 追求,求取,旧指追求职位俸禄:干禄。干仕。

⒊ 关连,涉及:干系。互不相干。

⒋ 盾,古代抵御刀枪的兵器:大动干戈。

⒌ 古代用以记年、记月、记日、记时(亦作编排次序)的十个字(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天干。干支。

⒍ 涯岸,水边:“河之干兮”。

⒎ 个数:若干。

⒏ 没有水分或水分少:干燥。干旱。干枯。干柴。豆腐干。

⒐ 枯竭,尽净:干尽。干杯。

⒑ 徒然,白白地:干着急。

⒒ 指没有血缘或婚姻关系,拜认的亲属:干亲。

⒓ 〔干将(jiàng  )〕古剑名。

⒔ 姓。

其他字义

干(幹)的拼音:gàn(ㄍㄢˋ)  

⒈ 事物的主体或重要部分:树干。躯干。干线。

⒉ 做:干事。说干就干。

⒊ 有才能的,善于办事的:干才。干员。干练。

⒋ 方言,坏、糟:事情要干。

统一码

干字UNICODE编码U+5E72,10进制: 24178,UTF-32: 00005E72,UTF-8: E5 B9 B2。

干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干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幹漧榦

汉英互译

do、work、able、dry、empty、for nothing、doing

相关字词

做、搞、湿

造字法

原为形声

English

oppose, offend; invade; dried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干的拼音: gān  

〈词性: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叉子一类的猎具、武器,本是用于进攻的,后来用于防御。本义:盾牌)

(2) 同本义 [shield]

盾,自关而东或谓之干。——《方言》九

朱干玉戚以舞大武。——《礼记·祭统》。注:“朱干,赤盾。”

司干。——《周礼·春官·序官》

礼义以为干橹。——《礼记·儒行》。注:“干橹,小楯大楯也。”

能执干戈以卫社稷。——《礼记·檀弓下》

乃修教三年,执干戚舞,有苗乃服。——《韩非子·五蠹》

(3) 又如∶干羽(盾牌和雉羽,供乐舞之用);干革(干即盾;革即甲胄类。泛指兵器);干橹(小盾大盾);干戎(兵戎。通称兵器、军队)

(4) 岸;水畔 [bank]

鸿渐于干。——《易·渐卦》。释文引郑注:“干,水傍,故停水处。”

秩秩斯干。——《诗·小雅·斯干》。朱注:“干,水涯也。”

昔者吴干战。——《管子·小问》。注:“干,江边地也。”

而不知干队之败。——《史记·春申君传》。索隐:“干,水边也。”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诗·魏风·伐檀》

(5) 江南把山垅之间的地段叫干 [valley]。故金陵有大长干、小长干、东长干

(6) 天干 [Stems;Heavenly Stems]。如:干支(天干地支,实际上是“幹枝”的一种比喻说法)

(7) 姓

词性变化

干的拼音: gān  

〈词性:动〉

(1) 捍卫 [defend;guard]

(2) 又如:干害(捍护)

(3) 触犯;冒犯;冲犯;冲 [offend]

干,犯也。——《说文》

轍恐犯忌而干讳。——《楚辞·七谏·谬谏》

以干先王之诛。——《书·胤征》

以干天祸。——《公羊传·宣公十二年》

若干二命以求杀予。——《国语·晋语四》

(4) 又

则上下不干。

乃背晋干 宋。——《史记·管蔡世家》

赵孟使人以其乘车干行,献 子执而戮之。——《国语·晋语五》

干国之纪。——《左传·襄公二十三年》

君辱贶之,其敢干大礼以自取戾。——《左传·文公四年》

故吏不敢以非法遇(对待)民,民不敢犯法干法官也。——《商君书·定分》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唐· 杜甫《兵车行》

(5) 又如:干渎(冒犯。干:干犯;抵触;烦扰);干触(冒犯;触犯);干凌(干犯欺凌);干典(违犯法典);干命(违犯命令);干行(指冲撞军列);干戾(触犯法令而获罪)

(6) 立,建立 [set up]

后知张顺干了功劳。——《水浒传》

(7) 求,求取 [seek for]

皆干赏蹈利之兵也。——《荀子·议兵》

其欲干酒肉之味邪?——《庄子·徐无鬼》

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但顺吾性而已。——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时墨者东郭先生将北适 中山以干仕。—— 明· 马中锡《中山狼传》

(8) 又如:干名(求取名位);干求(求取功名);干谒(为谋求禄位而谒见当权者);干进(营谋官职地位);干索(索要;强取);干进(谋求仕进);干请(请托)

(9) 干预;干扰 [intervene;interfere]

皆妇人干政之所致也。——《后汉书·蔡邕传》

明君使事不相干。——《韩非子·用人》

(10) 关涉;牵扯 [involve; be connected]

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宋· 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

(11) 又如:干己(关系,责任);干累(连累;牵连);干纪(关系;职责);干属(关系);干惹(牵涉,关连)

(12) 怠慢,慢待 [neglect]。如:主人走了,把我们干起来了

干的拼音:

乾、乹、亁 gān  

〈词性:形〉

(1) (形声。从乙(表示向上),倝( gàn  )声。①本义:天。②引申义:没有水分或水分很少,与“湿”相对)

(2) 同引申义 [dry]

方将被发而干。——《庄子·田子方》

剖其中,干若败絮。——刘基《卖柑者言》

干东土。——《吕氏春秋·爱类》

外强中干。——《左传·僖公十五年》

然而旱干水溢。——《孟子·尽心下》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

(3) 又如:干冬(干燥少雨的冬季);干荒(干旱);干烘茶(采摘后不经过揉制而直接烘干的茶叶);干堆(干柴堆。比喻色迷之人)

(4) 枯竭 [exhausted]

予贸得其一,剖之,如有烟扑口鼻,视其中,则干若败絮。——明· 刘基《卖柑者言》

(5) 又如:干蛋(方言。穷光蛋);干竭(枯竭)

(6) 干亲。谓没有血缘或婚姻关系而结认的亲戚关系 [adopted]

赵氏干娘, 高皇(明太祖朱元璋)义父之妻也。—— 明· 文林《琅琊漫抄》

(7) 又如:干爷(义父);干大(方言。干爹,义父);干老子(干爹);干生子(干儿子);干达达(干爹,义父)

(8) 形容声音干涩嘶哑 [dry and coarse]。如:干哑(干涩嘶哑)

干的拼音:

gān  

〈词性:动〉

(1) 使干,竭尽 [dry;exhaust]

干泽而渔。——刘向《说苑》

(2) 怠慢;使对方难堪 [neglect]

从今日起,且干着他,不理他,他两个自然有些着慌。——《儿女英雄传》

(3) 又

没奈何,站起身来干了人家,一句说了六个大字,道是:“多礼,我不敢当。”

干的拼音:

gān  

〈词性:名〉

(1) 加工制成的干食品 [dried-up food]

人负朱六斗,卒自携五日干粮。——宋· 沈括《梦溪笔谈·官政》

(2) 又如:豆腐干;萝卜干;干肉;干脯(干肉)

干的拼音:

gān  

〈词性:副〉

(1) 徒然,白白地 [in vain]

干愁漫解坐自累,与众异趣谁相亲。——唐· 韩愈《感春》

(2) 又如:干落落(白白地);干发虚(空有打算而不能兑现);干拌(白吵;白费口舌);干白(白说,白搭)

(3) 虚假地,表面地 [falsely;superficially]

晔干笑云:“罪至”而已。——《宋书·范晔传》

(4) 又如:干乔(装模作样)

(5) 另见 gàn  

常用词组

干碍、干巴、干巴巴、干杯、干杯、干贝、干壁画、干瘪、干冰、干菜、干草、干草堆、干柴、干柴烈火、干产、干坼、干城、干处理、干脆、干打雷,不下雨、干瞪眼、干电池、干犯、干饭、干粪、干干净净、干戈、干股、干果、干旱、干号、干涸、干涸、干货、干急、干季、干姜、干将、干结、干净、干咳、干渴、干枯、干哭、干酪、干冷、干礼,干礼儿、干连、干粮、干裂、干妹子、干没、干娘、干呕、干亲、干扰、干扰、干热、干人、干涩、干涉、干尸、干瘦、干爽、干洗、干系、干笑、干薪、干眼症、干谒、干预,干与、干云蔽日、干着急、干燥、干燥剂、干燥症、干证、干支、干重

基本词义

干的拼音:

幹、榦 gàn  

〈词性:名〉

(1) (形声。从木,倝( gàn  )声。本义:筑墙板。筑土墙时两边所用的木板)

(2) 同本义 [end plank]

榦,筑墙端木也。——《说文》。字亦俗作幹。按,植于两边者曰榦,植于两端者曰楨。散文则亦通称也。古筑墙先度其广,轮乃树楨,榦,继施横板于两边,榦内以绳束榦,实土筑之。一板竣则层累而上,五板为堵。

平板榦,称畚筑。——《左传·宣公十一年》

姚信、 楼玄,…皆社稷之桢干,国家之良辅。——《三国志·陆凯传》

(3) 又如:榦楨(筑墙所用的主柱,竖在两旁的叫“榦”,竖在两端的叫“桢”。引申为支柱、支撑)

(4) 木名。柘树 [three-bristle cudrania]

词性变化

干的拼音:

gàn  

〈词性:名〉

(1) 主干 [trunk]

故枝不得大如榦,末不得强于本。——《淮南子·主训》

柏虽大榦如臂,无不平贴石上,如苔藓然。——《徐霞客游记》

魂兮归来,去君之恒干,何为四方些?——《楚辞·屈原·招魂》

(2) 又如:躯干;干子(树干);干本(树木的主干);干貌(体貌);干力(指体力强健);骨干(在总体中起主要作用的人或物);干翮(主翮。翮,羽的主茎);干翼(主干与辅翼);干辅(主干与辅佐)

(3) 引申为本质 [essenee]

是故柔弱者,生之榦也。——《淮南子》。高诱注:“榦,质也。”

(4) 胁 [the upper part of the side of the human body]

上佐食,举尸牢胁,尸受振祭哜之。——《仪礼·少牢馈食礼》

(5) 效果;用处 [effect]

况且朱三是穷人,讨也没干。——《二刻拍案惊奇》

(6) 地位低下的官吏 [low official]

(7) 又如:干人(即府干。达官贵人府中的办事人员。也称“干办”);干吏(干练的官吏。多指州郡衙门中的办事人员)

(8) 一种俸禄 [salary]。如:干禄(南北朝时勋贵、官吏对被役使的“干”收取免役绢作为一种额外俸给,称“干禄”)

(9) 干部的简称 [cadre]。如:干群关系;以工代干;干属(干部的家属)

(10) 事情 [affair]。如:公干;有何贵干?

(11) 姓

干的拼音:

gàn  

〈词性:动〉

(1) 做,从事于或忙于做某事,尤指从事某项职业 [do;act;execute;work]

宁宗庆元五年,右谏议大夫 张奎言乞行下州县,保正止许干当本都贼盗、斗殴、烟火、公事,不许非泛科配。——《文献通考·职役·历代乡党版籍职役》

(2) 又如:让我干什么都可以;干不的(干不了);干办(办理;处理);干当(承办)

(3) 主管 [take charge of]

光武即位,知 湛名儒旧臣,欲令干任内职,征拜尚书。——《后汉书·伏湛传》

(4) 又如:干管(主持;管理);干官(古代掌管均输之官);干掌(掌管,管理);干运(运筹干办);干当(主管;经办)

(5) 建立;求取 [set up;found;seek for]。如:干功(建功)

(6) 通“扞”( hàn  )。护卫,遮挡 [guard;keep out]

赳赳武夫,公侯干城。——《诗·周南·兔罝》

(7) 又如:干夜(护卫巡夜)

干的拼音:

gàn  

〈词性:形〉

(1) 干练 [capable and experienced]

邕善书计,强记默识,以干济见知。——《北齐书·唐邕传》

愿他日得志,廉干如古人某,忠孝如古人某,及为吏,以污贿不饬罢。——清· 周容《芋老人传》

(2) 又如:干肃(干练而慎重);干直(干练正直);干绩(优异的业绩);干誉(以办事干练而获得的声誉)

(3) 通“扞”( hàn  )。乱 [disorderly]

治宜于时而行之,则不干。——《商君书·壹言》

(4) 另见 gān  

常用词组

干部、干才,干材、干道、干掉、干活、干家、干将、干劲、干警、干练、干流、干路、干吗、干渠、干什么、干事、干事、干线、干校、干仗

  拼音  jì jǐ   注音  ㄐ一ˋ ㄐ一ˇ   繁体    
部首  氵部  部外笔画  6画  总笔画  9画  
五笔  IYJH  仓颉  EYKL  郑码  VSND  四角  30124  结构  左右电码  3444  区位  2835  统一码  6D4E  笔顺  丶丶一丶一ノ丶ノ丨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济(濟)的拼音:jì(ㄐ一ˋ)  

⒈ 渡,过河:同舟共济。

⒉ 对困苦的人加以帮助:济世。救济。赈济。周济。接济。

⒊ 补益:无济于事。

其他字义

济(濟)的拼音:jǐ(ㄐ一ˇ)  

⒈ 〔济水〕古水名,源于今中国河南省,流经山东省入渤海。

⒉ (濟)

统一码

济字UNICODE编码U+6D4E,10进制: 27982,UTF-32: 00006D4E,UTF-8: E6 B5 8E。

济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济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濟済㴉

汉英互译

aid、cross a river、help

造字法

形声:从氵、齐声

English

help, aid, relieve; ferry, cross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济的拼音:

  

〈词性:名〉

(1) (形声。从水,齐声。本义:水名,即济水。古四渎之一)

(2) 同本义。[Ji River]

济,济水也。出 常山房子赞皇山东入 汦——《说文》

济水源出 赞皇山。——《穆天子传》

阴谷皆入济。—— 清· 姚鼐《登泰山记》

(3) 发源于今河南省济源县西王屋山,原在山东境内与黄河并行入渤海。后因黄河改道,下游被黄河淹没。现在黄河下游的河道就是原来济水的河道

(4) 州名 [Ji prefecture]

(5) 北魏泰常八年(公元423年)置,治所在今山东省聊城东南

(6) 五代周置,在今山东省巨野县

(7) 金置,在今吉林省农安县

词性变化

济的拼音:

  

〈词性:形〉

(1) 众多 [numerous]

济济多士。——《左传·成公二年》

(2) 又如:人才济济;济济(众多);济济一堂(形容许多人聚集在一起);济济彬彬(形容人才众多且文雅有礼)

(3) 整齐美好的样子 [neat and fine]

四骊济济。——《诗·齐风·载驱》

(4) 又如:济然;济楚(整齐清洁);济济(整齐美好的样子)

(5) 另见   

常用词组

济楚、济济跄跄、济南

基本词义

济的拼音:

  

〈词性:动〉

(1) 渡过水流 [cross a stream]

济乎江湖。——《楚辞·屈原·涉江》

济河,围令狐。——《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直挂云帆济沧海。——唐· 李白《行路难》

(2) 又如:同舟共济;济胜之具(指能登山涉水的健康身体);济水(渡水);济涉(渡水);济运(渡水运输)

(3) 帮助;救助 [help;assist;salve]

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欧阳修《朋党论》

惟以周穷济乏为事。——《晋书·何攀传》

济师来攻。——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4) 又如:济人利物;济拔(从险恶的境地中救出);济惠(济会,济惠。周济,照顾);济物(帮助他人);济时(匡救时世)

(5) 拯救;救济 [relieve]

杀黑龙以济冀州。——《淮南子·览冥》

此近难济,恒事攻治,可延岁月。——《三国志·方伎传》

(6) 又如:济护(救护);济恤(救济);济救(救济);济众(救济众人);济难(拯救时难);济施(救济施舍)

(7) [对事情]有益;成(多用于否定);发挥[作用][bring into play]

然后乃能各济其所长也。——刘邵《人物志》

臼杵之利,万民以济。——《易·系辞下》

(8) 又如:无济于事;人少了不济事;济事(顶用)

(9) 成就 [achieve]

必以忍,其乃有济。——《书·君陈》

故虽有困败,而终济大业。——《后汉书·荀彧传》

以济大事。——《资治通鉴》

共济世业。

事之不济。

(10) 又如:济胜(取胜);济勋(济功。成就功业);济办(成功地把事办妥);济克(成功)

(11) 停;止 [stop]

三月春风不济。——《淮南子·时则》

(12) 增加 [increase;add]

盍请济师于王。(盍:为什么不。)——《左传·桓公十一年》

(13) 弥补 [make up]

又因中国文字太难,只得用图画来济文字之穷的产物。——鲁迅《且介亭杂文》

(14) 及,比得上 [can compare with]

果然我们就不济凤丫头了?——《红楼梦》

(15) 成;可以 [all right;well]

所言之事济否?——《警世通言》

词性变化

济的拼音:

  

〈词性:名〉

渡口,过河的地方 [ferry crossing]

川既漾(水流长)而济深。——王粲《登楼赋》

济的拼音:

  

〈词性:形〉

(1) 整齐,漂亮 [in good order; neat;nice]。如:济楚(整整齐齐;整洁;雅致;潇洒;端庄);济美(承继先人美好的事业)

(2) 能干,中用 [capable;useful;effective]

你忒不济,不济!又要马骑,又不放我去,似这般看着行李,坐到老罢!——《西游记》

(3) 另见   

常用词组

济度、济急、济困扶危、济美、济贫、济世、济世爱民、济世救人、济世之才、济事、济私、济增、济助

成语首拼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