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chēn mù àn jiàn
注音ㄔㄣ ㄇㄨˋ ㄢˋ ㄐ一ㄢˋ
解释瞋目:瞪大眼睛;案:通“按”,握住。瞪圆双眼,握着宝剑。形容带剑者怒目圆睁的样子。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郦生陆贾列传》:“郦生瞋目案剑叱使者曰:‘走!’复入言沛公,吾高阳酒徒也。”
用法作谓语、状语;指人发怒的样子。
感情瞋目案剑是中性词。
繁体瞋目案劍
近义案剑瞋目
动物生肖牛,虎,蛇
瞋的拼音:chēn(ㄔㄣ)
⒈ 睁大眼睛瞪人:瞋目叱之。
⒉ 同“嗔”。
瞋字UNICODE编码U+778B,10进制: 30603,UTF-32: 0000778B,UTF-8: E7 9E 8B。
瞋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䀖眒䀼
形声:从目、真声
glare with anger
详细解释◎ 瞋的拼音: chēn
〈词性:动〉
(1) (形声。从目,真声。本义:睁大眼睛)
(2) 同本义 [stare angrily]
瞋,张目也。——《说文》
羽瞋目叱之。——《汉书·项籍传》
画出瞋目而不见丘山。——《庄子·秋水》
按剑瞋目。——《庄子·盗跖》
(3) 又如:瞋眸(瞪大眼珠)
(4) 怒;生气 [peeve]
瞋,怒也。——《广韵》
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瞋。——杜甫《丽人行》
(5) 又如:瞋怪(责怪);瞋目大叱(怒目喝斥)
瞋目
目的拼音:mù(ㄇㄨˋ)
⒈ 眼睛:目光。醒目。历历在目。目指气使(用眼光和气色示意以役使别人,形容骄横傲慢的神志。亦作“颐指气使”)。
⒉ 看,视:目语。目论(喻没有自知之明或浅陋狭隘的见解)。
⒊ 想要达到的地点、境地或想要得到的结果:目的(dì )(亦指箭靶的中心)。
⒋ 大项中再分的小项:条目。纲举目张。
⒌ 名称:数目。巧立名目。
⒍ 标题:目录。
⒎ 生物学分类系统上所用的等级之一,在“纲”以下,“科”以上:鸟纲中有雁形目和鸡形目。
⒏ 孔眼:网目。
⒐ 指为首的人:头目。
目字UNICODE编码U+76EE,10进制: 30446,UTF-32: 000076EE,UTF-8: E7 9B AE。
目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目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eye、item、order
纲
象形
eye; look, see; division, topic
详细解释◎ 目的拼音: mù
〈词性:名〉
(1) (象形。甲骨文和小篆字形。象眼睛形,外边轮廓象眼眶,里面象瞳孔。小篆处理为线条。先秦时期多用“目”,两汉以后,用眼逐渐多起来。“目”具有书面语色彩。本义:眼睛)
(2) 同本义 [eye]
目,人眼,象形。——《说文》
目者,气之清明者也。——《礼记·郊特牲。》
目者,心之符也。——《韩诗外传》
夫妻反目。——《易·小畜卦》
睅其目,皤其腹。——《左传·宣公二年》
满目萧然。——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瞋目大怒。——晋· 干宝《搜神记》
目似瞑。——《聊斋志异·狼三则》
目不忍睹。——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3) 又如:目不斜视(眼睛不向旁边看,形容为人正派);目见耳闻(亲眼看见,亲耳听到);目治手营(亲眼观察,亲手试验);目空一世(什么都不放在眼里。形容骄傲自大);目眩神摇(眼花缭乱,心神摇荡);目无下尘(眼睛不朝下看。形容态度高傲。下尘,下风,喻指比自己低下的人);目耗(眼睛昏花);目指(用眼睛示意指点);目眦(眼眶);目珠(眼球);目睛(眼珠);目精(眼珠;眼睛)
(4) 目光;眼力 [eye-sight]
四海注目。——《晋书·孙惠传》
(5) 又如:目捷(目光敏捷);目击道存(眼光一接触便知“道”之所在。形容悟性好);目色(视力);目使颔令(用眼色和下颔示意以役使别人。形容态度骄横);目注(目光注视);目波(水波似的目光、谓目光流盼如水波);目逆(以目光相迎);目极(用尽目力远望)
(6) 孔眼 [mesh]
举一纲而万目张。——郑玄《诗谱序》
(7) 又如:纲举目张;一个60目的筛
(8) 条目;要目 [item]。如:目次(书刊上的目录。表示内容的篇目次序)
(9) 目录 [catalogue]。如:参考书目;故事节目
(10) 首领;头目 [chieftan]
夷目嘉符。——《广东军务记》
(11) 又如:目把(指西南少数民族中的小首领)
(12) 分类学上位于科之上、纲之下的类别 [order]。如:松柏目
(13) 名目,数目;行列 [name of a thing;number;row]
不在使者之目。——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 目的拼音: mù
〈词性:动〉
(1) 观看,注视 [look;regard]
指目陈胜。——《史记·陈涉世家》
指目牵引。——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2) 又如:目过(过目;细看);目下十行(形容看书速度极快);目及(看到);目染(因经常看见而受到影响);目笑(目视而窃笑);目礼(以目注视,表示敬意);目断(犹望断。一直望到看不见);目识(看后即记住);目属(瞩目;注视);目艳(看到美好的事物而感到羡慕);目为(看作)
(3) 递眼色,使眼 [give a hint with the eyes]
酒阑,吕布因目留 高祖。——《史记·高祖本纪》
数目项王。——《史记·项羽本纪》
(4) 又如:目交心通(以眼色传情,心中相互沟通);目挑眉语(以眉目挑逗传情);目指气使(用眼神和气色示意,以支使别人。形容态度骄横);目禁(用眼色禁止别人言行);目语额瞬(眉毛眼睛能作态示意)
(5) 看待 [treat with;regard as]
不敢以说书目敬亭。—— 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目标、目不见睫、目不交睫、目不忍见、目不忍视、目不识丁、目不暇接、目不转睛、目测、目测、目成、目怆有天、目瞪口呆、目的、目睹、目光、目光短浅、目击、目击者、目今、目镜、目空四海、目空一切、目力、目录、目迷五色、目前、目送、目挑心招、目无全牛、目无组织、目下、目眩、目语、目睁口呆、目中无人、目眦
案的拼音:àn(ㄢˋ)
⒈ 长形的桌子或架起来代替桌子用的长木板:案子。案板。书案。条案。拍案而起。
⒉ 提出计划、方法和建议的文件或记录:档案。备案。议案。提案。方案。有案可查。案卷。案牍。
⒊ 事件,特指涉及法律问题的事件:惨案。血案。案件。案例。案犯。破案。
⒋ 古代有短脚盛食物的木托盘:举案齐眉(形容夫妻相敬)。
⒌ 同“按”。
案字UNICODE编码U+6848,10进制: 26696,UTF-32: 00006848,UTF-8: E6 A1 88。
案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案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桉
case、desk、file、law case、record、table
形声:从木、安声
table, bench; legal case
详细解释◎ 案的拼音: àn
〈词性:名〉
(1) (形声。从木,安声。本义:木制的盛食物的矮脚托盘)
(2) 同本义 [footed vessel]
赵王张敖自持案进食。——《史记·田叔列传》
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后汉书·梁鸿传》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南朝宋· 鲍照《拟行路难》
(3) 又如:捧案;案杯(案酒)
(4) 无靠背的坐具 [stool]
师田,则张幕设案。(师田:出师或田猎。)——《周礼·天官》
(5) 长方形的桌子 [long usu,wooden table]
案,几属。——《说文》
权拔刀斫前奏案。——《三国志·周瑜传》
庑下一人伏案卧。——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成妻纳钱案上。——《聊斋志异·促织》
(6) 又如:书案;伏案;条案,拍案(拍桌子)
(7) 案件 [legal case]
这么说来,却怎么了结此案?——《红楼梦》
(8) 又如:办案;破案;定案;结案;案由(案件的内容提要)
(9) 官府处理公事的文书、成例 [documents;case]
终朝理文案,薄暮不遑瞑。——陆机《答张士然》
无案牍之劳形。——唐· 刘禹锡《陋室铭》
(10) 又如:方案;提案;议案;草案
(11) 狱讼的案卷 [records;archives;dossier;files]
取案末独身无亲戚者二人易汝名。——清· 方苞《狱中杂记》
(12) 又
竟行之,案末二人立决。
(13) 又如:案记(卷宗文录);案检(案卷)
(14) 按语。同“按” [note]
案:黄帝葬于桥山,犹曰君臣葬其衣冠。——《论衡·道虚》
(15) 又如:加案
◎ 案的拼音: àn
〈词性:动〉
(1) 按;用手向下压 [press down]
案灌夫项,令谢。——《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2) 考查,研求 [check;examine;explore]
召有司案图。——《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案贤圣之言,上下多相违,其文前后多相伐者。——王充《论衡·问孔》
(3) 又如:案举(考核并举荐);案事(考问事实);案首(查考记录。又指清朝科举考试时县、府及院试的头名)
(4) 查办 [investigate and deal with accordingly]
收案致法。——《汉书·赵尹韩张两王传》
下有司案验。——《汉书·息夫躬传》
(5) 又如:案坐,案治(查办);案验(审案定罪);案杀(查办处死)
(6) 查讯、审问 [interrogate;question]
使长安丞案贤。——《汉书·赵尹韩张两传》
(7) 又
出有案问。
(8) 又
案之罪立具。
(9) 又
案验甚急。
(10) 切[脉] [feel]
则刺其足心各三所,案之,无出血,病旋已。——《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朕使侍医伍宏等内侍案脉。——《汉书·王嘉传》
案板、案秤、案牍、案犯、案件、案卷、案例、案情、案头、案语、案子
剑(劍)的拼音:jiàn(ㄐ一ㄢˋ)
⒈ 古代的一种兵器:宝剑。长剑。剑鞘。剑术。剑拔弩张(形容形势紧张,一触即发,后亦喻书法雄健)。刻舟求剑。
剑字UNICODE编码U+5251,10进制: 21073,UTF-32: 00005251,UTF-8: E5 89 91。
剑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剑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劍剣剱劎劒劔
blade、falchion、glaive、glave、sword
形声:从刂、佥声
sword, dagger, saber
详细解释◎ 剑的拼音:
劍、劒 jiàn
〈词性:名〉
(1) (形声。从刀,佥( qiān )声。本义:古代兵器。长刃两面,中间有脊,短柄)
(2) 同本义 [sword;dagger;sabre]
劒,人所带兵也。——《说文》。注:“今之匕首。”
昔葛卢之山发而出金, 蚩尤受而制之为剑。——《管子》
负剑辟咡诏之。——《礼记·曲礼》
剑寒花不落,弓晓月逾明。——虞世南《从军行》
(3) 又如:剑锷(剑的锋刃);剑首(剑环。用玉或金属制成,上面镂刻有花纹);剑气(剑的光芒;比喻人的声望)
(4) 剑术 [swordplay]。如:剑士(剑术高明的人);剑仙(精于剑术的仙人)
◎ 剑的拼音:
劍 jiàn
〈词性:动〉
(1) 以剑杀人 [kill with sword]
剑斩虞常。—— 东汉· 班固《汉书·李广苏建传》
有司马叔持者,白日于都市手剑父仇。—— 潘岳《马穫督诔序》
(2) 挟在胁下 [place in under axilla]
回顾乳者剑汝而立于旁。——宋· 欧阳修《泷冈阡表》
剑拔弩张、剑号、剑客、剑麻、剑眉、剑术、剑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