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陈言务去的意思

chényán

陈言务去



拼音chén yán wù qù

注音ㄔㄣˊ 一ㄢˊ ㄨˋ ㄑㄨˋ

解释陈旧的言辞一定要去掉。指写作时务必要去掉陈旧的言辞。

出处唐 韩愈《答李翊书》:“惟陈言之务去,戛戛乎其难哉!”

例子清·刘熙载《艺概·诗概》:“陈言务去,杜诗与韩文同。”

用法主谓式;作谓语;指必须去掉陈旧的语言。

谜语兑;世说新语

感情陈言务去是中性词。

繁体陳言務去

近义务去陈言

英语rid an article of hackneyed phrases

动物生肖牛,虎,蛇

  拼音  chén   注音  ㄔㄣˊ   繁体    
部首  阝部  部外笔画  5画  总笔画  7画  
五笔  BAIY  仓颉  NLKD  郑码  YHKO  四角  74294  结构  左右电码  7115  区位  1934  统一码  9648  笔顺  フ丨一フ丨ノ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陈(陳)的拼音:chén(ㄔㄣˊ)  

⒈ 排列,摆设:陈列。陈兵。

⒉ 述说:陈述。陈情。详陈。陈诉。陈说。

⒊ 旧的,时间久的:陈旧。陈腐。陈醋。推陈出新。陈陈相因。陈迹。陈皮。

⒋ 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省淮阳县一带。

⒌ 中国朝代名,南朝最末的王朝。

⒍ 姓。

统一码

陈字UNICODE编码U+9648,10进制: 38472,UTF-32: 00009648,UTF-8: E9 99 88。

陈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陈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陳迧軙敶

汉英互译

lay out、old、stale

相关字词

旧、新、鲜

造字法

原为形声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陈的拼音:

Chén  

〈词性:名〉

(1) (形声。从阜,从木,申声。本义:地名。古宛丘地,春秋时陈国国都,在今河南省淮阳县。引申为姓氏)

(2) 古国名 [Chen state]。在今河南省东部和安徽省北部一带

陈,宛丘, 舜后妫( guí  )满之所封。——《说文》

陈, 颛顼之族也。——《左传·昭公八年》

(3) 陈朝 [Chen Dynasty]。朝代名。南朝之一。公元557年陈霸先代梁称帝,国号陈。建都建康(今江苏南京),后被隋所灭

(4) 战阵;行列 [battle array]

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史记·李将军列传》

(5) 姓

词性变化

陈的拼音:

chén  

〈词性:动〉

(1) 陈设,陈列 [put in order;display]

陈,列也。——《广雅》

陈,布也。——《玉篇》

展器陈告备。——《周礼·肆师》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论语·季氏》

陈鱼而观之。——《左传·隐公五年》

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汉· 贾谊《过秦论》

(2) 又如:陈献(陈设供奉);陈宝(陈列宝物)

(3) 述说 [explain;state]

吾非尧舜之道,不敢以陈于王前。——《孟子·公孙丑下》

跪敷衽以陈辞兮。——屈原《离骚》

今日良宴会,欢乐难具陈。——《古诗十九首》

衡因上疏陈事。——《后汉书·张衡传》

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汉书·李广苏建传》

(4) 又如:详陈(详细述说);陈言(陈述)

陈的拼音:

chén  

〈词性:形〉

(1) 陈旧 [antiquated;outmoded]

年谷复熟而陈积有余。——《荀子·富国》

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惟陈言之务去。——唐· 韩愈《答李翊书》

(2) 又如:陈醋;陈迹;推陈出新,新陈代谢

常用词组

陈兵、陈陈相因、陈词滥调、陈醋、陈放、陈腐、陈谷子烂芝麻、陈规、陈规陋习、陈货、陈迹、陈酒、陈旧、陈列、陈米、陈年、陈皮、陈情、陈绍、陈设、陈述、陈述句、陈说、陈诉、陈套、陈奏

  拼音  yán   注音  一ㄢˊ   
部首  言部  部外笔画  0画  总笔画  7画  
五笔  YYYY  仓颉  YMMR  郑码  SA  四角  00601  结构  单一电码  6056  区位  4952  统一码  8A00  笔顺  丶一一一丨フ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言的拼音:yán(一ㄢˊ)  

⒈ 讲,说:言说。言喻。言道。言欢。言情。言必有中(zhòng   )(一说就说到点子上)。

⒉ 说的话:言论。言辞(亦作“言词”)。语言。言语。言简意赅。

⒊ 汉语的字:五言诗。七言绝句。洋洋万言。

⒋ 语助词,无义:言归于好。“言告师氏,言告言归”。

⒌ 姓。

统一码

言字UNICODE编码U+8A00,10进制: 35328,UTF-32: 00008A00,UTF-8: E8 A8 80。

言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言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䇾訁

汉英互译

character、say、speech、talk、word

相关字词

造字法

指事:表示言从舌出

English

words, speech; speak, say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言的拼音: yán  

〈词性:动〉

(1) (指事。甲骨文字形,下面是“舌”字,下面一横表示言从舌出。“言”是张口伸舌讲话的象形。从“言”的字与说话或道德有关。本义:说,说话)

(2) 同本义 [say;speak;talk]

直言曰言,论难曰语。——《说文》

志以发言。——《左传·襄公二十七年》

志以定言。——《左传·昭公九年》

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国语·周语上》

言,心声也。——《法言·问神》

言,口之利也。——《墨子经》

言者所以在意。——《庄子·外物》

具言所闻。——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趋机而言。——《后汉书·列女传》

言于李??。—— 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

言讫不见。——明· 魏禧《大铁椎传》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3) 又如:言绝(言罢;说完);言言(直言);言不尽意(言语无法把所有的心意全部表达出来);言戏(说话轻浮不庄重);言人人殊(人各一词,所言各异);言笑自若(谈笑自得的样子);言之无文(说话没有文采条理);言方行圆(即言行不一);言信(说到做到的信用);言爽(说话不守信用);言不顾行(言行不一);言欢(说笑)

(4) 议论,谈论 [discuss;comment]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5) 又如:言路(谏官的职务);言事(在君主时代,臣民与天子、国君议论政事);言文(谈论文辞);言默(议论和沉默);言状(所述情状)

(6) 记载 [write down;record]

雁荡山…自古图牒,未尝有言者。—— 宋· 沈括《梦溪笔谈》

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宋· 苏轼《石钟山记》

(7) 又如:言行录(录记叙述一人或多人的嘉言美行的书)

(8) 问 [ask;inquire]

臣意言王曰:“才人女子竖何能?”——《史记》。 王引之述闻:“言王,问王也。”

(9) 又如:言问(讯问)

(10) 告知;告诉 [inform;tell;let know]

其顺之,然后言其丧筭。——《礼记》。郑玄注:“言,语也。”

(11) 又如:言讽(用委婉的语言示告)

(12) 陈述;叙述 [state]

臣愿悉言听闻,唯大王裁其罪。——《韩非子》

(13) 又如:言功(陈述功绩)

(14) 解释引文、词语或某种现象的发端词,相当于“就是说”或“意思是” [namely]

《诗》云:“既醉以酒,既饱以德。”言饱乎仁义也。——《孟子》

(15) 说明 [explain]

言其利害(说明合从的好处和不合从的害处。其,指示代词,代合从,它的)。——《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词性变化

言的拼音: yán  

〈词性:名〉

(1) 话,言语,口语。又特指怨言、谤言 [speech;spoken language]

父母之言。——《诗·郑风·将仲子》又

诸兄之言。

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国语·周语上》

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唐· 白居易《琵琶行》序

王如其言。—— 晋· 干宝《搜神记》

未尝有言。——明· 刘基《卖柑者言》

思其言。

是何言。——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2) 又如:言能践行(说到做到);言语高低(指说话没分寸,冲撞别人);言差语错(言语冲撞或口舌之争);言言善果(多说劝人行善的话,必有好处);言同勒石(喻指说的话深刻而珍贵,如同刻石);言词(用语言表达的词汇或词句);言不尽意(言语无法把所有的心意全部表达出来);言不愿行(言语和行为不相符合);言语妙天下(言语精妙,天下没有人比得上);言听谋决(说的话听从照办);言废(说的话不被采纳);言简义丰(语言简练,含意丰富);言与心违(言语与心意相违背);言智(言语的才智);言无伦次(言语杂乱无章)

(3) 言论;见解;意见 [opinion on public affairs]

如何昊天?辟言不信。——《诗·小雅·雨无止》

言无二贵,法无两适,故言行而不轨于法令者必禁。——《韩非子》

(4) 又如:言扬行举(根据德行和声名来选择人才);言金(珍贵的言论);言之成理(言论能自成系统而有文理);言中无物(言论空洞而无实际内容)

(5) 言辞;辞令;辞章 [one’s words;language appropriate to the occasion;poetry and prose]

无乃非盟载之言,以阙君德;而执事不利焉。——《左传》

(6) 又如:言外(言辞本身以外的意思);言使(使者。使者主要在传达言辞,故称言使);言泉(言辞滔滔不绝,如泉水般涌出。比喻口辩敏捷,言语通畅);言多必失(言辞过多,必定发生差错)

(7) 政令;号令 [government decree;order]

有不祭则修意,有不祀则修言。——《国语·周语》。韦昭注:“言,号令也。”

(8) 又如:言语(命令;指示);言文(法律条文);言文刻深(法律条文严峻刻薄);言出法随(命令一下达,就依法考核、赏罚)

(9) 誓言;盟辞;约言 [oath;pledge;promise]

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楚辞》

史载笔,士载言。——《礼记》。郑玄注:“言,谓会同盟要之辞。”

(10) 又如:言约(口头言语为约定);言瑞(信言)

(11) 建议;主意;计策 [proposal;idea;plan]

我言为服,勿以为笑。——《诗·大雅》

(12) 又如:言责(进言的职责)

(13) 学说;主张 [theory;view;position]

“杨朱、 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 杨则归 墨。”——《孟子》

(14) 言语或文章中的字 [character;word]

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唐· 白居易《琵琶行》序

(15) 又如:五言诗;七言诗

(16) 口语或文章中的句子 [sentence]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

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我岂有所失哉?——《史记》

(17) 又如:一言为定;片言九鼎

(18) 著作 [writings;works]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汉· 贾谊《过秦论》

(19) 又如:言对(文体的一种)

(20) 姓

言的拼音: yán  

〈词性:助〉

无义,用于句中或句首,作语气助词

静言思之。——《诗·邶风·柏舟》

既盟之后,言归于好。——《左传》

常用词组

言必有中、言不及义、言不由衷、言出法随、言传身教、言辞、言道、言定、言多语失、言官、言归于好、言归正传、言过其实、言和、言欢、言简意赅、言教、言教、言近旨远、言路、言论、言情、言人人殊、言甚详明、言谈、言谈举止、言听计用、言外之意、言为心声、言笑、言笑自若、言行、言行若一、言行一致、言犹在耳、言语、言语、言语、言责、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言之不预、言之成理、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言之无物、言之有据、言之有理、言之凿凿、言重

  拼音    注音  ㄨˋ   繁体    
部首  力部  部外笔画  3画  总笔画  5画  
五笔86  TLB  五笔98  TER  仓颉  HEKS  郑码  RSYM  四角  27427  结构  上下电码  0523  区位  4681  统一码  52A1  笔顺  ノフ丶フノ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务(務)的拼音:wù(ㄨˋ)  

⒈ 事情:事务。任务。公务。特务。不识时务(不认识时代潮流和当前形势)。

⒉ 从事,致力:务工。务实(从事或讨论具体的工作)。务虚。当务之急。

⒊ 追求:好(hào   )高务远。

⒋ 必须,一定:务必。务须。除恶务尽。

⒌ 旧时收税的关卡(现多用于地名):曹家务(在中国河北省)。

⒍ 姓。

统一码

务字UNICODE编码U+52A1,10进制: 21153,UTF-32: 000052A1,UTF-8: E5 8A A1。

务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务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affair、be sure to、business、devote one's efforts to

造字法

形声:从力、声

English

affairs, business; must, should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务的拼音:

  

〈词性:动〉

(1) (形声。从力,務(   )声。从力,表示要致力于某事。本义:致力,从事)

(2) 同本义 [be engaged in]

非务相反也。——《吕氏春秋·察今》

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战国策·秦策一》

务耕织。——汉· 贾谊《过秦论》

(3) 又如:务能(竭力);务精(极力求精;精益求精);务穑(务农);务法(致力于法治);务本(专心致力于根本);务外(谓研究学问,只致力于表面,不求深入);务纯(致力于深钻细研,以达炉火纯青);务本(致力于根本);务于东(在东方致力作战)

(4) 操劳 [work hard]。如:务时(谓及时耕作,不误农时)

(5) 谋求 [seek]

不务文字奇。——白居易《寄唐生》

(6) 追求 [pursue]

务采色。——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7) 又如:贪多务得

(8) 热;焐 [heat]。如:务脚(焐脚;暖脚)

词性变化

务的拼音:

  

〈词性:名〉

(1) 事业;事务 [affair;business]

必因此为务。——《史记·货殖列传》

粟者,王者大用,政之本务。——汉· 晁错《论贵粟疏》

方今之务。

军中多务。——《资治通鉴·汉纪》

卿言多务

(2) 又如:公务;私务;家务;税务;国务;校务

(3) 紧要的事情 [important thing]。如:务头(词曲中最动人的地方)

(4) 工作 [work]。如:务外(在外游荡,不干正事)

(5) 职业 [occupation]

以剥削贫民为务。——谭嗣同《仁学》

(6) 古代官署名。多为掌管贸易和税收的机构 [an ancient local authority]

有言汝州地可为稻田者,因用其言,置务掌之,号稻田务。——《宋史·食货志上二》

(7) 宋、元时的酒店 [shop]

村务里嗑酒去。——汤显祖《牡丹亭》

务的拼音:

  

〈词性:副〉

(1) 一定;务必 [must;be sure to]

君子之事君也。务引其君以当道。——《孟子·告天下》

来日吾出战,务要生擒黄忠。——《三国演义》

陈言之务去。——唐· 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

而务去之。

(2) 又如:务能(尽量;尽其所能);务请出席;务使大家明白这一点

常用词组

务必、务工、务农、务期、务求、务实、务须、务虚、务要、务正

  拼音    注音  ㄑㄨˋ   
部首  厶部  部外笔画  3画  总笔画  5画  
五笔  FCU  仓颉  GI  郑码  BZS  四角  40732  结构  上下电码  0637  区位  4005  统一码  53BB  笔顺  一丨一フ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去的拼音:qù(ㄑㄨˋ)  

⒈ 离开所在的地方到别处;由自己一方到另一方,与“来”相对:去处。去路。去国。

⒉ 距离,差别:相去不远。

⒊ 已过的,特指刚过去的一年:去年。去冬今春。

⒋ 除掉,减掉:去掉。去皮。去势(a.阉割;b.动作或事情终了时的气势)。

⒌ 扮演戏曲中的角色:他去男主角。

⒍ 用在动词后,表示趋向:上去。进去。

⒎ 用在动词后,表示持续:信步走去。

⒏ 汉语四声之一:去声(a.古汉语四声的第三声;b.普通话字调中的第四声)。

统一码

去字UNICODE编码U+53BB,10进制: 21435,UTF-32: 000053BB,UTF-8: E5 8E BB。

去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去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㚎厺

汉英互译

be apart from、betake、get rid of、go、leave、remove、repair

相关字词

来、取、留、就、存

造字法

会意兼形声:从厶、土声

English

go away, leave, depart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去的拼音:   

〈词性:动〉

(1) (会意兼形声。甲骨文字形。上面是人(大),下面是口(或作“凵”),表示人离开洞口或坑坎而去。《说文》:“从大,凵声。”凵(   )。本义:离开)

(2) 同本义 [go away;leave]

去,人相违也。——《说文》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诗·魏风·硕鼠》

纪侯大去其国。——《春秋·庄公四年》

大去者,不遗一人之辞也。——《谷梁传》

武子去所。——《左传·襄公二十年》

不能相去。——《战国策·齐策》

乃去。——唐· 柳宗元《三戒》

久而不去。——宋· 欧阳修《归田录》

一狼径去。——《聊斋志异·狼三则》

东向驰去。——清· 魏禧《大铁椎传》

(3) 又如:去离(分离;离开);去任(因故离开职位);去住无门(进退两难);去来(离去;往来);去位(离开官位)

(4) 除去;去掉 [remove;wipe off]

去死肌,杀三虫。——柳宗元《捕蛇者说》

明日去。——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俸去书来。

(5) 又如:去绝根株(斩草除根);去疾(除去疾病);去皮;去邪归正(去掉邪恶,归于正道)

(6) 相距,远离 [be apart from;be at a distance of]

连峰去天不盈尺。——《蜀道难》

日始出时去人近。——《列子·汤问》

西蜀之去 南海。—— 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去村四里。——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7) 又如:两地相去50里

(8) 前往,到别处,跟“来”相反 [go]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

公然抱茅入竹去。——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汝可去应之。——《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9) 又如:去住无门(进退两难);去紧(走得快;迅疾);去处(所去的地方);去学校;谁去都一样

(10) 失掉; 失去 [lose]

大事去矣,可痛惜哉。——《三国演义》

(11) 又如:去失(丢失)

(12) 扮演 [戏曲里的角色] [play the part of]。如:去主角的那位长得并不美

(13) 赶走;打发走 [drive]

夫汇上之处女,有家贫而无烛者,处女相与语,欲去之。——《战国策》

(14) 抛弃,舍弃 [throw away]

是君臣、父子、兄弟尽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孟子》

(15) 又如:去心(心里丢开;放心);去势(舍弃权势)

(16) 去世,死亡 [die]

日月还复周,我去不再阳。——晋· 陶渊明《杂诗》

(17) 又如:去世(死亡)

(18) 用在谓词或谓词结构后表示趋向或持续 [used after a verb or a V—O construction to indicate that an action is to take place or continue]

上去下来船不定,自飞自语燕争忙。——宋· 梅尧臣《绝句》

归去来兮。——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一鸣辄跃去。——《聊斋志异·促织》

跃去尺有咫。

(19) 又如:我去考虑考虑;明年回乡下去;船向前慢慢开去;把东西给他送去

(20) 逃离,逃亡 [go into exile;flee from home]

委而去之。——《孟子·公孙丑下》

小敌去。——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纺焉以度而去之。——《左传·昭公十九年》

(21) 通“驱”。驱逐 [drive out;expel]

千乘三去。——《左传·僖公十五年》

词性变化

去的拼音:   

〈词性:形〉

(1) 过去了的 [of last year;past]。如:去岁(去年,上一年);去事(往事);去日(过去的岁月)

(2) 通“怯”。胆小,畏缩 [cowardly;timid]

去的拼音:   

〈词性:介〉

在。表示时间或处所 [in;at]

去里面一字儿摆着三只大酒缸。——《水浒传》

去的拼音:   

〈词性:名〉

去声。汉语四声之一 [falling tone,one of the four tones in classical Chinese and the fourth tone in modern standard Chinese pronunciation]

古人以“平”“上”“去”“入”四字各为一声的代表字,于是这四个字就成了四声的名称。——王力《汉语音韵学》

常用词组

去除、去处、去粗取精、去掉、去垢、去官、去国、去火、去甲、去就、去鳞、去留、去路、去年、去耦、去取、去去、去任、去日、去声、去时、去世、去势、去暑、去岁、去痛、去伪存真、去污、去污粉、去向、去邪、去雄、去职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