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chì kǒu shāo chéng
注音ㄔˋ ㄎㄡˇ ㄕㄠ ㄔㄥˊ
解释赤舌:指谗言。比喻谗言为害极其严重。
出处明·杨慎《后蚊赋》:“谮有国兮,赤口烧城;烦言喷兮,积毁销骨。”
用法作谓语、定语;比喻谗言危害很大。
感情赤口烧城是贬义词。
繁体赤口燒城
近义赤舌烧城
动物生肖牛,虎,蛇
赤的拼音:chì(ㄔˋ)
⒈ 红色,比朱色稍暗的颜色:赤血。赤字。
⒉ 真诚,忠诚:赤诚(极其真诚)。赤忱。赤子(纯洁无暇的初生婴儿,古代亦指百姓)。赤胆忠心。
⒊ 空无所有:赤手空拳。赤地千里。
⒋ 裸露:赤脚(光脚)。
赤字UNICODE编码U+8D64,10进制: 36196,UTF-32: 00008D64,UTF-8: E8 B5 A4。
赤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赤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灻烾
bare、loyal、red
会意
red; communist, 'red'; bare
详细解释◎ 赤的拼音: chì
〈词性:形〉
(1) (会意。甲骨文,从大(人)从火。人在火上,被烤得红红的。一说“大火”为赤。本义:火的颜色,即红色)
(2) 同本义 [red]
赤,南方色也。——《说文》
赤者,火色也。——《书·洪范·五行传》
其色赤。——《素问·风论》。注:“赤者,心色也。”
赤刀。——《书·顾命》。郑注:“ 武王诛 纣时刀赤为饰。”
色赤椒好。——《齐民要术·种椒》
困于赤绂。——《易·困卦》。郑注:“朱深曰赤。”
日上,正赤如丹。——姚鼐《登泰山记》。又如:赤刀(刀口赤色的宝刀);赤衣(红色衣服);赤丸(红色弹丸);赤日(红日;烈日);赤石(红色的石头);赤泥(呈红色的泥土)
(3) 忠诚;真纯 [loyal;pure]
推赤心于天下。——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4) 又如:赤心(忠心);赤衷(赤诚的心意);赤情(真诚的心意)
(5) 裸露 [bare]
当流赤足蹋涧石,水声激激风吹衣。——唐· 韩愈《山石诗》
(6) 又如:赤剥(光身子);赤巴巴(赤裸裸;毫无掩饰);赤脚大罗仙(传说中得道的李君);赤条精光(全身赤裸)
(7) 空;尽;一无所有 [empty;extreme]
晋国大旱,赤地三年。——《韩非子·十过》
当年老使君赤手降於菟。——苏轼《送范纯粹守庆州》
(8) 又如:赤淋淋(赤条条,一丝不挂);赤白白(一无所有);赤洒洒(形容无牵无挂)
◎ 赤的拼音: chì
〈词性:名〉
(1) 古以赤为南方之色,后因以赤指南方 [south]。如:赤帝(神话中的南方之神。代指汉高祖刘邦);赤方(指南方);赤位(指南方);赤天(南方的天)
(2) 谶纬家谓汉以火德王,火色赤,后因以借指汉朝 [Han Dynasty]。如:赤德(指汉朝的气运)
(3) “赤子”的简称。指婴儿 [baby]。如:赤襁(指婴孩);赤子苍头(泛指老人小孩。苍头:原指老仆,此指老人)
(4) 指鲜血 [blood]。如:赤津津(鲜血渗流的样子);赤臭(血污腐臭之气)
(5) 共产党 [communist party]
这里现亦大讨其赤,中大学生被捕者有四十余人。——鲁迅《书信·致李霁野》
◎ 赤的拼音: chì
〈词性:动〉
(1) 除掉,诛灭 [remove]
此祸水也!指日赤吾族矣!——《聊斋志异·小翠》
(2) 又如:赤族(诛灭全族);赤诛(诛杀)
赤背、赤壁、赤膊、赤膊上阵、赤忱、赤诚、赤胆忠心、赤道、赤地、赤地千里、赤光光、赤候、赤脚、赤脚医生、赤金、赤口白舌、赤口毒舌、赤露、赤露、赤裸裸、赤贫、赤热、赤身、赤手空拳、赤土、赤心、赤子、赤子之心、赤字、赤足
口的拼音:kǒu(ㄎㄡˇ)
⒈ 人和动物吃东西和发声的器官(亦称“嘴”):口腔。口才。口齿。口若悬河。
⒉ 容器通外面的地方:瓶子口。
⒊ 出入通过的地方:门口。港口。
⒋ 特指中国长城的某些关口(多用作地名):古北口。喜峰口。
⒌ 破裂的地方:口子。
口字UNICODE编码U+53E3,10进制: 21475,UTF-32: 000053E3,UTF-8: E5 8F A3。
口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口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叩
gob、jaws、meatus、mouth、ora、orifice、ostium、scoop、stoma、stomata
心
象形
mouth; open end; entrance, gate
详细解释◎ 口的拼音: kǒu
〈词性: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人的口形。本义:口腔器官,嘴)
(2) 同本义。人类用来发声和进食的器官 [mouth]
口,人所以言食也。——《说文》
且夫口三五之门也。——《国语·晋语》
口之为言达也。——《春秋·元命苞》
口者心之门户。——《鬼谷子·捭阖》
勺饮不入口七日。——《左传·定公四年》
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后汉书·张衡传》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白居易《卖炭翁》
(3) 又如:口腹(指饮食);口分(口福);口滑(指吃东西失去控制;说话不谨慎);口辅(面颊。辅:颊);口眼弗闭(放心不下;死不瞑目);口里摆菜碟儿(比喻嘴上说得很好,但无实惠)
(4) 出入通过的地方 [passage]
山有小口。——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由接官亭至城门口。——《广东军务记》
俱会大通口。——《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彭蠡之口有 石钟山焉。—— 宋· 苏轼《石钟山记》
(5) 又如:井口;矿井口;火山口
(6) [population]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孟子·梁惠王上》
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清· 洪亮吉《治平篇》
(7) 又
视高曾祖时口已不下五六十倍。
(8) 又
而户与口之数常处其有余也。
(9) 又如:口赋(古时按人口征收的赋税);口合不敷(口粮不够,难以度日);口井(计口分田,实行井田制)
(10) 言语 [words]。如:口声(议论;舆论;口实;话柄);口重(言语太重,使人难以接受)
(11) 口才[eloquence]
王有女陵,慧有口。——《汉书·淮南王刘安传》
(12) 又如:口沸(说话滔滔不绝,如水之沸腾);口困(说破了嘴);口稳(说话谨慎);口拙(不善言语);口卞(口才;能言善辩)口坠天花(比喻说话有声有色,非常动听)
(13) 指牲口的年龄 [age]。如:口小(牲口年龄小);口硬(指牲口年龄较小,较壮的)
(14) 关口。指长城的关口 [pass]。如:口外(长城以北的地区。亦指关外);口内(泛指长城以内的地区)
(15) [口]∶性质相同或相近单位的管理系统 [departments]。如:归口;农林口;丝毛织品的生产单位应归轻纺口儿管理
(16) 通商码头,港口 [port]。如:五口通商;口澳(港口)
(17) 刃,武器或器具上刀片的切割边 [edge]
刀口不捲。——《水浒传》
(18) 边、沿、圈,物的外缘或边界、常成弯形或圆形 [rim]。如:碗口;杯口
◎ 口的拼音: kǒu
〈词性:形〉
口头的。嘴说的,说话的,非书写的 [oral]。如:口词(案件中原告或被告的口供);口谈(口头禅;冠冕堂皇的话);口论(口头论说);口对(口头回答)
◎ 口的拼音: kǒu
〈词性:量〉
(1) 用于某些物品、家畜及人等
发炮数口。——《广东军务记》
(2) 又如:三口之家;一口井;二口猪;一口钢刀
口岸、口碑、口北、口不应心、口才、口称、口吃、口齿、口臭、口传、口疮、口淡、口袋、口调、口耳相传、口风、口锋、口服、口福、口辅、口腹、口感、口供、口垢、口过、口号、口红、口惠、口技、口角、口角春风、口角生风、口紧、口径、口诀、口角、口渴、口口声声、口口相传、口苦、口快、口里、口粮、口令、口络、口蜜腹剑、口沫、口气、口器、口钳、口浅、口腔、口琴、口轻、口若悬河、口哨儿、口舌、口声、口实、口食、口试、口是心非、口授、口熟、口述、口水、口说无凭、口诵、口诉、口算、口谈、口题、口条、口头、口头,口头儿、口头,口头上、口头禅、口头文学、口头语,口头语儿、口外、口味、口吻、口误、口涎、口香片、口信、口形、口羞、口血未干、口译、口音、口淫、口语、口谕、口罩、口重、口诛笔伐、口子
烧(燒)的拼音:shāo(ㄕㄠ)
⒈ 使东西着火:焚烧。燃烧。烧灼。烧毁。
⒉ 用火或发热的东西使物品受热起变化:烧水。烧饭。烧砖。烧焊。烧蓝。烧料。
⒊ 一种烹饪方法:烧茄子。烧鸡。
⒋ 体温增高:发烧。退烧。
⒌ 经烘烤制成的饼:烧饼。火烧。
⒍ 一种烈性白酒:烧酒。高粱烧。
⒎ 过多的肥料使植物枯萎、死亡。
烧字UNICODE编码U+70E7,10进制: 28903,UTF-32: 000070E7,UTF-8: E7 83 A7。
烧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烧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燒焼㶮
bake、burn、cremation、cook、fever、grill
焚、燃
形声:从火、尧声
burn; bake; heat; roast
详细解释◎ 烧的拼音:
燒 shāo
〈词性:动〉
(1) (形声。从火,尧声。本义:使物着火)
(2) 同本义 [burn]
烧,爇也。——《说文》
雏烧。——《礼记·内则》。注:“烧烟,于火中也。”
齐之北泽烧火。——《管子·轻重甲》。注:“猎而行火曰烧。”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唐· 白居易《卖炭翁》
烧尽北船,延及岸上营落。——《资治通鉴》
(3) 又如:干柴好烧;他把衣服烧了一个洞;烧葬(烧焚祭品);烧丹炼汞(道家用朱砂水银等物炼成金丹以求长生不老);烧糊了卷子(喻外貌丑陋);烧埋钱(烧化埋葬死人的费用);烧冷灶(敷衍不得时的人);烧利市(商人在开始营业时烧纸祭献福神);烧琴煮鹤(比喻糟蹋美好的事物)
(4) 烘烤;曝晒 [roast]。如:烧炙(烧烤);烧猪(烧烤猪肉);烧鸭(即烤鸭)
(5) 照耀;照射 [radiate;shine]。如:烧空(映红天空);烧眼(耀眼)
(6) 加热使物体发生变化 [fire]。如:烧丹(犹炼丹。指道教徒用朱砂炼药);烧汞(指道教徒用水银炼药);烧金(指方术之士炼丹砂为黄金);烧银(指炼丹);烧炼(冶炼);烧药(炼制丹药;煎药);烧铄(炼熔)
(7) 烹调方法之一。先用油炸,再加汤汁炒或炖,或先煮熟再用油炸 [fry after stewing;stew after frying]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葵烧笋饷春耕。——苏轼《新城道中诗》
(8) 体温升高,得热病 [have a tempeture;run a fever]。如:孩子连烧两天了;现在还烧着呢
◎ 烧的拼音:
燒 shāo
〈词性:名〉
(1) 野火 [field fire]
夕照红于烧,晴空碧胜蓝。——白居易《秋思诗》
(2) 指烧酒 [liquid]。用蒸馏法制成的酒,透明无色,酒精含量较高,引火能燃烧。也称“白酒”。又如:烧刀(强烈的酒。也称烧刀子)
烧包、烧杯、烧饼、烧刀子、烧饭、烧高香、烧锅、烧焊、烧荒、烧毁、烧火、烧碱、烧焦、烧结、烧酒、烧烤、烧埋、烧卖、烧毛、烧瓶、烧伤、烧香、烧心、烧云、烧纸、烧制、烧灼、烧灼感
城的拼音:chéng(ㄔㄥˊ)
⒈ 围绕都市的高墙:城墙。城池。城圈。城郭(“城”指内城墙,“郭”指外城墙)。城楼。城堞(城上的矮墙,亦称“女儿墙”)。城垛。
⒉ 都市:城市。城镇。城府(a.城市及官署;b.喻待人处世的心机,如“胸无城城”)。城邑。城乡。城建。
城字UNICODE编码U+57CE,10进制: 22478,UTF-32: 000057CE,UTF-8: E5 9F 8E。
城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城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city wall、city、town
乡
形声:从土、成声
castle; city, town; municipality
详细解释◎ 城的拼音: chéng
〈词性:名〉
(1) (会意。从土,从成,成亦声。本义:城墙)
(2) 同本义 [city wall]。都邑四周用作防御的高墙。一般分两重,里面的叫城,外面的叫郭,城字单用时,多包含城与郭。城郭对举时,只指城
城,所以盛民也。——《说文》
城郭沟池以为固。——《礼记·礼运》
使老弱女子乘城。——《史记·田单列传》
百雉而城。——《公羊传·定公十二年》。注:“天子周城,诸侯轩城。”
城为保民为之也。——《谷梁传·隐公七年》
城者,可以自守也。——《墨子·七患》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唐· 李白《送友人》
(3) 又如:城内;城外;万里长城;城守(据城守御);城曲(城墙角落的地方);城铺(城上巡查的岗位);城堵(城墙)
(4) 古代王朝国都、诸侯封地、卿大夫采邑,都以有城垣的都邑为中心。皆可称城[city]
邑曰筑,都曰城。——《左传·庄公二十八年》
(5) 又如:城大(一城的长官。即城主);城主(一城之主);城辇(帝王所居的都市。也泛指京城);城禁(城市的警戒防卫)
(6) 城市 [city]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宋· 苏洵《六国论》
(7) 又如:东城,西城;城雕(城市雕塑)
(8) 国 [country]
土国城漕。——《诗·邶风·击鼓》
◎ 城的拼音: chéng
〈词性:动〉
(1) 筑城 [build a wall]
今吴是惧而城于 郢。——《左传·昭公二十三年》
(2) 又如:城郭国(古时谓西域筑城定居的国家);城干(筑城时埋置土中的木柱)
(3) 守城 [defend a city]
县距刺史治所四十里,城嘉陵江南。——唐· 孙樵《书何易于》
(4) 又如:城寨(防守用的围墙或栅栏);城操(备边;备边士卒)
城堡、城池、城垛,城堞、城防、城府、城根、城关、城郭、城壕、城狐社鼠、城隍、城建、城郊、城里、城里人、城楼、城门、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城墙、城区、城阙、城市、城市居民、城头、城下之盟、城乡、城厢、城邑、城垣、城镇、城镇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