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持橐簪笔的意思

chítuózān

持橐簪笔



拼音chí tuó zān bǐ

注音ㄔˊ ㄊㄨㄛˊ ㄗㄢ ㄅ一ˇ

解释谓侍从之臣携带书和笔,以备顾问。

出处《汉书·赵充国传》:“持橐簪笔,事孝武皇帝数十年。”

用法作谓语、宾语;多用于秘书等。

感情持橐簪笔是中性词。

繁体持橐簮筆

动物生肖牛,虎,蛇

  拼音  chí   注音  ㄔˊ   
简体部首  扌部  部外笔画  6画  总笔画  9画  
繁体部首  手部  
五笔  RFFY  仓颉  QGDI  郑码  DBDS  四角  54041  结构  左右电码  2170  区位  1954  统一码  6301  笔顺  一丨一一丨一一丨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持的拼音:chí(ㄔˊ)  

⒈ 拿着,握住:持笔。持枪。持牢(把稳)。

⒉ 遵守不变:坚持。持久。持操(保持节操)。持之以恒。

⒊ 主张,掌管:主持。持平。持国。持重。持之有故(立论有根据)。

⒋ 对待,处理:持身(对待自己)。持盈。持胜。

⒌ 扶助:支持。撑持。

统一码

持字UNICODE编码U+6301,10进制: 25345,UTF-32: 00006301,UTF-8: E6 8C 81。

持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持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汉英互译

hold、grasp、support

造字法

形声:从扌、寺声

English

sustain, support; hold, grasp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持的拼音: chí  

〈词性:动〉

(1) (形声。从手,寺声。本义:拿着)

(2) 同本义 [hold]

持,握也。——《说文》

持弓矢审固。——《礼记·射义》

有持盈。——《国语·越语》

客持头往见楚王,王大喜。—— 晋· 干宝《干将莫邪》

秦王谓 轲曰:“起,取 武阳所持图。”——《战国策·燕策》

(3) 又如:持仗(手持武器);持斧操斤(拿着斧头);持笔;持戟

(4) 引申为掌握;控制 [grasp;control]

悖乱不可以持国。——《吕氏春秋·察 今》

夫仁义辩智,非所以持国也。——《韩非子·五蠹》

(5) 又如:主持(负责掌握或处理);持事(管理事务);持权(掌权)

(6) 保守,保持 [keep]

持久者知止足也。——《后汉书·列女传》

犹引绳墨以持曲直。——《荀子·正名》

(7) 又如:持势(保持地位、权力);保持(维持原状);持世(维持世道);持衡;持位(保守地位)

(8) 搀扶;支持;支撑 [support]

及丞相御史所持。——《汉书·刘向传》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论语》

(9) 又如:支持(给以鼓励或赞助);持载;持扶(扶持)

(10) 守;防守 [guard]。如:持牢(固守;把稳);持坚(坚守);持备(守备)

(11) 遵循 [follow]。如:持斋把素(守戒吃素);持备(戒备)

(12) 对抗,不相上下 [oppose;resist]

子与子家持之。——《左传·昭公元年》。疏:“奕棋谓不能相害为持。”

(13) 又如:僵持(相持不下);持顽(任性)

常用词组

持家、持节、持久、持论、持平、持平、持枪、持人长短、持身、持续、持有、持之以恒、持之有故、持重

  拼音  tuó   注音  ㄊㄨㄛˊ   
部首  木部  部外笔画  12画  总笔画  16画  
五笔  GKHS  仓颉  JBMRD  郑码  AJGF  四角  50904  结构  上中下电码  2891  区位  7350  统一码  6A50  笔顺  一丨フ一丨丶フ一ノ丨フ一一丨ノ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橐的拼音:tuó(ㄊㄨㄛˊ)  

⒈ 口袋:负书担橐。

⒉ 〔橐驼〕即“骆驼”。

⒊ 古代的一种鼓风吹火器:“具炉橐,橐以牛皮”。

统一码

橐字UNICODE编码U+6A50,10进制: 27216,UTF-32: 00006A50,UTF-8: E6 A9 90。

橐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橐字收录于 现通表 。

异体字

造字法

形声

English

a sack, a bag opening at both ends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橐的拼音:

tuó  

〈词性:名〉

(1) (形声。从槖省,石声。)

(2) 同本义 [hollow bag open on both ends]

槖,囊也。——《说文》。按,小而有底曰橐,大而无底曰囊。

宁子职纳槖饘焉。——《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乃裹糇粮,于橐于囊。——《诗·大雅·公刘》

负书担橐。——《战国策·秦策》

田乞盛阳生橐中,置坐中央。——《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卬家将军以为(张) 安世本持橐簪笔,事 孝武帝数十年。——《汉书·赵充国传》。 颜师古注:“橐,所以盛书也,有底曰囊,无底曰橐。簪笔者,插笔于首。”

橐金数千。——清· 张廷玉《明史》

(3) 鼓风吹火器 [air-blower]

具炉橐,橐以牛皮。——《墨子·备穴》

词性变化

橐的拼音: tuó  

〈词性:象〉

象声词 [sound of leather shoes]。如:橐橐的皮鞋声

橐的拼音: tuó  

〈词性:动〉

通“托”,依附 [rely on]

重争士橐。(指依附诸侯或卿大夫。)——《韩非子·五蠹》

  拼音  zān   注音  ㄗㄢ   
简体部首  日部  部外笔画  14画  总笔画  18画  
繁体部首  竹部  
五笔  TAQJ  仓颉  HMUA  郑码  MHRK  四角  88601  结构  上中下电码  4681  区位  8402  统一码  7C2A  笔顺  ノ一丶ノ一丶一フノフ一フノフ丨フ一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簪的拼音:zān(ㄗㄢ)  

⒈ 用来绾住头发的一种首饰,古代亦用以把帽子别在头发上:簪子。金簪。玉簪。簪缨(做官者显贵之称)。簪绅。

⒉ 插,戴:簪戴。簪菊。簪笔(古人朝见,插笔于冠,以备记事)。簪笏(古代笏以记事,簪笔以备写,臣僚奏事执笏簪笔。故亦称做官)。

统一码

簪字UNICODE编码U+7C2A,10进制: 31786,UTF-32: 00007C2A,UTF-8: E7 B0 AA。

簪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簪字收录于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兂簮

汉英互译

hairpin

造字法

形声:从竹、声

English

hairpin, clasp; wear in hair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簪的拼音:

zān  

〈词性:名〉

(1) (形声。从竹,賛( zǎn  )声。古文字形,象针形头饰形。本义:簪子。古人用来插定发髻或连冠于发的一种长针) 同本义 [hairpin]

周主亡玉簪,令吏求之,三日不能得也。——《韩非子》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杜甫《春望》

(2) 又如:簪冕(冠簪与冕服);簪绂(簪,冠簪;绂,丝制的帽带);簪裾(古时显贵所穿着的服饰);簪缨缙绅(比喻仕宦之人)

词性变化

簪的拼音: zān  

〈词性:动〉

(1) 插戴在头上 [wear in one’s hair]

西门豹簪笔磬折,向 河立待良久。——《史记·滑稽列传》

乃簪一花。——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2) 又如:簪朵(犹簪花,戴花);簪挂(簪花挂彩);簪星曳月(形容佩带光彩耀眼);簪冠(插簪于冠);簪花(戴花);簪菊(古人习俗,于重阳节插戴菊花以避邪延年)

(3) 连缀 [stitch meet]

以爵弁服簪裳于衣左。——《仪礼·士丧礼》

(4) 又如:簪合(折簪重合。指女子丧夫后再遇意中人而结为夫妇);簪蒿席草(以蒿作簪,以草为席。形容生活艰苦)

常用词组

簪缨、簪子

  拼音    注音  ㄅ一ˇ   繁体    
部首  毛部  部外笔画  6画  总笔画  10画  
五笔86  TTFN  五笔98  TEB  仓颉  HHQU  郑码  MMH  四角  88714  结构  上下电码  4581  区位  1742  统一码  7B14  笔顺  ノ一丶ノ一丶ノ一一フ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笔(筆)的拼音:bǐ(ㄅ一ˇ)  

⒈ 写字、画图的工具:毛笔。钢笔。铅笔。笔架。笔胆。

⒉ 组成汉字的点、横、直、撇、捺等:笔画。笔顺。笔形。笔道。

⒊ 用笔写,写作的:笔者。代笔。笔耕。笔谈。笔误。笔译。笔战。笔名。

⒋ 写字、画画、作文的技巧或特色:笔体。笔法。笔力。文笔。工笔。曲笔。伏笔。

⒌ 像笔一样直:笔直。笔挺。笔陡。

⒍ 量词,指钱款:一笔钱。

⒎ 指散文:“谢玄晖善为诗,任彦升工于笔”。随笔。

统一码

笔字UNICODE编码U+7B14,10进制: 31508,UTF-32: 00007B14,UTF-8: E7 AC 94。

笔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笔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pen、stock、write

造字法

会意:从竹、从毛

English

writing brush; write; stroke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笔的拼音:

  

〈词性:名〉

(1) (会意。从竹,从聿。“聿”(   ),是“笔”的本字,小篆象以手执笔。古时毛笔笔杆都是以竹制成,故从竹。简化字“笔”,“从竹从毛”会意,指旧时用的毛笔。此字最早见于北齐隽修罗碑,是六朝时的俗字。也见于《集韵》。本义:毛笔)

(2) 同本义 [pen]

筆,秦谓之筆。从聿从竹。——《说文》。按,此 秦制字。 秦以竹为之,加竹。

史载笔,士载言。——《礼记·曲礼》

不能竟书而搁笔。——清· 林觉民《与妻书》

(3) 又如:毛笔;钢笔;圆珠笔;笔削(修改文章);笔帕之敬(雅洁的礼品);笔楮难穷(文字难以充分表达。楮:纸的代称)

(4) 指字画诗文等以笔书写绘制而成的作品 [words;writing]。如:笔圣(超绝凡常的书法家);笔精(指文章精妙)

(5) 散文,相对诗而言 [prose]。如:笔文(书面文辞);笔述(文字记述)

(6) 笔迹。指组成汉字的点、横、直、钩、撇、捺等而言。亦指字迹 [stroke;touch]。如:“天”字有四笔;笔形(笔画的形状);笔脚(字迹;笔迹)

(7) 笔法。曲笔,伏笔 [technique of writing calligraphy or drawing]

以细笔钩勒形廓者也。——蔡元培《图画》

词性变化

笔的拼音:

  

〈词性:动〉

(1) 书写;记载 [write]

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史记·孔子世家》

(2) 又如:代笔;笔资(笔头上的功夫);笔吏(专门抄写文字的小吏)

笔的拼音:

  

〈词性:量〉

用于款项、书画的量,如:一笔款;三笔账;写得一笔好字

常用词组

笔触、笔答、笔底生花、笔底下、笔调、笔端、笔法、笔锋、笔杆子、笔耕、笔供、笔画,笔划、笔迹、笔记、笔记、笔架、笔尖,笔尖儿、笔力、笔录、笔录、笔路、笔帽[儿]、笔名、笔墨、笔墨官司、笔舌、笔试、笔势、笔受、笔顺、笔算、笔谈、笔挺、笔筒、笔头,笔头儿、笔误、笔洗、笔下、笔心,笔芯、笔削、笔译、笔意、笔友、笔札、笔战、笔者、笔直、笔致、笔资、笔走龙蛇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