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尺泽之鲵的意思

chǐzhī

尺泽之鲵



拼音chǐ zé zhī ní

注音ㄔˇ ㄗㄜˊ ㄓ ㄋ一ˊ

解释比喻见识短浅的人。

出处战国楚·宋玉《对楚王问》:“夫尺泽之鲵,岂能与之量江海之大哉。”

例子不学无术的人就会变成尺泽之鲵

用法作宾语;指没见识。

感情尺泽之鲵是中性词。

繁体尺澤之鯢

近义井底之蛙

动物生肖牛,虎,蛇

  拼音  chǐ chě   注音  ㄔˇ ㄔㄜˇ   
部首  尸部  部外笔画  1画  总笔画  4画  
五笔  NYI  仓颉  SO  郑码  XMS  四角  77807  结构  单一电码  1439  区位  1963  统一码  5C3A  笔顺  フ一ノ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尺的拼音:chǐ(ㄔˇ)  

⒈ 中国市制长度单位(亦称“市尺”。一尺等于十寸。西汉时一尺等于0.231米,今三尺等于一米):尺素(a.一尺长的白绢,借指小画幅;b.书信)。尺短寸长。尺牍。

⒉ 量长度的器具:竹尺。

⒊ 像尺的东西:铁尺。仿尺。戒尺。

⒋ 形容微少或短小:尺布。咫尺天涯。

其他字义

尺的拼音:chě(ㄔㄜˇ)  

⒈ 中国古代乐谱的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的“2”。

统一码

尺字UNICODE编码U+5C3A,10进制: 23610,UTF-32: 00005C3A,UTF-8: E5 B0 BA。

尺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尺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汉英互译

ruler、a unit of length

造字法

会意

English

Chinese measure approx. 'foot'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尺的拼音: chě  

〈词性:名〉

(1) 中国民族音乐音阶上的一级,乐谱上用做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的“2”,如“工尺” [a note of the scale in gongchepu ,corresponding to 2 in numbered musical notation]

(2) 另见 chǐ  

基本词义

尺的拼音: chǐ  

〈词性:名〉

(1) (指事。小篆,从尸,从乙。“尸”象人卧的形象。“乙”是个标识,周制寸、咫、尺、仞、寻、常诸度,皆以人之体为法。本义:十寸)

(2) 同本义,量词。长度单位 [chi, a unit of length (3chi=1 meter)]

尺,十寸也。人手却十分动脉为寸口。十寸为尺,所以指斥规榘事也。——《说文》

(3) 按,古代长度单位。各代制度不一。如:尺一(尺一板、尺一书、尺一牍、尺一诏等都是指诏书。古时诏板长一尺一寸,故称天子的诏书为“尺一”。“尺一”又指书信)

(4) [chi pulse]。中医诊脉部位之一。手掌后桡骨高处下为寸;寸下一指处为关;关下一指处为尺。如:尺中(尺脉)

(5) 尺子,量长度的器具 [ruler;rule]。如:平行尺;折尺;滑尺

(6) 喻法度或标准 [laws and institutions]。如:尺墨(法规,法制)

(7) 像尺一样的条状物 [ruler-like things]。如:镇尺;戒尺;尺简(古代用以书写文字的竹木简);尺疏(奏章)

(8) 信件,信札 [letters]。如:尺书(书,信;书籍);尺素(短笺,书信)

词性变化

尺的拼音: chǐ  

〈词性:形〉

(1) 喻短小或狭小的 [tiny]

尺泽之蜺也。——《后汉书·对楚五问》

(2) 又如:尺土(形容极为狭小的土地);尺地(极少的土地);尺铁(短小的铁制武器)

(3) 另见 chě  

常用词组

尺兵、尺波电谢、尺寸、尺寸、尺牍、尺度、尺短寸长、尺幅千里、尺骨、尺蠖、尺码、尺山寸水、尺素、尺头,尺头儿、尺子

  拼音  zé shì   注音  ㄗㄜˊ ㄕˋ   繁体    
部首  氵部  部外笔画  5画  总笔画  8画  
五笔86  ICFH  五笔98  ICGH  仓颉  EEQ  郑码  VXBI  四角  37154  结构  左右电码  3419  区位  5283  统一码  6CFD  笔顺  丶丶一フ丶一一丨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泽(澤)的拼音:zé(ㄗㄜˊ)  

⒈ 水积聚的地方:大泽。湖泽。润泽(潮湿)。沼泽。

⒉ 金属或其他物体发出的光亮:光泽。色泽。

⒊ 恩惠:恩泽。泽及枯骨(施惠于死人)。

⒋ 洗濯。

⒌ 汗衣,内衣。

其他字义

泽(澤)的拼音:shì(ㄕˋ)  

⒈ 古同“释”,解散。

统一码

泽字UNICODE编码U+6CFD,10进制: 27901,UTF-32: 00006CFD,UTF-8: E6 B3 BD。

泽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泽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澤沢

汉英互译

damp、lustre、pond、pool

造字法

形声:左形右声

English

marsh, swamp; grace, brilliance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泽的拼音:

  

〈词性:名〉

(1) (形声。从水。睪(   )声。本义::光泽,润泽)

(2) 同本义 [lustre]

泽,光润也。——《说文》

共饭不泽手。——《礼记·曲礼》

泽剑首。——《礼记·少仪》

实诸泽器。——《考工记·慌氏》

顺非而泽。——《荀子·礼论》

芳与泽其杂糅兮。——《离骚》

热多则淖泽。——《素问·经络论》

色沃不泽。——《素问·玉机真藏论》

色泽莹润。——宋· 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

根色鲜泽。——宋· 沈括《梦溪笔谈》

仁义不足泽其性,礼乐不足锢其情。——王安石《太古》

(3) 又如:泽雨(润泽万物之雨);泽器(润泽光滑的器皿);色泽(颜色和光泽)

(4) 水深的湖泽或水草丛杂的湖泽 [marsh]

下而有水曰泽,言润泽也。——《释名》

水草交厝名之为泽。言其润泽万物以阜民用也。——《风俗通》

泽水之钟也。——《国语·周语》

川壅为泽。——《左传·宣公十二年》

泽居苦水者,买庸而决窦。——《韩非子·五蠹》

山泽不避。——《史记·货殖列传》

行吟泽畔。——《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在某泽中。——《汉书·李广苏建传》

(5) 又如:泽陂(池沼);泽皋(沼泽);泽淖(泥潭);泽农(指在水泽地区耕作的农夫);泽卤(地低洼而多盐碱);泽薮(大泽);川泽

(6) 恩泽,恩惠 [beneficence;favor]

泽及万世而不为仁。——《庄子·大宗师》

故西门豹为 邺令,名闻天下,泽流后世。——《史记·西门豹传》

(7) 又如:泽民(施恩惠于民);泽物(施恩于人,做好事);泽枯,泽骨(恩泽施及死去的人。形容恩情深厚);泽霈(恩惠普施);泽润(恩泽普施)

(8) 仁慈的行动 [benefit]

殷王亦罔敢失帝,罔不配天其泽。——《书·多士》

(9) 雨和露 [rain and dew]

两泽下注。——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10) 又如:泽下尺,升上尺(天上的雨下落一尺,地上的禾苗就向上长一尺。比喻君王赐给臣民恩泽,臣民就拥戴君王)

(11) 土壤中的水分 [moisture]

凡耕之本,在于趣时,和土,务粪泽,早锄早获。——《齐民要术》

(12) 津液、唾液或汗水 [body fluid,saliva or sweat]

几扇门窗上就留着他的手泽了。——叶圣陶《小铜匠》

(13) 润头发或皮肤的油脂 [oil]

你让我来分你一些香泽吧!——郭沫若《王昭君》

(14) 又如:芳泽;香泽

(15) 汗衣;内衣 [undershirt; underclothes]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诗·秦风·无衣》

(16) 禄位;遗风 [custom left by a preceding generation]

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孟子》

(17) 又如:手泽

常用词组

泽国、泽兰、泽泻

  拼音  zhī   注音    
简体部首  丶部  部外笔画  2画  总笔画  3画  
繁体部首  丿部  部外笔画  3画  总笔画  4画  
五笔  PPPP  仓颉  INO  郑码  WA  四角  30302  结构  单一电码  0037  区位  5414  统一码  4E4B  笔顺  丶フ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之的拼音:zhī(ㄓ)  

⒈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之心。

⒉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之计。不速之客。莫逆之交。

⒊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⒋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之度外。等闲视之。

⒌ 代词,这,那:“之二虫,又何知”。

⒍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

⒎ 往,到:“吾欲之南海”。

统一码

之字UNICODE编码U+4E4B,10进制: 20043,UTF-32: 00004E4B,UTF-8: E4 B9 8B。

之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之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go、leave、of、somebody、something、this

造字法

原为会意:上像向前的脚,下像地表示离开原地前进

English

marks preceding phrase as modifier of following phrase; it, him her, them; go to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之的拼音: zhī  

〈词性:动〉

(1)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2) 同本义 [grow]

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说文》

如语焉而未之然。——《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

(3) 往,朝某方向走,到…去 [go to;leave]

之,适也。——《广雅》

自伯之东。——《诗·卫风·伯兮》

之沛公军。——《史记·项羽本纪》

之虚所卖之。(“虚”同“墟”)——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佯狂不知所之者。——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吾欲之南海,何如?—— 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4) 又如:之如(前往);之往(去;到);之官(上任;前往任所);之国(前往封地);之适(前往)

词性变化

之的拼音: zhī  

〈词性:代〉

(1) 指示人或事物,相当于“这个”“那个” [this;that]

宣王说之。(之:指南郭处士来吹竽。)——《韩非子·内储说上》

虎因喜,计之曰。(之:这,指上文所说驴生了气只能踢的情况。)——唐· 柳宗元《三戒》

当分明记之。(之:指共读情景。)——清· 袁枚《祭妹文》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之:代词,指天下事。)——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2) 又如:较之中学时代;因之,他将自己的整个心血都放了进去

(3) 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称,相当于他、她、它、他们 [he;her;it;they;them]

郑商人弦高将市于 周,遇之。——《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4) 又

蹇叔哭之。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之”是指示代词,指代“巫医乐师百工”。)——唐· 韩愈《师说》

(5) 又如:取而代之;战而胜之;为之感叹;使之顺利发展;与之见面

(6) 指示代词,相当于“其”、“他的”、“其他的” [its;his;other]

纣王令推上法场,斩之老母。——《武王伐纣平话》

之的拼音: zhī  

〈词性:助〉

(1) 的 [of]

(2) 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领属关系或一般的修饰关系

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 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开火者,军中发枪之号也。

(3) 又如:钟鼓之声;一家之长;原因之一;夫子之文章

(4) 用于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吾见师之出。——《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5) 用于实词与介词之间

口之于味,有同耆也。——《孟子》

之的拼音: zhī  

〈词性:形〉

具有字母S的形状的,“之”字形 [zigzag]。如:之江(江流曲折如“之”字者);之字路(曲折如“之”字形的路)

常用词组

之后、之乎者也、之流、之前、之字路

  拼音    注音  ㄋ一ˊ   繁体    
部首  鱼部  部外笔画  8画  总笔画  16画  
五笔86  QGVQ  五笔98  QGEQ  仓颉  NMHXU  郑码  RNRD  四角  27112  结构  左右电码  7646  区位  8682  统一码  9CB5  笔顺  ノフ丨フ一丨一一ノ丨一フ一一ノフ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鲵(鯢)的拼音:ní(ㄋ一ˊ)  

⒈ 〔大鲵〕两栖动物,身体长而扁,生在山溪中。肉鲜美可食。叫的声音像婴儿,所以俗称“娃娃鱼”。

⒉ 〔小鲵〕两栖动物,体形与大鲵相似,但较小,牙齿呈V形,生活在水边的草地里。

⒊ (鯢)

统一码

鲵字UNICODE编码U+9CB5,10进制: 40117,UTF-32: 00009CB5,UTF-8: E9 B2 B5。

鲵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鲵字收录于 现通表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giant salamander

造字法

形声:从鱼、儿声

English

Cryptobranchus japonicus; a salamander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鲵的拼音:

  

〈词性:名〉

(1) (形声。从鱼,兒(   )声。本义:两栖类动物,俗称“娃娃鱼”)

(2) 同本义 [giant salamander]。外表类似蜥蜴类,但无鳞片,身体为软和湿润的皮肤所覆盖,生活在潮湿阴暗的地方,以小型动物

鲵,剌鱼也。——《说文》

鲵大者谓之鰕。——《尔雅·释鱼》。注:似鲇,四脚,前似弥猴,后似狗。声如小儿啼。大者长七八尺。”

(3) 又如:鲵鲐(鲵齿和鲐背);鲵鱼(娃娃鱼)

(4) 小鱼 [little fish]。如:鲵鲋(小鱼);鲵鳅(泥鳅。泛指小鱼)

尺泽之鲵:成语接龙顺接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