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宠辱若惊的意思

chǒngruòjīng

宠辱若惊



拼音chǒng rǔ ruò jīng

注音ㄔㄨㄥˇ ㄖㄨˇ ㄖㄨㄛˋ ㄐ一ㄥ

解释无论受宠、受辱,心里都要振动。形容人非常计较得失。

出处先秦 李耳《老子》:“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形容人非常计较得失。

感情宠辱若惊是中性词。

繁体寵辱若驚

近义斤斤计较

反义宠辱不惊

动物生肖牛,虎,蛇

  拼音  chǒng   注音  ㄔㄨㄥˇ   繁体    
部首  宀部  部外笔画  5画  总笔画  8画  
五笔86  PDXB  五笔98  PDXY  仓颉  JIKP  郑码  WDGM  四角  30414  结构  上下电码  1404  区位  1972  统一码  5BA0  笔顺  丶丶フ一ノフノ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宠(寵)的拼音:chǒng(ㄔㄨㄥˇ)  

⒈ 爱:宠爱。宠儿。宠信。宠幸。得宠。失宠。争宠。

⒉ 纵容,偏爱:别把孩子宠坏了。

⒊ 妾:纳宠。

⒋ 推崇:尊宠。

统一码

宠字UNICODE编码U+5BA0,10进制: 23456,UTF-32: 00005BA0,UTF-8: E5 AE A0。

宠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宠字收录于 次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dote on、bestow favor on

相关字词

造字法

形声:从宀、龙声

English

favorite, concubine; favor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宠的拼音:

chǒng  

〈词性:动〉

(1) (形声。从宀( mián  ),龙声。本义:尊崇)

(2) 同本义 [revere]

宠神其祖。——《国语·楚语》。注:“尊也。”

宠,尊居也。——《说文》

宠名皆弃。——《左传·襄公三十年》。谓族也。

(3) 又如:宠存(尊崇慰问);宠重(尊崇重视);崇厉(尊崇勉励)

(4) 宠爱 [bestow favor on;dote on]

君以为忠,而甚宠之。——《左传·昭公十年》

不宜爱而受宠。——《论衡·幸偶》

少姜有宠而死。——《左传·昭公三年》

宠辱若惊。——《老子》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5) 又如:一家人很宠他;宠冠一时(备受宠爱,冠绝一时);宠拔(宠爱提拔)

词性变化

宠的拼音:

chǒng  

〈词性:名〉

(1) 荣耀 [honor]

承天宠也。——《易·师》。郑注:“光耀也。”

其宠大矣。——《国语·楚语》。注:“荣也。”

宠有孝悌长幼顺明之节。——《史记·赵世家》。正义:“贵也。”

心旷神怡,宠辱偕忘。——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2) 又如:宠辱(荣耀与耻辱);宠借(给予荣宠和奖励)

(3) 恩惠 [kindness]。如:宠灵(恩宠);宠光(恩宠光耀);宠利(恩宠与利禄)

(4) 受宠爱的人 [pet]

齐侯好内,多内宠。——《左传·僖公十七年》

(5) 又如:内宠;爱宠

(6) 皇帝所施的 [imperial]。如:宠劳(皇帝的慰劳);宠赐(帝王的恩赐);宠惠(帝王的恩泽)

常用词组

宠爱、宠儿、宠惯、宠任、宠辱不惊、宠信、宠幸、宠遇

  拼音    注音  ㄖㄨˇ   
部首  辰部  部外笔画  3画  总笔画  10画  
五笔  DFEF  仓颉  MVDI  郑码  GHDS  四角  71343  结构  上下电码  6592  区位  4072  统一码  8FB1  笔顺  一ノ一一フノ丶一丨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辱的拼音:rǔ(ㄖㄨˇ)  

⒈ 羞耻:羞辱。耻辱。

⒉ 使受到羞耻:辱骂。侮辱。折辱。

⒊ 谦辞,表示承蒙:辱承。辱赐。

⒋ 玷污,辜负:辱没(  )。辱命。玷辱。

统一码

辱字UNICODE编码U+8FB1,10进制: 36785,UTF-32: 00008FB1,UTF-8: E8 BE B1。

辱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辱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disgrace、dishonour、insult

相关字词

宠、荣

造字法

会意

English

humiliate, insult, abuse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辱的拼音:   

〈词性:名〉

(1) (会意。甲骨文字形,是“辰”下加脚(止)或加手(又,寸)的形象。①本义:耕作。“辰”是“蜃”的本字,古代以蜃为农具进行耕作。这个意义后来写作“耨”( nòu  )。②引申义:耻辱) 同引申义 [disgrace]

辱,耻也。——《说文》

恭近于礼,远耻辱也。——《论语·学而》

心旷神怡,宠辱皆忘。——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衣食足而知荣辱。——《史记·货殖列传序》

(2) 又如:奇耻大辱;荣辱;羞辱;忍辱负重;蒙受屈膝之辱;辱害(耻辱和损害);辱残(受耻辱和残害)

词性变化

辱的拼音:   

〈词性:动〉

(1) 使…受辱;侮辱 [insult]

南辱于楚,寡人耻之。——《孟子·梁惠王上》

使于四方,不辱君命。——《论语·子路》

我见相如,必辱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2) 又如:足以辱晋;辱邈(辱没,玷辱);辱抹(辱末,辱灭,辱模,辱么,辱莫);辱没(玷污,玷辱);辱玷(玷辱);辱污(玷辱)

(3) 埋没 [stifle]

使吾子辱在泥涂久矣。——《左传·襄公三十年》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唐· 韩愈《杂说四首》

(4) 谦词。承蒙 [be indebted (to sb. for a kindness)]

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左传·僖公四年》

何至更辱馈遗,则不才益将何以报焉。——明· 宗臣《报刘一丈书》

(5) 又如:辱游(对朋友的自称谦词);辱子(对别人谦称自己的儿子);辱临(对他人来临的敬词。有屈尊枉驾之意);辱知(谦辞。受人赏识或提拔);辱蒙;辱临;辱赐;辱承指教;辱荷(承蒙)

(6) 压下去,挫 [deflate]

往者弗送,来者弗止,或击其迂,或辱其锐。——《银雀山汉墓竹简·孙膑兵法》

辱的拼音:   

〈词性:形〉

(1) 污浊;混浊 [dirty;muddy] 。如:辱行(污秽的行为)

(2) 隆重;厚 [solemn]

故缘地之利,承从天之指,辱举其死。——《管子》

(3) 黑 [black]

大白若辱。——《老子》

(4) 通“溽”。湿润 [moist]

土润辱暑。——《礼记》

常用词组

辱国、辱骂、辱门败户、辱命、辱没

  拼音  ruò rě   注音  ㄖㄨㄛˋ ㄖㄜˇ   
简体部首  艹部  部外笔画  5画  总笔画  8画  
繁体部首  艸部  部外笔画  5画  总笔画  11画  
五笔  ADKF  仓颉  TKR  郑码  EGJ  四角  44604  结构  上下电码  5387  区位  4084  统一码  82E5  笔顺  一丨丨一ノ丨フ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若的拼音:ruò(ㄖㄨㄛˋ)  

⒈ 如果,假如:若果。倘若。假若。天若有情天亦老。

⒉ 如,像:年相若。安之若素。旁若无人。置若罔闻。门庭若市。

⒊ 你,汝:若辈。“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⒋ 约计:若干(gān   )。若许。

⒌ 此,如此:“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⒍ 顺从:“曾孙是若。”

⒎ 指“海若”(古代神话中的海神):“望洋向若而叹。”

⒏ 指“若木”(古代神话中的树名)。

⒐ 指“杜若”(古书上说的一种香草):“沐兰泽,含若芳”。若英(“杜若”的花)。

⒑ 文言句首助词,常与“夫”合用:“若夫阴雨霏霏,连月不开。”

⒒ 用在形容词或副词后,表示事物的状态:“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其他字义

若的拼音:rě(ㄖㄜˇ)  

⒈ 〔般若〕见“般3”。

统一码

若字UNICODE编码U+82E5,10进制: 33509,UTF-32: 000082E5,UTF-8: E8 8B A5。

若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若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as if、if、like、seem、you

造字法

象形

English

if, supposing, assuming; similar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若的拼音:   

(1) 见“般若”( bōrě  ):智慧(佛经用语)

(2) 另见 ruò  

基本词义

若的拼音: ruò  

〈词性:动〉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一个女人跪着,上面中间象头发,两边两只手在梳发,表示“顺从”。本义:顺从)

(2) 同本义 [be obedient to]

若,顺也。——《尔雅·释名》

万民是若。——《诗·鲁颂·阙宫》

天子是若。——《诗·大雅·烝民》

有孚禺若。——《易·观》

钦若昊天。——《书·尧典》

不逢不若。——《左传·宣公三年》

(3) 又如:若时(顺应天时);若淑(温顺而善良)

(4) 如同;像 [like; as if]

圣人之德,若天之高,若地之普。——《墨子·尚贤中》

肌肤若 冰雪,绰约若处子。——《庄子·逍遥游》

关山度若飞。——《乐府诗集·木兰诗》

天涯若比邻。——唐· 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

(5) 又如:视若分敌;若明若昧(好像清楚又好像不清楚);若出一辙(若出一轨。像从一个车辙里出来的。比喻言论、行动、遭遇等完全一样);若如(如;像);若卵投石(同“以卵击石”。比喻不自量力,必遭失败);若涉渊水(若涉渊冰。比喻处境艰险)

(6) 择菜 [trim vegetables]

若,择菜也。从艸、右。右,手也。——《说文》

(7) 引申为选择 [choose]

《晋语》秦穆公曰:“夫 晋国之乱,吾谁使先若夫二公子而立之,以为朝夕之急。”此谓使谁先择二公子而立之,若正训择,择菜引申之义也。—— 清·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8) 同,相当 [be equal to]

彼与彼年相若也。——韩愈《师说》

布帛长短同,则贾相若。——《孟子》

(9) 及;到 [arrive]

病未若死。——《国语》

(10) 比得上(多用于否定句和反问句) [match]

虽然,则彼疾,当养者孰若妻与宰?——《礼记》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战国策·齐策》

(11) 诺,应允,后作“诺” [promise]

已若必信,则处于度之内也。——《马王堆汉墓帛书·经法》

步骑之所蹂若。——《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

(12) 对付,处置 [treat with;handle]

寇深矣,若之何?——《左传·僖公十五年》

词性变化

若的拼音: ruò  

〈词性:代〉

(1) 如此,这样 [such]

出若入若。——《荀子·王霸》。注:“如此也。”

织自若。——《战国策·秦策》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孟子·梁惠王上》

(2) 又如:若许(如许;这些);若言(此言,这样的话);若曰(这样说);若大若小(大大小小);若此(如此,这样);若是(如此,这样);若斯(如此);若然(如此);若尔(如此,如果这样)

(3) 你 [们] ;你 [们] 的 [you;your]

若,汝也。——《小尔雅》

惟若宁候。——《考工记·梓人》

若则有常。——《仪礼·士昏礼记》

若肯发兵助我乎?——《汉书·匈奴传上》

若不恭命。——《墨子·明鬼下》

命曰三日,若宿而至。——《国语·晋语四》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史记·陈涉世家》

若辈得无苦贫乎。——明· 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4) 又如:若曹(你们这些人);若属(你们);若辈(你们)

(5) 其;他的 [he;his]——用于他称

今人处若国得罪。——《墨子·天志下》

(6) 这个,这样——用于近指 [this]。如:若人(这个人);若士(这个人。同若人);若时(此时,现在);若辈(这些人,这等人)

(7) 用于疑问。相当于“怎么”、“哪里” [where]。如:若个(哪个);若之何(怎么办;也指怎么,为什么);若何(怎样,怎么样;亦指怎么办;怎么,为什么);若为(怎样;怎样的;怎堪;怎能)

(8) 这么;那么。用同“偌” [like so]

老太太若大年纪。——《红楼梦》

若的拼音: ruò  

<连>

(1) 假如;如果 [if]

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若反国,将为乱。——《史记·赵世家》

寡人若朝于薛,不敢与诸任齿。——《左传·隐公十一年》

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天若有情天亦老。——唐· 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

(2) 又如:若不是(如果不是);若曰(如果说);假若(假使);若其(假如,如果);若苟(若或。假如,如果);若非(如果不是;要不是);若果(如果);若使(假使,假如,如果);若是(如果,如果是)

(3) 至于 [so]。用在句首以引起下文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4) 又如:若乃(至于。用于句子开头,表示另起一事)

(5) 或;或者 [or]

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高帝纪》

若有会同。——《周礼·稍人》

(6) 又如:若者(或者);若大若小(大大小小)

(7) 与,和 [and]

旅王若公。——《书·召诰》

(8) 而 [but]

抑若扬兮。——《诗·齐风·猗嗟》

宠辱若惊。——《老子》。顾注:“而已”

若降天地之施,垂三光之明者,实在陛下。——《三国志·魏志》

若的拼音: ruò  

〈词性:名〉

(1) 禾秆皮 [stem’s skin]

稣,杷取禾若也。——《说文》。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秆皮散乱,杷而梳取之。”

(2) 香草名

杜若,香草。——《说文》

华采衣兮若英。——《楚辞·云中君》

顺微风,挥若芳。——傅毅《舞赋》。注:“杜也。”

衡兰芷若。——《汉书·司马相如传》

(3) 又如:若芳(杜若的香气);若英(杜若的花);若惠(香草名。杜若和蕙草)

(4) 灵木 [fairy tree]。如:若木(古代神话中的树名);若光(古代神话中若木的光)

(5) 秦、汉时县名 [Ruo county]。治所在今湖北省宜城县东南

(6) 古水名 [Ruo River]。即今雅砻江,为金沙江支流。源出青海,东南流经甘孜、新龙等县,到攀枝花市东北入金沙江

(7) 姓。如:若口引(复姓)

若的拼音: ruò  

〈词性:助〉

(1) 用在形容词或副词后面,表示事物的状态。相当于“貌”、“样子”

用史巫纷若,吉。——《易·巽卦》

有孚颗若。——《易·观卦》

乘其四骆,六辔沃若。——《诗·小雅·裳裳者华》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诗·卫风·氓》

(2) 用于句首

若昔朕其逝。——《书·大诰》

(3) 另见   

常用词组

若不、若此、若非、若夫、若干、若果、若何、若即若离、若明若暗、若是、若属、若无其事、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若隐若现、若有所丧、若有所思

  拼音  jīng   注音  ㄐ一ㄥ   繁体    
部首  忄部  部外笔画  8画  总笔画  11画  
五笔  NYIY  仓颉  PYRF  郑码  USJK  四角  90096  结构  左右电码  7528  区位  3010  统一码  60CA  笔顺  丶丶丨丶一丨フ一丨ノ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惊(驚)的拼音:jīng(ㄐ一ㄥ)  

⒈ 骡马等因为害怕而狂奔起来不受控制:惊车。惊群。马惊车败。

⒉ 害怕,精神受了突然刺激而紧张不安:惊恐。惊骇。惊愕。惊惶。惊诧。惊遽。惊厥。惊悟。惊心动魄。惊惶失措。惊世骇俗(言行出奇,使世人惊恐)。

⒊ 震动:惊动。惊扰。惊堂木。打草惊蛇。

⒋ 出人意料的:惊喜。

统一码

惊字UNICODE编码U+60CA,10进制: 24778,UTF-32: 000060CA,UTF-8: E6 83 8A。

惊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惊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悢驚

汉英互译

be frightened、shock、surprise

English

frighten, surprise, startle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惊的拼音:

jīng  

〈词性:动〉

(1) (形声。从马,敬声。本义:马受惊)

(2) 同本义 [the horse be frightened]

驚,马骇也。——《说文》

襄子至桥而马惊。——《战国策·赵策一》

(3) 又如:惊嘶(马受惊而嘶叫);惊尘(车马疾驶所扬起的尘土);惊镳(惊马)

(4) 惊动;震惊[alarm;disturb;start;be startled]

宫庭震惊。——《楚辞·招魂》

其生若惊。——《吕氏春秋·慎大》

震惊百里。——《易·震卦》。郑注:“惊之言警戒也。”

皆惊忙。——《乐府诗集·木兰诗》

月出惊山鸟。——唐· 王维《鸟鸣涧》

惊问信之。——明· 魏禧《大铁椎传》

惊为生人。——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5) 又如:惊唬(惊动,吓唬);惊耍(用惊吓的办法开玩笑;耍笑);惊闺(惊闺叶。货郎为招徕顾客而使用的一种手摇响器)

(6) 动 [move]

波澜不惊。——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7) 惊慌,恐惧 [alarmed;scared;fear]

秦王惊,自引而起。——《战国策·燕策》

闻人声亦惊起。——苏轼《石钟山记》

(8) 又如:惊恍(惊慌,害怕);惊怖(惊慌恐怖,惊吓);惊报(灾祸的先兆);惊疑(惊慌疑惑);惊嘬嘬(非常提心、害怕的样子);惊怖惕息(战战兢兢,恐惧不安的样子)

(9) 惊讶;惊奇[surprised;amazed]。如:惊厄(惊险;惊困);惊诧(惊讶诧异);惊乍(惊恐不安);惊悼(惊异痛伤)

(10) 纷乱 [helter-skelter]

莫敢直言,其生若惊。——《吕氏春秋》

细尘障路起,惊花乱眼飘。——北周· 庾信《侠客行》

常用词组

惊怖、惊颤、惊车、惊错、惊呆、惊动、惊愕、惊飞、惊风、惊弓之鸟、惊怪、惊骇、惊鸿、惊呼、惊慌、惊慌失措、惊慌失色、惊魂、惊急、惊悸、惊叫、惊惧、惊遽、惊觉、惊厥、惊厥、惊恐、惊雷、惊马、惊梦、惊鸟、惊怕、惊奇、惊起、惊怯、惊扰、惊人、惊人之举、惊赏、惊师动众、惊世骇俗、惊悚、惊叹、惊叹不已、惊叹号、惊涛、惊涛骇浪、惊逃、惊天动地、惊跳、惊悟、惊悉、惊喜、惊喜若狂、惊吓、惊险、惊羡、惊心、惊醒、惊醒、惊讶、惊异、惊蛰

成语首拼